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精彩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第一篇】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造就创新人才振兴国运已被人们所共识。要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关键是逐步培养和形成创新人格(个性)。有创新人格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才会积极地、自主地树立创新意识、提出创新要求,才会以持久的热情、坚强的意志,不断去探索、去开拓、去创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化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学科之一。应积极渗透培养创新人格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积极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将导致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为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现“三个面向”的目标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也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开辟了灿烂的前景。应用现代成熟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心理学、认知学以及视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等先进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经验结合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方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学或课程的结合。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先是对学生进行课程练习,课程辅助软件为主体单机自学模式和以自制课件或积为主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网络技术发展后出现了网上教学模式。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模式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还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化学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包括有机化合物)构成了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协同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基本理论起着贯通元素化合物知识,激活思路,理解本质的主导作用。基本理论的学习会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使其系统化、网络化,促进知识的联想、迁移和应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分析解答化学问题能力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都与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密切相关,物质结构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在第二学期,我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为此选择信息技术与中学物质结构教学整合思路并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是切实可行的。

整合过程不只是简单的课件展示或上网学习,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例如,教师用文字处理软件生成将要发给学生的材料;用数据库软件保存学生的报告;用电子表格记录学生的成绩;定期的从因特网上获取其他教师教学思想,并通过e-mail和其他学校的老师保持联系,等等。学生上网查阅和收集资料;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或网页展示自己的作业;通过网络与同学、老师交流问题;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采集图片等等。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使他们积极地。

[1][2][3]。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第二篇】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国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单独设课,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而忽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开始被一些国家试用。在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

(一)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整合解决的是“学什么”的问题,随着“科学为大众”、“以学生发展为本”等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例如,对于大学课程而言,对不同专业的课程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包括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教学计划的构成与课时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全过程时间分配表实习安排表等。对于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要进行充分备课,并且写出每节课的授课教案。其中除讲授的内容外,还要有一个首页,包括本讲的课题、目的和任务、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使用教具、提问作业、备课时间、上课时阃等。老师须在上课时对以上内容作明确把握。才能使得授课内容充分、重点突出。

(二)教学对象。

要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就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了解学生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课堂纪律、参与习惯、阅读范围等。这些情况的了解,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

熟悉了学生的情况再来安排讲授内容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增减取台教材,讲授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讲授方法,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是课堂讲授获得成功的秘诀。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协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以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随时随地的确定学习内容、时间和进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教学媒体。

以前的教学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现在计算机代替了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以前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多媒体教学是适应压缩学时、丰富信息要求的有效手段。同时,开发cai课件,将各种内容讲解制成图像、视频或动画,给学生创造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

虚拟实验与原理研究相融合的探究教学模式是利用信息的工具型软件进行探究教学,以方便学生对一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规律或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加深理解。如课堂教学中采用了labview软件进行虚拟实验。

利用网络进行互动教学,由教师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测评等材料通过网络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分成协作小组,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并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相促进的互动氛围中,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锻炼了自己与其他成员协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大类。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通常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l、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多媒体信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2、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外部条件。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误以为使用计算机就是在进行“整合”

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中使用计算机或网络,例如简单的说使用ppt或上网查资料就是在“整合”。这种“整合”只是手段,没有和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也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是个旁观者。

(二)误以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cai。

cai(computeraided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没有改变教学内容与结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二者有本质区别。

但在整合过程中也不排斥cai,运用cai教学课件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仅仅把它作为教学工具。

(三)丢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上使用信息和网络、cai教学课件等,并不意味着就要丢弃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应该适合什么用什么。例如对数学公式的推导,板书教学就更为合适。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改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和手段。

四、结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需在理解整合的目标、内涵、本质的基础上,去摸索有效地整合步骤方法。整合的过程是复杂的,长远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它将有助于课程评价的改革和改善,更重要的是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研究与关注。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第三篇】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第四篇】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中学生学习计算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学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适合现阶段中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信息技术,很值得我们研究。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谈一些关于新课改下该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粗浅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学习。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对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更新教学观念,大力加强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做到以下三点:(1)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2)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课程内容;(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和组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共同提高,一方面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时刻注重创新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而且他们还提出会使用其他的下载软件,这时我就让会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不但使会的学生巩固了知识,获得了成就感,也使不会的学生得到了进步。

