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热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解读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第一篇】

问: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计划?

答:这项计划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实施,重点培养支持国内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

科学的未来在青年。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至45岁,峰值是37岁。我国要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这项计划就是对那些最具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的专门计划。从实际情况看,青年科技人才是最需要稳定经费支持的群体。制定实施这项计划,就是要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为他们潜心研究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问:计划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这项计划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每年遴选200名左右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到2020年,计划培养支持20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这项计划在遴选支持优秀青年人才的同时,致力探索人才遴选、考评、培养等各方面的新机制、新方法,催生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我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计划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任务进行适当调适。

问:计划主要支持哪些领域的人才?

答:计划的支持范围涵盖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急需紧缺领域的科研人才,以增强国家未来人才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项计划侧重于支持从事研究工作的创新人才,技能类、表演类、体育竞技类等应用型人才在其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另有支持。

问:申报计划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申报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条件,申报者应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在国内全职工作1年以上。因为这是专门针对国内青年人才的特色计划,对于超过35周岁的人才、拟从国外引进的青年人才等,均有其他重大人才工程给予支持。对于在国际学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的特殊人才可破格申报。二是“软件”条件,申报者应在同龄人中具有突出的专业水平和发展潜力,但不对论文、职称等条件作出具体规定。主要是遵循科学人才观,不简单以论文、职称等外在条件论“英雄”,而是强调发展潜力。至于具体标准的把握,交由评审专家组去评判。

问:为什么要控制申报名额?

答:由于全国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人选非常多,适当控制申报名额,有利于各级单位做好选拔工作,好中选优,确保推荐人选的质量。

申报工作按照人事关系隶属,由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归口推荐上报。申报名额是按照控制总量、突出重点、兼顾全国的原则,商各地、各部门确定的。这项计划坚持人选质量第一,原则上不考虑平衡照顾。因此,部属高校、央企、科研院所等人才比较密集的单位申报名额相对较多,地方则相对少些。

问:这项计划与其他计划有何关系?

答:这项计划是国内顶尖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定位较高,支持力度较大,支持人数相对较少。计划的支持范围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等计划有一定交叉,但不排斥与上述计划的重复支持,关键是看人才质量和培养支持的客观需要。计划以培养支持国内人才为重点,海外人才回国工作一年以上,即可申报计划。已入选“”并且正在支持周期内的青年人才不在本计划的支持范围。

问:如何确保计划实施的公开、公平、公正?

问:这项计划的评委专家是怎么产生的?

答:评委全部从评委专家库中产生。评委专家库是在各地各部门推荐基础上建立的,主要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计划的评审专家组成。目前,评委专家库已有数千人的规模,根据需要随时扩充、调整。所有的专家均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不能透露评审工作的有关信息。

问:对入选计划的青年拔尖人才将如何培养支持?

答:对入选者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是科研经费支持,中央财政提供为期3年、最高可达240万元的科研经费,并赋予入选者较为充分的自主支配权,以创造一个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支持经费的具体额度将依据其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综合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来确定。同时,制定相应的经费管理政策,确保经费使用廉洁高效。二是培养政策支持,制定实施对入选者的后续培养政策,在承担项目、参与课题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利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平台培养人才,探索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

问:对首批评选工作总体上有何考虑?

答:首批评选工作以遴选支持一批国内顶尖青年人才和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青年人才遴选机制为目标,本着边实施边完善的原则,认真吸收有益经验,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努力把这项计划打造成国家需要、人才满意、地方和各部门欢迎、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人才工程。

(摘自《中国人才》)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第二篇】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

一、引言

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度的不断推进,我国各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要依托于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还要坚持已经被无数次实践证明的各项重要原则,更要以不断改变的格局、情况为基础紧随时代步伐。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高校思政意见》,从过去、当下以及未来发展三个层面,提出为全面实现民族复兴,培养道德品格、政治立场、思想觉悟、专业素养极高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也正是新时期、新形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的可行性

