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大学 拔尖创新人才 内部治理 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人才是科学、技术、管理等各领域中的杰出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资源和紧缺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建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我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路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早期举办“少年班”,到个别研究型大学自发探索,再到现今国家出台政策、设立试点,引导和鼓励发展,大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轫期。1978 年,为响应中央“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号召,中国科技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少年班[1],首开我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先河。1985年,原国家教委作出决定[2]: 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13 所重点大学开办少年班。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少年班对唤醒整个社会的人才意识,为国家迅速培养一批基础科学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个别大学的探索期。在总结举办少年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很多知名大学开始尝试以新的方式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例如,1984年浙江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办了以培养工科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改试点班―混合班[3];1986年南开大学探索高级数学人才培养的“数学试点班”[4];1989 年南京大学成立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 [5],在全国首创大理科、大文科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清华大学开办了“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等。这一阶段的探索为我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政策引导期。进入21世纪,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我国政府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摆在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党的十,都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也多次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开始加紧制定政策,鼓励、引导和规范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例如,2009年,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为大力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在学生遴选、教师配备、培养模式、营造氛围、制度创新、学生管理、国际合作等7个方面进行重点改革;2011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启动了“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工作,深入推进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改革试点。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许多大学开始大胆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和试验,大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入全面探索和实践时期。

我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集中表现在:缺乏科学、合理、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制约了大学组织功能的最大发挥;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创新文化氛围缺乏等方面。

1.大学内部治理机制尚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学创新活力不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创新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内部权力的运行缺乏基本的程序和规则约束,更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并由此导致组织结构官僚化、权力配置行政化、专职监督软弱化、工会职能福利化、民主管理边缘化,学术权力得不到应有的尊重[6]等问题。例如,大学行政权力被滥用,行政权力不仅决定着高校日常非学术事务的走向,也通过资源分配、干部任命等方式操控着学术事务的走向;很多大学还未建立起以民主决策、有效监督为特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很难支撑不断扩大的自的有效使用,教代会、校务委员会等形同虚设,学者及学术组织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途径和方式有限,制约了大学组织功能的最大发挥。作为国家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大学自身亟需建立起科学、合理、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全面提升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一是大学定位存在模糊化和趋同化现象。大学盲目追求高、大、全、“一流”,缺乏个性、千校一面,目标设计往往忽略其自身内在结构的完善。由此导致大学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类型、层次单一,规格雷同,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社会对多样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二是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专业过多、过细、过窄,交叉、融合学科较少,课程设置死板,受限于教学大纲框定的内容,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等。另一方面,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迫使学生为毕业后的就业而比较功利地选修一些热门专业或实用性、工具性的课程,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结构调整亟需大量高素质、高技术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三是教学方法落后。从大学内部教育教学看,只注重教学内容、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习方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探究,忽略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严重影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四是考评制度僵化。大学现有的师生考评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评价内容不科学、评价方式单一、僵化的问题。在学生考评方面,过于注重整齐划一,注重学习成绩,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教师考评方面,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等,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局面尚未形成,既不利于激发教师科研创新的激情,又阻碍了他们对教学的投入和热情。

3.缺乏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大学缺乏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的大学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无法学会独立思考;二是缺乏鼓励创新、求真务实和诚实守信的学术氛围,存在学术自由危机。一方面,近年来,受整个社会功利化、浮夸化倾向的影响,大学充斥着“快餐式文化”,极大压缩了创新文化培育空间。例如,科研管理往往只关注课题级别、数量和到位资金、学术文章等显性数据;教师为奖金、评职称等各种名利所束缚,导致大学科研工作浮皮潦草,科研成果缺乏创新、质量低下;学术造假破坏了大学育人和科学研究最需要的风清气正、求真崇实的文化环境;学术圈内部的“学霸”现象,与官僚政治结合在一起的审批学术、等级学术,以及与小团体或个人利益相连的学术腐败等,极大地危害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自由权利还未得到充分的保障,还未形成学习自由的良好氛围。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生有学习的自由……如果要培养出科学人才和独立的人格,就要让青年人勇于冒险。”[7]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制度建设基本上奉行的是以管理者或教师为主导的制度建构模式,把学生限定在一定的秩序内学习和生活,学生基本没有自主发展和学习自由的权利,”[8]限制了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的养成。

