幼儿音乐教育心得【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幼儿音乐教育心得【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浅议幼儿音乐教育探究(精选【第一篇】

浅谈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梁海英

要研究、探索幼儿音乐教育,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世界著名的几种音乐教学法,从世界著名音乐教学法的 角度来分析一下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现状。

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卡尔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学法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核心概念是“元素性音乐教育的观念”,他的音乐活动是建立在人本能的、自然地,也就是儿童先天能力的,他用最简单的节奏和旋律让儿童以最自然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教育活动中来,充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引导创造法”,即儿童运用元素性材料,遵循探索一模仿一即兴一创作的学习过程。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思想,以幼儿发展为本,领导孩子在音乐中感受快乐,能在游戏中掌握一定的音乐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童谣、民歌、游戏、律动、歌唱等内容实施教育,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幼儿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感受音乐,孩子能够愉快的参与到音乐活动的实践中来。

②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左尔坦音乐教学法是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他建构了柯达伊歌唱教学法并著有《读谱及符号标志教学法》一书,这本书收录了他所有的教育理念精华,包括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读法、音乐快速记谱法等。从本土文化出发也是柯达伊音乐教育的一大特色思想,他强调传统文化民歌是最基础也是最有价值的音乐教育内容,音乐教材编配上应该遵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也应遵循儿童自然法则来安排教材的顺序,遵照儿童自然发展。

③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埃米尔雅各达尔克罗兹是“体态律动学”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在体态韵律方面,他出版了三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入门》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达尔克罗兹指出:“一切音乐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的模仿和数学运算的训练上的。”他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加以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在音乐教育方面,他深信“只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首先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乐曲产生的激情中去,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达尔克罗兹对于音乐应结合律动、听觉、情感、心灵去感受音乐的教育思想对世界近代相继出现的各种音乐教育改革思想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国外的音乐教育思想为我国音乐教育提供了参考,同时对于儿童音乐教育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倡导以“儿童”感受为主的理念同样也是我国音乐教育追求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以儿童自身感受为核心,借助儿童身体各部分的“符号”来创造、享受音乐,遵照儿童天性,遵循儿童自然法则。

国内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①运用预知学习方法指导音乐教育活动

预知学习理论就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儿童的基础上,相信儿童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性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学会启发引导儿童并更多更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在预知学习中教师要充当各种角色以自然提高或降低对儿童学习的干预程度,以便于儿童更主动的学习和发展。

②符号化训练指导音乐教育活动

符号化训练领域包括音乐活动的五大领域:歌唱、韵律活动、乐器演奏、音乐欣赏以及音乐游戏,五大领域都是可以进行符号化训练教学的活动领域。符号化训练的材料有声音符号、视觉符号、动作符号以及语词符号。这几种符号材料可针对不同年龄幼儿,根据生理、心理特点使用,纪越大的幼儿还可以引导他们用绘画或编创打击乐的方式来反映。“选择匹配”和“引导创造”是符号化训练的两种基本方法。选择匹配方法即指教师向幼儿提供成对或更多不同符号系统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观察、体验、比较、思考后提出自己的匹配方案,幼儿会找到自己的方式表达匹配的理由。引导创造方法即指教师提供问题引导,由幼儿用自己创造出的某种符号来反映被指定替代的事物。符号化训练必须适应年龄特点,不管是材料、方法或训练的复杂程度,须适应幼儿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特点。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概况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首先是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专门组织有针对性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具体分为歌唱活动、韵律活动、乐器演奏活动、欣赏活动和音乐游戏活动五个方面。其次是渗透的音乐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活动、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游戏中的音乐活动和节日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律动与舞蹈的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唱、跳、弹奏、学习乐器、音乐游戏、听音乐磁带等。在正式教学活动中以音乐为载体,通过幼儿能够接受的艺术形式来让幼儿感受环境、生活、艺术中的美,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表现,能在音乐活动中大胆的表达情感和体验,从而让幼儿的艺术世界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品性。

曾与陈鹤琴冠有“南陈北张”之称的现代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儿童更多亲身体验、自由发表和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追求表明形式,尤其反对勉强儿童去机械模仿。陈鹤琴先生指出,技术熏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以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儿童懂得真实表现自我并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学习技能和审美教育并不矛盾,都是为了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关键是对孩子音乐技能的培养通过音乐审美实践来完成。教师认识到“孩子只有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用整个身心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情绪变化的节律,其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才可能是精确的、生动的,才能导向于创造性发展。通过文献可以看出,幼儿音乐最大特点在于尊重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由发挥与创造,教师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指导者与引领者,音乐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幼儿表现真实想法,创造音乐的过程。歌唱、欣赏、游戏都是为实现幼儿内心的“火苗”提供的工具,只有适当使用工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现将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作如下的分析。 一)教师的儿童学习观对教师行为影响

