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精彩1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交通管理存在政策执行不力、设施不足、信息共享缺乏、公众参与度低等问题,影响交通效率与安全。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1

(1)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应按照教育规律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通过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是遵循“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精简行政管理部门数量,实现部门职能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制度,定岗定编,明确岗位职责,奖惩分明;三是构建服务型管理体系,按照有利于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的原则,优化校系两级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转变观念,提升服务创新意识。高职院校要借鉴当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不断贯穿服务创新的理念、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和依法治校的理念。一是要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中贯穿创新就是发展的理念,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二是要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真正做到治校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三是要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将学校的各项工作纳入到法律法规体系中,科学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办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依法治校。

(3)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化队伍建设。行政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是要加强对兼职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轮岗、挂职等方式,培养一批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的“双肩挑”教师;二是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入口招聘选拔关,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招聘的学历和职称标准;三是要专项针对管理人员制定长期全面规范的培训计划,让管理人员有进修培训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四是要制定管理人员晋升晋级政策和奖惩制度,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4)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一是要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参加政治业务学习、继续教育学习、礼仪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二是要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应急处突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要着力培养管理人员敢于奉献、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精神。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因此,必须加大对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方法,就能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出行政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发展进步中的最佳效能。

参考文献。

[1]姚青春.新时期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规范化[j].山海经,(2):153.

[3]张悦.浅谈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现状及改革思路[j].时代金融旬刊,2015(35):197.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2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涉税信息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及有关涉税事项进行系统的审核、分析、确认和评价,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申报行为中的异常情况,促进纳税人依法申报纳税的管理活动。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迫在眉睫,作为深化改革中的新生事物,纳税评估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使其更好地为深化税收征管服务,已成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笔者试就纳税评估运行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评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实施纳税评估以来,对纳税评估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纳税评估把纳税人大量的一般性申报问题解决在日常税收管理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业务辅导和税收政策法规宣传,从而促进了纳税人的真实申报,提高了依法纳税的意识,税源管理得到了加强,异常申报率不断下降;同时在评估过程中使纳税人的税收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改正,减少了纳税人税收违法被处罚的发生,从而减少征纳双方处罚与被处罚的矛盾,进一步融洽税企关系,也为稽查提供了部分案源。但与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对照,尚有明显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纳税评估缺乏法律依据,评估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有关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方面,目前《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无有关纳税评估的规定。仅有一个3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43号)的规范性文件,且评估通用的分析指标较为复杂、繁锁,无统一标准,操作难度大,对中、小企业帐务核算不健全的难以适用。正因如此大家普遍对纳税评估的认识不足,就如何开展纳税评估思路不清,对这项重视程度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致使评估流于形式,评估的质量难以全面提高。

2、对纳税评估执法方式认识不一致,评估不能有效开展。不少人认为纳税评估仅是一种案头的税务审计,评估人员对疑点问题,通过约谈来解决,任凭纳税人自圆其说,评估定性方面评估人员也有主观意断行为,评估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

3、评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直接约束了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纳税评估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的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很多评估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看看表、翻翻帐、对对数的浅层次上,评估通用分析指标还不能充分运用。

4、评估机构建立参差不全,岗责不明确。目前多数县级地税局以下还没有专门的纳税评估分局,只是在各个分局内部设立了纳税评估岗位或股室,但是由于设立时间不长,通用分析指标还未统一,岗位职责不明确,评估人员的业务培训及业务考试制度仍未健全。

5、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等环节衔接、协调不足。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与征收、稽查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评估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起到促进作用;其次,评估是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过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但目前评估还处在探索阶段,在与征收、稽查等环节的联系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有时以评代查,以补代罚,使得纳税评估的中心监控地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

6、纳税评估指标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如果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资料不全,相关信息不足,但被测算的指标在正常幅度内,难道就算真实申报了吗?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型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的结果和开展方向。

税人的“非故意偷、漏税”行为,评估人员应当给予纳税人自查自纠的机会,即只要是纳税人不是态度恶劣或评估人员有理由认为企业有异常申报现象而企业拒不承认的除外,实际上都可以认定为是自查自纠税款,在评估环节入库后不存在罚款问题,这也是税务机关认为最有亲和力的一种方式,但如何客观判断企业是人为的“偷税”或非主观意愿上的偷税?且是否不论税额多少,一律由评估来入库,免除扰乱税收秩序所应受到的处罚,哪怕是涉及到十万、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税款,都可以免于行政处罚,免于移送司法机关?这一点是否会与《征管法》的有关意图相违背,相关的条款都未明确。

8、计算机依托不足,大量数据需要手工制作,评估文书复杂,可操作性差。(1)目前全国广泛推广应用的税收征管系统数据库的不统一,给信息共享带来技术障碍,大量的评估信息搜集靠手工操作录入,效率低下,差错率高;(2)文书繁多,而且不少税务文书内容重复,或与评估关联不大,很容易让人产生敷衍态度,不利于评估的健康发展。(3)相关文书内容十分单一,审核分析内容不多,与实际不相适应,可操作性不大,不能真正体现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我们亟须切实可行的文书或评估软件,真正把纳税评估落到实处。

二、完善纳税评估体系的对策与思考。

1、提高认识,统一政策,规范评估运行。纳税评估是日常管理、税务稽查的前奏曲,是日常征管中非常重要的事前、事中管理,对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和促使纳税人知法、守法、诚信纳税,减少偷税现象的发生都有积极作用。因此,建议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尽快制定正式的《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检查办法》,替代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对纳税评估的概念、评估范围、内容、预警值指标、岗位职责、执法方式等进一步予以明确。在适当时机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监控的重要内容纳入《征管法》或《实施细则》之中,使评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地也能在正式、规范的《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检查办法》指导下,统一认识,健全评估机构,完善评估管理体系,规范评估。

2、进一步树立纳税评估的思想理念,明晰与税务稽查的功能差别,加强与征收、稽查环节的衔接协调。不能片面地认为纳税评估仅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案头稽核,不实地进行评估。纳税评估作为税务机关行使税收执法权的一种方式,也可以将纳税评估定为辅导性评估检查,充分应用征管法及其细则规定的一切手段,而不应自我限制、自缚手脚。但是,纳税评估的目的毕竟与税务稽查不同,因此,对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嫌疑等问题的,为了打击违法行为,震慑违法企图,应按规定程序移交稽查局处理。但同时也不要认为纳税评估就是税务稽查,只不过税务稽查由稽查局来实施,纳税评估由基层征管部门来实施,仅仅是执行的主体不同。其实两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税务稽查是打击税务违法行为的手段,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的前提和依据,其对象是特定的而不是普遍的。而纳税评估不必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的前提和依据,可以根据征管的需要开展,其对象总体而言是普遍的而非特定的。此外,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的纳税结果做出评价并做出税务处理,目的在于打击违法行为,震慑违法企图。而纳税评估则是通过对纳税人纳税结果的分析找出形成结果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目的在于提出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与稽查部门的联动建设,加强与其他监控方式的沟通和配合,制定出科学的联系制度,真正实现征管一体化。

3、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选择一批懂税收、通法律、会财务,精通计算机应用的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评估,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合理搭配人员,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对评估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加强经验交流,切实提高培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评估队伍。加大干部考核力度,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将评估列入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对达不到评估质量要求和完成不了评估指标的,追究主管负责人和评估有关人员的责任。

4、完善评估方法体系,提高评估手段。纳税评估其实是一个征管监控过程。而在我们日常税务中监控是无处不在的:从办理税务登记、申报、征缴、办理减免退税、报送资料等等都是监控。所有这些监控,都包含在纳税评估的范畴之内。因此,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真实性的评估,仅仅是纳税评估的一个方面。税务机关根据实际管理的需要,可以是对退税真实性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所得税费用列支情况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实施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纳税人发票管理情况的专项评估等等。可以这么说,凡是税务机关日常管理事项,都可以是纳税评估的范围。当然,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评估应该是纳税评估的重点内容。评估管理要实行分类评估管理,拓展评估监控面,实现对纳税人的整体综合评定。(1)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实行分类评估管理,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和电子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2)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3)对个体工商业户或规模较小、未建帐的小企业,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用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纳税人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使纳税评估贯穿征管各环节和全过程,从而实现对纳税人的综合管理和全面监控。

5、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1)注重调查,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对纳纳税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销售额、销售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评估“量化”分析,以准确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评估的实施提供真实的指导信息;(2)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进销规模、仓库出入等方面,实现对生产销售的全方位分析,应用经济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

6、简化程序,规范评估运作。(1)简化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结合各地实际,合理确定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流于形式;(2)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7、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1)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效率和质量;(2)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人力、物力、技术,改变信息处理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适时构建税务数据仓库,开发纳税评估软件。

8、发挥评估作用,开展纳税信誉评价,实行等级管理。纳税评估为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我们应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对纳税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标准进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在此基础上对纳税人提供差异化的纳税服务,对高等级的纳税人为他们提供最佳纳税服务,同时对信誉等级低的纳税人加强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办税能力,对有意偷税的移送稽查,加大稽查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处理,形成良好的体制激励,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

税收征管新格局的确立,赋予了纳税评估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纳税评估在税收征管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要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结合征管实际,按照《征管法》和《实施细则》的要求,大胆创新,相信我们的纳税评估一定会大有成效,更具特色。

税人的“非故意偷、漏税”行为,评估人员应当给予纳税人自查自纠的机会,即只要是纳税人不是态度恶劣或评估人员有理由认为企业有异常申报现象而企业拒不承认的除外,实际上都可以认定为是自查自纠税款,在评估环节入库后不存在罚款问题,这也是税务机关认为最有亲和力的一种方式,但如何客观判断企业是人为的“偷税”或非主观意愿上的偷税?且是否不论税额多少,一律由评估来入库,免除扰乱税收秩序所应受到的处罚,哪怕是涉及到十万、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税款,都可以免于行政处罚,免于移送司法机关?这一点是否会与《征管法》的有关意图相违背,相关的条款都未明确。

