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学习计划实用3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学习计划实用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管培训方案1
一、目标任务
全年培训200人以上,其中创业培训班100人,企业成长班100人和高管研修班若干人。
(一)创业培训班。对象为有创业意愿的拟创业和初创业主。培训人数100人,集中培训3天,培训时间安排在6—7月份。
(二)企业成长班。对象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小微企业主,除选送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市局组织的企业成长班(分期班)培训外,县培训人数100人,集中培训3天,培训时间安排在8—9月份。
(三)高管研修班。组织规模以上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通过专题讲座和管理沙龙等形式在市创业大学本部培训研修。
二、培训模式
(一)上下联动模式。创业培训班、企业成长班由市创业大学采取巡回办班方式在我县统一安排课程,选派老师和跟踪教学。我局负责组织生源,填报资料,跟踪服务等工作;企业成长班(分期班)和高管研修班在市创业大学设主培训点,我局负责选送学员参训。
(二)广泛结合模式。采取长期与短期培训结合、创业与管理培训结合、工业与非工业培训结合、校内与校外培训结合的开放式、广泛性的模式办学。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业培训工作是县局一项重要业务工作,全局要全力以赴做好相关工作,局指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创业服务股具体负责全县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全局共同参与。
(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招生审核机制,严格按招生条件进行招生,杜绝不符合招生条件的人员入训,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使选送学员的合格率和到课率达90%以上。
(三)完善跟踪服务体系。一是建好档案。建好参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后的创业情况的培训档案;二是跟踪回访。对参训学员一一回访,以电话回访为主,结合上门回访的方式,具体了解掌握学员创业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对回访的情况详细记录,建立学员后续支持调查档案,在其创业过程中提供必要帮助。三是完善提高。针对培训中和回访中学员反映的意见、建议及时梳理研究,不断提高培训水平。
高管培训方案2
”萨班斯法案“的执行是从上市公司的业务流程开始,要求上市公司对其业务行为和流程进行内部控制、风险测试和风险评述,联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起由外部审计师进行审计。
西方管理模式和监督制度中判断和衡量事物的结果往往按照事物自然形成的过程进行“因果式”逻辑推理。“萨班斯法案”的执行也是从上市公司的业务流程开始,要求上市公司对其业务行为和流程进行内部控制、风险测试和风险评述,联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起由外部审计师进行审计。这是一场带有变革式的监管模式,不仅仅只是注重上市公司的财务结果,更关注财务结果的形成过程。
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无疑是监管机构挥出的一记重拳和最严厉的监督法律,目的是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质量和数据的可靠性,维护公众投资人的利益、巩固资本市场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诚信文化。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证券市场的诚信文化应该视为一项核心的竞争力,是该地区或国家最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冲击波必然对全球其他地区的证券监管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的模式。未来各国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透明度的要求只会是层层加高。因此,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要意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国家利益出发,及早动手全面规划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战略、逐渐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为上市公司提供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抵御内部风险的屏障,借机全面提高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提高其综合竞争力,重塑企业形象和在公众中的影响力。
一、加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美国“萨班斯法案”将上市公司的CEO和CFO 作为承担公司财务信息出现重大缺陷和公司舞弊事件的第一责任人。中外历史事件提示人们,上市公司出现重大舞弊和欺诈的主要责任人均在上市公司的高管中产生。这种自上引发的舞弊和欺诈一旦被曝光后,直接的后果是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资本软杀伤力的威力在于一旦投资人信心动摇,就像秋后的一场大风,将昨天还是绿油油的树叶在短时间内刮落。中外诸多案例表明,最终受损失最大的还是公众股东和资产所有人。
