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提升生活质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1

目前,大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解决健康、教育、安全等民生问题上已取得较大成效,然而,大数据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大数据的应用仍然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数据孤岛弱化了大数据服务功能。这一问题使得大数据在应用时不能发挥最大优势解决民生问题,虽然大数据的公开有利于推动决策科学民主化、政务公开化、社会管理高效化等,但因当前我国大数据公开与共享的程度较低,致使大数据的存储、采集、分析大多归属于政府或大数据专业公司,降低了大数据的使用效率。二是相关知识欠缺,数据量不足。当前,我们利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因对大数据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全面,导致了数据间融合度较低现象的出现,加之缺乏相关技术人才,使得与民生有关的大数据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无法体现大数据的真正价值。而且,在运用大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壁垒,使其解决民生问题时应用面较狭窄。当下,大数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科学、信息安全科学、计算机科学、大数据管理科学等学科,而其在社会领域的应用范围、应用条件和研究范围相对狭窄,造成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壁垒。此外,大数据几乎来源于网络,而我国还有不少人不能接触网络、运用网络,对数据网络不了解,造成了较大的数据鸿沟。此外,大部分群众由于职业及文化水平的差异,不同群体对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不足,不能对较多数据进行分析,且利用大数据反映、解决民生问题的意识较薄弱。

加大技术投入改善民生状况

第一,用于医疗行业,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当大数据应用于医疗行业解决民生问题时,可对区域性疾病发生情况提供技术支持。当前,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公共卫生、疾病诊疗、医药研发等,将大数据用于追踪、统计,可进一步分析药品的药效,促进医药研发效率的提高。此外,利用大数据还可分析区域性疾病的’发生情况,以便更好地提出疾病预报措施,防止病情、疫情的爆发及扩散。

第二,用于就业方面,解决失业再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生计的大问题,大数据能够为政府解决民众就业问题提供决策支撑,预测出某一地区的经济状况、收入动态、失业率等情况。此外,大数据还能够对扶贫对象是否已脱贫、是否还需对其继续扶贫以及对相关的扶贫项目做进一步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预测出某一指定地点的失业率及收入状况等,为扶贫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用于环境保护,解决生态问题。在解决民生环境问题时,可利用地理大数据、环境大数据、水利大数据等综合数据进行环境分析,有效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并作出相关的防护措施。

第四,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素质。教育问题是民生的又一大问题,只有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素质,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2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个个定制“呼叫器”,让留守老人不再对求助无门担惊受怕,贴心又放心。一趟趟“小慢车”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撑,不断满足群众交通就业等各方面需求,慢慢悠悠开出深山,开进了幸福的大道中。每一个细小的民生工作,都能让群众感受到暖心、贴心和放心,真正谋到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动体现。所以必须要做好民生工作,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多数人的需求要考虑,少数群体的利益诉求也不能被忽视。要把服务落到群众心中,就要关注多方诉求。社区工作者关注到听力障碍居民的诉求,通过学手语、创建“无声服务室”来主动提供服务,为民生服务“暖心”;社会救助改革瞄准“沉默”的困难群众,为他们提供物质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能力提升,为民生服务“护航”。用真心、真情为群众提供有“温度”的服务,不仅能让群众幸福感提升,更能拉近干群关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多做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不断提升民生服务的的“温度”。

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改善民生品质就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不断推动百姓生活品质提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民生保障更注重的是“有没有”和“覆盖全不全”的问题,而进入新时期,我们更加强调“优不优”的问题。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趋强烈,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等诉求不断倒逼我们思考如何推动民生福祉向更有“质感”迈进。对此,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问计于民,加强调研创新,创造高品质生活,让人民群众日子有奔头、未来有盼头,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厚度”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抓住关键问题,提升精细化水平的结果,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佳注解。正如柳荫新区瞄准百姓“不适应新生活”的“小麻烦”,开办夜校,照亮了“新城里人”融入城市生活的路。要下功夫解决民生难事、加大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在精细之处勤勤恳恳,逐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则覆舟”。民生工作是群众眼里的大事,关乎人们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要为民生服务升温、给民生福祉提质、让群众获得感更厚实。唯有如此,方能让中国之巨轮行稳致远!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3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开展民生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为已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对“改善民生”的保障力度。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主要立足于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已然成为我党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而如何引领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主要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满足人民需求,使群众真正得到实际利益。

何为“民生”?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而从广义上来说,民生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及,涵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因此,关注民生问题,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解决人民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问题,使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生活环境等。

总书记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工作确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作为专为人民群众解决住房问题而设置的公积金管理机构,我们务必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住有所居上持续用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新的贡献。

