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案例)实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案例)实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课间活动方案1
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一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全面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发利用我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变原有单一的集体活动形式为分年级分班级、多项目多场地等多种形式并举,进一步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在大课间中体现民主、合作、创新的意识。并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1.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2.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3.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4.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管理,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其育人效益。
5.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二)原则
1.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挥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
2.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校从实际出发,采用大课间与短课时相结合的形式,合理的安排大课间的课程计划和内容。
3.全体性原则。师生全员参加,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
三、实施措施
(一)建立五个保障体系,确保大课间活动有序开展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促使大课间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促进该项活动高质量进行。
(1)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张国民 副组长:李瑞达、金映秋、桑振东、周峰
成员:董浜中心小学全体教师
(2)体艺综合指导组:
组长:周峰
副组长:陈良宝、徐维军、陆人杰、邵杰、吴雪良、陆耀新
成员:董浜中心小学全体教师
2.制度保障。为使大课间活动有章可循,杜绝活动开展随意性,学校规定大课间活动班主任与副班主任老师协助辅导老师共同指导和参与学生的活动,建立领导督查、艺体教师指导的制度。
3.时间保障。根据上级安排和我校的实际,学校作息时间作相应调整,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分为上午和下午两段时间进行,上午为每天上午9:109:35(星期一升旗)这段时间,早操包含在大课间活动里,早操结束后进行分年级分班活动。任何老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下午为3:353:55。若遇阴雨天改在室内进行,如:棋类活动、智力游戏等。
4.人力、物力保障。要求师生全员参与大课间活动,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的保护者,同时自己也是活动者,这既体现国家所提倡的全面健身,又能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大课间活动器材由学校体育室提供。另外提倡每位学生自备跳绳、毽子、棋类器材中的其中一样。
5.安全保障。各班学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防止出现活动区域不明或乱串、乱跑的混乱现象。正副班主任和协助辅导老师跟班进行现场活动指导。
(二)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
上午的大课间活动按规定进行,下午的活动除时间、场地及活动内容有具体规定、保证外,在活动形式、空间上各班均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各正副班主任和协助辅导老师可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身才干,开发创新体育、舞蹈、球类游戏等项目。
四、上午大课间活动流程
1.进场:5分钟
上午第一节下课后学生稍做休息,当集合号响起后,各班迅速在教室门口排队集中,然后随着《学习雷峰好榜样》乐曲进场。
2.做操:全校学生齐做《希望风帆》广播操(5分钟)
3.活动:广播操做完后,各年级在指定场地分组活动。(10分钟)
4.退场:集合号再次响起,全校学生迅速集中,班主任整理好队伍,按《学习雷峰好榜样》乐曲退场(5分钟)
5.解散:各班全部回到教室,音乐声停,班主任宣布下课解散。
五、大课间活动各班指导老师和活动内容安排:(见附表1)
各年级活动内容循环进行
六、大课间活动各班活动场地安排:(见附表2)
七、大课间活动注意事项
1.全体教师必须人人参与大课间活动,各班指导老师必须同时到场负责组织管理学生有序开展活动,并做必要的技术指导。
2.加强安全防范管理。正副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地
参加活动。少先队对各班广播操和大课间活动进行评比检查。
3. 实施大课间作息制度,目的是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请全校教师切实提高认识,把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二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精神,提高体育活动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
二、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1、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让学生有选择的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励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主动的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的进行锻炼。
3、提高学生的同伴交际、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
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传统项目跳绳和踢毽运动的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5、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学生练习体质健康测试内容,为检查做好准备,争取优异成绩。
(二)原则
1.改进学校大课间活动,优化大课间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的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能自觉锻炼。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条件,尽力提高活动有效性,发挥其育人效益。
三、实施措施
1、校长室统筹管理,大队部具体组织实施,体育组、各班主任及配班教师作好相关安全工作,确保活动有效有序开展。
2、体育教师负责师生体育项目培训和开发,体育组做好大课间场地指挥。
四、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
组长:许建锋 (校长) 副组长:姜耀清(副校长分管体育)
成员:吴建彬、蒋旭良、 宋碧辉、俞建锋、王国新、蒋振华、
活动协调组:
组长:宋碧辉 副组长:王国新
成员:顾习军、蒋振华、蒋红其
五、活动形式
(一)时间: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后(8:409:10)下午第一节课后(2:00---2:15)
(二)活动形式:
1、活动以增强学生体质,体现学生特长为根本,活动内容要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锻炼。
2、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年段为组织,体现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力求各种活动在合作与竞争的氛围中完成。
3、安排活泼多样的武术、游戏、身体素质练习、器械练习、舞蹈练习等内容。体现快乐校园,快乐体育,快乐成长的新理念。
(三)活动项目:
分常规项目和自选项目两类。常规项目必须人人学会。
规项目:跳长绳、短绳、踢毽子
1.自选项目:
1~3年级室内活动(雨天):扳手腕、击鼓传花、抢座位、纸球入篓、
4~6年级室内活动(雨天): 拾子、棋类游戏、游戏棒、叫号起立。
1~3年级室外活动:跳皮筋、接力赛、丢手绢、拍手游戏、、角力游戏、老鹰抓小鸡。体质测试项目: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米。
4~6年级室外活动:羽毛球、板羽球、小篮球、乒乓球、小排球
体质测试项目: 立定跳远、50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和跳绳。
