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最新4篇
【导言】此例“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第一篇】
主句:如何进一步推进医院科技创新工作转型提速发展?
“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快培养拔尖人才,尽快改变学科人才‘原高峰少’的现状;就是要加快年轻人才、储备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金字塔型的人才队伍。”空军总医院院长王建昌掷地有声。
初春的北京,阜成路上行人匆匆。早上不到8点,位于西钓鱼台的空军总医院门诊楼里已是人头攒动,这些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好多都是慕名而来。
立足长远,基础雄厚,积淀深远,朝气蓬勃,历经六十多年发展,空军总医院的优秀专家团队及中青年优秀骨干队伍、优质的医疗服务,深为患者信赖。
“人才为政事之本”。进入新世纪,空军总医院坚持不断提升中青年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打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群体,为建设研究型医院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科学发展启动人才工程
2010年,一位患者以“畸胎瘤”入住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术中发现是肠系膜肿物,反复三次术中冰冻病理均提示为炎症,行小肠部分切除后患者恢复正常,但患病的真正病因一直无法弄清楚。科室副主任医师顾国利的心中总是惦记此事,在主任王石林的帮助下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发现病人情况符合“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特征,这种病非常罕见,当时国外报道400余例,国内则不足50例。顾国利立即请病理科帮忙重新调阅病理切片,最终使病人得到确诊。随后,他将相关资料整理翻译后投向英国杂志并获发表。
在空军总医院工作的13年里,顾国利共发表医学论文48篇,其中SCI收录2篇、Medline收录3篇、国内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8篇,参与撰写专著一部,被吸纳为医院新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青年委员,成为院里最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
从年轻医生到拔尖人才,顾国利就是空军总医院打造中青年专家人才梯队的一个样本。在今年医院召开的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上,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郭睿、空勤科副主任医师崔丽以及干部病房6区副主任医师罗惠兰等中青年骨干医生专题汇报了全军“十二五”重大和重点课题进展情况,36名青年委员面对面与院领导就进行了学术热议。
如何进一步推进医院科技创新工作转型提速发展?
“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快培养拔尖人才,尽快改变学科人才‘原高峰少’的现状;就是要加快年轻人才、储备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金字塔型的人才队伍。”空军总医院院长王建昌掷地有声。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有超常举措。党委“一班人”迅速达成共识――加快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中青年专家团队培养储备力度。在继承人才建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空军总医院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不断改善福利待遇,构建健康向上的工作生活平台,制定了人才升级计划,培养扶持创新团队和优秀拔尖人才跻身国际前沿,努力打造“大师加团队”的人才方阵。
为拔尖人才提供成才环境
让优秀的青年专家挑大梁,继承发展精品学科,是空军总医院又一重要人才培养战略。医院以皮肤科、正骨科、肿瘤放疗科等重点学科为龙头,建立“专家带、岗位练、相互学”的培养模式,发挥知名专家教授的引领作用,在以老带新中形成相沿成链的师承效应、高效为核的共生效应。
2010年3月,张先生在外地经诊断发现,左外耳道腺样囊腺癌手术后发生肺转移。考虑到当时的身体状况,医生认为他不再适合手术,建议他到北京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这里有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γ(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
经过详细的检查与准备后,科室王颖杰副主任为他进行了左颌面部的“靶中靶剂量递增”调强放疗。2011年5月,继第一次伽玛刀治疗后14个月,张先生再次复查时发现双肺又出现多个转移灶,王颖杰建议再次进行伽玛刀治疗,仰、俯两个,共10个病灶。治疗结束后,张先生一般状况非常好,咳嗽、咯痰等症状消失了,饮食和睡眠也恢复正常。
王颖杰应用的,正是科室夏廷毅主任开创的非手术根治早期实质器官肿瘤和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肿瘤新模式,即以采用高分次剂量、短疗程治疗模式为创新点,实现肿瘤诊断、分期、靶区勾画、治疗计划和聚焦照射的一体化。在夏廷毅倾心的传帮带下,王颖杰已经成长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擅长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的放疗和综合治疗,是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
“芳林新叶催陈叶,清流前波让后波”。
而今,擅长用手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正骨科专家冯伟、冯宇俩兄弟;善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皮炎湿疹、银屑病、白癜风等症状的皮肤科专家史飞;口腔科逄键梁博士、心血管内科田建伟博士、肝胆外科冯志强博士等一大批中青年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各学科的骨干,挑起了科室建设的大梁,实力突出、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建设卓见成效,一个高素质的中青年专家团队已经崛起。
为后备人才搭建成长舞台
