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辅导方案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个性化教育辅导方案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个性化辅导【第一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9704

文化凝聚共识,文化提升自觉。从文化的角度,探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和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规律、提高辅导员社会地位的发展趋势,是从根本上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队伍效能、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辅导员文化的内涵和要求

关于什么是辅导员文化,专家学者说法很多,表述也不尽一致。相比之下,笔者比较认同这种说法:“辅导员文化,是辅导员群体在长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基础,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组织体制等为内容,并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行业文化。”[1]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辅导员文化的内涵要求作如下解读:(1)政治层面,要有与党的教育方针相适应的政治立场、政治意识、政治水平,辅导员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要服务于和服从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目标;(2)精神层面,要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体现辅导员岗位特点和要求的核心价值观;(3)行为层面,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既有辅导员个体风采的展示,又有统一的工作规范和团队的整体配合,既有严谨求实的过硬作风,又有创新的活力和拼搏的激情;(4)学习层面,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当成工作的一部分,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与育人与育己相结合;(5)机制层面,指能使辅导员发挥作用、开展工作、提高水平的各种制度和机制,如选拔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培训进修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保障制度等。

辅导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整体配合、合作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辅导员组织或群体的认同度、自豪感、归属感、凝聚感是辅导员文化的核心体现。

二、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是时代要求

第一,是由辅导员文化的作用和特性所决定的。辅导员文化也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标识、规范、导向、整合、凝聚等功能。辅导员以其趋同的价值取向、相同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特的办公场所或载体等与其它岗位相区别,具有标识性;以有形或无形的方法明确提倡什么、禁止什么,鼓励什么、约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具有规范性;对辅导员个体的价值选择、行为方式、工作理念起到引导作用,具有导向性;使辅导员个体之间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性格气质、异于甚至悖于辅导员岗位要求的思想观念,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通过相互融合、吸收、适应,形成具有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统一体,具有整合性;从思想、价值、行为、精神、道德等个方面使辅导员凝聚起来,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凝聚性。辅导员文化的这些功能和特性都对辅导员增强职业认同,凝聚职业牵引,完善职业素养、做好育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文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灵魂。辅导员队伍建设包括很多内容和很多方面,从横向分析,有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等;从纵向分析,包括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管理、考核、激励、发展、政策保障等;从性质上分析,有精神层面的,有活动层面的,有物质层面的等等。而文化建设是精神层面的建设,是触及人的灵魂的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吴士宏在她著的《逆风飞扬》中这样说过:“在21世纪,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能掌握主动权,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辅导员队伍建设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抓住了文化建设,就是抓住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第三,文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内在要求。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辅导员工作的战略性要求,越来越得到了高等学校和学界的重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指辅导员职业具有独特的入职条件和职业要求,有独特的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能使从业人员成为终身从事的岗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具备专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专家和业务能手。客观说,目前辅导员的工作现状,与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还没有“辅导员”这个职业,说明辅导员的社会认同度还比较低,从现实情况看,准入条件和工作要求也比较宽泛,造成了辅导员的职业感觉模糊。辅导员还没有单独的职称晋升系列,事无巨细的事务性特点,造成了辅导员专业内涵的模糊,不利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而无论是职业化,还是专业化,都离不开辅导员的高度认同和情感凝聚,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辅导员岗位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甚至可以托付一生的职业,并由衷激发出为这个职业而奋发钻研、奉献付出的精神动力。辅导员文化建设,通过研究和探讨辅导员队伍的地位、作用、规律、特点、机制和贡献等,引起社会重视,提高社会认同度;通过研究和探讨辅导员的价值观念、工作职责、精神面貌、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组织机制等,使辅导员激发内在动力,增强职业认同。

