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学校劳动教育具体实施方案范例【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第一篇】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纠正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育人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坚持有机融入,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3、坚持实际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四、课程实施

1、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注重挖掘在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的主旋律,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2、课程的有机渗透。依据上级要求,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术的教育,要结合综合实践课有机地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语文、数学、英语及专业理论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3、开展校内劳动,学校常规工作中要渗透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做好值日,认真清扫教室、整理宿舍内务,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开展结合学生实际,室内装饰、班务整理等实践活动;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春季除草、秋季清扫落叶、冬季清除积雪和操场卫生、宿舍卫生清扫。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

4、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志愿者日”“劳动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结合农村实际,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5、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结合重大节假日、寒暑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适量地安排家庭劳动作业(如洗碗、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分忧,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

五、课程评价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对象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

1、评价内容,通过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档案和收集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以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等维度进行评价。

2、评价方式

(1)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日常观察即时评价要贯穿于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激励学生,调节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日常观察能有效地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率。

(2)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成果展示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劳动成果等,学校每学期举办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活动,每学年举办劳动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六、各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有目的,有主题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并充分注意教育形式的趣、活、实。要求:每班进行一次关于劳动教育的主题班会,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一次劳动技能竞赛活动,组建一个劳动兴趣小组。并及时整理活动的过程性资料,进行总结,并报送至校团委处。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第二篇】

一、指导思想

劳动实践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实践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培养劳动技术技能技术素养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

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开展课程建设的要求以及近年来我校开发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的经验,制定《____市____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

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真挚劳动情感、掌握必备劳动技能、训练创造性劳动思维,使学生具备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乐于劳动、解决问题、激发创造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相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而言,我们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具备其特有的、阶梯式的不同学段目标,即培养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服务他人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知识目标

1、家务劳动(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开展学做面塑、制作元宵等活动,以及家政、整理与收纳、烹饪等家务劳动);

2、生产劳动(种植与养殖):

3、社会服务劳动(职业体验式劳动)等

(二)能力目标

1、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对自己的房间进行有效的整理、制作简单菜肴等。

3、掌握初步的植物栽培技术。

5、在劳动技术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尝试有创新特色的小制作、小发明。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正确思想。

⒉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使学生认识劳动是日常生产,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是每一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劳动纪律、爱护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4、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在劳动实践中使学生自觉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体验挫折与成功,增强积极进取、探索创新意识,初步具有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具体实施策略

1、讲解说教,形成热爱劳动导向。

通过国旗下讲话、综合实践课、家长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强化教育。

2、榜样激励,引导热爱劳动理念。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劳动行为来为人师表。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热爱劳动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个人,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劳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3、家校配合,共造热爱劳动的环境。

(1)开展校内劳动

一是,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通过文明班评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卫生保洁。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活动:像进行手工制作、班务整理、书包整理、教室装饰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垃圾分类等为主题的班队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是,学校的劳动基地分为:菜园和种植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赏花、种菜,通过劳动课进行课间管理,让学生全程参与种植过程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教室前后分给各班的包干区,学生负责栽植、浇水、除草。

三是,校内设立志愿者服务岗位若干,招募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

(2)组织校外劳动

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社区服务、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主要到敬老院、社区、等进行学习体验。

(3)鼓励家务劳动

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的项目化学习内容、有关劳动的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择菜、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4、强化措施,规范劳动行为。

一是要加强预防,防微杜渐,及时纠正不良行为。

二是要及时鼓励表扬。

三是要循序渐进。以班会课、综合实践课为抓手,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与训练,适当布置家庭劳动作业。每学期的劳动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劳动习惯,我们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文明卫生岗值日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的学生主体能动作用。除了每天轮流的常规值日外,学校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为固定的大扫除时间,每到这一天,老师们都能精心组织,学生全员参与,促进和强化学生将养成的劳动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逐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5、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班级内可以开展比卫生活动,每天放学检查教室环境卫生,好的小组奖励一个五角星,每两天抽查个人卫生一次,好的个人奖励一个大拇指;开学初新书发到学生手中,便开展包书皮比赛。学校可以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比赛:像在三八妇女节前夕,开展我帮妈妈活动,我疼我的(家人)活动通过多种劳动竞赛,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而且是他们懂得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

学校将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能力,而且能培养出一代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第三篇】

