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设计方案范例【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光学设计方案范例【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光学设计方案【第一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测量;无人机测量技术

0引言

工程测量不仅是建筑施工的先行军,而且贯穿到工程项目从勘察规划设计到运营维护的整个过程当中,因此建筑施工离不开测量技术的支持。目前高职院校建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到了课程设置当中,学生需要掌握地形图测绘、施工放样及变形监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考虑到工程测量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从传统的光学测量到电子测量,再发展到现在的3S技术和无人机测量,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基地,在其相关课程授课内容的选择上要不断的根据相关领域技术的新发展进行调整,而无人机测量技术作为工程测量的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建筑施工的各个阶段,因此高职院校建工相关专业有必要在授课过程中增加无人机测量技术应用的教学内容,以便让学生掌握和本专业相关的技术发展前沿知识。

1工程测量课程传统教学内容

工程测量作为建工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水准测量(光学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的应用)、角度测量(光学经纬仪和电子全站仪的应用)、距离测量(光电测距)、小区域控制测量(全站仪和GPS的应用)、地形图基本知识及测绘、施工测量、变形观测和竣工测量几大部分。虽然涵盖的内容比较完整,但是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教材所涉及到的有些测量技术和仪器已经逐渐被淘汰,而目前的授课内容除了在小区域控制测量章节中介绍了GPS测量技术外,其他章节都以介绍传统的光学测量为主。虽然光学测量原理是其他相关理论知识建立的基础,但是学生需要在掌握基本原理知识的基础上,还有必要了解测量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趋势,掌握先进的现代测量技术和手段,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2无人机测量技术现状

无人机测量技术是传统航空摄影测量手段的有力补充,而高效的无人机测量技术的应用使我们的工作方法和方式都在逐步发生改变。无人机测量具有灵活机动性、高效迅速性、优良的安全性、影像的高分辨率、系统成本和维护费用低、应用范围广、生产周期等优点。特别是随着数码相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数字航摄技术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无人机与航空摄影测量相结合使得“无人机数字低空遥感”成为航空遥感领域的一个崭新发展方向。无人机测量可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灾害应急与处理、国土监察、资源开发、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尤其在基础测绘、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字城市建设和应急救灾测绘数据获取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1]。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件,无人机实现了对灾情现场的实时监控。在无人机的测量方面,近年来低空遥感技术对1000m以下的低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测,在低空下实现了灵活机动,特别是在对问题的处理上,准确度也大大地得到了提高,并积累了很多工程测量经验,对于提高无人机测量技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可以显著提高测量应急服务保障水平,对数字化建设有着重要性地指导意义,社会的管理效能得到了快速地提高[2]。

3无人机测量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应用列举

无人机测量技术的发展也使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作业方法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它能为工程前期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测量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提供高效的,实时的、可靠的基础数据。

3.1在勘察规划阶段中的应用

任何工程都是从勘察规划阶段开始,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测绘最新的满足比例尺要求的地形图。目前测绘地形图的主要作业方式是数字化测图(DigitalSurvey-ingMapping,简称DSM),即先利用全站仪和GPS建立图根控制网,然后主要以GPS-RTK动态测量技术进行碎步测量,在接收不到卫星信号的局部测区利用全站仪进行补充测量手段进行野外数据的采集,室内作业利用各种成图软件(如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南方CASS)进行测量数据的展绘、编辑,从而生成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地形图。和传统的测绘方式比,这种技术具有采集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等特点,但是如果现场出现一些极端地形如陡坡等,在作业人员则无法到达作业现场或者徒步测量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这种作业方法就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如果采用无人机测量技术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如图2所示为某区域用无人机测量获取的地形数据,利用软件处理后即可得到该地区的最新地形图。除此之外选择无人机测绘技术测图具有作业成本低、作业时间短、作业范围广、作业速度快、成果精度高等优势。在这项技术的支持下,项目建设者在规划设计阶段的相关分析准确性就能大大提高,从而能决策出更优化的设计方案。

3.2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大部分工程施工都是从场地的平整开始,作为施工单位需要计算出具体的土方量进行土方平衡设计。虽然利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如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GPS工程测量均能以不同的精度完成此项作业,但是这些作业方式只能进行单点测量,数据采集速度慢,作业人员劳动强度高,成果多为平面二维形态,导致后期计算土方量工作效率低,且不能进行动态分析导致方案优化困难,而无人机测量技术又能在土方量的测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利用无人机测量技术可以快速地获取施工场地的地形数据,如图3所示,然后由软件全自动建立测区的三维数字地表模型,对影像数据利用像控点坐标进行解算进而获取测区任意测点的实际坐标,最终计算具体的挖填土方量。这种作业方式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前准备工作的周期,也保证了工期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施工造价。

