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分析(优推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分析(优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分析【第一篇】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其质量高低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但是,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量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为:
1.原始凭证虚假。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要素填写不完整、不规范,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甚至开具假发票,虚列经济事项,致使单位经费超支或成本虚增,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3、虚列成本,虚计收入。人为调节会计报表及会计处理方法,以计划数、预算数代替实际数,造成会计报表失真现象,安然公司的破产以及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等造假典型案例的产生,都说明了会计报表严重失真已成为相当普遍的问题。
4.资产、收入、负债、成本费用失真。﹁是资产不实。一些单位违反会计制度,不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核算,不按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按规定摊销预提费用,也不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对坏账也不按规定转销,造成虚增资产。二是收入失真。采取虚列收入空挂应收款、截留、转移等做法,人为调节收入,掩盖了单位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致使收入流失,会计信息失真。三是负债登记不全。大量负债游离账外,形成账面负债不完整。有的单位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靠赊欠来维持,靠借贷来完成经济指标,这些债务采取不入账的做法,形成账外负债;有的领导在既无资金渠道,又无资金来源的情况下,为搞“形象工程”,大搞基本建设,形成大量账外工程欠款。四是成本费用失实。原始发票的虚假是成本费用不实的最主要原因。在会计核算中采取支出挂账,不列当期成本费用的做法,或多摊多提费用,截留利润,偷逃税款,私设“小金库”,搞账外行为等等,造成成本费用不实,隐性亏损加大。
会计信息失真虽然能给企业带来一时的蝇头小利,却给国家、社会甚至是企业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一是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
二是损害公众利益。截留收入、虚报冒领、私设“小金库”等舞弊行为,严重损害了单位和职工个人利益,特别是直接影响了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收益和债权利益,使信息风险增大,信息成本提高,常出现投资得不到回报,或回报率很低,债权人不能按时收回本息的情形。同时,信息失真会误导社会公众对证券投资做出错误的抉择。
三是有损会计队伍自身形象。少数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资料,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极大地破坏了会计队伍良好形象。
四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学决策。错误的、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使相关部门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依据缺乏可靠性、科学性,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长期下去,必将削弱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危及经营主体本身生存。
五是会计信息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分析【第二篇】
1.企业会计制度不规范。
企业会计制度建立的不规范,有些过于抽象、不准确,导致会计人员理解偏差,容易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另外,企业的会计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对会计工作的约束和规范力不强,或者是企业为了集体利益出现2本账的问题,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的失真,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会计方法存在弊端。
在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会计方法存在弊端,科目设置不合理,对新的会计制度、税务政策理解不透,掌握不准,方法不当,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出现失真。
另外,企业的会计方法与本单位业务性质、行业规范、财政政策必须统一,否则也会影响到企业经济核算的准确性,甚至容易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发展。
会计报表的缺陷也容易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报表应是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报表,能够为管理者提供真实的经营状况、资产状态、资金形态和赢利能力以及存在的潜在风险;如果会计报表过于简单,很多的经济性问题没有反映,或者给管理者带来不准确的信息,造成决策延误或失误。
会计报表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反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其会计报表制定的科学与否,将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企业的会计人员也应该根据企业的经济情况,查找会计报表中的缺陷,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会计人员执行相关的会计操作时,由于会计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虽然《会计法》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会计的各项职能,以及进行会计核算的相关标准,但是由于《会计法》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导致会计在实际的经济核算过程,对某个模棱两可的规定理解不同,处理结果就不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会计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的威胁力不够,最终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现。
5.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针对于企业的会计工作,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会计监督制度进行监督,才能够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多的企业内部都缺乏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无法对会计人员的相关会计工作进行良好的监督,最终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另外,受到企业内部监控体制的限制,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不能过多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担心自己的工作被领导误解,采取明哲保身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处处小心翼翼,对企业违法违纪的财务活动视而不见,有的站在集体利益与会计人员一起促成会计信息失真。
出现了很多违反规定的行为,不利于企业会计信息的良好核算,以及其真实性也严重的受到影响。
1.规范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应进一步规范会计制度,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权力运行约束机制,堵塞管理漏洞,规避经营风险,使各项工作制度化、流程化,减少人为干扰,鼓励会计人员按照科学的会计制度进行企业经济核算,提高监督力度,进而推动会计核算信息准确性。
充分论证、反复修改使各项制度便于操作,合法、合规、利于约束,便于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保障会计人员敢于依据会计制定进行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
2.改进会计方法。
以及对债权债务管理方法,在进行企业经济核算时,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和企业的发展形势,采取针对性的会计核算方法,进一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促进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进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3.科学制定会计报表。
认真分析、不断总结,深入研究科学的制定一系列会计报表,注重报表分析与对比,强化资产保值与增值,规避单纯的产值增长与税负降低,注重对项目管理规范性与质量提升,注重整体实力增强,促进会计核算质量不断提高,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4.完善会计法律体系。
为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律体系,及时发现会计法律法规中不完善的地方,及时纠正、补充和修改,加大处罚力度,促使会计人员认真遵守会计法律法规,轻松地、规范地开展日常会计工作,对人为干扰敢于说不,能够坚持原则,维护法律尊严与经济秩序。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准确的会计信息制定经济决策,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健康持续发展。
5.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系。