8、计算机依托不足,大量数据需要手工制作,评估文书复杂,可操作性差。(1)目前全国广泛推广应用的税收征管系统数据库的不统一,给信息共享带来技术障碍,大量的评估信息搜集靠手工操作录入,效率低下,差错率高;(2)文书繁多,而且不少税务文书内容重复,或与评估关联不大,很容易让人产生敷衍态度,不利于评估的健康发展。(3)相关文书内容十分单一,审核分析内容不多,与实际不相适应,可操作性不大,不能真正体现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我们亟须切实可行的文书或评估软件,真正把纳税评估落到实处。

二、完善纳税评估体系的对策与思考。

1、提高认识,统一政策,规范评估运行。纳税评估是日常管理、税务稽查的前奏曲,是日常征管中非常重要的事前、事中管理,对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和促使纳税人知法、守法、诚信纳税,减少偷税现象的发生都有积极作用。因此,建议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尽快制定正式的《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检查办法》,替代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对纳税评估的概念、评估范围、内容、预警值指标、岗位职责、执法方式等进一步予以明确。在适当时机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监控的重要内容纳入《征管法》或《实施细则》之中,使评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地也能在正式、规范的《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检查办法》指导下,统一认识,健全评估机构,完善评估管理体系,规范评估。

2、进一步树立纳税评估的思想理念,明晰与税务稽查的功能差别,加强与征收、稽查环节的衔接协调。不能片面地认为纳税评估仅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案头稽核,不实地进行评估。纳税评估作为税务机关行使税收执法权的一种方式,也可以将纳税评估定为辅导性评估检查,充分应用征管法及其细则规定的一切手段,而不应自我限制、自缚手脚。但是,纳税评估的目的毕竟与税务稽查不同,因此,对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嫌疑等问题的,为了打击违法行为,震慑违法企图,应按规定程序移交稽查局处理。但同时也不要认为纳税评估就是税务稽查,只不过税务稽查由稽查局来实施,纳税评估由基层征管部门来实施,仅仅是执行的主体不同。其实两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税务稽查是打击税务违法行为的手段,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的前提和依据,其对象是特定的而不是普遍的。而纳税评估不必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的前提和依据,可以根据征管的需要开展,其对象总体而言是普遍的而非特定的。此外,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的纳税结果做出评价并做出税务处理,目的在于打击违法行为,震慑违法企图。而纳税评估则是通过对纳税人纳税结果的分析找出形成结果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目的在于提出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与稽查部门的联动建设,加强与其他监控方式的沟通和配合,制定出科学的联系制度,真正实现征管一体化。

3、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选择一批懂税收、通法律、会财务,精通计算机应用的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评估,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合理搭配人员,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对评估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加强经验交流,切实提高培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评估队伍。加大干部考核力度,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将评估列入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对达不到评估质量要求和完成不了评估指标的,追究主管负责人和评估有关人员的责任。

4、完善评估方法体系,提高评估手段。纳税评估其实是一个征管监控过程。而在我们日常税务中监控是无处不在的:从办理税务登记、申报、征缴、办理减免退税、报送资料等等都是监控。所有这些监控,都包含在纳税评估的范畴之内。因此,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真实性的评估,仅仅是纳税评估的一个方面。税务机关根据实际管理的需要,可以是对退税真实性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所得税费用列支情况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实施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纳税人发票管理情况的专项评估等等。可以这么说,凡是税务机关日常管理事项,都可以是纳税评估的范围。当然,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评估应该是纳税评估的重点内容。评估管理要实行分类评估管理,拓展评估监控面,实现对纳税人的整体综合评定。(1)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实行分类评估管理,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和电子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2)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3)对个体工商业户或规模较小、未建帐的小企业,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用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纳税人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使纳税评估贯穿征管各环节和全过程,从而实现对纳税人的综合管理和全面监控。

5、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1)注重调查,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对纳纳税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销售额、销售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评估“量化”分析,以准确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评估的实施提供真实的指导信息;(2)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进销规模、仓库出入等方面,实现对生产销售的全方位分析,应用经济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

6、简化程序,规范评估运作。(1)简化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结合各地实际,合理确定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流于形式;(2)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7、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1)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效率和质量;(2)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人力、物力、技术,改变信息处理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适时构建税务数据仓库,开发纳税评估软件。

8、发挥评估作用,开展纳税信誉评价,实行等级管理。纳税评估为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我们应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对纳税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标准进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在此基础上对纳税人提供差异化的纳税服务,对高等级的纳税人为他们提供最佳纳税服务,同时对信誉等级低的纳税人加强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办税能力,对有意偷税的移送稽查,加大稽查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处理,形成良好的体制激励,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

税收征管新格局的确立,赋予了纳税评估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纳税评估在税收征管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要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结合征管实际,按照《征管法》和《实施细则》的要求,大胆创新,相信我们的纳税评估一定会大有成效,更具特色。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3

1.态度不够端正。

新建本科院校的论文写作往往是在第8学期完成,一般是在第7学期末分配导师,布置开题事宜,第8学期开始论文的写作。而此时学生们往往忙于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诸多事情,根本无暇顾及论文的写作,或者很难保证把精力都用在论文的写作中。但毕业论文是毕业的硬指标,因而学生只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造论文,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大多数同学都有抱着侥幸心理:反正要毕业了,老师总会手下留情。指导教师,对此也无能为力。

2.缺乏先期训练。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考试方法较为单一,尽管教务处会明确老师有自由选择考试方式的权力,但由于程序过于繁琐,所以,很多老师干脆直接采用学校统一规定的闭卷考试形式,而且试题最少要有四种题型,这样就大大限制了教师与学生发挥,等于教师很少采用较为开放的、论述性的题目。加之课堂教学时间的压缩,课堂教学大多用来讲授,很难对学生进行开阔性必要性训练。即便是在论述题中,很多同学只回答要点,不会展开论述,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知识积累不够,课下阅读少,思维不够开阔;二是学生缺乏必要的训练;三是课堂教学管理较为严格,教师缺乏充分发挥的空间与条件,导致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

3.选题缺乏自由权。

让学生自由选题,会选择那些好说话、脾气好的老师,而这会造成教师工作量的极大差距,近而影响老师年终奖的分配及职称晋升。而改用学生和老师双向选择,又造成平均分配。因为各位老师研究的方向不同,这样在照顾老师工作量的同时,难免会让学生的选择流于形式。尤其是平均分配名额,有可能会完全打破学生的选择,使得原本选择刑法方向的学生转向选择民法,导致原本对刑法感兴趣的学生,必须写民法方面的论文,结果是导师选择了学生,而不是学生选择了导师。这样学生在论文的写作中难免会存在抵触,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学生的消极被动,论文的写作反倒变成了大学生活中不愉快的经历。

4.对热点与前沿关注不够。

法学本科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核心课程。但就业与升学的压力,学生的功利性与目的性,决定了对课程关注的有限性。对专业必修课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专业选修课,而学英语的时间又远远多于专业课的学习。教师讲授传统的知识,学生听课精力不集中,热点关注不够,创新性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到了选题时,往往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他们认为资料多的好写,而不愿意选择新的热点,担心不好找资料。

5.没有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

由于对论文写作重视不够,再加上缺乏对前沿与热点的.关注,因此,无论选题,还是写作过程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大多数同学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整篇大段的复制,把所引内容变成自己的观点。能用自己的话把别人的观点表达出来,不完全从1篇论文中抄,而是同时参考多篇材料,能写成“五马分尸型”文章的,就是好学生了。

二、解决问题。

1.强化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

很多学生以为,只要自己的学科没有被挂过,就能顺利毕业,事实上,修完规定的学分只是大学生活的一个方面。完整的法学大学生活,除了学科的学习,还有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写作等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加实习顺利过关得到的是学士毕业证,而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的完成才能获得学士学位证。学士毕业证加学士学位证书,才是完整的大学教育。学生之所以对大学完整的任务不清楚,缘于学校对教学环节的过度重视。课程与实习占据了大学生活的7个学期,而毕业论文的写作仅仅只有6周的时间。因而时间的分配上给学生造成误解,以为论文的写作不是很重要。加之,大学4年级的学生其他事情也较多,比如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司法考试等,再加之找工作,心情杂,思绪乱,精力散,这些因素对论文的写作都是冲击。所以,建议修改论文写作的时间,尽量把课程安排在大学4年级之前完成,在大学3年级的第2个学期(第6学期)开题,在大学4年级的第1个学期(第7学期)完成答辩,把大四的时间留给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和应付各种考试,这样效果也许会好些。

2.加大论文写作的提前训练。

学位论文作为对学生毕业水平的检验,是教学工作中重要而又关键的一环。如果学生与教师多沟通,也许效果会更好。可以采用导师负责制,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由学生选定导师,当然在选择前要给学生提供法学导师的名单与简介,这样的选择是建立在对导师的了解基础上,然后让学生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选择,从而建立起导师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再经过大学4年的全方位接触,到论文指导时,学生与导师之间早已建立了很好的沟通。导师也可让学生参与自己研究的课题,从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再到整理观点,逐步地对学生加大指导,这样,在写毕业论文时,学生就不会再感到陌生与不知所措。同时,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都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查资料,采用课题讨论的方式,一方面检验了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一方面也让学生各抒己见,为法律思维的培养与开阔提供舞台与空间。

3.尊重学生选题的自由权。

如果采用导师制,由于学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较为清楚,所以,学生一般都会针对性地选出题目。对于有思想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己拟定题目;也可由导师给学生拟定一定的题目,让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选择;有研究课题的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阶段目标,给学生拟定一定的题目,也可把自己的主要观点告知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论证并充实观点。同时,教师一定要保证选题的准确性,一般来说,选题小的题目好写。切忌选题大而空,还有传统的老题目,也不宜选,因为很难创新,比如论诚实信用原则,这个题目适合大学者来写,我们这些小辈,受水平与能力限制,根本写不出新意。热点与前沿论文容易写出新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可以在导师与学生之间营造起融洽和谐的气氛,使得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变成快乐的经历与过程。

4.吸引学生对热点与前沿问题的关注。

法学教师要承担起指导学位论文的职责,首先应使自己具备较深厚的学术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科研实力。我们更应该把功夫用在平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前沿,撰写科研论文,更要在教学实践中,把这些前沿与热点教给学生,多为学生提供启发、思考的空间与机会。教导学生多读书,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多思考,积极培养法学思维与情操。其实,关注前沿理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对学术兴趣和学术前途的培养都是一种启发与鼓励,只有在不断地启发中,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研究方向的定位起到联系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体现教学相长。

