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生命的语言汇聚【优秀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激发生命的语言汇聚【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激发生命的语言【第一篇】

我有幸的参加了“激发生命动力”这个课程,通过这三天两夜的课程使我在心灵深处受到很大的启发,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做人的价值,同时也谢谢领导给予了我这次机会。

当接到通知要去学习时,真是不知道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所以我抱着好奇的心态走进了课堂,当教练引领我们进入课堂游戏环节时,感受到教练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大家沟通,教练助教和全体学员们一起参与互动,让我从来没有的体验。

生命里五样东西时,又让我们一个一个的划去时,我默默地流着泪水,真是不舍得划去任何一个,当划去任何一个时心中是无比的痛苦,当教练让我们又重新把他们找回来时,心中的喜悦是无法言语的,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他们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这时我明白了父母的爱,丈夫的爱,朋友的爱,同事的爱,亲人的爱都是割舍不开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包容他们的一切,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不要去抱怨,不要去计较,任何付出都是有回报的,我们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这个社会。

在这个课程中我还学会了欣赏,学会了聆听,欣赏、聆听是一种美德,当你欣赏他人同时也是在欣赏你自己,当你聆听他人诉说时是一种享受,这样我们才能去感受生活,享受快乐。虽然学习是短暂的,但是却带给我很多的人生感悟,我要从现在做起,让我把所学到的去感染每一个人,让我们共同来实现一个美好的、快乐的人生。

激发生命的语言【第二篇】

“趣味思维”是一种错位思维,不按照普通人的思路想,而是“岔”到有趣的一面去。演说家维伯特是个光头,有人揶揄他总是出门忘了戴上帽子,他说:“你们不知道光头的好处,我可是天下第一个知道下雨的人。”维伯特并不为自己的“秃顶”苦恼,反而“美化”了光头,他就是用“趣味思维方式”捕捉自己身上的“喜剧因素”。他的思维“错位”使他想到的同别人就是不一样。

要在瞬息贯思上下工夫,掌握必要技巧。

讲话风趣是一种“快语艺术”他突破贯穿性思维,遵循反常原则,想的快,说得快,触景即发,涉事成趣,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比如,有位将军问一位战士:“马克思是哪国人?“战士想了一会说:”法国人。“将军说:”哦,马克思搬家了。“对于常识性的问题都答不对,将军当然不快,但这一”岔“,贯成了幽默,也包含了对战士的批评教育。

夸张地运用修辞手法,带来突出的效果。

前面我们提到了运用修辞技巧可以点缀我们的语言,如果使用极度的夸张、反常的妙喻、含蓄地反语,以及对比、拟人、移就、对偶……就会给语言带来更为突出的效果。另外,用词的俏皮、句式的奇特也能是语言生动活泼,使话语更富有生命力。表达自己时,特殊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半遮半掩、浓淡相宜或者委婉圆滑、引而不发,甚至一个姿势、一个心照不宣的微笑,都能表达意味深长的风趣。

注意搜集素材。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提供了许多有趣的素材。如果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材料丰富起来,例如谚语、格言、趣闻、笑话等,我们可以提取、改装并加工利用,这样我们的语言就会增加许多趣味性了。

总之,提高语言的生命力,让语言变得优美生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本领。如果能坚持按照哈佛教授的建议长期进行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拥有哈佛学子们令人羡慕的口才。

激发生命的语言【第三篇】

陶渊明与谢灵运同为我国东晋时期伟大诗人,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陶渊明和谢灵运的研究一直是文学论题中的热点话题。本文旨在从陶谢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手法、观物模式以及诗歌艺术境界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人、其诗,进一步了解陶谢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学习他们诗歌创作上的特色和方法。目的在于揭示二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和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山水诗人奉他为开派使者,这就保证了比较的对等性。陶谢并提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也是对传统的继承。文学批评史上,陶谢并提的由来已久。较早且有影响的当属杜甫,其《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曰“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成为研究者经常引用的经典材料。此外如唐白居易“篇咏陶谢辈”(《哭王质夫》),宋陆游“陶谢文章造化侔,篇成能使鬼神愁”(《读陶诗》),清曹秉钧“同游妙述作,诗手并陶谢”(《和兰雪题西湖饯春图诗韵》)等。

