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研究方法范例【优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政治哲学研究方法范例【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政治哲学研究方法范文【第一篇】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主要是给指导委员会阐明你的硕士论文将要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写和如何写的问题。这里有几个方面:

第一,你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现在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你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目前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所以,你的硕士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如何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哟。

复式结构。

实际上,我们在撰写论文时,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伞式结构一种模式。应根据论文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思有关阐析、推理及反驳等论证的实质部分如何穿插安排、展开,才能全面、准确、简明地说明问题,可以灵活运用复合型结构。其模式如图2-7、图2-8和图2-9所示。

学术论文正文的写作,多采用伞式结构,以伞式结构作为论文的主框架,其具体形式常见为图2-10所示。

学术论文常采用标题和序号,因为通过它们可以鲜明地突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使结构脉络清晰,且富有一种整洁有序、循序渐进的节奏美感。

标题和序号可分为若干个层次,编号系统常采用:

一(标题)。

二(小标题)。

(次级小标题)。

(1)(阐述事实小项)。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与从事科研开发工作一样,必须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毕业设计论文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能反映出作者所具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也常用引论概论问题背景等作为标题,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

首先阐明选题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选题需强调实际背景,说明在计算机研究中或部门信息化建设、管理现代化等工作中引发该问题的原因,问题出现的环境和条件,解决该问题后能起什么作用等。结合问题背景的阐述,使读者感受到此选题确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确有研究或开发的必要性。

综述部分。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方法(3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方法(3篇)。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

其次,还能反映出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内容,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与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关系密切。

方案论证。

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并完成文献综述后,很自然地就要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在写作方法上,一是要通过比较显示自己方案的价值,二是让读者了解方案的创新之处或有新意的思路、算法和关键技术。

论文主体。

主体部分的写法,视选题的不同可以多样化,研究型论文和技术开发型论文的写法就有明显的不同。

政治哲学研究方法范文【第二篇】

一、研究背景:

课程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然而,放眼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师资相对薄弱,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往往比较孤立、狭义,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即每两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忽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隐性课程,致使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效应。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农村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几节看得见、数得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应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的基础之上加大隐性课程的开展力度,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深刻的教育效果,使学生能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研究构思:

1、概念界定:

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的学科体系、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具设备、分班分组制度等,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全部经验综合及其过程。

隐性课程:所谓隐形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在学校、班级的情境中,以无意识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发生影响到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模式。它具有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内容构成的繁杂性、影响方式的隐蔽性、发挥作用的非预期性、作用结果的深刻性等特点。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独立设课以及家庭指导等方面进行研究,展现一种全面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更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从认识层面上重视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2)通过开展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发现、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

3、研究对象:

全校各班。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辅之观察法、实践法、案例研究、个案追踪法、经验总结法。

三、操作策略:

(一)年级互助,夯实显性的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它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由于师资欠缺,目前小学阶段基本由本班班主任兼任心理健康教师,我们知道,一节有效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从选择主题、前期准备、预设方案到正式实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而班主任由于事务繁杂,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地开展这一课程,有时甚至一个学期也上不了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采取同年级互助的模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以此来保障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正常开展。

1、课前交流,框定同年级备选主题。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较强的年龄特征,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往往会出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因此,担任同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班主任在课前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交流,从而找出同一年级的儿童在相同的时期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梳理,从而框定在当前一个时期内对这一年级的儿童有必要开展的心理辅导主题。

2、流动上课,实现课堂资源优化利用。

在前一阶段框定备选主题的基础之上,同一年级的班主任根据自身个性特点的不同,选择承担不同主题的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即一位教师只需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就可对同一年级的几个班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这样不仅减少了一个教师设计、准备多个活动方案所需的精力投入,也让教师在多次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同时还保证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设的数量和质量,真正实现了课堂资源的优化利用。

3、课后研讨,打磨班级个性心理教育。

1、教导处干预,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方向和灵魂,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从而直接影响教学全局。传统的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承,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积累。当然,对于这种局面的形成,我们不能归咎于教师不愿面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是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与专业指导,没有形成一种在自己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也不知该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因此,学校教导处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干预,在教学常规、学科计划等处体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而帮助各科任教师端正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立足于主体性的学生观、发展性的教学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和谐的个性品质。

2、教研组探讨,挖掘学科蕴藏的心理辅导资源。

不同的学科蕴含着不同的心理辅导资源,但在进行学科渗透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它不是径直的、外露的、强加的,而只能是暗示的、隐形的。那么该如何挖掘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又如何把握学科渗透的尺度呢?我们可以在任教同一学科的教研组层面开展专业的探讨与实践,帮助教师找准方向,把好尺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机结合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或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相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无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认识、情意和行动技能。