高潇怡博士从类型、内容以及个案分析的角度对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指导儿童学习的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从教师儿童学习观与教师行为类型关系分为“传统取向型”和“现代取向型”,传统取向型的教师倾向于持有灌输、传递、强化、规范取向的观点,教师更多地注重儿童学习的现实性目标即知识的获得,强调儿童学习的结果,注重教师的强化和外部手段引发儿童的学习,对儿童学习的主体性认识不足。现代取向型的教师则多持有儿童主动学习、开放、儿童本位、发展取向等观点,教师则对儿童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本质有较积极的认识,能关注到儿童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多维性,注重儿童学习过程中儿童自身积极参与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儿童自身的建构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二)文化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教师教学行为是一个动态的活动,因为它是动态的,所以脱离不了文化的因素,文化塑造着教师的行为,文化影响着教师的行为,行为是动态,其本质就是活动,活动的前提就是动机,如果丧失了动机的指引,那么行为就不会与社会发生作用,是成为一个简单、没有意义的动作。教师教学行为存在于幼儿园这个特定的教育场域中必然会受到教育环境和教育思想的制约。所以,教师教学行为背后不仅仅有意识和动机在影响它,还有被文化所包融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演进后的产物影响着它。

三)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深入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现场,客观呈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通过分析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观察结果和教学片断,揭示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所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本研究还将运用自身音乐背景的优势,尝试以他学科知识综合看待现今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师教学行为,遵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力图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关于音乐教育活动的疑虑和困惑,促进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更加合理、科学,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质量。

四)教师行为呈现“高控制”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幼儿自由表现、自主创造、感受音乐能力,利用音乐体验提升对于美的敏感度和创造力,教师需要再活动过程中适当的给予儿童自由空间,恰当利用有效方式给予幼儿帮助。从数据统计看来,鼓励幼儿再此活动中,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发现,教师对于鼓励幼儿活动存在一般化和语言化,不针对某个幼儿给予鼓励和指导。在活动过程中就是教师带领幼儿而非幼儿主动寻求疑惑解答。教师的鼓励语言一般为“有没有小朋友再想试一试”“好的,小朋友们这环节表现不错,还需再加强练习”等等。语言作用对于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在此活动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儿童还是以教师限定的范围去思考、发现和创造,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和教师有意识引导下,儿童被动地围绕教师的“教”而运转,这样的“教”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教育对象的基本认识“儿童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主体。通过上述案例可以发现,小班孩子脱离父母呵护没有很长时间,很多方面都需要时间适应,马斯洛需要层次提出,除非个体的身体及心理两方面的安全感得到满足,否则不可能产生学习行为。在歌唱教学时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适、安全的音乐氛围,让他们慢慢的沉浸于离开父母怀抱,来到幼儿园这个温暖大家庭的气氛,让孩子身心两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全的依托之中,而不能像基础教学一样没有铺垫直接进入主题。另一方面,此案例的老师在完全没有铺垫的情况下,教孩子先念词直接唱歌的方式也欠缺考虑。幼儿学习一首歌曲是一个渐进过程,首先学会歌词,接着是节奏,最后才是旋律轮廓。在歌词学习和旋律学习中间还有节奏学习,节奏难题是从不会唱到能喂的关键一步,需要教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培养孩子对儿歌作品的节奏感。而这样的情况不是个案,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有些教师虽有导入环节但只是为了不让教学进入的太突兀而不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的音乐氛围,而有一些老师直接没有导入环节直奔主题。教学引导流于形式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此种行为出现频率及重要性。引导要求实践行为重在教师引导幼儿用某一动作或实践操作的方式答问题,向幼儿不伴随演示地讲解操作要求,或要求幼儿进行某项活动以便使幼儿学习、改进或演示某一技能。此要求说明幼儿主导地位及教师在此类行为中的角色,教师在进行示范之后应给予幼儿创造和操作的空间,教师角色马上从教授者变为引导者和参与者,给孩子充足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在此环节应该注重支持、鼓励孩子的音乐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的发挥,创设一种孩子导向、自由操作、大胆创造的活动氛围。虽然在活动中教师的此种行为所占比例近乎此类行为的一半,虽然教师有有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但还是隐含在教师的有意控制之下。纲要提出要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要“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下,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试图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去表现,实现积极的音乐表现理念,这虽然调动了孩子的情绪,但老师发现,孩子“自由”了,教室却成了一个超级市场。访谈中教师真实说到“我喜欢给孩子大胆创造的空间,喜欢有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教学方式,但现在班里孩子实在太多,想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那教学就无法进行,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自我控制能力差,给他们过多的自由空间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时间。”所以幼儿教师明白自由是相对的,控制是绝对、需要的,只有在控制和自由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在严密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孩子的自主学习,解决日益突出的“自由”与“控制”问题。

