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研究样例【优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哲学研究样例【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哲学专业研究【第一篇】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强化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还可以指导他们整个人格的发展。
就数学而言,教材中的美学因素俯拾皆是,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等。这些数学图形、数字、数学问题作为美的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教师自身也要具备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所谓的审美感知力是指对美的诸要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即要求对色彩、形状、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的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图文转变为鲜明可知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结构、意境、风格的美,让美像春风细雨渗入学生心田,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所谓的审美鉴赏力是指能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审美指向挖掘数学知识的审美情感,缩短与数学知识的距离,沟通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审美判断力,强化积极的审美刺激,从而将审美活动推向高潮。
审美创造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还原性创造,即借助想象还原美的图形、式子、问题等;二是全新性创造,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成果迁移,按照自己的理想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审美能力的深化与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能光用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感知、鉴赏来代替学生的领悟和体会。教师应舍去死板的记忆,激发学生的主动想象;舍去频频的说教,以吸引人、鼓舞人、使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精心组织好真切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用理性、悟性和高技巧去勾勒学校教育的言语美、自然美。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应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点而不是给出真理的人。课堂教学应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整个课堂审美活动中的促进者,要用富有思辨色彩的问题开启学生思维活动的闸门,以小组讨论、组间辩论等多种形式引导他们思考,并根据学生对知识接受程度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哲学教育文章]。
教育哲学专业研究【第二篇】
摘要:研究调查分析了青海省三所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级到级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度。结果发现,青海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偏低。专业认同度受专业就业前景和学生个人兴趣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学校、教师以及相关部门同时做出努力,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幼儿的教育关乎祖国未来发展的方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现阶段幼儿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社会待遇低等原因,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指由个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价值看法、所持态度和相应的情感体验、心理表征等所构成的一整套内部心理机制[1]。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认识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内涵:一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与了解,这是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对该专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专业认同产生的必要条件;三是积极高效的专业学习行为,这是保障专业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重要条件。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针对青海省三所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2011级到2015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68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各年级分别发放问卷40份,回收率为%,并进行了深入访谈。
(一)学生报考情况。
调查显示,从大学四年级到大学一年级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分别有9人、8人、11人、15人,分别占当年报考总人数的%、20%、%、%。总体来看,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较少,一、二年级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有所增加,这与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密切相关,就业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报考情况[2]。
(二)对专业的认知与了解情况。
问卷中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从高到低分为“特别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较少”和“不了解”五种程度,对应的分数为4~0分[3]。分别对学生报考前和目前对专业的认知与了解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各年级学生报考前对本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差异不大,且整体得分偏低,平均值仅有分,说明报考前学生对本专业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本专业并不了解。然而,目前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平均值达到了分,相对于报考前各年级得分均大大提高。由此可见,专业认同度与职业认知教育紧密相关,职业认识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反映了学生最初的专业选择取向,也是学生持久学习和专业认同程度的制约因素[4]。调查中,87名学生的第一志愿为学前教育专业。他们中选择“喜欢小孩,对本专业感兴趣”的占总人数的%;选择“就业前景较好,未来有发展空间”的占总人数的%。调查中将目前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喜爱程度划分为“极其喜欢”“比较喜欢”“一般”“比较不喜欢”“极不喜欢”五个层次。目前,“极其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共占总人数的%,选择“一般”的占%,“比较不喜欢”和“极不喜欢”的共占总人数的30%。各年级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也存在差异,三、四年级学生专业喜爱程度略高于一、二年级。约占25%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喜欢程度是“一般”,表明他们对专业学习的态度仍未明确,未来发展规划模糊。“极其喜欢”和“比较喜欢”本专业的大多是自愿报考本专业的学生。
(四)专业学习与发展方面。
专业的学习和发展,主要涉及被调查者是否具有具体的专业学习目标,是否制定了具体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调查显示,有33%的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明确,有25%的学生目前尚未制定专业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另外42%的学生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五)学前教育本科生发展和就业方面调查显示,各年级选择“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及相关工作”的学生人数均超过了半数,其他一部分学生则选择“加入公务员行列”或“继续深造成为中小学教师”。同时,%的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幼教及相关工作,但选择到幼儿园工作的比例只有25%,而%的学生即使有机会去幼儿园工作仍然持不愿意的态度,再一次揭示了专业认同偏低的现状。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偏低,劳动强度较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到幼儿园工作的外部因素。很多学生经过大学本科的学习对本专业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都达不到幼儿教师的标准,这是内部因素。愿意去幼儿园工作的学生多喜欢和孩子相处,性格活泼,希望将所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考虑到公立、私立幼儿园在工资待遇、稳定性、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学生对选择公立、私立幼儿园的态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地域上大部分学生偏向于到经济发达、工资待遇较好的大城市从教。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本专业相关职业的社会地位提高,专业前景和工资待遇也逐渐可观,这直接影响到志愿填报情况。第二,入学前学生对学前教育缺乏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因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大学的专业教育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加深专业情感。第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最初的兴趣影响到专业选择,而专业学习能否激发被迫选择本专业学生后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整体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第四,在专业学习与发展方面,未来的专业发展缺乏规划是影响专业认同的重要原因。第五,对于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方向,出现两个极端,过于乐观和过于消极,存在将本专业相关工作作为暂时性的过渡的现象,原因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二)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物质支持,并进行层层监督,确保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进而提高学前教育相关职业的职业吸引力[5]。
2.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价值,在专业学习中渗透专业认同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引导学生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
3.教师要合理引导。教师要为学生开设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的指导性课程,并引导学生关注本行业的就业前景和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4.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相关部门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提升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同,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观,吸引男性教师加入到学前教育行列,为学前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5.高校发挥地处民族地区的优势。加强本地特色技能的联系,如藏舞、蒙古舞等特色舞种、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学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藏汉双语、蒙汉双语等双语教学的技能培训,发挥特色优势来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同时,高校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去幼儿园实习的机会,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
四、结语。
入学前学生对学前教育缺乏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学生对专业认同度不高,缺乏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且对于未来发展和就业过于乐观和过于消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学校要重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2]李小伟.关于非学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钟娟.青海民族地区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体制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1.
