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最新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最新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第一篇】
宿松县实验中学沈兴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1)小石潭--------记。
(2)小石潭记------。
4、释题。
(1)解释“游记”
(2)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二)《小石潭记》趣味欣赏。学生记录并朗诵。(多媒体显示)。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清脆。
清澈。
清新。
清清秀。
清幽。
清凄。
清冷。
沈兴邦。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第二篇】
一、课程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二、教学策略:
朗诵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活动。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人。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赏读课文。
1、范读课文,然后要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提请教师解答。
2、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见板书设计)。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争取当堂背诵。
3、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3)文中的“动”与“静”。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5)文中的“景”与“情”。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7)文中的写景短句。
(点拨内容见参考资料)。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教师点拨下逐个解决问题,对文章进行具体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文章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课后体会要求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在读中正音,理解文意,争取当堂成诵。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赏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和思想感情。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第三篇】
资料一、词语:
1.水尤清冽尤:格外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10.日光下澈下:往下。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16.记之而去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25.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
26.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
27.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第四篇】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课文有的记事,有的是游记,有的状物、有的抒情,学生不但了解了古人的思想、情趣,还可以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4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物,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继续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心情变化的原因。
3、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以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实际,确定如下教法:导入课文时,运用激趣导入法,开始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后面的教学。朗读法,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朗读、诵读,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合作探究法,新时代教师随时都要有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互动学习,使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主阵地。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意境中,且增加了课堂容量。归纳整理法:对基础知识归纳整理,有利于学生记忆,牢固掌握知识。学习主要以圈点勾画法和讨论拼读法为主。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我将教学分为六大板块:
(一)激趣导入。
(二)大声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小组翻译,弄清课文大意。
(三)积累文言词语。
(四)分析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五)背景资料介绍:
(六)链接课外阅读:《使得西山宴游记》。
在激趣导入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熟悉内容。在第三个环节夯实基础归纳整理本课文言知识。分析内容师生互动,以问题为主,引导思考探索。为了加深印象,补充《使得西山宴游记》使课内知识自然而然迁移到课外。整节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第五篇】
课题:小石潭记(柳宗元)。
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对优美景物的描写和美好的情致。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唐代名家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很高,特别是他的山水游记,由于文字洁净有力,精美异常,加上柳宗元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用简洁清隽的语言,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异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因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广大读者传诵。让我们走进“小石潭”,与柳宗元同游,看看那里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情趣。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范读课文,规范学生诵读中的字音和停顿。
(二)合作学习。
1、学习小组通过工具书和参考书,疏通字词句的含义,了解课文大意。
2、请一个学生做课文讲解(课前准备),其他学生勾画仍不懂的`字词句或对讲解提出质疑,请讲解的同学或其他同学解答。教师视情况适当点拨。
3、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提示。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水尤清冽(特别)。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多)。
影布石上(映)。
明灭可见(或隐或现)。
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以其景过清(因为)。
不可久居(停留)。
全石以为底(以……为)。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向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学生重新阅读课文,整理自己对景物描写的感受,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句。
教师示范: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红艳艳的日光蓝莹莹的潭水,直照到白莹莹的石底,多么富于色彩!这色彩,又是用来烘托游鱼以见潭水之“清”的。水透明而鱼不透明,当日光下彻时,自然“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的是水里的鱼,又是潭底的鱼影。加上“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人鱼并写,情味无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从潭上望去,有的地方溪光闪耀,有的地方为石岩所蔽,不见溪光。写远景半藏半露,饶有画意。而这又是写望中景物,重点在“望”字上。望潭源而“不可知其源”,又富有诗意。)。
(三)学生自行朗诵课文。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二、三”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作者写山石、潭水、游鱼、岸势、树蔓都经过仔细的观察,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用最凝炼的语句描摹出来。这样优美的山水,在作者笔下却是“悄怆幽邃”,“不可久居”,这是为什么呢?以“与柳宗元对话”为题,就这个问题写一段文字。
周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