加强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

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大学应勇担重任,积极探索,努力突破,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1.实施高校内部治理机制改革

一是建立以法律为依据、以学校法人化为标志的外在制度,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执行工作,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法人化改革的进程,合理配置和规范政府与大学的权利关系,促进大学的自主发展。明确政府在大学治理中的定位,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参与大学治理的方式,综合运用政策引导、经济调节、法律规范等手段加强对大学的宏观指导和有效调控,尊重办学自,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二是在高校内部建立保障学术权力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理顺高校内部的权力关系。加强大学学术委员会的作用,使大学学术权力的行使实现组织化和制度化,从根本上提升学术权力在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完善和创新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厘清、规范党委和校长的职责职权,做到权责边界分明,保证在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校长独立负责主持行政工作的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校长权力制衡监督机制,明确党委及书记对校长权力的监督范围,充分重视和运用民力,完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的民主决策权。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党政协同保证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9]

2.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转变发展观念。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现实需要,在依法办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既体现中国特色又能够彰显学校特色的新的高等教育分层、分类体系。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大学特色化发展。二是转变教育观念。知识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在重视智力、知识、发散思维技能等认知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探索性、挑战性和意志力等创新人格品质。[10]三是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积极吸收人类社会科技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选择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方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等,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四是建立以创新、质量、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新的大学师生考评制度。在学生考核方面,减少应试化、功利化等考核方式,弱化考试的评价功能,建立以素质和创新为导向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使考试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师考核方面,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投入和效果在评价中的比重,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的情况纳入考评范围,建立以创新、质量和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师评价体系。

3.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一是尊重大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和价值选择。大学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具有天然的创新特性,又具有与生俱来的保守性。大学要与社会即时的、功利的需要保持一定距离,要负载价值,守望社会精神文明,给人类以终极关怀。[11]要鼓励大学尊重和遵循科学及学术自身的规律,尊重学术自由,切实保障教师教学与研究的自由权,鼓励师生以科学的态度,为了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激发他们创新的激情,这是创新最大的源动力。二是要改变大学“传统的、控制型的学习制度”,培育倡导独立、批判、质疑和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要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变革和创新蕴含着风险,敢于冒险,敢于面对错误,改正错误,才能走向成功。要营造鼓励标新立异,不以“成败论英雄”,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三是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社会价值导向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和动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机构的精心培养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全社会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全社会形成共识,通过社会、家庭、基础教育和大学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R].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

[2]超常教育30年:站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前沿[DB/OL].

http:///class_jyxw/?acid= 23DD0DFB458B43D6927654191B2AFEB9&time = 20081230.

[3]邹晓东,李铭霞,陆国栋等。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4]张伟。华中科技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案例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07.

[5]南京大学本科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R].南京大学,2008.

[6] 谢涤宇。论公办高校内部治理缺陷及体制变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7] [德]雅斯贝尔斯。大学生的精神升华[A].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马廷奇,张应强。学习自由的实现及其制度建构[J].教育研究,2011,(8).

[9] 钟秉林,周海涛。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权力制衡机制探析―世界一流大学校长管理比较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0] 林崇德。从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看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1,(1).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二篇】

管理人才是企事业中的中坚力量,对单位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已在一个单位发展当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21世纪的人才短缺将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现象。在企业的发展当中如果传统的人才争夺多数属于“个案处理”的话,那么今后的人才争夺可能要“批量进行”。一旦时机成熟,将会出现“赢家通吃”的时代。我们的企事业单位如果没有充足的而且是高品位的人才资源做支撑,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合格青年人才,加快企业管理人才资源开发,形成有利于管理人才发展的工作机制,有效地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作为用人单位,最关键的是要大力挖掘、选拔、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能为社会带来活力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型人才。

一、管理人才的选拔

企事业单位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其中不乏管理人才。要在芸芸众生中做到对管理人才早发现、早选苗、早培养,必须在干部的选用上做到:创造宽松环境,引入竞争机制,拓宽识人渠道,创造宽松环境。

1.选人用人观念上要有大转变。不可否认,受传统观念束缚,企业在干部的选用上,论资排辈的思想还占有一定地位,要彻底冲破这一禁锢,必须在观念上实现突破。一是要破除“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的思想,树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二是要破除“不放心、不敢用”的思想,树立“领导经验来自实践,成熟老练在于锻炼”的观念。三是要破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思想,树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观念。