本学年,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多渠道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中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我校重视劳动教育,组成以德育主任具体负责的领导小组,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我校还将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二、以“服务岗位的创建”活动为抓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打通渠道,拓宽开放外延,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成长舞台。我校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广泛为学生创建服务实践岗位,开展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服务岗位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觉习惯。

1、组织“爱学校的集体劳动”,每个学生在班级内寻找适合自己的小岗位,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责任感。各班有劳动责任区,各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到责任区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责任区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

2、坚持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做爸妈的帮手”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叠被……;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如自己烧饭、自己做好个人卫生、自己上学等。

3、组织“爱社会的公益劳动”,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给孩子积极参与并实践劳动技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以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各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有目的,有主题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并充分注意教育形势的趣、活、实。

四、主要活动安排

1、劳动实践基地活动。

2、开展公益劳动。

3、卫生区检查,进行公示。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第四篇】

一、指导思想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具有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我校深入贯彻教育部、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开展多样化劳动实践,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涉及面广,是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校内劳动为主渠道,积极打造环境课程、常规课程和校园活动课程,以校外劳动为支路径,打造家庭劳动实践课程、节假日实践课程、社区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劳动体验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具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任务。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活动形式

劳动教育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劳动教育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劳动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高中学生集体合作开展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2、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允许高中学生独立进行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形成书面心得体会,记入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四、主要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创新素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实践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2、技术性原则。劳动技术课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基础性原则。劳动教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具备基本劳动技能,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4适应性原则。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时,要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要适应学生年龄、性别、个性差异等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识、技能水平,把握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可接受性。

5、开放性原则。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理解、认识、探索和创造,又要使学生在独立与合作的各项活动中得到交流和精神体验。劳动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应有弹性,劳动教育成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开放的,学校、社会、家庭应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兴趣、才能和创造力的新思路。

6、安全性原则。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

五、途径和方法

1、组织领导

学校确定一名班子成员,负责劳动教育的管理和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学校配备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员。学校配备劳动教育课专用教室;建设足够的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置办必要的劳动教育工具和设施。学校要加大投入,充实劳动教育资源。

2、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在原有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基础上,通过不定期的在职培训等措施,建立一支能胜任教学的劳技课教师队伍,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是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专职劳动教育课教师在工资待遇、职务聘任、评选先进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新课程强调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课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劳动即体力劳动”、“劳动教育即德育”等观念,将“劳动教育”转变为“教育劳动”。关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

3、课程资源

学校利用农场、宾馆、水厂等实践基地,成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学校要管理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课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新信息和新科技;并充分利用劳技室、学农实践基地、学工实践基地、种植园、学校绿地等教育作用,以更有效的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4、教育管理

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动手能力不同的学生。注重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靠学生固有的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注重实施跨学科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行为能力。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管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在制作方面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一般是按照“观察劳动——模仿劳动——独立劳动——熟练劳动——创造劳动”的顺序发展的。

5、展示评价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作用,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承认、鼓励和鞭策。展评劳动成果(作品),可在实践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劳动教育的评价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尤其要注重情感和态度。展评小结,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鼓励,应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六、课程构建与实施

(一)以校内劳动为主渠道的课程构建

1、打造环境课程,创设劳动氛围。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显性文化,它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是无声的文化力量。教室、宿舍和清洁区是现成的劳动教育基地。每学期初,由学校为各班划分清洁区,各班每天安排学生值日。部分值日学生负责教室卫生,另一部分值日学生负责清洁区卫生。学校推行每天早、中、晚清扫制度,每周一傍晚集体大扫除制度。学校制定了卫生评比标准,由学生会对每天的早晚清扫、每周的大扫除,进行检查、登记、评比,评比结果纳入班级考核,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的参考。通过卫生清扫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体会劳动艰辛,真实感受校园整洁来之不易,由此学会爱惜劳动成果

2、融入常规课程,渗透劳动教育。

学校常规课程是主体课程,应从多方面融入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在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中得以渗透和落实。