3、师生共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的确,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树立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提倡师生平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师生都能注重感情投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帮助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百变活动,打造阳光的心理成长天空。

课外活动具有自愿参加、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等特点,有利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1、组建社团,点亮学生兴趣的火花。

发展心理学指出,能力水平、兴趣倾向和个性特点,是制约主题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组建各类社团,如舞蹈兴趣组、航模俱乐部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思维特点,有的放矢的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2、课间活动,释放学生堆积的压力。学业的负担,父母的期望,同伴的竞争等等因素给现代的小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随着这些压力而产生,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减压呢?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无疑会是最及时、最直接、最简单的减压方法。因此,学校从教师层面开始发动,倡导师生放下课本,走出教室,开展轻松有趣的课间活动,下雨天还发动师生一起在教室里跳跳健身操,下下棋,让上一节课的压力迅速消失在课间活动中,给下一节课准备一个阳光灿烂的心理氛围。

3、亲子活动,唤醒家庭沉睡的温情。

由于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使得很多时候家长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成了学习的监工,而家长又觉得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用心良苦,于是彼此之间就产生了隔阂甚至是矛盾,使得家庭生活中缺少了些许温情。鉴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层面的活动,开展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和父母之间多些沟通,还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以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四)三和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心育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向导,在一所文化气息浓厚的学校里,学校提倡什么、崇尚什么、传承什么,学校成员就倾向于追寻什么、模仿什么、接受什么,因此校园文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托。当前,我们学校正大力开展以“三和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德育争创活动,这无疑是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育氛围。

1、和美文化,倡导环境文化育人。

物质环境之中隐含的价值、观念、美感等,往往会以暗默的方式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对学生的认知和审美情趣起到导向作用。而我们学校的“和美文化”,正是本着以环境育人的理念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展示橱窗、楼道标语、教室布置等载体,为学生营造一种融知识性、教育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健康发展。

2、和善文化,崇尚精神文化育人。

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守则、规范和组织以及校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等等因素,构成了校园精神文化,它通过暗示、感召、移情、认同、模仿、熏陶等方式逐步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发生变化,达到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善”文化所崇尚的“种植一颗善心,培植一串善举,播洒一份责任,改变一点行为”的文化背景,开展“三和之星”的评选,“书香班级”的创设,“一班一品”的推进等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具有导向作用的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四、研究的成效。

1、形成了民主、开放、自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在教改纲领的引领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民主、开放、自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全体教师形成了“人人都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理念。校园环境的布置、团辅课的保证、心理辅导室的开放、知心信箱的等已成为学校的常规行为,全体师生精神面貌好,校园里形成了“尊师爱校,勤学守纪”的良好学风和“教学严谨,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

2、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以提高。教师拥有较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校每学期都有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的展示活动,重点研究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校徐丽红老师、孙君老师分别获得萧山区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方面,学校每年都举办校级的论文评比,学校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工作也非常到位,所以学校的科研成果显著。

3、扎实稳步地推进了素质教育。

拥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和谐快乐的成长,才能在学到各种本领,锻炼自己的能力。我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让许多来我校听课、借班的老师感叹,多年来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朗读、自学、探究、品析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社团活动、特长生展示等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校真正成为了“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政治哲学研究方法范文【第三篇】

摘要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互联网广泛应用,教育领域进入网络时代已成为国际上的共识。

网络时代的计算机教育不但能够有效缓解教育投入不足的压力,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现实情况,并且能够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瓶颈。

所以,不少欧美发达国家都相继将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教育计划提上日程。

我们国家也紧紧把握时代教育的脉搏,乘势而上。

政治哲学研究方法范文【第四篇】

摘要:文学根植于社会现实,方法论也需与时俱进,随着《楚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的研究方法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本文概述了前人对《楚辞》方法论的研究情况,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文艺学方法论阐释楚辞文化。

关键词:文艺方法论;楚辞研究。

1、注解型研究。

注解型研究是指将单篇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把考据、训释、辞章作为研究单位的研究方法,诸如王逸的《楚辞章句》,朱熹的《楚辞集注》等。

注解型研究方法是理解《楚辞》的基础,是了解词句的必经之路,注解型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自古得到公认。

但注解型研究只能显示大体意思,且往往语焉不详,不能从整体上深入地理解其精神内涵。

朱熹认为王逸《楚辞章句》所收篇目不妥,“《七谏》以下,辞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陈振孙《书录解题》引)。

因此,《集注》删去《楚辞章句》原有的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而增补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2篇。

区分屈原作品和其他人的拟作,以及以情辞深切为标准进行篇目的增删,这种做法明确地突出了屈原在《楚辞》创作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也着意强调《楚辞》在情感和语句方面的特点。

