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优推29篇
制定教学目标,关注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注重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定期评估与反馈。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进入校园,他们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一般为10~15分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不少本地的学生都上过幼儿园;而许多外来人员的子女,由于种种因素,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已期更好地完成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数,比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读写20以内的数 , 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总目标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符号:“=”、“>”、“、”、“、
和
=
第三周
0的认识
10的认识
认识几个和第几个
10以内数的顺序
第二单元测试
第四周
试卷分析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搭积木
第三单元测试
试卷分析
第五周
2-6各数的合
7、8、9的合与分
10的合与分
第四单元测试
第六周
试卷分析
复习1—4单元
月考
试卷分析
月考
第七周
试卷分析
加法的初步认识
5以内的加法
减法的初步认识以及5以内的减法
6、7的加减法
第八周
8、9的加减法
10的加减法
0的加减法
动物乐园
第九周
有趣的数字
第五单元测试
试卷分析
第十周
分类的初步认识和按给定的标准分类
按不同标准分类
第六单元测试
试卷分析
认识11-20各数
第十一周
认识计数单位“十”、11-20各数的组成
用小棒表示11-20各数,并比较大小
第七单元测试
试卷分析
复习5—7单元
第十二周
期中测试
试卷分析
不进位加法
9加几
8加几
第十三周
7加几、6加几
连加
整理和复习
第八单元测试
试卷分析
第十四周
不退位减法
11减几
12减几
13、14减几
第十五周
15-17减几
连减
加减混合
整理与复习
玩扑克
做数学
第十六周
第九单元测试
试卷分析
简单事物中的规律
加减计算中的规律
第十单元测试
第十七周
试卷分析
认识20以内的数
比一比、认识图形、分类
第十八周
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2
一、本班学情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习”的转变,使他们对“学习”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习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习惯。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平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有个别的孩子连一些简单加减法都不会的。甚至个别学生连数字也不能正确书写。一周观察下来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习惯比较随意,个别孩子课堂上随意下位的情况严重。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的,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体系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9个小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 、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呆板的形象,使用儿童化语言,寻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发展学生能力,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 、重视培养习惯。好的习惯使学生学习数学事半功倍。在平时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认真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自觉行为。
3 、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利用时间,在课堂上获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基础知识同步发展。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活泼有趣,课内外结合,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3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23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 方方面面都要俱到。 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4、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5、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7、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8、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9、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解决问题: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同伴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汁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3、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4、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措施:
1、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开放性。
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标。
3、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发潜能、理解知识、发展技能,学习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4、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5、注意学习过程的构建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窗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动手、动脑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通过“做数学”获得再创造的机会,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6、注意评价的改革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第1——2周 一、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第 3 周 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第 4 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5 周 国庆放假
第6——8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9 周 四、有趣的游戏
第10——11周 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第 12 周 六、有趣的游戏——认识图形
第13——15周 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第16——17周 八、雪山乐园——总复习
第18——19周 期末复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4
一、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1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教学计划 >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__
20__-08-01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5
一、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26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10人。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学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对数学学习有很高的兴趣,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好,能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班中部分学生的听讲习惯不是很好,注意力很难集中,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要走加大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县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几和第些符号和语言表示10以几的区内两个数的大小。3、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数感,具有初步的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4.初步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别。
6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让学生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通过观教学挂图体。察,直观2、使学生在认识物体认识长小黑板的活动中,感受平面和方体、正认识6六图形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方体、圆相关图形分类等认识物体的柱和球,教具、卡2较、方法,培养初步的观体会这片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些形体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物体的不同形状,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的特征。
7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让学生在活动中经重点:通历2、3、4、5各数分过合作、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操作让教学挂图分与合的思想,并能从学生自3、4、5各数的一种分主探究小黑板发。出各数的分与相关口算卡片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合。7至8七分与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的难点:10能力。通过探索自己得出分与合的式子。
8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初步体会加重点:法和减法的意义,并能学生动解决实际问题。手操作自主探相关口算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索,合作卡片际探索,交流计算方法交流。10以内9加至13和减法法的过程。难点:教学挂图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理解相小黑板25力,推理能力。应的加、减法之4、使学生初步感受生间的联活中有许多计算问题,系培养学习兴趣和信心。
9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在操作与活动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的过程重点:中产生兴趣。会读、会写11—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20各教学挂图用数描述简单的生活数。认14至15识八11—20各数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难点:小黑板培养初步的估算意是否知卡片7用,识发展数感。道20以内数的3、重点知道“个位”顺序。和“十位”提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10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重点:计景中,了解20以内的算20以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内的进口算,达到一定的熟练位加法,程度。正确进相关口算2、使学生经历应用所行口算,卡片20以内16的至19位加法十进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达到一实际问题。定熟练教学挂图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程度。逐步养成难点:在小黑板15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习惯,参与数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学学习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过程中,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6