一、积极学习贯彻最新精神

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二十大报告,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作为一个基层会计人员,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扎实践行。在发展的道路上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二十大报告作为工作思想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因此,我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学习研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利用党课、“学习强国”APP平台等学习载体,提高政治站位,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指导实践,推动业务工作,自觉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二、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提升工作

作为中心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原则、秉公办事、顾全大局,以新《会计法》为依据,遵纪守法,遵守财经纪律。认真履行会计岗位职责,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工作,工作上踏实肯干,服从组织安排,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技能,保证保量按时完成岗位任务,合理合法处理好一切财会业务。从每一笔经费使用、报销业务入手,正确、规范、精准的做好审核工作,做到从细处着手,认真核对、全程监督,把好审核关,将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精准化推进。认真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认真审核原始凭证,确保会计凭证手续齐全、装订整洁符合要求,科目设置准确、账务清楚。定期汇总业务执行情况,除按时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能完成一些临时性工作任务。

三、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水平

习总书记特意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作为新时代年轻人,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科室在中心领导的带领下建立健全了各项财务制度,这样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我们应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用最强的信念鼓舞精神、肯担当敢作为,不断提升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探索出台更多惠民利民举措。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缴存职工合法权益,助推缴存职工住有所居,推动住房公积金事业高质量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4

改善民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也积极参与了改善民生的行动,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改善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除了提高收入水平,还需要关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改革。只有全面推进改革,才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和便利。

其次,改善民生需要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改善民生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身边的小事,比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文明出行等。只有做好这些小事,才能为改善民生做出贡献。

再次,改善民生需要关注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关注个人,才能真正了解民生的需求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针对老年人,我们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和照顾;针对青少年,我们可以加强家庭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后,改善民生需要坚持不懈。改善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之,改善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关注细节,关注个人,坚持不懈。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5

省两会即将召开,民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一市(县)两校一园一院”优质资源引进工程扎实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开展,“菜篮子”产品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过去一年,海南在答好“民生卷”上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一桩桩民生工程,一项项民生改革,一个个成果亮点,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连着民心。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说到底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抓好民生工作,保障改善民生,贵在真情实意,关键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从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到稳定就业,从筑牢医疗保障网到拎稳“菜篮子”,坚持把百姓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难事当作自己的心事,实打实、硬碰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体现了治理者一如既往的民生情怀、一以贯之的价值坚守,也彰显了民生改革的深沉力量、清晰指向: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工作千头万绪,看似细微具体的小事,实则是为政施治的大事。因此,“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哪怕是再小的事情,只要有利于改善民生,就下最大的功夫去办,不怕烦、不懈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哪怕是再难的问题,只要影响了民生,就千方百计去解决,不畏难、不退缩。从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困扰百姓的“难点”改起,念兹在兹、常抓不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治理的思路会日益清晰,治理的手段会日渐多元,治理的能力会日趋提升。推动民生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干一事成一事、办一件成一件,百姓就会日益感受到治理者解决问题的诚意、努力,就会对改革多一分支持,对生活增一分信心,对未来添一分期许。

保障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应当看到,一系列民生成就的取得,一方面让治理者知道哪些事情办到了百姓的心坎上,明白哪些民生改革让百姓打心底里高兴,并对之进行梳理、提炼,为做好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为制度创新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它也激励治理者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面对水涨船高的百姓需求、千头万绪的民生工作,如何在新起点上把事情办得更好,推出更多的惠民举措。进一步瞄准“难点”,纾解百姓的烦心事;进一步打通“堵点”,让民生保障更优;进一步锁定“热点”,不断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凡此种种,都离不开接续奋斗,都需要改革持续发力。换言之,只有保持“坚持不懈惠民生”的定力,激发“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具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才能持续补足历史欠账,补齐民生短板,创造更多的新成绩,取得更多的新突破。

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更应注重民生为本,提升发展温度。办好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抓好民生这个天大的事情,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百姓就会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6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能一味追求超前发展,不能脱离本地区财政承受能力,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做,接续奋斗,久久为功。

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7

众所周知,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执政者的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把改善民生当作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解除了老百姓在民生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蕴藏的消费能量才能释放出来。

让人欣喜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改善民生方面一以贯之、持续发力——中央财政拟投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民生的财力7284亿多元,较去年增长%。其中,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上年预计数增加439亿元;拟投入420亿元资金,从5方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后3年医疗卫生投入8500亿元,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增加低收入群众和农民补贴,三年解决千万户居民住房问题;年内小学、初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300元和500元……

