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热选(最新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热选(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第一篇】
人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才能有发展。要进行自我更新,唯有读书,才是最好的选择。在读书中,我们汲取了营养以滋润自己的精神,这个自我就会一天一个新模样。因此,我觉得我们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来养成,才能赶上时代,赶上潮流。在许多书中,对我们教师最有帮助的是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它可以给我们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念,使我们在思想意识上不断地得到更新,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跟得上当今创导的新课程最新教学理念。
《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和实践》一书,这本书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挖掘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呢?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要真正按相关的法律法规去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当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还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总之,教师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此,我们一定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教师,我深知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边工作、边学习、边反思,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第二篇】
国家开放大学的功能、教学模式、机制等都在进行重大变革,那么教师为了有效开展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知识呢?知识社会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国家政治、经济、教育战略自然会影响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的知识构成。笔者基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论述国家开放大学教师到底需要哪些教师知识,以期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所启发。
知识是真实的确证过的信念,是通过主体建构而获得。教师知识是指教师为达到有效教学所具备的一系列知识、理解与技能总称。目前关于教师知识的分类有二分法到七分法等。舒尔曼把教师知识分为: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情境知识、有关学习者及其特性的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其他课程知识七种类型(七分法)。笔者基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结合国家开放大学的使命和任务、教师的工作特点,以舒尔曼的七种类别为模板探讨“国家开放大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师知识”。
二、知识社会学的原理分析。
知识社会学是社会、历史、文化、时代精神等因素对思想和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它认为,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参与某些社会系统和人类在社会系统界限内的行为,常依赖他们参与一个特定的知识系统。弗・兹纳涅茨基认为参与社会系统主要由四个相互作用的基本元素构成:(l)社会圈子(形成共同的价值复合体并受之约束);(2)行动者的自我(如果想做他的社会圈子需要他做的那种人,他的“自我”就必须按照圈子的意见,在体力和智力上具备某些品质等);(3)行动者的社会地位(如被某一社会圈子所需要并且具备圈子里他扮演的角色所需要品质的人,社会圈子会授予他一定的权利,并在必要时强化这些权利以反对圈子内外的个体。);(4)行动者的社会功能(在获得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之后,他必须执行社会功能,有义务完成一定的任务,以满足他的圈子成员的需要)。
笔者认为,弗・兹纳涅茨基所提到的“行动者的自我”与论述“国家开放大学教师需要哪些教师知识”这一命题的分析逻辑是一样的,即为了达到“社会圈子”的要求,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知识)。
(一)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知识系统(社会圈子)的界定。
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探讨“国家开放大学教师需要哪些教师知识”可从该知识所属的知识系统考虑。那么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知识所属的知识系统该如何界定?笔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尤其是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加以论述。我国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教育的强力支撑,于是,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提出了三大教育战略目标,而为了完成这个战略目标,促使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并决定其使命和任务,同时,其核心理念和具体任务应运而生。所以,笔者认为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知识的知识系统是“国家开放大学的使命和任务”,即“社会圈子”。
(二)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的“行动者自我”
国家开放大学教师作为社会圈子的一员,为了执行“行动者的社会功能”,必须在该“社会圈子”里进行“行动者的自我”,即按照该“社会圈子”的要求,为其赋予他的社会功能获得或建构教师知识。
国家开放大学的教育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学习支持为辅的教育形式,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基于网络通过点击网上教学资源(制作数量丰富、质量保证的公开网络资源)学习,那么教师的课程建设和公开网络资源建设的能力就至关重要。课程和网络公开资源建设,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学科内容知识,即要让学生学到正确的学科内容,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其次是课程知识,因为学科的内容知识怎么样把他组织成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包括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开发和设计、课程教学、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知识。如在北美,教师负责设计和评估用于申请认证的课程提纲或对其他学习学校提交的申请,那么只有对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了如指掌,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课程互换和认证的“裁判”;第三是成人教育学知识。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对象是成人。教师必须了解成人学习的特性和心理,以及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支持服务(舒尔曼的一般教学法知识、有关学习者及其特性的知识);第四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等的整合知识。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以需求为导向、按照市场机制形成“供户群”和“用户群”整合资源与提供服务,形成集科研、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库,那么必然要求教师具备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法等知识的整合知识;最后,项目管理知识。在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中提到“整合社会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学分银行”建设等字眼,可以看出教师不再是“单打独斗”开展教学,而是成为项目组的成员或是负责人,与其他人员合作、共同完成各类项目。所以,国家开放大学教师应该具备项目管理知识,包括与他人的人际沟通及管理知识。
四、结语。
知识社会学从外部因素解释知识生成的影响因素,笔者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国家开放大学的使命和任务,分析了国家开放大学教师需要哪些知识。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内部因素进行讨论。比如,从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角度论述(教育学的视角),或从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建构知识的途径发生变化谈及(心理学的视角),这些笔者在后续的研究中将逐步加以完善。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第三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持的态度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只有在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中加大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成效的关注,才能真正将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内容运用到教学中,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作用。因此,当下要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思想,这是对教育进度和效率的负责,是对教育创新改革在实践中的真实反映。本文就是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探索的发现与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带来的新鲜血液,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然而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这里不得不提出新出现的一个专业词汇——教学效能,他有一般教学效能和个人教学效能两部分。首先要说明一下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持的信念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在很大意义上突出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贡献,在付出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思想。一般和个人教学效能的区别在于看待教学关系上是双方还是一方,教师的教学一方面讲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相合作的过程,另一方面讲教师必须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对策和方案,有的放矢,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进度。教学效能作为一个社会新鲜名词有着不可忽视的曝光度,是当下教育关注的热点,因为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信仰、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的优良,是教育高层密切追踪的教学方向,尤其是对高校教育教学效能的关注度甚是高涨,在此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从此步入了正轨。
