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思考论文汇总13篇

史莱克 分享 时间: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需关注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智能化与数字化进程,以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如何实现更高效的农业生产?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思考论文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思考论文

科技创新论文 篇1

摘要:阐述了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保障食物安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关健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目前,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但也必须清醒意识到,丰城市现代农业发展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近几年来,丰城市粮食生产虽然年年有所增产,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保证粮食安全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

近年来,农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目前,丰城市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现有的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按照农业科技用人规律和基本需求,构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构建$科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

关于科技创新论文 篇2

一、多维构建能力链,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形成结构洞优势的创新能力

在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结构洞的形成会阻碍有效信息在企业中的实时交流,限制创新能力的形成。企业可以从组织扁平化、搭建信息桥和引导非正式组织间的交流等方面消除内部结构洞对创新能力产生的不利影响。根据INSEAD副教授MartinGargiulo观点“创新更多地来自于那些对不同部门和领域都有了解的人”。企业结构洞的占据者应为结构洞两边搭建信息桥,有效促进信息在结构洞成员间的实时交流,弥补结构洞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营造发挥创新能力的文化环境

作为创新型企业,仅仅获得信息与控制优势只是提升自我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在企业还要构建一个益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企业创新能力开发最大的障碍就是企业员工在既定的机制里容易产生同质化的思想意识,使企业逐渐失去创新性。个性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存在形式,崇尚个性体现了企业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个性的文化氛围有助于企业员工发动创新思维,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文化有了包容性,企业员工没有了因创新失败受挫的顾虑,会更愿意提出创新和实施创新。另外,在企业文化中要建立有付出就会有丰厚回报的信念,不只是制度,而是将这种文化作为显性文化反馈到员工之中,让员工参与产品生产和体验,让员工每个阶段的工作成果都有精神回报。所以,个性、包容、以及提升员工参与感、成就感与满足感的企业文化应�

(三)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才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企业都是十分宝贵的,很多竞争活动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和更宽阔,就必须花大力气开发创新人才,创造创新优势。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关键就是打造创新人才队伍,包括外部人才引进和内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计划被很多国家和企业提上战略的高度,可见人才引进的重要性。作为中国企业的新星小米公司,在几年的时间里推出了miui系统、小米手机、小米电视/盒子、小米平板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在几年时间里推出成本定价、抢购模式、社会化营销等基于网络的集中全新营销模式;在几年时间里完成了小米手机/平板与小米路由的互通互联控制传输,小米路由与小米电视/盒子的互通互联控制传输,小米手机/平板与小米电视/盒子的互通互联控制传输,并基本完成产品血管脉络的构建。这些快速的、高质量的、深入人心与市场的创新活动就是来自于小米公司对每款产品、每项业务都能不惜血本找牛人强人的策略,也就是引进顶尖的行业人才来执掌,保证核心团队没有短板。企业除了引进人才之外还要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培养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有效性。企业内部培养的人才,能够更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熟悉企业产品或服务内容,更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并且企业培养起来的人才对本企业有更多的依赖性和责任感,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才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企业培养一批有素质、有技术的人才群体,能够帮助企业不断变革创新。

二、着力搭建创新链,加强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创新链是

“三螺旋模式”的实施工具。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人才少,可以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构建创新链,实施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的重要途径,已� 创新链要以国家意志指导或者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为着力点。其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形式,现主要存在于以国家意志与机制安排的方面;由于它有利于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有利于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而成为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创新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并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基于企业的协同创新,不同于基于国家意志的协同创新,没有后者那么大的波及范围与强大效果。基于企业的协同创新,就是企业依据自己的创新项目,与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展开的合作性研究,旨在使创新产品或服务更好更快地作用于市场而换取利润。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是搭建创新链的主体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应与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不同职能、不同主体积极协作,合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工作。首先,组建不同形式的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产业特点,跨行业完成技术创新,形成产业合力。因此企业可以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人才和学科支持、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组建不同形式的联盟体系,完成创新飞跃。其次,企业内部在机构设置上应设立单独的部门负责科技协同创新工作。例如可以设立协同开发部,下设协调组和专家技术组;协调组负责与政府、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部门或主体联络协作项目的经费、人员构成、协作任务等事宜,专家技术组则负责协作项目研发过程中的相关科研工作。再次,争取多渠道财政支持,针对协同筹备、合作研发、推广应用、成果产业化等多个环节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最后,建立以项目细分为主导的绩效考评制度,对科技协同创新的绩效考评进行宏观设计、微观追踪,加强项目引导、质量监控和评价监督等工作。