3.3在运行维护阶段中的应用

施工结束后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后才能投入使用,在这个阶段可以利用无人机测量技术完成竣工图的测绘工作,原理和规划设计阶段的测图一样,通过无人机测量获取工程项目的实时影像数据,利用软件进行影响匹配、结合像控点坐标进行空三解析计算建立三维模型,最终得到需要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3.4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领域,无人机测量技术和BIM技术的结合也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无人机测量技术获取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利用BIM技术当采集到的信息纳入到数据库,以便实现信息的可视化分析,进行各种相关的评估,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相关人员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策。无人机测量技术除了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外,在城市更新基础数据调查、土地确权、不动产登记、文物修护、矿山测绘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人机测量技术能为工程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提供地形基础数据,和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从精度、速度、成本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建筑工程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作为培养建筑施工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只有意识到这项技术给建筑施工作业方法带来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做相应的调整,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实时地增加无人机测量技术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科技前沿知识,掌握先进的操作技能,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综合能力较高的复合型人才,缩短高职教育输出和企业输入要求的差距,从而提升建工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春,曾劲涛,张书航,等.面向单体异形建筑的无人机单相机实景三维建模[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4):550-556,564.

[2]李鑫龙,李伟明,张清民.天狼星无人机摄影测量系统在大比例尺测图与三维建模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8(10):159-162.

[3]冯艳.吕梁北川河河道绿化景观工程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17,37(36):198-199.

[4]张义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数字化地形测量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8):789-790.

[5]段太生,郭平,王靠省.无人机测量在工程建设方面的应用[J].发展与创新,2018(10):255-256.

光学设计方案【第二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信息安全实验;企业深耕;情境化;任务驱动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然而长久以来,我国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缓慢,信息安全人才紧缺,作为应用型本科如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信息安全人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精神,实现转型发展新突破,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作为核心点,将重点落在课程的改革上。信息安全实验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领域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实践课,课程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增强学生安全防护实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从事网络安全岗位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对培养信息安全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本文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人才为导向,研究信息安全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并提出改革措施,力图建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信息安全实验课程,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信息安全实验课程现状

本文对阳光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信息安全实验课程进行研究,并根据开展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信息安全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信息安全实验涵盖了社会工程学、密码学、主机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攻防等多方面的内容,由于一些实验内容对软硬件存在破坏作用,且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故而只能在实验室虚拟的平台中完成,很难模拟企业工作情境;受经费、场地、人员等各方面的限制,课程开设验证型实验的比重偏大,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偏少,跟不上新技术,一些大中型的综合实践项目无法开展。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信息安全实验课程的教学方面,教师普遍采取以下授课方法: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由学生在课余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教师课堂上讲解实验原理及要求,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演示,接着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由教师指导解决;课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由教师批改。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生基本都能做到照着做、学着做以及独立做,但是很难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创新而又独立地做。

(三)教学资源与条件不足

信息安全实验课程的教学资源有实验指导书,信息安全实验平台里也有对应的实验原理,除此之外学生可通过课外书或者网站学习。但是没有一个指定的教学资源库,既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又能方便实现师生互动的学习平台;学生只能在实验室才能使用信息安全实验平台,学生预习受限,很多学生需要在课堂上消化实验原理,不利于学生在课堂进行更深的思考。另外,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需要到实验室完成,还要考虑实验室是否处于空闲状态。缺少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且实验室只服务于教学,无法满足科研和生产需求,难于实现产教融合。

二、信息安全实验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人才为导向,进行信息安全实验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一)明确教学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产出为导向,明确信息安全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基础知识与方法运用于信息安全实践的能力,能够应用信息安全知识和技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具备网络安全技术人员所需的学习创新、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和适应能力,能够独立胜任企业信息安全岗位要求的技术人员。

(二)确定教学内容。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应当杜绝因人设课,并淘汰教学内容陈旧的实验项目。信息安全实验课程应该根据其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除了包含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还要包含企业工程案例的应用,并且教学内容应该从易到难,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设计。教师应解放思想,勇于尝试多模式教学方式,积极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但是教师一定要谨记开展多模式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不能偏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四)明确教学资源与条件。针对信息安全实验教学内容,需要选用教材、主要参考资料、对应实验项目的学习资料、测试题库等,做到教学资源因需而建;建设合适的实体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合格的教师团队,可用的教学资源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保障信息安全的教学条件。