企业还应进一步完善内部会计监督体系,赋予会计监督部门独立的职能与权限,审计监督部门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定期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了解会计工作的具体情况,以进一步督促会计人员按照相关的会计规范和会计标准开展会计工作。
另外,还应该引进外部审计机构对财务工作进行审计监督,内外形成合力,加大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管理薄弱环节,促进财务管理水平提升,进一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健康持续发展。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会计信息失真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有会计人员自身的原因,也有企业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的。
无论是何种原因,会计人员都需要正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分析【第三篇】
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形式。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确认、计量、纪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通常包括利用准则制度不允许的会计政策;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会计估计错误;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漏记已完成交易;提前确认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已实现的收入;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错误等。会计舞弊则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在计量、确认、纪录、报告等方面故意违反国家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而产生的错误,主要包括编制假报表、做假的账、编造假会计凭证等。会计差错属于工作失误,是无意识、无目的的错误;而会计舞弊则是主观上的故意行为,是有意识的造假,带有明显的政治和经济目的,属于违法行为。
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产生的结果都表现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但其产生原因有所不同。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是会计差错产生的内在原因。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难免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推理和判断,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往往有不同的结果。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在对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的理解上往往会出现偏差,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时机情况,产生会计差错,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产生会计差错的外部原因。一是会计准则的指定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首先取决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取决于会计准则是否具有长期适用性和可行性;再次,会计准则定义、释义是否准确,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产生,必然会造成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以上会计准则指定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会计差错的产生,使会计信息失真。二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一方面,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化,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产生会计差错;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必然存在一些个人主观判断,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使得这种规范本身存在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地方,在这些规范、准则和制度的指导下就有可能出现会计差错。科技因素的影响是产生会计差错的又一个原因。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上的应用,各行业都在编制自己的会计应用软件,由于软件质量参差不齐及软件本身的不完备,在搜集整理、汇总加工、传输会计信息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会计差错。
会计舞弊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的两权分离,即资本的所有权和资本运营权分离。在两权分离过程中,资本所有权和资本运营权应该是一个统一体,无论资本所有者还是资本运营者,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即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例如利润分配比例等问题。资本所有者希望凭借对财产的最终拥有权分享全部利润,而资本运营者却希望保留一定比例盈余扩大再生产,甚至还是考虑自身的回报。再者,资本所有者对资本运营者的信用程度不同,总是会采取必要手段实施对资本运营者的监督,而资本运营者则会采取一些措施逃避其监督,如采用虚列成本、虚列收入、虚报盈余等会计舞弊行为。会计舞弊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利益驱动。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包括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及其他可以对会计信息施加影响的人员)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既包括集体利益,也包括个人利益;既包括直接利益,也包括间接利益。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对利益的追求不完全相同且又不可避免,因此,会计舞弊主体受利益的驱动进行会计舞弊,并且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会计舞弊的间接原因是监督不力。一是承担主要经济监督职能的审计体系(包括政府审计、行业内部审计和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审计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应对逐年增长的审计业务量。二是违法者承担的法律责任太轻,且不具体,对会计舞弊者没有震慑力。
由于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因而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范。
防范会计差错一要完善从业资格制度,加强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既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效果,又影响会计工作质量,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减少会计差错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提高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标准;加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严格资格准入;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帮助其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二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预防会计差错。主要应通过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分工及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编制与审核、记账与对账、资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与审计等相互交叉稽核和内部审计的独立稽核等工作,预防、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失误,以减少会计差错。
防范会计舞弊一要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即建立有利于会计人员独立行使职能的会计管理体制,减少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人的依附。目前,应继续扩大会计委派的范围,向行政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主管或会计人员,向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或会计人员。同时,还要对委派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建立委派会计的再监督机制。二要健全以审计监督为主,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国资管理等部门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国家审计机关应作好财政、税收、国有金融机构、重点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以及主要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其他单位交由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审计。此外,还应扩大审计覆盖面,逐步做到所有单位的年度会计报表都经过审计;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真正做到不经审计不得离任,不经审计不得提拔;要对容易出现会计舞弊行为的环节实施专门的舞弊审计,提高会计软件的质量,加大造假难度,提高造假成本。三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处罚会计舞弊者。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实行严格的经理、会计人员准入制度,并建立企业单位领导人和会计人员信用档案网络体系。