以上这些活动项目供各班参考和选用,全体教师可以集思广益,挖掘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所需活动器材请正、副班主任及早安排。
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采用教师集中学习、黑板报、校园广播和红小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大课间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和增强体质,开阔心胸的作用,使师生达到共识:大课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带动学校的其他工作健康和谐的向前发展。
(二)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为使大课间活动真正的落实到实处,高质量的进行,我校除了在时间和课程计划给予保障以外,还要在制度上为大课间活动给予保障。(领导督导制、体育组负责制、教师量化管理制、课间操评比制)。
(三)重视全面,安全监督
为了使大课间活动顺利的进行,我校切实加强集体活动的安全管理。即要求全校师生在活动中要做到三个必须:活动前必须对学生集中进行安全教育;必须制定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必须有完善的教师安全监督制度。在活动中学生如果有特殊要求的必须及时与值日教师交流,并征求值日教师的同意。通过全面的安全管理使学生能开心的活动,放心的游戏,真正体验大课间活动给学生带来乐趣。
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三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变单一的课间操活动模式,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体育资源。积极创新大课间活动的形成和方法,与学校艺术活动相结合,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素养,体现合作、自主、探究的教育理念。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展示学生的精神面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二、活动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第二节课后
三、活动内容:
1、晴天室外项目:
上午课间活动项目为广播体操(七彩阳光)和自编操活动项目以及各班自创自编的项目。体育活动课除了上述活动形式外,还可以开展两人三足跑、摸石子过河、袋鼠跳、迎面接力、传球接力、木板鞋等项目及自创自编的项目。
2、雨天室内项目:
棋类活动、室内游戏、观看电视节目等。
四、活动程序:
上午课间25分钟活动:
程序一:入场(5分钟)各班集合整队(1分钟)自编操(4分钟)广播操(七彩阳光)(5分钟)乒乓球特色操(4分钟)各班集合整队(1分钟)退场(5分钟)
程序二:入场(5分钟)各班集合整队(1分钟)指定活动(13分钟)各班集合整队(1分钟)退场(5分钟)
五、活动组织
1、组织分工:
政教处:负责统筹安排,组织评价。
教科室:负责对大课间活动项目的开发。
体育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协调与指导各班级开展活动。
科任教师:协调各班的场地划分,配合政教处对各班级进行监督检查。
班主任:班级活动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好本班的活动,监督本班学生在活动中的纪律及安全。
副班主任:分配到班,协助组织,参与活动。
2、组织形式: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班主任、副班主任和班干部组织,科任教师协助,在一块场地内开展广播体操、指定项目或者自选项目的活动。
3、组织要求:
(1)各班级必须严格按照事先安排的场地进行活动,不得擅自改变地点。
(2)各班同学都应积极参加活动,学校将在每年两次的体育节中组织比赛,对好的创新活动项目进行奖励和推广。
(3)自选项目由项目开发组提供,各班级选择,或者班级师生自创。各班级可定期更改活动内容,但必须报体育组备案后方可开展。
(4)各班级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和音乐开展活动,不得延迟或拖延各活动时间。
六、活动管理
1、下课后班主任、班干部应及时将班集体带到指定地点,体育委员做好集合整队。
2、活动结束后由体育委员整好队,点清人数做好记录后带回教室。点名记录一周后上交到政教处。
3、活动中政教处、学生会对各班级进行抽查点名。
4、无故缺席三次以上的同学不能获得体育与健康课学分,经教育不改者报政教处,酌情给予一定处分。
5、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讨论大课间活动出现的问题。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2
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指导思想一、为奉行“一起运动、一起快乐、一同健康”的宗旨,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精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我校师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终身体育意识,学校决定每天上午第二节、第三节课间为大课间体育活动,以便丰富师生的课余时间,使学校课间体育活动有序、健康地开展,养成坚持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二、活动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运动乐趣与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1能安全地在操场和水泥场地上进行体育活、指导课间活动,2 动,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充分发挥学生自然、纯真的天性,营造快乐、充满朝气3 的校园氛围。、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4 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实施措施分钟,任何老师不得挤占30 1、时间安排。上午第二节课间大课间活动时间。由于天气原因,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由班主任组织安排。)器材自备(各班在教室进行棋类游戏
2、制度措施。学校制订大课间活动时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职责,具体有:领导督察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艺体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等多种制度。使大课间活动安全有序的进行。
3、人力、物力保障。要求师生全员参与大课间活动,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的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这样既能体现国家所提倡的全面健身,又能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4、安全保障。学校要分班划定活动区域,各班学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防止出现活动区域不明或学生乱跑的混乱现象。所有场地都要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注意安全。
5、实行激励。活动实行考核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考核分两方面:一是对班主任的考核。班主任的思想认识,责任心,工作态度将直接决定大课间活动的质量。为调动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应对此工作作为班主任的专项考核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对大课间活动进行定期评比,把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这样既可以树立学生的集体活动意识,集体荣誉感,又可以促进大课间活动的持续发展。
四、场地安排:教学楼前
五、活动内容安排:春、夏、秋做操(兔子舞),冬季跑操。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六、活动要求
1、班主任认真组织本班学生准时出操,保证出勤率。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亲自参与正确引导,教育和鼓励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班集体争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负责检查、了解、监督、管理本班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考勤人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
2、体育老师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安排和乐曲选择。内容要考虑季节的特点,乐曲要适合学生和内容的特点。负责活动地点、场所及退场安排。负责组织大课间全过程,负责指挥和示范,协助班主任工作。负责大课间活动的检查评比工作。七、注意事项
1、大课间活动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或早退。2、室外活动时间班主任、搭班教师必须管理到位。3、由于我校学生人数多,人均活动面积小,户外集体活动开展起来难度较大,为了能更好地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前和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落实好安全防范措施。、活动全程有广播音乐。4.
