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精选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精选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支持一下小编了!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一篇】

(1)行政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和教辅部门设置相对较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也多种多样,呈现出同一项工作“九龙治水”的情况,从而导致各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岗位之间经常出现职责划分不清,职责不明的情况,进而导致在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师生的各项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2)管理理念较为传统保守。当前,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竞争。但很多高职院校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管理理念,将行政管理等同于行政化,很多工作采取行政化手段进行管理,缺乏从“管理”到“服务”转变,致使难以调动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3)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行政管理专业化是当前发展的大势所趋,通常体现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以及组织机构专业化两方面,其中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至关重要。一是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人员编制和财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行政管理岗位人员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不高,不能专职从事行政管理事务;二是高职院校招聘录用管理人员时,并未对口招聘管理类专业人才,招聘录用人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

(4)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一是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与教学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相对较低;二是高职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在岗位培训和岗位进修方面的重视不够,行政管理人员很难外出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也很难接受到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能力的拓展;三是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晋升空间狭窄,致使管理人员极易出现职业倦怠等校级情绪,进而导致管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二篇】

总体说来,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状况是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刘洪泉和曾亚军(2007:218)认为,从大的方面看,本科院校英语毕业论文的水平离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亟待提高。他们还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归纳五个方面的不协调,包括论文观念与新型开放的社会理念之间的不协调,过分强调毕业论文的统一规格标准与因人而异的个性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的宝塔意识与以大众化教育为目标的国际就业大市场之间的不协调,单纯强调毕业论文的自然科学性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保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不协调,以及面向区域、地方经济组织毕业论文与面向全国、全球经济大市场之间的不协调。限于篇幅,本文只就管理、论文评价体系、导师、学生等四方面,归纳总结本科院校英语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在论文管理方面,刘洪泉和曾亚军(2007:218)认为,虽然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条例和制度,但是因为很多条例规定得不全、不细,加上在执行中不严格、不规范,管理中很多工作实际上得不到落实。具体地说,学校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教师只好凭自己的感觉指导学生。无法从深度和广度上高效地、有的放矢地指点和帮助学生。另外,从管理的角度,学校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孵化和培植业务梯队,致使毕业论文指导队伍中缺乏真正的老、中、青等不同年龄和职称相结合的业务梯队,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有的指导教师甚至连中级职称都不具备。关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张春芳(:100)的研究,还体现在这样的一些方面:第一,没有明确的能体现英语专业特点的毕业论文管理条例。第二,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第三,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程序。

二、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在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论文答辩、质量要求等。评价主体的问题在于评价者之间在学历、职称、能力、责任心等方面参差不齐,这种差别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评价标准的问题在于标准的不统一以及标准的量化程度不高,评价者难以从量化的角度去细致地、科学合理地评价论文,所以,无论是评阅还是答辩,评价者都很难给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和毕业论文应有的层次和水平。更让人担忧的是,在评价论文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碍于情面,出于担心影响毕业生的前程方面的考虑,哪怕自己指导的学生再差,也让其顺利通过。这种离谱的宽容和过度的迁就往往给之后的毕业生造成了一种负面影响和错误的暗示,即,不管平时努力不努力,论文质量好还是不好,甚至存在明显的抄袭,最终都能满意地通过。

三、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做毕业论文是自己一生中第一次接触和从事学术性的研究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对他们的指导显得十分必要。然而,教师方面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第一,指导教师投入的精力太少,对毕业论文疏于指导。第二,很多指导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太过繁重,而教学工作往往是硬任务、硬指标,非完成不可。加上,很多学校缺乏专门用于毕业论文指导的经费,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毕业论文的指导方面就显得不是那么的投入。第三,有的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是自身的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难以用科学的方法以及创新的理念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潘淡(1991:76)认为指导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过度地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讲解,而对学生会有帮助的一些个案的分析或是实践的开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多数学生表面上好像已经理解和吸收了教师的讲授,而在开展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具体的研究的时候,却一问三不知、茫然不知所措。