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分析【第四篇】
摘要:本文提出了合法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试论其具体预防措施。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已经相当严重,大多数人只要一提到会计信息失真就会想到的是违法行为,而本文认为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更是普遍存在。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按照会计规则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这样的不一致是由会计规则本身所造成的。
(一)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
1、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首先,取决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取决于会计准则是否有较长期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再次,就是会计准则定义准确性,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产生,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以上这些会计准则制定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美。当前我国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政策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人们在制定这些法规、制度的过程中必然或多少地掺杂进一些个人的主观判断,还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这些法规、规范、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准则与制度中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作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这些重要信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对表外业务的技术规范很少或根本没有。但事实上它们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二是对于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也没有恰当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三是对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等非经济信息,现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没有要求对之加以反映。
4、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导致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会计反映的结果往往是利润分配方案的依据,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指标有时是其使用人利害得失的关键,利益关系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干预这一反映结果,当其中一方隐蔽地实施干预后,就会使其偏离原来的客观情况。会计信息提供者因占有信息优势和直接参与会计活动而最有条件实施干预,在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驱动下,总能做出使自己得益的选择。
5、新旧法规以及各个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及不协调。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所导致的会计环境的频繁变动,使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滞后,而且现行会计法规中还残存着不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使得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另外,各会计法规之间也存着不协调,如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这些都使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1、会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我国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处于这种环境下,会计以国家宏观管理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围绕企业经济效益,以向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健全,使得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即使是较为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也有局部政策调整变化问题,因而或多或少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2、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我国对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变化后,会计方法却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会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定,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度就越大。
3、科技因素的影响。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服务。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发达及其在会计上的运用,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如会计信息在搜集整理、汇总加工、传输过程中,不仅依靠财务会计本身的有关资料,在很大程度上还依据统计和业务核算等资料,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这些外部资料的精确性,从而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而我国的科学技术还不是特别发达,电子计算机运用到会计也只是刚刚开始,所以在会计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科学技术无法精确解决的问题,这自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从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性角度考虑。
1、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如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作一些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这样就不会使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
2、规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减少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就不能忽视这一问题。但现实的矛盾是:我国正在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所以我们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在目前情况下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应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构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另外,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其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应有所限制。
3、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需要不断改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以前报表中没有或不突出这些信息也无伤大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信息对决策越来越重要,准则中必须对之作出明确规定。当然,也不能急于迈大步子,要求一下子制定十分完美的准则。我们认为目前可以借鉴国外已有的对于这方面信息处理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规定,以后再根据实际应用的反馈信息作进一步的修订。