在注释方法上,朱熹特别强调贯通章句,阐发义理。

王逸和洪兴祖的注释皆以名物训诂为主,而朱熹的注释基本上以四句为一章(亦有六句、八句不等),先释字义再通释章句,每章还对其表达方式加以揣摩,系以赋、比、兴字样。

2、解析型研究。

解析型研究是将单篇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重视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把解析作品中心思想、历史意义、艺术特点作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方法。

解析型研究在解读作品的基础上解析作品,涵盖思想解析和艺术解析,且旨在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艺术形式。

但该研究方法忽略了《楚辞》的文化意义,特别是作品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作品的美学价值,显得庸俗化。

詹安泰的《屈原》与《离骚笺疏》从解析的角度出发,利用解析法独出机杼,通过对《楚辞》所描写的时代,人物生活环境,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的详细解释,使原本诘曲聱牙的《楚辞》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下里巴人式的文本。

其中,《离骚笺疏》则是过尽千帆,博采众长提炼其独特见解的文章,深刻地体现了解析研究的价值,其独到的见解,深厚的.学养,让人叹为观止。

3、复合型研究。

复合型研究是指将作品的文学内涵发散到各种意识形态中,并推究社会文化根源的研究方法。

该研究方法以文化社会为背景,联系历史现实因素,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立体交叉研究。

与前两者的研究方法相比可以说是很大的变革,它更具综合性,从崭新角度进行合情合理的大胆假设。

梁启超从心理学方法解析屈原的内心情感路程,也从屈原作品中的神话传说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游国恩从音乐、哲学、地理、民俗、宗教等多种角度研究《楚辞》,体现复合型解析的优势。

姜亮夫从哲学、宗教学、音韵学、文化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探析《楚辞》,综合理解,条分缕析,进行高屋建瓴地整合概,如《屈原赋校注》、《楚辞通故》。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研究模式即注解型研究、解析型研究和复合型研究形成了纵向的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楚辞》研究发展的方向的变革到了复合型研究,时代要求将其进一步深化,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复合型研究的深化与综合。

1、多学科相结合研究。

近年来《楚辞》研究趋向新、深、细,诸多学科和方法结合研究已成为重要的方法。

经综合分析,多学科相结合研究的方法可初略分为十大类。

第一类:文化学角度,刘师培、张正明等人认为《楚辞》文化发源南方,且是南方独具的,与北方没有任何关系,而王国维、鲁迅则认为文化没有南北之分;第二类:语言学角度,于省吾、刘永济、王力等人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方言、语法、押韵、语音等多个方面均有扛鼎之论,如《楚辞解故》;第三类:史学角度,李大明、周建忠、游国恩等人通过翔实的资料系统整理分析,《楚辞研究论衡》就是代表。

第四类: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角度,该方法论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而揭示《楚辞》中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代表人物何其芳、郭沫若等人;第五类:风俗学角度,如周勋初、李炳海等人从风俗角度对《楚辞》深入分析;第六类:心理学角度,如《屈原创作心理初探》。

第七类:哲学角度,主要研究生死,存在价值,万物本源等问题;第八类:神话学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林和,代表作品《楚辞与神话》;第九类:地理学角度,代表人物何光岳,代表作品《楚辞地理考》;第十类:民族学角度,理清民族的发源兴起及成分架构,使其独具特色和民族个性,代表人物张正明。

2、整体感知与细节剖析相结合。

客观地说,文人学者对《楚辞》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其中的错误疏漏之处也不可忽视。

整体感知与细节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了文本的整体与细节部分,更大可能性地规避了类似错误。

整体感知和细节剖析各有所长,只是注重整体方面容易流于空疏,大而不当,而只是注重细节容易流于盲人摸象,无所归依,迷失方向。

二者结合,才能细致探究,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楚辞》力求在纵向横向立体交叉发展和与各种文化的复杂联系中去把握《楚辞》,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从空间上看,要联系当时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从时间上看,还要追溯历史文化源流,立体式、多角度的分析、概括使得《楚辞》文化的面目被揭开,脱离空洞的、干巴巴的幻想和寻章摘句老雕虫式的推导,实现多层次的阐释,细致入微的剖析,从而概括出真理。

3、现实主义结合浪漫主义。

《楚辞》极富浪漫主义情怀,其丰富的想象和多样化的修辞手法,将这种情怀推向极致。

梁启超认为《九歌》是最具浪漫的文章;郭沫若则称屈原是革命的浪漫主义,是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现实主义精神;更有人称其具有现实主义实践指导意义,认为是与马克思革命发展阶段论相适合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探究浪漫主义要根植现实主义的土壤,胡适之先生就曾经怀疑《楚辞》是后人伪作。

研究史料发现,自汉以来,几乎《楚辞》每1篇都有人怀疑是伪作,因为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目的。