四、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认识不到位,在思想上缺乏应有的重视。第二,对完成毕业论文所应该具备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不扎实。第三,缺乏对选题所涉及到的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从而做不到正确认识和理解题目的要求和目的。第四,很难做到独立地、高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五,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只求能过则过。第五,没有探索的欲望,思维陈旧、缺乏创新。第六,感性认识很强,但缺乏理性的归纳、概括、分析、总结的能力。有些专家指出,学生在选题方面的问题很突出。比如,有的学生在选题的时候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是看见身边的`学生选了什么选题自己就跟着选。有的学生则在很多选题面前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停地更换自己的选题(潘淡,1991:75)。而有的学生的选题则太草率,不经过前期研究或是认真地思索便匆匆选定。有的学生在选题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则是,要么题目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要么题目太大,要么题目本身因措辞不规范而让人看后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张春芳,2011:100)。张春芳(2011:100)指出,在具体的写作方面,学生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体裁意识、论文格式、摘要的撰写、关键词的规范程度、引文、参考文献的标注、词法、语法、书面语与口语语体的混淆等方面,而且还存在抄袭的现象。潘淡(1991:75)则指出,在论文里,学生按部就班的机械式的写作思维方式太过明显,如“什么都从概念、意义、作用、内容、方法等依次顺序排列”,很少有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有限,词法、句法以及标点符号错误太多,很难做到将自己的思维成果清晰明了地表达和呈现出来。

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收集到了一些资料,可是很多学生却不能合理地整理和加工手头收集到的资料,更谈不上在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相反地,很多学生只能炒炒别人的冷饭,简单地、机械地将一些资料东拼西凑地堆积起来,在形式上让其像1篇论文(潘淡,1991:75)。研究内容方面的问题,还表现在研究内容的扩展上。而这样的研究,其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清楚明白地掌握毕业论文各部分的结构及特点,提高自身对毕业论文的理性认识,并最终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洪泉,曾亚军.当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三篇】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运用科学手段,对其申报、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及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定的管理工作。当前,随着税收征管的深化和细化,各级国税机关都将纳税评估工作作为一项日常性的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强化了税源管理,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了税收风险和成本,减少了税款流失,提升了服务水平和纳税人的满意度。20以来,xx县国税局税源管理一科全面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以它为切入点,积极探索税收精细化管理的路子,又将纳税评估工作作为科室的精品项目,制定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建立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级次的纳税评估体系,提高纳税评估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及时为稽查提供纳税人动态和征管信息,确保了重点稽查的有效性。据统计,通过对276户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纳税人主动申报缴纳税款及滞纳金万元,调整进项留抵税额169万元,查补税款万元。另外移送稽查立案查处11户,已查结11户,查补税款万元,罚款元。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如何采取对策,更好地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实效,是我们税源管理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工作。

(一)法律地位依据不足。尽管目前国家税务总局、省、市、县局都制定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但《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无有关纳税评估具体问题的处理规定,没有直接赋予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使得纳税评估的整个工作过程始终处于执法的法律边缘,使其相应职责、手段、方法等也都徘徊于管理与稽查之间,具体操作很难有个准确尺度。对纳税人自行查补申报税款,纳税评估对此可以不予处罚,但《税收征管法》规定申报不实属偷税行为,纳税评估中关于补税的法律法规依据不足,评估结果处理缺少法律依据,刚性不足。

(二)实用操作性不强。一是在评估过程中,发现有税收违法行为嫌疑需要立案查处的,移交稽查部门处理时,稽查部门可以据此立案查处,但对不需要移交的,通常评估的结论并不被稽查部门承认,并可以继续对已经评估的纳税人进行稽查。二是对评估的户数、每户年评估次数、评估户数的比例、预警值区域协调性、评估延期的期限、评估结论的反馈形式与内容等都未作出明确规定。三是评估时使用的文书名称、种类、具体内容不统一,比如国家税务总局、省局、市县都制定了评估管理办法,但是文书的式样却不统一,使税管员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把握。