当然陶谢比较研究在现当代仍方兴未艾,但比较的方向跟语言表述都有了一定的变化。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指出:“余观谢诗取材于风物天然,而不风格自然;字句矫揉,多见斧凿痕,未灭针线迹,非至巧若不雕琢、能工若不用功者。……晋宋诗家真堪当‘吐言天拔’,‘出于自然’之目者,有陶潜在……”而后起之学者,他们的陶谢比较,既有对传统点评的继承也有现当代点评的理论诗辨,将对陶谢诗歌比较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白振奎在《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一书中对陶谢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细致的研究,全书拟上、中、下3篇,从“人生思想”、“艺术实践”、“批评接受”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较。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主攻方向:本文力图从陶谢二人诗歌写作手法以及诗歌艺术境界两个方面入手,分析陶渊明与谢灵运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他们各自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下而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所表现的不同特色。

主要内容:

第一章陶谢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第一节“写意”与“写实”

第二节陶诗的平淡自然与谢诗的富艳精工。

第二章陶谢诗歌的观物模式比较。

第一节“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第二节定观与游观。

第三章陶谢诗歌艺术境界比较。

第一节陶谢对“真”与“清”的追求。

第二节“情”与“理”的表现形态。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比较分析、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联系法。结合前人对于陶谢诗歌比较提出的典型观点,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分析,更加深入的探究其人、其诗。

技术路线:选择论题、阅读两位作者的诗歌作品、查找相关资料、阅读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指导老师评审、撰写论文初稿、指导老师评审、修改论文初稿、指导老师再次评审、论文定稿。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20xx年8月15日—11月15日阅相关书籍并作读书笔记。

20xx年11月16日—12月16日收集整理资料,理清写作思路。

20xx年12月17日—20xx年1月24开题报告第一次修改。

20xx年1月25日—3月23日开题报告第二次修改。

20xx年3月24日—3月31日开题报告第三次修改。

20xx年4月10日开题报告四次修改。

20xx年4月10日—4月13日提交开题报告。

20xx年4月14日—4月17日论文详细提纲写作。

20xx年4月18日—5月8日写作论文初稿。

20xx年5月9日—5月18日在老师指导下修改论文,进一步完修改稿。

20xx年5月19日—5月20日论文终稿、提交。

五、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赏析集》[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3月版.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宗白华《意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叶笑雪选注《谢灵运诗选》[m],古典文学出版杜,1957年.

8、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1996年。

9、白振奎.《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10、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激发生命的语言【第四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元素也逐渐走出国门,被世界接受。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对于传承并发扬我国优秀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语言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简单分析汉语言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和重要性,然后探讨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语言风格和语言艺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教师的课堂语言都是通过长期实际教学工作所形成的,具有较强的个人风格及特点,所以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也就是语言艺术。不同的教学语言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所谓的汉语言教学语言,就是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语言。教师根据相应的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依据特定的教学要求,运用指定教材,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运用某种教学方式,最终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运用的语言。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的重要工具,还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最为基本的职业技能。此外,汉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还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为人师表。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所以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也会更为深远一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自己的言行。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教学语言特点,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授课语言不仅要具备严谨规范的科学性、教育性、学科性;还要具备启发性、幽默性、可接受性及简明性。简约的风格,较高的艺术性,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一方面还能使学生高度尊重并敬爱教师。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但从大的方向上看,又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教学语言的各种因素方面划分,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可以分为这样几类:情感型、质朴型、通俗易懂型、机智幽默型等;我国文学家姚鼐则将课堂语言划分为阳刚壮美型、优美型、刚柔并济型;从教师性格方面划分,则可以分为外向型及内向型。现对外向型及内向型语言风格加以简单分析。

(一)外向型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

运用这种教学语言的教师,具有以下特点:语速快、语调高,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这种课堂语言风格更能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所以课堂教学效率很高。如果学生们长期处于这种语言环境,就会形成比较活跃的思维,很容易对一些新鲜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该语言风格也存在弊端,因为教师的语速快,所以输出的信息量比较大,容易使学生在接收相应信息的时候,大脑还来不及反应就要接收另一些信息,从而不能充分消化并吸收专业知识,造成信息接收障碍。

(二)内向型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

运用这种教学语言的教师,具有以下特点:语速慢、语调低,缺乏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但对每个专业知识都能进行细致周密的讲解,学生在接受及消化教学内容方面比较高,很少会存在知识点的疏漏及积压。长期处于这种语言环境,学生们会形成比较周密的思维,能够周全考虑问题。该课堂语言风格的缺点:由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比较慢,所以学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神经系统不容易兴奋,会发生学生困倦现象。

