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论文【优推8篇】
【导言】此例“以人为本论文【优推8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论文【第一篇】
1、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涵
为了跟随时代对人性的追求,教育领域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及教师等教学工作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平等民主的、符合时代的新型关系。实施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首先是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其中主体对象是全体教职工以及学生,在进行高等教育管理的时候,要首先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然后再解决问题。
一方面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选择权,去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这样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去自主性学习。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特点,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
另一方面遵循以教师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教师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老师也是教育的管理的主体,而不是高等教育管理下的教书机器。而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管理体系下,教师更应该亲身参与到教育管理当中。与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反映来不断提出教育管理的改进方法,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从而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高等教育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可行性
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限制了高等教育管理
在高校的管理体制的长期影响下,高等教育管理在实行改进革新的时候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原本的教育体制由于传统观念过时理论不可能一下就能够解决,总会遗留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权集中在高校高层领导者、管理者事务型的管理策略以及在教师评职称只重视论文数量等。高校的高层重视结果多于过程,对于高等教育更多的是监控而不是管理,并且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的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改进建议,就如同封建社会中君臣之间关系,高层管理者只是将全体师生作为自己的意志另一种体现方式,诸如此类都阻挡了高校前进追赶时代的步伐,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限制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施行。
盲目照搬,忽略自身特点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提出之后,国家教育机构鼓励该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自此众多高校开始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掀起了一波学习和模仿该模式的高潮。在学校的标准要求下,高校更多的注重在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是否被成功实行,完成上级所布置的任务,然而并没有考虑到人情感、特点、需求、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在这种管理下,教师只是机械的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线。这样一来,教师只是忙碌在量化的工作中,没有一点自己的主动性,发挥不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优势,高等教育管理也不能因此而得到革新。这种现象并非个别高校,这也是我国教育方向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只有跨越过去才能够追赶上时代的脚步。对于众多高校来说,在面对新兴的教学理念的时候,不能一味的照搬抄袭,如果适合自身教学体系,则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来学习借鉴,如果只是完成任务似的遵循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念,只会毫无作用甚至会产生反向作用,影响原本的教育管理。
传统教育管理较强硬,打消学生积极性
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对象大多是思想价值观基本成型的,对于这种思想独立、有个性的学生,以往的教育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所用语言较为强硬或者说较为绝对,例如禁止、坚决不允许还有严惩不贷等。当这些词语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会令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这不但对于学生来说不能辅助他们好好学习,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而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够较好的解决这种情况,坚持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使其以更好的姿态迎接学习的到来,进而取得较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教学总结形式化,不具备其存在意义
教学总结对于整个教育过程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高层可以从此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建议以及教师对教学模式的反馈,从而侧面了解教学体系的不足之处,进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但是众多高校在这一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总结过于形式化,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和反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对教学管理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而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下,学生与教师的意见和反映会得到足够重视,从而促进教育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3、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建議
改换以往教学理念,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实行,首先需要先改变高校的管理观念。以往的教育管理观念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已经渐渐的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所以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以符合时代的要求,而以人为本恰巧符合,因此,高等院校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后根据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来进行教育管理,建立一个具有人情味的管理模式。而在改换教学理念的时候教师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带领学生较快的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以及课下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同时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贯彻落实学生为教学主体而教师只负责从旁辅助。学生学习时,教师不应强硬灌输给学生,尽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个人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多元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等教育管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多种多样,诸如精神文化、历史文化还有物质文化等多元的文化组成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有一面精神旗帜,引领着教职工和学生形成一样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然后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关系,实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或者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再之后高校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当然是促进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染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以往的教学评价机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评价对与教育管理的重大意义没有显示出来。而在以人为本理念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改革当中,对教师的评定,还需要在原先教育成绩上加上教师的人格品质、创新精神等多方面考虑,毕竟实行以人为本理念,而教师也是其中的绝对主体。高校要做到对教师评定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也可以对优秀教师进行褒奖。对学生的评定同样也要遵从多方面进行评定。
4、总结
时代不断的进步,脚步永不停息,而教育方面的改革也要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以往教育模式不在适合当下时,以人为本理念出现在大众视野。高等教育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领下,教学管理更加人性化,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符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若冰。探析“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大观周刊,2013,(8):135-135.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论文【第二篇】
摘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容在高中化学课堂上的表现,就是要求信任学生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训练,锻炼自身,自主学习的过程。其中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主动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化学能力,这对于化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实现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本文将重点来对高中化学教学人本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以人为本;渗透