五)教学行为千篇1律,没有因材施教

新的艺术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注意到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给予幼儿表达自己情感和认识的机会,为幼儿的主动学习进行铺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观摩课时教师往往会选择班里的部分孩子进行教学,平常教学中也常常会忽略有不一样想法的孩子或跟不上节奏、有困难的孩子。音乐活动需要师生互动,需要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刺激孩子发挥想象力,同时要求教师主动积极的发现有不一样孩子的存在。需要对有困难孩子进行有利引导,对有想象力的孩子给予及时鼓励和认可。而在观察中发现,不论是教师提问或是示范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暗示,孩子会不由自主的按着老师的脚步,若出现不一样的步调教师就会选择忽略,久而久之孩子的创造力没有得到培养,而这部分有不一样“想法”的孩子也会变得不再积极了。巨大的儿童个别差异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具有个体适应性,而教师的个别指导多数也只针对那些主动提出问题和要求的幼儿,对部分有困难但未寻求帮助的幼儿关注不够。

六)评价方法单

一、笼统

教师对活动结果评价反馈表现为一般性表扬居多,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音乐活动表现反馈一 般以“真棒“很好”“非常棒”等普遍的语言字样表明对孩子的一种认可,较少出现指出(好在哪),(什么地方好)等具体性的评价。孩子的动作表现和语言创新常常只能得到教师一个“很好”的评价,久而久之教师语言评价的匮乏导致评价的不具体,孩子也不知自己表现好在哪里。有效教学研究表明:为了理解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为了改正错误以及为了提高学业成绩,学生需要教师具体的反馈。教师的正面反馈往往对孩子是一种鼓励,刺激孩子在原本基础上的一种提升和创新,但这需要教师能够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答复,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还有提升的空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他未收到评价的孩子是一种勉励,孩子的想象力是我们成人无法想到的,在一个孩子创新的基础上,另一个孩子不会有模仿不会有重复,有的只是更加能动和令人惊叹的表现。

七)课堂导入欠缺,音乐氛围铺塾不够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音乐经验”的获得。音乐经验与其他艺术经验相比,前者离生活经验更远一些,所以当音乐与生活经验积累较少的幼儿相遇时,并不被幼儿特别青睐,音乐表现特性抽象的表达方式一般在幼儿的感受之外。而事实上想让幼儿被音乐感动,幼儿在“见”到音乐之前需要一些意味深长的铺塾。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较少,对直接呈现的音乐材料没有很积极的反应是正常现象,只有把音乐审美经验还原到幼儿能够理解的生活经验上来,才能进入到幼儿感受范围内,幼儿的兴趣与本能才能被激发。

教学片断小班歌唱教学《我上幼儿园》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唱一首儿歌,好不好 好

儿歌的名字叫“我上幼儿园”。好,下面先由老师念一遍歌词 好了,下面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句一句的念歌词 “爸爸妈妈去上班” “爸爸妈妈去上班” 歌词念冗

那现在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学唱这首儿歌 老师唱一句孩子跟唱一句)

念到爸爸妈妈时有孩子甚至哭了起来,老师显得局促不安(另一配班老师照顾哭闹孩子)

现在、小朋友们跟着老师的琴自己唱,经观察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参与性很强、很认真,在教师让开始玩游戏后,有很多孩子选择模仿老师动作(转圈,手抬高,縛下)但有一些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在节点拍鼓面,有一孩子选择跳跃式,还有一孩子选择双手合并脚踏起的方式,这些动作都非常美并且和音乐的节奏合的非常正确。但在游戏结束后老师给了一个传统和结果性的评价“很好”“很棒”,在此过程中孩子的不同表现没有得到及时认可。在活动过程中虽然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但有些孩子会利用教师的示范再配合一些自己的想法创造出不一样的动作,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也许只是一时,但若教师适时给予强化,这不仅增强了有创造力孩子的自信而且对其他孩子也是一种鼓励,孩子们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想法,这对培养幼儿想象创造力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提问具有指向暗示性,孩子的思维有一种从一正面性,教师在问到“有没有”“对不对”“会不会”“记不记得”这样的问题时,孩子回答永远只会是正面的“对”“会”“记得”,这样的问题显得毫无意义,教师为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可以把问题有效化,这样游戏过程会显得更有意义和目的性。孩子的具体评价不仅影响了受到评价孩子的能力提升同时对其他孩子也是一种变相的鼓励,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发现不足才能有进步,才会有提高。

八)注重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

音乐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培养孩子基于生活经验提升到对美的感受,也是一种美育的培养。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包含了节奏感、旋律、情感表现等多方面的音乐教育元素,这些元素含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个环节的把握和对孩子具体表现的敏感度,在过程中掌握教学重点,在孩子掌握重点时给予即可明确的反馈。新《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原因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总结出导致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对幼儿音乐教育目标认识不清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产生的目的在于让人感受生活之美好,有利于培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心境,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爱的教育,能唤起人们内心对爱的体悟获得审美体验。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幼儿音乐体验,针对幼儿纯洁的心灵世界,传递情感体现爱的本质。文学大师郭沫若曾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着手”。培养幼儿美的印象可使幼儿情感纯正、思想纯正。作为传递美的重要使者一幼儿教师,自身应具备唤醒、启迪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素质。教师的风度与气质以及整个活动中教师的投入,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给孩子以享受美与美的启示,身教胜 于言传。使自己内在的气质与外在的表现协调融合,风趣与幽默、热情与潇洒,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由外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感染孩子,引导孩子充分投入到活动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多重感受,让孩子在教师美的感染下体会音乐的快乐。同时教师还应了解音乐教育是富有生命力的,是空间和时间、听觉和动作的特殊结合。在理解了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基础上,将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以音乐为载体,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尽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把活动的本质转换为儿童的音乐世界。