(一)目标相同

在拔尖创新人才计划不断深化落实的背景下,双创教育工作以高等院校青年大学生为出发点,加强基础学科教育,以坚固的基础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打造创新创业精神。正确引导学生长期坚持双创发展任务、双创发展目标,全面提高思想觉悟境界,立足于基础学科,形成双创发展思想理念和正确的行动行为标准,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发挥专业学科优势,激发学生产生层次更深的发展潜力,进而实现大学生的稳步拔尖和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思政教育是引导现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理念,规范道德素养、形成及健全健康人格的有效措施,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有效开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提升综合素养的目标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相辅相成、互利互补,思政教育为双创教育提供精神引领、价值引领,双创教育为思政教育的领域扩大、规模拓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无论是高校双创教育,还是思政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全方位发展均是二者的重要目标。

(二)内容相通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是随时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的,现阶段主要包括正确的世界观教育、马列主义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法规教育以及各种正向道德品格的教育。另一方面,双创教育目标决定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目标包括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养成,这也是双创教育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内容,以刺激双创热情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双创潜能,培养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使其在双创领域产生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形成敢于创新、善于创业的新局面;还包括双创能力、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的拔高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学科基本功,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进而在这种坚实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有上述内容可知,高校思政教育目的的确立主要依托于受教育者对精神世界、思想世界的实际需求,在基本属性方面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政治性和大局观,并在根据历史车轮的推进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同,其内容同样符合时展需求,同样依托于马列主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因此,二者是理想上的共同体,是精神上的统一体,更在道德品格层面达到高度一致。与此同时,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的催促下,二者内容上的相通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建构原则

(一)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原则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二者均不同程度的促进个人发展、推动社会前行。现阶段,是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要素,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运转、社会稳定的重要资源,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立体化、交互式推进,是我国高等院校履行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大任的有效途径。高校学生受教育、掌握知识,在充分发挥自我价值的基础上,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双创教育将当代青年大学生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能力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多个角度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多元化发展,这也是国家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纲领下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主流价值观原则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内容不仅在于巩固加强高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其重点在于以全面、充实基础知识实现创新活动。同时,高校立德树人育人理念要求学校既要履行对学生技能传授、道德培养的义务,更要求学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创造力培养体系。其中,价值观教育能够升华高校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高校学生的品格,实现内部精神与客观世界正确价值观的高度匹配;引导高校学生深刻认识自身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变世界的主体地位,为学生附加重大的历史使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高校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建构策略

(一)以受教者和教育者为驱动因素,实现两种教育的双向建构

首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受教育主体为高校青年大学生。从此类人员的个体因素分析,其内在动机是推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多角度建构的内在驱动力。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极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兴趣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的承担义务。在常规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普遍是以教师为主导,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严重制约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双向建构模式下的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应提高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导,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接受,进而投入到新视野的建设中。其次,从教育人员的个体因素分析双向建构问题,承担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师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前者往往具备较高的双创经验和知识技能,但其思政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后者则与之相反。因此,为实现两种教育的双向建构,为国家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提供师资动力。积极学习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符合时代、符合自身的双创方向;思政教师应充分学习双创教育内容,以思政教育时代性特征引导学生紧随时展步伐,树立符合现实需求的双创目标。

(二)以高校和国家政策为驱动因素,形成系统性双向建构体系

一方面,自21世纪初期我国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来,为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转型,实现以创新人才为核心的跨越式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高边传统教育思想。因此,高等院校应看清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观念,改变传统思想对现实需求的束缚和制约,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将双创精神、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一大方向。另一方面,以国家政策的角度审视双向建构问题,国家对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极为肯定,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够健全。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应为高校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以尊重个人成长需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促进双向建构体系的形成。进而形成以政策、资源、舆论为导向的稳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推动双向建构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优秀拔尖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素质

中图分类号:C961;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20-02

优秀拔尖人才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硬,更关键的是思想政治要靠得住。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为此,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出台了多项措施。比如美国,成立天才教育处、全国研究中心及国家英才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颁布了天才儿童教育法、优异学生支付法案等,保障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再如俄罗斯,1996年起俄罗斯拨出专款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由此可见,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把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视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及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我国2006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就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我国从人口资源大国,已经进入了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可以说,当今世界,谁拥有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谁就能赢得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谁能够赢得高素质拔尖人才,谁就能赢得未来。