2.坚持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为管理人才上岗铺平道路。要认真抓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干部离退休制度;制定对干部定期考核,实行能上能下、任期届满适时调整或换岗交流的制度;制定对主动让贤退出现任领导职务的干部,要给予鼓励,保留原待遇的制度,要靠完善的制度体系,保证青年管理人才有崭露头脚的机会。

二、管理人才的培养

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选拔出的管理人才,当培养目标明确之后,就要制定培养计划,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管理人才的迅速成长。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建立人才制度,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人才培训制度,形成整套体系,为管理人才创造良好的平台。良好的发展平台是人才得以成长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对于那些潜能较大的年轻干部,要给予相对充足的弹性空间,给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大胆尝试的环境,这能为企事业提高创新能力。

2.注重政治素质的培养。企事业单位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定期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如开展后备干部培训班,青年干部党的知识学习班等。培训内容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方针与“精”和“管用”的原则,通过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答题式的教学方法,使领导干部达到“掌握理论、加强党性、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为了拓宽培训面,企事业单位要紧跟新时期的发展步伐和时代特点,办好在岗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训班。这种短训班要结合形势发展和管理人才的岗位变化,定期举办。建立、完善人才培训体系,提高人才的再使用能力。

3.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对管理人才必须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管理人才只有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取信于广大职干人员,树立起领导的形象。经常利用反面案例对干部进行廉政勤政教育,现阶段的管理人才是在和平年代和一个需要不断创新与变化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般来说,现代企事业当中的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思想敏锐、思路开阔、勇于开拓进取等优点,但在党性修养方面还有明显不足。面对名利、权力、金钱、色情、人情这道道关卡,有的人还缺乏坚强的抵御能力,必须加强教育。除了加强法制教育外,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注意经常解剖典型案例,给他们时时敲警钟,使他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真正做到办事公开。对各级干部做好民主评议,定期对职工进行走访,开展职工接待日,对各级干部进行有效监督。

4.注重领导能力的培养。读书学习是培养管理人才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管理人才,必须系统地学习领导科学理论,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技术,按照不同层次管理人才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系统地学几门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的课程,提高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实践锻炼是培养领导能力的更重要的方面,对于现阶段的领导干部,各级领导要给后备干部早压担子促其早成才,通过日常处理领导事务的实践和“爬台阶”的锻炼使领导干部增长才干。同时,还要注意创造环境,有意识地使管理人才受到锻炼。譬如,对干部实行定期交流和岗位轮换,使其经受环境变换的考验,促进管理人才拓宽视野,磨炼意志,增长见识,具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和驾驭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能力,即使遇到某些突发事件和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也能做到条分缕析,游刃有余。

5.注重业务素质的培养。一是企业的领导干部坚持“双肩挑”的道路,让其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又发挥其专业所长,积极参与技改、科研工作中,成为即懂管理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二是注意因才施教,对管理人才中业务拔尖的人才,要逐人详细做好业务方面培养规划,保证其在从事领导工作的同时,不影响业务的发展。必要时,要有计划地为其配备好学术梯队、技术梯队,保证拔尖人才有从事业务工作的良好环境条件,要避免因对拔尖人才使用不合理,而造成人才的浪费。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第三篇】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

一、引言

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度的不断推进,我国各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要依托于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还要坚持已经被无数次实践证明的各项重要原则,更要以不断改变的格局、情况为基础紧随时代步伐。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高校思政意见》,从过去、当下以及未来发展三个层面,提出为全面实现民族复兴,培养道德品格、政治立场、思想觉悟、专业素养极高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也正是新时期、新形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的可行性

(一)目标相同

在拔尖创新人才计划不断深化落实的背景下,双创教育工作以高等院校青年大学生为出发点,加强基础学科教育,以坚固的基础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打造创新创业精神。正确引导学生长期坚持双创发展任务、双创发展目标,全面提高思想觉悟境界,立足于基础学科,形成双创发展思想理念和正确的行动行为标准,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发挥专业学科优势,激发学生产生层次更深的发展潜力,进而实现大学生的稳步拔尖和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思政教育是引导现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理念,规范道德素养、形成及健全健康人格的有效措施,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有效开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提升综合素养的目标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相辅相成、互利互补,思政教育为双创教育提供精神引领、价值引领,双创教育为思政教育的领域扩大、规模拓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无论是高校双创教育,还是思政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全方位发展均是二者的重要目标。

