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扶贫论文大全【最新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大学扶贫论文大全【最新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扶贫论文大全【第一篇】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要以更高的认识、更实的举措、更严的管理,才能更好地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题。
强化“四种认识”,大力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认识“偏差”难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强化“四种认识”,切实破解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认识偏差上的难题。一是要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性的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中央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致胜法宝,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行动指南。二是要强化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和管理,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保证,在新常态下,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扶贫资金效益,精准扶贫的成效,还关系到扶贫干部“安全”。三是要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是否能落实的关键一招,就是在于工作成效考核是否到位。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紧紧抓住工作成效考核这个“牛鼻子”。四是要强化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重要性的认识。其一,要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做到一个都不能忘记。其二,要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退出的标准,做到一条都不能偏差。其三,要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职责,做到一刻都不能松懈。
抓实“五项工作”,大力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定“脱贫”难题。
业、种养业、水电、乡村旅游、光伏太阳能发电等扶贫项目形式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健全好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村、贫困户。要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建光伏发电站,在成本低的景区交通要道建游客接待中心和各类园区,实现既能建设贫困村集体经济、又能带动广大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双赢目标。四是要抓实小额信贷金融扶贫。以扶贫小额信贷为主的金融扶贫,是当前破解贫困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题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以小额信贷为主的金融扶贫,做大“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小额贷款、龙头企业担保贷款等金融扶贫平台,直接为贫困对象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大力探索和创新金融机构对能够带动和促进贫困户脱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村办经济实体等新型经济组织,进行贷款贴息扶持机制。五是要抓实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由于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在扶贫工作中,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全州现行标准下的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都要有具体到村、到户、到人、到年限的帮扶措施。要聚焦“两有户”。对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门路的贫困户,要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加快形成产加销、贸工农相结合的扶贫产业体系。
严格“五个管理”,大力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绩效”难题。
管理出成效。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实行严格精准的管理,才能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产生最大的绩效。一是要严格抓好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贫困户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针对部分贫困村还存在贫困人口识别不够准、动态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要按照“村核、乡报、县统、州汇总,层层把关,级级签字”的要求,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完善资料、精准建档、动态管理,抓好重新识别审核,确保扶贫对象识别公平、公正、公开、公认,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进入准确率和脱贫退出准确率达100%。二是要严格抓好扶贫项目精准管理。要严格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强化扶贫项目监督管理,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的标准、程序等实施项目,绝不能擅自更改项目的建设内容和用途。要全程全网监管项目,建好精准扶贫项目台账,实现项目从申报、立项、审批、资金拨付到实施、验收的全程监管。要完善县以下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制度,让项目实施区域的广大干部群众充分知情,保证扶贫项目在阳光下运行。三要严格抓好扶贫资金精准管理。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更是老百姓的“救命钱”。要以严的要求、实的举措,确保一分一厘扶贫资金都用于扶贫开发。要严把扶贫资金分配关。严格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规定,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精准足额安排投入到贫困村、到贫困户。四是要抓好扶贫工作队伍管理。在加强配齐扶贫工作队伍的同时,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要求,加强扶贫工作队伍和“第一支书”的管理。要严格落实各级扶贫工作队和县市、乡镇、村支党政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双重主体责任。五是要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考核管理。要实行平时随机抽查、季度预安销号、半年综合督查与年度检查验收、明察暗访、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督查考核工作制度,把重点督查、明察暗访和第三方评估作为工作常态。
深刻认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推动德阳交通运输事业创新协调发展。
大学扶贫论文大全【第二篇】
摘要:精准扶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命题,也是2030年“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人类共同理想的政策实践。通过政治学视角,梳理扶贫到精准扶贫理论的发展演变,探究精准扶贫政策实践过程中国家宏观规划指导与基层推进政策落地之间的运行逻辑,最后落脚到分析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在改善基层民生与实现公共资源分配均等化、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国家善治目标的政治现代化价值。
扶贫是重大的政治使命,精准扶贫是改善基层民生的惠民工程。2013年11月,“精准扶贫”是由***总书记在湘西、贵州、云南等地考察时第一次提及[1];2015年1月,他视察云南时对“精准扶贫”的举措进行了补充说明;2015年,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总书记明确了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基本政策是“精准扶贫”[2];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政策指导,明确指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依据现行扶贫规定,保证2020年帮助区域性贫困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中国精准扶贫的实施,既具有继承过去的历史成绩,又富有新时代新常态的政治现代化价值;既是对古今中外世界反贫困历程和现状的精确把握,也是建成全民共享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贫穷在历史发展中阻碍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如何消除穷困,如何将贫困问题更好地解决,长久以来备受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是政治学所研究的民生热点问题。回顾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真正将贫困纳入到政治学视域下进行研究的先行者。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中贫困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是资本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4]恩格斯也讲过:“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欺压现象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和本质就能够揭示出来。”[5]每一种理论、决策、制度都源于社会现实,并指导社会需要的发展。精准扶贫思想及其政策的实施正是植根于中国反贫困实践和贫困人口的现实情况[6]。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国际国内治国理政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反贫困,作为全球人口第一的国家,中国的精准扶贫事业,范围很广、进行之艰难,在全球属于绝无仅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精准扶贫进行理论归纳,不仅是满足国内民生发展需要,也是服务于国际扶贫事业发展。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在扶贫相关的事业上赢得了很多国际上的赞许和认可。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实际国情体现为穷困人群过多,在开展扶贫帮贫事业上存在较多复杂问题,比如对贫困人数没有实际统计、真实贫困情况也没有摸底、措施针对性不强等。所以,新时期的扶贫战略关键思想就是精准扶贫,它是指导整个扶贫开发事业的关键,更是党领导人民破除贫困问题的指南针。
中国精准扶贫是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政治目标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底层诉求衔接的政策实践,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也是治理农村事务、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贫困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承诺的体现。精准扶贫所蕴含的“贫困户识别过程中的农民参与、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农民监督、中央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利益整合、地方政府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权力限度与运作逻辑、基层村级组织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治理效能,以及精准扶贫所蕴含的政治合法性建构价值”等都是核心的政治学命题[7]。1.中央政府的行为逻辑:共同富裕下的承诺。精准扶贫是基于农村贫困民众利益诉求,为推进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兑现共同富裕的承诺,中央政府所做出的公共决策。精准扶贫是我国基层治理的重要体现[8],在中国推行精准扶贫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的。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扶贫事业中,我们政府一直处于主导或者支配的地位,即在顶层设计中体现政策规划和行政指令;另一方面,在具体推行中又控制着整个财政扶贫的流动方向和区域。从这些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精准扶贫与国家的政治意愿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将精准扶贫看作是通过行政力量把农村弱势贫困群体进行现代化的转型。2.基层政府行为逻辑:压力型体制下的行为选择。基层政府行为逻辑是基于国家宏观政策、压力型体制下的行为选择。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地方政府为完成中央政府给予的各项行政任务和指令,同时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通常会将行政命令与物质激励相结合,这种运行机制就是压力型体制。压力型体制下,经济发展任务会进行量化分解,从县、乡镇、村、农民个体逐渐分解,造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一般基层政府主要涉及省级政府、县政府、乡镇政府和乡村组织。压力型体制下,中央政府不断放权,地方利益在制度上得到认可,但在分权后,上级对下级依然保持一种行政压力。中国精准扶贫依托自上而下的行政运作逻辑,国家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现社会动员;基层政府通过档案编制和绩效考核,实现扶贫开发过程的监督和目标协调;省政府、县政府和县扶贫办作为国家扶贫意愿的基层接纳人,主要完成上级指定的扶贫任务。3.贫困群众的行为逻辑:国家政策指导下的政治参与。贫困家庭是精准扶贫的目标主体,只有从建档立卡到扶贫项目实施中真正做到政治参与,才有可能更好地推进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国家通过政策宣讲、制作宣传片、播放讲解视频等多种方式,在各个村庄尤其是西部边远的农村地区普及精准扶贫的相关内容以及各项政策,使贫困家庭充分了解精准扶贫的政策、可能获得的帮助以及脱贫致富途径和可能性等信息内容。同时,还全面提高了贫困家庭对精准扶贫及其政策的知晓度,使所有的贫困家庭都能够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来,从而全面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和精准脱贫的实现。