首先,教师应高度重視课堂语言的韵律节奏、声调语速。学科不同,传授的知识内容不同,就要选择不同的语言节奏韵律及语调语速,适中的韵律节奏及语调语速作用于授课对象,可以轻松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其次,教师应积极进入到角色当中,充满感情地授课,有效运用手势、表情、肢体语言等多种非语言因素。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运用具有较高艺术性的教学语言,配以整洁的衣着、丰富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对于不同的专业知识,恰当运用词汇及语调,充满感情地讲解,就会有效感染并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启发其思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充分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这样教学语言才会更加生动。语言艺术和修辞具有紧密的联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讲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知识浅显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知识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具有高雅的语言风格和语言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恰当的语调语速及节奏韵律,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语言风格。

[1]韦天洋.汉语言文学教育既有问题及解决措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7).

[2]王建魁.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7).

激发生命的语言【第五篇】

这节数学课上的教学内容是“循环小数的意义”,课前备课过程中我做了精心的设计:1、拍节奏,悟规律;2、找规律,猜图形。

“这些图形是有规律的,下面的除法竖式呢?”我此时话锋一转,“请同学们动手计算1÷3=,÷11=这两道竖式题。”而后,我把同学们求的商“……,……”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第一题的商从小数第几位开始循环的?第二题的商呢?……”课堂上的一切都如我所想顺利地进行着,我也感到非常得意。

正在此时,一个声音打破了平静而顺畅的教学:“老师,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这突然这一问,班上立刻哗然一片!孩子们先是一愣,而后纷纷举起小手:

生:学习像循环小数这样的知识,没多大用处!

生:我认为,刚才的竖式计算完全可以用计算器来完成,何必浪费我们那么的时间呢?

生:我不同意,如果是学习确实需要,我认为该用的时间还是要用的。

生:用计算器多好啊!节约的时间我们可以学习更有用的知识。

生:可我们都没有带啊!更何况考试的时候会让我们使用吗?

……。

出人意料的一个个问题,打乱了原本正常顺利的教学进程。一向自信的我竟也有些措手不及了,但我又马上镇静下来,理顺思路,竖起大拇指对着同学说:“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真让老师惊喜的!你们是一群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随即,我暗自调整了原定的教学设计,既然孩子们对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此感兴趣,不如就因势利导,结合校本课程的主题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

生:春夏秋冬。

生:日出日落。

生:周一到周日。

生: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

生:人都从出生到死亡。

生:这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因为人死了就不能再复生了。

生:人死了虽然不能重生,可他还有儿子、孙子……。

确实,从人的个体来讲,它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但如果从人的生命繁衍的.整体来讲,人从出生到死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的啊!孩子们讨论得愈加热烈而富有创意!

这真是一场意外的智慧火花的大碰撞,是一种生命的别样精彩!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下课了,当我再次听到孩子们“谢谢老师”这稚气的声音时,以往的习以为常突然变得有些不自然了。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压力,一种鞭策,我相信这股力量来自于我可爱而敢于挑战、置疑的学生们,它将激励我重新开始“为师”的征程……此时,我想由衷地说一声:“谢谢孩子们”——一群创造生命精彩的孩子们!

[教学反思]。

这堂课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震撼”,真切地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真实意义,也更深切地领悟到了《新课程标准》里“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内涵。这一节课,与其说是我教给学生新知,不如说是孩子们大胆地质疑教材,敢于提出“这个阶段学习循环小数没多大用处”,震撼了我,教育了我,从而促使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1、尊重学生自主发展,以人为本。

在《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创意、新的启发。

在这节课中,当一个学生提出“学习循环小数有什么用?”时,我的心情很是复杂,又震惊,又欢喜!震惊的是原来顺畅的教学设计被这一问题打破了,让我些不知所措,在以前的教育观念中这个孩子的提问或许会遭到老师的一顿痛斥!欢喜的是在今天,在对“新课标理念”的不断学习实践的时代浪潮中,我的教育观、学生观都在潜移默化地变化,这个孩子恰恰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己见,有独立思维的孩子,特别需要教师的尊重、爱护与引导!因此,我在课堂上并没有批评他,而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由他的这个问题出发,灵活机智地提问,激发出了更多孩子们围绕数学主题的奇思妙想,使整个课堂变得民主而充满灵动的创意惊喜!