4、如果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考虑了利益关系人各方面的利益问题,能够达到与利益协同完全一致,也就不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所以在会计政策选择下的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信息提供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避免和克服的。避免会计政策选择下的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应该从两个环节着手。一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环节;二个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环节。在制定环节,首先,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其中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即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准则、制度,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现象。其次,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制定程序,草案颁布应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应扩大范围,审批条件应慎重严格。在选择环节,企业会计部门应尽量考虑和利益关系人的利益,以便使会计政策的选择符合利益协同的“一致”。
5、首先应该修订和完善《会计法》,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应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表述,要注意会计法规之间的衔接一致,以免在推行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从会计环境的影响来考虑。
1、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制定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要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些新情况,还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
2、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特点的物价变动会计。在保证传统的会计核算与核筹资料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物价变动特点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程度,选择一些受价格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固定资产及其折旧额,进行必要的调整,并把调整的情况在现行会计报表中附加说明,为领导决策服务。
3、依靠科技因素,加快经济发展。并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会计服务。如运用数学模型对会计对象进行定量分析,使会计信息更加精确。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以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由于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是基于一些客观因素之上,所以我们的预防对策也只能从提高准则、制度制订的完美性及改善外部会计环境着手,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
[3]《会计法》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吴云萍。
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分析【第五篇】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我国历史上三部会计法和两部注册会计师法对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的规定,分析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的变迁过程,并在剖析这种变迁的合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探讨了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的途径,指出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和增加新的法律成分是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的有效途径。
我国目前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相应的法律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刑法、民事通则和行政处罚法,第二层为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第三层包括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处罚暂行办法、职业道德规范及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等。第二层法律是会计信息失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该层没有规定的可依据第一层作出相应的处罚,第三层有更详尽的规定的应以此为准。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并没有列举所有的法律,而且对法律责任变迁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第二层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经了三部会计法:1985年1月21日颁布的'《会计法》、1993年12月29日修订的《会计法》、10月31日再次修订的《会计法》。为了了解我国会计信息失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变迁,我们特别比较了三部会计法对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见表1),发现其主要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1.总体而言,1985年和1993年的会计法区别不大,但的会计法变动较大。1985、1993年的会计法在法律责任的条数、字数及内容上都差不多,19的会计法有8条约1500字,而1985、1993年的会计法只有5条约500字,内容含量是其3倍,另外法律责任的种类和责任主体都有明显的变化。
2.责任主体的变迁:经历了由1985年的会计人员、单位领导人和上级单位领导人到1993年的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人再到1999年单位领导人为主、会计人员为辅的变化。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要的一条就是政企分开。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合一,企业经营的所有方面都受上级主管单位的调控,上级单位领导人理所当然要对会计信息失真负行政责任。因此1985年的会计法第28条规定,“上级主管单位行政领导人接到会计人员按照本法第19条第二款规定提出的书面报告,无正当理由逾期不作出处理决定,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行政处分。”这与当时的经济大环境相适应。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企业与主管部门纷纷脱钩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会计法规定的责任主体也相应地删除了上级单位领导人。
1999年会计法又进一步划清了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人法律责任的主次,这是数十年会计实践的结果,人们逐渐认清了会计人员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无论在经济还是在行政上,作为基层工作者的会计人员都依附于单位领导人,要求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人进行会计监督、对会计作假负较大的责任,显然不合理。因此这种变革是合乎实际的。
3.法律责任的变迁:1985、1993年的会计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完全一致,1999年的会计法规定的责任种类仍只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但更明细。明确了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情况,如第42条增加了应予以处罚的10种情况、第44及45条对会计造假有详尽的限定、第46条对单位领导人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行为也有更详尽的说明。
[1][2][3][4]。
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分析【第六篇】
[1]钮真妮。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控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
[2]徐甜。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农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9.
[3]马磊。关于国内会计信息质量学术论文的文献计量研究[d].东北大学,2019.
[4]付雨婷。沈阳长城阀门管件有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
[5]赵嘉林。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盈余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9.
[6]郑俊雯。基于心理学视角的会计信息失真调查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9.
[7]向倩辉。bdh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d].湘潭大学,2019.
[8]卢丽娜。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理论研究与问题改进[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
[9]王颖。基于sm-som方法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异常识别问题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9.
[10]周延。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
[11]郭慧贤。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9.
[12]杨国红。引入非财务信息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云南大学,2019.