精准扶贫是一场政治实践,所蕴含的政治学意义重大。本文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精准扶贫的政治价值。1.保障农村贫困群体社会权利的实现。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是靠贫困人民大众夺取政权的;今天,不忘初心就是要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困、奔小康”。精准扶贫,显示的不仅是当前国家对民生政治问题的关心和看重,更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基础工作的把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政治优势,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2020年实现精准脱贫、达到共富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根据当前传播发达的信息时代特征,政府广泛开辟监督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公共监督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困难群众展开沟通,多渠道获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贫困人口信息得以及时反馈,将贫困县退出纳入到阳光政府的改革范围,极大地推进了基层群众当前扶贫的扶贫进程和效率质量。2.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十三五”规划当中,新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共享发展理念本质上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自由权利归众生所有,人民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公平地获得教育、健康、食物饮水、住房以及卫生设施、选举与被选举等多项权利,这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解决贫困问题是他们获得其他权利的大前提之一,共享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坚持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在通过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治实验之后最终以达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实现全民共建共享。3.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精准扶贫既是国家治理在理念、具体模式、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效性积累,同时也彰显出国家治理在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调整和社会适应性过程。中国精准扶贫广泛调动了贫困农户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贫困户的生存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夯实了政治合法性的群众基础。总的来说,通过精准扶贫的政治实验,国家治理能力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除了日益增长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益贫性效应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优越性所引导的政策保障机制,都是促使社会全员积极参与政事的有效动力。4.促进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实现。精准扶贫是中国的亮点,中国进行的伟大的政治实验精准扶贫告诉了全世界,中国在不断进行社会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一样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脱贫。***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实践的理论实践成果,不仅正确引导了中国全面小康社会,而且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脱贫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蓝图。
大学扶贫论文大全【第三篇】
论文摘要: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师由于没有关注学生的两种认知风格,导致教学中存在两方面的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溜教材。二误认为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忽视教学中的陷阱,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从而成为教学上的误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不同认知风格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让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能按照自己能接受的模式得到领悟,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即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认知方式与场依存认知方式、冲动型认知方式与沉思型认知方式。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一般来说,在学科兴趣方面,场独立性者较倾向于喜欢自然科学,而场依存者则喜欢社会科学;在学科成绩上,场独立性者自然科学成绩好,社会科学成绩差;而场依存性者自然科学成绩差,社会科学成绩好;在学习策略上,场独立性者往往采用独立自觉学习,其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场依存性者则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其学习由外在动机支配;在教学偏好上,场独立性者偏好结构不严密的教学,场依存性者则偏好结构严密的教学。学习、研究和掌握场独立性——依存性这两种认知风格,对教育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要了解场独立性——依存性对教育的意义,首先要了解场独立性——依存性这两种认知风格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洪德厚教授曾经撰文,认为场独立性——依存性具有以下特点:
1、场依存性的人较难从复杂的背景中把一些因素分出来,所以他们的知觉易受错综复杂的背景的影响;他们是从整体上去把握对象,认识事物的,所以又称整体性知觉方式。场独立性的人善于进行知觉分析,能把所观察到的因素同背景区分开来,知觉较稳定,不易受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又称为分析型知觉方式。
2、场依存性的人在集体中往往能和睦相处,比较随和,在教育环境中,喜欢在集体中学习,容易被教师的表扬所激动,但是由于这类学生不善于做定向分析,因此他们常常需要教师的更加明确的讲授和指导。场独立性的人在同人接触中善于分析,善于从复杂的关系中理出头绪来,不受集体压力的影响,喜欢个人钻研、独立思考和学习。
3、场依存性的人偏爱社会科学,善于学好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由于他们对外部世界是开放的,因此他们就容易发展社会能力。他们的心理分化程度较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不显著。场独立性的人心理分化程度较高,大脑左右两侧功能高分化。
从上述对场独立性——依存性这两种认知风格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认知风格对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了。
一:分清定向,因材施教。
布鲁姆的发现教学法对具有场独立性的学生比较匹配,因而是一种好方法;奥苏伯尔的讲解式教学法对具有场依存性的学生比较匹配,也是一种好方法,若是调换使用这两种教学方法,恐怕就难以称好了。认知风格的差异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场的定向,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偏好,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例如对于场依存型学生,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认识每单元知识系统的整体结构,理清知识要素间的纵横联系,尤其是隐藏在教材中的概念原理间、字词句段章间的联系规律,分清知识的主干与分支(层次结构);让学生学会归纳、概括、比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一题多解和一法多用,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独立地建立与发展认知结构,对知识要素比较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对于场独立型的学生,我们应当注意创设“变式”和“矛盾式”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发散性。即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变式综合,随时揭示矛盾,随时引导场独立型学生解决矛盾,让问题情境中充满着矛盾,促使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反馈。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意调动两种类型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两种类型学生自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自觉性,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动机。
二:循序渐进,培优补差。
对于场依存型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在发挥其优点的同时要培养其迎难而上的钻研精神在数学问题解决中,首先应当让其明确问题目标,即明确应该达到什么终结状态,然后使学生明确:为了达到问题目标,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做不到,那么就会失败。这样,通过目标的激励和目标强化,学生就能自觉地确定解题目标,订出解题计划,调节解题进程。也即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对场独立型学生,教师要注意把大问题分解,引导学生建构对具体数学问题解决的目标体系,建构目标体系应遵循“小步距”和层次性原则,即将问题解决分成有序的若干阶段,通过对若干阶段的目标构建以及目标实现,使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循序渐进,以便及时通过反馈来调控解题步骤或策略。使学生善于自我评价目标体系,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以便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调节以后的解题手段和策略。引导学生善于想象、联想和多反思、回顾。数学问题解决方案正确与否?能否找出另外更好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的迁移?通过总结、回顾和反思使个人的探究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发挥。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在这种结合实际的最佳思维过程和最佳解题方案的不断探索和回顾反思中产生出新颖、独特和巩固性,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自我反省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开发。
三:确定定位,共同进步。
除了分清学生场的定向,教师也要确定自己的定向,因为教师的场的定向会影响教学方式。场独立性的教师倾向于指导性的教学方式,以任务为定向;而场依存性的教师则倾向于非指导性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定向。只有教师认识到自己的场的定向,才有可能采取与学生的场的定向相匹配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尊重学生的场的定向,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目的,为提高教学效益奠定扎实的基础。
数学学习活动是有目的的知识探究活动,其重要指标是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有价值的和有意义的思维后,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即是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真正做到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得到发展。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两种认知风格的特点,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大学扶贫论文大全【第四篇】
定向扶贫是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从村到户的扶贫,逐步构建扶贫长效机制,通过精准认定,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援助、管理和评估。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大学扶贫论文大全【最新10篇】”,多管齐下显神通。
不再有,“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愤怒;不再是,“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艰辛;不再闻,“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窘迫。干部书记工作队,助推贫困户载致富大礼包,舍贫困大包袱,奋力奔向山头的太阳;精准扶贫的小车,正奔赴历史的大舞台。这正是多方助力谋精准,多管齐下显神通。
多方助力谋精准,多人奉献展担当。
全面小康,一个不少,是国家的担当;一村一户一策,是基层干部的担当;告别繁华,反哺农村,是当代青年的担当。精准扶贫之所以能实现精准,是因为无数次的“跑断腿”、“磨破嘴”,是因为无数人的担当。秦玥飞耶鲁毕业,带着“黑土麦田”在各地乡村栽种科技兴农之花;黄文秀拒绝优厚待遇,带着对故乡的热爱,在百色点燃希望之光……无数人肩负生命的重量,穿过学以致用的关口,走在知行合一的扶贫路上,为贫困户撑起生命之伞。
多管齐下显神通,多政齐施为根源。
多管齐下不是表面的种类繁多,而是指向同一个目标拨除穷根;不是许多政策的简单相加,是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生态,健康,是可持续致富的百年大计;教育是扶“智”、强“志”,实现“智富”“志富”的有利保障;产业,就业是释放农村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扶贫不是发钱,不是慈善,而是指引方向、点燃动力。宁夏枸杞,闻名遐迩,却一度成为葛朗台箱中落灰的金子——没能带种植户脱离贫困。精准扶贫实施后,从副产品加工到海内外线上线下销售,交通、网络,教育逐步完善,宁夏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多管齐下,拔除穷根!
