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方向建议及具体措施

荣誉 分享 时间: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信息不透明、监管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提升管理能力,确保资金、资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方向建议及具体措施相关范例,供您参考!


当前,各地正在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已梳理出资金、资产、资源、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建立起问题台账,以下是针对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存在问题的解决方向及细化措施,从制度优化、能力提升、监督强化、问责落地、村民参与和技术支撑六个方向提出具体操作方案:

一、制度优化:细化规则与历史清理

1.制定差异化实施细则

分类管理制度:按资产类型(如耕地、林地、厂房、股权)制定管理制度,明确登记、维护、出租、发包、处置流程(例如:厂房的报废处置需参“照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执行)。

完善决策机制:根据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制定重大财务活动参照“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机制。

动态更新机制:每3年由县级农业农村局牵头,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的实际形态、管理状况、人员情况等对各项制度进行修订,确保制度符合村集体三资管理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

2.历史遗留问题专项清理

“三步走”清理计划:

① 摸底排查(3个月):根据当前清产核资的结果,梳理建立历史遗留问题台账,乡镇成立专项组,联合律师、会计师逐村核查账目与合同,建立问题清单(如超期承包、权属争议、应收款长期挂账、低价出租等)。

② 分类处置(6个月):对无争议问题限期整改(如补签合同),复杂问题由县级仲裁机构介入。

③ 结果公示(1个月):清理结果在村务栏、县级政府官网公示,接受村民质询。

二、能力提升:培训与数字化赋能

1.分层培训体系

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理事长及成员:每年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集中培训,内容涵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解读、民法典相关合同条款解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及会计制度解读、财务软件操作、廉政案例警示等内容。

村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成员:培训内容包括年度财务预算监督要点,重大财务决策监督要点,财务公开监督要点,模拟合同审核、账目核查场景演练。

村集体成员代表:通过“流动课堂”(下乡授课)普及三资权益知识,发放《集体资产维权手册》。

2.推广三资管理信息化平台

以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监管平台推广应用为抓手:

在功能模块方面:

① 资金模块:对接银行系统,实现收支线上审批、自动生成报表;

② 资产模块:扫码登记固定资产(如农机编号),自动折旧预警;

③ 资源模块:结合GIS地图标注林地、水域边界,防止越界发包。

在推广策略方面:选取部分乡镇试点运行三个月,优化后由全覆盖铺开。

三、监督强化:透明化与第三方介入

1.“阳光三资”公开机制

公开内容:每月15日前公示资金流水(精确到每笔支出用途)、资产租赁合同全文、资源发包竞标记录。

公开渠道:村务栏、微信群、县级三资管理APP(支持村民匿名留言质询)。

2.引入第三方监管力量

审计外包:县级政府通过招标采购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每村每2年强制轮审一次,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开。

交叉检查:相邻乡镇组成联合检查组,每季度随机抽查5%村庄,重点核查大额资金流向。

四、问责落地:明确红线与刚性执行

1.制定《三资管理责任追究办法》

行为清单:明确追责情形(如擅自抵押集体资产、未公开招标发包资源),建立追责行为情形清单。

处罚标准:对村干部、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财务管理人员等设立“三级处罚”(警告、扣绩效、撤职),对侵占资产者移送司法并追偿损失。

设立“三资问题举报直通车”

多渠道举报:开通县纪委监委专线、微信小程序“一键举报”,实名举报需7日内答复。

典型案例曝光:每季度在县级电视台通报1-2起违规案例,形成震慑效应。

五、村民参与:赋权与激励并举

1.“积分制”监督激励

村民参与三资核查、提出整改建议可获积分,积分可兑换农资(如种子、化肥)、优先承包集体资源或年度分红。

2.组建“村民观察员”队伍

每村推选3-5名非干部村民(含老党员、返乡青年),列席村集体资产处置会议并签署监督意见。

六、技术支撑:数据互通与智能工具

1.建设三资数据共享平台

打通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业、水务、交通、发改、教育、市场监管部门数据库,自动校验资产权属(如林地权证与国土“三调”数据比对)。

2.应用区块链存证技术

将集体资产出租、资源发包合同、投资参股、资产处置、资金流水等关键信息上链,确保数据不可篡改,纠纷时可调取链上证据。

实施保障

1.资金保障:财政设立“三资管理专项基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第三方审计等。

2.考核挂钩:将三资管理纳入县级政府乡村振兴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干部晋升、财政拨款挂钩。

通过以上措施的系统推进,可逐步破解制度执行中的“肠梗阻”,实现三资管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治理”的转变,切实保障农民集体利益。

46 4409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