数学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越来越清楚地表明:《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更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民主的心态、科学的理念展开每一次教学。

2、尊重学生自主发展,鼓励创新。

创新是21世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它已经普及几乎每一个领域,当然它也是教育领域最重要的词汇,它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词汇的代表。在《课程标准》中,创新意识是此次修改新增加的一个核心概念。

“学习循环小数有什么用?”这一提问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尺浪!这在教学中不常规且出乎意料的一问,也让我意识到这正是一个培养学生们创新精神的绝佳契机!我适时地稍做引导,就立即正成为了学生们结合数学知识展开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引发课堂上“头脑风暴”的精彩一瞬!

这个教学片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创新意识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每一次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到地给让学生们留有提出质疑、各抒已见的空间和权利,悉心呵护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通过提问引导教学不断深入、升华。

3、尊重学生自主发展,感悟数学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应该下功夫的“点”在什么地方,什么是最需要去做的事。通过网上培训学习,我意识到:第一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数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二是“引发数学思考”,即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技能进行有效的思考,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促使学生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这次网络培训即将结束,但我仍会抱有一颗好奇心、一份执着行走在“教与学”这条神圣而充满未知的道路上!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认真地研究学情,更努力为学生提供有研究价值、有应用价值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们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发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此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愿望,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断创造生命的精彩!

激发生命的语言【第六篇】

摘要:语文是一种无比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只是注重知识点的传授、练习、巩固。忽略的是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违背了阅读的规律。语文课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对于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激情的人性对话。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课堂。

一.让语文课室充满快乐。

(一)教学设计少一些预设。

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当少一些预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他只有把自己的智慧融人到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体验到教学的快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每个学生都是拥有学习权利的探索者,在学习过程中,他可以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表现自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由此获得学习的乐趣。非预设性教学可以让师生的思维活动从预设性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诵读中尽情展示,也可以使师生在探究中不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少一些预设性,教学才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使每一个个性生命在语文课堂中展现出活力。

(二)课堂氛围多一些自由。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得到尽情释放。教师适时的辅导,学生合作化的学习,畅所欲言的交流,是语文课堂所追求的一种“形散而神聚”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别开生面的提问,妙语连珠的讲解,开合自如的迁移拓展,使语文课堂成了师生共同营造的一方快乐天堂。

二、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情。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为语文教师进行隋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学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

如:在教读课文《吆喝》时,我把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一课收获”来引发出来。有学生写道:“逝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那些快乐的事情,那些熟悉的声音,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去。沧海桑田,美好的东西只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可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找回当年的韵味,因为逝去的永远逝去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珍惜才变得无价。”精炼优美的语言,从独特的角度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逐步消失的惋惜之情。又如教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读完课文的学生写道:“父爱,是春天的柳条,千丝万缕,他是绵延的;父爱,是夏天的荷花,吐撒清香,他是芬芳的;父爱,是秋天的稻田,金光灿灿,他是博大的;父爱,是冬天的雪花,全心全意,他是无私的;父爱是山,是我们一生的依靠,我们应用自己的一生去回报这份无私、唯一、博大、绵延的爱。”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理解,由文中的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想到父爱,想到回报父爱,心与心开始交流,学生提高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还有懂得珍惜回报父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达到有创意地表达的目的。

三、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

语文课堂是由美的思想和美的语言、美的情感构筑起来的艺术殿堂。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使学生钻进教材,体味形象,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着重诱导学生去寻找美的意境,感受作品所隐含的内在美,并从中去发现美,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感染。

(一)抓住美的语言进行感染。

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风格,去设计、营造出美的氛围,通过赏读精美的语言,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当作抒情诗来诵读,当作抒情乐曲来欣赏。水生嫂在月下编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这纯美的夜景,不单单是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更烘托出了水生嫂的美,外貌的美和心灵的美。

(二)重视美的形象进行熏陶。

车尔尼雪斯基也曾说:“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可见语文教学中,避开单一地讲读方式,而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形象美很重要。如教学《春》让学生头脑中再现“柔嫩的春草、和煦的春风,润物的春雨”等形象。从而感受春天的美好,作品的意境。再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冬天的百草园”一段时,让有过捕鸟经验的学生来讲经验、感受,把文中的形象进行再现,即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又让学生从学中体会到了乐趣,就很快地弄明白了鲁迅的写作意图。美的形象在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的碰撞中得到了感悟与升华,实现了多角度的创意性阅读。(作者单位:河北唐山丰润车轴山中学)。

激发生命的语言【第七篇】

2、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4、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5、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7、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8、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9、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江淹《铜爵妓》。

10、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11、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陈子龙《渡易水》。

12、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4、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15、若顺吾皇意,即无臣子心。——栖蟾《送迁客》。

16、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17、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18、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孔夷《南浦·旅怀》。