(三)评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做好纳税评估工作,需要一批精通财务会计、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和纳税人约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巧的高素质人员。但是目前普遍存在干部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催报催缴”干部较多,具备既会计算机操作,又通晓财务会计,能分析财务指标的税务干部很少,往往出现纳税评估有职责,但工作难以开展或开展不尽人意的现象,使纳税评估工作有些流于形式。

(四)监督约束机制不到位。由于纳税评估工作刚刚起步,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对纳税评估工作尚未有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即使有,也是粗线条的,原则性的,很难把握和操作,致使以评代查,评而不查,重复评估、评估发现偷税问题让企业自行纠正或帮助企业隐瞒的现象仍然存在,对其如何监督,规范其运作尚无完善的办法,导致一些企业埋怨税务机关“多头”检查,而在另一些企业中出现“笑迎评估,背对稽查”的现象。

(五)纳税评估的信息资料来源不宽。对内,由于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信息数据不能统一共享,信息有时分块割据,传递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信息不对称,造成评估资源浪费。对外,与地税、银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之间,没有联网,信息渠道不畅,许多必要的相关资料不能及时收集,缺乏统一的“税务数据库”。再者,有些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信息有时还不完整、不准确、不连续,对于这些信息,因担心增加纳税人负担,又不能经常地开展案头审核,因此影响纳税评估的.准确性。在系统内虽然进行了综合征管软件、出口退税、防伪税控三大系统整合,但可作为评估利用的信息少,计算机在纳税评估上仍只起到打字机的作用。

二、主要对策。

(一)确立评估法律依据和位置。一是建议将纳税评估写入《税收征管法》,将纳税评估以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完善评估内容,规范评估程序,明确评估时限,统一评估文书,让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强纳税评估的法律效力和可操作性。二是摆正纳税评估的位置。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纳税评估机构,配置业务精湛的人员,确保纳税评估长期有效地正常开展。三是统一各地纳税评估工作业务规程,制定纳税评估工作实施条例,将纳税评估的重点放在评估纳税人是否按规定履行纳税义务上,消除纯粹的向评估要税收超进度的理念,使纳税评估真正成为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管利器。

(二)注重评估实际操作方法。将纳税评估工作作为税务日常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提高纳税评估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主要做法是:1、全面掌握各种涉税评估信息,从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入手,对纳税人的经营行为和纳税行为进行数据测算和分析,进行税负对比。2、对不同的评估对象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即采取案头评估和人机结合或者税务约谈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3、有计划的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分地域选择纳税人进行评估,确立评估的各个岗位,及时作出评估结论,加强与稽查部门的衔接,及时提供案源,提高威慑力。4、加强纳税申报的监控力度,通过开展纳税评估不仅要堵塞漏洞,还要有效地防止零申报、负申报,保证申报数据的准确性。5、确定纳税评估工作任务,一是要求税管员对使用十万元版增值税发票的商贸企业每月必须评估一次,二是对利用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的生产企业每月必须评估一次,其余的每月要完成所辖纳税户的20%,而对连续三个月零申报、负申报的纳税人次月必须进行评估。6、进行评估成果汇总和反馈,税管员将评估工作报告交主管领导进行审理,查找分析问题,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户子转入日常检查,对有偷、逃、骗、抗税行为的转入稽查环节。

(三)增强干部评估综合素质。一是开展经常性的税务综合业务培训,定期对评估人员通过以会代训、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有效地带动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的提高。二是定期开展“以案说法”案例分析会,可以把各地开展纳税评估以来的成功案例进行讲评,以达到交流和指导的作用,提高评估人员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选派评估人员下企业“跟班”学习,让其熟悉企业经营情况和操作流程,提高其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财务知识和税收理论,熟练掌握法律法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术,以及了解与约谈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建立评估监督机制。一是健全纳税评估的反馈机制。对评估的有关结论应当以详实的说明告知纳税人,真正实现“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的宗旨。评估结论不能过于简单,否则纳税人无法据此“自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同时理顺征收、管理与稽查的关系,涉及到有关部门的,要及时进行反馈。二是健全纳税评估移送机制。对有偷税嫌疑、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嫌疑、拒绝约谈,或虽约谈交待问题,但不及时进行改正的,或以前纳税评估时被发现并纠正的问题再次发生的,以及少缴税额达应纳税额的一定比例或达到一定数额,应及时移送稽查,不得以评代查。三是建立纳税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强化日常检查,加强对纳税评估业绩的考核,促进纳税评估工作的规范运作,同时与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融为一体,严格过错责任追究制,充分有效发挥纳税评估的效能。