[13]蔡梦婷。作业成本法在航空制造企业中的应用[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9.
[14]黄谧谧。基于信息化的cs市属县级供电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9.
[15]张伟。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9.
[16]刘振坤。云会计环境下基于社会网络的会计信息失真影响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17]陈高硕。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19]魏长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9.
[20]孙浩然。内部控制环境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9.
[21]罗洁云。基于内部控制环境视角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9.
[22]李倩。erp系统应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3]张斗。试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9.
[25]白云霞。论模糊性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d].厦门大学,2019.
[26]石春然。会计行为问题研究--另一个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
[28]高峡。现代会计信息的失真及防范机制研究--提供更加适用的财务会计信息[d].西南交通大学,2019.
[29]戴旭。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的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19.
[30]王元章。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31]蔺学娟。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分析--会计信息市场呼唤诚信[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
[33]符寒峰。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与公司治理[d].长安大学,2019.
[35]白延飞。会计信息的失真与治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9.
[36]张超。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
[38]王志群。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政府监管[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0]李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
[41]张愈强。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9.
[43]张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经济学分析[d].沈阳大学,2019.
[47]杨燕。会计信息失真伦理分析[d].云南大学,2019.
[50]杨波。伦理学视角下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1]晁茜。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识别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53]徐意丰。项目投资在会计信息失真及价值跳跃下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9.
[56]廖永强。基于公司治理特征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识别研究[d].湖南大学,2019.
[57]陈建民。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与会计信息失真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9.
[60]韩淑珍。伦理学视角的会计信息失真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9.
[61]蔡晓净。基于会计信息产权的会计信息失真分析及治理研究[d].同济大学,2019.
[62]宫晓霞。从博弈论角度看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d].上海交通大学,2019.
[63]宣权。国有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及防范[d].昆明理工大学,2019.
[67]张涛。基于会计市场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9.
[69]宋春辉。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9.
[71]毛长珍。基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19.
[73]郭玲。基于公司治理上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博弈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75]王晓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治理会计信息失真[d].重庆大学,2019.
[76]王莉莉。会计信息扭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78]张健萍。“会计人”塑造及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9.
[80]杨建文。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及其治理[d].暨南大学,2019.
[82]游丽。上市公司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信息失真的成因、现状及对策[d].合肥工业大学,2019.
[83]李新军。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9.
[84]斯龙。基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会计师事务所体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9.
[86]林祥友。会计信息的产权重构与流程再造[d].西南财经大学,2019.
[88]冯秀建。会计信息产权与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
[89]吴泵。会计的社会责任若干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
[91]潘凤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9.
[92]崔伟萍。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产权界定[d].山东大学,2019.
[93]徐爱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限理性”的分析[d].重庆大学,2019.
[96]王晓飞。会计信息产权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9.
[100]王树伟。基于博弈论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分析【第七篇】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不但助长了部门利益,而且干扰了经济秩序,影响了社会风气。本文拟就预算会计信息失真及其信息质量保障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1.预算经费的收入和结余,不能准确反映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目前,会计核算账面反映的预算收入,除按预算标准向上级领报外,还包括运用单位经费结余弥补的部分。支出情况更为复杂,除用于事业任务直接支出外,还有与本事业单位有直接关系甚至无关的一部分差旅费、招待费、公杂费以及事故处理费用等开支,同时还包括上年事业费超支转入数,而另有一些应在有关事业经费开支的却又放在预算外生成的经营收支中支出。正是因为收支不规范,账面数字与会计核算应当反映的预算执行情况不符,再加上决算报表不及时,账面经费结余或超支已反映不了预算的真实情况,说明不了实质性问题,无法分析预算经费管理的优劣,缺乏考核经费管理标准的科学性。