5、广播操结束,室外活动由班主任、搭班教师直接带至活动场地进行活动。结束时,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能乱跑。
6、体育教师进行巡视与指导,活动项目由体育组负责解释说明。
大课间活动方案3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效的载体,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的启示下,我校尝试利用“导学案”来进行“以导促学”。实践证明:“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模式尊重儿童生活的特点,真正地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对于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预习中的导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问题引领及活动单 ”这一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尝试着完成一些比较基础的题目,然而用导学案的学习导学时,学生必须认认真真的去做,对有疑问的地方应在导学案上做一些记录,同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这为“后教”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如学生在预习《圆锥的体积》时,如果没有预案的引导,对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很难的,当我把设计的实验预案呈现给孩子时 ,孩子们的学习有一定的目的性 。这样对于预习中没看懂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上课时听课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通过预习了解这节课的大致内容,然后完成导学案上学习导学中的基础题。久而久之学生便能把预习当成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经实践,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尊重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实施角色转变,激发学生活力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导学案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其学习目标拟订、活动方案设计、检测反馈设计的主要完成者是教师,教师在这样的模式下彻底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引领者、促进者。课堂上,教师退至幕后,担任导演角色;学生走上前台,无拘无束,尽情合作和展示。教师信任每一名学生,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反思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比如,教学《比例的意义》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后,立即促发学生进入一节课的主要活动,活动一是旧知回顾运用学过的知识了解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活动二是在自学的基础上算出例题中几面国旗的长与宽的几组比的比值,观察比值进而推导出比例的概念;活动三灵活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问题引领,小组成员总是充满了活力,或动手操作、或表达观点、或补充、或争论、或展示,感到自己在课堂中的真正存在,不是跟着老师转,不是老师一问一答,教师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小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智慧得到展现,教师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促进者。
三、导学案保障了学习的方向性
教育就是生活,其中一个层次是 “为学习者”的生活。既然是学习者,就必须学有所得,实现课堂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情感目标等。在导学案中,学习目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种是对整个课堂的学习目标的掌握,但是这个目标要落实到每一个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中去,于是才能有了第二个自学和探究活动中的具体目标。每一个具体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必要的引导作用。这样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对活动的过程就更有把握。总的来说有了目标,才能保障引导有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不至于漫无边际,学生的课堂生活才真正是有数学意味的。学生可以进行目标检测和自我反馈,在目标引导下的生成往往是更有价值的。
四、导学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大课间活动方案4
论文关键词:学案;双主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活动既有模式又无固定不变的模式,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逐渐获得大家的认同,很多大学试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双主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几年来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将学案引入大学课堂,以此为载体,构建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有效落实了双主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双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双主教学模式勾勒了一幅教师精导妙引、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课堂场景,然而现实却不尽然。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太多,没时间引导学生,直接把自己当成了主体,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满堂灌”。有的老师则“一问三不知”,根本导不起来,最后只能从主导做回了主体,课堂教学一如从前。还有的老师则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扩展到整个课堂,上无序的兴奋课,看似热闹,既定的教学目标却没达成。
双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没有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事实上,“主导”和“主体”不是一组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引导得越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越强,主体地位越明显;反之,学生学得越主动,也就证明教师的引导越有效。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根深蒂固,使得教师仍然是独角戏的表演者,尽管许多老师在有意识地改变这种现状,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时有流露,很难彻底转变过来,出现上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所以,除了在思想意识上尽快转变外,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帮助教师做好“主导”,帮助学生做好“主体”。
二、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使用学案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做好“主导”和“主体”。
1.学案的内涵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并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完成。对于教师而言,学案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体现,其对教学进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皆在学案中有所隐含;对于学生而言,学案是显性的学习支架和隐性的学习策略,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思维方法,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2.学案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重难点分析、课前预习及回顾复习、课堂思考的主要问题、课堂练习、小结、课后练习、学习信息反馈等。