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类似的工具运用,我都让学生自主选择,遇到一些可以多项选择的问题,我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愿意学。所以,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问题情境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作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如在讲word文件保存一节,设置一个加密文件时,因以前经常有学生电脑上的文件被别的同学改动,我就试着问:“你们想给自己的文件加上密码吗?”学生们顿时兴趣很浓,回答的声音很响亮:“想。”在这种环境下,我开始演示,学生仔细地观察着,等我操作演示完后,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很快学生就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回答出来了。这样,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让他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计算机,用计算机,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会感到计算机这门学科有用,才能更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教师通过自制一些教学课件,把有些学生不易明白的地方形象地表示出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后让学生学习老师的这种做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也通过这种类似的方法表现出来,这样他们就会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进行更多的活动。要使先进的信息环境和多功能的教学设备发挥出它特有的功能,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因此,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尤为重要。采用这种资源建设方式,不仅可以快速系统地建设起一批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设备的意识,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计算机不同于其他的学科,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其教学活动的性质和方式是多方面的、学习的内容也是多样性的,所以教学的方法也呈现多样性。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的变化,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教学方法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进而产生实实在在的良好效果。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第五篇】

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这个领域中,市场上已有一定数量的理科教学软件,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学的却不多,加上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是很高,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因而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想应运而生。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系统,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师生可以根据教与学的情境和教学平台,选用、增删、修改已有的软件,或方便地制作新软件,为教与学服务。例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联合从国外引进的数学几何教学平台《几何画板》,它不仅为教学几何教学提供了方便,而且也非常适用于物理中的力学、光学课程教学。又如《csc电子备课系统》、《天翼全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等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版都是面向师生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科教学平台,它们集众多教命令家和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于一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办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必要的手段,它们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充分体现积件思想,很受师生的欢迎。

在素材资料库的建设方面,中学理科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先行者。目前许多教师在internet网络上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链接功能融合到自己的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这样其它教师和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学科资料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网络终端通过internet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分离的局面,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内或课外的运用朝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更广阔、更深层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发挥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功能。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第六篇】

万里春江西九江师范附属小学。

[摘要]2001年10月,在中央电教馆的亲切关怀和省市电教馆的直接指导下,我校承担了国家级十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三年多来,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以“行动研究”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用课题建设、课题研究拉动整个管理的层层深入,推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本文从研究的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成果、我们的结论和研究的困惑以及今后工作设想这几个方面,对课题研究进行综述。

一、研究的背景。

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和交往方式。2000年10月,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多媒体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提高学与教的效率,使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至关重要,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可是,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重教不重学,又没有理想的教学媒体,不能充分展现数学概念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掌握和运用起来就有一定的局限,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在概念教学中运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创设可交互的实验情境,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测、实践、论证,能使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正确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有意义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决定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校园网络,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研究,构建概念教学新模式,获得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规律、原则和方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落实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

2、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总结并形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模式。

3、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教学硬件、软件和潜件建设的开发利用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校园网络环境支持下,在概念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真实、自然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课题研究中,还针对数学课程四个领域中的前三个方面,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进行系统的整合研究,每学期梳理出相关的概念知识,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整合的研究工作。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资料和文献研究法、调研法等方法,以达到“总体求善、局部求真”。我们以学生信息素养的情况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访谈和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水平,在此基础上分学科拟定工作计划,又以在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的目标。在实践中反思,通过反思不断调整行动研究的计划。

在研究中,我们还使用了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新课改和课程整合的理念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国内外的研究趋势,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并通过问卷调查、问话和谈话等方法,了解学生在开展整合实验中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效果。从而保证了课题开展的高效度和实效性。

五、研究过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研究酝酿阶段(2001年8月――2001年10月)。

课题研究需要专业引领,在总课题组和学校领导组织下,我们首先系统地学习教育心理学、统计学、教育科研方法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等理论知识,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了课题的文献研究工作,把握了研究方向。

在确立子课题时,我们认为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我们把数学子课题定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并撰写了实施方案。

2、研究探索阶段(2001年10月-2002年8月)。

2001年10月,在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的支持下,课题研究正式启动,确定由万里春老师在二(4)班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同期,学校开展了三次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教师们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操作和使用基本技能。

为了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我们还共同拟定了实验班级学生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的学习内容。并积极取得学生家庭的支持,共同帮助学生学会上网、查询资料、分析和处理信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办法获取和加工运用信息。在学年结束时的《信息素养调查问卷》中,这个班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远远高于其他非实验班级。