“以人为本”始终贯穿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中。《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其根本意义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得出答案,这就是创新。比如讲到NH3的制备和性质探究这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氨气制备、检验、和水溶性探究(喷泉实验)实验,并让生思考喷泉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并思考除了NH3和水能形成喷泉外,哪些气体和那些溶液一起也能形成喷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或者进行实验,找出这些气体并进行总结分析。让学生体会参与到课堂中做课堂的主人翁,通过自己的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学会了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并在实验探究中国感受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她具有独特的魅力,这样既能充分体现新课标指出的“较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教育理念也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1、以人为本理念的含义及意义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它运用到具体的教学,集中体现为尊重主体性、实现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本质其实是就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哲学理念,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需求空间,通过对“物”的合理安排,来达到人们所期待的效果。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讲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是很有意义的,它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真正的东西,同时提高学习效果,这正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以人为本理念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高中化学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学中没有践行以人为本的观念。因此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理念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约束力,来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进行,这对于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说到底,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势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实现他们个人能力的成长,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2、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老套,学生积极性差
高中化学多数都是符号,公式,比较难懂,也难以记忆,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大面积的板书上面,但是这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积极性差,课堂成为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参与性低下。尽管不少课堂都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但是学生没有内容的选定权,造成他们学习积极性的丧失,不利于从根本上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教师缺乏教学热情
低下的教学效率造成教师教学的热情也下降,高中化学在某些学生听来无疑是天书,教师只是一味的在讲台讲,学生埋头大睡,久而久之,教师教学热情就会下降,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工资分配制度低下,晋升困难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降低了教师的参与热情和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综合水平的进步和提升,无法从根本上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课堂没有活力
课堂活力是提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所在,充满活力的课堂远远要比死气沉沉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一般在高中化学教学的时候,老师往往会直接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丧失了思考和分析的空间,缺乏自主探究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激发。由于主动学习热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不利于他们根本素质和化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3、以人为本理念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
实现教学开放性,完成教学环境人性化
高中化学教学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意念,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和谐的学习环境。高中化学涉及到许多实验,可以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体之一,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可以多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老师给出既定命题的基础之上来进一步地开展小组探究和讨论,从而来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保证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开放性。
履行教师的授业引导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为学生授业解惑的,但是现在的教学活动往往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感受,现今都提倡还教与学,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教师要主动引导,以学代教。比如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启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地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规范,满足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教学习惯,这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以人为本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人文性、高效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而来不断延伸他们的思维素质和综合能力。只有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主张,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化学教学效果。具体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构建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履行教师的授业引导作用、实现人性化的教学方式等,从而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学进步。
参考文献:
[1]王仪杰。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131.
[2]王后雄,王胜。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业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10:26-33.
[3]马志高。重视以生为本教好高中化学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6:48.
[4]吴云。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功能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2:5-6.
[5]牛永红。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有效的化学新课堂[J].学周刊,2014,20:32-33.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论文【第三篇】
1、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高校教学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校体育教育则是直接面向学生、以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实现人本主义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有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有甚至,在体育活动中能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懂得感恩社会、主动帮助他人。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不同于中学时代的是作为成人的他们享有比较充分的自由,教师一般不会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对他们有太多的拘束,但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教师更应该注重的是对他们主体性的尊重。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不再只注重对学生体能的塑造,转而对他们进行良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将一些是非标准融入到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
2、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关系着教学任务是否能够如期完成,所以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慎重。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切合实际,而且要科学合理。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就必须首先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层性。每个学生各有其特点,所以教学目标要能兼顾多数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尊重其个性,将学生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其次,还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毕竟高校承担着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还有有良好的涵养和明确的人生价值观,这些方面的内容都要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
、教学课程设计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教师要抛弃那种片面、落后的教学设计,而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逐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所以,在新的教学设计上就要打破那种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常规现象,应从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等方面来设计教学,合理安排课程。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决不允许出现“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必须保证教学的人格化、多样化,充分保证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和个性。