(五)教学考核评价。制定有利于课程持续改进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分析课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三、信息安全实验课程教学方案实施

(一)企业深耕的课程建设

改造现有的信息安全实验课程,引入企业导师授课,模拟企业授课环境,把企业的真实项目植入课程,让企业深度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可将部分实践环节外包,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企业生产中,体验真实环境,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切实掌握职业能力。阳光学院与中兴通讯签约了校企合作协议,试办中兴ICT学院,为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学习任务情境化和任务驱动的分级实践教学

信息安全教学实施过程可采用学习任务情境化和任务驱动的分级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两者相辅相成,有效地将课程打造成应用型课程。首先将信息安全实验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确定实际的工作过程和相应的学习情境,并确定每个学习情境具体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是平行、包容和递增的。学习情境的递增关系也是任务驱动的分级实践教学实施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些学习情境要能驱动基于企业工程案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本文以信息安全实验课程中密码学部分的知识点进行举例说明,可以划分出五个学习情境和四个工作过程。情境一:古典密码算法。包括Caesar密码、单表置换密码、仿射密码等任务;情境二:对称和非对称密码算法。包括DES、AES、RSA、ELGamal算法等任务;情境三:Hash算法。包括MD5算法、SHA1算法等任务;情境四:密码应用。包括文件安全传输、PGP应用、PKI应用、信息隐藏等任务;情境五:企业工程案例。包括数字水印、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实际企业工程案件任务。情境一对应的工作过程:掌握传统密码理论,为现代密码学的学习奠定基础;情境二和情境三对应的工作过程:掌握现代密码学的算法研究;情境四对应的工作过程:掌握密码学的简单应用;情境五对应的工作过程:掌握企业工程案例的应用。上述学习情境的设立综合考虑了任务驱动的分级实践教学,例如,情境一能够驱动情境二和情境三,情境二和情境三驱动着情境四,情境四又驱动着情境五。

(三)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学生在课余时间不受场地限制而方便学习,有必要建设一个全新的基于云服务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平台建设应该融合包含教学资源库建设及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的建设。平台应包含课件、实验指导、视频、师生互动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入优质的慕课教学资源,引导教师自建线上教学内容,引导教师按照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的标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方案,制作项目场景。鼓励教师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进行教材编写,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教材出版新模式。

(四)教学团队建设

合格的教师团队不仅要把好教学关,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了解行业新动态,社会新需求,与时俱进。在团队中还要引入行业师资,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确保企业工程案例的开展与实施。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不断发展,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符合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标准。要鼓励教师参加行业资格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开展社会调查,挂职锻炼;要引进高层次人才领衔组建团队,充分发挥传帮带、老带新的作用。最终实现教师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提升,有能力促进行业需求进课堂,技术专家进课堂,学生实践进岗位,产品研发进社会。

(五)师生共同参与科研

鼓励教师科教协同育人,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带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整体创新研究能力,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融合发展,促进产教融合。

(六)大力开展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能有效促进应用型课程的改革,竞赛的成果是检验相关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信息安全技能竞赛、全球黑客大赛等全国性和全球性的信息安全竞赛,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阳光学院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政策,争取产出标志性成果。

四、结语

光学设计方案【第三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

“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食品专业讲授这门课时,一般侧重于引用和讲解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其与食品品质、安全和工程领域的关系,如有益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发掘、利用、改良等基本知识,有害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以及食品防腐的原理和技术,为食品生产、储藏、流通等环节中涉及的微生物相关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中国大学工科教育评估的风向标之一。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处于申请受理过程中,围绕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门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现综述如下。

1课程的毕业要求及课程目标

产出导向(outcome-based,OBE)理念,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注重毕业生质量,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程内容和OBE理念,湖北工业大学“食品微生物学”支撑以下两个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研究):基于食品科学和工程的基本原理,考虑食品特性,针对食品品质、营养和安全的复杂工程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2)毕业要求(工程与社会):能够合理分析并评价生产过程中食品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安全和法律问题,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对应的课程目标是:1)掌握微生物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为生产、储藏、流通等食品工程领域中的微生物问题提供研究方案;2)掌握微生物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评估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

本课程学习分为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理论教学安排

1)绪论。教学内容:介绍微生物的概念、五大共性、发展史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重点介绍微生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科研及工程实践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力培养:对微生物产生基本认识,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五大共性,激发学习兴趣。作业:理解和记忆专业名词和术语,形成基本概念。