扶贫漫漫其修远,上下求索当自立。
“民生在勤,不索何获?”虽有多方助力,脱贫的小车还要贫困户自己来蹬;纵有多管齐下,致富的礼包还要贫困户自己经营。贫困不是福利的申请理由,坐等不是扶贫的欢迎对家,高呼万岁也不是对扶贫工作的最强回应。只有汗水,才能真正打开致富大礼包!
多方助力,践行“德莫高于爱民”的金科玉律;多管齐下,实现“善理疾者察其本”的庄重誓言;砥砺奋斗,表明“勤则不匮”的坚定信念——脱贫攻坚,使命必达;全面小康,擂响强音!
多方助力谋精准,多管齐下显神通。
不再有,“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愤怒;不再是,“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艰辛;不再闻,“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窘迫。干部书记工作队,助推贫困户载致富大礼包,舍贫困大包袱,奋力奔向山头的太阳;精准扶贫的小车,正奔赴历史的大舞台。这正是多方助力谋精准,多管齐下显神通。
多方助力谋精准,多人奉献展担当。
全面小康,一个不少,是国家的担当;一村一户一策,是基层干部的担当;告别繁华,反哺农村,是当代青年的担当。精准扶贫之所以能实现精准,是因为无数次的“跑断腿”、“磨破嘴”,是因为无数人的担当。秦玥飞耶鲁毕业,带着“黑土麦田”在各地乡村栽种科技兴农之花;黄文秀拒绝优厚待遇,带着对故乡的热爱,在百色点燃希望之光……无数人肩负生命的重量,穿过学以致用的关口,走在知行合一的扶贫路上,为贫困户撑起生命之伞。
多管齐下显神通,多政齐施为根源。
多管齐下不是表面的种类繁多,而是指向同一个目标拨除穷根;不是许多政策的简单相加,是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生态,健康,是可持续致富的百年大计;教育是扶“智”、强“志”,实现“智富”“志富”的有利保障;产业,就业是释放农村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扶贫不是发钱,不是慈善,而是指引方向、点燃动力。宁夏枸杞,闻名遐迩,却一度成为葛朗台箱中落灰的金子——没能带种植户脱离贫困。精准扶贫实施后,从副产品加工到海内外线上线下销售,交通、网络,教育逐步完善,宁夏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多管齐下,拔除穷根!
扶贫漫漫其修远,上下求索当自立。
“民生在勤,不索何获?”虽有多方助力,脱贫的小车还要贫困户自己来蹬;纵有多管齐下,致富的礼包还要贫困户自己经营。贫困不是福利的申请理由,坐等不是扶贫的欢迎对家,高呼万岁也不是对扶贫工作的最强回应。只有汗水,才能真正打开致富大礼包!
多方助力,践行“德莫高于爱民”的金科玉律;多管齐下,实现“善理疾者察其本”的庄重誓言;砥砺奋斗,表明“勤则不匮”的坚定信念——脱贫攻坚,使命必达;全面小康,擂响强音!
摘要:精准扶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命题,也是2030年“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人类共同理想的政策实践。通过政治学视角,梳理扶贫到精准扶贫理论的发展演变,探究精准扶贫政策实践过程中国家宏观规划指导与基层推进政策落地之间的运行逻辑,最后落脚到分析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在改善基层民生与实现公共资源分配均等化、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国家善治目标的政治现代化价值。
扶贫是重大的政治使命,精准扶贫是改善基层民生的惠民工程。2013年11月,“精准扶贫”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贵州、云南等地考察时第一次提及[1];2015年1月,他视察云南时对“精准扶贫”的举措进行了补充说明;2015年,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总书记明确了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基本政策是“精准扶贫”[2];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政策指导,明确指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依据现行扶贫规定,保证2020年帮助区域性贫困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中国精准扶贫的实施,既具有继承过去的历史成绩,又富有新时代新常态的政治现代化价值;既是对古今中外世界反贫困历程和现状的精确把握,也是建成全民共享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贫穷在历史发展中阻碍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如何消除穷困,如何将贫困问题更好地解决,长久以来备受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是政治学所研究的民生热点问题。回顾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真正将贫困纳入到政治学视域下进行研究的先行者。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中贫困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是资本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4]恩格斯也讲过:“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欺压现象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和本质就能够揭示出来。”[5]每一种理论、决策、制度都源于社会现实,并指导社会需要的发展。精准扶贫思想及其政策的实施正是植根于中国反贫困实践和贫困人口的现实情况[6]。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国际国内治国理政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反贫困,作为全球人口第一的国家,中国的精准扶贫事业,范围很广、进行之艰难,在全球属于绝无仅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精准扶贫进行理论归纳,不仅是满足国内民生发展需要,也是服务于国际扶贫事业发展。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在扶贫相关的事业上赢得了很多国际上的赞许和认可。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实际国情体现为穷困人群过多,在开展扶贫帮贫事业上存在较多复杂问题,比如对贫困人数没有实际统计、真实贫困情况也没有摸底、措施针对性不强等。所以,新时期的扶贫战略关键思想就是精准扶贫,它是指导整个扶贫开发事业的关键,更是党领导人民破除贫困问题的指南针。
中国精准扶贫是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政治目标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底层诉求衔接的政策实践,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也是治理农村事务、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贫困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承诺的体现。精准扶贫所蕴含的“贫困户识别过程中的农民参与、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农民监督、中央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利益整合、地方政府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权力限度与运作逻辑、基层村级组织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治理效能,以及精准扶贫所蕴含的政治合法性建构价值”等都是核心的政治学命题[7]。1.中央政府的行为逻辑:共同富裕下的承诺。精准扶贫是基于农村贫困民众利益诉求,为推进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兑现共同富裕的承诺,中央政府所做出的公共决策。精准扶贫是我国基层治理的重要体现[8],在中国推行精准扶贫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的。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扶贫事业中,我们政府一直处于主导或者支配的地位,即在顶层设计中体现政策规划和行政指令;另一方面,在具体推行中又控制着整个财政扶贫的流动方向和区域。从这些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精准扶贫与国家的政治意愿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将精准扶贫看作是通过行政力量把农村弱势贫困群体进行现代化的转型。2.基层政府行为逻辑:压力型体制下的行为选择。基层政府行为逻辑是基于国家宏观政策、压力型体制下的行为选择。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地方政府为完成中央政府给予的各项行政任务和指令,同时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通常会将行政命令与物质激励相结合,这种运行机制就是压力型体制。压力型体制下,经济发展任务会进行量化分解,从县、乡镇、村、农民个体逐渐分解,造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一般基层政府主要涉及省级政府、县政府、乡镇政府和乡村组织。压力型体制下,中央政府不断放权,地方利益在制度上得到认可,但在分权后,上级对下级依然保持一种行政压力。中国精准扶贫依托自上而下的行政运作逻辑,国家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现社会动员;基层政府通过档案编制和绩效考核,实现扶贫开发过程的监督和目标协调;省政府、县政府和县扶贫办作为国家扶贫意愿的基层接纳人,主要完成上级指定的扶贫任务。3.贫困群众的行为逻辑:国家政策指导下的政治参与。贫困家庭是精准扶贫的目标主体,只有从建档立卡到扶贫项目实施中真正做到政治参与,才有可能更好地推进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国家通过政策宣讲、制作宣传片、播放讲解视频等多种方式,在各个村庄尤其是西部边远的农村地区普及精准扶贫的相关内容以及各项政策,使贫困家庭充分了解精准扶贫的政策、可能获得的帮助以及脱贫致富途径和可能性等信息内容。同时,还全面提高了贫困家庭对精准扶贫及其政策的知晓度,使所有的贫困家庭都能够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来,从而全面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和精准脱贫的实现。
精准扶贫是一场政治实践,所蕴含的政治学意义重大。本文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精准扶贫的政治价值。1.保障农村贫困群体社会权利的实现。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是靠贫困人民大众夺取政权的;今天,不忘初心就是要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困、奔小康”。精准扶贫,显示的不仅是当前国家对民生政治问题的关心和看重,更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基础工作的把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政治优势,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2020年实现精准脱贫、达到共富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根据当前传播发达的信息时代特征,政府广泛开辟监督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公共监督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困难群众展开沟通,多渠道获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贫困人口信息得以及时反馈,将贫困县退出纳入到阳光政府的改革范围,极大地推进了基层群众当前扶贫的扶贫进程和效率质量。2.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十三五”规划当中,新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共享发展理念本质上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自由权利归众生所有,人民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公平地获得教育、健康、食物饮水、住房以及卫生设施、选举与被选举等多项权利,这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解决贫困问题是他们获得其他权利的大前提之一,共享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坚持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在通过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治实验之后最终以达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实现全民共建共享。3.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精准扶贫既是国家治理在理念、具体模式、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效性积累,同时也彰显出国家治理在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调整和社会适应性过程。中国精准扶贫广泛调动了贫困农户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贫困户的生存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夯实了政治合法性的群众基础。总的来说,通过精准扶贫的政治实验,国家治理能力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除了日益增长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益贫性效应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优越性所引导的政策保障机制,都是促使社会全员积极参与政事的有效动力。4.促进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实现。精准扶贫是中国的亮点,中国进行的伟大的政治实验精准扶贫告诉了全世界,中国在不断进行社会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一样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实践的理论实践成果,不仅正确引导了中国全面小康社会,而且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脱贫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蓝图。
