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事迹精彩10篇

零零七 分享 时间:

李时珍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著作《本草纲目》系统总结药材知识,推动中医药发展,深刻影响后世,对中国传统医学贡献卓著。下面由阿拉网友分享的“李时珍的事迹”范文,供您写作参考,希望您喜欢。

李时珍的事迹

李时珍的事迹 篇1

明朝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颇有文采。

有一年,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在外面生活了五个月,在这期间,李时珍的夫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在这封情书中,槟榔、半夏、当归、使君子、寄生草、芍药、天南星、忍冬藤、白芷、黄连、豆蔻、丁香都是中药。李时珍的夫人采用了连缀写法,把中药的名字串联起来,表达了自己对夫君李时珍的思念之情。

李时珍看了夫人的情书,感慨万千,心中也油然升起对夫人的思念之情,他立刻回信写道:“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菀。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是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有金相赠也。”

李时珍的情书中写的红娘子、桂枝、菊花、紫菀、常山、滑石、从容、急性子、苍耳子、红花、马勃、杜仲也是中药。李时珍的回信写得文辞纤巧,语意缠绵,倾吐了夫妻间深切的相思之情。有趣的`是,李时珍在信中写的“红娘子”这种中药与“妻子”双关,非常别致。

李时珍和夫人的两封情书巧用了二十四味中药名串联成篇,毫不牵强,妙趣天成,读来情趣无限。

李时珍的事迹 篇2

李时珍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本草“关系颇重”,而古代本草中“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为了纠偏正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劳动大众求教;为了考察药物的形态、生长、性能,他不惜远涉千山万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并正之。”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将龙葵、龙珠作了归并,辨正了《图经》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论述透彻、明确,使龙葵、老鸦眼睛草、龙珠、吴葵、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

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或将两者视为一物。李时珍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神农本草》之通草,《本草纲目》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混注为一,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项作了进一步详释,“其枝今人谓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两者皆通利也。”

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生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圆,其大如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叶状如竹叶,大而质厚。根状茎细长,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特征完全吻合。特别是说“赤白”二种,真实无误,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虽同种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研究,而且还将研究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他说:“按中山径云,鼓镫之山有本草焉,名曰荣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并找到“食之已风”的疗效。他还说:“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Z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盖亦萆、菝葜之类也。”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

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来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可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后来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么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就这样,又一种可以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李时珍特别注重实践,他聪颖博达,常常创造出一些奇特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一次,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可以治疗瘀血症。于是,他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第一杯生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

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对照比较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证实。李时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凝,那么,对已经形成了的瘀血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于是,他又把芋麻叶粉末和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血块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这进一步证实芋麻叶还具有化瘀的作用。这个药理学试验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有一定水平的。

李时珍的事迹 篇3

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一1593年),写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书内容丰富,考订翔实,先后被陆续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它是入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战胜疾病的宝库。

李时珍,湖北薪州人,出生在医学世家。李时珍14岁那年,中了秀才。他对医学有浓厚的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书籍,而对八股文及应考的文章则十分厌恶。这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他父亲虽是医生,但在当时医生是下等职业。他希望儿子能考取功名,光宗熠祖。李时珍在家父催遏下几次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乡试,皆未中。此时,李时珍的父亲也只好任其专心研究医学。

李时珍明白,医学和药学密不可分。一个是临床实践,一个是理论基础。我国古代的中医,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和体系。李时珍决心研究和发展祖国的医药学,要取得重大成就,还必须首先精通医道。他24岁那年,正式行医,诊断认真,待病人热情。由于他专心致志地研究名家的医书,真可谓取百家之长。另外他还将研究的心得体会用于临床实践,认真做记录,之后再根据实践经验,比较各家著述中的得失,加以取舍或纠正。这样,他虽年纪轻轻,但医术越来越高超,受到了广大百姓的赞誉。其高明医术很快被广泛传颂。他的名声大了,远近求医的人越来越多,不少疑难症被他治愈了,他的名字传遍天下。

李时珍医术高明,扬名天下后,曾被推荐到王府当医生,在宫廷的太医院任职。在这里的几年,他不求作宫,而是对宫廷中珍藏的民间见不到的医药学书籍有浓厚兴趣。他废寝忘食,尽情,甚至贪婪地翻阅了所有著述,并做了笔记,然后又花很大精力去研究。这为他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几年后,李时珍辞职回乡,开始到各地游历和访问。他走访了长江、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虚心向当地人民请教,广泛搜集药物标本和民间药方,还在自己家里试种药材。