二、影响高校教育效能的各个环节。
(一)高校老师自身的阅历和综合素质。
俗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见人的经验阅历是人生道路上重要的影响因素,放在教学效能感上就是说,人生经历不同教师教学效能感也不同。对于高校的教师来讲,个人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能一般情况下呈正相关的关系,教学能力又与阅历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教学效能感的强弱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生阅历和工作能力。
(二)教学经验。
量的积累最终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没有一口吃个胖子的先例。因此经验恨重要,很多励志的历史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爱迪生发明灯泡就是在一次次的排除中积累经验最终找到合适的灯丝。所以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改造和确定了教学效能感,是教学经验带来的思想上的改变。
(三)教学过程中的思想的更替换代。
教师作为一个思想活跃的知识群体有着相当大的教学主张的认知,那是在教学过程中凭借教学经验一点点积累和更新的,这就教师教学中新陈代谢的体现。教师本身就处于一种学习的氛围中,无论是人事交往中、还是书籍读阅过程中都在刷新教师的认知与时代接轨,因此很容易认识到教师效能感的意义和发挥其作用。
(四)高校的教学评价。
上过大学的人都清楚在每一次的成绩查询中都要进行教学评估,也就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更加全面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这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教育人士的不满和异议,然而学生的评价是对教师教育工作改善的主要因素,也是教师对教学效能感重新定位的考量源头。
三、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改善措施。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于学校的整个教学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程度,教学效能感会加深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责任感,激发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率。因此,可见教学效能在高校教学中的推动作用,是对教学任务的积极推动,为加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还要密切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症下药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加强管理、实行奖罚激励体制。
高校在教师的科学管理要加强,完善教育制度,针对教师要制定一些时间的活动记录,鼓励教师积极与学生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并做笔记留样,方便学校今后进行的评奖评优活动,以硬性规定来调动高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提高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二)定期对在校教师进行教育和引导。
教师对于教学效能感的认知和更新树妖学校协助。因此定期进行特定的教师教育和指导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完善教学方案,更加充满动力和信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任务中去,不断弥补自己对于教学认知的欠缺,紧跟时代的步伐,全面配合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
(三)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
所谓人无完人,身为教师更是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短板,避免消息闭塞造成的教学信念落后的情况,不断从身边的教师身上吸取营养,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感。
(四)由心出发。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心境决定的,教师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摆正教师的工作态度,才能树立正确健康的教育信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拥有健康的教学效能感,全面提高教育效果。结语教师教育效能感的提高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本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一句话来得实在,教师积极健康的教育信念必定是没差儿的。
作者:刘翳菲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第四篇】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是教师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具备反思意识,它要求教师要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改进教学实践行为,增长教学智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专业上不断发展,并应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终身自我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表现为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量的累积,还表现为教师对自身和其所从职业的认知的成熟和深化,能够逐步建立起一种由专业自我、主观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所组成的个性化的素质体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将不断更新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水准,从而获得持续发展。
(一)教学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由教师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所组成的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一般称之为教学专业化。其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对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教师来说,在高校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只是书本上的教学理论知识,还未用于教学实践,其仅是前人的教学经验而已,还未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学以致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升华;另外,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经验在不停升华,任何教师都必须不断地更新已有的教学知识,充实已有的教学实践。
然而,从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来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是更注重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即从教学专业化转化为教师专业化。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它更依赖于在教学过程长期跌打滚翻积累的教学经验,体现了教师劳动中的创造性成分;教师的专业品质比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更抽象,但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常常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基本态度。这一转变,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同时也将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从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转化为提倡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及品质的提高,当然,两者是互相联系、共同促进的。教学专业化是基础和前提,教师专业化是对前者的升华和提高,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能使教师更有精力来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累经验;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优秀的专业品质则能更好地促使教师掌握更多有价值的专业知识。