二 他们认为儿童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

幼儿学习音乐目的不在于会唱会跳,也不只是让孩子思维天马行空脱离活动主体而胡乱想象,在于提升幼儿的音乐体验。这类教师秉承大纲要求,他们会结合作品内涵遵循作品本身韵味,在实施过程中会给予孩子适当的创造空间,给孩子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孩子成为小老师。例如大班奥尔夫音乐教学课《大刀子与小油锅》,这是一首活拨欢快二二拍歌曲,曲子前半部分采用陈述的方式,以故事方式进入,使得整个作品充满戏剧性;后半部分添加了旋律还是以故事本身为主,体现了刀子和油锅不同的声响效果。此作品在两类老师教学中有显著差异,传统取向型教师在上此课时就按照一般歌唱教学,先学歌词,其后添加旋律最后再适当添加了一些动作,把这首充满戏剧、活拨性作品上的索然无味。而另一类教师却先以故事导入的方式吸引孩子眼球,让孩子沉浸于环境的同时添加旋律音响,感觉就是完全置身于惊险、剌激的环境中,而后教师让孩子在关键处,即大刀子和小油锅声音形容的地方配合动作,最后再统一起来。课后发现孩子和教师都完全沉浸于此活动中,孩子意犹未尽,教师大汗淋璃。通过教学比较我们发现传统取向型教师更多注重儿童对知识的获得,强调结果,对发挥幼儿主体意识不强,因而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为以教师为主体,传递教师观念及强化的观念,这不利于儿童自主学习和创造,反而由于教师权威地位和授课方式出现儿童一味顺从和遵照,扼杀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反之现代创作型教师表现出对儿童学习目标、内容和过程有较积极的认识,不仅关注到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同时能关注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认知、心理发展不同,实施多种元素结合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中孩子的参与性及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和意义有正确认识。

三、教师音乐欣赏、表现能力不足

在幼儿园庞大的教师队伍中,充斥着各型特色的教师人才。由于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拿手戏,同样也会有欠缺的领域知识。幼儿音乐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基本的音乐技能,最主要的是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良好的音乐氛围创设是上好音乐教育活动的基础,音乐环境的创造有利于孩子尽快进入音乐教学角色并且教师的情感投入表现也有利于孩子较快适应活动的转变。而好的氛围创造以及对幼儿音乐经验的培养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音乐理解和音乐鉴赏能力,这对于有专业背景领域知识的教师会如虎添翼。而幼儿队伍的庞大不可能让每位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师都具备专业知识,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有专业背景和没有专业背景教师的教学效果会有显著差异,对于培养孩子音乐体验的目标也存在影响。

四、幼儿园管理体制约束教师教学行为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管理体制。一个好的管理体制能鼓舞人、激发人,把教育工作者的全身心吸引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现在很多幼儿园中过多过细的规则,不仅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自由制造了幼儿增加负担情感体验的机会,而且也使得教师为约束幼儿的纪律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幼儿园的规则过多过细,仿佛一个个木桩竖立在教室中间,将孩子们圈限在其中,不仅限制了他们的行动自由,也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居高不下。幼儿园制定的规则对教师行为影响程度非常大。平时教师不仅要将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备课上,还要疲于应付大量的书写材料和不同领导对教师的突击检查和“走访”。每次上课就像上战场,好不容易进入状态,突然一个领导就悄然声息的走进教室了,这不仅打断了良好的上课秩序,最重要的是让我突然很紧张会影响到接下来的上课质量。从这位教师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儿园这种不让人喘息的管理规则对教师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应该给予教师一定的空间让其施展才华,而不是以检查和督促的方式对教师进行高压式的管理。

总之,影响教师音乐教育活动教学行为因素有很多,各因素之间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影响的,各因素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各因素对教师的影响地位、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多加强学前教育相关知识方面的学习,关注幼儿的需求,教师在工作中应该不断学习,孩子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只有更新观念,更新教学方式、以适合孩子发展需要的方式教学,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兴趣出发,根据幼儿“好玩”特点,实施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引发孩子兴趣,根据幼儿的这种特点,提高活动趣味性,这样能够更好的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应多了解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多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不应以成人眼光俯视孩子、以成人理想塑造孩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和孩子的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这不仅在活动中也应该存在于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之中。良好的师幼互动不仅有利于孩子对知识的较快吸收同时为促进教师更好发挥奠定了基础。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由于学龄前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低,自主学习能力弱,在情绪上具有很强的依恋心理,教师不仅要对幼儿生理、生活上进行照料,最重要的是对他们积极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健康的人格、个性品质、社会品质与行为以至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心理发展予以积极的关注和呵护。而这一切的顺利有效进行都离不开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在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师对孩子一个隐形认可如点头、眼神传递或口头称赞,对孩子来说都是无形的鼓励以致激励今后良好的表现。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第二篇】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学中一项主要的教育课程,小编收集了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1