汉代宣扬《楚辞》思想,视其为忠心立国之精神导源;宋朝宣扬《楚辞》思想,是为增加民族凝聚力,维护一隅统治;元朝反对《楚辞》思想,则是含沙射影反对元朝统治。

政治哲学研究方法范文【第五篇】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一)观摩课堂,引发思考。

镜头一:在水果单词教学中,a老师带领大家欣赏了歌曲《apple》,告知学生今天要学习水果。然后,直接拿着单词卡片,what’sthis?提问、回答,期间,所运用的教授方式都千篇1律。整个课堂,呈现了教师“填鸭”、学生“鹦鹉学舌”的状态,沉闷而又无趣。

镜头二:同样水果单词教学,教师b导入设计了“monkeyandfruits”。课件上活灵活现的小猴摘水果的故事动画呈现,并伴以教师生动形象的旁白,让整个课堂一开场便活跃起来,学生们的心已经深深为故事所吸引,对学习的欲望显而易见。在故事的后续发展中,新授水果单词逐一呈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乐于沉醉于故事中,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说apple,pear,peach等单词,学习高效而自然无痕。

同课异构的两堂课,不难发现,a老师展示的是传统教学模式,b老师应用了故事教学模式,虽然两位老师都能将单词教学灌输于学生,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快乐指数完全不同。a老师班级学生学习兴趣很低迷,而b老师班里,学生享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精彩。小学阶段英语学习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在起步阶段培养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能采用正确的方法,那么就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消除疲劳,而且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活力,而这也恰恰是故事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于是,本人大胆尝试提出,将故事教学应用于英语课堂,以改善和丰富一成不变的农村英语教学模式。

(二)理性认识。

1、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达到的二级目标要求:“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2、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是忠实的“故事迷”。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恰可以满足学生体验享受语言学习带来的那份快乐。

3、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需要。借由故事创设恰当的故事情境,学生在读故事、演故事过程中,操练了语言知识,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表演、表达、口语运用的能力。

4、小班化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自然形成的独特小班优势,为故事教学法的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更广大的空间和时间条件。

综上所述的.各种需要,再结合日常教学上的点滴尝试经验,由此提出了这一课题。

(三)研究综述。

1、纵观各研究文献,关于英语故事教学的研究也有很多前辈的意见可寻,有实践运用故事到字母、词汇、语篇、语音教学等方面的,有深入探究故事教学运用原则方面的,也有专注于寻找故事教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策略的。本课题将在原有研究成效的基础上,着重开展小班化教育环境下将故事教学灌输于整个课堂,对课程的导入、新授、操练、拓展等方面进行实践操作,以打造独具特色的小班化英语故事教学课堂。

2、小班化教学已经正式大张旗鼓地踏上我们的教育平台,但纵观各研究成效,多为针对全校性开展的小班化教育活动,而专门针对个人实践的英语课堂小班化特色研究方面,所涉及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且,故事教学法的“专职”课堂引入,对于我们农村英语科研活动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本课题的创新所在。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故事教学法:以故事情节为教学主要载体,将故事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即把课文中的字词句放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听英语,在讲故事的时候学说英语,同时,伴以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故事情境中去,从而达到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

(一)研究指向:本课题旨在针对课本资源“storytime”的故事教学基础上,将故事教学法贯穿于英语教学课堂。同时,针对小班化特色活动的开展,利用故事教学活动来满足学生对活动的需求,从课堂的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知识新授环节的故事化呈现,巩固重难点方面的故事运用,再到拓展步骤的故事演绎,整一堂课,都以故事为主导,真正做到故事进课堂,还课堂于学生。让孩子们在故事学习中演绎精彩,掌握知识文化。

本课题的主旨是在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全面推进故事教学模式。而“故事教学法”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策略。所以,本课题研究,重在实践、探索、整合、检验,通过教学探究,形成一套系统的、可借鉴、可操作的新型小班化英语教学模式,让课堂更加的充满童真、趣味。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导入设计故事化打造起点之精彩:“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王道俊、王汉澜,1989)所以,课堂导入阶段,活用故事情境打造生本课堂,为小班课堂创设故事教学情境,也为新知识的引出打好基础。

2、新授教学故事化呈现知识之精彩:根据所授课型不同,巧妙运用故事教学法,让枯燥的字母“趣”起来,让乏味的单词“动”起来,让单一的句型“满”起来,让呆板的语音“活”起来,从而为小班课堂知识的传授打造精彩。

3、巩固操练故事化感知重难点之精彩:知识的巩固操练环节,继续贯穿使用故事教学法,通过故事有意识地重复语言点,使学生学过的东西得以巩固和记忆,特别是对一些重难点知识予以强化训练。

