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让文物活起来心得体会范文范例3篇
【阅览】由阿拉题库网友精心整理编辑的“实用让文物活起来心得体会范文范例3篇”优秀范例,以便供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最新让文物活起来心得体会 1
日历,曾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它犹如时间的载体,岁月的见证者。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日历似乎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然而,2022 年的《故宫日历》让我重新认识到日历的价值和意义。这本日历以“吉虎迎新岁,山河庆升平”为主题,运用 AR 技术,让文物“复活”,古画“动”起来,文物“带”回家。它既是丰富的艺术、文博、历史日历书,又是精美的图录,同时还具备手账功能。在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还可以随心所欲地记录,提升了阅读体验。
在《故宫日历》中,故宫精编了与虎、武备、骑射、运动相关的文物藏品,展示了 365 件来自不同朝代、类型、材质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呈现了各个时期的文化风貌。阅读日历,如同亲临历史长河,目睹古代文明的繁荣。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需用心去发现、体验。
日历中的 AR 技术“复活”了文物,让古画“动”起来,使文物“带”回家。这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正如书记所言:“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故宫日历》正是这种尝试的体现,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们应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同时,我们还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适应时代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故宫日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琐事和信息所困扰,很少有时间去静下心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故宫日历》提醒我们要慢下来,去品味生活中的点滴,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故宫日历》展示了文化创新的魅力。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这种创新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更多可能性,对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
未来,我希望借助《故宫日历》的启示,更加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努力推动文化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我们的文化。同时,我也希望把《故宫日历》当作一个榜样,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让每一天都充满意义。
最新让文物活起来心得体会 2
在霞光中走到半坡博物馆门口,个性的大门,神秘的图纹,烫金的馆名在余晖中更显肃穆。走进的那一刻起,脚下的每一步仿佛踩在先人的足迹上。
聆听导游的讲解,官方语音为我和半坡人架起了一座跨越时光天堑的桥梁,我仿佛看得见先民们在狩猎,在捕鱼;仿佛摸的到6000年前的衣布,仿佛感受到那时温润的风拂过面颊……眼前种种尽情展示出先人的慧心。突然间,我的目光被一个陶罐牢牢抓住。
在资料的帮助下,我知道,那是仰韶时期的小口尖底瓶,盛水容器。赤色的瓶体在灯光下散发着古朴的气息。瓶身光滑流畅,瓶体上的条纹更是锦上添花,不仅让瓶子本身更加美观,还增加了摩擦度,使其更实用。瓶口小而瓶颈短,瓶口规则,能有效防止因路途颠簸导致的洒水浪费;瓶体腹部圆圆鼓起,可以增加水瓶的容积;瓶子中下部缓缓向下收拢,最终成为一个尖尖的底;瓶身中部有一对“小耳朵”可以用来穿绳子,让瓶子使用更加方便。
这个尖底瓶的神奇之处则是它的使用方法。“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很好地讲述了尖底瓶的打水过程。瓶子放入水中,便会倾斜让水流入;水量刚好时便会在水中竖立;若多了的话,瓶子便会再一次倾斜,将多余的水倒去。这种技术竟需要现代物理知识来解答。
一个小瓶子蕴含了祖先多少的智慧。六千年前,它用来打水;六千年后的今天,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先把时间从今天推回春秋战国时期,孔老夫子便和自己的弟子们探索尖底瓶蕴含的哲理,悟出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原来中华民族谦逊的文明种子是在尖底瓶装着的盈盈水波浇灌下成长的。
现在,它成了博物馆内文物集体中的一员。身载千年古韵,历尽岁月洗礼。一件文物见证着一段历史。它和其他同伴一起,把千年前的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让我们了解到了那时的气候,那时的生活,那时的人们。让我们能寻根问祖,知道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的起源。
了解历史会为我们指引方向。历史是一面镜子,时间久了,镜子会蒙尘。时常擦擦,看看我们曾经辉煌的过去,丝绸之路,声声驼铃,让我们有信心继续前进;也看看我们屈辱的历史,晓月不复,国破家亡,让我们不忘初心。
走出校园,博物馆是学生们最好的第二课堂,而文物是博物馆的灵魂所在。一件件文物让我们真实地体会到历史。历史不再是课本中一段段晦涩难懂的文字,而变成了一个个有形状,可视可感的立体实物。这样的学习是有情怀的,能提高我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当历史成为一幕幕影像,就长久停留在人们记忆的深处。
思绪又回到这个神奇的瓶子前,时光不旧,只是落满灰尘。在人们投来的束束目光中,古老的陶器仿佛又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焕然一新。里面装载的不再是水源,而是新时代的一种使命,那段人类的史前文明化为涓涓细流,在目光汇合处,永恒不息……
最新让文物活起来心得体会 3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物保护利用让这份自信凿凿有据,让这份认同持续深化。
何以源远?何以流长?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世界级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为中国百万年人类演化史再添实证;赵家徐姚遗址、四台遗址、上山遗址,农业起源奠定万年文化史;牛河梁遗址、凌家滩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模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夏文化、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深海考古谱写新篇章,大遗址保护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加快建设,我们持续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了愈发清晰的认识。
何以博大?何以精深?文物承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甲骨卜辞、何尊铭文、《泰山刻石》、张骞墓汉隶“博望造铭”封泥、《九成宫醴泉铭》《兰亭集序》《自叙帖》,汉字一脉相承,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史前陶器、原始瓷器、唐代邢窑、越窑,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明代景德镇御窑、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陶瓷工艺推陈出新,蕴含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汉魏洛阳故城、唐蕃会盟碑、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见证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羌侯腰缠归义印,吐蕃释裘袭纨绮,唐人椎髻赭面状,西夏黑陶绘牡丹,金鞍白马上京客,躞蹀偏似五陵原,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昭示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氤氲着汉唐气象,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见证着协和万邦,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映现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凝望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壮阔历程,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从黄河、长江到山南海北,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造就的时空交叠中,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我们与中华民族先民虽从未谋面,却如此熟悉,如此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