摘要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幼儿 音乐 氛围 方法

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体验、表现“美”的内涵,从而使幼儿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之美”。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和体会音乐之“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所以,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就幼儿音乐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幼儿的音乐情趣

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情趣。如采用音乐游戏的形式,选取适合幼儿的音乐教材,带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动手、动脚、动口做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小班可采用活泼愉快的音乐游戏活动,如《走路》。中大班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记忆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真正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做游戏,如《谁的尾巴灵》。幼儿在听听、动动、说说中,培养和发展了音乐听觉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另外,在选取音乐教材时,必须注意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幼儿。

二、选择适当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因此,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考虑的是教材的趣味性,如《大马告诉我》、《郊游》、《加油干》这些有趣的教材,幼儿特别喜欢;其次考虑的是教材的多样性,有民族风味的《北京的金山上》、《小牧民》、《送你一朵玫瑰花》、《瑶族舞曲》,有地方风味的《小看戏》、《喜洋洋》、《拔根芦柴花》,有外国风味的《土耳其进行曲》、《水仙花圆舞曲》,最后考虑的是教材的难易度,也就是说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选择教材,如果教材太难,幼儿学习困难,必然会失去参与活动的信心和兴趣;反之,幼儿一学就会,就感到没劲。所以,每次制定教学计划我们都遵循这几个原则,让幼儿由易到难逐步增强对打击乐的兴趣。

三、创设音乐的氛围

幼儿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是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引人“入境”的氛围,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来指导幼儿感知、理解活动节奏的音乐;让幼儿通过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的联系,以体验音乐所表现的风格和情绪。在倾听《小牧民》的音乐时,我画了一幅辽阔大草原,远处有隐约可见的蒙古包,由远而近突出牧民骑马的雄姿,幼儿看着图,随着乐曲中的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的展开,仿佛来到了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很快从乐曲中听辨出由远而近的骏马在奔驰,强烈感受到乐曲热烈、欢乐气氛,随即产生“动”的欲望,这种“动”是对音乐感受的深化。因此,幼儿随音乐旋律的节奏、节拍做出了相应的动作,有的随着音乐哼唱、有的做骑马动作、有的做抖肩、仰看天空的动作……幼儿的种种表现,正是他们感受到音乐形象的表现。

四、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教师在进行音乐活动课时,应以幼儿为主,采用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在让幼儿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对其产生兴趣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授。这样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同时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例如,在小班开设音乐课时应以音乐欣赏为主,通过音乐的快慢来做动作,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到了中班就可以教他们简单的节奏,“妈妈”就可以拍两下手,“你很棒”拍三下手。到了大班就可以要求幼儿对所学的歌曲进行打节奏,并教一些简单的节奏型。这样循序渐进的教授可以让幼儿对节奏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五、音乐教育贯穿生活之中

幼儿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幼儿园的音乐课中,应当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音乐的感染力和震慑力是强大的,唱歌、跳舞、节奏、儿歌几乎被所有孩子所喜欢,而且玩起来乐此不彼,成人眼中的协调与美观在快乐的心中是那么渺小,我们所做的就是用音乐打开孩子的心门。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以高高在上的“长者”身份和“指令、要求”的口吻来组织孩子们的活动,而是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进出活动室我们用音乐来指挥,就餐、入寝我们用音乐来安抚。在幼儿园中,教师创造多样化得环境,使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休息、游戏都有优美的音乐相伴。将幼儿的歌曲活动与幼儿园其他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幼儿园分科教学中的缺陷,有助于将各种教育因素全面整合地利用起来,促进幼儿在音乐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2

摘 要幼儿音乐教育由于教育的对象还处于不太成熟的发育初期,对事物的认识和学习方式还显得很稚嫩,因此必须采取更多有趣、有效、有新意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幼儿的基础音乐素养,为今后的一生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欣赏

一、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有一次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必须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二、寓音乐教育于情景之中

为音乐作品创设一定的情景,将抽象的音乐形式以可听的、可视的、可说的、可演的形式展示给幼儿,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接受它。如教幼儿学习歌曲《猪小弟》,老师若只是按传统的方法教幼儿打打节奏、按节奏套歌词,老师教唱、幼儿学唱,势必提不起幼儿的兴趣,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困难。但如果换一种方式,老师先不急于让幼儿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而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幼儿了解“猪小弟”这个形象,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而模仿角色。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将不仅仅是在学习唱歌,而且还在享受唱歌,因为他们不再是被动群体,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孩子高兴,老师也轻松。

三、音乐欣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并能丰富音乐想像力。我们认为,音乐欣赏具有以下作用:

(1)音乐欣赏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即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而音乐欣赏则能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如《进行曲》(选自《胡桃夹子》组曲)是一首很美的作品,乐曲中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风格截然不同的三个乐段的鲜明对比,描述了小丑进场、小丑变魔术、观众欢笑的欢乐而幽默的场面。幼儿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体现音乐的真、善、美。

(2)开阔幼儿音乐视野,提高幼儿音乐听觉能力。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幼儿年龄小,声带短而窄,音色单

一、稚嫩,发声器官尚未成熟,难以表现各种体裁、风格的歌曲,教师在选曲上受到局限。音乐欣赏往往可以弥补其它音乐活动所选曲目在风格、体裁及艺术手法上的不足,让幼儿充分欣赏、接触大量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中外音乐作品,能提高幼儿的音乐品味,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但音乐活动中音乐欣赏的这一部分一直是我们老师们困惑最多的环节,不是渗透的不够没有让孩子们尽兴,就是渗透的太多让孩子们没有放开思想与手脚。所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往往过于肤浅,仿佛“蜻蜓点水,一触即飞”,流于表面和形式,没有实质的内涵。有时甚至就是一种无动于衷,看起来活动过程热热闹闹,而其实孩子们的情绪体验都处于浮躁状态。

音乐欣赏的对象是音乐,而音乐是抽象的、流动的、非直观性的,必须通过聆听来完成欣赏的活动,而儿童认知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可视性的特点。因此,音乐欣赏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孩子的认识特点与音乐的特质所产生的矛盾也给教学带来了许多的问题,这是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必须解决的教学矛盾。因此,欣赏活动进行前首先要让幼儿学习倾听声音,分辨声音。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了各种声音,应该充分利用日常的点滴时间与机会,让幼儿去听一听各种不同类型的声音,例如:关门窗的呼呼声、风吹的呼呼声、下雨的……在快乐中接受音乐的熏陶。

总之,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老师们把音乐中感悟到体验到的情绪、想象、感动用语言有的放矢地表达出来,在老师的活动上孩子们作到了领悟音乐的轻快缓急、张弛有序,在音乐和肌肉运动的和谐契合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的享受。音乐或是轻柔浪漫的,或是铿锵激昂的,孩子们的动作和音乐相融相合更好地表达了音乐,音乐便能分享,成为了儿童的依托。教师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处于合理的进退,语言优美而不平白,使音乐变得美和神秘,使孩子的心灵得到了升华。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3

心灵天然的好奇心。音乐教育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饱满,、获得发展,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

1多方位创造演奏乐器,让幼儿体验节奏活动的乐趣

乐器是幼儿表达节奏的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演奏乐器也是令孩子感到快乐的活动。在各种乐器中,打击乐器是孩子最容易掌握的乐器之一,因此,幼儿园也为幼儿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 ,有碰铃、大鼓、三角铁、沙球等等。这些乐器演奏方法简单,音响效果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选择几种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打击乐器进行教学。

这些乐器固然对孩子的节奏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我们也不能丢弃生活中的“乐器”。其实,孩子对所有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充满着强烈的兴趣,穆希德、桑德威克和威特所说:“当给幼儿一个简单的乐器时,他们使用它就像玩积木和画笔那样自然。.。.。.孩子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用身边的东西创造出来的声响成为他们音乐经历的一部分。”这个“简单的乐器”,可以是铃鼓,当然也可以是锅、碗、瓢、盆,甚至是身体的一部分。教师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锅,并用它们拼搭组合来代替爵士鼓,把许多不同的盆子吊起来组成云锣,用大小不一的小瓶子做成编钟,旁边还有许多装满水的玻璃瓶等等,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音乐区域谁都会想要进去尽情地敲打一番。

尽管这些自制乐器的音色并不如专门乐器来的动听,但是这种来源与生活的创意一定能够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事实也证明了一点,每一次开展区域活动时,这个小小的音乐天地的人气也总是最旺的。生活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成人也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忽视掉,但是天真的孩子们一定能发现生活的秘密并热情地投入其中。那么我们就不该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乐器演奏了,和孩子一起共同寻找生活中美妙的声音,你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节奏天堂。

2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音乐创造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去表现美,更应该去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音乐教育不同于成人音乐教育,这是由幼儿的个性特点所决定的。大家知道,幼儿的基本个性特点就是好奇,爱听、爱看、爱动是这一个性特点的基本特征。幼儿认识了解事物与成人不同,他们往往是在随意中通过听、看、触摸等动作认识了解新事物、增强兴趣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为一名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幼儿的这一个性特点,在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要坚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地开展音乐教学。教育现代儿童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育,而不是千篇1律、如出一辙的教育。现在的儿童思维灵敏度高,吸收知识的能力强,单一的老师教什么幼儿学什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是满足不了幼儿的欲望和要求的。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幼儿的个性特点出发,创造一种完全没有束缚、极为宽松的气氛,让幼儿参与其中,去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最大程度地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增长知识。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诚实的良好品德