(二)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期间经历着职前与职后教育两个阶段。按照有效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的培养过程对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机构中,高师院校承担了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任务,而教育学院系统则将重点放在对教师职后的培训。这样一方面使教师职前教育远离教育现场,而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难以在大学中进行有效传递;另一方面使教师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范大学投人较多,培训机构获得的资源偏少,教学水平相对低下。因此,导致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严重分离的现象,极大地阻碍和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都应该在教师专业生涯的所有阶段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教师培养的连贯性和互补性。职前教师教育应能够使未来教师具备他们今后整个专业生涯中完成许多教学专业任务所必须的大多数或全部的能力,以获得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所有知识结构和态度。职后教师教育要着重于提高教师学历;着重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培养骨干教师;着重于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培养教育教学专家。巨‘口真正实现教育思想,教学管理、内容和方法上的一体化。
从有效教学的内涵来看,它是一套极具实践性的教学理论,主要强调教师的职后发展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发展。由此可见,在研究有效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必须看到两者的相互交融性,它们是相伴而行,相随而生的。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教学有效与否、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它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被验证、被激活,从而转化为有效教学的现实因素。另外,教学的双边性、反馈性决定了教学的进步既是学生的发展,又是教师的成长和提高,可谓“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其教学日益“有效”的过程,教学的“有效”程度则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最全面、最客观、最精确的权衡尺度。围绕有效教学,本文从教师个人和学校两个层面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一)教师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1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终身学习的概念里,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能为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全程的教育支撑。教师的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职业,教师应树立这种思想,以应对时代发展的要求,求得专业水平的提高。有效教学理论的提出为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观念指明了方向,在此理念下,教师要树立新“三观”。一是新师生观,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潜能的发现和开发者,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是与学生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的伙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二是新教学观,即教师要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工作要回归生活、联系生活,注重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化发展趋势;三是新评价观,即实行发展性评价,基本特征是多元化,包括标准的多元性、主体的多样性、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等等。
2教师要增强对日常教育实践的反思。
当前,我国理论色彩较浓的教育教学研究并不适合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一线教师,教师要树立起“专家”形象,必须重视自身的成长过程及其身处其中的日常教育实践,充分挖掘日常教育生活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研究素材,并形成自身的教学理论,达到掌握策略,改进行为,增长智慧的目的。一是培养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养成研究的学术自觉。中小学教师研究日常实践工作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从教育事件中提炼主题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对当下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变得十分迟钝和冷漠,更难以具备对教育教学事件加以诊释的能力。教师养成发现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中的问题的敏锐性,并逐渐养成一种研究问题的自觉,对于中小学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研究能力,有重要意义。川二是善于把自己带人实践研究的情境,省思教学效果。情境决定行为,有效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而情境则与镶嵌在其中的知识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的实践经验与真实的教育情境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教师必须融人研究情境,从中获取“原生态”的现场资料,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问题,探寻教学工作对学生发展的意义。通过对教学资料、素材的整理、分析、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把握教育教学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三是注重整理研究成果,促进成果系统化。中小学教师应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文字,对自己教育教学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并从中锻炼和提高发现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创新思维、文字表达等能力,从而养成专家型教师的素质。这要求中小学教师及时地把自己对“教学感悟”的感情、体验、认识、见解、遗憾写下来,由片断到长篇,由零散到系统。这样的文字也许不会阐述得很严密、全面、深刻,但由于基于事实,是来自于教育实践中活生生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它往往是形象逼真、简明易懂的。四是积极做好成果转化,提升专业水平。中小学教师从事日常实践研究,其研究成果能使教师在深层的文化结构上提升自己的专业视野,使其由客体成为主体,能理性地、富有创意地对待自身的教育活动,并改造以往不恰当的教学习惯与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从教学研究的边缘逐渐走向了中心,提升了专业水平。
3教师要注重开展反思性教学。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把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等作为认识或意识的对象,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判,并考虑、选择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和科学性对策的过程。它是教师为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意识努力的过程,同时它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的反思包括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和对“有效性”教学的质疑,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既包括教学行为计划进行反思,也包括对教学行为进行现场反思,还包括对行为结果进行反思,从而增加有效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有效教学成为现实。反思通过将研究纳人教学活动中,经验不断上升为实践智慧,将“他人的理论”与“自我的理论”相链接,构筑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成为教师成长之源。
(二)学校倡导有效教学的良好环境氛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和保障。
教师任职的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本人成长发展尤其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中人们往往过多地注重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教育,忽略了教师任职的学校,从而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要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任职学校的助推作用。
1学校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了正的理念,才会有成功的实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有效教学的直接因素。由此可见,有效教学、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三者是互为因果,紧密联系的。因此,学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同样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场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除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应该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有一效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2学校要明确课堂教学是教师发展的主战场。