2012年2月25日,空军总医院西楼五层的学术厅内格外安静,仅有的声响来自于敲击键盘的声音,几十位身着戎装的医生端坐在电脑前,仔细浏览着屏幕上的每一道考题。这是医院公开遴选科室领导后备干部的“岗位胜任力测评”考试现场,大厅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医院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各大医院纷纷进入人才的“亟需期”,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空军总医院领导越发体会到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关系着医院的未来发展。因此,医院着眼于人才队伍的长远建设,开始建立科室领导“人才后备库”,并组织开展了公开遴选活动,擅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动脉高压、急慢性呼吸衰竭的呼吸科专家樊再雯,擅长小肠疾病临床诊治和双气囊小肠镜诊疗操作的消化内科专家宁守斌等10位医院科委会的青年委员通过公正的考核进入了科室领导后备干部行列。
建立科室领导“人才后备库”,是空军总医院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事关医院发展的一项长效机制。居传震政委介绍道:“对于遴选出的优秀后备干部,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旦出现领导岗位空缺,将优先使用这些人才;对于落选的人员,医院将明确其优缺点,制定长远的培养计划方案,通过岗位轮换、进修培训、执行重大任务等形式加任务、压担子,加快其成长步伐。”
医院设立培育基金,制定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对潜力大、后劲足、敢创新的拔尖中青年科技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在政策上扶持、待遇中倾斜,为他们搭建成长舞台,每年从军人干部、文职人员、非军队编制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若干名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还树立了“大人力资源观”,突出“强化岗位、淡化身份、注重能力、强调贡献”的理念,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加大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扶持和选拔力度;每年选送业务技术骨干到国内外知名大医院进修深造,帮助他们规划青年学术生涯,量身定做培养方案。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第二篇】
答:这项计划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实施,重点培养支持国内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
科学的未来在青年。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至45岁,峰值是37岁。我国要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这项计划就是对那些最具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的专门计划。从实际情况看,青年科技人才是最需要稳定经费支持的群体。制定实施这项计划,就是要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为他们潜心研究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问:计划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这项计划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每年遴选200名左右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到2020年,计划培养支持20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这项计划在遴选支持优秀青年人才的同时,致力探索人才遴选、考评、培养等各方面的新机制、新方法,催生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我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计划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任务进行适当调适。
问:计划主要支持哪些领域的人才?
答:计划的支持范围涵盖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急需紧缺领域的科研人才,以增强国家未来人才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项计划侧重于支持从事研究工作的创新人才,技能类、表演类、体育竞技类等应用型人才在其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另有支持。
问:申报计划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申报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条件,申报者应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在国内全职工作1年以上。因为这是专门针对国内青年人才的特色计划,对于超过35周岁的人才、拟从国外引进的青年人才等,均有其他重大人才工程给予支持。对于在国际学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的特殊人才可破格申报。二是“软件”条件,申报者应在同龄人中具有突出的专业水平和发展潜力,但不对论文、职称等条件作出具体规定。主要是遵循科学人才观,不简单以论文、职称等外在条件论“英雄”,而是强调发展潜力。至于具体标准的把握,交由评审专家组去评判。
问:为什么要控制申报名额?
答:由于全国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人选非常多,适当控制申报名额,有利于各级单位做好选拔工作,好中选优,确保推荐人选的质量。
申报工作按照人事关系隶属,由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归口推荐上报。申报名额是按照控制总量、突出重点、兼顾全国的原则,商各地、各部门确定的。这项计划坚持人选质量第一,原则上不考虑平衡照顾。因此,部属高校、央企、科研院所等人才比较密集的单位申报名额相对较多,地方则相对少些。
问:这项计划与其他计划有何关系?
答:这项计划是国内顶尖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定位较高,支持力度较大,支持人数相对较少。计划的支持范围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等计划有一定交叉,但不排斥与上述计划的重复支持,关键是看人才质量和培养支持的客观需要。计划以培养支持国内人才为重点,海外人才回国工作一年以上,即可申报计划。已入选“”并且正在支持周期内的青年人才不在本计划的支持范围。
问:如何确保计划实施的公开、公平、公正?
问:这项计划的评委专家是怎么产生的?
答:评委全部从评委专家库中产生。评委专家库是在各地各部门推荐基础上建立的,主要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计划的评审专家组成。目前,评委专家库已有数千人的规模,根据需要随时扩充、调整。所有的专家均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不能透露评审工作的有关信息。
问:对入选计划的青年拔尖人才将如何培养支持?