现在已经不是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了,学子面对家庭的贫困,更多的是无奈、无助、困惑,相对于富家子弟,他们的心灵往往更为脆弱。国家的助学政策、众多的慷慨之士,无疑给他们的求学提供了可能性,然而部分实施救助的人在崇尚作秀的不良风气下,对本充满爱心的助学行动,采取大肆宣传的模式,录像、拍照、宣传、报道,在这样的活动中,很多学子不堪其累,贫穷得到曝光,隐私得到展现,部分学生的个人自尊得到一定程度的戕害。感恩的眼泪不一定非要通过镜头来检验,捐资助学的善举不一定非要呈现在广大的电视观众的面前,物质的帮扶的同时莫忘精神帮扶。
扶贫还要扶心。要时刻注意呵护学生的心灵,保护他们的自尊。现在的扶贫助学模式,往往是“一帮一”的模式,谁帮谁双方都知道,这种结对帮扶在方便、快捷、便于联系的同时,其实还有很多弊端:帮助者是否应该得到被助者的报答?被助者是否就应该念念不忘被帮扶而感恩的情感包袱?被助者不感恩是否应该受到谴责?不感恩是否帮助者就应该中断施助?曾经见到报道,一个得到救助的学生几年里连个电话也不打,连封信也不写,更没有登门道谢的事情,施助者感到委屈,叫屈的同时甚至想停止救助。报道以来,媒体和社会纷纷谴责被救助的学生,大谈必须实施感恩教育。我们承认这样的学生也会存在,但在谴责的同时,谁又会理解得到救助的学生的那颗过分敏感的心灵呢?他们没有感恩的举动,不一定是人品所致,很可能是别有隐情。所以,现在提倡的“暗助”还是十分可行的,这种暗助正是对学生心灵的最好呵护。有个学校为了帮助贫困生,根据食堂电脑统计,针对每个月花费伙食费最少的那部分学生,学校都会偷偷为其在餐饮卡里注入一定量的伙食资金,这样既帮助了学生,又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面子,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暗暗地感恩社会。
忽然想起了前几年报纸上登的一个小故事,一个盲女为了自食其力每天站在街头卖花,一个企业的老板看到后慷慨解囊,拿出一大笔钱交给盲女生活用。固执的盲女谢绝了企业老板的好意,一分钱不要。企业的老板改变了办法,从此他天天到卖花的盲女前买花,有时候自己忙就派自己的员工去买花。卖花的盲女因为能够自食其力而由衷的快乐,那个聪明善良的老板因为助人也感到了由衷的快乐。那个企业的老板实在可贵,他用自己的善良帮助了人,更可贵的是他保护了盲女的那颗心灵。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帮助方法的不当很容易造成受助者的“接受施舍”的认识误区,这时候的帮扶就成了拆了心灵的“东墙”去补充物质的“西墙”的举动了。
给学生一个捐资助学求学的机会,要给学生一份情感上的体谅和态度上的温情,更要给学生一个健全的人格。不要给学生贴上贫困的标签,不要让每当新学年伊始的扶贫助学再成为教育四季歌中一段悲情旋律,莫忘扶贫还要扶心,真正让受助的学生成为学有所成、心智健全的完美无瑕的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而”字用得并不好,让人们都觉得,造成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原因,就是仓廪不实、衣食不足的所谓“贫穷”。
而我认为,这个地方应该用“乃”,不是表示充分性的“就”,而是表示必要性的“才”。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人们脱离贫穷的必要的第一阶段。而我们是走在第二阶段的路途之上,我们身上的贫困却不为人所知。
贫困是一种疲惫的滋味,生命只有奔波,而没有歇息。庄子有云:“贫也,非惫也。”在庄子看来,精神上的疲惫比生活上的拮据还可怕。当如日中天的张国荣淤积一腔难以言说的孤独在空中划出一道凄美的弧线,与梦中的《霸王别姬》一同浮沉,他一定明白了,肉体的拼搏怎释化得了精神的疲惫。疲惫并不一定只属于穷人,内心的困顿感总是能够穿越富与穷的界限。现代人学会过一种松弛而有朴素信仰的生活,其实就是脱贫。从地里走出来的人们,重拾一颗走回地里的心,就是精神上的贵族。
贫困是无所事事,无所担负,生命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有所肩负。很多人错误地把这种肩负,当成了贫困,并不断抱怨。其实他抱怨的并不是肩负本身,而是自己的脆弱与无能。所以恰恰相反,能够有所肩负,扛起家庭的重担与社会的责任,让自己觉得“有用”,让家人觉得“安心”,让社会得到的,多于从社会汲取的,才会幸福相随,富贵相伴。现代人的财富并不是用实际占有的来度量,而是用实际施与的来度量,因为我们终于了解到,只有带来幸福感的财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贫困是永远学不会满足,离不了一颗名利心。对于和平年代的现代人来讲,穷与富都是相对而言。那些成天念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往往并不是穷人。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狗问妈妈,“如果把我的尾巴比作幸福,为什么我拼命抓它都抓不到呢?”妈妈说:“不要紧,走走看。”狗走了几步,终于发现,他的幸福总是跟在他的身后。
从杭州纵火案的保姆,到那位每月辛苦还六千房贷的教科书式老赖,他们拼命地想抓住幸福的尾巴,然而都事与愿违。一个人是不是困窘于贫困,其实在于他对所谓贫困的接受程度;是不是惶然于富贵,也在于他对失去富贵的接受程度。这其实是一种智慧,所以才有那句“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如果保姆能安然歆享女主人和她的友谊,如果“老赖”能够依法缴纳赔偿金,如果刘鑫能够在第一时间抚平江歌妈妈的创伤,他们不仅不会撞见自己那么恐惧的所谓“贫穷”,人生反而可以走开去,而不必陷于如今的窘境。
不得不承认,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的确会牵累人的心灵选择。每个人都有心为形役的痛苦。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比任何世代,都更有条件拥有一个安稳坦荡的内心境界和无所拘囿的人生态度,比任何世代,都更接近真正的富裕。
致富之路,我们都才刚刚开始。
《推动精准扶贫,实现共同富裕》。
摘要“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现状如何,应以怎样的策略推动扶贫工作,笔者对当前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构建精准扶贫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目标现状策略。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党的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1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系列时间点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的勇气、信心和决心。
1.精准扶贫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和政府对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庄严承诺。
从2015年到2020年,要在5年多时间减贫7000多万人,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人,平均每月减贫100万人。要完成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这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2.寻找差距补齐短板。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面对当前的扶贫工作形势,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对照中央要求找差距,着力补齐认识短板。
要做好扶贫工作,笔者认为在思想认识上要做到“两要三不”:
时间上要推进,要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扶贫攻坚,刻不容缓,不能懈怠。古人言:“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精准扶贫时间已经确定,我们要纳入议事日程,确保在规定时间完成脱贫任务;思想上要扶志,贫困地区发展既要政策扶持,也要靠内生动力。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我们要从思想上和根本上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有一技之长作为脱贫的“加速器”。
扶贫攻坚不走马观花。我们应当认识到,扶贫工作是雪中送炭,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真情实感的倾注;贫困群众更需要关心、关爱。扶贫攻坚不急攻近利。在扶贫工作中,既要迈开步子,想出点子,也不能只顾眼前,要放眼未来。既保持生态环境不破坏,又能让农民安居乐业,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扶贫攻坚不水中捞月。扶贫的要义是全面脱贫,不能只考虑关键中的少数,要考虑少数中的关键。
对照脱贫目标找差距,着力补齐能力短板。
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落实,精准施策,方能取得实效。
(1)做好生产发展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很多贫困地区有特色优势资源,但“养在深闺人未识”。思路一变天地宽。要抢抓消费升级、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机遇,利用现代科技、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引导贫困群众创新创业,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2)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一些贫困地区还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对文化教育的忽视不仅降低了贫困群众脱贫能力,还会导致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智关键是要让贫困人口公平享受公共教育资源,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想方设法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落实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计划,实施贫困县教育培训项目,完善教育信息网络,开设网上课堂,落实高校招生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贫困家庭子女到大中城市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政策。
对照“三严三实”找差距,着力补齐作风短板。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招,容不得丝毫马虎。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把严与实体现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环节,突出“准、实、严”。
“准”即“精准”。这体现在识别和施策两个环节,扶真贫必先识真贫。江西省于都县探索出“四议一公开”办法,经过党员干部提议、村两委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和评议结果公开的程序,把谁是贫困人口搞清楚。精准施策就是精准分析贫困原因和贫困户需求,精准制定扶贫规划、拟定扶贫政策,确保脱贫攻坚措施精准对路。
“实”即责任要实、措施要实。坚决落实一把手的政治责任、贫困县的主体责任、部门的行业责任,形成有效运转的责任体系,只要有一人不脱贫就不放手。按照中央要求,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出台配套措施,推动决策部署方案化、具体化,不搞大而化之、大水漫灌。细化扶贫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结合地方实际,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
“严”即考核结账要严、工作督办要严、工作纪律要严。严格考核程序和标准,加强对脱贫绩效的社会监督,责任要精准到人,扶贫攻坚工作中,从签责任状,到具体的工作明确,都要责任到人,立下军令状,加大扶贫工作中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为解决温饱问题、为实现小康生活,已经奋斗了上千年。如今,号角吹响,决胜在即,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美好的图景即将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朱霞梅.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人的发展视角[d].复旦人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03).
