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会计电算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会计电算化的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浅入深、从点到面的发展过程。研究内容涉及会计信息化的政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内部控制、安全、会计电算化实施风险、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会计软件等诸多方面。当前,电子计算机作为一种能够自动、高效、精确的进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电子设备,无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会计核算领域,电子会计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的处理,从而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子化操作。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依靠电子计算机强大的信息记录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会计电算系统将会成为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也会进一步得到发挥。
一、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经有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但与发达国家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会计基础难以满足会计电算化的需要
在我国会计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会计制度不健全,核算过程不规范。大多数企业部门对会计工作没有清晰的、完整的认识,一些基础数据无法准确完整的反应出来,使会计信息系统无法顺利进行。
2.会计电算化发展不均衡
总体来说,在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高于内地经济不发达地区,大中城市要高于小城镇,中央直属部门要高于地方部门,大型企业要高于中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不协调发展,也阻碍了会计行业的统一和规范。
3.相关的软件开发不成熟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会计功能还相对不很完善,对不同的财务制度适应能力较差,数据的保密水平很低。而且缺乏统一的标准,使会计电算化所使用的财务软件比较混乱。
4.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国家在相关方面所出台的政策法规还较少,政策制度还不够健全,漏洞较多。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作用,一些企业单纯的认为电算化是使用电脑,对会计电算化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5.电算化专业人员素质较低
在我国,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接受的关于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培训较少,且主要是初级人员,高、中级人员较少,无法满足会计电算化的需要。大部分人仅仅只是懂得相关操作,而对专业的应用和维护缺乏了解。
二、会计电算化改革的构建要求
由于不同地区的会计信息化程度不同,因此各地区的高校应根据所在省市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信息化水平,选择恰当的培养目标。以广东省的地方高校为例,由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8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因此可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当的会计软件实操能力和系统实施能力的人才。
传统会计设置是以理论体系为出发点的,追求的是以完整为目标的体系。为培养能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改革原有的设置体系上,根据电算会计的工作流程,以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工作过程完整”为目标的工作体系。为使会计专业人才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会计专业体系应由职业素质、专业核心和综合实践三部分组成。整个体系要以专业核心为中心,而专业核心应该是基于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开发出来的,是根据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框架开发出的专业核心体系。
会计专业核心方面要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上,根据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创新会计内容。例如计算机可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量身定制”,除了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外,还应结合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会计软件的安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技术、病毒防护知识,这将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人员作为系统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再如成本会计实务可以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增加ERP系统中成本管理、生产管理等模块的内容,把手工环境和计算机环境下的成本会计核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针对会计电算化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能使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大会计人才培养力度
巩固会计基础,学习相关先进经验。各企业应加强自身的会计部门建设,进一步健全会计机制,不断改进会计工作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会计机制的改革。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会计理念和工作技术,扬长避短,根据我国的实际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应经常组织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技术方法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加深对电脑知识和管理技术的了解,加强对中、高级电算化从业人员的培养,设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学校,使会计电算化健康发展。
2.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国家应加快会计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出台,并不断完善现有的法规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和权威,是会计电算化更加规范化。转变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固有思想,使人们对电子会计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3.会计信息化建设要处理好财务会计信息化与管理会计信息化
完整意义的会计信息化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信息化。财务会计信息化能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所需的财务信息,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因此,企业应在实现财务会计信息化基础上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真正实现会计的全面信息化。
4.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
会计信息属于企业机密,如何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安全性,是许多企业感到头痛的问题。企业必须加强会计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相关安全制度,例如会计软件要有加密技术、跟踪检测技术,能够进行严密的权限设置;数据库要有加密技术,防范非法人员的入侵,设计在重要数据修改前的自动备份功能等。使会计信息化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道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会计已经成为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更加准确、完整的反映会计信息,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会计电算化的应运而生,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国在这一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电算化的顺利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协调,社会应给予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瑛。中国会计信息化研究述评[J].现代商业,2008(33).