第四,文化建设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手段。

我国在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由来已久。辅导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辅导员在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辅导员的地位也得到了重视,现在又明确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定位[2],为辅导员施展才干、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条件。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队伍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职责边界不清晰,造成了辅导员对学生的吃喝拉撒都要管,成为事无巨细的“高级保母”;各职能部门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工作,最后都落到辅导员身上,成为方方面面的“勤杂工”;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的“最前沿”,没有任何“掩体”,特别是“安全责任重于天”,其他工作做得再好,只要安全出了问题就一票否决,造成了辅导员的“压力山大”。长此以往,辅导员感受不到应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工作动力不足,甚至产生职业倦怠,人心思动,造成队伍不稳。通过辅导员文化建设,使他们充分认识辅导员岗位的特点和意义,明白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在促进学校发展稳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和个人发展的道理,坚持育人为本,统一目标愿景,增强职业牵引,敬业爱生,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三、辅导员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实践

第一,提炼、践行核心价值观。如前所述,文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灵魂;而凝炼并践行辅导员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是辅导员文化建设的灵魂,可谓是“魂中之魂”。在这方面下功夫,能起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院也借鉴兄弟院校的做法,结合学院的辅导员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提炼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本科生四个年级的8名辅导员全部参与,大家查阅资料,开动思想,深入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又通过充分的讨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最后,凝炼出了学院辅导员 “乐业、导航、协作、笃学”的核心价值观。这八个字分别从四个维度对辅导员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乐业”即爱岗爱生,敬业奉献,这是工作态度和境界的维度;“导航”即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进行人生导航,这是工作特质的维度;“协作”即在工作中要团结配合、密切合作、彼此关爱、共同进步,这是团队精神的维度;“笃学”即正确处理好日常事务和学习的关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和发展空间,这是终身学习的维度。令笔者感触颇深的是,在讨论、提炼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和主人公的姿态,敞开思想,相互启发,不断擦出思想的火花,不断升华对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这其实就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感受团队氛围的过程,就是一次辅导员核心价值观展示和体现的过程。这个凝聚着全体辅导员智慧和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制成扁牌,悬挂在辅导员办公室,时时警策着辅导员们,不忘责任,牢记使命,励志前行。

第二,完善多举长效的学习培训机制。

新世纪新阶段,终身学习已成为一个生存概念,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深入人心。对于辅导员来说,学习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是对他们工作状态的写照,也是学习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知识涉猎面广,要真正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就必须通过学习,以渊博的学识,增强人格的影响和魅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岗位所涵盖的知识结构是多学科多门类的,如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以及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等,而每个辅导员个体的专业背景又是单一的,这种多学科的要求和单科性的背景,就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学习。所以,辅导员离开学习就像鱼离开了水,寸步难行。

怎么学习?结合辅导员的岗位特点和工作要求,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把学习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是为学而学,学习是为了提高工作水平,这是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做的方法。二是团队学习。“辅导员群体相异的多学科知识背景决定了团队型学习的互补性和启发性,也使辅导员群体共享学习资源,成为不可分割的学习共同体。”[3]本学院“辅导员论坛”就是这样一个团队学习的载体。“论坛”采取专题研讨的方式,一次确定一个专题,专题内容包括学习学校及上级有关学生工作的重要文件精神,研讨辅导员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文化建设等相关问题,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和解决工作重点和难点等。“论坛”采取主题发言的形式,每次确定两名辅导员围绕确定的内容作主题发言。作主题发言的辅导员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准备书面发言稿或PPT。专题发言后,大家展开讨论和交流。负责人作总结发言。“论坛”从2012年初施行以来,已举办了13期,并作为一项学习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辅导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增进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辅导员队伍所特有的学习文化。

在辅导员队伍加强自身学习外,要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2013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明确把辅导员的进修培训纳入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规划,按照辅导员的职业特点、成长规律、发展需求,通过学历提升、社会实践、国内进修、海外研修等方式,加强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素养、职业能力等进行全面教育和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