4、拓展延伸故事化演绎尾音之精彩:利用看故事,激发学生兴趣;猜故事,增加课堂活力;学故事,提高阅读能力;演故事,展示综合能力;编故事,展现个性特色等。

此外,故事教学指导下的小班英语故事教学模式、故事教学取得的成效,以及教师、学生在英语教与学方面的实效性研究也将予以开展。

(一)研究对象:三年级、四年级学生。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年9月―10月)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2、实施阶段(20**年11月―20**年5月)。

(11月―12月)阅读、查阅理论依据和一些成功的案例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

(1月)总结反思前段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

(2月―5月)深入探索,通过实践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年6月):试验成果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请领导鉴定和课题验收。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调查分析法。

(四)可行性条件:本校为一所小班化实验学校,自然小班的独特优势,为本课题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很大便利。本人所撰写的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县级荣誉奖项,如《关注全员参与共享语言魅力――以pep小学英语book2unit4《doyoulikepears?》为例》获杭州市小班化论文三等奖,小课题《农村小学高段英语音标学习策略研究》获县二等奖。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毛凌燕、毛辉。故事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5。

[4]张志远、高云智。英语教学研究方法[m].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0。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政治哲学研究方法范文【第六篇】

[论文摘要]袁燮“心即理”的宇宙本体论、“性情皆善”的人性论、“本心即道,循而行之”的认识论,延展了陆氏心学;而他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政治伦理思想则进一步丰富了心学,将心学向政治伦理化的方向作了极大的发展,其“顺民心、得民心”的民本观、“以德、仁治天下”的君道观和“磨砺进取求统一”的军政观,无不进发着浓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论文关键词]袁燮;心学;政治伦理化;民本观。

袁燮(1144—1224),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人称絮斋先生,南宋时期浙东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为“明州淳熙四先生”(又称“甬上四先生”)之一,是陆九渊心学在东南的主要传人和重要代表人物,将心学向政治伦理化的方向作了极大的发展。他摒弃空谈,把治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他倡导做学问要经世致用,虽传承陆氏心学,但兼采诸家之长,不以门户之见而自闭耳目;他体察民生疾苦,关心社会实际,以兴邦济国为己任;他耿直清介,嫉恶如仇,终身以名节自期。

一、袁燮的哲学思想。

1.“心即理”的宇宙本体论。

“心即理”的宇宙本体论是袁燮哲学思想的基调和核心。他传承陆氏心学,以“心”将天地万物统一起来,以寻求至高境界的“天人合一”。袁燮以“心”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提出“心”与天地同本、与圣贤同类的思想,目的在于论证现实社会的价值原则和伦理规范的合理性与神圣性,赋予“心”以价值色彩,将人间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准则都视为“心”的体现。他说:“吾之本心,即古圣之心,即天地之心,即天下万世之心圣人即我,我即圣人。”天、地、人和世间万物是相通的,统一的根据是“心”,“心”是超然存在的,没有天、地、人和万物的区别,“此心无天人之殊,天得此而为天,地得此而为地,人得此而为人”。“心”是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本。此外,袁燮还认为“心即理”,“此心此理,贯通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

“心”在袁燮这里归根结蒂是指道德伦理的本源。他提出了“吾心即道”的观点,“吾心即道,不假外求。忠信笃实,是为道本”,“道不远人,本心即道。知其道之如是,循而行之,可谓不差矣”。这样,袁燮就通过赋予“心”以普遍存在、涵盖万物、超越万物的特性,确立了“心”至高上的本体地位。

2.“性情皆善”的人性论。

在人性论上,袁燮继承并融合了孟子的性善论、张载的气质之性论及陆九渊人性受之于天的思想,提出“性情皆善”。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孟子最早提出了性善论,然而对于现实世界中恶的萌生及存在根源却未能给出清晰的说明。北宋时期,理学家张载“气质之性”的提出,不仅说明了人性的来源及人性本善,同时又指明了恶的来源。陆九渊则认为人性乃天理之表现,人性受之于天。袁燮的人性理论,在基本沿袭孟子性善论的同时又吸收了张载和陆九渊的观点。他肯定人性是善的,“性情皆善”。他以孔子所讲的“诗无邪”为依据,认为在上古先王时代,“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发而为诗,莫非性情之正”,“夫寂然不动之谓性,有感而发之为情,性无不善,则情亦无不善,厥名虽殊,其本则一”。_4_(哪舛’既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则情亦“可以为善矣”。《礼运》系“孔子之遗言”,认为喜怒哀乐爱恶欲,“是七情者,弗学而能,人之良能也,岂有不善者哉”。所以,诗人“咏吟情性”,“发乎情,民之性也,合二者而一之,毫发无差,岂非至粹至精,同此一源,不容以异观耶”。人性本善,由此“发之为情”,也就是“人之良能”,当然也是“善”的。袁燮的人性论实际上是把孟子的性善论贯彻到底。