(二)内容相通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是随时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的,现阶段主要包括正确的世界观教育、马列主义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法规教育以及各种正向道德品格的教育。另一方面,双创教育目标决定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目标包括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养成,这也是双创教育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内容,以刺激双创热情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双创潜能,培养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使其在双创领域产生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形成敢于创新、善于创业的新局面;还包括双创能力、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的拔高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学科基本功,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进而在这种坚实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有上述内容可知,高校思政教育目的的确立主要依托于受教育者对精神世界、思想世界的实际需求,在基本属性方面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政治性和大局观,并在根据历史车轮的推进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同,其内容同样符合时展需求,同样依托于马列主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因此,二者是理想上的共同体,是精神上的统一体,更在道德品格层面达到高度一致。与此同时,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的催促下,二者内容上的相通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建构原则

(一)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原则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二者均不同程度的促进个人发展、推动社会前行。现阶段,是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要素,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运转、社会稳定的重要资源,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立体化、交互式推进,是我国高等院校履行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大任的有效途径。高校学生受教育、掌握知识,在充分发挥自我价值的基础上,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双创教育将当代青年大学生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能力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多个角度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多元化发展,这也是国家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纲领下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主流价值观原则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内容不仅在于巩固加强高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其重点在于以全面、充实基础知识实现创新活动。同时,高校立德树人育人理念要求学校既要履行对学生技能传授、道德培养的义务,更要求学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创造力培养体系。其中,价值观教育能够升华高校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高校学生的品格,实现内部精神与客观世界正确价值观的高度匹配;引导高校学生深刻认识自身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变世界的主体地位,为学生附加重大的历史使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高校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建构策略

(一)以受教者和教育者为驱动因素,实现两种教育的双向建构

首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受教育主体为高校青年大学生。从此类人员的个体因素分析,其内在动机是推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多角度建构的内在驱动力。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极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兴趣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的承担义务。在常规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普遍是以教师为主导,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严重制约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双向建构模式下的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应提高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导,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接受,进而投入到新视野的建设中。其次,从教育人员的个体因素分析双向建构问题,承担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师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前者往往具备较高的双创经验和知识技能,但其思政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后者则与之相反。因此,为实现两种教育的双向建构,为国家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提供师资动力。积极学习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符合时代、符合自身的双创方向;思政教师应充分学习双创教育内容,以思政教育时代性特征引导学生紧随时展步伐,树立符合现实需求的双创目标。

(二)以高校和国家政策为驱动因素,形成系统性双向建构体系

一方面,自21世纪初期我国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来,为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转型,实现以创新人才为核心的跨越式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高边传统教育思想。因此,高等院校应看清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观念,改变传统思想对现实需求的束缚和制约,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将双创精神、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一大方向。另一方面,以国家政策的角度审视双向建构问题,国家对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极为肯定,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够健全。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应为高校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以尊重个人成长需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促进双向建构体系的形成。进而形成以政策、资源、舆论为导向的稳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推动双向建构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四篇】

一、2018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实施人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机制、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人才激励等为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编制完成了《丹东高新区发展战略规划》和《丹东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为编制高新区科技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通过高效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创业人才资源,营造联动发展的区域环境。相继出台了《丹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高新区人才“群英计划”6条政策措施》《丹东高新区鼓励科技创新发展(2017-2020)实施意见》《丹东高新区双创基地管理办法》、《众创空间(14号楼)建设方案》、《丹东育成中心管理汇编》等相关政策。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抓全面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建立“小管委会、强开发公司”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用人的主体主导作用,全力打造适应市场经济的精简高效运行机制。优化统筹使用区镇两级办公人员,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实行二级机构以下干部职级与实聘岗位职务双重管理。推进“强开发公司”建设,依托现有的国有公司进行整合,成立了国有公司筹备组,围绕“管理、经营、建设和引商”等重点全面开展工作。