[2]陈石光.扶贫开发工作刍议[j].乌蒙论坛,2015(03).
[3]苗仁生.对我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
。
大学扶贫论文大全【第五篇】
实践证明,搞好扶贫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进一步体现党的宗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政治大事;是落实党的富民政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稳定农村局势的实际步骤,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经济任务。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具体讲,其一,要成立扶贫工作常设机构,配备素质较高的干部,组织协调扶贫工作,研究、交流扶贫工作方法和经验。其二,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坚持采用派驻扶贫工作队和工作组的有效形式;实行对口承包,不脱贫不脱勾,并具体规定一些奖惩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人。其三,要组织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帮助扶贫工作。
要想使贫困地区改变贫困面貌,首先必须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规划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体规划,即通过扶贫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达到的总的目标;二是年度规划,即每年所应实观的目标;三是各项具体规划,如人才培养规划,科技兴农规划等。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各地实践证明,凡是制定了一个好的规划的地方,那里的扶贫效果就明显。反之,若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人一套搞法,其结果只会是年年扶年年贫,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给党和人民造成损失,贻害无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有两条: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长期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扶贫工作,国家拔出了大批救灾、救济款物,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但一个值行注意的问题是,在扶贫过程中,由于对人才与技术的开发与扶持不够,其结果是:“救济年年搞,年年不温饱,专靠钱和物,穷根断不了。”这说明光靠输血只能维持生命,只有传授技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健康成长。扶贫工作必须抓住“扶本扶智”这个根本。扶本扶智就是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苦干实干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发展教育,输入信息,更新观念,改变人的愚昧状况;就是要向广大贫困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一技之长,发展生产,使他们获得脱贫致富的实际能力。
我们在调查中发观,虽然一个村是贫困村,但穷衬里也不乏富裕户。为什么在相同的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下,却有穷有富呢?这就需要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再分析原因,最后因人施扶。目前农村贫困户按其原因来分,大致有如下十种类型:(1)缺劳力型,(2)缺资金型,(3)缺技术型,(4)缺门路型,(5)经营无方型,(6)痴呆傻弱智型,(7)孤老(小)型,(8)懒惰型,(9)家大口阔型,(10)天灾人祸(包括疾病)型,等。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扶持办法。如对缺劳力型户,我们就要发动同村同组农民义务帮工,并减免其义务工,帮助他们发展食用菌,桑蚕、家禽等轻体力、技术型、收益大的生产项目。对懒惰型户,一是要扶志,即帮教立志,使其克服好逸恶劳的恶习。二是制度约束,防止其外出乱跑。三是诚心帮助,解决其具体困难。对天灾人祸和患病致贫型户,政府和集体要及时扶持资金和物资,给予救济,使其增强抗灾自救的能力,尽快恢复生产。
人口控制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贫困地区能否最终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在贫困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要尽快控制住。不能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要采取措施,克服近亲生育、人口素质下降的倾向,避免痴呆傻和弱智等新的贫困因素再生。如果贫困地区不把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抓好,即使我们的财富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但有相当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吃掉,结果仍旧摆脱不了贫困,达不到小康。特别是我们农村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要把好第一关,坚决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为控制人口做出积极的努力。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病根。贫困地区要彻底摆脱贫困,普遍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的艰巨任务。以选择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产业为目的的调整,是扭转贫困地区经济恶怀循环的一大工程。如宋家垭村人平只有亩地,种粮食充其量只能混个肚儿圆。若充分利用当地荒山坡地,大力发展优质烟叶,茶叶、桑蚕、板栗、核桃,白果、杜仲、枣皮等收益大的经济项目,再辅之以其它工付业项目,尽快脱贫致富是不成问题的。
区域贫困、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了许多扶贫的优惠政策,上级每年把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投放到贫困地区。这有它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即从客观上助长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扶贫工作必须注意把上级政府扶贫的积极性与当地政府、村民委员会和农民脱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把扶贫工作单纯看作是上级政府的事,而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和部门处于应付被动地位的状况。当地政府及其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向农民及时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社会化服务,同时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杜绝乱摊派,减少不合理的收费,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学扶贫论文大全【第六篇】
(一)。
1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分析。
教学内容小学化,增加知识门类和难度。
目前,有的幼儿园将开办特色班视为创收的有效途径,幼儿在这里除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育活动外,还要参加门类繁多的兴趣班,幼儿早上入园后,充满了压力和忙碌的一天就开始了,家长的攀比心理和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可谓相互促进,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幼儿特长班,这些特长班盲目地引导幼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某种专门的训练,结果却是不尽人意。事实证明,这种增加知识数量和难度的做法是缺乏科学性的。
教学形式小学化,以课堂教学取代游戏。
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内容,幼儿在幼儿园中应该通过游戏的开展,满足身心发展的需求,从而自然而然地获取相应的知识。我国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该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并在游戏中做到关注幼儿差异,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但是,目前有很多的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提升自己的名气,以课堂教育取代了游戏,让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接受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完全忽略了幼儿教育的特点和幼儿的天性,这种小学化的教学形式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学管理小学化,以小学生制度管理幼儿。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接受到适合这一时期的发展的教育,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需要有正确、合理的生活、活动、学习、游戏等方面的安排,一般情况下,幼儿园大班每天上2~3节课,每节课的时间是30分钟,幼儿的课余休息时间也比较长,与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有的幼儿园在幼儿的生活管理上,基本运用了小学的管理制度,以集体班级教学为中心,来安排幼儿的作息时间,幼儿园俨然成为小学,另外,一些兴趣班、特长班更是让一些幼儿失去了游戏、运动的时间,这种小学化教学管理的现状,也使幼儿教育失去了本有的乐趣,后果堪忧。
2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纠正策略。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完全忽略了幼儿的特点,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也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结合上文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分析,对如何纠正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的策略,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做好“幼小”教育衔接。
幼儿阶段具有自己的主要特征,因此,幼儿的教育应该结合这些特征来做出合理的设计和实施,实现教育对幼儿的健康发展的作用,幼儿教育的重点还应该体现出内容的丰富性、启蒙性,在教育的特点上,还应突出科学性和适当性等,“幼小”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幼儿教育还应结合幼儿的教育规律、教育的理念来设计教学的课程,突出幼儿教育的独立性,应该认识到幼儿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入学前的考试,而是为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才是关键,因此,要以多样化的适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活动、游戏等,增强幼儿的学习意识,培养学习的兴趣,为了幼儿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有效发挥“家园”共育作用。
目前,有很多的幼儿教师业务知识十分欠缺,很多教师学习专业是小学教育,甚至有的教师是通过关系招收进来的非专业的毕业生,这就使得幼儿教育的师资难以适应当前幼儿教育的需求,因此,首先要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幼儿教育的能力,真正克服小学化的倾向,要是幼儿教师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的教育,要结合幼儿的特点来进行;鉴于目前众多家长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展开交流,是家长充分理解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是拔苗助长,无法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让幼儿在家庭中获得良好的教育,充分发挥出“家园”共育作用。
政府部门宏观管理,加大幼儿教育督导力度。