通过音乐活动教育幼儿: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美国作家劳伦斯沙皮罗指出:“善良和体贴是孩子遗传基因中就具备的天性。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育,那么就会消失。”可见,培育幼儿关心、帮助他人等体贴善良品性是多么重要。在音乐活动《让座》中,就充分体现了小朋友和老婆婆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情感。这一首以小朋友为主人公的叙事歌曲,选择的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乘客实在多”的公共汽车上。歌曲以上行又下行的旋律唱:表现了小朋友对叔叔让座的感激之情。第二段节奏平稳,感情真挚、纯朴,表现了小朋友和叔叔一样的心情,把座位让给老婆婆。最后,歌曲以小朋友第一次请婆婆坐的同样旋律来唱:表达了小朋友和老婆婆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共同心声。演唱时,要求幼儿用歌声的起伏变化来传情达意,另外,还采用了角色表演形式:让几名幼儿分别扮演老婆婆、叔叔、小朋友。这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亲身体验,激励了幼儿的情感,收到了以情育人的艺术教育效果 。

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与幼儿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把幼儿的听觉、视觉、动觉充分调动起来,将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实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标,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将每一个幼儿带进音乐美好的境界中,在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纯洁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4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学中一项主要的教育课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幼儿情操,增强幼儿对美的意识和理解,还能够激发和培养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对于孩子一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老师引导得好,孩子的音乐素质可能就大幅度提高了,而且从此对音乐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了,那么,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的分析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引导幼儿理解、感受音乐的内容和情感,并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是使音乐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除了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还要将音乐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而且对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工作都有所帮助。所以,教师只有在音乐教学中认真分析、研究教材,以发展幼儿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为目标,用多种方法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促进幼儿在音乐活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尽管幼儿天性喜欢音乐,但对这种兴趣爱好仍要注意培养,并给予发展。这不仅仅是为了在幼儿园生活的短短几年中,使幼儿能对音乐抱积极态度,而且要使这种兴趣得以巩固、保留,并成为终生的一种需要。要想更好的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呢?

1、认识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大家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散步时,只要一听到音乐就想扭动,正如我们为幼儿播放音乐时的现象,如放进行曲时,他们马上会甩起臂膀,雄赳赳气昂昂的学起解放军齐步走来;当我们为他们播放欢快、激烈的乐曲时,他们马上会手舞足蹈,随音乐欢快的摆动身体——————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的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时刻观察,并进行保护并予以鼓励。

2、激发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

认识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后,就应该及时的激发和培养。首先要让幼儿更多的接触音乐,增强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为此,我将音乐贯穿渗透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在游戏后休息时,为幼儿播放优美、抒情的轻音乐,让幼儿在安静、舒适的音乐中放松;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我们专门创设了一个“音乐台”,里边有各种乐器和演出用的道具,幼儿可以随自己喜欢的音乐自由的演奏和舞蹈;在幼儿午睡时,我为他们播放催眠曲,让他们更快的进入梦乡——————另外,我还经常组织幼儿玩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充分调动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二、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教学

幼儿园的音乐教材,无论是歌曲、舞蹈,还是音乐欣赏、律动,都韵含着一定的教育内容。每当我们拿过来一节课,分析教材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彻,才能更好的设计教学活动,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1、情感教育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目的是为了抒发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所以,我们在演绎音乐作品时,就应该把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充分的表现出来。针对这一点,我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注意从情感入手,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表现力。

例如:庆元旦联欢会时,我们班集体表演的手语《感恩的心》,孩子们在音乐中用充满感情的手语动作表达出心中的感恩,在音乐中进行表演,孩子能非常的投入,能置身于整个音乐中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如:幼儿歌曲《小兔乖乖》是一首欢快的歌曲,在学习之前,我们先给幼儿把这个故事讲述一遍,让幼儿在故事中感受小兔子的可爱,兔妈妈唱歌时的心情和轻快的声音,以及与后面大灰狼的沙哑的嗓音形成对比,幼儿在表演时就更能把握好歌曲的节奏和语气。唱兔妈妈的声音时轻快缓慢,模仿大灰狼时声音低沉沙哑。

2、品德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材中的品德教育,使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幼儿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理解其教育内涵,是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根本问题。

例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讲述了小乌鸦长大以后不忘妈妈的养育之恩,叼来虫子为妈妈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班有好多孩子都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对自己的父母没有礼貌。稍有不顺心意的是就大喊大闹。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着重向幼儿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连小乌鸦都知道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爱护妈妈,照顾妈妈,拿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在幼儿之间展开了讨论,使幼儿充分认识到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行为。

3、音乐技能的培养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首要一点就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技能的培养。通过启发引导幼儿积极参加音乐艺术活动,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美的感受中,培养幼儿对音乐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幼儿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幼儿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通过教学,教给幼儿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乐器演奏等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训练幼儿的音高感、节奏感、音乐感、力度感和曲式感等基本的音乐素质。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表达力及创造力等方面的音乐能力,促进了幼儿音乐素质水平的提高。