1、天地人2、金木水火土3、口耳目4、日月水火5、对韵歌3、口语交际:我说你做4、语文园地一5、快乐读书吧
1了解学校生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认识生字,会写要求书写的字及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3、认识生字,笔画,偏旁,会写要求书写的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认识生字,会写要求书写的字及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笔画,偏旁,会写要求书写的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时数:14)
周\4周1入学教育2汉语拼音aoe的教学2.汉语拼音Iuv的教学
1了解学校生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2读准单韵母aoe,认识声调符号,正确在四线格里书写2.学会单韵母iuv和两个声母YW的读音书写整体认读音节及四声
重点:aoe的发音和带调读;难点:o的发音及aoe的第二声,第三声教学。yuvYW及yi,wu,yu的发音和带调读。(课时数:16)
周\6周1、声母bpmf的教学
2、声母dtnl的教学2复习一3声母gkh的教学v的教学
1、bpmf的认读及书写3正确拼读音节
2、dtnl的读音拼写及与单韵母的拼读和带调读;
3、练习巩固6个单韵母,10个声母及拼读音节3gkh的读音书写及拼读和三拼
重点:bpmf的发音及音节拼读,认识汉字;
难点:iuv的二声三声发音及韵母带调读重点:dtnl的发音拼读认识汉字;gkh的发音,三拼音的拼音及认字;难点:nl的发音和与韵母的拼读;三拼音的拼音方法(课时数:16)
周\8周1声母jqxzcs的'教学
2、声母zhchshr的教学2复习二3韵母aieiui的教学
1、复韵母的认读及书写,音节的拼读及特殊韵母er的认读,认识生字朗读句子,会读儿歌2、五个前鼻韵母四个后鼻韵母的认读书写及音节的拼读认识汉字正确朗读短文儿歌
1、重点:发音,音节拼读和认字;难点:er的发音
2、重点:发音,音节识记,拼读及认字;难点:三拼音节的拼读(课时数:16)
周\10周
1韵母aoouiuieueer的教学2复习三3韵母aneninununangengingong的教学4复习四5拼音检测
1、复韵母的认读及书写,音节的拼读及特殊韵母er的认读,认识生字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2、五个前鼻韵母四个后鼻韵母的认读书写及音节的拼读认识汉字正确朗读短文儿歌
1、重点:发音,音节拼读和认字;难点:er的发音
2、重点:发音,音节识记,拼读及认字;难点:三拼音节的拼读(课时数:16)
周\12周
课文(一)1、秋天2、小小的船3、江南4、四季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语文园地四
1、认识生字,会写要求书写的字及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笔画,偏旁,会写要求书写的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重点: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2、重点:朗读背诵课文和识字写字(课时数:16)
周\14周
识字(二)6、画7、大小多少8、小书包9、日月明10、升国旗
课文(二)5、影子6、比尾巴
认识生字,笔画,偏旁,会写要求书写的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重点:认识生字,笔画,偏旁,会写要求书写的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爱国情感(课时数:16)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7
本年级学生100多名,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刚接触了一段时间发现,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对数学有着一定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并逐步引导他们的思维想象、体验所获得的成功给予的喜悦。
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分别是“有趣的拼搭”“丰收的果园”。主要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应用意识、合作意识,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情感。
难点:能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1、经历数物体个数的活动,认识20以内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认识数0,知道0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计数器初步认识个位、十位;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在分与合的活动中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联系把两部分物体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和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剩下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联系实际问题理解连加、连减和混合两步计算。结合钟面认识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的整时时间,会说出钟面上接近整时时间大约是几时。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和发展思维能力。在理解加、减法含义和学习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在计算练习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在物体的形状、大小、相互位置等方面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在把物体分一分、理一理、数一数的过程中,感受到统计是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统计结果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观察、分析。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2、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3、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4、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7、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8
一、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六、课时安排
略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9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23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 方方面面都要俱到。 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操作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五、教学进度安排:
时间(月日)
章 节
课题
教材分析
重难点
教具准备
8月30日至9月3日适应周
9月4日 至 9月12日
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1、按顺序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
3、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品分类;
4、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上课课件需备课老师自己准备。以下只提供参考学戏剧与教育)挂图、10根小棒、学具盒
9月13日 至 9月30日第五节 第六节 认数(一)认识物体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
1、熟练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叙述呢个识别这些物体,能体会平面和曲面。学具盒、直尺图、投影仪、水彩笔、积木、实物模型
10月9日 至 11月27日第七节第八节 第九节
分与合加法与减法统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让学生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1、熟练掌握10以内的数的组成;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3、指导学生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投影仪、数字卡片、口算卡片、学具盒、加法和减法表、书中附页的图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一年级(1)班有7人。虽然大部分学生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四、教学方法设计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六、教学评价
运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11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通过几个数数,初步了解数数的情况,学会数数的方法。
2、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通过操作,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4、掌握数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指导数数。
5、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6、掌握数数的方法
7、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不能有序地进行数数。
8、不能熟练地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物体的多少。数字歌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操作法多媒体课件
第二单元
(位置)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觉它们的相对性。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性。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性正确辨别“左”“右“及其相对性数学常识“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实际体验法多媒体课件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认、读、写1——5各数,认识“>”和”、“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一年级(1)班有7人。虽然大部分学生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四、教学方法设计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六、教学评价
运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五、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六、补差意见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七、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 学 内 容
1 始业教育 使用工具 杠杆的科学
2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轮轴的秘密 复习
3 定滑轮和动滑轮 滑轮组 练习
4 斜面的作用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练习
5 国庆假期
6 抵抗弯曲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拱形的力量
7 找拱形 练习 课外延伸
8 做框架 建高塔 机动
9 桥的形状和结构 用纸造一座“桥”复习第二单元
10 期中复习知识回顾 期中检测 机动1课时
11 电和磁 电磁铁 电磁铁的磁力(一)
12 电磁铁的磁力(二) 练习 神奇的小电动机
13 电能和能量 电能从哪里来 能量与太阳
14 练习 复习第三单元 校园生物大搜索
15 校园生物分布图 多种多样的植物 练习
16 种类繁多的动物 相貌各异的我们 练习
17 原来是相关联的 谁选择了它们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8 复习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测试 概念梳理
19 复习
20 期末测试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新课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特制定以下教学计划。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除了要完成规定的所学内容《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两大章新课,就将开始进入初中数学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总复习阶段,必须牢牢抓住基础不放,对一些常见题解题中的通性通法须掌握。