答:对入选者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是科研经费支持,中央财政提供为期3年、最高可达240万元的科研经费,并赋予入选者较为充分的自主支配权,以创造一个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支持经费的具体额度将依据其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综合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来确定。同时,制定相应的经费管理政策,确保经费使用廉洁高效。二是培养政策支持,制定实施对入选者的后续培养政策,在承担项目、参与课题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利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平台培养人才,探索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
问:对首批评选工作总体上有何考虑?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第三篇】
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广州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查询入口_广州大学高考取通知书查询,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广州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查询入口院校名称:广州大学
院校网址: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学校简介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9788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083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7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1年本科招生专业71个,其中理工类专业39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4个、艺术类专业8个。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3217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01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职务者136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414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特聘院士3人、双聘院士4人;部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3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7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文化英才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2人、青年珠江学者10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8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优秀青年后备人才)195人。
学校坚持重大需求导向,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理科类优势学科内涵建设,强化师范教育、艺术类学科特色建设,突出面向新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的新工科建设,探索拓展以生物医药、基因编辑、生物信息、脑科学等为重点主攻方向的新医科。现已形成由4个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6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以土木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电子与通讯工程、资源与环境、材料工程、经济与社会管理、岭南文化与艺术、师范教育等为代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在软科2020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中,网络空间安全列全国第4位。
疫情开学注意事项一:佩戴口罩。从出家门到进学校要全程佩戴,不要中途摘下口罩。推荐步行、骑车或乘私家车上下学。
二:注意手部卫生。新冠病毒的重要传染途径就是接触传播,特别是可能携带病毒的手部不要接触眼睛、嘴巴、鼻子,可以考虑上下学途中佩戴手套,到校后要立即洗手。洗手过程中使用含酒精的手部消毒剂、流动水或洗手液都可以。可以随身携带医用免洗手消毒液,随时随地都可清洁手部,杀灭手部病菌,而且15秒速干,方便快捷更适合孩子使用。
三:做好教室的有效开窗通风,一天3-4次,每次20-30分钟。体育课等不在教室上课的时间需将教室窗户全部打开。
四:午餐时要分散就餐,注意饭前饭后洗手,不要聚众说话,避免病毒传播。
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还可以适当补充肠道益生菌,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提高身体免疫。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六:每天做好班级卫生及消毒工作,湿式扫除,清除病毒可能藏身的卫生死角。
青年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第四篇】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和强调创新,呼唤和凸显创新人才的价值。
高新科技的出现、互联网的普及、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资讯系统的空前发展,使得信息总量猛增、信息流速加快。信息的及时获取、信息资源的共创和共享、对自然空间阻隔的冲破、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便捷等,这一切深刻影响着整个世界的面貌,改变着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改变了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和信息的总量、流速和内容,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构建了继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后的第四个空间——数字虚拟的网络空间。而这个空间将是他们今后生活和生存的条件与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空间里,通过人机互动、信息互动、人人互动,正在引发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由此带来的平等与协作的人际交往、自由和多元的沟通交流、自主和互动的存在方式,将激发起学生对自身能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解放的渴望。
面对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革,如何利用好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为我国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培养构筑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打造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圈,是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打造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圈,需要顶层设计、资源有效整合
顾名思义,“生态圈”一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不能竭泽而渔或拔苗助长,二是各要素无缝衔接,发展模式上协调配合,使“圈”更圆、更大。
打造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圈就是要整合青少年探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要素,力求将学校组织资源、辅导教师资源、参与学生资源、研究参考资源和社会活动资源等无缝融合;就是要科技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校等机构协同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建立使优秀学生不断脱颖而出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机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校而言,生态圈的打造,还需要学校形成追求创新、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善于运用资源,为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宽松有利的条件;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各级各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综观目前中小学情况,教育部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地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制订国家课程标准;修订中小学课程计划;编写新教材;增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
无需讳言,整个改革推进过程仍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有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学校缺乏开展创新活动的必要资源和条件;目前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管理和评价游离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绝大多数教师亟需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帮助和指导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处于一种讲得多做得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状态。
归结起来,制约学校指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瓶颈”就是观念、资源和教师。如何突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工作部整合国内学术科研机构和各类科技专家力量的优势,以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通过品牌赛事推广、学习环境构筑、资源共享共建、加强有效辅导等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积极参与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并培养一批能指导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由该部主办、承办或参与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等青少年创新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权威性、科学性、普及性的品牌赛事与活动,受到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和好评,成为我国青少年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的重要活动,对中小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打造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
全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已经实现了“校校通”。为了将这些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条件充分利用起来,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还研发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该平台包括文件通知与新闻报道、品牌活动与赛事服务、工作网络与会员学校建设、国际科学交流活动、网络创新研究院应用等板块,并围绕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一主题不断拓展和细化各子系统的功能。该平台以学生和教师为两个主要对象,以网络研究院为重点建设目标,提供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创新项目孵化、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图书馆、创新论坛、科学报告厅、创新邮局等功能支持,切实推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目前,该平台已然成为我国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态资源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下一篇:信息工作计划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