这些实实在在的大手笔数据,回应了群众的热切期盼,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政府心系群众的情怀和责任担当。它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在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形势下,政府集中力量办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使“民生为重”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与国家财力的支撑,并体现在刚性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不仅要借鉴国外经验,也要因地制宜,大展“中国功夫”;不仅要解决老百姓急需解决的生存问题,更要建立长效机制,解决老百姓的发展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执行力,在“落实”上真抓实干,不打马虎眼,绝不允许利用扩大公共投资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只有做到了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改善民生才会远离“形象工程”和“政绩秀”,才会少出或不出腐败。

蓝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期盼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牢记“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医是民生之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把改善民生当作应对当前危机的首务,千方百计确保经济“过冬”、民生不受“冻”。如此,十七大描绘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蓝图才会锦上添花,老百姓才会得到更多的实惠,中国经济也才会转“危”为“机”,迎来新一轮增长的“春天”!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8

一、以改善民生为动力,紧扣发展要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推动作用

“民生是根本目的,发展是根本途径”。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依托广大党员干部的“主导作用”,团结带领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发展成果为群众谋利,为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发挥组织推动作用促发展。以全面、协调的党建工作加强党对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领导,切实增强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发挥实践先导作用促发展。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敢为人先,坚定抢快发展、后发争先的决心,鼓足敢闯敢试、不怕失败的勇气,多做打基础、管长远、利发展的工作。三是发挥创业先锋作用促发展。制订优惠政策,建立扶持资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林业经济、畜牧经济。

二、以保障民生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本,不断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改善和保障民生,必须要建设一支“想抓民生、会抓民生、勤抓民生”的领导干部队伍。一是考核干部问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根本标准。二是选拔干部重民生。统一建立领导干部民生工作档案,选拔任用干部看干部的民生意识强不强,群众认可不认可。三是锻炼干部抓民生。对新提拔或者年轻的领导干部,派到信访部门、贫困村挂职锻炼,让他们在一线亲身感受民生疾苦,领会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

三、以普惠民生为目标,优化人才结构,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开发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一是要突出“育”字,培养乡土人才。大力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整合培训资源。二是要突出“优”字,引进紧缺人才。建立紧缺人才电子信息库,制订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把引进人才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引进资源开发型、科技实用型和应急处理型人才。三是要突出“活”字,充分激励人才。建立社会人才机制,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工资分配制度,发挥更大的人才效应和作用。

四、以服务民生为取向,注重整合资源,提高对干部、人才、党员队伍的服务水平

改善民生,在干部、人才和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要注重培养,促进能力发展。建立健全干部、人才和党员教育培养机制,加大培训投入,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使各级党员干部、各类人才和广大党员既具备与时俱进、适应形势,成为时代发展先锋的能力,又具备团结带领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力量,共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二要注重使用,促进事业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干部、人才、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三要注重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健全困难帮扶机制,使干部、人才、党员对党组织产生“归属感”。建立困难党员帮扶资金,因人制宜分别给予直接帮助和“造血”扶持。要组织经常性的学习,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加强交流沟通,落实相关待遇,充分激发他们的干事热情,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9

回望百年党史,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得到人民衷心拥护,根源在于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从李大钊“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到长征路上女红军剪下半条被子送给老百姓;从脱贫攻坚兑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党员冲锋在前,无不彰显着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一代代共产党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甘于牺牲,构筑起共产党人的价值底色。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就要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在为民纾解难题中强化公仆意识、为民情怀,在办好民生实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10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庄严宣示,昭示百年大党初心如磐。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写在旗帜上、落到行动处,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动诠释了初心使命。

一切为了人民,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原动力;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感知初心、坚守初心、践行初心,用铁肩扛重担,用实干显担当,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中彰显初心,扛起使命担当。日前,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那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也彰显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征程。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实干担当、矢志奋斗是对初心最有力的彰显。广大党员干部要立奋斗之志,展奋斗之姿,勇做奋斗之人,砥砺奋进之路,发扬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以愿担当的定力、能担当的能力、敢担当的魄力扛起时代重任、践行初心使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走好为民之路。

在“我将我无,不负人民”中诠释初心,发扬奉献精神。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特质。总书记曾指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新时代强烈呼唤共产党人发扬奉献精神,勇做奉献者,甘为铺路石,用奉献诠释初心和使命。“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既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于党、忠心于民的优秀品质,也诠释了共产党人甘于奉献、忘我付出的“无我”境界。广大党员干部要懂得奉献、乐于奉献,在奉献中找寻自我价值、彰显为民真谛,不务虚功,不图虚名,踏踏实实干事、勤勤恳恳为民,涵养“舍我其谁”的英雄特质,在困难面前、在关键时刻、在危难关口,挺在前、干在先,用实际行动书写奉献篇章、诠释为民初心。