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2)解题时自己画几何图形不会画或有偏差,从而给解题带来障碍;
(3)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够;
(4)几何依然对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
二、结合毕业班特点,安排教学与复习
1.做好毕业班学生的思想工作,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特别是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生理与心理健康,使其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坦然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能正确对待中考。
2.做好导优辅差工作。对于优秀生,鼓励他们多钻研提高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抓好基础知识。把主要精力放在中等生身上。
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效率,做到精讲多练,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
三.具体采取的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探索、启发式教学。
2.注意教科书的系统性,使学生牢固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
3.注意发展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加强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
5.鼓励合作学习,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差生成绩。
四、教学时间安排
1、完成新课内容
授课时间:3月1日—4月1日
2、第一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4月4日—4月29日
复习宗旨:重双基训练,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使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熟练解答各类基础题,对每个章节进行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复习内容: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 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 圆、图形的变换、视图与投影、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以配套练习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3、第二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5月9日—6月17日
复习宗旨: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延伸和提高,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重点进行专题复习及综合题的训练。针对不断变化的中考,必须加强考试的动态研究,以此指导我们的升学复习,抓好
专题复习研究。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做到举一反三,得心应手。
复习内容: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 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对这些内容进行专题复习,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1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进入校园,他们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一般为10~15分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不少本地的学生都上过幼儿园;而许多外来人员的子女,由于种种因素,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已期更好地完成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数,比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读写20以内的数 , 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总目标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几和第些符号和语言表示10以几的区内两个数的大小。3、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数感,具有初步的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4.初步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别。
6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让学生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通过观教学挂图体。察,直观2、使学生在认识物体认识长小黑板的活动中,感受平面和方体、正认识6六图形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方体、圆相关图形分类等认识物体的柱和球,教具、卡2较、方法,培养初步的观体会这片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些形体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物体的不同形状,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的特征。
7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让学生在活动中经重点:通历2、3、4、5各数分过合作、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操作让教学挂图分与合的思想,并能从学生自3、4、5各数的一种分主探究小黑板发。出各数的分与相关口算卡片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合。7至8七分与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的难点:10能力。通过探索自己得出分与合的式子。
8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初步体会加重点:法和减法的意义,并能学生动解决实际问题。手操作自主探相关口算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索,合作卡片际探索,交流计算方法交流。10以内9加至13和减法法的过程。难点:教学挂图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理解相小黑板25力,推理能力。应的加、减法之4、使学生初步感受生间的联活中有许多计算问题,系培养学习兴趣和信心。
9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在操作与活动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的过程重点:中产生兴趣。会读、会写11—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20各教学挂图用数描述简单的生活数。认14至15识八11—20各数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难点:小黑板培养初步的估算意是否知卡片7用,识发展数感。道20以内数的3、重点知道“个位”顺序。和“十位”提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10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重点:计景中,了解20以内的算20以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内的进口算,达到一定的熟练位加法,程度。正确进相关口算2、使学生经历应用所行口算,卡片20以内16的至19位加法十进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达到一实际问题。定熟练教学挂图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程度。逐步养成难点:在小黑板15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习惯,参与数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学学习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过程中,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13
Ⅰ、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个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要让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Ⅱ、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准备课:数一数,比多少;位置:上、下、前后、左右;1-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 ;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2、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是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Ⅲ、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 小学 > 教学计划 >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xx
20xx-08-01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14
一、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一年级(1)班有7人。虽然大部分学生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四、教学方法设计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六、教学评价
运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五、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15
一、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一年级数学,本班共有学生60人。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几年幼儿园生活所养成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上课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不听老师指挥;读、写方面的要求等。这些都需要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一起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 实际问题。认、写20以内的数,读、会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 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4、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5、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7、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8、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9、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解决问题: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同伴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汁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3、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4、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措施:
1、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开放性。
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标。