教育哲学专业研究【第三篇】
雅思的写作规定时间总共是60分钟,两篇作文,其中1篇是小作文,另1篇是大作文。一般来说,小作文规定的时间是20分钟,大作文规定的时间是40分钟,但在此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时间并非官方公布或者说官方要求的时间,而是提醒大家分配的时间。由于官方会给定一个小时,再让考生们去自由地分配,但按照原来的经验,通常是如此的分配相对更科学点。但是托福写作规定的是50分钟的时间,也是两篇文章,1篇综合写作,另外1篇写作,综合写作时间规定在20分钟,但是写作时间规定在30分钟。在这里,两部分写作时间是固定的,考生不可以将50分钟的时间自由分配。
教育哲学专业研究【第四篇】
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哲学不仅解释世界,而更重要是指导实践.在十六大报告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三个概念,我认为是最响亮、最醒目的.,也是最精辟的、很深刻的哲学概念,具有强大感召力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作者:郑孟煊作者单位:中共清远市委党校刊名:岭南学刊英文刊名:lingnanjournal年,卷(期):“”(2)分类号:b0-0关键词:
教育哲学专业研究【第五篇】
这两天读了《教育哲学》,这本书的逻辑性是很强的,从什么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历史,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教育,理性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里面讲的东西,主要的体会就是:教育哲学是个力量学科,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比如人生:书中讲了很多的人生观,宗教人,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等,可以讲是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的问题,用教育来扩展哲学的界限。记得最早的时候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出的一门学科。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这门课,随后赫尔巴特在大学里教授教育学。
(1)缩短师生距离,建立自信心。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在美术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主动在美术课堂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拍拍头、摸摸小手……主动借美术用具给胆怯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培养自信心。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问题不论对错,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回答错误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还不断鼓励学生:“你说的非常棒!如果能再补充一点,会更好!”“小朋友,你回答很精彩,能再说的更流利些吗?”……接着,多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各种美术课堂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教学手段:谜语、故事、游戏……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回答的问题,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了。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巩固自信心。
教育与人生,教育可以提高人生的境界,可以从一般接受很好教育的人都有很好的素质和宽广的胸怀。接受过教育的人遇事冷静,沉着,认真地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没有接受很好教育的人会遇事冲动或盲从,他们更容易被感情所辖制。由此定义可知,教育哲学涵盖的层面十分广阔。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品味、反思。
教育哲学专业研究【第六篇】
登一山有一山的风光,看一书有一书的文韵。这个暑假,受学校影响“被迫”看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哲学》,看得云里雾里,也不知是否点中书本要旨。我姑且对这几日的读书思考,做一个反思总结,以示这个暑假完成了任务。该书知识储备丰厚,远非我所写的几点认知,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文字艰深难读,我是采用跳跃式翻读,只求贯穿主线,会明要旨,并没有面面俱到。
表里关系即在差异中找相同,从多样和变化中找不变和恒久,其实就是在运动的事物中找永恒的规律。每此接手的班级同学都不一样,教授的课文也会因时代变迁而变化,但为什么教得越久反而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不是越来越糊涂烦乱,就是因为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可能说不出来,但是做得出成效。只不过善于总结者有大成,疏于总结者有小成罢了。
《教育哲学》当中所讲的《诗经》的情感教育、《尚书》的德主刑辅、《礼教》的“礼教”不是以教育方法对读者进行教学指引,而是通过讲解古代经典来让读者感悟教学方法。一个字为之就是“悟”。在读中悟《诗经》如何以诗扬教;在读中悟《尚书》如何德主刑辅;在读中悟《礼教》如何宣扬礼教。一言而概之即是说《诗经》、《尚书》、《礼记》当中教育的知识并非学习的重点,而它们是怎样用语言文字巧妙的教诲读者,为读者树立作者想要的价值观,这才是核心。在《诗经》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即是说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激励唤醒、立榜铭志、交往协商、评判谏议。在《尚书》中,主张德主刑辅。借尧帝选贤的故事告诉我们以宽厚仁德待人,使他身心放松,并从他的日常行为中悄无声息的观察他的真实一言一行,最后达到委以重任或施予惩罚以望改正的目的。而在《礼记》当中,主张以礼树人。其核心目的在于维护秩序。通过日常的礼仪规范,树立教师榜样,维系教师,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地位,最终起到稳定班级秩序,维护同学友谊的作用。