(1)整合学科课程的劳动教育

技术课程是高中的必修课程,学校将技术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开足课时。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每周2课时。学校可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做适度的改造,增加基础的人工智能内容,渗透人工智能应用和编程技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机器人竞赛等相关活动,增强学生的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劳动素养。学校在开好《通用技术》课的基础上,可聚焦其中的“服装设计”内容,通过开展设计大赛和作品展示,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拓展主题创意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学科课程中的部分内容,通过筛选、整合,选取其中与劳动相关的教学素材,在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如: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中,安排了劳动价值论、劳动的重要性、劳动与就业、劳动者的权利、我国的分配制度等内容的学习;在《文化生活》中,安排了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立足实践推动文化创新等内容的学习;在《生活与哲学》中,安排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价值等内容的学习,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工匠精神,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并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付诸实践,让劳动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研发劳动教育校本拓展课程

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研发了《剪纸艺术》《无土栽培研究》《食用菌栽培技术》等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创新实践类校本拓展课程。学校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开设校本选修课,高一每周2课时,高二每周1课时,实行选项走班教学,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渠道

3、整合校园活动,深化劳动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通过对读书节、艺术节、运动会、开放周、五一劳动节、学雷锋活动日、植树节、志愿日、等校园节日活动及社团活动进行课程改造,使活动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劳动教育实效。

(1)校园节日活动课程

将校园节日活动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发挥节日活动的育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劳动之美。如:运动会,学生可参与维持秩序、后勤服务、卫生清扫等;读书节,学生可参与图书的借阅与管理工作;艺术节,学生可参与扬劳模精神演讲比赛、搜集宣传劳模事迹等。将劳动教育寓于校园节日活动之中,使学生不断受到劳动观念的熏陶和感染。

(2)校园社团活动课程

以社团活动方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的途径之。通过组建学生社团,开设剪纸、摄影、等社团课程,将劳动教育寓于特色社团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让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技能、态度和修养。

(二)以校外劳动为支路径的课程构建

切实推进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在抓好校内劳动主阵地的前提下,应以家庭劳动实践、假日实践、社区活动课程为支路径,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

1、以家庭劳动实践为辅的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是学生主要的劳动实践场所,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劳动情感启蒙者和劳动习惯培养者。家庭教育应紧紧围绕日常家庭生活中最需要、最便利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家务活”,重点培养学生的居家劳动意识、劳动习惯。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帮着做,全家人的事情一起做。在劳动中,强化其作为一名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与情操。

2、以节假日实践为辅的自我劳动教育。

我国传统节日丰富,每个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常规节假日,为学生设计劳动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在服务劳动中自我觉醒、自我觉悟、自我认知。如:在劳动节设计“我和妈妈换天岗”;端午节设计“学学裏粽子”;植树节开展“植树造林”;春节开展“我来做美食”等活动。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劳动实践作业,树立自主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本领,体验劳动的价值,在常态化的劳动活动中获得更多学习锻炼机会。

3、以社区活动为辅的社会劳动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社会劳动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学校地域环境,充分利用劳动实践基地、企业、小区等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场地,如:带领学生到幼儿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净化美化环境等以“爱幼”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结合周末寒暑假开展”小区卫生打扫”“社区公共设施维护”等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又拓宽了视野,强化了学生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七、劳动教育课程评价

劳动教育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强调实践和体验相结合。积极的劳动实践体验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二是通过对劳动结果的评价,培养认真负责、团结互助及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我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应以学生的劳动行为和劳动成效为对象,体现劳动教育多样性特点,通过学生劳动表现、劳动交流、劳动展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劳动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一)劳动行为评价

学生的劳动行为评价是对学生劳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在关注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劳动中所表现出来态度和情感的发展变化

学生的自评、互评是重要的劳动行为评价方式。自评和互评过程中,相互熟悉的若干名同学组成评价小组,每个人以别人对自己劳动行为的评价为依据,相对客观地评价出劳动学习情况。

(二)劳动成效评价

劳动教育中的成效有时表现为一种行为,有时则是一个任务的完成,或者是共同组织完成一个劳动项目。因此,学生的劳动成效评价要和具体的评价内容相结合,如果是劳动任务,评价的内容要看任务的完成度和完成质量等结果方面;如果是一个劳动项目的解决,评价的内容要关注学生劳动方案制定、实施过程与目标达成等方面。

在劳动教育中及时开展劳动成效评价,便于教师发现指导中的不足,也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对他人提出的意见建议做出有意义的分析,总结取得的进步并找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课程化实施为主要手段,强化了劳动课程意识,在丰富的劳动教育中实现全面育人,既是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更是生命更好发展的需要。

38 3317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