5.加强写作方法的培养。

从形式来看,毕业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构成,它主要以逻辑思维方式作为展开依据,强调在事实的基础上展示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所以,对于毕业论文来说,其写作方法的选择是由对观点阐释的必要性所决定的。而写作方法有多种,文献检索法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更主要的是通过文献检索得到的相关材料是我们进一步提炼论证观点的论据,而不应该直接信手拈来,移花接木,甚至直接改成自己的名字。这种态度是对学术最大的不敬与亵渎,也是对论文创新性灵魂的最大的歪曲与误解。所以,写作方法的培养需要把功夫用在平时。比如常见的比较分析法,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有意的和必要的训练,在考试题中,可以出相关概念比较题,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比较,既可以达到准确掌握相关概念的目的,又能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方法加以指导,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三、结语。

总之,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对于教师而言,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所承担的课题,收集、整理资料,也可把自己的观点告知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材料并写出论文。教师自身要勤思考、多学习,并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启发,激发并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同时,作为学生,要有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树立正确的观点,杜绝那种通过不劳而获直接剽窃他人成果的学术不端行为,踏踏实实做学问。教与学永远是个互动、互长、互助、共赢的过程。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一线人才的需求。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加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相对于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又具有其特殊性。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必须适应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助于夯实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在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坚持五个原则,即实用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学术性原则、全过程评价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凸显出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遵循实用性原则。坚持实用性原则,一是要求学生提高毕业实习的效果。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前的最后一次实习,要求结合实习企业尽可能搜集与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相关的资料,为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上多联系社会和行业实际。结合实习企业来选择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鼓励学生撰写实习企业调研报告,解决实习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于拥有意向就业单位的学生,应结合意向就业单位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文(设计)选题联系实际的好处是,一方面学生容易驾驭,完成的论文(设计)对于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提前熟悉企业,有利于学生就业。三是要求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价中,以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结果是否为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采纳应用,是否适应企业需要,帮助企业解决了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评价标准,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进行评价。

(二)专业性原则。

相对于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殊性:一是经管类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对象兼具研究“人性”和研究“科学性”两个方面;二是研究所依据的第一手资料不可能通过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来获得,而是需要通过开展大量的社会调查活动来获得。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是做好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关键。上述专业性特征决定了经管类专业应构建适应自身特点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而不应使用适应所有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

(三)学术性原则。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学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是获取这种初步的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学术性原则要求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四)全过程评价原则。

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要经过前期准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答辩和后期评审等诸多环节,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个环节的过程质量也将影响到论文的最终质量。因此,应该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这些环节开展全过程评价,进行动态的管理,而不应静态地评价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全过程评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过程管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质量。坚持全过程评价原则,一是要求将前期准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答辩和后期评审等各个环节纳入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二是要求对每一环节的评价进行细化,保证对每一环节的评价和监控落到实处;三是要求根据重要性程度不同,对每一环节进行适当的分值分配。

(五)多主体评价原则。

论文评定是一种定性分析,评定者的个人判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构建了完善的评价体系,由于不同评价主体对于评价标准的理解、掌握不同,实际应用中仍然会存在较大差距。为防止评价主体的主观判断给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带来的误差,目前普遍采取由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和审阅教师同时评定同一毕业论文(设计)的方法,即“双重评分法”。本文认为,为尽量降低评价主体主观判断带来的误差,应坚持多主体评价原则。坚持多主体评价原则,一是要求评价主体尽量多样化,不仅将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审阅教师和答辩组纳入评价主体,还应将学生的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纳入评价主体;二是要求在指导教师、审阅教师和答辩组之间进行适当的分数分配,充分发挥答辩组的集体决策作用,赋予较大的分值;三是要求企业评价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考虑到企业评价的随机性,这部分分值占比不宜太大。

按照实用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学术性原则、全过程评价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可以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三个层次,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一)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包括开题答辩、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评分、审阅教师评分和答辩五个部分。开题答辩重点考察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准备情况和选题情况。中期检查重点考察学生对论文(设计)的期间完成进度和完成质量,防范抄袭现象的发生。指导教师评分和审阅教师评分考察内容相同,主要包括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水平,实用性和创新性,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价。答辩综合考察学生对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的熟悉程度,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论文内容的熟悉程度,是否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二)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下设立二级指标,其中,开题答辩设立毕业实习效果和选题两个二级指标;中期检查设立完成态度和完成进度两个二级指标;指导教师评分和审阅教师评分下设立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水平、毕业论文(设计)实用性和创新性、企业评价三个二级指标;答辩下设立自述和回答答辩组提问两个二级指标。毕业实习效果和选题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了实用性原则。毕业实习效果好,能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积累论据或基本材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根本保障。选题好,要求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本专业学术前沿动态以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选题应该大小和深浅适宜,涉及内容不宜太庞杂。中期完成态度和完成进度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了全过程评价原则,中期完成态度是指论文写作过程中学风是否严谨,对待科学的态度是否端正。只有具备了严谨端正的态度,才能从主观上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完成进度是为保证学生最终能够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而设定的指标。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水平、实用性和创新性、企业评价三个二级指标分别反映了学术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自述和回答答辩组提问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了实用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全过程评价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

(三)三级指标。

二级指标下设立三级指标,给出衡量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具体标准。其中,毕业实习效果主要考察实习出勤及态度、资料收集方法及效果;选题好坏主要考察题目背景及意义,选题是否符合企业需求;中期检查下的完成态度主要考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勤情况和写作态度,完成进度主要考察是否符合进度要求以及已完成的论文的质量;论文(设计)学术水平主要考察论文(设计)的规范性和理论价值;论文(设计)实用性和创新性主要考察论文(设计)的实用价值,以及选题、研究方法、观点是否有创新;企业评价主要考察企业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结论是否有采纳证明或出具的其他意见;自述主要考察学生是否熟悉企业,以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自述成绩取各评委的平均值;回答答辩组提问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论文内容的熟悉程度,能否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论据充分,回答问题是否准确完整,是否具备应变能力,是否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答辩成绩取各评委的平均值。(四)各级指标权重的设定按照构建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将100分在这些指标间进行分配。一级指标下,开题答辩10分,中期检查10分,指导教师评分25分,审阅教师评分25分,答辩30分。毕业论文的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论文综合成绩由五个一级指标的得分相加得出,分数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为优秀,在80~90分(含80分)之间的为良好,在70~80分(含70分)之间的为中等,在60~70分(含60分)之间的为及格,60分以下的为不及格。

三、结论与建议。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5

摘要:

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集中讨论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从学习主体和教学主导两方面,就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问题提出了笔者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英语教学,学习策略,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考试,旨在对大学生英语能力进行严格、科学、客观的测量。该考试自实施二十余年来,对高等教育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英语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今,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我国对外交流、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人们对大学英语考试成绩的日益重视却没有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相应提高。下面笔者就将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所产生的影响谈起,就如何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提出自己的建议。

1.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影响。

作为本科阶段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门考试,四级考试受到了一部分人的重视,也遭到了一部分人的质疑,那么,针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所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笔者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积极影响。

首先,不可否认,四级英语考试作为一项对在校本科生学习质量评估的必要指标,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和toefl、ielts这一类的考试一样,是检测英语为非母语人群的英语能力的一个比较客观的考试。这样的考试机制对在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要求和评估标准,也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其次,由于四级英语考试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考察基础性较强,因此,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方面的加强。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是学生发展此类爱好的必要前提。

最后,四级英语考试机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考察,考试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既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也是教师在未来教学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

大学英语考试的消极影响。

四级英语考试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策略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其客观、公正和普及性,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该考试作为评估一个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的一个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讲,这对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也正由于此,四级英语考试的重要性被过度放大,很多的学生迫于政策的压力,将大量时间花在了考试上,而忽略了英语学习的初衷,甚至丧失了英语学习兴趣,即便是过了四级,在实际应用时,仍捉襟见肘。

其次,四级英语考试过关率也成为各高校综合排名的指标之一。由于越来越多的大学将该考试成绩作为本科毕业的一项必要条件,现在,这已成为一个普遍标准,久而久之也就成为高校综合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老师教学目标和手段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的灵活自主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英语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传统教学偏重语法讲解、轻语言应用,逐渐转变为以语法、词汇等为基础,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四级英语考试的测试却只包括了力听、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对说和译的反拨力度则明显不够,因此也直接影响了英语课堂内容的安排。结果本该用以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考试机制却成了主导英语教学的风向标。

2.正确地对待四级考试,扬长避短,切实提高英语实际能力的提高。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各领域的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必将继续凸显其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只有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四级考试,扬长避短,积极发挥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切实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从学习主体的角度。

在谈及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低下的问题时,很多人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来自外部的应试压力及陈旧的教学机制,忽略了学习主体的内在因素。长期以来,大部分的学生都将大学英语考试与英语学习混为一谈,将四级考试成绩作为终极目标,单一的应试性思维严重影响了英语的习得和应用。笔者认为,主体的态度、目标和策略的制定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及学习主体对目标语的兴趣和信心。因此,作为学习主体,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要树立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搞清楚英语学习和四级英语考试的关系。将这个考试仅仅视为检测自己学习效果的一个功能性考试,这样既有利于缓解焦虑和不满的心情,同时还有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次,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在搞清楚英语学习和四级英语考试的关系之后,学生应树立一个切实、正确的学习目标,而不再将目标局限于考试结果。

最后,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学习策略。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重视英语基础性知识的同时积极、多角度地接触英语、使用英语,以达到对英语的灵活运用。

从教学主导的角度。

作为教学环节中的另一重要部分——教师,应更大程度地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正确看待四级英语考试和英语学习。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peacock曾纵向研究了146名外语教师对二语教学的理念之后得出结论——教学理念会影响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语言学习。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首先有一个积极、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little(1995)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可以独立地完成一项任务,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所需要的场合,并且能根据特殊情况灵活地完成任务。只有达到这样的学习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水平,并带动四级考试的过关率。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针对目前高校大学英语课堂规模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1)将班级编排为若干组,鼓励小组间的话题辩论和互评,以及组内成员相互协作。这样,在提高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2)注意话题的选择——选择能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讨论的兴趣——既有利于学生讨论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3)对全班学生设立一些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一些可以选择性完成的任务,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完成选择性任务继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3.结语。