2)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内容:重点介绍原核微生物和细菌的概念,细菌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特别是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革兰氏染色、细菌芽孢和鞭毛等结构及其功能、菌落和菌苔的定义和特征,了解放线菌、蓝细菌的生物学特点、繁殖和形态分类。能力培养:通过光学显微镜正确认识各种典型形态的细菌,掌握细菌繁殖的方式和群体形态特征。作业:查阅乳酸菌、谷氨酸棒杆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等典型食品细菌的形态、特殊构造、代谢特点及其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3)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内容:比较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生物的区别、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重点讲授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和菌落,介绍蕈菌的繁殖方式及锁状联合。能力培养:通过理论和实验学习学会辨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大小、繁殖方式,了解它们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作业:查阅啤酒酵母和米曲霉的生物学特征和研发现状,更好地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相关知识。

4)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教学内容:重点讲授病毒的概念、分类以及真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分类,特别是噬菌体的繁殖方式和特点、温和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的区别,了解亚病毒的化学成分和朊病毒特殊的复制方式。能力培养:以λ噬菌体为例串讲真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以及繁殖周期,使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作业:题库复习,理解和记忆专业名词和术语,形成基本概念,查阅噬菌体载体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5)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四种营养类型、四种营养物进出细胞的方式,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及培养基的种类。能力培养:以一种食品中常见微生物为例,如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啤酒酵母等培养为例,将各知识点串联,使学生对相关知识产生系统认知,并能联系实际。作业:查阅文献,为某种新筛选的微生物设计培养基,提出设计思路,并说明配制方法。

6)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其中,通过类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氧化磷酸化VS底物水平磷酸化”“呼吸、无氧呼吸VS发酵”“同型发酵VS异型发酵”的理解。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不同生物氧化类型的区分能力,即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对发酵生产中的代谢调节,可提出问题关键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作业:查阅文献,了解泡菜中微生物的生物氧化模式是否固定,如何调控泡菜酸甜度。

7)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教学内容:重点讲解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介绍常见的微生物培养方法,有所侧重地讲解有害微生物的控制。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和繁殖数”、“选择性灭菌消毒”的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理解实验条件影响微生物生长的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实验的研究能力。作业:查阅微生物培养方法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8)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教学内容:重点讲解细胞遗传物质、基因突变的特性及机制、诱变育种的原则及操作、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介绍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基因突变实验流程”的设计方案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际菌种使用过程中注意抗生素防护和菌种变异的意识。作业:查阅文献,思考基因工程微生物的食品安全性,了解超级细菌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实验教学安排

实验1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以及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实验任务:学习光学显微镜中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学会规范使用显微镜,学习酵母菌和霉菌基本的染色和制片方法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真菌形态,并了解对真菌形态的认知在食品工程及品质控制领域中的重要性,了解显微镜在微生物学科研及生产、控制中的重要应用。

实验2

革兰氏染色及油镜观察细菌形态。实验任务:学习光学显微镜中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习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学会用油镜观察和识别细菌。初步学习无菌操作技术;了解细菌形态的认知对食品生产、安全及品质控制领域中的重要性,并了解油镜在以细菌为主导的科研及生产、控制中的重要应用。

实验3

微生物直接计数-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实验任务:学习利用显微镜和血球计数板法对微生物进行直接计数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讲解了解微生物计数在食品发酵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实验4

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及灭菌。实验任务:熟悉并掌握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纯化、菌种保藏等科研与工程环节中常用器材的准备、洗涤、包扎、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工作在实践中的常规性和重要性。

实验5

培养基制备与灭菌。实验任务:了解和掌握配制培养基的原理和基本程序,掌握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熟悉常用培养基的名称;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培养基制备和灭菌在食品发酵中的重要性。

实验6

活菌平板计数与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实验任务:了解微生物平板活菌计数的原理,掌握倒平板、梯度稀释、涂布平板、微生物平板计数的计算原则和方法,并认识到无菌操作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食品生产过程中良好卫生习惯和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实验7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实验任务:了解并学会寻找国家标准的方法,掌握最大似然法检测食品大肠菌群数目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掌握处理菌落数、查找最大似然表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大肠菌群测定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重要性,学会食品样品处理、菌群测定等试剂操作方法。