他每到一处,都热情为百姓行医解难。作为医生,医术高明,首先高明在对病人病情的`准确迅速地诊断。正如俗话所说:“治病容易诊断难。”这就是说,只有看准了病,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我国传统中医,把诊断疾病的方法归纳成“‘望、闻、问、切”4个字。望,就是观外形,看舌苔;闻,就是听病人说话、呼吸;问,就是问病情;切,就是摸脉。这里,切是最重要的。李时珍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他在诊断方而非常下功夫。有继承,也有他自己的探索。他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结合前人的经验,对祖国的脉学做了研究、探索和总结。同时写了不少著作,如(脉诀考证)、(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当然,李时珍在医学方而的著述远不只这些,有些只是未留传到今日。

李时珍行医认真、热情,一丝不苟。他研究医药学也勤奋刻苦,孜孜不倦,而.且具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他常常是白天行医,晚间发愤读书,经常一直到深夜。他先后阅读了一百多部厉代有关医学的著作,同时做了详细的记录.。为著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个春秋的艰苦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在对“本草”的研究和整理方面。本草是专讲药物的。李时珍在长期阅读和研究中,发现自秦汉以来的1500多种药物中,有缺漏,有错误,在分类上也十分混乱。这样,他就决心重新编写。为写得准确、完备,减少错误,在27年中,他吃尽苦,受尽累。有时为一样草药的鉴定,不惜到干里之外去寻找。采集大量标本,访问药农,前人记述不清的,或有些疑问的,他都做认真的考察与实验,以保证科学准确。

《本草纲目》全书分16部,62类,共52卷,190万字。所记载的药物共1932种,其中李时珍增补了374种新药。对每种药都详细地记载产地、形状、颇色、气味、功用、采集方法、制作过程,以及主治什么病等,还附有他自己搜集和经实践总结出的110加多个药方,还配有1000多幅播图,这是一部图文并茂,具有空前科学水一平的大药典。李时珍开创了我国中医及中药学的新阶段。这部巨著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医学,对生物和化学等学科领域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如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就曾引用过《本草纲目》中的论述,可见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之大。

《本草纲目》倾注了李时珍毕生的精力,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李时珍的伟大成就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加了光彩。

李时珍个人生平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38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当地人请教,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地方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李时珍(3)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

李时珍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中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虚岁为76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李时珍人物评价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李时珍的事迹 篇4

明朝时,文泉城有个在山西太原做生意的商人,年底准备回家过年。他把银子装进口袋,背上一把雨伞,就匆匆上路了。

这天他走到中条山脚下,感到有些头昏。正巧这时,他看见山坡上有一个采药草的中年汉子,便呼喊道:“老兄,你采药草是为换银子的'吗?那就别采了。只要你把我背过中条山,我给你的脚钱准比你采药强得多。”不料,中年汉子摇头说:“我不要你的银子,也不背你,你自己走吧。”

商人无奈,只好往前走,走了一会儿,刮起了西北风,飘起了雪花。商人实在走不动了,见路旁有一棵树,就硬撑着挪步,往树上一靠闭上了眼。迷迷糊糊中,商人听到有人在对自己说:“这儿不能睡啊,会冻坏身子的!”他睁眼一看,原来是那个采药草的中年汉子,便生气地说:“叫你背我走,你不背,那就别来管我。”中年汉子笑着说:“你别生气,还是走吧!”边说边察看商人的脸色。过了一会儿,中年汉子突然把商人的衣袖一拉说:“我来扶你走!”商人不耐烦地说: “我说过不要你来管,你怎么还老来缠着我呢?我睡一会儿有了精神,不累了就走。”中年汉子说:“一会儿也不能睡了,要马上走!”说着,不管商人愿意不愿意,一把就把他拉了起来。商人大怒。骂道:“你这人怎么这样胡搅蛮缠,我坐在树下,又不是在你家,你管得着吗?”中年汉子沉思一会,突然抓起商人的钱袋和雨伞就走。商人立即跳了起来。大声骂道:“哎呀,怪不得你老缠住我不走,原来你是个贼啊!”急急忙忙追了上去。