3、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发潜能、理解知识、发展技能,学习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4、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5、注意学习过程的构建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窗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动手、动脑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通过“做数学”获得再创造的机会,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6、注意评价的改革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第1——2周 一、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第 3 周 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第 4 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5 周 国庆放假
第6——8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9 周 四、有趣的游戏
第10——11周 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第 12 周 六、有趣的游戏——认识图形
第13——15周 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第16——17周 八、雪山乐园——总复习
第18——19周 期末复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16
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学期应该加强班本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提升自己的育人艺术,强化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倾听、质疑等方面能力,与班主任配合,共同抓好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的道德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努力使学生的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在知识、能力、智力等各方面都能上一个新台阶。
教学要点:
1、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倾听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
实施过程:
1、习惯的培养。
(1)游戏:跟我做、举手等。
(2)对对歌:进教室、抬头挺胸、从端正。
(3)手指操。
(4)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等。
2、营造向上氛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
(1)制定班级公约、班风,给自己班级、小队取个新名字等。
(2)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立“袖珍图书角”、“卫生角”、“金色童年”、“我们在这里成长”等文化背景。
(3)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显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理自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创新精神。
3、合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培养小干部
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4、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特殊教育
①期初排出特殊学生名单(贫困家庭学生、智力障碍学生、自控力差生),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②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对特殊学生开展教育。
③针对行为习惯差、自控力差的学生,开学初计划用一周的时间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
④开展“帮困”活动。通过“结对助困”等活动,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对贫困学生进行关心帮助。
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听取各方意见,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行为动向。要力争和班主任及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特别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共识,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5、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深入研究教材与学生,力求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17
一、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一年级数学,本班共有学生60人。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几年幼儿园生活所养成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上课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不听老师指挥;读、写方面的要求等。这些都需要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一起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 实际问题。认、写20以内的数,读、会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 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
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 程中 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2课时)
3.位置(2课时)
——5的认识(3课时)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5.认识图形(1课时)
、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整理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7.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8.认识钟表(1课时)
9.认识钟表(1课时)
加几(3课时)
8、7、6加几(4课时)
5、4、3、2、加几(3课时)
11.总复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18
一、学情份析
本学期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数学的熟悉未几,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习惯都还没有构成,所以,一年级教学上册教学任务的计划,我是按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低和学习习惯还没有构成制定的。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预备课;位置;1——5的熟悉和加减法;熟悉图形(一);6——10的熟悉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熟悉;数学乐园;熟悉钟表;20之内进位加法;总温习。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熟悉立体图形,和初步熟悉钟面,使学生取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利用数学的爱好和信心。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目在20之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辨别几个和第几个,把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把握10之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熟悉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份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之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题目。
4、熟悉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六、课时安排
略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19
一、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一年级数学,本班共有学生60人。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几年幼儿园生活所养成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上课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不听老师指挥;读、写方面的要求等。这些都需要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一起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 实际问题。认、写20以内的数,读、会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 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认识符号>、 小学 > 教学计划 >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xx
20xx-08-01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20
本年级学生100多名,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刚接触了一段时间发现,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对数学有着一定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并逐步引导他们的思维想象、体验所获得的成功给予的喜悦。
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范文网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分别是“有趣的拼搭”“丰收的果园”。主要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应用意识、合作意识,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情感。
难点:能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1、经历数物体个数的活动,认识20以内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认识数0,知道0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计数器初步认识个位、十位;认识符号=、>、”和”、“、<、=”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divide;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divide;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
(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
(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比大小以及有关计算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物体的认识,位置与顺序以及时间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21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23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 方方面面都要俱到。 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5、能说出个位和十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6、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7、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8、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9、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本期教学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学习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的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习习惯的内容。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学生刚刚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教学是要注意根据孩子年龄特征,设计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环节,如游戏,故事,比赛等,注意从生活中找素材,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3、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刚入学的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和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既关注个体又不影响全体。