[2]彭水根。会计信息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3).
[3]程昔武,纪纲。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之友,
会计电算化的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会计电算化 时效性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会计电算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1.知识经济的兴起及其基本内涵。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引发了“知识革命”,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管理方式和社会观念的急速变革。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知识化、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以信息的产生、储存、传播、运用为内容的信息技术,成为生产和管理的主要手段和要素,并显示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管理手段科学化的巨大力量,人类开始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广泛兴起的时代。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以知识为主的经济》一书中,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给予明确的解释,特别是第一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上的经济。我国理论界对知识经济的定义作出进一步完善全面的论证,认为知识经济,即“以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和智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劳动力型经济相比,有独立的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在知识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已不直接取决于劳动力、物质资源和投入资本量,而是依赖于以人为本的知识的运用和智力的开发与创新。
2.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会计电算化开辟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美国ibm公司推出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ibmpc)后,计算机的运用范围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到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不仅使人们摆脱了繁重的劳动,而且经济管理手段日趋科学、经济效益成倍增长,是令人赞叹不已的。作为在经济部门中财务信息最主要的提供者的会计工作,就本质而言,也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工作运营的手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出现了突破性的变化,会计业务所提供的各种财务数据,从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会计数据处理到经济预测、计划、决策、监督与控制等方面,都由手工操作转变为计算机操作与处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所处理的数据信息不仅快速、精确、科学,而且所包含和容纳的信息量大、业务程序丰富,是人工操作会计业务状况所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的兴起,推动了会计工作的革命,把传统会计中的“铁算盘”卷入了新的文明中。计算机电脑技术的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是会计工作的巨大变革,使财务会计工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并为会计工作的改革、创新和突破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
1.会计电算化是经济管理手段的延伸。会计,是指对某一企业单位(机构、组织、团体)经济活动中的财务数据进行记录、分类以及报告和总结的过程,会计的主要手段是计算、处理和传递有关某一单位经济运转中的财务数据、信息及提供准确的数字凭据。
会计电算化,是指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不能简单地仅仅视为会计操作的一种现代化手段,它是一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边缘学科,是集会计知识、管理知识、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知识技术综合型的会计运算手段体系。
会计工作从总体上说,“是以经济活动为依托,对资金及其运动的全过程进行直接记录和反映,通过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为决策者分析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改善经济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客观依据。”会计工作是经济活动运行的心脏,对经济活动盈亏状况提供直接的数据资料,为经济管理者的决策提供重要的第一手数字依据,会计电算化将使各种财会数据的提供更科学、准确、快速和全面。
2.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运用计算机系统执行会计功能,完成会计工作的效果。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体现在:
第一,会计业务处理简捷、快速、准确率高。在经济管理中,实行会计电算化可将使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所关联的具体记账、算账、分析、综合、汇总、报表等信息输入电脑,应用电脑储存的有关业务程序,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迅速自行完成各种数据处理工作,而且每项数据的提取既简捷快速,又准确率高,减少手工计算出现的误差及难以核对的弊端,打破了手工操作的局限性,提高了会计业务的可信度。
第二,会计工作效率明显增强。在会计工作手工操作时,会计人员要进行各种繁琐复杂的核算,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低。如在处理财务账目时“首先根据审核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和日账,最后以账簿数据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这种由组织凭证、账簿、记帐、核算等复杂程序构成的会计核算方式存在的既繁琐又效率低的状况,在会计电算化运用中得到改善。
仅从作为数据载体的凭证一项看,手工操作时,除了完成制作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外,还要完成科目编码、单位、规格、数量、部门、往来单位、现金流量项目等工作,为了确保各层次的准确性,会计人员要细心逐项核对,需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在会计电算化中,运用计算机电脑,只要把会计所需的各层次内容按要求输入电脑,便及时得出结果,只要操作得正确,数据基本准确无误。会计电算化大大缩短了会计手工操作的时间,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第三,有利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是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所承担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经济管理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经济活动数据及内外财政信息服务的职能。无论是企事业单位及各经营者,都要定期、及时获取和掌握会计提供的具体、真实、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和数据报告。如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盈亏状况、存款贷款状况、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状况、扩大再生产和分配状况等方面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经营管理者的判断、决策、经营运转的定位、方向。会计提供的信息关系着单位、企业的命运和前途。因而,会计信息的科学准确度至关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依靠电脑操作就有利于经营管理者快速、准确掌握经营活动状况,有利于对经营活动提前作出分析预测和规划,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失误,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与此同时把盈利提高到最高程度。会计电算化有利于促进经营管理科学,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已被实践所证实。会计电算化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地位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的发展日臻完善、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为经营者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服务的功能更加受到重视。