上市公司的高管作为资产所有人和公众股东的受约人,管理上市公司的资产、对上市公司实施经营管理。在欧美成熟的资本市场国家中,资产所有人同资产经营人已经实现权责分离。但中国的现状是,有些上市公司的高管既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又兼任上市公司高管。暂且不讨论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身份,就上市公司本身而言是公众公司( Public Limited Company),已经在占用公共资源。因此,无论上市公司的股东结构如何,其高管是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公允、准确的第一法律责任人的义务是成立的,无论中外都是如此。尽管现在中国的法律对于上市公司的高管没有实施强制性刑事责任,但是借鉴外部成熟资本市场监管的经验,尤其是上市公司出现舞弊等资本诈骗的根源之一是来自高管的特性,中国监管机构不会不在这方面加紧实施。
二、外部压力不只是来自监管部门和证券市场,也包括世界一流的竞争对手
中国资本市场的远景会逐渐向全流通发展,这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和真正意义上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的最佳模式。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重视程度,不仅仅是应对监管层在动用法律手段的施压,更要意识到资本市场中不单单只是比拼硬件实力的战场,驾驭资本运作的背后是比拼“控制能力”。资本市场中兼并、重组、跨国收购等在有形的资金滚动和流转过程中,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能力将直接影响和决定资本效益、资本安全和能否实现战略重组,以落实企业目标等。同世界一流公司相比,中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上的差距明显,见表1:
资本市场中竞争对手之间的较量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只是在常规的商品和贸易市场杀。当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有误或被竞争对手抓住某项信息不当的把柄时,会对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造成沉重打击。因此,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要有所警觉,未雨绸缪,及早行动。
三、全面规划内部控制体系的步骤
1. 公司高管牵头,制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目标
内部控制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覆盖所有的业务和职能部门,将有形的业务行为、业务结果信息和财务信息联同企业内部管理条例与质量标准等整合在一个大的体系下的监督管理体系。随着当今企业组织结构和资源的多样性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IT系统在整个企业运营和管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从企业全局出发,总体规划和综合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系统。表2简单阐述了内部控制体系的规划和最终实现的目标(见表2)。
2. 通过内控体系改善上市公司报表质量要从业务行为开始
监管机构颁布的法规和准则只是一般性的原则和准则,由于上市公司的业务和经营类别以及管理结构和业务流程的模式各不相同,上市公司首先要清楚法规和准则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公司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产品特点,实施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尽管上市公司经营的产品和业务流程差异较大,但是就内部控制系统中具有共性的核心要素是趋同的,包括业务行为、业务结果、财务结果。这三者之间是有逻辑关系存在的,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三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归纳起来有三个核心要点(见图1):
* 对业务行为进行风险评估和测试;
* 提供适当的证据;
* 财务信息和数据的准确。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中基础性法规和测试程序的建设步骤如下:
(1) 适应法规和准则框架的约束
结合上市公司组织结构、责任描述、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等,起草适合上市公司运营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细则和控制测试的标准,这也是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最重要的控制点之一,是内审同外部审计师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判断和评估内部风险和实施风险测试的标准其实是将业务行为同公司管理程序、控制细则之间进行风险测试。例如发生一笔交易时是否是在有人监督和行使内部相关控制程序下完成的,并要附有相关的证据和文字记录。
(2) 及早准备内控制度和审核程序等文本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为应对“萨班斯法案”的最后期限要求所做的大量工作之一,就是完善内部流程、控制条例、审核程序和风险测试的文本资料,主要借助外部顾问公司进行实施。很多问题已经暴露出来,首先是内部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应是最大限度的在规则框架下,能满足企业运营,适合现有企业的流程和业务特点, 而不是将标准的模式机械地套在上市公司中。而且短时间内起草相关的程序和控制条例等,很可能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书面的制度不能实施或同有形的业务之间形成冲突,造成业务执行中的不兼容。
(3) 内控程序的起草应覆盖上市公司业务的主流和核心控制点
内部控制的文本描述也是本着在符合企业运营和业务流程的自然形成过程,在业务的客观规律和控制原则下进行的。因此,行文和措词上要把握公司的核心业务和主要的控制点。行文要简洁、用词要简单,要让非专业人员能读懂和理解。
(4) 内部独立业务审核应与业务分析和绩效考核相结合
内部审核和风险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益,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以及提高财务报告体系的集成能力。同时,对企业运营和管理流程进行深度的分析,为管理层提供综合业务运营效率、风险测试,对比业务目标进行效益分析,并提供有建设意义和价值的流程整改和资源利用报告。