通过启发引导幼儿参加音乐艺术活动,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身体、语言、认知、意志、情感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节成功的音乐课,除了好的教学设计和幼儿的良好配合以外,教师的主导因素只关重要。一节课能否上好,能否达到教育目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表现是分不开的。

在教学中,模仿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手段。所以,教师的示范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幼儿能否正确掌握教学内容的关键。如:教唱歌时,教师准确、清楚的范唱对幼儿正确学习歌曲、掌握歌曲内容、了解歌曲节奏有很大帮助。特别是教授新课时的示范,会给幼儿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

总之,教师只有在音乐教学中认真分析、研究教材,以发展幼儿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为目标,用多种方法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促进幼儿在音乐活动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方案【第三篇】

目标:

1.尝试边看舞蹈视频边模仿其中的舞蹈动作,丰富舞蹈动作语汇。

2.能协调地做动作。

3.初步尝试与同伴合作变换舞蹈队形。

准备:

收集适合中班幼儿模仿学习的舞蹈视频,保存在u盘中,并制作独立式电脑PPT节目菜单,方便幼儿点击播放。

玩法说明:

幼儿选择想要学习的舞蹈视频,自主点击播放。在舞蹈视频的带动下,幼儿尝试模仿学习视频中的舞蹈动作,感受舞蹈动作的丰富性,并初步尝试合作实现简单的队形变化。

指导要点:

1.活动初期,如果有幼儿仅仅是观看而没有跟随视频做动作,教师要耐心等待,给幼儿时间安静欣赏、细细品味。当幼儿开始投入地学习视频中的舞蹈动作时,无论做得好不好,教师都要安静观看,不打扰。

2.当幼儿在舞蹈中尝试合作实现简单的队形变化时,教师要予以关注。可在舞蹈表演结束时,引导幼儿及时讨论反思舞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空间的共享等,从而分享队形变化方面的经验等。

小贴士:

1.为中班幼儿选择舞蹈视频时,可以选择两两结伴的舞蹈或者有简单的队形变化的舞蹈,以满足中班幼儿合作舞蹈的需要。

2.可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专注度等情况,更新舞蹈视频。此外,需注意在电脑PPT节目单中,除了舞蹈外,歌唱活动、打击乐活动、韵律活动等都要有相当的比例,以保证音乐区活动类型的多样化,便于幼儿自选。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方案【第四篇】

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式(身体、椅子和杯子)进行节奏游戏。

2、能与同伴积极合作探索,尝试在__ _|处与边上的小朋友交换杯子。

3、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

准备:

1、手环人手一个戴在手上。

2、纸杯42个:21个蓝色,21个红色。

3、音乐:木瓜恰恰恰。活动过程:一、律动《木瓜恰恰恰》,导入活动:

教师:上次我们学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叫《木瓜恰恰恰》,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播放音乐,幼儿跟着音乐做动作。)二、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椅子和杯子)进行节奏游戏:

1、引导幼儿大胆猜想什么东西可以发出声音:

教师:这首歌曲有个地方特别有趣,重复出现了好几次,是哪一句啊?

除了拍手还可以拍什么?(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拍出__ _|)

那么除了我们的身体可以发出声音还有什么也可以发出声音呢?

小结:那我们用让小椅子和我们一起表演吧!

2、引导幼儿用椅子进行节奏游戏:

第一、二次:引导幼儿要跟着节奏敲椅子,声音要轻一点,要爱护椅子。

第三、四次:引导幼儿在__ _|处敲右手(戴手环的手)边小朋友的椅子。

3、出示杯子,引导幼儿用杯子进行节奏游戏:

a教师:看谁来了?小杯子也想跳舞,怎么让它发出声音呢?

小结:对可以敲敲小椅子,杯子就发出声音了。(请幼儿试一试)

b引导幼儿听着音乐敲杯子,和上面的用手敲椅子方法相同。(2次)

三、与同伴积极合作探索,尝试在__ _|处与边上的小朋友交换杯子。

1、引导幼儿掌握换杯子的方法:教师:你拿的是什么颜色的杯子?今天老师要交你们一个新本领,就是和好朋友换杯子,怎么换呢?(教师边说边进行操作:老师唱歌词时请你在自己的凳子上敲,唱到恰恰恰时把你的杯子放到你右手就是戴手环的那边的小朋友的椅子上敲,敲玩__ _|以后就将杯子留在那个小朋友的凳子上,是不是换换了一个杯子了?)

2、教师唱第一句,带领幼儿进行练习,引导幼儿探索换杯子的方法:

a将杯子传过去后,敲完__ _|要马上放下,然后拿起自己凳子上的边上的小朋友传来的杯子。

b速度要快一点。

c要注意将杯子放在凳子上,不让它掉下来,否则别人要去捡要来不及的。

3、组织幼儿完整表演:第一、二次:跟着放慢的钢琴伴奏进行表演。

第三、四次:跟着音乐进行表演。

最后引导幼儿连续表演几次,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

39 149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