正由于“性情皆善”,袁燮肯定人欲的合理性,主张“顺乎人情”。如对于男女之情,他说:“男女相悦,亦人之情也。”‘胛’对于辛劳与安定,他亦有自己的见地:“好逸恶劳,人之常情也!”“安佚者,人情之所甚欲;行役者,人情之所甚惮也。”‘当政者“为政”,更要“顺乎人情”,“合乎人心”。他说:“诗日:宜民宜人,取其人民之相安也。”“夫人情之相安,则有和顺而无乖戾,有欢乐而无怨仇,岂不甚可贵哉。”又说:“《易》之《咸》日:‘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夫人心至于和平,则风俗粹美,不可以有加矣。”

袁燮只肯定发之“本善之性”的人欲是合理的。但是人生活在群体环境之中,毕竟还会受到习俗和物欲的影响,使人的“本善之性”受到私利、私欲的熏染,使得人欲超出了义理的范围。“有己之心胜,则待物之意薄”,“朝思夕虑,求足其欲”,“何其不仁哉”“小人之心”,“朝思夕念,不过于爵位之崇,禄廪之厚,以足夫一己之欲”。对此,他认为,“由天理而行,则是心常明;为人欲所蔽,则是心必昏”‘胛’。这种背离“天理”的人欲当然失去了它的合理性,必须给予否定。

3.“本心即道,循而行之”的认识论。

在认识论上,与其他心学家一样,袁燮同样讲求以内省的方式提升道德修养。相对于陆九渊,袁燮讲求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途径趋于平实、具体,有调和朱、陆的倾向。与道学家所讲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格尽万物以求天理”的方法不同,陆九渊讲求的是“易简功夫终久大”的修养方法,强调整体的彻悟,强调“先立乎其大”,以“发明本心”。朱熹理学的出发点是格物致知、循序渐进,陆九渊心学的出发点是发明本心、洞悟整体。袁燮讲求的修养方法在承接陆九渊“发明本心”的基础上,也认同朱熹循序渐进、持敬渐修的原则和修养提升方法,认同他所讲的学者应该具有勤奋精神和虔敬态度。此外,袁燮同样很重视读书,认为博览群书是为学的一件大事,“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有一个勤,才不勤便有间断,才间断便有过失九仞之山欠了一篑,便不成这山,十分功夫欠了一分,岂能至于圣”这些论述已经渗透了朱学的一些意味。

二、袁燮的政治伦理思想。

袁燮曾长期在基层为官,对民生疾苦和军国大事都有深刻的'见地,作为心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也渗透到其政治实践中,其心学指导下的政治伦理思想值得学界探究。

1.“顺民心、得民心”的民本观。

袁燮的政治伦理思想中最突出的便是他的民本思想。袁燮强调统治者为政必须先“顺民心”、“得民心”,这也是他政治理论和政治思想的出发点。《絮斋毛诗经筵讲义》序说:“上以树君德,下以励臣节,穷源推本,尤在于顺人心。”关于“得民心”,袁燮说:“人之为政,悦人心于一时者易,得人心于悠久者难。”“人纯乎天,发而为政,皆与天合。以我之心,感民之心,民之不能忘,由我之不可忘也。”

“以民为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为政者对待民的态度上,讲的是为政者要仁爱民众,理顺民心,赢得民心,实际上就是讲如何勤政爱民的问题。勤政爱民构成了民本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在具体的政治实践和操作过程中,勤政爱民最核心、最重要的伦理导向就是统治者常怀爱民之心,以民生为念。这在袁燮“顺民心”、“得民心”的民本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袁燮非常强调统治者“仁”的精神。他指出,统治者要顺应天心,人君爱民是顺应天道的表现,“人君之仁民,必如天之无不爱可也”。在袁燮的奏疏和文集中常常流露出对广大下层民众奔波劳顿、生计艰难的生存现状的深深体恤和忧虑。平和之年,袁燮提醒君主不要为京城周围物阜民丰的繁盛景象所迷惑,要想到远方还有无数的困顿民众需要救助,“都城之内,财货疏通,米价至平,闾阎熙熙,远过曩el,民生似已安矣。而远方之民,凋敝乎财赋之烦,愁苦乎刑戮之惨,虽当丰岁,犹不聊生,则难以谓之举安”。