(5) 储备和培养高素质的内部控制人才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流程设计中会大量触及企业的核心商业秘密,因此上市公司应及早储备懂管理和精通内部控制,能进行文字分析和总结的高素质人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同企业运营同步,内部控制条例等法规性的建设和准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外部法规、内部运营模式和业务流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要拥有高素质人才来应对外部法规的变化、企业运营和企业战略调整的需要。
(6) 人员培训及同外部审计师、顾问的交流
借鉴外部公司的经验和管理理念,评估公司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必要的改进。组建培训团队,包括内/外部审计师和顾问等,对公司员工进行讲解程序、条理和法则的培训等,为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推广打下基础,同时提高员工的风险和控制意识。
(7)推广和实施要注意策略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本能的对监督的排斥和抵触心理,因此上市公司在内部推广和执行时要注意策略。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是人,是人与人之间在规则和准则的约束下进行交往活动。因此,应该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在公司内部营造富有人性化的监管氛围。
四、制订综合的系统解决方案
上市公司需要综合解决方案以满足组织、运营、监督、绩效、财务报告、审计等多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在新经济和新商业模式下。例如网络交易和电子商务在企业日常交易中日趋重要的情况下,企业组织结构和交易方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
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提升,必须找到合适的技术手段,比如IT平台,将企业流程规范化,将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系统规范化,内部控制规范化,防范企业的风险,增加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等等。 高智能化的IT解决系统,特别是全套的解决方案必不可少,将企业业务流程、控制测试、信息流、财务报告系统、支持性的文本记录等联为一体,实现财务报告系统快速准确地集成财务信息,并可追索历史记录和证据查验。
目前,市场中成熟的应用类软件和可提供的解决系统很多,但并不是花钱就能实现各系统之间的高度整合和高集成效率。这首先是一个管理理念问题,也是上市公司内部高管的理解和认识问题。综合解决方案的规划和实现是需要为上市公司的高管CEO、CFO、CIO和其他职能部门的高管一起就核心的问题达成协议,形成共识。
综合解决方案是要实现上市公司组织和运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企业战略绩效管理、财务报告、内/外部审计等综合需要,因此综合IT解决方案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要能满足上市公司的综合需要,上市公司要从五个方面综合规划(见表3)。
全面实现上市公司业务流、控制测试、信息流同财务报表的高度数据集成,要在上市公司发展战略、IT战略和现有监管法律和规则下进行。在新经济模式的带动下,尤其是企业要顺应市场、调整企业战略、推行新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时,必然会对现有系统和风险测试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适度的修定。因此,公司在设计和规划综合解决方案的同时,要适当为未来的发展留出系统空间。
总之,中国上市公司及早准备和全面建设内部控制系统,不仅仅为上市公司的运营提供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降低经营性风险、资本投资风险、采用层层问责的方式改善上市公司综合治理,更是为上市公司CEO、CFO在签署公司财务报告书上添加安全系数和对财务信息的放心度,重新树立上市公司的总体公众形象,增加公众投资人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
高管培训方案3
尚处“打勾”阶段
《董事会》:就全球而言,上市公司董事会薪酬委员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道格:在很多国家都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薪酬委员会基本上是在打勾,凡是管理层提出来的都同意,大概是30年以前。第二阶段,随着很多公司治理问题的出现,很多董事的独立性在加强,基本上是管理层提出什么就反对什么,对立的阶段,在10、15年之前。第三个阶段,近期,更多是在股东和管理层之间找到共同点,在同意、反对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合适的位置,出现了更多的共识。
《董事会》:在你看来,当前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与成熟市场有何差距?
方晔:中国上市公司薪酬委员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会议过程中,董事会提问题、异议,但最后都是同意。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会前的沟通通常并不是很有效,信息不足,会上是很难有建设性的讨论的,会前的功夫没有做到位,即使看到问题,但会上很难去解决,不得不同意:很少企业设定了很好、明确的议程。另外,一些独董欠缺专业度,我们参加过很多公司的薪酬委员会,发现委员很少有高管背景的,而这个背景非常重要,没有高管背景的董事的讨论,很多时候停留在哲学而非管理层面。不少西方大公司的薪酬委员会委员在薪酬委员会工作了8-10年,大部分是大企业的高管。
主席需强有力
《董事会》:你理想中的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是什么样的,其和董事会应该是何种关系?