我们应正确对待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扬长避短,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多方协作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初衷,让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为一个能够帮助检测我们英语学习效果的工具,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6

一般来说,高校安排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有两个意义: 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待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正确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二是强调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大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多年来一直存在照搬照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样突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陷入了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因此,对高职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1. 论文选题及写作定位不当,针对性不强,脱离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

本科论文

相关信息

。比如,几年前我们学校的1篇优秀论文,题目 是《论美国的次贷危机》。且不论这篇文章的内容,单是选题在 高职层面上就不太适合,短短的四五千字,能有多少发挥空 间?再说题目太大,话题离学生面向的岗位太远,过于注重理 论而忽略了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

2. 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文献检索能力低

由于现实中极少出现所有成绩全部合格的情况,许多学 生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把毕业论文的写作看作一种形式。毕业 论文不合格无所谓,毕业证照拿,可以说已经成为_种普遍现 象。众所周知,毕业论文的写作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可 以说,检索文献并进行再处理的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毕业论文 质量的高低。但是我根据旁听答辩的经验,认为许多学生对文 献检索非常茫然,对检索工具的使用一无所知,相当一部分学 生的检索工具仅限于手机app。

3. 毕业论文指导实效低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将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而最后_个学期的学生往往在单位实习,很难安心完成毕业 设计和论文任务。这一段时间,论文指导教师很难见到学生, 只能借助邮箱、qq等方式与学生联系,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 流和指导,而且即便是这种形式的指导,一般次数和时间也很 难保证,对许多问题的探讨自然很难深入,更谈不上对学生进 行督促。此外,这种“遥控指挥”的论文指导形式缺乏透明度, 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也无法进行直观而有效的监管。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管理当中存在的种 种问题,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1.取消毕业论文,改由实习报告代替

教师通常把毕业论文的时间放在实习后的第六学期,而 学生在第六学期基本都不在学校。因此教师可以把毕业论文 改为实习报告,在实习前布置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上交。从时间上讲,这和目前的教学计划的整体时间安 排不会发生冲突,整个大三一年的各项工作安排也更加顺畅。 从理论上讲,高职毕业论文与本科毕业论文相比,学术性要求 应该低_些,实践性要求应该高_些。从选题上,应尽量选择 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一线工作有关的内容。如果用 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就可以敦促学生在实习活动中进行 具体细致的亲身实践和思考,了解并掌握工作岗位和工作过 程的信息资料,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这 样既可以提升实习的质量,也能在_定程度上避免_些“过于 宏观”的选题,确保论文设计上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使其对将 来的岗位工作起到指导作用,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体 现学生所学专业的岗位特性。

2. 取消毕业论文,改由校内职业技能竞赛和校内技能汇演代替

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和别的教学管理工作相比,它的这种 “单对单”的相对私密性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容易去 监管。为了打破这个怪圈,教师就有必要把这项工作公开化、 透明化,比较好的办法就是用公开化的比赛和表演来代替私 人性质的文章。比如音乐表演专业,通常这样的专业学生人数 不多,可以选择一个下午,学生任意选择自己拿手的唱法和曲 目,邀请学院的领导、教师和同学观看,活动由学生自己策划 组织,专业教师可以在旁边给他们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像比赛 _样,每个学生唱完之后打分,这个分数就是毕业汇报演出的 分数。

当然这只是举例,这是因为他们人少,怎么搞活动都行, 如果毕业生人数多怎么办?可以分小组,学生组成团队,选择 一个任务去完成,然后通过一个期限,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来 决定是否合格。例如:计算机专业,6个学生组成_个小组,时 间3个月,任务是协助学校的网站专门制作_个国际交流或 者教学质量工程网页,比如精品课的网页。分院和宣传部可以 提出_些笼统的要求,引导这些学生像_个真正的网页制作 团队一样,提出方案,分工协作,排除困难,完成任务,根据完 成情况对学生的三年学习也可以有一个全面透明的评价。当 然,如果可以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一项任务同时交给所有 的团队。大家像招投标一样都去制作一个网页,然后公平竞 争,排出名次,学校择优者而采用,这样有效避免了目前毕业 论文指导过程中“不透明”的问题。

3. 保留毕业论文,但是要在细节上改革

比如,提前论文启动时间,保证毕业论文有充分的写作时 间。尝试将毕业论文的时间,尤其是开题时间提前至第四学 期,开题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收集资料、完善内容,进 而可以在第五学期接受教师的当面指导,从而提高论文写作 效果,缓解毕业论文写作和就业之间的矛盾。

)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7

摘要:医学检验实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毕业实习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是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续。如何做好实习教学工作,符合检验医学学科特点,适应现代化社会医学需求,提高学生临床实习效果,本文将以iso15189实验室认可体系与检验专业实习生人才的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iso15189;医学检验;实习教学。

近年来,医学院校开始将iso15189实验室认可与检验人才的培养相结合,认为对培养高质量检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中心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将认可体系纳入实习环节,尝试将iso15189认可准则中的相关要求与临床检验本科生实习阶段的规范化培训要求相结合,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真实环境中,培养出实践能力强、懂管理的高素质检验人才[1]。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写你该做的,做你所写的,记你已做的,分析已记的,从而达到持续性质量改进的目的[2],在检验专业实习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管理的理念,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室认可体系的实际工作。在医学检验专业实习教学中借助实验室认可体系,不但加强了学生的检验规范操作,而且增强了其质量管理观念。目前国内很多大医院检验科均在进行实验室认可的准备工作,需编写大量文件,学生对iso15189相关知识的了解可使他们很快融入检验科该项工作中,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标准化的检验操作,有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及相应医院iso15189的申请工作[4]。本文转变了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带教重技能、轻管理的'理念,树立专业技能与质量管理并重的现象;深入研究实验室认可体系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环节相结合,探索每一环节的相连点,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找到新途径。并通过结果反馈,持续改进,编写与实验室认可紧密联系的《实习大纲》,培养适应实验室发展新形势下的高素质检验工作者,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检验水平。

1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能力合格,并具备一定实验室质量管理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需要借助实验室认可体系,通过实践-考核-总结的正反馈环,制定能够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大纲。在检验专业的实习教学中我们首先改变了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教学理念,将iso15189实验室认可体系纳入到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教学中,将其作为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次,教学管理人员以iso15189认可准则为依据,制定考核办法,对学生的质量管理能力进行考核;最后,通过结果反馈,修订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大纲,持续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

为规范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教学,加强学生的检验规范操作和质量管理观念,就要借助iso15189实验室认可体系,指导学生既要掌握试验的原理、操作、结果的报告,还应学会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全程质量控制,学会分析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学会方法学评价和性能验证。继而通过临床带教老师客观的成绩考核和结果反馈,修订新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大纲,持续改进,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具体的实施方法为:。

课题组教师优化、整合既往相关经验,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编写修订覆涵15189内容的《实习大纲》首先,课题组成员根据15189实验室认可的具体内容,总结既往实习带教的实践经验,寻找15189认证体系各要素与各实习环节之间的结合点。将该结合点既体现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同时也纳入到学生的实习大纲中;其次,根据认证体系各要素与实习间的结合点编写实习大纲的试行版,并制定包含实验室认可、符合实习大纲试行版的实习计划;然后,组织集体备课,向全体实习带教教师讲解实习大纲试行版及实习计划的具体内容,严格依照实习大纲试行版及实习计划内容进行实习带教,并且对学生实习过程及实习结束时的表现进行考核,同时对实习大纲试行版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总结,探讨实习大纲试行版的优缺点,寻找实习大纲试行版的不足之处并找到纠正措施;最后,通过持续改进,优化相关具体实施内容,在试行版基础上修订《实习大纲》。

借助iso15189实验室认可体系,根据实习大纲试行版及具体实习计划,规范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教学学生入科后首先进行培训,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介绍和生物安全培训。培训后通过考核,考核合格后依据制定的实习生轮转计划将他们分到各专业组进行轮转,学生在各专业组轮转期间要按实习大纲要求掌握本专业组的检验项目,掌握试验的原理、操作、结果的报告,还应学会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全程质量控制,学会分析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学会方法学评价和性能验证。每个学生在每个专业组轮转期间,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养成按作业指导书操作的良好习惯,通过一年的实习,学生在各自的岗位要学会本岗位工作的内容和程序,在实习过程中如何发现不符合项,如何分析不符合项的原因,如何纠正并采取纠正措施。

加强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实习生培训与考核国内检验医学本科生实习时间一般为1年,这个实习阶段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学生走向工作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不仅要加强实习生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科研能力培训,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培训临床工作中的质量控制、检测系统性能评价、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实验室信息系统使用等[3]。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实习生进行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结合实际操作加强学习效果,如在不同专业组要进行质量控制讲座,在全科范围内要进行方法学评价和性能验证讲座、cnas-cl02认可准则的解读、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如何内审等一系列培训,在每次培训后进行考核并评价,考核包括培训考核和实践绩效考核。每个专题培训后进行笔试考核,实践考核由教学管理组带教老师进行评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写出学习总结和心得体会,最后,发放问卷调查表,采取毕业后追踪及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进行调查。

3教学效果的评价。

本中心通过持续改进,编写新的《实习大纲》,全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并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能力合格,专业和管理实践考核均合格,并具备一定实验室质量管理能力的学生,大幅度提升了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素质,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通过将iso15189认可准则中的相关要求与临床检验本科生实习阶段的规范化培训要求相结合,使学生能很快地融入检验科的该项工作中,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标准化的检验操作,有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单位快速适应它的iso15189的申请工作。同时也为兄弟院校在培养实习生的方法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总之,应对临床实习这一关键阶段加以重视,顺应检验医学发展趋势[5],及时制定相应的培养规划,如此才能保证和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输送适应新的医学诊疗环境的优秀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8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效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将针对我国高职“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引领世界职业教育潮流,为德国企业输送了大批接班人和技术人员,是德国经济的支柱。“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政府更加重视职业教育,更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中。我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热潮,并在学习中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制度。“双元”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学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企业则负责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培训。据权威数据统计,德国大学生占同龄人比例仅占二成,将近八成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这种成功的严谨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培养了大批职业人才,也成为国家竞争力密码。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影响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遍推广以及高新技术的出现,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国内大批职业院校直接或间接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了很多学生“就业难”问题,试点单位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同时,政府和大众媒体多形式多层次地宣传普及职业教育,有条件的企业单位对自身“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推进了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加速。职业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但也遇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重学术、轻技术。