到了镇子上,中年汉子便进了一家药店。商人赶上前来吼叫着:“好你个贼啊,你钻进店里,我也要把你抓住。”冷不防门边走出两个门客,把商人架住,呵斥道:“大胆狂人,竟敢在这里骂人!”商人正想争辩,只见中年汉子一手拿着雨伞。一手提着钱袋,笑着从屋里走出来:“你的汗出够了,病也好了,回去吧。”说着,把雨伞和钱袋都还给了商人。

这中年汉子就是名医李时珍,他见商人病了。想让他出身透汗祛病,于是才想了这么一个装贼的法子。

李时珍的事迹 篇5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评价: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著名学者黄锦祥说:“万密斋和李时珍都是明代伟大的医学家,他们博学多才各施所能,这种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轶事典故:

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对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副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尝遍百草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四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医生看着案头的一摞医药书籍直叹气:药名错误不少,还语焉不详,这对病人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他决心重新写一部书:订正谬误,收集药材资料、有效的方剂。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万水千山,尝遍百草,耗尽心血后,终于完成了一部拯救无数人生命的医药学巨著。

它叫《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这个人,就是“药圣”李时珍。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

制图:余铮浩

他的父亲叫李闻言,是当地一位名医。平时,李家的庭院就种植着许多草药,忙不过来的时候,李闻言会把李时珍兄弟带到自己的小诊所里,一面教子读书,一面行医,偶尔还让孩子们帮着誊抄一下药方。

耳濡目染,李时珍越来越喜欢学医。平时闷声不响看父亲如何给人治病,父亲出诊时,他会偷偷翻开医书细心揣摩,常常忘了时间;在《尔雅》里,有许多关于动植物的解释,李时珍也读得津津有味。

有一天,李闻言带着长子出门替人看病,诊所里只剩下李时珍一个人。突然,来了一位腹泻不止的病人求诊。看着病人痛苦的样子,李时珍大着胆子开方取药,为他治病。

等李闻言回来听说了,刚开始还怕儿子惹祸,看完方子后却又惊又喜:儿子不光读了许多医书,还能对症下药,如果做大夫,也许正好能发挥他的天赋。

古代,医生的社会地位不怎么高。李闻言原本不希望儿子学医,而是能遍读典籍,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李时珍在14岁时,也考中了秀才,但之后再去应试,统统落榜。

大约20岁那年,他还生了一场大病,被折磨的死去活来,吃尽苦头才保住一条命。原本就无心仕途的李时珍决心从医,不让别人再经受自己的痛苦。

为了得到父亲的支持,他写下一首诗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制图:余铮浩

选定了学医的目标,就要竭尽全力治病救人,此志终身不渝。往后余生,李时珍一直都在实践自己的誓言。

由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李时珍很快名扬四方。但他很快发现,古代一些医药书中存在谬误,给医生和百姓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他想重新编写一部医药典籍。1552年,李时珍动笔了,得益于曾在太医院任职的经历,之前得以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资料。

不过,让李时珍头痛的问题很快就来了:那些医药书里药名混杂,由于作者并未实地调查,只是抄来抄去,最后解释了个稀里糊涂,令人莫衷一是。

例如有一种药材叫“远志”,陶弘景说它外形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还说陶弘景根本不了解这味药……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很多。

李时珍决心去亲眼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情况。他一边搜集各种药物资料,一边展开考察。此后,他多次离开家乡,先后到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仔细记录下每一种药材的特性。

制图:余铮浩

无论是杳无人烟的深山,还是深不见底的湖泽,只要有需要的药材资料,李时珍都会毫不犹豫地跑过去,不畏艰险。

在整个考察过程中,为了辨明药性、药理,他不惜以身试药,尝遍百草。

有人说,有一种“曼陀罗花”,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花很像牵牛花,采来酿酒喝会令人不自觉地手舞足蹈。他对此半信半疑,便跑了很多地方去找曼陀罗花,还决心亲自尝试,看看它的功效。

于是,李时珍准备好曼陀罗花酒,喊来徒弟同饮。刚喝了一点,他已经颇有醉意,徒弟看着师父的样子也忍不住笑起来,最后两人亦笑亦舞,验证了民间说法的'真实性。

他把这番情景写进《本草纲目》,并介绍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把老百姓用曼陀罗花作外科麻醉的经验做了简明的阐述。

旅途中,渔翁、农夫、皮匠、猎户等都是他的老师。比如,白花蛇是蕲州特产,牙尖有剧毒,主治风痹、惊搐等疾病。李时珍就冒险跟着捕蛇人跑到深山,捉到一条白花蛇后仔细分辨,详细记录下来。