教育哲学专业研究【第七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教育领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近些年,学前教育实现了较大的发展,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需要切实做好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在学前教育中歌曲弹唱技能是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岗位技能之一,也是幼儿美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幼儿教师的专弹唱教学能力不足,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就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教学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地提高专业学生弹唱能力有一定助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哲学专业研究【第八篇】
摘要:教育哲学人性哲学的一个延伸,通过做到对教育本身进行整体性考量,从而成为教育价值的合理尺度。而教育本身存在哲学化与实践化的结合,若是可以区分,反而容易失掉教育的真理。偏向哲学化的一派被指责为脱离现实,不切实际,单纯哲学化的研究教育是毫无实践价值的;而偏向实践化的一派则被指责为缺乏正确的指导,教育实践研究不成体系,毫无章法可循。教育哲学研究的发展应在价值偏向的基础上审慎地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理论研究的同时,保障教育哲学的实践性。
一般而言,教育哲学是教育与哲学的联姻,是应用哲学方法来研究各种教育问题的一门学问。但教育哲学研究容易陷入困境,比如过度哲学化或者过度实践化,从而导致对于教育哲学价值的判断不清。由于人们习惯性将教育哲学定义为单独的整体性的哲学思维,导致教育的哲学研究与实践分离,越来越有排他性和局限性。教育哲学研究的东西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实践不相匹配,不仅没有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反而愈来偏离。所以,强调教育哲学的哲学性研究一定要与实践性和现实意义相联系,是其日臻完善的需要。
教育哲学可以被认为是超现实的、理论性较强的一门科学。教育哲学的哲学性不是要凌驾于现实,而是要扎根于现实,通过对现实的观察、思考、总结,来引领并指导教育实践。同理,教育哲学的实践性不是主观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而是在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架构和布局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一)教育哲学过于“形而上学”哲学化。
教育哲学研究偏向哲学化这一派常常属于“形而上学”,容易将教育哲学研究等同于哲学研究,用哲学理论冠上教育的.名称,伪装成教育哲学。这样就只沿袭了哲学研究的术语、论题和理论,与实际的教育问题没有任何联系。若教育哲学的研究与反映的教育问题无关,也不以发现、观察、分析、解决教育问题为中心,那么,这样完全脱离实际的、过于哲学化的教育哲学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是对教育实践没有任何作用的,甚至还造成了教育理论、哲学和实践的分离。
长期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都较偏向哲学化,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一情况愈演愈烈,引起各国教育哲学家的关注,使哲学家们开始把教育哲学的研究着眼于实践化层面,但又逐渐地把哲学化与实践化对立起来,形成了亲哲学派和亲实践派。亲哲学派被指责为“无病呻吟”,将哲学研究与应解决的教育问题分离开来,使教育哲学研究毫无实际意义;亲实践派被指责为“纸上谈兵”,没有足够科学理论的支撑,一味的重视实践操作犹如无头苍蝇乱窜,将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才能总结出经验教训。而在我国,一直强调实践要以理论为基础,理论要以实践为目的,所以我国的教育哲学研究是以实践操作为方向,是基于教育哲学理论来发挥教育实践功效。教育哲学研究不能脱离实际问题,不仅要关注哲学知识和理论,更要关注教育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一)明确教育价值的判断标准。
明确教育价值的判断标准,是教育主体顺利接受良好教育的第一步。只有明确了合理的教育价值标准,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方向,才可能实现教育的价值。而这个标准,一定程度上是靠教育实践来获得和检验的。教育不是一味的教化,也不是盲目的服从,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标准,当不同利益集团发生矛盾、各种因素出现对抗的时候,教育将陷入困境。
(二)确定实践导向的本源。
教育哲学是实践导向的本源,它不是仅用一系列术语和概念堆砌而成的哲学,而是在实践中观察、总结和反思的哲学。它要求教育者不断的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直接的矛盾冲突进行思考,为将来的教育提供修正的方案和宝贵的经验。这不仅仅是教育哲学自主的理论进化,更是根据实践反映的问题,不断自主进行的超越和创新。
四、总结。
教育哲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包括严谨的理论研究,更是重在实践的参与。他立足于现实生活,以解决教育问题为主要目的,同时也重视理论的科学性。教育哲学家只有以哲学理论为工具,依托现实教育的健康发展,才能将教育的理想与价值真正的实现。所以,既不能将教育哲学研究“形而上学”的哲学化,也不能盲目实践。哲学带给人们明辨的乐趣,实践带给我们收获真知的喜悦,只有将两者融合,互相引导和规范,人们才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愉快的进步、寻找真理。
参考文献:。
[1]陈友松.当代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25.。
[5]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1).。
[7]郑金洲.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j].教育研究,2004,(1).。
[9]刘庆昌.教育工学初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