三、实施会计电算化需要健全的几个方面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会计自动化手段,无论计算机按程序运行提供会计数据资料多么精确、快速、快速,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第一位决定因素,会计电算化必须由会计信息和系统中的软件、硬件和会计人员的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而,实施会计算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会计队伍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知识素养和基本业务能力。知识经济不仅是智能经济、信息经济,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实行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的新的挑战。一方面,财务会计人员要精通基本财务会计知识,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并掌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通则》,以及有关各种财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要精通会计电算化知识,操作电脑、运用会计软件、硬件系统工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深化,会计软件系统将快速发展更新,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培训、增长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术,才能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操作计算机电脑等现代化手段,准确快速承担会计工作任务。
2.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电脑操作为核心的,计算机电脑是一种按程序运行的机器,会计信息系统由软件、硬件构成,会计信息要靠人来掌握,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或出现重大的误差,将给经济部门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失。如果各环节准确无误,便会带来极大的回报。因而,必须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
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使会计人员持有相当级别的计算机证、会计师证、使会计人员知识技术能力得到保证,是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先决条件。
其次,是对物的管理。即加强对计算机系统、会计软件硬件系统的管理,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制度。对必要的会计资料要妥善分类,编序整理,建档立案,严格保管,使会计档案科学、规范、完整。同时,加强对计算机设备及有关软件的保存和管理,要做到会计电算化所运用的设备资料的防盗、防震、防潮等安全工作,为会计电算化正常运行提供物质保证。
3.加强会计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建设。会计是计量、处理和传递有关某一经济单位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而且在经济信息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将日趋发挥重要作用。网络的运用使财务计算走向无纸化,会计信息输入、输出及信息处理通过网络进行,会计结算、支付、收入等往来帐目通过电子传递来完成。会计网络化、信息化、使会计数据处理更科学化,使财务管理集中化、系统化和高效化,有利于会计信息资源共享,会计信息提供及时、准确,使经济管理者不失时机地对经营活动作出可靠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会计电算化将不断发展,网络化、信息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不断扩大和增强,为经济的发展、资本的运营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赵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改革出版社,1998
2.王金翠。关于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山东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3)
会计电算化的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应用;问题;对策;分析
一、序言
随着电算化逐渐在我国得到普及,会计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会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会计电算化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能否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成为会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要想解决这个课题,就要立足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实际,认真查找会计电算化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正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加以解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及时、快捷地为企业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增强决策层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作出科学决策的决心,有利于企业提高不断管理效率,从而达到增加经济效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目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与企业流程管理系统有机结合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对企业的控制和管理要求是非常高的。然而,由于我国市场化的时间较短,管理和控制理论发展不充分,实践中缺乏成熟的经验,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因此,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缺乏发展的基础,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我国电算化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观念陈旧,自动化水平较低
观念陈旧,自动化水平较低是我国在电算化会计应用中存在首要的问题。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对电算化会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不相适应的足电算化会计应用观念陈旧, 自动化水平较低,对电算化如何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发展方向不明确,发展措施不得力。很多领导和电算化会计人员满足于现状,致使电算化会计工作技术薄弱、方式单一。电算化会计系统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投放和分配、筹集和形成、运用和周转、收益和成本结合企业流程管理对贯穿于企业运营的所有的预算控制、计划安排、分析考核等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而我国的电算化会计应用只是停留在最后阶段的会计核算,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期资金的投放和分配、筹集和形成,中期的运用和周转很少涉足,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并没有将财会人员从传统的纷繁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由于对电算化会计功能的选择性搁置,致使财会人员在电算化会计中应当从事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管理工具上多采用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等功能软件,对发挥电算化会计主要功能的管理工具,如财务指标分析体系、成本核算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体系等功能软件或者根本弃之不用,或者敷衍了事,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
2 财会人员的整体水平不能满足电算化的要求