(五)、拓宽评估信息来源渠道。依托计算机网络,把好信息采集关,确保采集数据的真实、全面、准确,提高纳税评估信息的收集能力和应用质量。建立和完善评估信息提供机制,有选择地补充对纳税评估有用并能反映企业真实生产经营情况的其他辅助资料,如电表数、出勤表、存货盘点表等,使评估的原始资料更具广泛性和针对性。同时将纳税人分散于征管系统、金税工程、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系统以及从地税、工商、技术监督、银行等反馈的涉税信息进行整合,通过多方位的对比分析实现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纳税情况、资金运用等涉税信息的全面掌握,提升纳税评估质量。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科技手段,减少人工评估的工作量,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

零度先生。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第四篇】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某一具体科研课题,在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技巧、动手能力、论文撰写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收获。但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严重,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课题[1]-[3]。

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原因如下: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每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开始准备考研、找工作、出国等。毕业和就业时间存在严重的冲突。有的学生为了找工作而向学校请长假,这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一般学校很少发生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原因而不能毕业的,所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非常不认真。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论文有更大的区别,有些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要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经费保障才能有效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资源非常有限,特别是相关外文数据库几乎没有,教师和学生无法查阅最新的外文文献资料。学校提供的毕业论文专项经费有限,实验所需的药品和测试条件不足。大多数普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没有科研项目,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这势必造成对学生指导得不到位,老师由于工作量大而态度敷衍。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很难完成具有一定水准的实验性毕业论文。

(一)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正确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部分学生往往是在应试教育指挥下进行机械性学习,严重缺乏创造性,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毕业论文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的不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好的课堂。学生和老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此重要性,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教师是指导者和领路人,要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在指导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国家和学校应加大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力度,加大对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资金的投入;使得本科毕业论文在物质上得到保障,解决普通教师由于经费的缺乏而限制了论文水准的问题。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在课时配备、津贴补助、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鼓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教育,建立有利于毕业论文创新的教学机制。

化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短暂的毕业实验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和其他专业相比,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中。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牢固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具有扎实和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获得更新和更前沿的知识与理念。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课题组,尽早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在大二、大三就进行相关的科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加快了科研项目的进度,调动了教师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经过更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往往能凭借自己的体会写作毕业论文,从而避免论文抄袭,怎样写研究性论文?有没有什么格式要求呢?目前,我院很多大四学生已经成为教师科研项目的得力助手,毕业设计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较好结合点,体现教学与科研很好结合的范例。

实验室高端仪器向本科生开放。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课件,向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各层次学生开放实验室等,把高端仪器设备的应用和实验技术推广到本科实验教学中,既提升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又提高了贵重仪器的利用率。例如,x-射线衍射仪、电镜、核磁等现代仪器和技术的培训与运用,可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仪器的操作,培养运用现代技术与技能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扎实的技术与技能。

(三)改革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方式。

对于毕业论文不要拘于形式,将对化学本科生的专业要求落到实处,毕业论文中形式的东西可以弱化;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多元化的学习成果替代单一的本科毕业论文。