4、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话说完整;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上等。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1)、发现困难生要及时帮助,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兴趣。
(2)、积极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利用情境培养学习数学的愿望。
(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言,对优秀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利用奖章制度树立班级学习榜样,结合班级的评比制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22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通过几个数数,初步了解数数的情况,学会数数的方法。
2、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通过操作,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4、掌握数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指导数数。
5、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6、掌握数数的方法
7、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不能有序地进行数数。
8、不能熟练地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物体的多少。数字歌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操作法多媒体课件
第二单元
(位置)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觉它们的相对性。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性。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性正确辨别“左”“右“及其相对性数学常识“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实际体验法多媒体课件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认、读、写1——5各数,认识“>”“<”和“=”,用“>”“<”和“=”正确比较1——5各数的大小。
2、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
3、5以内数的组成。
4、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用减法计算。根据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5、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
6、0加几,仍等于几;0减几,仍等于几;0加0等于0,0减0等于0;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结果还是0。
7、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8、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9、会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10、知道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的市场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11、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正确地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1、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12、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13、会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14、知道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的市场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15、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正确地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1、“>”和<”
记住比较大小的时候开口对准大数。
16、“几个”和“第几”含义的混淆。加号的来历
“0“的来源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比较法
直观演示多媒体课件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1、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4、初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6、初步建立图形之间的关系。圆柱的判断。趣味知识:聪明的小猴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观察法
动手操作多媒体课件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能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正确地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的位置。
2、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进一步认识“>”“<”和“=”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5、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会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9、正确书写6—10,掌握6——10的计算方法。
10、能正确、迅速的口算,培养数感。
11、使学生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并列式计算。
12、使学生能熟练掌握6——10的组成。
13、进一步提高口算6_10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14、使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15、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16、正确书写6—10,掌握6——10的计算方法。
17、能正确、迅速的口算,培养数感。
18、使学生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并列式计算。
19、使学生能熟练掌握6——10的组成。
20、进一步提高口算6_10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1、使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2、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趣味知识:跷跷板上的数学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比较法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正确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5、掌握数的组成及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6、正确书写11——20各数。
7、熟练地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8、熟练解决两数中间间隔问题。
9、正确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10、掌握数的组成及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11、正确书写11——20各数。
12、熟练地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3、熟练解决两数中间间隔问题。
14、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趣味知识:奇妙的数字“2”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演示法
讨论法多媒体课件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辨析能力。
4、使学生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会看整时。
5、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是将的良好生活习惯。
6、使学生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会看整时。
7、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是将的良好生活习惯。区分时针和分针钟表的由来养成守时、惜时的好习惯。观察法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在理解?理的基础上,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学习数学,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正确计算9加几。
5、理解“凑十法”。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口算小数加大数。
6、正确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7、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9、能够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10、正确计算9加几。
11、理解“凑十法”。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口算小数加大数。
12、正确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1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4、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能够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15、数位对齐
16、进位的方法及熟练掌握。
趣味知识:聪明的高斯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激发求知欲,体验成功的喜悦。实际操作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23
Ⅰ、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个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要让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Ⅱ、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准备课:数一数,比多少;位置:上、下、前后、左右;1-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 ;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2、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是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Ⅲ、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4、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5、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7、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8、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9、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解决问题: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同伴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汁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3、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4、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措施:
1、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开放性。
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标。
3、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发潜能、理解知识、发展技能,学习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4、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5、注意学习过程的构建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窗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动手、动脑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通过“做数学”获得再创造的机会,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6、注意评价的改革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第1——2周 一、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第 3 周 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第 4 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5 周 国庆放假
第6——8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9 周 四、有趣的游戏
第10——11周 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第 12 周 六、有趣的游戏——认识图形
第13——15周 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第16——17周 八、雪山乐园——总复习
第18——19周 期末复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24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进入校园,他们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一般为10~15分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不少本地的学生都上过幼儿园;而许多外来人员的子女,由于种种因素,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已期更好地完成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数,比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读写20以内的数 , 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总目标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符号:“=”、“>”、“、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分类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20xx-08-01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八)认识钟表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4课时
3、5、4、3、2加几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25
班级情况: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乐于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对数学有着一定的求知欲,所以在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快乐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
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课时安排: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1课时
3、分一分1课时
4、认位置1课时
5、认识10以内的数 10课时
6、认识图形(一) 2课时
7、分与合 7课时
8、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0课时
9、认识1120各数 4课时
10、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0课时
11、期末复习 4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26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带两个班数学课,两个班学生男女比例均等,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差,所以一节课虽然传授的知识不多,但组织纪律上花费的时间不少。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五、教学难点:
进位加法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周写两篇数学日记。
七、课时安排:
共计约61课时
1、数一数……………………………约1课时
2、比一比……………………………约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分类………………………………约2课时
8、认识钟表…………………………约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总复习……………………………约4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27
一、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 小学 > 教学计划 >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xx
20xx-08-01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28
一、 情况分析:
因为学生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总复习。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认识立体图形,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的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全册教学重点、难点是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4、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5、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7、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8、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9、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解决问题: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同伴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汁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3、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4、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措施:
1、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开放性。
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标。
3、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发潜能、理解知识、发展技能,学习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4、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5、注意学习过程的构建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窗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动手、动脑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通过“做数学”获得再创造的机会,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6、注意评价的改革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第1——2周 一、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第 3 周 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第 4 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5 周 国庆放假
第6——8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9 周 四、有趣的游戏
第10——11周 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第 12 周 六、有趣的游戏——认识图形
第13——15周 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第16——17周 八、雪山乐园——总复习
第18——19周 期末复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篇29
一、基本情况: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从幼儿园毕业,踏入小学校园,活泼好动。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我觉得在教学时,应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再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使学生迈向了数学学习成功的第一步。
二、指导思想:
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分析:
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本册教科书还安排了简单的分类、认识常见的物体和实践活动等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计算的理解与掌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领域
1、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20以内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初步了解加法、减法运算的意义,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2、学生经历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形、球等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了解这些常见的几何体。
(二)解决问题领域
1、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2、学生初步了解到同意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学生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领域
1、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可以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形、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学生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6—10的加减法。
2、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1、10以内数的组成
2、凑10法。这是学生学习20以内仅为加法的计算方法之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对学生计栓产生积极影响。
六、主要教学策略:
1、加强直观教学,增强操作、观察、实践等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以及20以内的家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知识的迁移作用,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减小教学步子。
5、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6、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小学教研教学计划【精编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