由于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管理滞后,导致了我国的幼儿教育一直处在一种落后的状态中,因此,今后要建立并完善幼教的监督机制,从每个教育教学的环节中进行严格的把关,对出现“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各级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办园的标准,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办理,防止个体幼儿园出现“小学化”教育,产生生源等方面的不正当竞争。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在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管理上都表现的十分突出,它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势下,纠正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需要依靠整个教育机制的改革,需要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付出长期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二)。
一、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的倾向形成原因。
1.传统观念的影响。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开始重视起来,在孩子全方位发展上愈发注重。同时家长也受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早期教学启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偏好于选择兴趣班开设多的学校,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教学中小学化倾向的风气。
2.幼儿教师专业性的缺乏。
幼儿教育阶段是培养孩子对学习和生活兴趣的阶段,因此对幼儿教师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幼儿教师需要具备音乐、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教学能力,但是,现在很多中小城市包括一些大城市的私立幼儿园的幼儿教师都是由一些中小学教师来充任的,缺乏幼儿教育的多样性、活泼性,课堂教学也更加偏重于小学化的理论教育,抑制了孩子们的想象,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3.教育衔接的影响。
幼儿教育的实质是以儿童为中心实施的教育,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阶段,意在培养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但是很多家长都陷入到对幼儿教育认识误区,认为幼儿教育是在为小学教学做准备,从而导致了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超前教育”现象产生,并且还有不断加重的倾向。
4.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中国特定国情下的一种教育模式,已经有很多年的发展历史,很多家长都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潜意识中已经认可了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另外一方面,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极大希望,希望他们未来都可以通过教育成为社会上的佼佼者,因此,他们对孩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且在生活中相互攀比,这就导致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
二、幼儿教育中小学化倾向的弊端。
幼儿还处在心智、性格、兴趣发展不成熟阶段,家长们让孩子在幼儿教育时期接受小学化教育,这无疑是在揠苗助长,违背了孩子成长规律,制约了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
1.制约孩子个性发展。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学习并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是在幼儿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的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孩子之间交流学习,初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但是,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越过了孩子们这一发展阶段,抑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最终会造成了孩子们厌学的现象。
2.制约孩子发展兴趣。
现在很多孩子都处在被动教育中,在家长的安排下,各种兴趣班接踵而至。紧凑的兴趣班剥夺了孩子们玩乐的时间,更别提孩子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将孩子们的天性都扼杀在襁褓之中,摧残了孩子们智力发展,孩子本在被迫的学习过程中,甚至有可能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3.制约孩子的学习进程。
孩子在幼儿时期接受小学化教育,在短时间内,我们可能会看到孩子在学习方面这些领先于其他孩子,但是,这些孩子在幼儿时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中,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的学习方法,缺乏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枯燥学习过程中,会很快丧失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4.制约幼师专业性发展。
由于现阶段的幼儿教育逐渐倾向小学化教育,幼儿教师的各种专业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得不到施展,仅仅局限在向学生传授各种理论知识,在一段时间后,幼师就会形成特定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三、幼儿教育中小学化教育的解决措施。
1.遵循幼儿教育原则。
幼儿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让他们在游戏激起自己的求知欲,发展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和兴趣,加强孩子的思想教育,让孩子身心都能够健康发展。
2.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社会总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家长的观念也不会停滞不前。现在家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在孩子幼儿阶段就开始接受小学化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方式极大损害了孩子学习积极性,制约孩子的成长个性,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很多人都是在这种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要想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就需要学校多开设一些亲子教育,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幼儿教育中来。
3.应试教育观念的转变。
应试教育是中国特有国情下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影响了我们几代人,虽然现在我国正在极力提倡改革教育,但是他们将改革重点过多放在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等等,正是在这种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才使得很多的幼儿教育中出现小学教育的不良现象。因此改革教育,还要从幼儿教育抓起,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逐渐改善幼儿教育中小学化倾向的问题。
4.专业化队伍的培养。
学校实行幼儿教育,是让孩子在幼儿教师引导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育,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情,这就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具有更高的要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着极大影响。因此,要改善幼儿教育中具有小学化倾向的状况,还要从幼儿教师抓起,因此,学校在招聘幼儿教师时,要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性进行考核,同时还需要幼儿教师在平时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幼儿教育。
5.回归教育本色。
现在国家一直提倡为小学生减负,但是很有学校都没有将这一号召落实,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让本该在游戏中学习、成长的孩子被各种兴趣班围绕。这种揠苗助长式教育,违反了幼儿教育原则。要想教育回归本色,不但需要加强幼儿教师的教学专业性,还需要学校加大投资力度,购置各种教学用具,让孩子的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因此,要想回归教育的本色,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
6.加大监督力度。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需要我们共同呵护,但是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教育正在不断摧残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要解决这一教育问题,需要教育部门规范幼儿园建设机制,加大对幼儿园的监测力度,明确幼儿园的办学宗旨,在还给孩子们一个无忧的童年。
四、结束语。
教育最忌讳急功近利,幼儿教育中小学化倾向违反教育基本原则。幼儿教育对孩子心智、习惯、思想的培养都起着重要作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步。但是要幼儿教育中小学化倾向的教育模式已经被很多家长、学校所接受,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还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还学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三)。
一、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幼儿教学活动结构设置不合理。
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在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传统观念的指导下,幼儿教育往往轻视甚至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往往只是被动的模仿和接收教师单方面传递的知识信息。另外,幼儿游戏教育中,幼儿游戏的设置结构重内容轻目标,游戏的展开和组织都比较混乱,普遍偏重开展认知性游戏,忽视情感性游戏的安排,而且在具体游戏中,教师往往包办一切,幼儿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生搬硬套的执行,这样就会磨灭幼儿的个性差异,使幼儿逐渐趋于同一化发展。
2.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
传统观念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基本上与小学教育无异,幼儿教师偏重于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幼儿进行满堂灌,幼儿认字的个数、解题的难度、背诵古诗的数量成为衡量幼儿园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对于有利于体现幼儿主体个性,培养幼儿情感意识,激发幼儿创新创造潜能的各类教学活动,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具体的实践十分缺乏。
3.幼儿教育不堪重负。
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因此,目前我国的幼儿园大多倡导实行家园合作法教学,虽然幼儿园和幼儿家庭之间有了一定的交流和合作,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家园合作的真正价值并未真正发挥。另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使得更多的家长片面的认为“要从娃娃抓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些观念的客观存在,促使幼儿园将更多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提前到幼儿教育中,挤压了幼儿教育本身的存在空间,加重了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负担。
二、走出幼儿教育误区的有效途径。
1.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素养的培养。