3课程目前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工程认证过程中,专家对本门课程提出的主要建议是:1)多增加食品微生物特色,加强课程与产业界的联系,服务于工业真实需求;2)学生过程管理有待加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改进的方法是:1)教材更新,制定周德庆版的《微生物学教程》和何国庆版的《食品微生物》为上课教材;2)讲课内容加强食品实例,紧密围绕食品发酵和食品微生物安全这两方面展开;3)讲解食品工业生产中的常用技术,如食品取样、微生物检测等;4)微生物实验条件更新,摒弃洗耳球和移液管,采用移液枪和枪头,所有微生物操作在超净台下操作,让学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5)加强学生过程管理,可以通过7次作业和7次实验报告来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同时给老师反馈学生的掌握程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毕业生质量,可促进工程教育与食品产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多与企业合作交流,倾听企业对从业人员食品物性知识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产业。

参考文献

[1]王宏勋,肖安红,闵婷,周敏,侯温甫。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新范式设计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9):1674-9324.

光学设计方案【第四篇】

1.防潮防霉

(1)绝大多数物理仪器设备使用后,不宜用水清洗烘干,而应使用干燥的软棉布擦拭,再存放在干燥的环境中。(2)对于一些特殊的仪器,还应采取特别的处理办法。例如,光学仪器入柜前应用镜头纸对镜面进行擦拭,再放入干燥的仪器柜中,以免在镜面上生成霉斑。存放静电仪器的柜内应加放干燥剂或其他吸潮的物质。导电纸、电磁打点计时器所用的复印纸和纸带等应用密闭的塑料小袋封存。对于使用频率较低的电器设备(如示波器、信号源等),应定期对其通电。

2.防散失

一些物理仪器设备,若结构相对复杂,且并非一个整体,如方座支架的座杆与附件、力矩盘的底座与套件、电表的主表与刻度盘和表笔、天平与砝码等,应将其主件与附件的存放位置居于一处,且使用后及时归整入柜。

二、实验装置的预防措施

1.防松脱

在物理实验教学现场组装实验装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凡用螺钉连结的器材部件或仪器内传动机构(如物理支架、波动演示器等),实验前要对各连结点进行认真的检查,看是否牢固或能否正常运行。(2)电表的表头或接线柱因移动或反复旋拧,可能造成表内的连线脱落或接线柱无法拧紧,所以实验前也应做相应的检查和处理。(3)手摇打孔器、机械能与热能互换演示器、电磁打点计时器等,要确认它们与实验桌牢固连结后,才能使用。

2.防泄漏

(1)在做有关真空实验、测定大气压大小实验、利用气垫导轨实验时,应检查导气管有无漏气。(2)光学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除通过光学镜片的光线外,从光源发出的散射到实验仪器外的光线都应尽可能地遮挡住。(3)定期对用电仪器设备进行安全检查,以防电器漏电而造成事故。如实验室接地线的导电性、配电箱中漏电保护器能否正常启动、各种用电仪器设备外壳的绝缘性能等。

3.防静电

对于含有电容器的仪器设备(如起电机、可测电阻的电表等),在使用前和使用后应采取短路或接地放电措施。

4.防误接

在进行相关电路的实验前,一定要确认以下方面:(1)电源的极性及输出电压。(2)电表的极性与量程。(3)用电器的额定电压与连接方法。(4)变阻器以最大阻值接入电路,完全符合实验设计方案,方可合上电键进行实验。

三、实验过程的预防措施

1.防电击

(1)检查各种用电仪器设备中应含有绝缘层的带电体是否裸露(如电源插头线、电工工具的把手、电表的表笔等),一经发现,须及时用绝缘胶带包裹,或用其他方法隔离。(2)在做高压放电、阴极射电等有关实验时,人体应尽可能远离放电部位。

2.防误读

在进行定量探究实验时,实验数据是实验结果的直接依据。(1)天平移位或电表换挡再使用时,应重新调“0”。(2)在使用刻度尺、测力计等计量仪器时,应校准“0”刻度。(3)在使用温度计时,须确认其液柱内无气泡。(4)在读取测量数据时,先确认计量仪器所用量程和精确度,保持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再读取并记录。

3.防腐蚀

(1)在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必须用镊子夹取砝码。(2)不得将有腐蚀性的物质直接接触计量仪器。(3)对于仪器设备中的化学电池,如果长时间不使用,则应将电池从中取出。

4.防磨损

在移动过程中,实验仪器设备应轻取轻放,此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天平在非工作时间内,应将横梁托在支架上。(2)“0”刻度位于端点的刻度尺,测量时应注意保护其端部免受撞击或磨损。(3)在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等精密计量仪器时,用力要适中。

5.防意外

38 12218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