第三,优化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辅导员工作机制是指为了保证辅导员工作的正常运行,内部各环节、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要体现在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上。首先抓好建章立制工作,涉及到学生工作的各项评奖评优、党组织发展、学业预警、心理危机干预、贫困生资助、安全、第二课堂活动等工作,都通过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做到统一政策,有章可循。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2012年开展了制度建设年活动,制定或修订了十多个学生工作制度,为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一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关爱每个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再次,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学生工作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复杂性,精细化科学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要本着为每个学生负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的态度,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严格程序环节,细化时间节点,落实工作不打折,执行政策不走样,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学生家长满意,让领导满意。最后,建立完善辅导员管理和考评机制。科学制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制度,在辅导员的工作条件、职称评聘、培养发展方面,采取倾斜政策,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对辅导员要施以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他们有所做为、成长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打造和谐合作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既是辅导员提高工作能力、顺利开展工作的必需的氛围,又是辅导员个体工作状态和整体凝聚力的综合体现。辅导员团队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互补互助,工作效率高,科研能力强,辅导员会感受到工作虽忙,但“忙并快乐着”,感受到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增强对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会自觉地严以律己,以实际行动维护和提升团队形象。所以,打造合作和谐的团队精神,是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首先要牢固树立共同的愿景,这个愿景说的具体一点,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将来在社会上成为有用之材。这是形成团队精神的核心动力。每个辅导员的思想、行动都要统一到这个愿景上来,为实现这个愿景而共同努力。其次,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这是形成团队精神的不可替代的剂。辅导员之间经常的沟通可以拉近感情上的距离,分享工作得失,增强了解和互信,创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本学院通过每周一次的辅导员例会、一月一次的辅导员论坛等载体,建立了长期有效的沟通交流形式,还通过辅导员“民主生活会”的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加深感情,推动工作。辅导员内部也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同时我们还走出去,跟其他学院的辅导员开展座谈交流和联谊活动。这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辅导员工作事务繁杂,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可以说,他们的岗位是“全天侯”的,非常辛苦。并且,他们的付出和回报,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是不平衡的。所以,学校或学院要根据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实行倾斜的工作补贴,根据绩效情况制定完善的奖励体系,学校和学院的领导要经常跟辅导员谈话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学院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增强工作的动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参考文献:

[1]林国建。辅导员文化与辅导员队伍建设之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69.

个性化辅导【第二篇】

合同(学员)编号: HY-03-2020-06-10

甲方(辅导方):    ......

甲方经营地址: .....

乙方(受辅导方): 学员姓名        性别      学校             现(新)年级

乙方法定监护人: 法定监护人姓名         身份证号

¨父亲            ¨母亲           ¨其他关系

乙方联系方式:                          法定监护人手机

甲方和乙方法定监护人本着诚信、自愿、平等的原则,就委托辅导一事达成如下协议:

一、 费用及相关内容

1. 费用明细(赠课不限学科):

A. 学费¥   5700  元(大写      伍仟柒佰元       元整)(包括教师辅导、教务服务、教研分析、辅导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制定、考试和批改、试卷分析测试的服务)。具体费用情况如下:

年级

科目

授课类型

本次购买(节课)

价格

购买总金额

赠送课时(节课)

高三

语文

1v1

30节

5700

3节

文综

数学

合计

B. 甲方对乙方的辅导期限: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本合同计费依据为在该期限时间内以所有实际发生的课时为计费标准,计算课时费。

C. 交费方式:乙方在签订协议时已交定金人民币¥     5700   元(大写  伍仟柒佰  元整),剩余部分¥   0    元(大写         零       元整)于本合同签订后7个自然日(含第7日)内全部付清。

2. 特别约定:

A. 如果双方签订本协议时课时费所对应的年级辅导完后,仍有剩余课时,且乙方升入新的年级后需要继续辅导的,乙方同意按新的年级所对应的课时费标准,补足不同年级收费标准而产生的差额。

B. 以合同签订后7个自然日(含第7日)内实际支付课时量对应的赠送课时条款为赠送课时数目。

3. 排课:乙方应提前至少3天与甲方预排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

4. 退订:乙方因故不能按排课计划接受甲方的产品和服务时,须于课程开始48小时前通知甲方,若没有按照规定时间通知甲方的,则按照正常课时计费。

5. 确认课时:每次完成授课后,将会签订课时单,课时单作为上课记录,可供甲乙双方进行课时统计。另,需要试听时,试听时间为30分钟到40分钟,满意后可直接进行上课。如试听不满意将不做课时统计。