财会人员的整体水平不能满足电算化的要求是我国在电算化会计应用中存在第二个问题。部分财会专业人员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致使我国财会人员的整体水平不能满足电算化的要求,主要表现以下方面:首先,面对日新月异的电算化会计不努力学习和补充新知识,满足于利用经验从事算账、报账工作,计算机知识的欠缺和学习方面的低要求,再加上新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现有的固步自封的自动化水平不能适应日益先进的电算化会计的需要,如果不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做好财务软件的维护和管理,就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的工作需要;其次,部分财会专业人员虽然精通计算机业务,能够熟练地进行电算化会计管理工具的操作,但是责任心不强,具体表现为工作支兑应付,热衷于网络游戏、网聊等消遣,设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会计电算化管理上,甚至有些财会人员的计算机成为了游戏机。
3 电算化会计应用缺乏科学性
电算化会计应用缺乏科学性是我国在电算化会计应用中存在第三个问题。在电算化会计应用中缺乏统一和协调,因此,财务人员提供的财务报告缺乏科学的论证,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不力,往往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的结果,许多单位不想也不愿提高电算化会计的技术含量,互相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忽视了电算化会计为强化企业的财务运营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致使电算化会计的应用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从而无法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产生推动作用。既不利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及发展方向,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又不利于社会各方准确认定企业经营成果,为企业与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有益合作。
4 电算化会计规章制度不健全
电算化会计规章制度不健全是我国在电算化会计应用中存在第四个问题。由于我国的电算化会计实施的时间较短,许多单位没有相应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规章制度。从内部控制体系、财务审核管理、资金使用管理、账户管理到会计系统设计、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档案的保存等方面都没有根据电算化会计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修订,电算化会计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制约着电算化会计的健康发展。如:在电算化会计的档案管理方面,由于大部分财务会计人员对电子档案的组成及归档方式不甚了解,缺乏具体的操作实践和经验,会造成会计档案的存储磁盘和会计资料的存储磁盘不能及时归档,有些档案虽然归档,但内容不符合规定等现象,电算化会计档案由于管理人员缺乏经验,该备份的没有备份,该清理的没有清理, 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现象严重。
三、我国电算化会计应用的具体改进措施
1 更新观念,重视并完善提高电算化会计的自动化程度
更新观念,重视并完善提高电算化会计的自动化程度,使用好电算化会计管理工具是电算化会计应用的基础。电算化会计管理工具的实质是实现企业资本收益的最大化,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强的计算功能,在完善财务管理的前提下,全面、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整体财务状况。通过一系列的运算和管理来评估、检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机会和内外部的威胁因素,来寻求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绩效,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这就要求电算化会计要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具有高度的自动化程度。观念决定管理手段,管理手段又能促进观念的转变。因此要想提高电算化会计的自动化程度,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管理工具的作用,就必须要更新观念,采用先进的电算化管理手段。
2 提高电算化会计的整体素质,进行爱岗敬业教育
提高电算化会计的整体素质,进行爱岗敬业教育是电算化会计应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经程序。电算化会计的普及和应用需要大批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拥有使用财务软件的技术能力并懂得计算机及财务软件的保养和维护,甚至
是具有自主开发财务软件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员。因此,必须加大对现有财务会计人员电算化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事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电算化从业门槛,把我国财务会计人员培训成为懂计算机、精通财会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对财务人员进行专门的爱岗敬业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3 科学进行电算化会计的应用
科学进行电算化会计的应用是提高我国电算化会计应用科学性的必由之路。运用科学的电算化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统一和协调,确定科学的电算化实施策略,制定协调统一的电算化会计标准,将电算化会计操作系统融入企业流程管理的信息流之中,使电算化会计操作系统成为企业流程管理的重要一环,保证信息畅通,管理顺畅,发展方向明确。
4 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应用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应用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我国电算化会计应用中的重要一环,会计行业要制定统一的电算化行业标准,企业要结合本企业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电算化会计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例如:建立程序操作控制制度,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建立人员职能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明确操作权限控制制度,对不同级别的管理、使用者授予不同的权限,更好地发挥互相牵制约束作用;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等。电算化会计是一项人机密切结合的复杂的系统,要根据电算化会计的特点,建立健全操作管理、维护管理、机房管理、岗位责任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以及计算机病毒防治等内部控制体系,只有规范运作程序,做到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的全方位内部控制,才能确保电算化会计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行,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的优势。
会计电算化的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电算会计岗位; 职业能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22 . 038
[中图分类号]f232;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0)22- 0079 - 03中国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信息化后的电算会计岗位与手工会计岗位相比,在工作任务、职责分工、内部控制要求上都有较大差别。如何使高等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具备电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是一个值得会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化下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的分析,提出了培养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会计信息化及其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2000年在深圳举行的“首届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理论界首次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从本质上看,“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在系统地位、目标、功能范围、层次、技术手段、信息输入输出、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并不是在口号或名词上的推敲,关键是一种观念的倡导,真正体现了网络环境下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转变。 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一) 促使会计从传统的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