幼儿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幼儿教师则是辛勤的园丁,只有首先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的辛勤园丁才能将祖国未来的花朵浇育好。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积极促进幼儿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尊重幼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幼儿积极性的发挥。其次在教师观念转变的前提下,幼儿园之间应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同时,学习外国先进的幼儿教育经验,运用最新的幼儿教育理论指导幼儿教育实践。
2.丰富幼儿教育教学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应结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积极运用游戏教学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游戏在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幼儿的智力、情感发展等发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学中应广泛的开展游戏教学模式。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要求灵活安排和设计种类丰富的游戏,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切实将游戏融入到幼儿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将游戏生活化、生活教育化。
3.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
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更重要是,幼儿教育是一项需要三方合力才能完成的重要项目。当今社会上很多孩子的家长都因忙于工作,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互动,将幼儿教育的重任单方面的推向幼儿园。我国的幼儿园大多采用封闭的教育方式,加上幼儿的自理能力较低,所以幼儿园很多具体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加上目前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幼儿园与家长联系,加强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共同探讨,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和增进,而且有利于幼儿教育中各项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健康愉悦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
三、结语。
总之,针对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误区,学校、社会、家庭必须承担起各自的角色任务,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巧妙运用游戏教育方法,实现幼儿在健全、快乐的环境中全面发展,为幼儿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扶贫论文大全【第七篇】
摘要“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现状如何,应以怎样的策略推动扶贫工作,笔者对当前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构建精准扶贫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目标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1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系列时间点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的勇气、信心和决心。
1精准扶贫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和政府对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庄严承诺。
从2015年到2020年,要在5年多时间减贫7000多万人,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人,平均每月减贫100万人。要完成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这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2寻找差距补齐短板。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面对当前的扶贫工作形势,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对照中央要求找差距,着力补齐认识短板。
要做好扶贫工作,笔者认为在思想认识上要做到“两要三不”:
时间上要推进,要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扶贫攻坚,刻不容缓,不能懈怠。古人言:“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精准扶贫时间已经确定,我们要纳入议事日程,确保在规定时间完成脱贫任务;思想上要扶志,贫困地区发展既要政策扶持,也要靠内生动力。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我们要从思想上和根本上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有一技之长作为脱贫的“加速器”。
扶贫攻坚不走马观花。我们应当认识到,扶贫工作是雪中送炭,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真情实感的倾注;贫困群众更需要关心、关爱。扶贫攻坚不急攻近利。在扶贫工作中,既要迈开步子,想出点子,也不能只顾眼前,要放眼未来。既保持生态环境不破坏,又能让农民安居乐业,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扶贫攻坚不水中捞月。扶贫的要义是全面脱贫,不能只考虑关键中的少数,要考虑少数中的关键。
对照脱贫目标找差距,着力补齐能力短板。
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落实,精准施策,方能取得实效。
(1)做好生产发展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很多贫困地区有特色优势资源,但“养在深闺人未识”。思路一变天地宽。要抢抓消费升级、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机遇,利用现代科技、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引导贫困群众创新创业,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2)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一些贫困地区还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对文化教育的忽视不仅降低了贫困群众脱贫能力,还会导致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智关键是要让贫困人口公平享受公共教育资源,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想方设法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落实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计划,实施贫困县教育培训项目,完善教育信息网络,开设网上课堂,落实高校招生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贫困家庭子女到大中城市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政策。
对照“三严三实”找差距,着力补齐作风短板。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招,容不得丝毫马虎。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把严与实体现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环节,突出“准、实、严”。
“准”即“精准”。这体现在识别和施策两个环节,扶真贫必先识真贫。江西省于都县探索出“四议一公开”办法,经过党员干部提议、村两委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和评议结果公开的程序,把谁是贫困人口搞清楚。精准施策就是精准分析贫困原因和贫困户需求,精准制定扶贫规划、拟定扶贫政策,确保脱贫攻坚措施精准对路。
“实”即责任要实、措施要实。坚决落实一把手的政治责任、贫困县的主体责任、部门的行业责任,形成有效运转的责任体系,只要有一人不脱贫就不放手。按照中央要求,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出台配套措施,推动决策部署方案化、具体化,不搞大而化之、大水漫灌。细化扶贫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结合地方实际,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
“严”即考核结账要严、工作督办要严、工作纪律要严。严格考核程序和标准,加强对脱贫绩效的社会监督,责任要精准到人,扶贫攻坚工作中,从签责任状,到具体的工作明确,都要责任到人,立下军令状,加大扶贫工作中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为解决温饱问题、为实现小康生活,已经奋斗了上千年。如今,号角吹响,决胜在即,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美好的图景即将变成现实。
大学扶贫论文大全【第八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管理和完善精准识别机制,针对新一轮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户主要致贫原因,因户因人施策,把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扶贫工作从未间断,而且投入力度都是有增无减,持续的扶贫攻坚使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大水漫灌的扶贫不能彻底解决现有的贫困问题,扶贫仍留有死角,唯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方可挖穷根、治穷病。
在家呆着无事可做。文化水平的落后,也导致了当地人思想观念的保守性,山村里重男轻女观念没有到很好的改变,而且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的发展观念。精准扶贫主要是要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加强对这部分人口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占农村劳动人口近一半的农村妇女和“两后生”在摆脱贫困方面的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劳动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贫困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的提高也就显得越来越紧迫,政府要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的成人教育的发展,加强对这些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这些妇女和“两后生”,要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给她们提供各种政策优惠,充分吸收先进经验,提高教育扶贫力度。另外精神生活的单调,还导致赌博、迷信甚至邪教很容易占领农民的精神空间,造成部分农民的长期颓废,严重影响农村的和谐与发展。
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真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这才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式与途径。
二、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具备多重作用。首先,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变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改变村镇面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意义重大,如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使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条件;再者,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是使农民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别的基础。比如治沟造地工程,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使农民具备向土地要效益,依托资源谋发展的基础条件。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可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发展产业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只有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提高服务水平,才能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才能让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让农民真真实实富起来。