美国是公认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美国大学可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科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毕业形式,例如公开发表的专业性学术论文。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专利,完成各种项目或写作调研报告等。在美国,不仅很多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而且有的专业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有国际先例,证明可行。对待毕业论文要综合考虑中国国情和外国经验,在确保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鉴于高等学校是多层次性、多类型性和专业的差异性,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化学专业本来是一个实验学科,周期很长,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失败。毕业论文开题的课题不一定顺利,但在失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弱化对毕业论文教学的过程管理,强化结果管理。毕业论文时间本来就不充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等形式的东西应予以弱化、取消。但应强化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从严要求毕业论文的评定;加强毕业论文的工作检查,对于那些抄袭、剽窃、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一票否决制,延期毕业。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五篇】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效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将针对我国高职“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引领世界职业教育潮流,为德国企业输送了大批接班人和技术人员,是德国经济的支柱。“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政府更加重视职业教育,更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中。我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热潮,并在学习中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制度。“双元”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学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企业则负责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培训。据权威数据统计,德国大学生占同龄人比例仅占二成,将近八成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这种成功的严谨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培养了大批职业人才,也成为国家竞争力密码。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影响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遍推广以及高新技术的出现,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国内大批职业院校直接或间接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了很多学生“就业难”问题,试点单位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同时,政府和大众媒体多形式多层次地宣传普及职业教育,有条件的企业单位对自身“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推进了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加速。职业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但也遇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重学术、轻技术。

现今,“重学术、轻技术”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高等职业院校没有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在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没有真正领会到“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放羊式”实习仍占据相当比例,这使得职业院校的实习乱象一直受人诟病。现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校热企冷”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与实习质量有关,职业院校无法为企业发展输入符合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与成功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办学经费不足。

企业是职业经费来源的主体,也是主要培训机构、国家主要资助的对象。我国虽然提倡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仍然不足,其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有限,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经费不足直接导致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舍、实训基地、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职业教育支出更是无法有效保障。且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性下降,高等职业学校在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时经费也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导致了经费浪费严重的问题。

(三)产教结合一头热。

我国经济整处于转型关键时点,产业转型升级预期将持续升温,对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幅激增,产教结合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潜在推动力。从当前中国经济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将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现有的校企合作,广泛地表现为运行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双挂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来进行:即学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建立“员工培训基地”,不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层次开展。产教结合一头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聘用学徒需要付出同样的薪酬,在花费人力、财力培养后很难留住人才,而政府发布的相关激励政策并没有落实到位。

(四)师资力量薄弱。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企业与学校的强强联合,更需要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学校和企业均无法提供。在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教师来源主要是从普通高校招录,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且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基本按普通学校的规定和标准执行,限制了企业和科研单位能力强、素质高、有意愿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引入。这无疑对职业教育发展成为重要引擎造成巨大的挑战。

(五)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德国职业教育领先于世界水平,与法律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我国在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导致很难有大的突破。我国虽出台了相关职业教育法律,如《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但主要以政策性为主,缺乏完善而具有权威性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同时法律和政策间相互不衔接,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涉及高等职业“双元制”职业教育方面的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法律中没有明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和企业各方的责任,这使得企业保护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无法提升企业的积极性。

三、完善“双元制”职业教育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在德国,大学文凭不是进入企业唯一的敲门砖已成为社会共识。相反,拥有职业教育经历和合格的技能比文凭更受企业青睐。政府应该创建职业院校高教研究所,增强校企合作理论研究,更好地监督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政府在在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同时,可以利用舆论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起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营造全社会支持、关注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企业则要发挥主导作用,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和层次,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企业要用长远眼光看待职业教育问题,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校企合作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要发挥企业自身资源整合优势,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壮大职业教育规模。

经费不足已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一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经费上加码。二是在“教育平等”前提下,研究制定关于高职院校分学科分专业的公用经费标准。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企业实训基地的支持,按照“政府导向、多元筹资、集中财力、择优扶持”的原则,引导职业院校转变办学模式。四是重点鼓励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发展,调动企业参与职业人才培养积极性,完善农村家庭贫困生面学费政策。

(三)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其次,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政府密切合作,保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建立高水平、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使教师们不仅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同时提升实践经验,通过国内外进修等多种途径培养专业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第一生产线进行调查、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科的前沿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和教学实施水平,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四)设置“双元制”管理机构,完善法律体系。

校企合作是德国职业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双元制”的精髓。我国“产教结合一头热”原因之一是法律和政策保障的缺乏。只有建立明确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才能有效协调好校企、学生、教育机构和行业组织各方关系,才能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政府应设立“双元制”管理和协调机构,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从国家层次上明确划分培训标准,加强考核和监管力度,保证培训水平和质量。