现今,“重学术、轻技术”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高等职业院校没有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在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没有真正领会到“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放羊式”实习仍占据相当比例,这使得职业院校的实习乱象一直受人诟病。现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校热企冷”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与实习质量有关,职业院校无法为企业发展输入符合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与成功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办学经费不足。

企业是职业经费来源的主体,也是主要培训机构、国家主要资助的对象。我国虽然提倡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仍然不足,其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有限,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经费不足直接导致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舍、实训基地、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职业教育支出更是无法有效保障。且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性下降,高等职业学校在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时经费也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导致了经费浪费严重的问题。

(三)产教结合一头热。

我国经济整处于转型关键时点,产业转型升级预期将持续升温,对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幅激增,产教结合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潜在推动力。从当前中国经济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将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现有的校企合作,广泛地表现为运行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双挂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来进行:即学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建立“员工培训基地”,不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层次开展。产教结合一头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聘用学徒需要付出同样的薪酬,在花费人力、财力培养后很难留住人才,而政府发布的相关激励政策并没有落实到位。

(四)师资力量薄弱。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企业与学校的强强联合,更需要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学校和企业均无法提供。在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教师来源主要是从普通高校招录,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且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基本按普通学校的规定和标准执行,限制了企业和科研单位能力强、素质高、有意愿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引入。这无疑对职业教育发展成为重要引擎造成巨大的挑战。

(五)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德国职业教育领先于世界水平,与法律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我国在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导致很难有大的突破。我国虽出台了相关职业教育法律,如《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但主要以政策性为主,缺乏完善而具有权威性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同时法律和政策间相互不衔接,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涉及高等职业“双元制”职业教育方面的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法律中没有明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和企业各方的责任,这使得企业保护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无法提升企业的积极性。

三、完善“双元制”职业教育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在德国,大学文凭不是进入企业唯一的敲门砖已成为社会共识。相反,拥有职业教育经历和合格的技能比文凭更受企业青睐。政府应该创建职业院校高教研究所,增强校企合作理论研究,更好地监督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政府在在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同时,可以利用舆论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起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营造全社会支持、关注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企业则要发挥主导作用,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和层次,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企业要用长远眼光看待职业教育问题,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校企合作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要发挥企业自身资源整合优势,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壮大职业教育规模。

经费不足已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一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经费上加码。二是在“教育平等”前提下,研究制定关于高职院校分学科分专业的公用经费标准。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企业实训基地的支持,按照“政府导向、多元筹资、集中财力、择优扶持”的原则,引导职业院校转变办学模式。四是重点鼓励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发展,调动企业参与职业人才培养积极性,完善农村家庭贫困生面学费政策。

(三)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其次,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政府密切合作,保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建立高水平、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使教师们不仅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同时提升实践经验,通过国内外进修等多种途径培养专业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第一生产线进行调查、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科的前沿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和教学实施水平,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四)设置“双元制”管理机构,完善法律体系。

校企合作是德国职业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双元制”的精髓。我国“产教结合一头热”原因之一是法律和政策保障的缺乏。只有建立明确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才能有效协调好校企、学生、教育机构和行业组织各方关系,才能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政府应设立“双元制”管理和协调机构,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从国家层次上明确划分培训标准,加强考核和监管力度,保证培训水平和质量。

(五)建立适应现代化职教体系,培养现代职业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首要战略任务。而由此带来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改变与提升,职业化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也愈加迫切,这也推动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在借鉴德国“双元制”基础上,探索本土化实践,创建适应现代化的职教体系。培养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职业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真正的将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沉重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9

会计毕业论文答辩是会计专业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可以考核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会计毕业论文答辩中存在的问题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介绍论文不清楚。会计专业学生由于平时锻炼不够,论文介绍总体反映为:学生对论文不熟,介绍的内容不明不白,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主要表现是走极端:要么先在黑板上写上论文题目,再念提纲;要么是抓紧时间,通读全文。这样介绍会计论文的坏处是:前者过于简单.答辩老师不能详细了解论文的内容,无法提出适当的问题;后者虽克服了前者缺点,但往往超过规定时间,给答辩老师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答辩老师不仅容易疲劳,而且难以抓住重点,往往凭记住的“关键词”提问,难免刁钻古怪,影响答辩效果。

2.提出问题不适当。由于答辩学生介绍论文的原因和答辩老师主观上的原因,答辩老师在提问的数量、质量和方式上还缺乏统一规范,随意度大,主要表现为:数量上,少则2一3个问题,多则20个以上;质量上,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方式上,自己喜欢和有所研究的多提,而自己不喜欢或未曾研究的少提。除此之外,更有不负责任的老师,提出一些误导性的问题,如你参加工作以后准备作几套帐。

3.记录问题不准确。记录问题是会计论文答辩的中间环节,该环节考核了答辩学生的反映能力、速写能力、综合能力。从答辩实践中看,记录问题中所反映出的不足有:对答辩老师提问断章取义,丢三拉四,含糊不清,张三的提问记在李四名下等等。其结果一是回答问题漏洞百出,笑话连篇,二是严重挫伤了答辩老师的感情。

4.准备问题不独立。准备问题环节,主要考核答辩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答辩学生为了能顺利完成答辩老师的提问,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很少,往往是答辩老师提问,其他学生分头行动,各负责一题,答辩学生完成记录,几个间题的答案已作出。若有一到二题不会,还可以大言不惭地要求老师作答。

5.回答问题不切题。回答问题是会计论文答辩的最后一环。该环节的主要问题有:回答问题准确度低,说话吞吞吐吐,声音小,难以听清。究其原因,前者是对所学会计知识掌握不牢或记录问题有错。后者是功底浅,胆小怕出错或语言表达能力差或无法回答,想蒙混过关。

6.考核评分不规范。会计毕业论文考核评分是不规范的,表现为:打整体印象分。认为按指标逐个打分太烦。这样往往出现某老师的问题答对了就给高分,某老师的问题没答对就给低分,而缺乏整体考虑,即共有多少个问题,答对了多少问题,该得多少分。老师这种以自己的提问为中心严重挫伤了答辩学生的积极性。

1.介绍论文应有备而来,避免仓促上阵。学生介绍论文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好1篇过渡性文章,该文章应比提纲详细,比全文精炼,能清楚地表达作者的主要论点、论据和最新研究成果;其次是熟悉过渡性文章,最好是记住它,以免因锻炼不够发生怯场而照本宣读;第三是在宿舍进行模拟论文介绍,锻炼表达能力,控制介绍时间;最后是以挂图形式写出论文提纲,以便介绍时挂出,弥补因普通话不标准出现的不清楚、不完整。这样就可以做到论文介绍清楚、明白、通俗、易懂。

2.提出问题应紧扣论文,把握适当性。要使老师提出问题把握针对性、适当性,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每篇论文安排一个主要提问者(称为主问),主问应对该毕业论文及其涉及的专业领域有较广泛的了解。在进行答辩前准备好相应数量的问题,并作好答案要点。该主问常可指定为毕业论文的评阅老师;二是限制非主问老师所提问题的数量。

3.采取双重记录复核法,保证记录问题的准确性。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由答辩小组指定一位有较强记录能力的学生进行专职记录。老师提问时,专职记录员与答辩学生同时记录。其次是记录完了之后,答辩学生重述老师的提问,老师复核认可,并与专职记录员一致才可下台准备问题。这样既可保证记录问题的准确性,又可防止回答问题时避难就易的丢题现象。

4.提供必备的空间环境,确保准备问题独立化。要保证答辩学生准备问题的独立性,其措施就是给其独立空间,即让其与同学和老师隔离,失去同学的援助和询问老师的可能。

5.平时加强会计知识积累,做到回答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回答问题质量高低完全取决于答辩学生平时对知识积累程度和临场发挥水平。要做到回答问题切中要点,一是论文必须自己做,剿窃文章进行大拼盘乃为大忌;二是平时注意知识点滴积累切勿临时抱佛脚;三是平时多锻炼,提高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如参加演讲比赛、辩论会等。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10

1.介绍论文不清楚。会计专业学生由于平时锻炼不够,论文介绍总体反映为:学生对论文不熟,介绍的内容不明不白,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主要表现是走极端:要么先在黑板上写上论文题目,再念提纲;要么是抓紧时间,通读全文。这样介绍会计论文的坏处是:前者过于简单.答辩老师不能详细了解论文的内容,无法提出适当的问题;后者虽克服了前者缺点,但往往超过规定时间,给答辩老师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答辩老师不仅容易疲劳,而且难以抓住重点,往往凭记住的“关键词”提问,难免刁钻古怪,影响答辩效果。

2.提出问题不适当。由于答辩学生介绍论文的原因和答辩老师主观上的原因,答辩老师在提问的数量、质量和方式上还缺乏统一规范,随意度大,主要表现为:数量上,少则2一3个问题,多则20个以上;质量上,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方式上,自己喜欢和有所研究的多提,而自己不喜欢或未曾研究的少提。除此之外,更有不负责任的老师,提出一些误导性的问题,如你参加工作以后准备作几套帐。

3.记录问题不准确。记录问题是会计论文答辩的中间环节,该环节考核了答辩学生的反映能力、速写能力、综合能力。从答辩实践中看,记录问题中所反映出的不足有:对答辩老师提问断章取义,丢三拉四,含糊不清,张三的提问记在李四名下等等。其结果一是回答问题漏洞百出,笑话连篇,二是严重挫伤了答辩老师的感情。

4.准备问题不独立。准备问题环节,主要考核答辩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答辩学生为了能顺利完成答辩老师的提问,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很少,往往是答辩老师提问,其他学生分头行动,各负责一题,答辩学生完成记录,几个间题的答案已作出。若有一到二题不会,还可以大言不惭地要求老师作答。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11