2.“经费家底”反映不实。无论从账面上还是会计报表上看,有些单位历年预算和预算外结余是比较多的,但由于有的单位动用结余纳入预算管理和进行生产经营投资未能转账,结余数出现虚假现象,而真正能动用的“家底”却有限。另外有些单位为了多得利息或隐匿资金,把留用的结余经费存入银行或转到其它经费的银行账户上,账面上仅有部分结余,远不能真正反映单位实有“家底数”。
3.预算外收入与实际悬殊较大。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凭借各自的行政权力进行各种名目的收费现象日趋严重,使本单位预算外资金和“小金库”资金迅速膨胀,甚至形成预算外的预算外资金,这类收费收入大多数未纳入正常的预算资金管理,有的自收自支,有的转作家底留用,因此各级财务账面上反映的预算外收入与实际收入相差甚远。还有部分预算外收入,由于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原因,被记入其它会计科目,也有些单位为逃避上缴,故意将收入记入留用或其它科目,造成账实不符。
4.会计报表与账面不符。一方面由于记账原因造成报表不实;另一方面由于编制报表时随意增减科目或调整数据,加之受报表格式限制,口径不尽统一,说明又不全,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财务活动的实际情况。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很复杂,原因也很多,但总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财务制度自身不够规范严密。就财务制度而言,其规定和要求不够明确、统一。预算经费的收、支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并且预算经费管理制度与会计制度的某些规定不能协调统一,甚至有些规定不够明确。有的单位预算经费比较紧张,保证不了正常开支,把差旅费、招待费放在有关事业费科目中支出,使事业经费几乎成了万能经费,在会计核算上混淆了预算经费与预算外经费的界限。二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根本缺陷。计划经济条件下几十年一贯制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发展。会计人员既是国家利益的代表,又是单位内部职工,人事、工资都由所在单位管理,很难坚持原则,利害一致也会导致会计人员偏向所在的单位一边,这是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
二、构筑预算会计信息保障体系。
1.建立公允、规范的预算会计核算体制。它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执行两方面,它的覆盖面涉及所有会计主体,从而实现会计信息之间的客观性、可比性。当前重要的是要认真开展监督检查,保证预算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针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特点和工作要求,科学地确定培训内容,做到教育对象层次化、知识结构系统化,为会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提供保证。
3.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纪律教育。要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制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纪律与规范,并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结合会计证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监督检查,引导教育财会人员坚持原则、遵守法纪、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4.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入来源,从源头上纠正会计信息失真。预算会计反映预算资金的运行情况,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收入形成的预算外资金的不规范账务处理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之一。从全国范围看,各级各部门行政事业收费居高不下,数量甚至达到几倍于税收,并且造成各单位乱收乱支,严重影响了经济秩序和财经纪律,笔者认为,结合“费改税”清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是纠正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举。
5.强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不同职能,明确其职责。大力推行管理会计,是会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将目前的会计队伍按其作用分为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会计人员,前者代表国家行使职权,后者代表单位行使职权,前者由国家统一的会计机构委派,后者属于单位职工。两种会计职能的'划分,可以有效避免因会计人员双重身份带来的责任不清以及对所所在单位利益的偏袒,有效地维护国家与单位的利益。
6.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要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的作用,强化财务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加大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督导力度,并在进一步理顺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强化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运行过程进行定期核查,不仅对财务账目和会计报表进行检查,还要通过实地调查核定情况,不仅要检查其经费来源的正当与否,使用是否正确,开支是否合理,还要认真查对和分析其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如发现数字不准,账实不符,要查明原因,属技术原因要进行指导帮助,属责任问题要批评教育,对弄虚作假者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给予法律处分,通过监督检查,确保预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分析【第八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会计失真现象。纵观现如今,会计失真的问题并不仅仅发生在我国,而是一个世界企业都面对的难题之一。因此,研究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业界人士认真思考的之一。
现如今,我们对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会计信息客观的反映了真实的经济活动。第二,会计信息准确的反映了企业在经营中的各种利益冲突。第三,会计信息必须与会计的实际准则相协调。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很多企业的会计活动与实际的经济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企业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不断调整自己的会计原则,让企业相应的会计活动更加合理和有效。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失真有以下几种分类。第一是规则性失真。这里所指的规则性失真具体指的是由于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缺陷而导致的信息失真。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就算是完全按照相应的会计准则也不能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规则性失真会随着企业会计活动的不断加强而得到完善。第二是违规性失真。与规则性失真相比,违规性失真是一种人为因素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而一般情况下,会计违规性失真又可以被分为无意的违规和有意的违规。无意违规一般是由于会计人员个人素质所限造成的,同时,无意的违规也有可能由于企业自身硬件原因造成的。有意的违规指的是有的企业为了达到相应的目的,而且自己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有意违反会计准则。有意的违规行为是企业应该避免和杜绝的信息会计失真行为之一。