(五)建立适应现代化职教体系,培养现代职业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首要战略任务。而由此带来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改变与提升,职业化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也愈加迫切,这也推动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在借鉴德国“双元制”基础上,探索本土化实践,创建适应现代化的职教体系。培养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职业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真正的将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沉重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第六篇】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将面临就业的严峻考验。他们的专业学习都是针对就业而服务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目的。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因材施教;转变理念;配合就业。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它的诸多功能已经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辅助,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核心。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家庭拥有计算机数量极多,并且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所以说高职院校计算机学习并不是“零起点”,信息技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课程设置。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不同程度地都受过一些信息技术的初步教育,学生不能有效地学习计算机课程,更主要的原因是一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已有基础重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在一种半生不熟的状态。

在高中阶段,计算机不是高考的主要科目,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少学校或明或暗、有意无意地降低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养。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往往因为计算机不是高考科目而被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这也影响到了未来的高职院校的学习。由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缺乏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教学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教学大纲差异性也很大,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来源复杂,多地区、多层次,并且都是在高中阶段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差异也是各不相同,差异的'巨大也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其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好,而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计算机课程形同虚设,基本处在计算机盲的阶段,相对来说起点较低。所以,这些情况都给学生的计算机语言能力的学习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教学工作不好开展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系统性。

计算机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教学中,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一定要突出应用性的特点。但是目前的教材内容过于系统性,导致应用性不强,教材内容的起点过高,需要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才可以使用这样的教材,而且教学时间也相对较长。教学和学习任务繁重,影响师生的教学及学习兴趣,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2.教学方法僵化陈旧。

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实践重于理论的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依然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地受教,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和保持一定的兴趣,如果没有这样的兴趣,那么这样的实践课就难以保证效果。

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培养高等级技术人才的机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就业来服务,所以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自发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学习主要是应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在操作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两个方面应该加强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

1.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的教学不能过于死板,一定要考虑因材施教。可以采用目标教学法、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新生入学后进行摸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掌握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转变教学理念。

符合学生的就业需要,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

环境。

3.与就业密切结合。

高职学生的毕业就是为了就业,所以教学工作应该主要围绕学生就业来开展,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避免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能力的现象出现,校企结合进行人才的培训,为企业的需要培养定向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积极地去开展学生计算机等级证书培训工作,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入门的课程,这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根据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就业的考验,他们的专业学习都是针对就业服务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高就业率,是高职院校当前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袁晓红。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刘永新。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成功:教育,(01)。

[3]陆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52)。

[4]李颖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探讨。新西部,(1)。

[5]张丽萍。“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4)。

(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七篇】

对于英语本科教学而言,毕业论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学生而言,毕业论文的完成是在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一项活动,也是展示自己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一次机会。更重要的是毕业论文的评估是决定学生毕业时可否被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本文就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措施,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论文质量。

1.语言基本功欠缺语言的基本功的欠缺体现在写作上则表现为单词拼写错误、同与汉语意思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混用错用,用词搭配不当等等。由此,句子表达不清、结构模糊以及不完整;有的学生习惯用汉语构思文章,再将汉语句子硬译成英语,结果句子中主谓语及状语之间的位置安排不妥,造成句子逻辑关系混乱;有的学生不会恰当地使用话语连接词,写出的句子或文章连贯性差。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现象持续时间较长,毕业论文中的这类错误占用了指导教师的大量时间,有的几乎每一页都改得满篇红。

2.短期速成行为全国统一安排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合格证已成为评定英语专业水平的重要砝码,在社会和校方的大力关注下,学生认识到四级考试决定毕业证,八级考试关系到找工作,因此,只满足于写好应试作文,不注重潜心积累。即使在忙论文的日子里,学生亦非保质保量地全心投入,而是忙于投简历、面试或试工,对此,院、系由于就业率的压力也给予大力支持,于是毕业论文是挤时间或挑灯夜战而速成的,没有积累、研究的时间。显然,毕业论文的写作非短期行为所至,它需要一个积累和研究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其学习结果的显性体现是毕业论文,隐性体现则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这个环节,毕业论文则难免有流于形式之嫌。