毕业论文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医学院校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毕业论文是一个测试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手段和参与毕业论文完成的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理论与实践和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学生毕业后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本文就医学检验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做了详细分析。

1.紧张的毕业实习、沉重的就业压力和各种各样的考试等冲击,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投入明显不足。毕业论文是本科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就业对国家和个人也同样重要,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其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毕业论文怡好安排在用人单位招聘高峰期。对于医学生而言,一方面,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实习任务较重,时间紧;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认同找到好工作比写好论文更为重要,因此,在为了能及时完成临床工作和谋求一份好工作的前提之下,毕业生不得不拖延和怠慢毕业论文。原因之二,目前用人单位在聘用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时,多注重临床实验室操作技能,一些英语、计算机的'等级证书以及学生个体的综合社交素质等诸方面,而对于毕业论文的状况和质量一般都无人问津,这就促使在校大学生花费较多的精力在追求各种单位所要求的技能资格上。同时,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类考试也将分散学生的大量精力。

2.学生毕业论文的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

医学院尽管开设了文献检索、文献综述、医学统计学等毕业论文的相关课程,制订了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和撰写格式,但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及相关配套的训练,在正式做毕业论文时仍然有不少学生不会文献检索、数据的统计处理、制作图表等基本技能,不知毕业论文的框架结构和如何构思毕业论文,语言表达不够专业化和学术化,逻辑性不强,文字不通顺,所提供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甚至前后矛盾,书写格式不规范,对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绘制的说明等都不符合医学科研论文的要求。有些学生英文摘要不是通过逐字逐句翻译,而是通过计算机软件翻译。

主观上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认识不清,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极大的盲目性。一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对毕业以及工作无明显影响,用处不大,因此,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付了事。

4.教师资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由于指导教师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及论文指导经验参差不齐,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也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由于有其他教学、科研任务,精力的有限性自然导致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教师对毕业论文缺乏指导经验,影响了整体的指导水平。

5.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经费问题是目前困扰医学检验。

专业毕业论文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一定的经费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才能完成具有一定水平的毕业论文。由于目前医学院投入的毕业论文经费有限,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所需的试剂费用基本上只能由实习基地承担,而实习基地的许多带教教师没有科研经费,试剂费用最终只有实习科室承担,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1.健全完善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根据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过程,对指导教师、学生的职责以及毕业论文撰写要求包括文献资料查阅、选题、论文格式、收集、数据处理、成绩评定等作出具体规定,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审批、开题、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的管理和监控提出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并行之成文,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有章可循。通过毕业论文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制订、完善和执行,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强化医学科研论文基本技能训练在实习前加强医学科研论文基本技能训练,将知识传授与科研探索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根据检验专业特点,开设更多与科研相关的课程,其中包括教授学生文献检索的技巧及对数据处理的方法(如医学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和一些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培养学生英文文献检索、翻译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讲座,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开展的基本步骤和内容、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论文的撰写格式和要求等,为做好毕业课题、文献查询、撰写综述及毕业论文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教育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教育,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使学生明确完成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有利于良好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而且可以提高科研素质,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之路打下坚实基础,只有遵循严谨、求实的作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

4.重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与指导教师有重要关系,因此,指导教师要求为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由有较强科研能力、较高学术水平、具有严谨、科学的学术态度和高度责任意识的教师承担。同时加强指导教师梯队建设,大力引进优秀人才,补充师资的不足,注重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参与论文指导。对于首次指导、缺乏带教经验的青年教师可以采用联合指导的模式,即由中级以上职称的资深带教教师与青年教师联合指导实习生完成毕业论文,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通过联合带教本科毕业论文使青年教师提高了文献检索、科研论文撰写和科研思维能力。

5.处理好就业与撰写毕业论文的关系,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撰写时间。

(1)由于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实习计划中没有专门安排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时间,毕业论文都是在实习过程中完成。经过多年的带教实践,本科室在毕业实习计划中安排了4?6周为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为毕业论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进一步提高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取代的。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等的关系,合理安排各项工作,适当延长科研周期和撰写时间,做到主次分明,统筹安排。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医学检验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探索,不难看出,毕业论文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是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对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培养。针对当前高校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开展毕业论文改革,努力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应成为教学实践的重点。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12

1.介绍论文不清楚。会计专业学生由于平时锻炼不够,论文介绍总体反映为:学生对论文不熟,介绍的内容不明不白,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主要表现是走极端:要么先在黑板上写上论文题目,再念提纲;要么是抓紧时间,通读全文。这样介绍会计论文的坏处是:前者过于简单.答辩老师不能详细了解论文的内容,无法提出适当的问题;后者虽克服了前者缺点,但往往超过规定时间,给答辩老师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答辩老师不仅容易疲劳,而且难以抓住重点,往往凭记住的“关键词”提问,难免刁钻古怪,影响答辩效果。

2.提出问题不适当。由于答辩学生介绍论文的原因和答辩老师主观上的原因,答辩老师在提问的数量、质量和方式上还缺乏统一规范,随意度大,主要表现为:数量上,少则2一3个问题,多则20个以上;质量上,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方式上,自己喜欢和有所研究的多提,而自己不喜欢或未曾研究的少提。除此之外,更有不负责任的老师,提出一些误导性的问题,如你参加工作以后准备作几套帐。

3.记录问题不准确。记录问题是会计论文答辩的中间环节,该环节考核了答辩学生的反映能力、速写能力、综合能力。从答辩实践中看,记录问题中所反映出的不足有:对答辩老师提问断章取义,丢三拉四,含糊不清,张三的提问记在李四名下等等。其结果一是回答问题漏洞百出,笑话连篇,二是严重挫伤了答辩老师的感情。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13

目的探讨网络教育护理专科生撰写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近3年网络教育班毕业的104名护理专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在选题、构思、资料收集等方面存在问题,现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的网络教育护理毕业生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帮助.结论撰写论文的过程,既是一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脑力创作实践,又是一种由生疏到入门再到熟练的写作实践[1].

作者:龙亚香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湖南,衡阳,421001刊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vocationaleducation年,卷(期):27(4)分类号:n533关键词:网络教育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14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运用科学手段,对其申报、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及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定的管理工作。当前,随着税收征管的深化和细化,各级国税机关都将纳税评估工作作为一项日常性的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强化了税源管理,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了税收风险和成本,减少了税款流失,提升了服务水平和纳税人的满意度。20以来,xx县国税局税源管理一科全面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以它为切入点,积极探索税收精细化管理的路子,又将纳税评估工作作为科室的精品项目,制定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建立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级次的纳税评估体系,提高纳税评估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及时为稽查提供纳税人动态和征管信息,确保了重点稽查的有效性。据统计,通过对276户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纳税人主动申报缴纳税款及滞纳金万元,调整进项留抵税额169万元,查补税款万元。另外移送稽查立案查处11户,已查结11户,查补税款万元,罚款元。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如何采取对策,更好地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实效,是我们税源管理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工作。

(一)法律地位依据不足。尽管目前国家税务总局、省、市、县局都制定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但《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无有关纳税评估具体问题的处理规定,没有直接赋予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使得纳税评估的整个工作过程始终处于执法的法律边缘,使其相应职责、手段、方法等也都徘徊于管理与稽查之间,具体操作很难有个准确尺度。对纳税人自行查补申报税款,纳税评估对此可以不予处罚,但《税收征管法》规定申报不实属偷税行为,纳税评估中关于补税的法律法规依据不足,评估结果处理缺少法律依据,刚性不足。

(二)实用操作性不强。一是在评估过程中,发现有税收违法行为嫌疑需要立案查处的,移交稽查部门处理时,稽查部门可以据此立案查处,但对不需要移交的,通常评估的结论并不被稽查部门承认,并可以继续对已经评估的纳税人进行稽查。二是对评估的户数、每户年评估次数、评估户数的比例、预警值区域协调性、评估延期的期限、评估结论的反馈形式与内容等都未作出明确规定。三是评估时使用的文书名称、种类、具体内容不统一,比如国家税务总局、省局、市县都制定了评估管理办法,但是文书的式样却不统一,使税管员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把握。

(三)评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做好纳税评估工作,需要一批精通财务会计、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和纳税人约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巧的高素质人员。但是目前普遍存在干部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催报催缴”干部较多,具备既会计算机操作,又通晓财务会计,能分析财务指标的税务干部很少,往往出现纳税评估有职责,但工作难以开展或开展不尽人意的现象,使纳税评估工作有些流于形式。

(四)监督约束机制不到位。由于纳税评估工作刚刚起步,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对纳税评估工作尚未有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即使有,也是粗线条的,原则性的,很难把握和操作,致使以评代查,评而不查,重复评估、评估发现偷税问题让企业自行纠正或帮助企业隐瞒的现象仍然存在,对其如何监督,规范其运作尚无完善的办法,导致一些企业埋怨税务机关“多头”检查,而在另一些企业中出现“笑迎评估,背对稽查”的现象。

(五)纳税评估的信息资料来源不宽。对内,由于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信息数据不能统一共享,信息有时分块割据,传递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信息不对称,造成评估资源浪费。对外,与地税、银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之间,没有联网,信息渠道不畅,许多必要的相关资料不能及时收集,缺乏统一的“税务数据库”。再者,有些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信息有时还不完整、不准确、不连续,对于这些信息,因担心增加纳税人负担,又不能经常地开展案头审核,因此影响纳税评估的.准确性。在系统内虽然进行了综合征管软件、出口退税、防伪税控三大系统整合,但可作为评估利用的信息少,计算机在纳税评估上仍只起到打字机的作用。

二、主要对策。

(一)确立评估法律依据和位置。一是建议将纳税评估写入《税收征管法》,将纳税评估以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完善评估内容,规范评估程序,明确评估时限,统一评估文书,让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强纳税评估的法律效力和可操作性。二是摆正纳税评估的位置。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纳税评估机构,配置业务精湛的人员,确保纳税评估长期有效地正常开展。三是统一各地纳税评估工作业务规程,制定纳税评估工作实施条例,将纳税评估的重点放在评估纳税人是否按规定履行纳税义务上,消除纯粹的向评估要税收超进度的理念,使纳税评估真正成为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管利器。

