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的个人先进事迹【推荐5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钟南山的个人先进事迹【推荐5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国士无双钟南山抗疫事迹【第一篇】
庚子年,世界见到的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东方的雄狮再次从磨难中奋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绵延万里的黄河长江、壁立千仞的五岳群山、百折不挠的华夏子孙,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在遇到艰难困顿之时,总有英雄儿女挺身而出,为他们挚爱的祖国浴血奋战。这个庚子年,有一群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守护着九州大地千万黎民百姓,他们是抗疫烽烟中的巾帼英雄和须眉俊杰,他们是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这场战疫中,一张张布满勒痕又面带疲惫的脸庞,一双双被汗水浸泡而泛白起皱的手掌,成为了医护人员的标志形象。他们也牵挂着自己的家人朋友,他们也渴望亲情的温暖与问候,他们珍藏了自己宝宝娇声娇气的笑声,有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这个冬天。从30后的钟南山院士、到40后的李兰娟院士;从60后的张定宇、再到90后的王柳、00后的刘家怡……有人前在非典战场、17年后在抗疫一线;有人前在震中汶川,12年后在疫中武汉;“非典时全中国都在保护我们90后,现在换我们来保护你们。”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来自一个民族心底里最深切的爱国力量,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
在这场战疫中,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个人。90后女医生夏思思,她的青春就永远留在了武汉的冬天。
"她对待病人特别暖心,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29岁的夏思思,为了拯救另外一个生命,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1月15日,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病情加重,肺部发现异常。当天,夏思思刚下夜班,临时接到任务,立马折回医院,她担心老人的病情,随时守候在病房。这几天里,她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尽管有做防护,却还是不幸被感染了。病床上的夏思思,还是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与病魔抗争。在专家建议她转至ICU治疗时,她坚持让给那些更危重、年龄更大的患者。本来,病情曾一度好转,可是无情的病魔还是没有放过这位年轻的医生。2月23日凌晨6时30分,夏思思永远的离开了人世,倒在了她热爱的岗位上。夏思思两岁半的儿子,仍在懵懂中认为他的妈妈还在上班,也许过几天就“打败怪兽”回家了……
在这场战疫中,经过千千万万人的努力,我们得到了“0”的报告单,我们终于等到了山河无恙的神州大地。然而,我们却也失去了一群优秀的医生和护士。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换来了人间的安宁。“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要致敬所有抗疫英雄,他们的脊梁就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他们的力量就是——伟大的中国力量!是啊,风雨过后见彩虹,中华民族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美逆行者”钟南山的个人先进事迹【第二篇】
20xx年前,湖北五峰县人大会副主任罗官章在退休第五天就回到了曾经工作的山乡,他放下一句话:“我以前解决了群众的粮袋子,我现在要回去解决群众的钱袋子”。如今,80岁的罗官章兑现了当年的承诺。
在罗官章的个人简历上,最后一行只有几个简单的字:1997年12月至今,退休,务农。
罗官章曾经担任牛庄党委书记20xx年。尽管他和同事们一任接着一任干,海拔1700多米的牛庄乡仍然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大山深处生长着优质的野生天麻。罗官章退休后的创业梦想,就是想把天麻做成牛庄的产业。但天麻三年才结一次果,没有根,没有叶,不好找。
有一次,在锯菌材时,由于湿滑,罗官章的拇指和食指被瞬间锯掉,血流如注。十天以后,托着包扎着的左手,这个倔老头又走进了深山。
经历三年100多次失败,罗官章终于培育出了一颗天麻种子。第二年,40多平方米的实验田收获了第一批家养天麻,卖出了四万多块钱。罗官章毫无保留地把种植天麻的所有经验都传授了出去。
罗官章家里有8亩地的试验田,20xx年来,他在这片试验田里亲手种过天麻,种过烟叶,种过白玉春萝卜。每一次实验,他都是为了找出最优秀的高山品种。如今,全乡年产值超过五亿元。
41年间,罗官章一直在五峰县工作,每到一处,开山辟路,发展生产。
1964年,组织上提拔罗官章担任公社党委书记。
每次离开,老百姓都是不舍。
如今,这个“退休、务农”20xx年的老党员,又看准了发展乡村旅游,琢磨起养山鸡,养羊,种大蒜。我们问罗老,已经80岁了,还要务农到什么时候,他回答:到起不来的时候。
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舍小家,为大家,默默为牛庄乡奉献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在外界人眼里,罗官章这么做是不值得的,但他们并不知道罗书记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丰富与满足。我觉得罗官章的精神是伟大的,我要争取成为像罗官章这样的人,为群众服务,为人民着想。
钟南山事迹心得体会【第三篇】
2003年的春天,我国突发非典疫情。在最早发现疫情的广东省,有一种声音清晰而坚定:非典并不可怕,非典可防可治!首先迎击非典疫情的广东省呼吸疾病医学专家,在致病病原不明、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办法,即“三早三合理”,即“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并发症”,把这些病人从死亡边缘上拽了回来,有力地粉碎了“怪病蔓延,无药可医”、“染病必死”的谣言和由此引发的恐慌。
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就是后来闻名动全国乃至国际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无硝烟的战争,惊心动魄。从收治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例非典型肺炎患者开始,其时67岁的钟南山就以非凡的勇气站在战斗的第一线:非典病人送来时,他亲自检查,制订治疗方案;检查患者口腔,头凑到和病人距离不到20厘米处;提议把各医院不幸感染倒下的医护人员和最危重的病人送到呼研所来……
别人赞他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钟南山付之一哂:“我们就是搞这个的,不干谁干?”