会计信息化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发展。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更加方便和简洁,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如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工作可以由会计软件全部或部分完成。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繁杂、单调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发挥会计的决策、管理、控制职能。
(二) 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有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不管是在手工还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是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以及行业财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等。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会计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深入到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由手工记账转变为计算机记账,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转变为以会计数据分析为主,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由制造会计信息变为对计算机产生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工、分析、处理,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会计工作。此外,会计人员还必须具备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
(三) 对会计工作岗位分工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按会计工作的不同内容进行划分,相应地配备会计人员开展数据处理工作。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原先由会计人员分工完成的许多内容都由计算机集中自动地完成,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和岗位,因此组织分工和人员配备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当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企业内部传统的部门界线、数据处理职能分隔将越来越模糊。届时,企业会计组织内部的岗位职责都需要重新定义和组合。
二、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
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会计数据的来源与和方式、会计管理的操作形式、工作流程与手工会计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必须对原有的手工会计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岗位工作制度。信息化下的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实施信息化后的会计工作流程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手工会计岗位分工已不能完全适应电算化工作的要求。根据电算会计工作的流程和特点,企业的会计岗位分工应由传统的以账务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电算会计工作岗位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
系统管理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阶段,负责协调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软件评审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行阶段,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帮助系统操作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检查督促系统操作员对数据的备份情况。检查各操作员操作日志记载情况。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及时、准确地录入计算机,同时通过计算机输入界面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初步核对。根据数据审核员核实过的会计数据进行凭证过账。进行银行对账工作及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完成账务处理系统的期末处理及结账工作,编制会计报表,及时输出打印会计凭证和有关会计数据。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每天进行数据的备份并妥善保管备份数据。由于系统操作员的工作内容较多,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多个操作员岗位并进行权限设置和分工。
数据审核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原始凭证,及时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交系统操作员输入计算机。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输入后、登账前的会计数据和输出的会计凭证、各种账表。
数据分析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模型和分析时间,为企业经营管理及时提供信息。根据单位管理者的需要对企业的各种报表、账簿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以满足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前,应通过历史会计数据的分析,为决策提供详实、准确、有理有据的事前预测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通过对有关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实施情况(如进度、成本、费用等)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后,应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总结的分析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电算会计岗位和手工环境下的基本会计岗位并不是完全分离独立的,除了某些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如出纳和数据审核员),由不同的人担任外,电算会计岗位和基本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前提下交叉设置。
转贴于中国
三、电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其主要工作岗位,我们可以构建出电算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框架(见表1)。
四、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 明确会计信息化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不同地区的会计信息化程度不同,因此各地区的高校应根据所在省市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信息化水平,选择恰当的培养目标。以广东省的地方高校为例,由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8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因此可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当的会计软件实操能力和系统实施能力的学生。中国