3、深入研究阶段(2002年8月-2004年6月)。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继续深入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意识;成立了学校子课题组,在1dd5各年级选取一个课题实验班级,由五位数学教师共同承担该课题的研究工作,这样群策群力,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和相对完整性;开始致力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典型课例的探索;并进行了课题的问卷调查和反馈工作,通过不断地反思,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实施方案,。

4、反思和总结阶段(2004年7月――2005年4月)。

随着我们对“整合”的深入理解以及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纵深发展,我们开始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构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这一阶段,我们还加强了学校校园网站和数学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拟定了学校各项课题研究制度和评估量化的细则,并整理了(*),做好了课题研究的验收准备工作。

六、研究的成果。

我校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如图),充分实现了利用网络平台的支持,发挥小组协作学习以及交流互助、教师个别辅导的功能,实现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维互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针对课程标准中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个知识领域概念知识的不同特点,我们还探索出了不同的整合模式:

1、信息技术整合于“数与代数”

在“数与代数”的概念学习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使得许多“数”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简单。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真实性任务学习,或者使用一些游戏软件或课件,创造解决问题的丰富情境。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学习环节和计算机网络的媒体作用如右图所示。

2、信息技术整合于“空间与图形”

信息技术的整合为“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许多传统教学中难以企及的梦想变为现实,插上了信息技术这个想象的翅膀,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都变得鲜活起来。课堂上,学生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工具,用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解题思路去探究问题的解决,获得了一种真正的“数学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设计的方案和媒体使用策略如下表所示。

教学环节。

媒体应用策略。

一、激趣导入,拟定目标。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情境,利用word文档灵活出现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操作和交流的平台,电子举手和短消息实现了教师个别辅导和监控学习的功能。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网络平台的在线测试,能及时给出分数,丰富的练习资源,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提供网址,课后作进一步交流与探索,拓展学习空间。

3、信息技术整合于“统计与概率”

信息技术与“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整合,能较好的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更好地体验“不确定”型的数学思想,并能对大量有效数据进行验算、验证和分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较大规模的统计流程变为现实。比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这一课例时,其教学流程可以如下图所示:

(二)促进了学生“原生态的学习”能力的形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整合,有效地改变了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和生生的互动方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从一本教科书、一间教室、一本作业本、一张考试卷中走出来,带着书本、带着问题走进社会、网络和生活。

在网络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中,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辅助培植和维护新型的“学习生态氛围”的技术工具。在这种生态化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自主学习,彼此之间与教师、家长、社会之间时时都处在互动中。网络环境下的分层练习也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在九江市开展的各项数学竞赛和活动中,我校学生均名列前茅,以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而赢得各中学和社会的高度赞誉。

(三)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契机。利用信息技术,教师们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知识意义,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课题研究也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专业化知识不仅要能精通教育理论知识、学科和教学方法知识,还应该精通信息技术,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师者”角色,更是体验着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学习者”的新角色。在促进了学与教的效果的同时,教师也提升了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和科研理论水平,学会了整合的理念、模式和方法。研究中,教师们积极编制和开发数学课件、教学软件和学习网站等一系列与课题相关的学习资源,丰富了学校的课题研究成果。如:万里春、曹伟老师设计的网络课件《轴对称图形》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夏云、曹伟老师设计的数学课件《上楼梯》获得了江西省一等奖。

(四)促进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学校办学的整体效益。

三年多来,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学校还连年获得市教育局目标考评第一的好成绩。课题研究带动了一批教师的茁壮成长,有15名教师取得了小学特高级教师资格,多人次获得教学明星、国家级、省级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光荣称号。仅课题实验教师就有获国家级奖项21人次,省级奖项43人次,市级奖项48人次;29篇文章在各种刊物上发表,骄人的成绩,令同行仰慕。

七、我们的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概念教学的整合”,能大力开发适应学生内在需求的“原生态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生态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了学与教的质量和效率。

八、研究中的困惑。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们也有一些困惑。

九、今后工作设想。

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强化师资培训,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在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继续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研究,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全方位整合。

2、进一步加强学校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的建设,包括媒体素材的收集,网络课件的制作,学习网站的建立等等,为课题研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儒德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

4、罗朝宣“多媒体网络环境与小学数学教学”

/anlixuan/sanjiaomianji/web/。

5、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6、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7、李克东“教育技术研究中的行动研究法”/wljx/zjll/。