3.非合理利用文献体现在英语本科论文中的非合理利用文献现象有:。

(1)利用文献方式单一。多数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所占比例较高,缺少概述或释义方式,说明论文作者缺乏根据文献本身特点和论文写作的需要灵活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

(2)滥用网络文献。对于学术性强的资料生搬硬套,大众资讯也大段引用,使论文风格不一,缺乏逻辑性,文字、语法错误也很多。

(3)引用材料不明确标注。有的学生是因为对引用参考文献的要求和规范认识不到位,采取了无意识的剽窃行为,有的是因为准备材料时没有将引用的出处记下来,无法找到又不舍得放弃引用。

(4)自己利用翻译软件将汉语材料翻译成的英语。不但很难看出原材料的闪光点,而且语句、篇章令人费解。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几乎没有尝试过合理利用文献资料,只是从理论角度了解一些格式要求而已。

二、几点应对措施。

1.强化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既然欠缺已是无法逆转的事实,那么,就得研究解决的方法,考虑从几个方面下工夫。

(1)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大学生学单词要更多地依靠理性和现有的知识,如:记单词用音节,遇生词看上下文,查字典要看英语释义以及词性转换和搭配等。

(2)正确使用话语连接词。在英文写作中,教师可强化学生对连接词的语用认知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连接词的正确使用可以使句子表达清晰并具有逻辑性。

(3)分析语篇结构。英文文章篇章结构层次感和独立性较强,语篇结构分析有助于学生日后查阅、积累资料。

(4)加强写作实践。教师可以考虑自我诊断的方法,即留的作业先不收,进行proof-reading之后,写出第二稿,再一并收,批改后返回,成绩作为课程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针对写作技能而言,学生的知识面急待扩大,因为平时缺乏文化积累,写作时无话可说,只能写几句干瘪空泛的句子凑数。要解决知识面和文化修养的问题,需要长期的主观努力,而这方面的持续积累不仅会给学生带来由内至外气质上的改变,而且会使新学到的知识触类旁通。遗憾的是,现实的浮躁与速成之风使多数学生无法冷静读书,对此,教师的任务非常艰巨。

3.精心选择论文题目。

选题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好的命题等于完成论文的一半。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走好这第一步,选题的方法不能只满足于随堂讲解,要反复强调、练习,尤其在进入论文阶段之前,要经历一次选题、拟提纲的过程。

4.认真查阅资料和合理利用资料。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第八篇】

1、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清楚目前存在个别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或照搬重点院校的办学思路、或延续普通本科院校教育理念,教学偏重于研究性和理论性教学模式。学校对金融及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认识不足,导致对金融专业学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不够,造成了培养的金融人才缺少有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样就偏离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和目的。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适应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过于偏重金融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没能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置课程,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联系,使课程内容无法面向实际应用,甚至存在部分课程间内容重复现象。另外,目前高校的教材建设发展滞后于金融专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金融行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行业,有些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是“讲授+板书”的方式,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存在着纸上谈兵、课堂上卖保险、黑板上讲股票和期货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很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金融实训条件不足很多教师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缺少在金融企业实践的环节,欠缺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甚至还存在个别非金融专业教师讲授金融专业课程。虽然从金融及相关行业聘请了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来授课,但个别聘请人员的个人能力、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学校对金融专业配设的实训条件也较为有限,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却流于形式,尤其是在银行业,学生很难进入银行进行系统的实习,根本了解不到企业的真实信息。