19、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陆游《病起书怀》。

20、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21、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国殇》。

22、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戎昱《咏史》。

2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5、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26、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27、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28、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29、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30、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31、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32、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鲍防《元日早朝行》。

33、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3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3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3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7、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曹植《怨歌行》。

38、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国殇》。

3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0、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41、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42、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43、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後。——潘希白《大有·九日》。

45、衔冤只合甘先死,何待花间不肯言。——汪遵《息国》。

46、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

4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48、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郑畋《马嵬坡》。

4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50、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51、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52、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渡湘江》。

53、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54、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55、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汪遵《咏昭君》。

作品简析。

《咏昭君》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诗人汪遵以“昭君出塞”的典故为题材,高度的赞颂了王昭君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融合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辛辣的讽刺了汉元帝朝廷中文贪武懦不能为国效力的政治状况。

作者汪遵简介。

唐代诗人。字不详,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间前后在世。初为小吏。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公元866年(咸通七年)擢进士第。事见《唐才子传》。诗有集。汪遵的诗绝大多数是怀古诗,有的是对历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颂;有的是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的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都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第602卷)。

激发生命的语言【第八篇】

今天上午武凤霞老师展示的是诗词《渔歌子》教学以及她作的报告《关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听了武凤霞老师的课,感觉课堂如行云流水,确实精彩,不愧是名家,自愧不如。她的语速不紧不慢,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声音富有磁性,与孩子们的交流富有亲和力,听了这节课真让我受益匪浅。

一、课前铺垫,自然流畅。

武老师的课如春风细雨,传递着关爱,让语文课充满着激情与温馨。借班上课是经常要使用“课前谈话”,武老师课也不例外,从课前谈话开始就传递着一种关爱,她的谈话不仅创设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为课堂的预设生成做好了铺垫。武凤霞老师首先出示了一些词语,如“碧绿、桃红、莺歌燕舞、山清水秀、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等,一看这些词语,便知道和《渔歌子》的意境和内容相关,让孩子们在几分钟内默记这些词语,然后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这一设计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比赛的结果是孩子们记住了不少的优美词语,然后导入新课,奖励学生听一首歌曲。让大家看视频,欣赏歌曲。歌曲的前四句便是《渔歌子》全词。视频画面很美,因为多媒体没有声音,武老师便自己用不太悠扬的歌声演唱,但是孩子们依然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武老师有引导孩子们反复读这首词后,问大家:“诗词言志,这首词为我们呈现的是什么画面?”孩子们罗列了一系列事物名称。武老师适时又让学生做了一个填空题:()西塞山,()的白鹭,()的桃花,()箬笠,()细雨……此时武老师课前让孩子识记的那些词语,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课前的精心铺垫,在这里既保证了课堂流程的同时,又促使孩子们积累了词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二、以读代讲,体味意境。

武老师课堂上总是感情充沛,语音甜美清亮,富有磁性,语言表达生动准确,如江南如丝的细雨。她对文本的教学设计特别用心,课堂上对于这首词的意思几乎没有一句解释,或以读带讲,读中品味,或调动学生视觉与听觉,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诗词中那些简单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大脑中,使她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武老师进行了拓展,出示了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她把《秋思》与《渔歌子》摆在一起作了比较。学生在武老师的追问下,基本上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孤寂的情感。通过拓展其它诗词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渔歌子》的意境,了解诗人张志和的内心世界,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精心的的巧妙的,富有新意。由此很自然地导入了诗词背景和作者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了当时作者的处境和古诗的写作背景,学生体会到“超然不在尘世中”,也就明白了渔翁的怡然自乐、从容自若的心态。在谈到“不须归”的时候,学生理解是不回家,但在了解过背景资料后,学生知道了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官场,这样一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词的意境,对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词,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三、引入吟诵,返璞归真。

武老师的课堂吟诵的引入,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们倍感新鲜,她根据古代格律诗词的平仄、押韵的韵律特点来吟诵,再现了古人古色古香吟诵诗词的方式。通过“吟诵”不断打开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也体会出了诗词的`意境,领略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并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江南美景。整个教学环节,学生的身心被彻底解放,他们心灵敞开,情感激荡,想象驰骋,使她的语文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四、鼓励语言,充满魅力。

优秀老师的语文课堂总会不断地出新,他总能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聆听了武老师的课和她做的专题讲座《关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古诗词可以这样去教,教得学生听得有滋有味,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这节课的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更进一步的明白了名师的出众之处!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不断提高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新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所收获,不断地成长。

48 3068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