道格:应该有三个特征。第一,董事对很多问题应该好奇,对提议应该提问题,更多地了解议案背后的因素。第二是勇气。不仅仅是对管理层提出的议案,有时候甚至是对股东提出的议案也要有勇气说不。第三,把各方的观点、意见都整合在一起,让股东、管理层、员工达成一致的意见。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董事会授权给各个专门委员会来处理具体的相关事宜,委员会把结果汇报给董事会,薪酬的具体问题都应该是薪酬委员会来决定的,除非是特别重大的事情。薪酬委员会章程明确哪些是董事会授权薪酬委员会来做决定的,哪些是需要报告给董事会来审批的。在欧美大公司,通常这几项在章程中明确是薪酬委员会来决定的。第一是高管薪酬的理念。理念说起来空,又是最重要的。理念不同产生不同的高管薪酬方案。中国真正有明确的高管薪酬理念的公司是非常少的。第二是高管薪酬水平和方案。第三是考核、绩效评估。高管的绩效考核在中国还是相对空白的。很多公司还羞于对高管考核。当高管薪酬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时候,如果没有考核,怎么把股东利益和高管薪酬有效连接起来?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去谈的。第四,高管合同的变更、续约、继任计划。
董事会薪酬委员会要运作得好,首先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薪酬委员会主席,他需要去协调各种事宜,确定议案、议程,他要有很好的决断力,在大家的意见上形成决议。第二,每个成员的角色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提出尖锐的问题,有的可能是帮助达成共识,薪酬委员会委员角色的分工、有效的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上述两点可能适用于各种类型公司的薪酬委员会,股权分散、集中、政府控制的。
《董事会》:那么,在你看来,何谓优秀的董事会薪酬委员会主席?
道格:我们看到,一些公司股权相对分散,同时公司创始人已经离开管理工作,公司CEO是个真正意义上的经理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董事会薪酬委员会主席是非常有效的,那么,董事敢于发问、说不,同时能整合、平衡各方意见,达成一致,这样薪酬委员会运作得比较好,我们在中国也发现有这样的企业――这跟董事会薪酬委员会主席有很大关系,源于他的专业性、投入。
我们认为出色的董事会薪酬委员会主席应该是:他是或曾是公司高管,最好有管理或投资背景――不像中国很多公司薪酬委员会主席是学校教授,自己没有经营管理过公司,发表的意见可能更多是学术的观点,而不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他投入在薪酬委员会的时间非常多,他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决断力很强。津贴方面,薪酬委员会主席应该有主席费。
国企高管薪酬不能纯市场化
《董事会》:中国的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由独立董事占多数的薪酬委员会往往是摆设,大股东事实上直接决定董事、高管的薪酬,对此你怎么看?
道格:股权集中情况下,高管薪酬由大股东决定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在美国股权集中的公司,高管薪酬也可能是大股东决定。薪酬委员会的独立性――确实,我们有很多关于独立性的定义,找到一个方法去确保独立是很难的,需要通过他的履职去判断是不是独立。设标准是很容易的,但确保独立很难。
方晔:中国公司股权比较集中,特别是国企,可能影响了薪酬委员会的作用。但是,我们看到,中国越来越多的大股东希望薪酬委员会去做一些决定时,薪酬委员会不知道该做什么决定,甚至会明确地说大股东定就算了。这个很可笑了,很危险的。另外,要讨论国企的薪酬,首先要思考国企设立的目的是什么。是最大化股东利益,还是有其他利益?西方公司,长期激励更多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的国企可能不仅仅是单纯最大化股东利益,那我们就要思考在这样情况下什么机制是合适的,跟纯市场化的薪酬机制应该是有差异的。
《董事会》:你对中国公司薪酬委员会更好地发挥作用有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