相传,他还一路考察,一路为老百姓治病,不求报酬。有位女子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身边人束手无策。李时珍详细了解病况后,教她的家人用大蒜切片敷贴在患者足心,很快血就不流了。这个偏方,就是他从民间搜集到的。

大约历经27载寒暑,李时珍终于初步完成了自己心目中的医药典籍,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这一年,他61岁。

制图:余铮浩

这部旷世巨著一共有190多万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李时珍的心血。

他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在《本草纲目》中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等共16部,系统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有校正、释名,也有主治、附方等项,详略得当。

从内容上说,书中编入药物1892种,并附有药方一万余个,插图1100余幅。其规模之大,超越之前任何一部本草学著述。

此外,书中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也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或许,对这部巨著出现的意义,也不需使用太多华美的辞藻。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出现后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而且还在继续发挥作用,这就够了。

“东方医学巨典”的赞誉,《本草纲目》当之无愧。

《本草纲目》定稿后,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老体弱,四处奔波,并恳请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作序,也最终找到了应允刻印的书商。

制图:余铮浩

他没能亲眼看到这部巨著印行。1593年初秋,李时珍撒手人寰,此时《本草纲目》还在由胡承龙等人主持刻版,3年后才正式刊行。

王世贞给了《本草纲目》一个很高的评价,“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人们感念李时珍的品德和功劳,尊称他为“药圣”。

李时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被传颂至今。他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典籍,考核其中异同,再亲自观察试验,加以参证,“发前人未到之处”,这就是他做研究的精神。

人生能有几个27年?为了完成《本草纲目》,已是名医的李时珍,放弃唾手可得的安稳生活,过得像个流浪汉:去过荒山,住过破庙,好几次差点因为以身试药而中毒。

但他始终坚信一点,如果能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多少苦都值得。

许多许多年后,1948年医学《日内瓦宣言》中说,“在我被吸收为医学事业中的一员时,我严肃地保证将我的一生奉献于为人类服务。”李时珍没看到过这段话,但他做到了。

医者仁心,他的一生,就是对这四个字一种最好的诠释。

李时珍的事迹 篇6

身如逆流船,心如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致死不怕难。

1518年,李时珍出生于蕲州的一个医药世家,其父李闻言一辈子都在行医治病,李时珍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十分喜爱研究药材和药理,还是个娃娃的时候就跟父亲说要做医者跟着父亲悬壶济世,李闻言只当是小儿童言并未回应。

李时珍十四岁时考中了秀才,但是他一心向医,第二次向父亲明志要做一名医者,李闻言再次阻拦告诉李时珍好好读书考取功名。三十岁时李时珍乡试落榜,但李时珍并不像其他书生一样萎靡不振,转而第三次向父亲明志一定要做医者:“身如逆流船,心如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致死不怕难。”幸好李志珍坚持下来了不然就没有《本草纲目》了。李闻言见李时珍态度这么坚定也无法再阻拦了,终于决定让李时珍继承衣钵行医济世,但毕竟李时珍还年轻,医者光医术高超还不够,一定要有一颗悬壶济世的心。便要求李时珍背大医精诚。

此后李时珍随父四处行医,来求医的病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因为医术精湛名声也很快就打响了,有一次病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找李氏父子治病,得知病人家境贫寒不收诊费,天下医者,利益天下。

后来李时珍为富顺王朱厚焜儿子医治而名声大噪,被推荐入宫任太医院判一职,太医院里的医书典籍太多了,李时珍一有机会就去翻阅各种药材医书,这时期就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了基础,后来李时珍辞官回乡行医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药材药方中的谬误,了解到目前的医药典籍都是先贤留下的记载,有的年代久远有遗失,而且还没有人整理编撰,这可是大事,万一被误导开错方抓错药那就是害人性命啊。李时珍做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借鉴了大量的医书典籍,光这些还不够,寻医问药必得亲身试验,李时珍走遍了大江南北搜罗百氏,采访四方,湖北、湖南、四川、河南、甚至山西河北等地都有踏足,《本草纲目》中包含了植物、动物、矿物等各种名录,很多药材还是李时珍在寻访的路上发现的。每种药材都记录的非常详尽,就这样一边走一边写,这一写就是二十七年,此时的李时珍已经年过花甲,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终于完成了。