真正的压力,来自那几次著名的“发言”。从“非典可防可治不可怕”到质疑权威机构的结论,钟南山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疫情正肆虐,有权威机构传来消息,在病例中发现了典型衣原体,并建议对同类病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钟南山对此表示质疑:“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临床的实践都不支持衣原体是非典致病病原体这一结论。我认为非典由一种未知病毒致病的可能性较大。是什么,不能轻率定论。”
后来,在一片“对非典已经有效控制”的乐观判断中,钟南山又一次直言:在病原体未明,没有找到对病原处理方法的情况下,不宜用“有效控制”的说法,用“有效遏制”比较客观合适。
钟南山的几次讲话对稳定人心起了很大作用。最早被非典灾难侵袭的广东,社会稳定,不停课,不停产,不停市,不停止办公,还如期举办了广交会。
出现在媒体前的钟南山,面沉如水,语气平淡,无人窥见他内心的波澜。事隔一年,在和网友对话时,他终于打开心扉:“在大家都对疫情缺乏把握的时候大胆发言,压力可想而知。这个事情你没有完全的把握,但需要你做出决策。我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学术问题,而是生与死。科学研究往往在反复验证以后才做出最后判断,但紧要关头如果你慢慢研究,后果不堪设想。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如果你还不敢负责任,犹犹豫豫,就会导致更多的死亡。当然,我大胆发言不是没有依据的,是集中了多数人的看法和智慧才得出的结论。”
在钟南山等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广东省创下了非典患者在全国死亡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佳绩。2003年6月,广东省举行“抗击非典表彰先进大会”,钟南山被授予唯一的特等功。这一年,他还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白求恩奖章,并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
人民英雄钟南山优秀个人先进事迹【第四篇】
钟南山院士,福建省厦门市人,193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呼吸内科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79至1981年公派英国进修。1984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协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委会理事;同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起任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钟南山院士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是近10余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水平走向国际前沿的学术带头人。通过创制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法”及流行病学调查,他首次证实并完善了“隐藏型哮喘”的概念,该观点为联合国卫生组织撰写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所采用。通过研究对我国慢性咳嗽病因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阐明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气道神经炎症机制。他创制的“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法”,首次证实即使早中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病人也有60%存在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制定了补充其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迄今为止,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十五”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Medicine、Lancet等国际权威刊物,被引用次数达438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广东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奖,吴杨特别贡献奖等20余项奖励。
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钟南山院士坚定地站在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以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胆识,坚持真理,敢于质疑,敢于追问,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不同的判断。如在“非典”初期,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质疑权威机构发布的不实消息,维护了科学的尊严,赢得了国人的敬重。在抗击SARS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率先投入战斗,主动要求收治危重SARS患者,积极倡导国际大协作,组织了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创建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治疗危重SARS患者,获得了%的国际最高存活率。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视患者如亲人的大医情怀,受到世人称赞,被誉为“抗非英雄”。
钟南山院士1990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1992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1993年受到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当选为_;连任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因抗击非典功勋卓著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抗非英雄”称号;再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年荣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华源医德风范奖”。2004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最高行政奖励“白求恩奖章”。2007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敬业贡献)奖。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获选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领衔获得南粤功勋团队奖。
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第五篇】
84岁,耄耋之年,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不禁让网友慨叹:“大国重器,国士无双。”
照片中,钟院士坐在嘈杂的餐车一角,他正在赶往武汉的高铁上,面前摆着文件和电脑。又是行程满满的几天,连轴转的会议、奔赴疾控中心、上媒体直播,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恐怕年轻人也吃不消。
不少网友说,“听见这个名字,犹如吃下定心丸”;但也有人表示,“年轻人也要赶快成长,钟教授如此辛苦,除了敬意,怎能没有愧疚?”
的确,照片之所以刷屏,因为它表达出了人们的复杂心情,这里面既有对这位高龄院士的崇高敬意,有对奋战在一线的全体医务工作者的敬意;也是在传递一种相信——在疾病面前对医学科学研究者的相信,对战胜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的相信,更是对广大医护工作者平安归来的相信。
钟南山院士,成为这场对抗肺炎战役中的一个清晰身影。然而还有很多的医护工作者,在蓝色口罩和厚重的防护服下,被模糊成统一的形象。
人们或许辨别不清他们每一位的模样,但崇高的医师职业道德却闪烁在每一位普通的医护人员身上。
当医护人员在发热病房坚守432个小时夜以继日,人们能感受到他们身心的疲累。当同济医院志愿者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申请书,当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女医生写下现代版“与夫书”时,人们无不为之动容。
他们也是父母、孩子、伴侣,却选择在生命危险面前,兑现救死扶伤的诺言,承担医者父母的责任。
面临危险,始见英雄,他们是真正的勇士,是隔在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防护服后凝重的眼神、坚毅的表情,与时钟争分夺秒的身影,凌晨时依旧灯火通明的医院……这一切,让这场战役变得不再抽象。
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单单是政府部门或者医务工作者的事情,它与我们每一个人都休戚相关。
谨遵医嘱,这四个字在此时格外具有分量。
平时热衷养生、迷信野味滋补的人,要提高警惕,提升科学素养和医疗知识水平,尤其是在春节、春运期间人员流动性大,更不能轻视疫情。
无特殊事项不要去武汉,武汉市民尽量留在武汉,有疑似症状及时到医院门诊检测,每个人加强防护戴上口罩,少去人群扎堆的地方,养成勤洗手、不吐痰的好习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是在保护他人,保护那些奋战在生死一线的广大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