三、积极促成专利链,推动企业创新成果共赢

专利链是“三螺旋模式”的外围突破力量。目前,我国虽然是知识产权大国但不是强国,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仍较小,而且绝大多数的发明专利由于不具备必要专利的属性而难以被吸纳转化为技术标准。就中国高新产业发展现状而言,很少有单个企业能够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因此企业间需要进行技术上的合作。专利联盟模式正好体现了企业在技术上的合作形式,也成为“三螺旋模式”中专利链的建构主体。专利联盟是企业之间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以一组相关的专利技术为纽带达成的联盟,联盟内部的企业实现专利的交叉许可,或者相互优惠使用彼此的专利技术。这代表某一领域先进技术的多个专利拥有者通过交叉许可组建成专利联盟,有效弥补了我国单个企业现有创新实力不足的现状,使企业拥有技术标准制定机会、实现创新要素共享机会、获得创新机制建立机会,从而促成新的创新优势。在创建企业专利联盟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在创新联盟中建立一个核心创新企业做主导或者以行业协会做主导,多个创新骨干通力协作,其他创新企业协同执行的专利联盟模式;另一方面,专利联盟在专利产生过程中就要进行合作,完成技术上的深度联盟,并且在自我创新提升、协同创新建立的基础之上逐步推进,以保证联盟的牢固性和持续性。

四“、三螺旋模式”的建构关系

能力链基础地位的稳固、完善,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源动力。企业中有在信息、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管理中不断提升,才能保障企业科技创新的坚实地位,产生共赢吸引效应,促使创新链、专利链的形成。创新链、专利链的构建应围绕能力链的发展而展开,又体现能力链的带动性。创新链是能力链的进一步扩展。企业首先只有具备了创新的自我成长实力,才能在协同创新中得到优质合作伙伴的青睐,具备协同创新成员的条件。另外,企业创新活动是一种高成本、高水平的企业活动,协同创新一方面使企业摆脱了经济实力、创新能力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使企业走出了自我创新的小范围禁锢,更符合我国大部分创新企业的发展现状。现在中国的高新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高新企业的产业规模、技术积淀、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企业在完成创新的活动中要积极的寻求合作伙伴,为创新活动寻求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技术人力支持,虽然协同创新会使企业支付一定的经济报酬,但却为企业实现创新的及时性和优越性提供了保证。同时,协同创新使企业与其他研究机构拥有了技术、知识、人力等互通互助的机会,能够使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异质知识和技术,能有效提升企业创新人员的知识领域和创新能力。专利链是创新链的一个递进形式,需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建立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利益共分的机制。专利联盟在创新协作方面涉及的合作范围更加的广阔,它跨行业、跨区域,引入了更多的研究企业和机构,是一个开放性和开阔性的创新。协同创新是一项创新的协同合作,而专利联盟则实现了一组创新的合作,这对我国企业以捆绑式的方式与发达国家进行技术竞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为在国际上产生更多的中国技术标准带来了机会。专利联盟比协同创新更加的复杂和开阔,但是协同创新的合作形式、成功经验、形成机理却能为专利联盟的组建带来较多的经验和启示,并且能有效地弥补专利联盟一些合作机理的缺失。

五、综述

总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三螺旋模式”体现了能力链、创新链和专利链三者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多重互动作用。该模式强调了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形成一个螺旋状的联系模式,这种缠绕在一起的螺旋由能力链、创新链和专利链三个基本方面构成。能力链承担着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创新链是知识和技术的源泉,专利链则是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三个方面保持原有作用的同时,每一个又表现出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三者交叉、结合,角色互换多样,多边和双边沟通灵活,由此形成持续的创新流。

科技创新论文 篇3

一学术氛围淡薄

大学生创新动力来源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多数原因是年轻好胜和不甘人后,如果普通高校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去锻炼自我,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则会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ShenTsui-lien认为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意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国外的名校相比,我们的高校在塑造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做的工作亟待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动力和热情不会凭空产生,若普通高校的学术氛围原本就淡薄,加之缺乏宣传与教育的引领,就会营造一个安逸的校园生活环境,无法产生创新热情。