6. 退费:乙方向甲方提出书面申请,甲方财务部在7个工作日内核实课时数量、课时单价、赠课、退费金额等,审核确定无误后在10个工作日内办理退费手续,乙方持服务协议(若服务协议丢失,需签署《委托协议终止说明》)及收款收据原件办理退费。

注:若是退费,则所有赠送课时数量取消。

二、双方权利和义务

1. 乙方在甲方完成授课服务24小时内,按实际费用进行结算,不得进行拖欠。

2. 订购甲方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以订购课程当日的学员就读年级、订购课程的单价以甲方收费标准为准。

3. 双方应按排课要求按时上课。乙方知晓、并同意遵守《鸿阳教育学员手册》和甲方各项制度和规定。

三、违约责任

1. 任一方违约,需要对守约方承担违约责任,造成损失的还应进行赔偿。

2. 除本协议另有规定外,在任何情况下,甲方对本协议所承担的违约赔偿总额不超过最后一次充值额,且乙方已确认的课时不再计入违约赔偿额内。

四、其他规定

1. 乙方在本协议有效期间所签订的各类申请单(表),订购单(表)均是本协议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2. 本协议的签订和履行地均为甲方经营地。

3.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两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 本协议履行期间如发生争议,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依法向甲方经营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甲方(盖章):                           乙方:

个性化辅导【第三篇】

关键词:个性化辅导 学术性学生社团 社团指导

教育部、于2005 年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 [2005] 5号文件),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同时也提出“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由此可见,社团建设与发展是高校推进育人工作的重要平台(席一政,2012)。

一、学术性学生社团

学术性社团是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实际和学术背景,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相结合,带有专业实践性质的社团(马可,梅元媛,2010)。学术性学生社团是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或某一方向研究的学生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团体。马可等(2010)认为,学术性社团能够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提高学生文化创新能力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了遵循国家的教育和发展理念,以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为依托,鼓励学生不断培养学术创新意识,着力打造“小而精、尖而深”的学术性学生社团,提升大学生的学术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学术热情,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用具有青春正能量的课外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尽量减少网络游戏等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部分高校团委全面开展了对学术性学生社团的个性化辅导。

二、个性化辅导

个性化辅导因材施教,能最大程度地尊重和关注学术性学生社团的个体差异,使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提升素质并发挥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个性化辅导能够考虑到学术性学生社团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性,为社团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是一种提倡以社团本身为中心的指导模式。每个学术性学生社团都是独特的个体,因而在社团结构、人员构成、管理模式、运作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通过对学术性学生社团的个性化辅导,能使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发现、解决在社团管理和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关注社团干部和社团成员的成长过程,研究指导方法,并不断进行完善,提高指导效果。在此过程中,社团干部和社团成员的个性差异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关注。通过与社团干部、社团成员进行的小范围面对面交流,指导老师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及时掌握社团和学生的情况,从而使学术性学生社团突显个体差异,并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三、学术性学生社团个性化辅导策略

1、完善学术性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建设,加强对学术性学生社团的管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使用恰当的管理方法,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加强对学术性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加大对学术性学生社团干部的培训和管理,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3、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科研领域,参与各教研室、系的课题,成为课题组的一员,鼓励学术性学生社团进行学术研究,邀请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搞科研。

4、积极开展对新会员的培训,讲授一些有关科研、基础知识的课程,在会员具体的科研选题和实践过程中,除了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外,老会员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做好传帮带的承接工作。

5、努力贯彻创新意识。在社团管理方面,从机构设置、制度建立到用人机制等环节都不拘泥于传统,需要的部门就加,可有可无的部门就不设立。社团活动也要结合实际,使大家能够学有所用,积极投身科研和社会实践。