决基本生活需求才能脱贫。一方面,对于纳入建档立卡范畴的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通过政府“兜底”的办法,由民政部门按照序时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确保按期实现脱贫目标;另一方面,对于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人口的增收脱贫必须通过资金扶持、项目带动、组织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等途径和措施,确保实现脱贫目标。通过对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家庭的致贫原因进行汇总和全面剖析,大体可以归纳为因病、因学、因残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动力等因素,全面把握和正确分析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主要致贫原因,才能做到因户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和“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式与“四个统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种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精准管理,就是要建立完善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信息档案台账,强化精准扶贫监测,及时跟踪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情况,确保帮扶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证明,无论是开展精准识别,还是实施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都离不开一支精干高效的扶贫干部队伍。县、乡两级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和具体工作的承担者,要重视和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调齐配强扶贫部门领导班子,充实扶贫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大扶贫政策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事有人干、有人干事,为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对农村低收入扶贫户进行分类和全面摸清主要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完善各类管理机制,因户因人施策,强化责任落实和推进,确保脱贫奔小康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大学扶贫论文大全【第九篇】
现在已经不是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了,学子面对家庭的贫困,更多的是无奈、无助、困惑,相对于富家子弟,他们的心灵往往更为脆弱。国家的助学政策、众多的慷慨之士,无疑给他们的求学提供了可能性,然而部分实施救助的人在崇尚作秀的不良风气下,对本充满爱心的助学行动,采取大肆宣传的模式,录像、拍照、宣传、报道,在这样的活动中,很多学子不堪其累,贫穷得到曝光,隐私得到展现,部分学生的个人自尊得到一定程度的戕害。感恩的眼泪不一定非要通过镜头来检验,捐资助学的善举不一定非要呈现在广大的电视观众的面前,物质的帮扶的同时莫忘精神帮扶。
扶贫还要扶心。要时刻注意呵护学生的心灵,保护他们的自尊。现在的扶贫助学模式,往往是“一帮一”的模式,谁帮谁双方都知道,这种结对帮扶在方便、快捷、便于联系的同时,其实还有很多弊端:帮助者是否应该得到被助者的报答?被助者是否就应该念念不忘被帮扶而感恩的情感包袱?被助者不感恩是否应该受到谴责?不感恩是否帮助者就应该中断施助?曾经见到报道,一个得到救助的学生几年里连个电话也不打,连封信也不写,更没有登门道谢的事情,施助者感到委屈,叫屈的同时甚至想停止救助。报道以来,媒体和社会纷纷谴责被救助的学生,大谈必须实施感恩教育。我们承认这样的学生也会存在,但在谴责的同时,谁又会理解得到救助的学生的那颗过分敏感的心灵呢?他们没有感恩的举动,不一定是人品所致,很可能是别有隐情。所以,现在提倡的“暗助”还是十分可行的,这种暗助正是对学生心灵的最好呵护。有个学校为了帮助贫困生,根据食堂电脑统计,针对每个月花费伙食费最少的那部分学生,学校都会偷偷为其在餐饮卡里注入一定量的伙食资金,这样既帮助了学生,又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面子,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暗暗地感恩社会。
忽然想起了前几年报纸上登的一个小故事,一个盲女为了自食其力每天站在街头卖花,一个企业的老板看到后慷慨解囊,拿出一大笔钱交给盲女生活用。固执的盲女谢绝了企业老板的好意,一分钱不要。企业的老板改变了办法,从此他天天到卖花的盲女前买花,有时候自己忙就派自己的员工去买花。卖花的盲女因为能够自食其力而由衷的快乐,那个聪明善良的老板因为助人也感到了由衷的快乐。那个企业的老板实在可贵,他用自己的善良帮助了人,更可贵的是他保护了盲女的那颗心灵。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帮助方法的不当很容易造成受助者的“接受施舍”的认识误区,这时候的帮扶就成了拆了心灵的“东墙”去补充物质的“西墙”的举动了。
给学生一个捐资助学求学的机会,要给学生一份情感上的体谅和态度上的温情,更要给学生一个健全的人格。不要给学生贴上贫困的标签,不要让每当新学年伊始的扶贫助学再成为教育四季歌中一段悲情旋律,莫忘扶贫还要扶心,真正让受助的学生成为学有所成、心智健全的完美无瑕的人。
大学扶贫论文大全【第十篇】
***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管理和完善精准识别机制,针对新一轮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户主要致贫原因,因户因人施策,把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扶贫工作从未间断,而且投入力度都是有增无减,持续的扶贫攻坚使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大水漫灌的扶贫不能彻底解决现有的贫困问题,扶贫仍留有死角,唯有***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方可挖穷根、治穷病。
在家呆着无事可做。文化水平的落后,也导致了当地人思想观念的保守性,山村里重男轻女观念没有到很好的改变,而且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的发展观念。精准扶贫主要是要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加强对这部分人口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占农村劳动人口近一半的农村妇女和“两后生”在摆脱贫困方面的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劳动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贫困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的提高也就显得越来越紧迫,政府要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的成人教育的发展,加强对这些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这些妇女和“两后生”,要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给她们提供各种政策优惠,充分吸收先进经验,提高教育扶贫力度。另外精神生活的单调,还导致赌博、迷信甚至邪教很容易占领农民的精神空间,造成部分农民的长期颓废,严重影响农村的和谐与发展。
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真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这才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式与途径。
二、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具备多重作用。首先,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变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改变村镇面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意义重大,如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使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条件;再者,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是使农民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别的基础。比如治沟造地工程,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使农民具备向土地要效益,依托资源谋发展的基础条件。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可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发展产业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只有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提高服务水平,才能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才能让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让农民真真实实富起来。
决基本生活需求才能脱贫。一方面,对于纳入建档立卡范畴的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通过政府“兜底”的办法,由民政部门按照序时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确保按期实现脱贫目标;另一方面,对于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人口的增收脱贫必须通过资金扶持、项目带动、组织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等途径和措施,确保实现脱贫目标。通过对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家庭的致贫原因进行汇总和全面剖析,大体可以归纳为因病、因学、因残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动力等因素,全面把握和正确分析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主要致贫原因,才能做到因户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和“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式与“四个统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种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精准管理,就是要建立完善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信息档案台账,强化精准扶贫监测,及时跟踪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情况,确保帮扶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证明,无论是开展精准识别,还是实施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都离不开一支精干高效的扶贫干部队伍。县、乡两级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和具体工作的承担者,要重视和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调齐配强扶贫部门领导班子,充实扶贫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大扶贫政策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事有人干、有人干事,为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对农村低收入扶贫户进行分类和全面摸清主要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完善各类管理机制,因户因人施策,强化责任落实和推进,确保脱贫奔小康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上一篇:艺人签约合作协议【精选8篇】
下一篇:艺体工作计划样例汇总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