二、思想政治素质是优秀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

越是拔尖人才,越要讲德,越要注重德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素质在优秀拔尖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正确把握优秀拔尖人才的方向,有效培养优秀拔尖人才至关重要。

首先,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优秀拔尖人才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归根到底,就是解决人才为谁服务的问题。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一批具备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优秀拔尖人才涌现,推动祖国建设向前发展。从中国著名的“三钱”的无私奉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优秀拔尖人才,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够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有机结合,能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融为一体,具有一定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培养拔尖人才,如果不注意思想政治的教育与引导,就容易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出现问题。试想,一个拥有大量知识,掌握了尖端技术的人是一个道德不端、心术不正的人,那他的知识越多,本领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曾经的大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研究生虐猫事件,足以说明离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谈人才是一纸空文,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去追求培养创新人才是舍本逐木,最终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在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否则,培养出来的只能是“蠢才”“歪才”。

其次,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优秀拔尖人才的优秀品质。优秀拔尖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而且还应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甚至比创新能力更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今时代的特点和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认识到创新对个人和国家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因而,一个人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尤其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思想政治素质是优秀拔尖人才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时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面貌整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心理承受力较差、认知与行为脱节、注重自我和享受、看重金钱与地位等等。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有效的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格,成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增强青年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积极健康地成长。由此可见,拔尖人才的人格完善,也离不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服务优秀拔尖人才培养

1. 创新思想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很多大学生看来,思政课不外乎是空洞、抽象、枯燥、乏味的说教,距离自己很远,学了并没有什么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转变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传统观念,形成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从而建立优秀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注意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见解,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只有把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愿意接受思想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样,就从根本上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果。

2. 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培养优秀拔尖人才过程中,教学内容改革是重要环节。思政课要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理论成果及时反映在教学内容中,并结合大学生的成长实际和认知特点,始终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宗旨,将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断产生新想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只有和时代同步,和青年同步,吸收新思想,解决新问题,才能入脑入心。”以本校思政课改革为例,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授课要求统一,为更好地贴近高职学生实际,我们精心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应当和能够理解并感兴趣的热点剖析为主线,以具体生动形象的事实数据材料为载体,科学设计教学情境,有效引领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兴趣能力

培养优秀拔尖人才,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往的思政课教学往往采用“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不能发挥主体作用,缺少辩证的科学态度,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以本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为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实施互动教学,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在思政课的课堂上纷纷涌现;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程而采用的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专题演讲、主题辩论等方法层出不穷,构筑“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平台,把原本空洞、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同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变“灌输式”“注入式”教学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要你学”向“我要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课堂教学力求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行导人,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 增加实践锻炼机会,拓展拔尖人才培养方式

社会实践对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要坚持按“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的原则设计教学方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精心组织实践教学。以本校的做法为例,为有效彰显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科学引领和指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社会、认识生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分别从“基础”和“概论”两门课程中各划出16课时用于实践教学,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课程特色,选择好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使社会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内容主要包括活动主题、活动范围、活动依据、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成果、活动步骤、考核方式等,以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的,本着全员参与、形式多样、团队教学、以点带面和操作性强等原则,结合相关思政理论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设计若干主题,确保每一名学生每一学期都能参加一个项目;活动结束后,每个团队均需按照相关要求提交活动成果,从而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实践,使大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政治上更加坚定,行动上更有责任感。让大学生在受教育和做贡献的同时增长才干,达到自我教育,终身受益的目的。

5. 创新考核评价标准,科学构建评价创新体系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摈弃传统的单一的成绩型模式,引进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突出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考评,用客观和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而体现对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目标导向和过程推动作用,最终建立和健全优秀拔尖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本校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为例,我们注意坚持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知行合一的形成性综合考核方法。从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加实践活动等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考核方式让学生将个人学习和团队活动相结合,将学、行、思、写融为一体,提高了理论教学的实效性。考核方式改革的结果,改变了过去仅凭一张期末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做法,得到了学生广泛好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优秀拔尖人才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进同学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情商的开发与挖掘,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营造一个培养优秀人才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思政教师要善于发现、培养优秀拔尖人才,选择那些成绩好、能力强、善思考、敢创新的学生为代表,带动其他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而带动学院文化发展,形成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9-01-18.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四篇】