6、打造学术性学生社团的专业特色,创建、发扬品牌活动。品牌活动是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用品牌活动吸引社团成员和广大同学参与活动,增强社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社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到社团中来,并积极参与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席一政(2012)也认为,学术性学生社团组织、举办的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讲座、交流等层面上,应充分挖掘社团的专业特点,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优质的创新性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学习研究的综合能力,更能够在活动中培育大学生的求实精神、合作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7、指导老师应积极参与学术性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拉近与社团成员之间的联系。指导老师与社团成员近距离接触,营造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8、充分发挥社团干部和社团成员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尊重他们的个人经验,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具有信任感,富于创造性,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意识。在个性化辅导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及时反馈阶段性运作成果、活动情况和活动效果,鼓励学生定期、不定期总结经验和教训,发表看法,分享感受,提出建议,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

随着社会的的不断发展,学术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品质、素质的培养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一如既往地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组织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工作和活动,在锻炼和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也应通过对学术性学生社团的个性化辅导促进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不断成长、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个性化教育辅导方案范文【第四篇】

所谓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以个性化的教为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目的,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教学包含三个因素,即教育者、教材、受教育者。“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个性化教学的具体体现,个性化教学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受教育者当前掌握的知识和所达到的能力水平等智力因素及其性格特点、学习动机类型、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千差万别。针对不同受教育者,教育者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电大开放教育招生专业不断增多,地方中小学教师学历不断达标,政府公务员学历持续提升,但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出现了招生人数递减的情况,很难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规模。学生人数过少的现象,给开放教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迫切需要个性化教学以适应目前的现实。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特点

1.网上辅导多于面授辅导课时

随着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教师面授课程已经逐渐为网络教学所替代。传统的教师面授课时正在大幅度地减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电大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和虚拟空间社区的师生交流被提上日程。

2.教师一专多能

在电大远程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要“授之以渔”,而且是知识载体的创建者,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手段完成网上教学资料整理更新以及课程资源建设任务。电大课程责任教师既要熟悉教学理论内容,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其教学工作量不是减轻了,而是比以前更重了。事实上,开放教育教师往往要负责很多门专业基础课程或对多门课程进行教学辅导。在多媒体教学方面,电大远程教学要优于传统教学,各专业教师基本会制作或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

3.个性化教学的核心———创新性

每年专升本的学生中都有在专科阶段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在基础知识衔接上比较困难。学校针对这部分学生要开补修课。教师教的学生人数每届总量并不多,但辅导学生的课程数量却很大。每一个教师精力是有限的,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出现,旧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把工作做好,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创新,挑战自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实践探索

1.灵活的授课机制

电大学生多数是成年在职人员,学生上课出勤率受到一定影响。当某届学员本身人数少而又出现严重缺勤时,大班授课方式就很不合适。经过探索,我们认为出勤率较高时在教室授课较好,因为有多媒体大投影,可以方便学生边听边看课件,可以提问或集体讨论。而出勤率较低时,采取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座谈交流方式比较好,或与学生一起浏览课程网页,营造出教和学的和谐氛围。

2.根据教材设计不同的授课方式

对于文学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学生兴趣较浓厚,教师以讲课为主,提问和课堂讨论为辅;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课程,比如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和西方文论等学生不太感兴趣的课程,可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合作讲课的方式,即教师给学生示范讲解后,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每人讲一个作家或作品,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在讲台下配合解释。学生参与式教学,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台上学生讲得认真,台下学生听得注意力集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则是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学生,多数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让这些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讨论发言或讲解课程设计方案,非常贴近教学实际,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进行多样化的网上教学辅导

网上教学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在网络远程学习环境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有明确学习目标的课程资源。网上教学辅导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指导、电子教案、课程BBS论坛、期末复习指导、历年考试真题分析及答案、形成性考核作业指导等。自主学习指导内容包括公布上课的时间和地点、预习上课的主要内容、课程的重难点提示、思考题。电子教案是对全书内容框架的梳理,以及对每个章节重难点的详细分析。课程BBS论坛是网上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点定期专题讨论题和小组讨论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可非实时提问。期末复习指导侧重各章复习重点训练并给出参考答案。历年考试真题分析及答案,是让学生熟悉课程的考试题型及解题思路。形成性考核作业指导,是学期临近结束时网上公布作业参考答案,便于学生反思自己的答题方式是否准确。

4.富有特色的形成性考核方案

38 1441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