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重要讲话心得体会5篇

浩渺 分享 时间: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25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重要讲话心得体会”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黎平县肇兴侗寨,了解当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贵州之行,满含对人民的深情厚谊,为党员干部践行为民宗旨指明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贵州之行”,从中读懂“何以为民”,以实际行动书写为民服务的崭新篇章。

感悟“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将人民利益置于心间“最高位”。在肇兴侗寨,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深入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同乡亲们亲切交流,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关注,对乡亲们生活的关心,无不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员干部要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这种细致入微、发自肺腑的为民情怀,将人民置顶于心间“最高位”,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主动迈开步子、走出屋子,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侧耳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呼声,精准洞察群众最迫切的需求。要从群众关心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小事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公共设施短板、服务流程繁琐等地方改起,将每一项工作都做到群众

 

心坎上,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以点滴行动诠释拳拳为民的赤子之心。

秉持“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初心,把责任牢牢扛在肩头“最实位”。贵州在乡村振兴征程中取得显著成绩,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与指导。从脱贫攻坚时期对贵州发展的牵挂,到如今对乡村全面振兴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的幸福生活放在心上。“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要秉持“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初心,将为民服务的责任牢牢扛在肩头“最实位”,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推动产业发展上,深入调研、科学谋划,引进适配产业项目,助力产业升级;在改善民生福祉方面,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投入,提升保障水平;在提升公共服务时,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以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勇于担当,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践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担当,把行动精准落于发展“最前沿”。在信团鼓楼,习近平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共话乡村全面振兴,强调民族地区要保留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彰显光彩。这为贵州乃至其他民族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乡村振兴、民族发展的道路上,党员干部要践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果敢担当,把行动精准落于发展“最前

 

沿”,立足本职岗位,主动冲锋在前,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重点工作中。要在发展上用智慧、下功夫,深入调研当地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等,结合市场需求,挖掘特色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等,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要关注文化传承,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遗迹、技艺的保护力度,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努力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学习教育于2025年全国两会后启动、7月底前基本结束。

时间回溯到2012年12月4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立规矩开始,从作风建设切入,从人民群众最深恶痛绝、对党的形象损害最大的地方着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动员令,吹响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号角。

 

以这次学习教育为契机,我们要整治突出问题,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更不能有降调变调的错误期待,切实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不断巩固和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

以这次学习教育为契机,我们要锤炼党性修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我们必须清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坚定不移做好工作”;必须更加坚定:“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在村寨的信团鼓楼,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火塘边共话乡村全面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新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当从总书记的火塘对话中,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殷切期望,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方面精准发力,用心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真正让广大农村地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奏响“产业兴旺百业兴”的“进取乐章”。肇兴侗寨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就业创业,正是产业兴村的生动实践。从东北黑土地上的现代化大农业,到江南水乡的特色渔业;从西部山区的特色林果业,到中原大地的粮食深加工……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发展路径也各有千秋。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立足本地实际,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挖掘优势资源,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要善于发现和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要加强产业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汇聚,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真正让产业发展的强劲脉搏在乡村大地跳动不息,用心奏响“产业兴旺百业兴”的“进取乐章”。

传承创新、赓续文脉,奏响“文化兴盛韵悠长”的“传承乐章”。文化是乡村的灵魂。肇兴侗寨的侗族大歌、蜡染工艺等民族文化,古朴而时尚,是乡村文化的瑰宝。从古老的民间技艺到传统的民俗节庆;从悠久的历史建筑到独特的地域文

 

化……乡村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的历史使命,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修缮历史建筑,传承民间技艺,让乡村文化的根脉得以延续;要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同时,要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领略乡村文化的魅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真正让乡村文化的韵味在新时代愈发悠长,用心奏响“文化兴盛韵悠长”的“传承乐章”。

党建引领、共建共享,奏响“治理有效乡村安”的“幸福乐章”。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在肇兴侗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到加强法治乡村建设;从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到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各地在乡村治理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党员干部在乡村建设中,当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

 

设,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真正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用心奏响“治理有效乡村安”的“幸福乐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循迹“贵州之行”,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加强文化传承、坚持文化创新、推动文明共融,奔赴一场文化之约,让文化自信之光照亮民族复兴新征程。