文档为doc格式。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第七篇】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多元文化和审美取向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为了和时代发展潮流以及社会对二胡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笔者提出了二胡人才在教学、理论、创作等方面的培养方式。其中一共有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一种是演奏能力,主要培养内容有传统、民间乐曲、其他弦乐器演奏;第二种为教学能力,其内容包括大型民族管弦乐、室内音乐、地方乐种;第三种为理论能力,主要培养内容有演奏理论、教学理论以及实践指导;第四种为创作能力。

(一)浸入文化,多元教学。开展现代二胡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首先表现在语言上,而东方语言和西方语言不通,西方倡导“主客二分”的体系,东方倡导的则是“主客合一”的语言特征,这就导致我国在文化的选择上和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次,表现在音乐上,其孕育出一种以演奏家为中心,并将唱奏等作为核心的.音乐观念。这种观念在实践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其和区域人民的血缘和族群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演奏者进行音乐演奏的过程中,将身体实践贯穿其中,加上实践和空间的影响,使其具有相对鲜明的文化意义[1]。实施二胡教育的过程中,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进行教学,也就是多元化音乐教学。对其进行相对详细的分析,需要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以及价值体系等同样看作是一种发展的必然,并普遍承认,通过这种方式对学员进行引导,进而帮助学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充分认识。对现代二胡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思想中的平均律和对欧洲音乐的偏见摒弃,将一些已经被抽离的文化成分还原,使二胡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沉浸过程。例如:进行二胡教学时,可以让学员对唱歌、制作或者演奏乐器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或者在课堂上进行即兴创作,可以让一部分学员演奏乐曲,另一部分学员跟随着旋律伴舞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员跟随着乐曲进行诗歌朗诵或者编排音乐剧等。总而言之,在现代二胡教学过程中,要以文化作为先导,保有“文化持有者”这一眼光,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保障对音乐的表演和对文化的传承均在原生文化这一环境当中,进而让二胡教育回归音乐本身。

(二)以人为本,合作探究。当下,现代二胡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二胡教学形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同时也使二胡教育的内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二胡教学中,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员的不同经验,对他们进行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要根据学员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制定不同的指导策略。开展二胡教学时实施合作探究的方式,它与一对一的“口传心授”模式并不产生冲突,该教学方式的实施内容主要是:教师引导学员站在人本的角度对二胡的学习进行审视,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和人类行为等。教师和学员对音乐作品和作品背后的文化、相应的社会语境进行讨论和剖析。在这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员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发展和完善,从而将二胡的学习看成是一种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对自身能力进行提高的一种新型渠道[2]。

(三)走进田野,融入生活。当下的二胡教育背后是西方音乐体系下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教学体制超越了一定的地方性,导致中国民间艺术之间相互割裂。因此,要实现多元化地音乐教育,需要摒弃欧洲音乐教育中的“一元论”,提高对音乐多样性的认识,借助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采用教学联盟和游学机制的方式,拓展二胡教学的视野,突破西方体制。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可以将学员带到田间、地头等可以和大自然充分接触的地方,亲身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例如:在进行《最后的荒原》这一曲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员播放一些关于荒原的影视作品,让学员通过更有质感的方式感受音乐表达的内涵。如有条件,可以将学员带到野外真实的荒原中,充分感受环境的萧条和荒凉,从而激发学员对这一音乐内涵的认同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二胡教学过程中要浸入多元文化,并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探究合作进行现代二胡的讨论。同时,带领学员走出传统的教学场地,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激发学员内心的艺术激情。

参考文献: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第八篇】

课题:

化学式(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了解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能力训练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问题和归纳。

总结。

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世界观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归纳、讲练结合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主线:

导入新课化学式的含义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元素符号?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

3、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

三、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上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板书课题)。

四、讲授新课。

(板书)(一)化学式的定义。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思考(多媒体展示)。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将其化学符号写在相应横线上。

(1)铜。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气。

(5)水。

(6)氯化氢。

(7)氦气。

(8)氨气。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2、讨论。

(1)物质的名称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2)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3、请以水的化学符号—h2o为例说明这种符号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的?

(1)元素符号。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说明:没有角码是将“1”省略)。

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式吗?

(板书)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过渡:1、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2、现在,我们学习了化学式;那么化学式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板书)(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我来告诉同学们,h2o2——表示双氧水这种物质(化学式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h2o2”这个化学式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

38 2872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