、教学内容安排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保证内容的多样化,最起码要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而且,在满足内容多样化的同时,还要保证内容选取的可接受性。并且,在教授学生体育项目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他们一些知识和紧急处理的方法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项目,体育项目也要从最基本的保健类和户外类逐渐扩展为包括艺术类、经济类等在内的多种类别,以供学生自由选择。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但有些教师却忽视了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向教师进行教学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也帮助教师认清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使教师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合理化的调整,这是符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求的,更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体育的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并重发展
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人们对体育健身价值的关注总是多于对其人文价值的重视,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利于体育教育本身的进步。我们既然提出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就必须要挖掘出体育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并利用其来对学生进行全面你素质的提升。因此,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体育的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都要在学生身上有所体现。
、运用和谐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处于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我国学生往往处于紧张、压抑的学习环境下,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极大不利的,而且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也为了响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应该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自身提升的目的。
、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对于我国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他们总是把自己当作教学的主体而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但是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自己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满足其个性发展得到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结束语
改革是为了革除现在存在的不够完善的地方,从而促进更好地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更是承担着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严肃对待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切落实到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中,在实现体育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论文【第四篇】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表现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国家迫切需要各种创新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百花齐放”,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
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就是应该视为教育上的失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1983年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个方面组成: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拓宽了智力的范围,学生智力的不同主要是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所致,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该把它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和开发。
这样的“学生观”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学生观”去看待学生,就会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备课之本。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前期工作,这项准备工作关系到教师施教过程的质量。课备得好,讲课有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对问题解释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以课堂作为教育背景,设计一个从人到物和谐发展、变化的可行性方案,重点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物,物只是人在此背景下完成思维变化、发展的附属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取决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他们呈现了什么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和整体观察”的认知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意识,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认识世界、增长才干的过程。例如,生物课中的“细胞的分裂”就以橡皮泥做实验的形式进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理解了“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进而发展到从抽象思维模式中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讲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学生的思维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给予关注,什么时候强调形象思维、什么时候开发或强化抽象思维,在备课中都要有全面的安排。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过程,备课中教师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是理清如何把完整的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清晰的思路,而学生感觉怎样、如何思维,是通过形象思维模式还是抽象思维模式获得知识,或通过学习学生思维能力要提高到何种程度则不尽然。因此,教师所讲并非学生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备课时设计的教案、学案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通过教和学的过程,实现学生素养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2.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是授课之本。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例如,“种子的结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描述出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可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课堂开始,通过学生介绍自带的种子,引出问题:这些种子外形不同,内部结构是否一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教师演示玉米的胚乳被碘液染成蓝色的实验(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再经过学生动手实验、相互讨论、教师引导,结合教师展示出的种子结构图,找出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种皮等各部分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各部分的功能,逐步发现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小组实验应强弱搭配,实现合作学习,教师的重心应向能力弱的学生倾斜,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容易的题由他们展示;点评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通过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获得知识、构建知识,增长能力,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结果。
3.关注学生发展是评价之本。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按现代教学改革的理念,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则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学评价形式多种多样,这里就笔试形式谈点看法。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要想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就要侧重知识的再现(如概念、结构名称等),这类题目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而评价其他能力的因素甚少;要想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命题时需侧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实验的操作与实践、对文字的描述与表达、对图文的理解与转换等(如综合性和开放性题目),并且对这类试题的评分没有刻板的标准,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只要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水平且言之有理即可。考生做这种试题不仅没有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和情趣,这不仅能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等应用能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示例1: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借“酒”表达情怀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一句带“酒”字的古诗句(前后要连贯),。
示例2:生物实验探究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
①提出问题
②建立假设
③设计实验方案
④实验检验
⑤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有人以“绿豆种子的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题进行了实验探究,以下是实验探究中的两步:
提出问题:干燥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而潮湿的绿豆种子在合适的温度下却能发芽。那么,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建立假设:请围绕“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你的两个假设。
假设一:绿豆种子萌芽与温度高低有关;
假设二:
假设三: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能力”的多样性和具体表现形式,把握好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应提高的能力标准。只有这样,才利于把握现代教育的本质和评价的意义,落实“以学生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备课、上课、评价都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教案的设计、内容的导入、质疑的激发、知识的传授、疑难的化解、能力的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握好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努力,挖掘出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论文【第五篇】
论文摘要:在“以人为本”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我国当前成人教育学生管理面临着社会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终身教育理念被广泛认同的新形势,在新形势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保证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人本管理成为成教学生管理的新选择。通过对成人教育管理的分析,提出了高校成人教育学生人本管理的基本思路。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成人教育管理;人本管理
成人教育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它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人教育系统能否充分发挥上述作用,为国民经济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管理。
而成人教育管理面临的新形势要求其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在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具体说来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要尊重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以人为本具有以下三层基本含义:其一,它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地位的肯定。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创造性。其三、不断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和发展人的现实生存环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各个领域开始探索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和发展模式。作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其管理者是人,管理对象是人,其“产品”也是人。这一特殊性要求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就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就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而言:一是,首先要确立人在成人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的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二是,通过以人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工作学习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的目的,使人获得超越束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二、人本管理是新时期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学生的权利、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多元化的价值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同时,依法管理、制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已成为学生管理的目标;社会发展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产业化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渐趋完善,劳动将逐渐不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而越来越成为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于精确定量的、刻板单一的管理模式,乃至追求共性统一的、只有简单的“是”与“否”的教育方式,就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抗拒和排斥。
因此,成人教育管理不仅要满足成人的多元化需求而且要最大限度地提供有助于释放人的“自由能量”和挖掘人的潜在智能的个人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终身教育理念被广泛认同成人教育既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终身教育的载体和主要基地,“教育如果延续不到成人阶段,就无所谓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被普遍认同逐渐被广泛实践。而人本管理把师生员工的需求、欲望、兴趣放在第一位,重视用各种手段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本管理注重对教职工和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同时人本管理强调自主管理、参与管理,激励教职工和学生发表意见,提倡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决策,提高了他们参与决策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促进学校的发展;人本管理注重协调人际关系。三、构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人本管理模式”。
(一)、确立师生在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主体地位。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过程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以人为本是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确立以人为本意味着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一切管理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匆为了人的指导思想,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而学校管理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每个人都要按社会管理的要求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角色既可能是管理主体,也可能是管理客体。在不同的学校部门或在同一学校部门的不同时间以及在不同的学校管理关系中,人们经常扮演不同的角色,变换自己的角色,表现为教育管理主体和客体的转换。
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人本管理模式强调“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在“参与管理”中,教职工和学生在作为管理客体的同时,又充当管理主体的角色,参与决策、执行、监督等管理的全过程,行使管理主体的权力;在“自我管理”中,教职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而作为高校各层次的管理者的学校领导又往往是某学科的专家学者,在履行管理职责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履行教师的职责,在这个意义上讲,又是学校管理的客体。总而言之,在高校人本管理中,强调教职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是社会、组织和各种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它又无时无刻不对社会、组织和群体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学校成人教育管理的核心,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高校成人教育的人本管理的理念、方法、原则贯彻到管理的实践中去,取得良好的实效。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首先要分析和掌握高校成人的人际关系特点:第一,高校成人教育中人际关系的教育性。高校人际关系是同高校的任务和目的紧密联系的,因此具有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的双重意义。第二,高校成人教育中人际关系的丰富性。在学校,全部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在人际关系互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学校成员在年龄、教育水平、价值观念、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高校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第三,高校成人教育中人际关系的开放性。在高校,学术活动频繁,人才交流和科研联合攻关,在校园内外形成了横向人际关系,而且日趋国际化,具有开放性特点。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高校成人教育的人本管理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人,从人出发。
(三)、加强成人教育人本管理文化的建设
校园不仅是一个教育环境而且是一个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本管理的完善与发展:
(1)文化是主体智慧的外化,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校园中活跃的学术活动,科学创造,会激发员工创造力;良好的学术环境,会对校园生活的主体,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形成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氛围。
(2)文化是主体人格的展现,表现为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自我完善的追求。在员工交往、社团活动、日常生活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通过思想的交流、观点的认同、情感的感染、行为的养成等,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在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趋向和对共同信念的追求。
(3)文化是审美意识的开发,表现在人们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使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得到了开发,高尚的情操得到培养。加强成教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持久的、艰苦的努力。成教管理文化建设既要强调全员参与,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充分认识到他们都是管理目标的制定者,又要让全员受益,将被管理者的工作、学习成绩与其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既要实施必要的物质牵引,也要倡导持久的精神激励;创造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使管理“软件”起到管理“硬件”不能起到的作用,极大地提高管理的效能。
人本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免会产生把“以人为本”变为“以我为本”;只注重人性,而忽略了法制等偏离人本管理本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高校管理的具体特点和规律,强化民主意识,淡化“官本位”思想。要把人本管理和依法治校紧密结合起来,搞好高校管理工作,提高管理的成效。并注意不断根据实践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才能切实发挥人本管理的优势,从而推动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翠微。成人高等教育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探索,成人教育,2005(6).
[2]赵国杰,邢小强。基于对人不同认识的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3):29-33.
[3]姚作为。人本管理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