饥荒之年,面对饥民的悲惨境况,他上书皇帝,指出赈济灾民为当前急务,是安定民心、施行仁政的重要措施。同时袁燮更深刻地体察到,赈济灾民也是维护社会稳定、防止社会**发生的重要措施,他以东晋末年流民李特李雄的**为例,“昔者东晋之末,李雄李特之流,初起不过流民,寝盛空能据蜀,监观往事,可为寒心”指出赈济灾民、关心下层民众的疾苦至关重要。他对流民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深怀担忧,并对救灾物资的来源作了充分的论证,他规劝人君:“我朝内帑之储,本为凶荒之备,耗于侈用,诚为可惜,所宜特发睿断,申敕攸司,止绝他费,专以救荒为急,推广天心,大施仁政,则垂绝之命续,而作乱之萌折矣。”

在提及酷吏对民众的压迫时,袁燮规劝统治者要注意改善吏治:“吏贵乎廉,而贪浊者众;吏贵乎良,而残酷者繁,或催累年积欠,鞭篓不止;或借朝廷威令,罗织无辜,此百姓所以不堪其苦也,陛下能尽知乎?”他在多篇奏疏中都提醒君主注意民生境况,大行仁政,可谓用心良苦。这些言论也构成了袁燮“顺民心”、“得民心”的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2.“以德、仁治天下”的君道观。

“德”和“仁”是袁燮君道观的核心。

与历代儒者相似,为了规劝君主,袁燮在君主之上引入了“天”的概念,以“天”之精神为坐标,规正人君的行为。只是在袁燮的概念里,“天”是和“民”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实际上,上合“天心”也就是要下合“民意”。他说:“臣闻人君之德,莫大于敬天,尤莫大于法天。盖法天者敬天之实。宅天位之尊,精神运用,形见于天下者,无往而非天,是之谓敬天之实。徒日敬之,而不能法之,亦犹心慕其人,不知效其所为。”君主最重要的品德就是顺应天意,仅仅心领神会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些理念付诸具体的政治实践。“天”作为最高正义和真理的化身,在这里具有了绝对的价值评判意义。袁燮以“天”之精神作为政治伦理的最高坐标,在用人、纳谏、吏治和裕财等各个方面对君主谆谆善诱。

在德治方面,袁燮非常强调君主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君主“宅天位之尊”,必须注意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形成强大的感召力。他这样讲道:“明主精神在躬,运乎一堂之上,而普天之下,事事物物靡不精神也。岂非帝王之盛烈欤?”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君主在精神方面对民众的巨大感召作用。

袁燮非常看重人君广开言路、纳谏兼听的精神,同时他认为这也是君主认识是非得失、了解臣下、区分贤佞、正确用人的重要途径。嘉定六年(12)后,袁燮开始在朝中为官,期间他屡次上疏宁宗,规劝君主纳谏兼听,了解世情:“陛下欲周知是非得失之实,要在勤于好问。”“勤于好问,实帝王之盛德_(袁燮认为君主只有勤政好问,才能真正了解当前的时事形势、民生疾苦和吏治状况,也才能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采取有力的施政措施。正如其所言:“陛下诚能自今以往,有疑必问,咨访宰执,日益加详。至于从臣之献纳,一谏之奏陈,百官之疏对,监司郡守之升殿者,人人咨访,究其所蕴,必将披沥肝胆,效其忠诚,而事无巨细,岂有所不知哉?”

3.“磨砺进取求统一”的军政观。

袁燮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中始终进发着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他曾这样勉励君主:“臣愿陛下毋以宽裕温柔自安,而必以发强刚毅相济,朝夕警策,不敢荒宁,以磨厉其精神;监观往古,延访英髦,以发挥其精神。日进而不止,常明而不昏,则流行发现,无非精神矣”这种奋发精神又集中体现在他期盼国家南北统一的政治观中。“独以振兴恢复之心望其君”是袁燮政治观的突出特点。袁燮曾这样感叹:“呜呼!处今之世,何可一时一刻,不以边事为念乎?”面对国家残破、金兵压境的危难局面,袁燮对国家前途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他在奏疏中这样提醒宁宗:“陛下视今日之势,安耶危耶?强耶弱耶?如其安且强也,虽方盛之强邻,犹乡风而慕义。今者蕞尔残金,犹敢肆其恣凌,则中国之不安不强,亦已甚矣!舟漏而不窒,室欹而不扶,将若之何?此臣所为夙夜懔懔,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也,陛下可不深念之哉!”他认为南宋君臣应该自强不息,以恢复国家统一为第一要务。他强调君主在国家危难之际要有自强不息的“刚健”之心,呼吁南宋君臣“法天行健,磨砺精神,破庸人之论,以强中国之势”。

政治哲学研究方法范文【第七篇】

第一步干什么:看题。

高中政治主观题是先给材料再设问,在解答时则反过来先抓住设问进行审题后再阅读材料,这样可以增强针对性节省时间。审题可分为三个方面:

1、审范围,即弄清回答该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属于四大板块中的哪一块,或者根据设问中的关键字词提示找出属于哪一单元或哪一原理。

这是答好主观性试题的前提条件,否则南辕北辙,劳而无功。审哲学题范围时要注意“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论”、“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的区别。特别提醒的是单元、课甚至重要的框的题目也要记住。

2、审对象,即弄清该问题的指向,是要求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

3、审分值。一般说来,高考是每个答案要点是3~4分,如果一个问题的分值是10分,则该题的要点一般为3~4个,为了保险起见可多答1~2个要点。

第二步干什么:读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作为答案要点,是政治主观题的特点之一。材料包括设问和背景材料。

首先,要充分挖掘设问中的关键词即能提示我们联系教材哪些原理观点来回答的字词,来寻找答案要点。

其次,背景材料通常分为文字型和图表型两种。

读文字型材料时可以采取分层概括法,即将材料以句号或分号为标志分成若干层次,再逐层根据材料的关键字词联系原理或归纳浓缩句意提取答案要点。

读图表型材料时,分为三步:

第一,看标题。大致了解该表所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第二,看图表。按照先横(看变化)后纵(看差距)再纵横结合的顺序来前后、上下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归类,注意特殊年代要转换,如: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等。

第三,看备注。这一步切切不可忘记,备注也是图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我们分析得出答案要点的重要信息。

另,分析图表型材料时还要注意:

1.一般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如成绩又要看到消极的一面如问题。

2.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答案要点不仅要直接描述图表所反映的现象,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还要注意透过这些现象所揭示的本质。

3.对于“图表或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的问题,多数是一种因果关系,但一般不直接说是因果关系而是具体阐述。

第三步:组织答案。

政治主观题根据答案涉及的知识范围可分为微观型(只考查某一条原理)和宏观型(涉及多条原理)两种。

如果是微观型,直接参考备注或仿照典型例题结构作答,一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按“理—析”作答,《生活与哲学》按“理”(阐明原理内容)、“析”(结合材料分析)、“结”(得出结论,回答怎么样或怎么办)的结构作答。对于“请你谈谈、如何理解认识”这类没有明确回答对象的题目,一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路来思考和组织答案。

宏观型问题的答案要点则一般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来自材料。根据阅读设问和背景材料时找出的关键词句,联系教材的原理观点得出答案要点,即遵循从材料到原理的思维。

其次,来自教材。运用教材中的原理观点去体会材料得出答案要点,即遵循从原理到材料的思维。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熟练而准确运用这条思维,必须构建高中政治主要原理体系。不仅要记住原理名称,而且要依托教材熟练掌握原理内容。

再次,来自热点。将问题与时事热点特别是长效性热点联系起来得出答案要点。

如: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题通常都可先考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热点,经济生活题还可联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政治生活题还可联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

至于具体回答宏观题时是否结合材料分析,我们的原则是尽量分析,一般采取演绎法即先答原理观点后结合材料分析,意义类题可直接表述为“有利于...”、“只有...才能...”。另外,对于“怎么办”之类的措施题可以采取主体定位法。

文档为doc格式。

政治哲学研究方法范文【第八篇】

物理是一门必须依靠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上还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思维上,物理实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能够将物理规律本质揭示出来,给人直观的印象,可以这么说,脱离了实验,就不用谈什么物理理论和定律。同时如果在教学中脱离实验的直观形象作用,学生也很难理解物理定律的本质意义,更难以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激发学生感知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已逐渐在教学中开始应用,且应用也越来越多,效果也越来越好。如果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就能够让学生在图与文的有效结合中激发出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更加形象具体,从而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够通过辅助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增强实验效果的目的。如笔者在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模拟该成像特性,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在整个模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明了地认识到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该物理现象有个清晰的认识。所以说,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进物理教学中,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增强在物理学习中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效率。

3、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很多理科教师也认为物理教材用处不大,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只要老师能够认真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仔细的教学生对概念的提出及公式的推导进行深入理解,并详细解释物理规律的形成及实际应用,这样学生才能够对教材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深入研究教材,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帮助非常大。如在一章内容学习完后,让学生在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基础上对该章节进行学习总结,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够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还能够引起学生对物理教材的重视,并在今后学习中做好教材阅读。

4、重视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教师不仅要能够给予学生知识方面的教授,更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来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他们的成绩均能够稳步前进。学生们从一次次成功中信心自然得到逐渐的增强,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之,以上是我物理教学多年的经验总结,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创新”。物理教学应当抛开形式主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创造出充满活力的高效教学模式!身为一名现代化的高中物理教师,应当要寻求一种更适合高中物理教学的新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物理学习中找到乐趣,建立物理学习的信心,从而取得良好成绩,这是一名物理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民教师的要求。

48 2905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