追溯历史长河,探寻中华文脉,赴一场“采千载之遗韵”的文化传承之约。在肇兴侗寨,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详细了解侗族历史、风俗和服饰、建筑等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情况,并强调要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前,在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斑驳纹路里,在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中,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底气。广大党员干部要担负起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深挖传统文化宝库,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

 

来”,将文化基因转化为精神力量,叩响文化传承的现代回响。

拥抱时代浪潮,激发创造活力,赴一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文化创新之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当故宫口红将朝服纹样转化为时尚符号,当《国家宝藏》用舞台剧演绎文物故事,当敦煌研究院用区块链技术让千年壁画重获新生,当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用现代科技复活唐代乐舞,当李子柒用短视频重构田园诗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正在被现代科技唤醒,形成独特的现代性表达。广大党员干部既要保护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智慧相结合,在时代浪潮中激活创新密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共绘未来图景,推动文化交流,赴一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共融之约。1986年,侗族大歌走上了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的舞台并开启环球之旅,2009年,贵州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要深扎传统的沃土,又要伸展创新的枝桠,更要结出文明的硕果。从杭州国家版本馆的“宋代园林神韵”到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当代实践,从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到扬州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创新展陈,无数文化工作者正以守正创新的精神赓续文脉,以兼收并蓄的胸怀对话世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照亮前行之路,在传承中发展、在交流中升华,以自信的步伐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奏响文明和合之美。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新的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正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蕴含在文化里的民族特色、传统民俗和价值观念,承载着古朴的历史记忆,历经岁月的洗涤,焕发出符合新时代审美的别样“时尚”,以文化为引“破题”,赋能旅游经济“出圈”,文旅融合“出彩”才能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讲好“无形”的故事,奏响文化传承交相辉映的永恒乐章。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门口,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们,热情大方地介绍着侗族大歌的艺术起源、曲调特点、演唱形式,簇拥在宽阔的道路上,姑娘们佩戴的侗族银饰碰撞间发出清脆的声响,热闹的声音汇聚在一起,讲述着1000多年来“无形”的侗族文化发展历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文化传承

 

的“守护者”与“摆渡人”,深入村寨、非遗工坊等文化现场,学习传统技能、方法技艺,以“躬身实践”带动群众传承热情。强化宣传引导,组建起“寨老+党员+乡贤”宣讲团,用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等开展文化宣讲,讲述好地方文化、民族特色的成长故事,让“双语共振”发出文化传承的最强音。积极搭建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桥梁,通过短视频、纪录片、宣传片等形式,借助各类媒体平台,让银匠世家的叮当锤音、绣娘手中的彩线等特色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奏响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永恒乐章。

绽放“有形”的光彩,焕发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生机活力。肇兴侗寨的花桥、鼓楼、吊脚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间溪流穿过,“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便惊艳了时光,让游客流连忘返。丽江古城的束河古建筑群、白沙古建筑群“勾心斗角”,“有形”的历史建筑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还蕴藏当地群众的回忆和游客的追忆,保护好、利用好“有形”的历史建筑,方能传承“无形”文化的灵魂。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对辖区内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等要做到如数家珍,充分利用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等形式,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到古建筑保护中来,营造人人有责的保护氛围。要保护与开发同步推进,不搞拆旧建新式的破坏性开发,不行大拆大建式的盲目扩张,要“修旧如旧”,让“物理修复”与“精神重构”同频共振,保持历史建筑的“原汁原味”,让

 

“有形”的历史建筑保护开发,为“无形”的文化传承贡献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找准“创新”的契点,激荡文化突围昂扬挺进的时代浪花。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古城考察时指出,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交流与融通并行,守正与创新共促,“活”起来的文化才能为文旅融合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前进推力。在肇兴侗寨侗乡特色产业基地,蜡染制作销售始终坚持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的运营理念,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有机结合,让顾客满载而归,丰富的回报吸引着群众自发加入到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中来。让文化助力经济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找准文化与现代美学、科技等有机融合的契合点,用创新理念激荡起文化突围的浪花,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的内涵,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抓住流量的“热点”,让文旅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9 4413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