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由教师给出,目的是使学生大致了解本次课程需要达成的目标和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法指导是由教师给出的学习方法指导或解题思路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及回顾复习是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通常可以把课堂教学需要用到的一些知识以问题或习题的形式组织在其中,由学生自学完成。课堂思考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具体知识和特定研究内容而构造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使课堂讨论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如果问题能结合实际并体现知识的实践价值,则更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课堂练习是讨论释疑后的巩固训练,其设计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重在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运用学到的原理解决一个新问题等等。小结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本次课的总结,比如列出主要的知识点以及知识运用时的注意事项等。课后练习不是作业,而是1~2个指向本课学习内容的探究性问题或是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综合性任务,这样使教学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学习信息反馈则是学生对此次学习活动的小结,学生在此总结学习方法,对教和学的活动提出建议,教师由此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使学案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桥梁。
3.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从学案的设计可以看到,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来编写的,对学生的学、思、探、行给出了有效的指导。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重难点更加明确,对课堂上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心中有数,甚至可以通过自学获得解决方案,并且在学案引导下进行知识的扩展和应用。所以说,通过学案,教师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章、有法、有效,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主体”;另一方面,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也使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现场引导调节更加顺利,教师循学案而导,组织学生或自学、或讨论、或练习,主线突出,并有效克服了满堂灌的弊端,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主导”。所以说,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三、基于学案的双主教学模式
学案的设计只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将学案应用于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程序,所以基于学案的双主教学模式也被分成三个阶段:其一,展示学案,课前自学;其二,讨论总结,当堂巩固;其三,课后实践,拓展创新。在每一个阶段中学案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展示学案,课前自学
这个阶段是教师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阶段。教师把学案放在网络上由学生下载,或者直接打印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学案,了解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按照学案给出的学习方法阅读教材、查阅参考资料、做实验,探究学习,解答学案中要求回答的问题,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问。
学案加强了对预习活动的设计、指导和评价,使课前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先行探究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样,学案也使得复习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的衔接。这样的课前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总结,当堂巩固
这个阶段是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将学科体系中的重点难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呈现在学案中,通过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在此阶段,教学流程被细分为四步:提出问题、组织讨论、释疑精讲和巩固训练。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思维的起点。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逐一展现学案中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思考。在组织讨论时,教师针对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及尚未解决的共性问题组织讨论活动,进行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不同想法的呈现、相互之间的补充和评论能够有效促进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讲解不是对答案,而应该注重对思维过程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应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点评,及时表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练习,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和正确评价。至于学案中的小结,是对知识点的梳理,可以当堂引导学生完成,也可以课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3.课后实践,拓展创新
本阶段是课后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课后练习通常是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任务。对于大学生而言,应重在对其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限于知识本身的传递,应重在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不仅是知识的模仿迁移,所以问题或者任务不能局限于课本、局限于某次课,而应该是综合性的。在难度上要适宜,不能太简单,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也起不到本环节的作用;也不能太难,应该让学生努力地跳一跳就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探究问题准备必要的资料并给予指导。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事实证明,这个过程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协作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在以上教学流程中,学案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思考和学习的线索,也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引导的线索,学生和教师循线而行,不易失控;学案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课上扩展到课前和课后,课前引导使学生预习有章可循、课堂上有备而来,从而使课堂上的引导更加有效;课后引导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在基于学案的教学流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自主的,他们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以学案为载体,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导,达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育目标。
上一篇:促销活动赠品方案(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