过去人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通过送出去进修学习的方式进行,但这种学习培训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因为通过培训学到的知识,与个体当前的、现实的工作、生活情境与需要关联较少,缺乏个体特定场景中特定心理体验的融人和个体内心深处精神的渗透,因此它没有真正转化为个体内在心智模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造就了现实中口是“行”非的教师群体,其实践中的表现就是,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的分裂。相反,校内课堂教学内容是鲜活的,富有特定的情景变化,教师可以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为自己积累足够的教学经验,并可将理论下放到实际情境中,产生出自身的特色教学,发挥出教学水平。由此可见,学校必须充分重视课堂这一师生共同成长的主战场。它对于教师而言,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它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的成长。
3深入开展校本研训,加快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校本研训是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培训,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教学实践为目的的培训。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教学实践,而有效的校本研训对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促进教师合作与交流,创造性地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以“教学效益至上”的有效教学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校本研训的途径,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同步发展。
根据有效教学的理论内涵,学校在推进校本研训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应构建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机制,组织好引导好全体教师对日常教学问题的研究工作,让教师的研究放在校内,放在自己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二是处理好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学校既要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师个人反思制度,又要探索教师之间、教师与校内教研组之间的互助互动式反思途径。同时在寻求专家帮助时,要把立足点放在专家指导上,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而不是强调主体作用,只有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才能激发教育创新的活力。三是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校本研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学校一定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来推进校本研训的工作,使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有利于教学效益。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自主探索、不断反思、渐进提高的过程,有其客观规律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教师要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和教学效率,就必须自觉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和学生共同成长。
文档为doc格式。
。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第五篇】
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更多精彩的教师读书笔记推荐:
中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
初中数学教师读书笔记。
《中学数学教师》读书心得。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第六篇】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第七篇】
假期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第八篇】
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把自己培养成能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有了深刻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当然也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对教师群体、教师个人及教师这一职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形成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教师发展理论,正如本文所讨论的'教师发展观就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既有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认识和要求,也有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期望,更有教师自己的角色观念。
首先,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某些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其次,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这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
第三,教师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使自己在职前培养中初步奠定的合理知识结构能在以后的教师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在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提高自己“转识成智”的能力,即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转换知识观,而且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场合、不同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知识形态,采取不同的传递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在这些知识面前善于判断、选择、取舍,并能够进行不同知识的组合、转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着手解决问题。
第四,在现代社会的知识理论中,由于知识本身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知识的含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成了人们进行思维的原料,教学是通过作为思维系统的知识来增进人的自由,发掘人的创造力,所以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在于理解,而不在于认知与回忆。根据这种新的知识观,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创造新知识的活动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而进入教育过程的,他们通过协商、互动的方式共同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即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才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建构性知识的教学任务,创造性地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助于师生合作及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在积极的、主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氛围和背景中,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包办他们。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就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以知识的功用出发将教师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即关于课堂情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且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同时,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知识是通过职前和职后的学习获得的,技能的提高主要靠自我的悟性与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不管其实际教龄有多长,其真正价值也只是经验的重复,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精神,要带着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审视从他人那里学习来的经验,审视一切正在使用的方法与正在讲授的知识,他会自己设定活动的目的,自己把握教学的过程,并会根据整体的需要去调整自己,会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有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拓宽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第三,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一旦上升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就会成为其生活、工作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愉快的追求。教育信念使平凡的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富有价值的关键所在。形成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但教师的教育信念不是教师头脑里固有的,它除了受理论指导,经验的总结,更是通过对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敢于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实践,才能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
我会不断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努力、努力、再努力!
上一篇:幼儿专注心得体会范文大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