1 健全完善党管人才的组织机制

煤炭企业是个特殊行业,由于条件艰苦,生产任务重,安全压力大,矿井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安全发展。因此,科学管理人才,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热情,更好地为矿井发展贡献力量,是各级党组织的首要任务。要把人才工作放在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中来审视,融入到为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大局中来筹划,切实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做到谋划发展同步考虑人才保证、制定计划同步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同步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同步考虑人才措施。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方面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明确“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把人才工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评价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要注重从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干部,把更多的人才集聚到党的各级组织中来,集聚到企业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来。

2 建立绩效优先的人才评价机制

按照全覆盖、可量化的原则,对中层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根据岗位性质、职责特点,分别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和手段,探索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提高各类人才绩效考核科学化水平,评价结果作为薪酬和职位升降的主要依据。要加强对不同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设计,由原来的“学而优则仕”向“学而优则专”转变,由从管理单一路径发展向管理、技术、技能多路径发展过渡,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人才多通道职业发展机制,设置各自的岗位及其职务序列,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通过制定实施人才的选拔、晋升、考评、激励、分配等制度,解决人才成长通道拥堵、人才选拔晋升难的问题,为各类人才的成长进步提供平台,达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目的。

3 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奖励制度

坚持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的原则,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拔尖人才的导向和示范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津贴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开展首席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金蓝领”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首席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首席技师和“金蓝领”按月发放津贴,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奖励制度,表彰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和先进的创新型组织。奖励数额应视其创造价值多少予以确定。对特需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探索技术入股,增加技能收益。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技术革新和科技公关,完成较大的科研成果,从成果转化所创效益中获取收益。要推行高技能人才选拔制度,对技术创新成绩突出的,授予“拔尖人才”称号;对技能竞赛取得较好名次的,授予“技术能手”称号;对带徒业绩突出的,授予“名师”称号。获得“拔尖人才”、“技术能手”、“名师”等称号的,均予以经济奖励,同时在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等评比中优先考虑。要提高技能人才津贴标准,技师与工程师享受同等津贴。适时选拔能干绝活的首席技师、首席工程师等,给予重奖。基层二次分配要增加高技能人才的计分值,对关键极少数技术“大拿”,工资待遇可达到甚至超过基层管理人员水平。对技能人才“五小”项目成果,评出一二三类,给予一次性奖励。技师以上人员每年按1:3比例名师带徒,合同期满,所带徒弟应达到高级工技能,按培养人数,兑现一定奖励。对于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科研技术、革新改造等方面有创新、创造,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要视其贡献大小予以重奖。

4 健全和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优秀人才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和完善医疗保健政策,将各类人才纳入保健范围,并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医疗保健;定期组织各类人才外出学习考察和旅游;定期进行健康查体、疗养等。建立研发性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支持科技成果依法取得知识产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职务发明人,要有比例分享技术转让运营成果。创新成果作为职称评聘的硬性条件和评先进的优先条件。特别重要的研发骨干,重要成果可以其名字命名。建立竞争淘汰机制。业务考核不胜任的要淘汰;出现技术责任事故的要追究责任;专业技术岗位聘任,要有不低于20%的淘汰率,实行竞聘上岗。凡煤矿主体类专业和急需专业大学本科生毕业生,可不受编制限制,带编制进单位,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后优先进管理(专技)岗位。

5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工资报酬与绩效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实施“双通道”管理,将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将各类人才的薪酬与岗位、能力、风险和业绩直接挂钩,对关键岗位以及引进的特殊人才,可以实行协议薪酬或年薪制度。对专业技术人才要依据其贡献大小,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要建立人才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并将其纳入财务年度预算。有条件的单位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人才队伍建设。

40 990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