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常规心得体会优推4篇

荣誉 分享 时间:

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参与感,促进师生互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是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课堂教学常规心得体会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课堂教学常规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常规心得体会 篇1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实践中,学校管理者无不重视教学常规的制定与执行。他们把教学常规看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把执行教学常规的好坏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为优化小学教学管理,有效地克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正确引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省又制定出了新的小学教学工作常规,并掀起来学习常规的热潮。

在学校认真组织下,我学习了教学常规,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努力提高理论修养,自觉加强业务的锻炼,以教学常规为镜子,时刻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服务于学生。通过学习,我开阔了眼界,对教育教学常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新的常规的学习,使广大教师在新课标下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方向,不仅告诉我作为教师如何作好自己的“教”,更使我懂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学,扮好课堂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学习我对常规内容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从备课、上课、作业的确定、学生的辅导、评价等需要教师科学的设计,才能使教育教学达到最优化。所以我觉得学习真是及时啊,深刻体会到常规不仅是一种制度,更是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学常规不是多余的,而是十分必要的,势在必行的。只有学好常规,才能自觉地遵循常规,指导自己的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次学习的常规,是根据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要求,结合我省教学现状,制定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常规,正是与时俱进的结果。这次新常规的出台,我不仅感受到了正个教育教学的新的发展,更使我有了紧迫感: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做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

课堂教学常规心得体会 篇2

20xx年4月25日,这一天的时间,新街镇中心校组织全镇EEPO骨干教师和我们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在新街完小组织新街镇有效教育工作总结推进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进行EEPO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诊断。通过张金老师的讲说和听课,使我对这一教学模式又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大的议程:一是课堂问题诊断安排和问题解说;二是随堂听课,发现课堂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三是组织课堂研讨活动,并进行课堂诊断及指导。本着以解决教学中师生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引导教师以课例为载体,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我们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于此次活动我的收获如下:

EEPO的核心是“有效教育”的思想,是“效率优先、过程优化”的英文缩写。该理论综合了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的精华,提出优质课要达到六项指标: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主动—互动—能动。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40分钟的具体化和模式化。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1、关键项

所谓“关键要素”是指教学中关键的知识点、能力点、考点、方法、思维、创造、思品、合作等。关键项的提出应该准确及时,语言表述通俗易懂并且准确的代表本堂课的主要呈现。

训练关键点一要注意梯度;二要考虑向度;三要充分用好学生这个人力资源,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迅速打开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2、小组活动

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换着用,组合着用,并适时进行动静转换。动静转换主要靠组织形态的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大组活动来调节。一般情况下,生理心理决定了一节课小动2-4次,大动1-2次是比较适宜的。

3、合作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组合,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力,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特别是训练学生的小组水平、大组水平、约定、表达呈现方式。良好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要素组合方式的基本保证。

4、约定

事先约定、快速流程检测效果,快速传递信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约定与快速流程检测的结合,是迅速、有效转入下个环节学习的前提。流程检测的目的,一是快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二也是为了节省时间,减少无效教育状况的出现。流程检测得到的结果:如果80%以上的学生达到要求即可转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如不足50%就要及时或课后或下一节课补救。

5、主动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看主动权交了没有。在哪个环节、哪个操作点交,交得怎么徉?是否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主动权交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按学生稳定的个性特征处理教学素材。

有效教育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课堂充分体现放主动权,我们看主动性在课堂上体现主要看三方面。1主动权交了没有。2在哪个环节、哪个操作点交的。3交得怎么样。

6、工具

工具的使用可以使我们有效教学的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工具的使用主要有:卡、板、磁条、资料袋、教具等。其中,学习卡按大小可分为:微型卡、大卡、中卡、小卡。我们要学会因地制宜地使用各种材质的板卡作为学习卡。

7、个性

个性对教学素材是否能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学生个性是否得到表现、张扬思维是否个性化。善于听的、善于看的、善干想、善于讲的、善于做的、好静的、好动的、反应快的、反应慢的是否得到相应的照顾。

8、创造性:

一是看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否被激发。二是看创造效果。原来没有的学生说出来了,做出来了,或者整合了,并且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可以视为有创造性了。

9、单元组、团队

单元组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便捷、最灵活多样、最具弹性、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小组一般是2—6人;大组一般是6—8人左右,小组的人员组合具有多变性,角色的安排具有弹性。

检测单元组水平的五项指标分别是:关注、关照、资源利用、倾听、亲和力。

10、强化与检测

强化是指教师有意义的重复,通过强化让学生把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流程性检测,学生的反馈达到80分以上才算得上是一节成功的课堂。

课堂教学常规心得体会 篇3

人们常说: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这学期读了《小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这本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同时多了一份感想,多了一份收获。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知备课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备理论,备生活。我认为,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应该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仅供课前翻阅,以便教师有很好的思路,力求把课上好。

我们是否上好一节课备课很重要。备课也有规律和方法,但无统一的模式或思路。因此,我认为备课前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有一个清析的上课思路,明确上课的重难点,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哪。“只有重难点清楚才不至于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才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确保重难点的掌握。面对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教海航程,每个人都容易迷航。因此要切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

二、多探索多研究多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的有效备课,正是教学成就的表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多探索才能寻觅到“有效备课”的路径,创造深刻而丰富的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三、备“学生”。从现实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学生来想想,学生怎么会更有兴趣的学?该怎样才能较快地掌握呢?所以,在备课中要始终把握自己备课的目的,是要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备,不是为自己好教而备。

四、写教案要和本科只是相连接不要脱离实际教学。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以及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等。

五、“反思”的重要性。这是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专业成熟与提高。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教案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也是对下册教学的升入做好准备。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更多地注重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自己所教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要努力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提倡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所带的学生实际出发有简单逐步升入,只要坚持长期积累,以思促教,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反思学生,反思课堂。“梅花香自苦寒来,保剑锋从磨砺出”我相信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下,在各位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我会长成一棵平凡的参天大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充满艰辛与汗水的,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教学之路。

课堂教学常规心得体会 篇4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教学常规,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把教师劳动前移,严格按照备课要求进行备课,抓好备课、上课环节。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每一个环节,形成课后反思习惯,做好教学札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自身发展;作为学生应该彻底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法,形成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上课前要整体把握教材,全机了解教材内容和目标,分析各册教材中相关单元的联系与区别,明确目标定位,确定课文教学目标,划分教学课时。并充分查阅资料,准确掌握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背景知识。还要做到了解任教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等。

上课时,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了如指掌,传授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样,学生就会在心里佩服你,就会喜欢上你的课,上课时也会认真听讲。因此课余时间,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及个别差异,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错混的,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低年级适宜以活动体验为主,中高年级适宜增强问题探究式教学。

落实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应该同校本教研形成合力。常规作为学校教学的一种管理手段,不仅对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校本教研也有促进作用。教学常规落实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校本教研进行的质量,最终也是决定着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反过来校本教研活动也是教学常规的一部分。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就是本着解决学校里一线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研究方案。这是在广大一线教师进行精心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课后积极进行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围绕学校教学改革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校本教研抓的实,课题研究进行得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所以我们学校把校本教研与科研课题一起进行,利用每周四的教研活动日,扎实有效地开展此项活动,不流于形式。

39 41647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