(二)注重评估实际操作方法。将纳税评估工作作为税务日常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提高纳税评估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主要做法是:1、全面掌握各种涉税评估信息,从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入手,对纳税人的经营行为和纳税行为进行数据测算和分析,进行税负对比。2、对不同的评估对象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即采取案头评估和人机结合或者税务约谈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3、有计划的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分地域选择纳税人进行评估,确立评估的各个岗位,及时作出评估结论,加强与稽查部门的衔接,及时提供案源,提高威慑力。4、加强纳税申报的监控力度,通过开展纳税评估不仅要堵塞漏洞,还要有效地防止零申报、负申报,保证申报数据的准确性。5、确定纳税评估工作任务,一是要求税管员对使用十万元版增值税发票的商贸企业每月必须评估一次,二是对利用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的生产企业每月必须评估一次,其余的每月要完成所辖纳税户的20%,而对连续三个月零申报、负申报的纳税人次月必须进行评估。6、进行评估成果汇总和反馈,税管员将评估工作报告交主管领导进行审理,查找分析问题,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户子转入日常检查,对有偷、逃、骗、抗税行为的转入稽查环节。

(三)增强干部评估综合素质。一是开展经常性的税务综合业务培训,定期对评估人员通过以会代训、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有效地带动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的提高。二是定期开展“以案说法”案例分析会,可以把各地开展纳税评估以来的成功案例进行讲评,以达到交流和指导的作用,提高评估人员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选派评估人员下企业“跟班”学习,让其熟悉企业经营情况和操作流程,提高其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财务知识和税收理论,熟练掌握法律法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术,以及了解与约谈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建立评估监督机制。一是健全纳税评估的反馈机制。对评估的有关结论应当以详实的说明告知纳税人,真正实现“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的宗旨。评估结论不能过于简单,否则纳税人无法据此“自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同时理顺征收、管理与稽查的关系,涉及到有关部门的,要及时进行反馈。二是健全纳税评估移送机制。对有偷税嫌疑、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嫌疑、拒绝约谈,或虽约谈交待问题,但不及时进行改正的,或以前纳税评估时被发现并纠正的问题再次发生的,以及少缴税额达应纳税额的一定比例或达到一定数额,应及时移送稽查,不得以评代查。三是建立纳税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强化日常检查,加强对纳税评估业绩的考核,促进纳税评估工作的规范运作,同时与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融为一体,严格过错责任追究制,充分有效发挥纳税评估的效能。

(五)、拓宽评估信息来源渠道。依托计算机网络,把好信息采集关,确保采集数据的真实、全面、准确,提高纳税评估信息的收集能力和应用质量。建立和完善评估信息提供机制,有选择地补充对纳税评估有用并能反映企业真实生产经营情况的其他辅助资料,如电表数、出勤表、存货盘点表等,使评估的原始资料更具广泛性和针对性。同时将纳税人分散于征管系统、金税工程、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系统以及从地税、工商、技术监督、银行等反馈的涉税信息进行整合,通过多方位的对比分析实现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纳税情况、资金运用等涉税信息的全面掌握,提升纳税评估质量。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科技手段,减少人工评估的工作量,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

零度先生。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15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债权。

主要包括企业出售产品、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方垫付的运杂费等。

预收账款是指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先收取的款项。

企业在发货前预收的货款,应作为企业的一项负债。

根据会计主体假设,预收贷款业务不多的销货企业,可以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其所发生的预收货款,可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核算。

因此,应收账款各明细账户借方余额,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债权,而各明细账户贷方余额则是一种债务,应收账款总账余额就成为债权债务的差额,既不表示债权领;也不表示债务额。

同样预收账款各明细账户贷方余额时企业来说是一种债务,而各明细账户借方余额则是一种债权,其实质是应收账款。

在企业资产负债表列示时,“应收账款”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填列,以反映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和提供劳务等而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各种款项,表示企业的债权。

而“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数应填入“预收账款”项目,以反映企业的债务。

我国现行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即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

作为坏账准备提取依据的“应收账款余额”,应是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项目的余额,而不是应收账款的总账余额或明细帐的借方余额。

这是因为:

(1)应收账款总账余额是应收账款各明细账户借方余额之和与贷方余额之和的差额。

计提坏账准备时,由于应收的债权可能形成坏账,因此,必须将反映债务的应收账款明细账户的贷方余额予以剔除。

(2)预收账款明细账户的借方余额实质上就是应收账款,作为债权也可能形成坏账,因此,也应作为计提坏账准备的依据。

总之,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的计算依据,应是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项目的余额,也等于“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的合计数。

2、论述应收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企业以自己的应收账款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的贷款额一般为应收账款面值的50%-90%,企业将应收账款抵押给银行后一般不通知相关的客户。

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是最基本的担保支持的商业贷款形式,也是很多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形式。

我国《物权法》明确规定,在应收账款上可以设立质权、用于担保融资的规定,为企业担保贷款开辟了一条新路。

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有什么特点?据专家观察,动产担保的国际最佳实践在总体上适用于应收账款融资,因此在我国开展应收账款融资之际,一些国家在动产担保方面相对成熟的作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国际美国货币监理署出版的《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手册》,描述了关于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的基本原理和风险类型,并重点阐述了银行如何审慎管理这些风险。

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

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的基本形式是借款人以应收账款和存货(营运资产)为担保,为生产和营销融资。

贷款可通过存货变现直接偿还或者通过托收应收账款发票偿还。

贷款人依据借款人信用风险状况,对担保品实施不同程度的控制,以管理信用风险。

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孙天琦向记者介绍,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与一般商业贷款的区别在于,“一般贷款的还款来源是商业经营产生的现金流,而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则是企业在正常的经营循环中相关资产变现的现金流。

与一般商业贷款相比,大多数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的违约风险较高。

这一点并不意外,因为这一形式通常是企业在无法获得一般商业贷款时才申请。

它的借款人财务实力一般比较弱,或者属于波动性高、季节性强的行业,或者企业本身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具有杠杆率高、盈利能力不稳定、营运资金和现金储备有限、担保品价值不断变化等特点。

因此,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需要更加谨慎的监管。

美国的经验表明,通过对担保品和现金进行监控,结构合理的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交易才能降低违约风险。

而为了实施监控,银行必须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深入了解借款人所处的行业,建立良好的报告制度,并对担保品进行持续的监控。

对借款人和担保品评估。

企业以自身的应收账款与存货进行担保融资,在与银行的贷款合同到期时,企业如期足额归还贷款,则顺利完成整个担保贷款过程。

但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具有风险,且它的风险一般高于其他商业贷款的信用风险。

因此在发放应收账款与存货担保贷款时,银行能否对借款人和担保品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就成了一个关键环节。

美国的《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手册》建建议,对借款人的评估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第一是评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重点分析借款人来自于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现金流,而非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第二要评估借款人的经营周期,便于贷款人设计适合借款人的贷款,同时保护贷款人的利益;第三是评估借款人所处的行业,分析借款人财务状况和经营周期的变化是否归因于普遍的行业因素;第四要评估借款人的管理能力,发放贷款时,贷款人必须评估借款人的管理团队。

之后,还要进行现场审计,监管者需要更多关注应收账款和存货的质量和价值、银行控制权、监控系统,以及银行变现担保品的能力。

对担保品的评估则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贷款担保率通常取决于应收账款的性质和质量。

贷款额一般为应收账款额的70%—80%,并且随风险呈反方向变化,即风险越大,可发放额就越小。

许多应收账款的质量取决于借款人客户的信用等级,因此《手册》建议,对应收账款的分析通常从分析借款人客户的财务状况开始。

贷款人和监管者在评估时应考虑:1、借款人客户基础的质量,即借款人客户中财务稳健的公司数量越多,客户基础质量越高。

2、借款人应收账款的集中度。

3、借款人的逾期趋势。

4、稀释率的趋势和重要变化。

稀释风险指非现金信用会减少或稀释应收账款余额的可能性,销售退回或折扣、折让、坏账等都会产生稀释效应。

稀释率一般在5%左右,稀释率上升意味着产品质量下降,可能会导致借款人出现财务问题。

5、担保品是否合格,像很多应收政府款项、海外应收账款、关联交易以及冲抵账户(即借款人既卖给一个客户产品,又购买该客户产品)等担保品是不合格的。

另外,要特别注意动产抵押中存货和额外抵押的风险。

存货担保率通常比应收账款低,因为存货流动性弱、变现能力差,且存货供应商对存货拥有潜在的优先权。

存货必须可以销售才是合格的担保品,其融资贷款担保率通常在20%—65%之间,且随存货的类型和状态而改变。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应收账款融资与存货往往是难以分割的,监管者必须对担保品从应收账款向存货转变给予特别警惕,这往往是财务恶化或回收出现问题的信号。

对于额外担保,是指一些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的担保有时也包括固定资产,如设备和房地产,甚至包括无形资产。

3、论述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一、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

流动比率(currentratio,cr)指流动资产总额和流动负债总额之比。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100%。

其中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的那部分资产,如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是用来表示资金流动性的,即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数值,前者的基准值是2,后者为1。

但应注意的是,流动比率高的企业并不一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就很强,因为流动资产之中虽然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很强,但是存货、待摊费用等也属于流动资产的项目则变现时间较长,特别是存货很可能发生积压、滞销、残次、冷背等情况,流动性较差。

而速动比率则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速动资产就是指流动资产中容易变现的那部分资产。

衡量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强弱,应该两者结合起来看,一般来说如下:

资金流动性差。

资金流动性好。

局限性。

(1)无法评估未来资金流量。

流动性代表企业运用足够的现金流入以平衡所需现金流出的能力。

而流动比率各项要素都来自资产负债表的时点指标,只能表示企业在某一特定时刻一切可用资源及需偿还债务的状态或存量,与未来资金流量并无因果关系。

因此,流动比率无法用以评估企业未来资金的流动性。

(2)未反映企业资金融通状况。

在一个注重财务管理的企业中,持有现金的目的在于防范现金短缺现象。

然而,现金属于非获利性或获利性极低的资产,一般企业均尽量减少现金数额。

事实上,通常有许多企业在现金短缺时转向金融机构借款,此项资金融通的数额,未能在流动比率的公式中得到反映。

(3)应收账款的偏差性。

应收账款额度的大小往往受销货条件及信用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应收账款一般具有循环性质,除非企业清算,否则,应收账款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的数额,因而不能将应收账款作为未来现金净流入的可靠指标。