(二)根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改革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是以理论教学体系为出发点的,追求的是以“学科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培养能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根据电算会计的工作流程,以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工作过程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使会计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职业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3部分组成。整个课程体系要以专业核心课为中心,而专业核心课应该是基于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开发出来的。表2是根据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框架开发出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以上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在传统的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基础上,根据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基础课可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除了讲授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外,还应讲授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会计软件的安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技术、病毒防护知识,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为系统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再如成本会计实务可以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erp系统中成本管理、生产管理等模块的内容,把手工环境和计算机环境下的成本会计核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 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确定了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后,还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明显不利于学生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会计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不断变革课程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电算会计技能,可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练习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实验中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各课程开课之前制订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其中案例的取得可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案例。例如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教师可设计一个大案例,* *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始终,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设计一个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基于手工会计工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货币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筹资、投资业务等会计核算工作。然后在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中,以同样的经济业务,基于电算会计工作过程,上机操作初始化设置、建账、凭证处理、记账、结账、报表输出等项会计电算化工作。通过手工会计处理和电算化会计处理的对比,让抽象、难懂的会计知识变得易理解、易掌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企业中承担会计工作。例如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可以根据电算会计下的不同岗位: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设置对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这种仿真的角色体验、真实的财务软件操作,营造出仿真度高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电算会计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 工作过程导向法
工作过程导向法即按照企业会计工作的过程设置教学顺序和内容。例如“成本会计实务”,可按照“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成本会计工作过程,按顺序开展课程教学,每一个工作过程设置一个小案例,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成本会计工作流程,把抽象概念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实际会计工作技能。
转贴于中国
4. 设错教学法
传统教学往往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尽力避免学生的操作出现错误,使学生在理想的实验操作环境下按照老师的指导,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种方法看起来能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但学生一旦遇到实际工作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电算会计技能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运用设错教学法。教师可有意在学生经常出错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设置一些问题案例。鼓励他们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探索和分析,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发生的原因并自行设计纠正错误的方案,不断强化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减少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依赖。中国
5. 实战演练教学法
在每门课程实验环节或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中都可以应用实战演练教学法。如校内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可借助一个中小型企业一个月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利用财务软件独立完成创建账套、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
(四) 制定电算会计技能考核标准
当前各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标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价不够重视。与手工会计岗位相比,电算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例如在手工会计下,即使总账和明细账对账不平衡,会计人员仍可进行期末结账,但在电算化环境下,如果总账和明细账的对账结果不平衡,系统将会拒绝用户的结账操作,会计人员必须认真检查软件内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调整错账后才能正常结账,这对会计人员的软件操作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明显,只对理论知识考核而忽略对电算会计实践能力的考核,难以全面审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学校应该制定一个电算会计技能考核的标准,可根据表1的电算会计主要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对学生是否具备完整的电算会计技能进行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可由老师自行命题考核,也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课程实验作品并结合口头答辩的方式,还可采用让学生在课后参加面向社会的一些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方式。如鼓励学生课外学习考取用友及金蝶erp财务管理专家认证、初中级会计电算化证,参加各级会计职称考试等。
主要参考文献中国
[1] 王振东。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的探讨[j].山东经济,2006(5): 112-115.
[2] 赵建新。 高职会计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9):163-165.
[3] 蒋永根。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途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