在“一心为民,心系群众”中涵养初心,厚植为民情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一心为民、一心为公,厚植为民情怀,秉怀为民之心,多办利民之事。岁月不居当初心依旧,为民情怀当抱朴为心。“这一直是我深深牵挂的事”“群众利益无小事”饱含了总书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广大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的根本宗旨,自觉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主动把人民群众摆在最高位置,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为民造福作为自己毕生的价值追求和唯一动力,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初心使命。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11

作为新时代重大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发展对我国发展全局具有深刻变革意义,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成了共享发展的“新境遇”。习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要坚持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根本目的。既要牢记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更要牢记人民群众是发展成果的共享者,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们要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途径,进一步推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12

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目前,全市还有万贫困人口,特别是%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片区县、7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贫困村,“插花式”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继续发扬连续作战作风,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在聚焦少数贫困群众、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还要兼顾绝大多数群众利益。近年来,全市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但也还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必须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围绕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谋划和方案都难以实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必须深刻把握社会治理规律,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共产党人的时间里,人民是念兹在兹的不变初心。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以人民为中心,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拔穷根、摘穷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

民之所期,政之所向。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集中力量突破攻坚难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组织、资金、督查考评、舆论宣传等保障措施,明确脱贫攻坚主攻方向,缜密安排部署,推动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13

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得到怎样解决,今年的两会”恰逢“十二五”开局的历史节点。新五年的民生蓝图”又将如何就此展开,给“两会”注入了更深内涵,寄予了更多期待。也就是说,民生问题是最大焦点。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期待,已经从GDP财政收入转到普通个体如何得到更多实惠,如何实实在分享改革发展效果上来。面对这样的诉求,执政者兑现“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将是未来更多、更大保证和改善民生行动的开端。

进入新世纪,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用10年时间完成了GDP翻两番,连续逾越意、英、法、德、日,成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国,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而与此同时,一些和睦谐问题也摆在面前:房价攀升,物价走高,收入分配不尽如人意等。可以说,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社会事业还存在不少欠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与20xx年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比,与亿万人民不时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相比,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必需下更大气力予以保证和改善。20xx年,国GDP达397983亿元,人均GDP达29748元,同期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既为保证和改善民生打下了物质基础,也让满足人民合理的民生诉求、实现社会公平,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黄金发展期往往与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凸显期、高发期相生相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一方面。意味着改革正逐步进入“啃硬骨头”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量的新问题新矛盾扑面而来。处于社会高速转型期的公众,也加速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另一方面,随着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时觉醒,中国开始进入所谓“税感”时代。从围绕个税起征点的继续热议,车船税草案征求意见时的广泛参与,再到社会舆论对小小“馒头税”高度关注,无不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为自己争取利益,积极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效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的时代大背景下,执政者只有以更鲜明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回应民心所思所盼,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真正体会到民生的继续改善,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干够实现。

中国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发展过程中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下。解决好了民生问题,社会矛盾很大水平上也就迎刃而解。要把民生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绩。

朋友们,这些就是 保障改善民生感悟与收获模板

的全部内容了,这些精编范文都出自优秀人才之手,一定会对大家的书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更快捷地在站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14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主要立足于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已然成为我党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而如何引领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主要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满足人民需求,使群众真正得到实际利益。

何为“民生”?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而从广义上来说,民生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及,涵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因此,关注民生问题,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解决人民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问题,使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生活环境等。

解决民生问题、做好民生建设不仅要让人民“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要建设好精神民生,让人民享受到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相结合。其中,文化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去努力实践和完成,是我们重要的任务与使命。

文化建设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教育的权利。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力量,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品味和文化情趣。其次,要保障人民群众文化选择的权利。不同的年龄、教育背景、职业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的选择是不同的。因此,只要不选择违法违纪、损害社会和他人的文化活动,我们都要尊重和支持群众的选择。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利,提供多样化的文化选择空间。

再次,在群众进行精神文化活动时,需要基本文化设施的完善。因此,要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通过文化设施的建设,实现常态化、多样性的文化活动的开展,给予群众充分活动的场所和享受文化的红利,使大家时时刻刻处于文化氛围当中,享受文化的同时又能创造积极、健康的文化作品。

最后,要切实了解群众对于文化的实际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随着收入的稳步提升、医疗服务的完善、生活环境的优化,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拓宽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渠道,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的心声,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品质,让人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当然,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满足精神领域的需求,同样还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具有巨大的价值潜力,为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大力建设文化旅游项目,形成独有的文化品牌,将文化实体化,满足群众文化消费和文化休闲的需求。

总之,新时代下的和谐社会,既要发展物质民生,消除贫困,保障民生。又要注重精神民生的建设,注重文化建设,让人民获得真正的幸福感,真正实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39 4012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