二抓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出台了《关于推进丹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等4项政策。截至目前,高新区引进(包括柔性引进)院士、博士等科研人员近两百人,拥有各项专利48项。2018年,我们依托军科院军需所郝新敏博士团队自主研制生物基尼龙56纤维关键技术军需应用及产业化项目已建成,并部分生产,年内实现产值达2个亿。引进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栾宏伟博士团队,研制提炼蓝莓等小浆果特色资源中的活性成分,共同开发功能产品,项目已经实施。

(三)搭建各类人才发展平台。规划整合5万多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基地,集中打造以中科院沈阳分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为核心的引智引才双创平台。积聚了辽宁大学(丹东)城市研究院等5所科技创新资源。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达成初步协议,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新组建了丹东澳森食品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目前高新区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与丹东药业合作完成了“满族医药特色小镇”项目申报工作;积极开展人才发展环境建设,投资1000万在洋子新村购置了20套住宅,共计2200平方米,做为专家和研发人员公寓,并配备公共餐厅、洗浴场所,为专家入住提供硬件保障;“七·一”前,对为高新区发展贡献突出的科学家及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了表彰。2018年,累计促成中科院38家研发单位与丹东71家企业开展项目合作108项,建设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平台4个,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研发合作合同金额886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亿元。目前,众创空间在孵项目58项,产业项目7项。

(四)坚持科技创新。组织企业申报部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获得科技专项资金80万元,申报认定部级高新技术企业3户,组织科技成果转化6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3500万元,申请发明专利保护10项,完成专利执法案件3件,获得省级科技孵化器备案1户,育成中心新入驻企业4家,完成营业收入6800万元。科技服务方面,积极推进“双创基地”、“科技孵化器”和“青年创业营”建设,在“大学科技园”新引进大学2所,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三家。组织召开技术交流会、项目推介会、科技服务培训会等各类信息服务活动20余次,成立高新区科学与技术协会,为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交流活动平台。引进丹东普沅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入驻创新创业基地。

二、2019年工作打算

一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育成中心建设步伐迟缓;二是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三是推进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步伐不快,制度和措施落实不够到位;四是受财政体制等因素制约,高新区人才政策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五是对人才的服务保障方面,存在“吃住行”实际困难和问题。下步,高新区将对标先进,砥砺奋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学在辽宁考察和在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高新区将进一步聚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以爱才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区、先导区。

二是聚焦申创工作,强化创新驱动。按照申创部级高新区的相关科技指标,以中科院沈阳分院丹东育成中心核心,围绕高新区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域外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各类专业性科技、投资、管理团队,加强专业指导和集成支持。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省、市、区”级梯队型创新平台,推动高新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创新载体的加速发展。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第五篇】

第二条人才专项资金主要来源:

1、市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

2、国内外各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赞助或捐赠。

第三条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

1、人才培养经费:指党政高级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和其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培训(含出国、境培训)、继续教育等相关经费。

2、人才及智力引进经费:指出国、出市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引进国内外智力及引智成果推广示范、与国(境)内外人才机构开展交流合作等经费。

3、专门人才评选经费:指突出贡献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的评选费用。

4、引进人才安家补助经费:指人事关系正式迁入我市、签订服务期限为5年以上的引进高级人才,发放安家补助费,发放标准及办法遵照瑞委[2007]1号执行。

5、高级知识分子健康体检经费:指获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的知识分子和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专业人才(包括已退休同等职称的知识分子)健康体检经费。

6、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疗养经费:指组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享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待遇人员外出疗养所需经费。

7、其他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经费:主要指人才规划编制和贯彻落实,人才工作调研、考核和督查,人才资源统计调查,人才资源开发分析系统建设,高层次人才库和人才信息网络建设,人才区域合作项目实施,欠发达地区智力支持行动计划项目实施,人才工作宣传、奖励等经费,以及市委、市政府领导根据工作需要批准的其他相关经费。

第四条人才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每年年初,由市级有关部门根据第三条规定,按照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要求,提出年度人才工作项目及经费申请意见,并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财政部门根据年度财力情况,所需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

第五条人才专项资金的管理。实行“专项申报、逐项核实、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原则。当年如有结余,可结转下年度使用。

第八条人才专项资金实行绩效考核。每年年底,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对当年的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审批下一年度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九条市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对人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对资金使用不当或挪作他用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40 1253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