(一)利益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我国原先的经济体制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这种新格局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发展效率,但是也给企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其中,很多的企业为了短期的利益,要求自己的会计人员对一些会计信息进行擅自的修改。例如,私设小金库、隐瞒自己的真实利润率,以减少自己企业应该缴纳的税收金额。很显然,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利欲熏心,要求自己的会计人员作假账、做虚账,让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上逐渐走上歪路。
(二)会计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大偏差。
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还有一大原因是很多企业的会计管理体制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目前,我国现行的会计人员一般都是以单位管理为主。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企业都对于财务机构的设置很是随意,对于会计人员的招聘和解聘也显得很随意。同时,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中,会计人员直接对最高领导者负责。这就使得会计信息存在着很大的人为性,进而导致会计失真。在以个人权威为重的企业中,很多会计人员抱着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领导的要求唯命是从,跟随领导的意思进行随意的会计设置。这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大主要原因。
(三)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督力度欠缺。
目前,我国很多部门都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有着监督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实际上而言,很多部门对于企业的监管其实是不尽如人意的。由于不健全的监督管理,造成了企业很多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和“真空”。有的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一些监督管理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都是企业会计失真的一大原因。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让其更加具有可行性。
要想解决企业会计失真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基本前提。首先,应该从国家的.大层面上严格制定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会计法》就是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相应的管理措施,让法律更加具有可行性。其次,还应该从宏观层面上不断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对于一些发生的违法行为给予严格的惩罚。对于情节严重者,还应该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根据企业实际实行会计委派制度。
会计委派制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一大重要措施。在这种制度下,企业的会计人员的利益与企业不存在相互的关联关系。会计人员的人事变动、业绩考核等都不由企业负责。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更加能够放开手脚,对于一些财务会计管理更加敢于发言,敢于放手去做。很显然,保证企业会计人员的独立性是尽量降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大利器。
(三)强化对于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要想企业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也至关重要。第一,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对于企业会计人员的在岗培训。通过各种培训,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第二,还必须严格会计人员的上岗准入制度。保证企业的会计人员都能够持证上岗。进而保证企业会计人员的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质。
四、结束语。
目前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在会计业务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杜绝或避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存在。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分析【第九篇】
摘要:会计信息的质量至关重要,但是现在还有很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原因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单位领导素质不高,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监督机制不完善,会计准则、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违法处罚力度不大,笔者分析了相关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工作者提供的关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切会计资料。
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的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优劣必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正确与否。
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是世界各国普遍遇到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失真的会计信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企业对外会计报告揭示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获利能力)信息,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与企业的真实情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大。
其中有的企业虚增有关项目,有的企业隐藏有关项目,还有的企业在项目间引起严重错位。
这种结果的不真实,形成于会计业务处理中,由企业会计人员操作而成,但会计人员在加工、处理、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左右。
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分析【第十篇】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原始凭证失真。
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伪造、变造原始凭证,使一些非法的业务、事项变成“合法”的业务、事项。
2、账目管理混乱。
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3、会计报表虚假。
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
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该进资产的直接进了成本、费用;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单位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单位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1、在会计凭证上造假。
一是编造虚假经济业务,如假餐费发票、假销售收入发票,虚列劳务费,特别是临时工工资尤为普遍。
二是夸大或缩小会计事项,采用多开发票、大头小尾等方式非法谋利。
三是私人购物等非法事项,这些虚假的原始凭证进人记账程序,使记账凭证失真。
2、在会计账簿和报表中造假。