写书难,出书更难

编著完成后李时珍心里愿望总算实现了,这是李时珍毕生的.梦想,接下来就是刊印出版了,没想到这时候书商却告诉李时珍无法出版,因为字数太多工程量好大,书商不愿承担这个成本,李时珍听完顿感绝望,难道这辈子无缘见到《本草纲目》成书了吗!有人出主意,如果能得当世大儒王世贞作的序,各大书商定会争相刊印,不得不说人性是趋理性,李时珍已经年过花甲还要千里舟车劳顿去求人作序,“致死不怕难”,李时珍踏上了求序之路,求见王世贞的过程也并不顺利,终于见到王世贞后,王世贞叹此书乃当世巨著,只是此书关系到百姓康健,可经校对否?就这样李时珍又经过十年修订校对,此时已年逾古稀李时珍应约来见王世贞。

王世贞已经做好了序,并且还带来一个好消息,王世贞引荐了金陵书商胡承龙,他看完立即决定负责刊刻出版,第一版《本草纲目》也称“金陵版”,遗憾的是李时珍并未见到出版后的《本草纲目》,1593年,李时珍去世,三年后,《本草纲目》在金陵出版。

就是这样一位一生都在做逆行之舟的人,他用一生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巨著《本草纲目》,后来书流传到国外,达尔文成它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直到现在每年都在修订《本草纲目》,李时珍为中医事业的贡献之大无法用言语表达。就是这样一位伟人没有留下一幅画像,现在的李时珍画像是蒋兆和先生根据古籍的描写所作,画作十分传神,我相信李时珍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仁爱博大的人。

李时珍的事迹 篇7

明朝嘉靖末年夏天,李时珍穿着草鞋,背着药筐,在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的陪伴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集民间验方,观察采集药物标本。

这一天,他们一行三人来到了大同县的地段,在一个靠近采凉山的聚乐堡里住下来歇息。说来也巧,正赶上村子里的人闹一种怪病,全身浮肿,四肢乏力,眼瞅着农田大忙季节,不能下地干活,庄户人心急如焚而又无可奈何,他们到处求医问药,都不见好转。

听说村子里来了郎中,人们报着得病乱求医的.想法,去找大夫给瞧治。李时珍一看这么多病人,基本上是一个病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他们三人经过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方病,是体内缺乏一种东西所至。李时珍告诉大家:“各位请不要担心,我们能把大家的病治好,轻者三日下地干活,重者七天全愈。明天我们上山采药、熬治,保证药到病除。”众人将信将疑,有人甚至说这也许是几个江湖骗子,没抱多少希望。

第二天一大早,李时珍一行三人早早起床,准备上山采药。出的村来,放眼望去,到处是一片片、一簇簇开着金黄色花儿的植物。李时珍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就是萱草,经过仔细辩认,虽说与他所见到的萱草不太一样,但是这里的比他见过的更好,角长、肉厚、六瓣、七蕊、色泽金黄。李时珍向来就有品尝百草的习惯,他把黄花摘下来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感觉味甘而气微凉,这绝对是萱草之中的上品。对治五淋、消乳肿,清热、利尿、止血、安神都有疗效,尤其是块根疗效更为明显。他们三人当下就采摘了一筐萱草,又挖了一筐萱草块根,没费多少工夫,汤药就熬好了,分发给各家各户的病人,趁热服下。

不出所料,三天之后一部分症状轻的病人浮肿全消,能下地干活了。到了第七天头上,全村的病人都痊愈了。这时候,李时珍把采凉山的沟沟岔岔转了个遍,发现了不少新药材品种,进一步丰富了他老人家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一行三人见人们的病好了,悄悄地离开了聚乐堡。当人们知道是李时珍救了他们的命,一个个感激涕零,泪流满面,从心底里感谢这位匡世名医。后来,人们开始大量种植萱草,一方面当菜吃,一方面当药材卖。再后来,有好事者自告奋勇,广为募捐,在采凉山上盖起了一座药王庙,在庙里专门为李时珍塑了像,以此作为对李时珍的纪念。

李时珍的事迹 篇8

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先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但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之后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样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就这样,又一种能够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李时珍的事迹 篇9

李时珍在以一根银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李时珍的事迹 篇10

李时珍出生在明代一个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也喜欢医学,长大后当上医生,并钻研医学,成为中国伟大的医学家。

当时,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

他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

李时珍说:“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死了吗?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死亡呢!”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对后世影响深远。

48 3685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