1、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采取“3+1”模式,即在校内学习三年,在校外实习一年,具体安排是在学校学习两年半,出去顶岗见习半年,再回学校学习半年,然后毕业实习半年,后两个半年也可以根据企业和学生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金融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金融及其相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应微观化,要尽可能适应金融业的发展,使课程教育更接近于现实并服务于社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就业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避免向学生灌输更多知识,精简理论内容,用更多时间来训练学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为了适应金融形势的变化,教师可以根据授课讲义自编教材,以使学生能动态地学习并掌握金融行业的变化,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的发展,90后的大学生更喜欢新奇和刺激,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金融专业课。以30―40人为一个班级,进行小班授课,教师根据每一节课程的内容选用讲授、案例分组讨论、项目教学、角色扮演、视频资料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授课,把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4、密切与金融企业的关系,推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的高层应积极发挥个人和学校的力量建立与金融及其相关行业的合作,将教师和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实际体验业务的具体运作。教师也可以和企业人员共同承接项目开发任务和专业教学工作,辅导学生边做边学。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实训基地,教师真正具有了“双师”素质,而且也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真正地做到了“校企生”三赢。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九篇】

(1)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应按照教育规律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通过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是遵循“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精简行政管理部门数量,实现部门职能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制度,定岗定编,明确岗位职责,奖惩分明;三是构建服务型管理体系,按照有利于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的原则,优化校系两级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转变观念,提升服务创新意识。高职院校要借鉴当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不断贯穿服务创新的理念、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和依法治校的理念。一是要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中贯穿创新就是发展的理念,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二是要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真正做到治校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三是要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将学校的各项工作纳入到法律法规体系中,科学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办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依法治校。

(3)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化队伍建设。行政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是要加强对兼职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轮岗、挂职等方式,培养一批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的“双肩挑”教师;二是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入口招聘选拔关,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招聘的学历和职称标准;三是要专项针对管理人员制定长期全面规范的培训计划,让管理人员有进修培训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四是要制定管理人员晋升晋级政策和奖惩制度,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4)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一是要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参加政治业务学习、继续教育学习、礼仪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二是要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应急处突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要着力培养管理人员敢于奉献、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精神。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因此,必须加大对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方法,就能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出行政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发展进步中的最佳效能。

参考文献。

[1]姚青春.新时期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规范化[j].山海经,(2):153.

[3]张悦.浅谈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现状及改革思路[j].时代金融旬刊,2015(35):197.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第十篇】

摘要:本文从我国目前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对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问题对策。

1、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信息资源不够充分,信息资源质量不高。

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需要一个整体的系统程序,而目前在我国,纳税机关在纳税过程中,在内部的纳税管理以及纳税机关上下管理级别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无论是纳税机关的内部,还是纳税机关与其他部门如国税、地税、银行等部门之间,都缺乏必要的信息分享,导致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实用效率低下。

信息资源不够充分,信息资源质量不高。外商企业在中国投资,大多数都是民营的私人企业,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往往财务不健全,而且其提供的信息也容易失真,导致在对外商投资的纳税评估中的信息不准,数量上也不达标,信息质量不高。

2、法律依据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法律依据不够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商进驻到中国来投资办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对其纳税评估的法律体系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主要表现在:

(1)目前,我国颁布的《征管法》及其实施细节,还没有对纳税评估做出具体的,详细的说明和规定,也没有直接确立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导致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始终没有上升到法律环境中。

(2)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中,对相关信息的调查和核实还缺乏必要的法律程序。从目前我国对外商投资纳税评估的法律环境分析来看,我国虽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然还没有对相关部门以什么程序,如何调查等问题做出必要的,详细的说明,导致在对其纳税评估中,程序混乱,个人行为缺乏制度约束,弹性较大。

(3)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后的结果处理中,尚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多数只是针对纳税评估过程中的规定,而对其评估结果的处理的法律法规则较少,导致结果处理无法可依,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反馈和纳税评估工作的改进。

3、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指标不完善。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纳税评估时,是按照相应的纳税指标来进行的,而这些评估指标则是通过对纳税评估的测算而形成的,这种具体的测算主要是测算行业的内平均值,进而对纳税评估的测算结果和行业峰值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我国现有的纳税评估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纳税评估规定了评估指标,事实上,这些指标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这些指标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出纳税评估的结果。因此,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指标,还有待完善。

46 3419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