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如把应收账款的多寡视为未来现金流入量的可靠指标,而未考虑企业的销货条件、信用政策及其他有关因素,则难免会发生偏差。

(4)存货价值确定的不稳定性。

经由存货而产生的未来短期现金流入量,常取决于销售毛利的大小。

一般企业均以成本表示存货的价值,并据以计算流动比率。

事实上,经由存货而发生的未来短期内现金流入量,除了销售成本外,还有销售毛利,然而流动比率未考虑毛利因素。

(5)粉饰效应。

企业管理者为了显示出良好的财务指标,会通过一些方法粉饰流动比率。

例如:对以赊购方式购买的货物,故意把接近年终要进的货推迟到下年初再购买;或年终加速进货,将计划下年初购进的货物提前至年内购进等等,都会人为地影响流动比率。

改进方法。

(1)检验应收账款质量。

目前企业之间的三角债普遍存在,拖欠周期有些很长,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负债很高,即使企业提取了坏账准备,有时也不足以冲抵实际的坏账数额。

显然,这部分应收账款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流动资产了。

所以,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应考虑应收账款的发生额、企业以前年度应收账款中实际发生坏账损失的比例和应收账款的账龄,运用较科学的账龄分析法,从而估计企业应收账款的质量。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16

在互联网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双重冲击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是构成当代人各种职业技能的基础,尤其是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能否做到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对以后的工作起到很重要作用[1].因此,为了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很多高校都以图书馆为学习基地开设了信息检索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该门课程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与此同时,该门课程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教学方法有需要改进之处。

1信息检索课简介。

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意义。

随着高校课程的改革,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需要借助于各种资料的支撑。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也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毕业后在工作中仍需不断地自学充电,学习新的知识来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未来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终生教育、跟踪学科前沿动态等都要求必须娴熟地查阅专业文献资料[2].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各高校都开设了信息检索课程。信息检索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鼓励大学生在处理同一个问题时,采用不同方式、多种途径去解决,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独立自主地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达到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检索课存在的不足。

信息检索课属于一门实用性的工具课程,尽管其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部分不足。如部分高校对该课程不重视,有些高校仅将该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而且课时量较少;甚至部分高校根本未开设该门课程。其次,缺少信息检索课的专任教师,多数高校未引进图书情报学或图书管理学方面的专职教师,故该门课程仅由本校图书馆老师兼任,并不具备专职老师的基本素养。第三,教学内容陈旧,多数高校的信息检索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检索阶段,缺乏必要的计算机信息检索知识。第四,教学方式不合理,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故造成教学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符,跟不上社会的步伐。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并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受益,需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改进。

2存在的问题。

缺乏实践课程。

由于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而课时量却较少。这就使得部分老师为了赶进度,加大理论课的比重。理论课比重加多,留给学生的实践课就减少。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后,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均无明显提高,不能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来完成学习研究。其次由于缺少上机实践课,导致部分学生不知道该门课的用处,将之看成是混学分的选修课。再加上理论课较多,内容枯燥无味,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方式单调。

和绝大多数理论课一样,在信息检索课上,老师在讲台漫天说书,而学生不知所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机,甚至部分在睡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师生互动,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其次,有些高校信息检索课的考试模式只有最终的期末笔试,而笔试只能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检测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达不到开设信息检索课程的最初目的[3].

3改进建议。

提高信息检索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

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该门课程,但通常作为选修课,课时量少,内容浅,无法很好的完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下各高校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信息检索课的开设,面向全校学生将信息检索课从选修课调整为公共基础必须课。

加强师资队伍。

由于大部分高校信息检索课的教师都是由图书馆老师兼任或少数专职老师担任,而图书馆老师大多不熟悉学生所学专业,专职教师又缺少对图书馆情报学或图书馆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了解[4].因此,造成信息检索课讲授的内容与专业知识产生脱节的现象,对学生所学专业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任课老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完善教学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大规模普及,产生了网络检索工具,对传统的手工检索产生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诞生了大量提供信息检索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其以计算机为工具,以互联网为媒介,检索内容丰富,但其需要一定的专业检索技术[5].这就需要任课老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尽量减少纯理论课程,多增加实践课,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贴近学生所学专业和工程应用实践领域,让学生有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本校图书馆的可利用资源、使用方法,熟知本专业写作方面的参考文献资料等,并在授课过程中介绍国内常用到的典型电子数据库,提高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检索知识的课程内容。

加强上机实践。

信息检索课程是一门偏重于实践的课程,不仅要懂得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懂得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做到课堂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有电子阅览室,同时也购买了电子数据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本校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经常上机实践。只有经常上机实践,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并且通过实践掌握信息检索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技巧。

增加课堂互动。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不认真听讲,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增加互动环节。课堂互动包括课堂提问和课堂考试等[6].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集中精神,将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转移到课堂上来,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老师讲授的知识点,跟上老师讲课的进度。课堂考试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地加以针对性的辅导,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4结语。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信息检索课程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从单一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阳,刘治超,李静。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课教学方法之我见[j].科技视界,(7):194+325.

[2]张立英.高职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7):226.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17

(1)行政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和教辅部门设置相对较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也多种多样,呈现出同一项工作“九龙治水”的情况,从而导致各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岗位之间经常出现职责划分不清,职责不明的情况,进而导致在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师生的各项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2)管理理念较为传统保守。当前,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竞争。但很多高职院校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管理理念,将行政管理等同于行政化,很多工作采取行政化手段进行管理,缺乏从“管理”到“服务”转变,致使难以调动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3)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行政管理专业化是当前发展的大势所趋,通常体现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以及组织机构专业化两方面,其中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至关重要。一是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人员编制和财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行政管理岗位人员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不高,不能专职从事行政管理事务;二是高职院校招聘录用管理人员时,并未对口招聘管理类专业人才,招聘录用人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

(4)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一是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与教学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相对较低;二是高职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在岗位培训和岗位进修方面的重视不够,行政管理人员很难外出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也很难接受到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能力的拓展;三是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晋升空间狭窄,致使管理人员极易出现职业倦怠等校级情绪,进而导致管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18

对于英语本科教学而言,毕业论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学生而言,毕业论文的完成是在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一项活动,也是展示自己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一次机会。更重要的是毕业论文的评估是决定学生毕业时可否被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本文就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措施,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论文质量。

1.语言基本功欠缺语言的基本功的欠缺体现在写作上则表现为单词拼写错误、同与汉语意思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混用错用,用词搭配不当等等。由此,句子表达不清、结构模糊以及不完整;有的学生习惯用汉语构思文章,再将汉语句子硬译成英语,结果句子中主谓语及状语之间的位置安排不妥,造成句子逻辑关系混乱;有的学生不会恰当地使用话语连接词,写出的句子或文章连贯性差。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现象持续时间较长,毕业论文中的这类错误占用了指导教师的大量时间,有的几乎每一页都改得满篇红。

2.短期速成行为全国统一安排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合格证已成为评定英语专业水平的重要砝码,在社会和校方的大力关注下,学生认识到四级考试决定毕业证,八级考试关系到找工作,因此,只满足于写好应试作文,不注重潜心积累。即使在忙论文的日子里,学生亦非保质保量地全心投入,而是忙于投简历、面试或试工,对此,院、系由于就业率的压力也给予大力支持,于是毕业论文是挤时间或挑灯夜战而速成的,没有积累、研究的时间。显然,毕业论文的写作非短期行为所至,它需要一个积累和研究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其学习结果的显性体现是毕业论文,隐性体现则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这个环节,毕业论文则难免有流于形式之嫌。

3.非合理利用文献体现在英语本科论文中的非合理利用文献现象有:。

(1)利用文献方式单一。多数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所占比例较高,缺少概述或释义方式,说明论文作者缺乏根据文献本身特点和论文写作的需要灵活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

(2)滥用网络文献。对于学术性强的资料生搬硬套,大众资讯也大段引用,使论文风格不一,缺乏逻辑性,文字、语法错误也很多。

(3)引用材料不明确标注。有的学生是因为对引用参考文献的要求和规范认识不到位,采取了无意识的剽窃行为,有的是因为准备材料时没有将引用的出处记下来,无法找到又不舍得放弃引用。

(4)自己利用翻译软件将汉语材料翻译成的英语。不但很难看出原材料的闪光点,而且语句、篇章令人费解。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几乎没有尝试过合理利用文献资料,只是从理论角度了解一些格式要求而已。

二、几点应对措施。

1.强化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既然欠缺已是无法逆转的事实,那么,就得研究解决的方法,考虑从几个方面下工夫。

(1)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大学生学单词要更多地依靠理性和现有的知识,如:记单词用音节,遇生词看上下文,查字典要看英语释义以及词性转换和搭配等。

(2)正确使用话语连接词。在英文写作中,教师可强化学生对连接词的语用认知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连接词的正确使用可以使句子表达清晰并具有逻辑性。

(3)分析语篇结构。英文文章篇章结构层次感和独立性较强,语篇结构分析有助于学生日后查阅、积累资料。

(4)加强写作实践。教师可以考虑自我诊断的方法,即留的作业先不收,进行proof-reading之后,写出第二稿,再一并收,批改后返回,成绩作为课程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针对写作技能而言,学生的知识面急待扩大,因为平时缺乏文化积累,写作时无话可说,只能写几句干瘪空泛的句子凑数。要解决知识面和文化修养的问题,需要长期的主观努力,而这方面的持续积累不仅会给学生带来由内至外气质上的改变,而且会使新学到的知识触类旁通。遗憾的是,现实的浮躁与速成之风使多数学生无法冷静读书,对此,教师的任务非常艰巨。

3.精心选择论文题目。

选题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好的命题等于完成论文的一半。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走好这第一步,选题的方法不能只满足于随堂讲解,要反复强调、练习,尤其在进入论文阶段之前,要经历一次选题、拟提纲的过程。

4.认真查阅资料和合理利用资料。

46 3625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