有的单位将销售收入、预算外收入、租金收入、返利或收回外单位欠款等不按规定存入开户银行,设置“账外账”,存入其经济实体或以个人名义存入储蓄所,乱支乱用,滥发奖金;有的单位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更有一些单位编制多套会计报表。
3、在会计核算上造假。
在成本核算上造假;在税金核算上造假;调节股权投资比率。
1、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
2、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
3、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4、会计信息失真助长了腐化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当会计信息失真的收入大于被查处受处罚的预期收入损失时,经营者才会选择会计信息失真。
当经营者认为不被查处的概率足够大时,即使被查处后处罚力度很大,仍会选择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规范质量越差、政府部门和社会审计机构的检查和处理力度越小,会计信息失真程度越严重。
(一)外在原因。
1、法规不健全。
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已初见规模,但《企业会计准则》、13个行业《会计制度》、相继颁布的具体准则共同起作用,状况较乱。
《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不足之处。
2、会计理论不完善。
现有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
3、外部监督乏力。
上级主管部门为了权衡本部门的利益,偏袒自己下属单位,监督弱化;税务机关以税收征管为宗旨,注重税款的缴纳,忽略其他会计核算监督;审计机关重点是对预算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审计,不可能对所有企业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监督。
(二)内在原因。
1、单位负责人指导思想不正。
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些单位负责人利用手中权力,为了个人私利或本部门单位的利益,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搞账外账、小金库,大搞短期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人员失职。
会计人员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主体,所有会计信息最终都出自会计之手,有些会计人员素质低,业务水平差,技术不过硬,责任心不强,导致会计核算错误,信息失真。
3、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其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领导决定。
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服于单位领导,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内部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有些单位无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岗位责任制不明晰,会计交接手续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三、现有会计法律、法规、规章的缺陷、不足及完善建议。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从表面看,我国现行法律对制止、惩戒和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范似乎已很健全。
但实际上,现行法律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尚存诸多不足与弊端。
(一)缺陷与不足的主要表现。
1、《会计法》及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都大量使用“可以”、“有权”这样一些单纯授权性字眼,却没有关于这些权力如何运用、行使、以及相应的制约措施和监督机制的法律规定。
2、法律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抵制其所在单位实施会计信息失真的实际权力过弱。
在现行体制下,单位负责人实际操控着会计人员的劳动人事大权、掌管着财务会计人员的命运与升迁。
会计人员在会计法意义上的会计监督权,根本无法操作。
企业负责人一旦指令或者暗示会计人员作假,会计人员立即就会陷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境地。
3、《会计法》中对未按规定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等行为所规定的“限期改正”的法律规范,其责任起点太低,从客观上极大地放纵了会计信息失真发生。
4、《会计法》所规定的3000元(或者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相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可得利益,不啻是九牛一毛。
何况,当事人既为单位负责人或者会计工作人员,甚至作为会计单位本身,所以,依照现行法律规定,即便会计信息失真“东窗事发”,行为人个人遭受实际制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5、《会计法》所规定的处罚措施层次太多,刚性不足。
《会计法》规定“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何谓“情节严重”,至今缺乏具体的规定和有权的解释。
6、《会计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现行《刑法》与《会计法》之间缺乏必要的对应和衔接,刑法上并无会计信息失真罪或者形成、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犯罪处以刑罚的具体规定。
即使是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等这样一些典型、严重的'会计欺诈行为,也不会遭受到刑事追诉。
7、会计单位负责人常常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大受益人,也常常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导人员。
他们掌握着对会计人员的“生杀大权”。
尽管《会计法》第4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在实践中也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警示和制裁效果。
8、现行《会计法》中,还没有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明确规定。
(二)建议与措施。
为了维护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完善我国会计法律体系,加强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制约,已势在必行。
在完善我国会计法律体系中,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通过完善会计相关立法,实现《会计法》与《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衔接与统一。
进一步明确会计管理及处罚的统一的行政部门,妥善处理会计行业管理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等部门在对会计活动监督过程中的关系,真正形成一个健全、协调、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内在规律要求、能够化解内部矛盾冲突并有效运行的会计管理监督体系。
2、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惩处力度。
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以较高的绝对数额为起点,以行为人预期的非法利益为基础实行倍数制罚款为主要处罚方式,结合行为后果必然实施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处罚制度。
3、《会计法》及其各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会计管理机关的权力范围、法定职责和权利幅度,明确会计主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严格履行法定职责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4、在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问题上,采用严格责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