二知识储备量薄弱

1.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发散思维

在创新思维的开发上,我国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从发展良好的外国高校来看,除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之外,关键还在于创新教育模式,他们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等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接受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培养出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进入高校之后依然保留着过去的学习方式,因而普通高校也更难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2.知识储备陈旧更加难以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事物、新知识都在急剧增长,同时陈旧过时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知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改造世界是因为知识具有价值,所谓知识陈旧本质上就是知识价值的减少或丧失,若放任陈旧的知识充斥学生的头脑,不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就会停滞不前,难以创新。当前教育模式下,知识储备陈旧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因为书本知识的更新换代远不及信息时代新事物的传播速度,知识储备原本薄弱的学生对于书本的盲目崇拜也导致知识更新的过程更加艰难。

3.知识储备薄弱对创新勇气的影响

从心理角度讲,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在某一领域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能使人产生怀疑的勇气,这种勇气让人突破陈旧的观念而催生出新的想法,在自信与勇气的推动下,新的想法才会得以实践,而这种勇气就是创新的勇气。在当前高校严进宽出的模式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这种薄弱的知识储备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对于创新的不自信。从心理上学生觉得自己不具备创新的能力,也无法产生创新的勇气。

三学校资金与设备缺乏

学生创新是在对已有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在普通高校中,由于学校资金与设备的缺乏,学生接触一些先进设备的机会相对较少,对专业领域内一些前沿的事物缺乏领会,在这种基础上创新活动的开展会相对较难。现今的学生接触的高科技比过去任何一代人都多,同时他们也更容易被新的高科技所吸引。缺乏资金与设备的高校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除了本身科技项目的范围受到局限之外,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

科技创新论文 篇4

摘要: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就现实来说我们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是有不足的,我们也在进行不断的努力来弥补我们的差距,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在进行详细研究后,就低碳经济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式等几个方面做出论述。

关键词:污染;气候;科技

工业发展在给全世界带来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人类生活方面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针对人类发展的问题上,全世界都在寻求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和现实因素的限制,很多地方的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但是我们发现,科技创新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在面对低碳环保问题的时候,发展科技就显得极其重要,也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1低碳经济的研究意义

在工业发展迅速,但是污染对于人类正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巨大的情况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国家和国际层面上对于生态和社会文明的必然选择,同样也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我国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而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健康的,会对人来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有重大意义的,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手段。低碳经济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企业只有真正的做到了低碳发展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进步还会为企业带来产品技术上的革新。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还会对企业的技术,产品带来新的生机。一个企业专注于低碳经济,那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必然走在同类企业的前列,这样就会增加产品的技术层面实力,在市场方面就会抢占先机,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2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

2.1提高能源利用率及能源结构优化

我国的能源结构还是较为落后,难以维持持续发展的。另外能源利用率也处在较低水平,我国的能源有很大程度上的浪费,这对于原本资源就有限的社会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发展低碳经济,做到节能减排。对于能源利用率的提升,要做出的努力有很多,首先是对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当是大力推动的,而工业的发展应当主要由科技创新来带动,不断通过高效益,低能耗产品的开发和发展来提升能源利用率;其次就是不断发展技术,提升产品生产中的能量消耗,对于节能减排从每个产品入手;最后,是对于创新的不断发展,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都是依靠技术来进步的,国家应当采用政策来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不但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对于低碳经济的推动,这样就可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不断推动国家环境发展。

2.2能源结构发展与清洁能源发展

我国能源的利用和发展仍然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费结构的,所以我国的能源结构发展相对来说是不健康的。清洁能源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氢能等,他们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相对与传统化石燃料来说是相对较小的。但是我国对于清洁能源的发展是极其缺乏的,全国大部分地方还都是以传统能源为支柱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由于清洁能源的发展要求一定的技术,同时在发展前期看不到良好的受益,所以很多企业选择不发展,这对于环境来说就是极其不利的。在这种情况和形式的限制之下,我国对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应当寻找更好的途径和更详细的发展方式,对于中小型企业,我们应当给予支持,但同时应当要求我们加强监督,不能放纵不管,对于较大的。企业应当加强管理,要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强清洁能源的使用。

2.3二氧化碳的收集与利用

二氧化碳是环境中自然存在的物质,本来对于环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近些年来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剧增,对于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温室效应的出现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增加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和利用环节。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利用,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植树造林,在树木的影响之下,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变为养分,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和发展。同时植树造林不仅仅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更为关键的是,植树造林可以促进生态恢复工程的发展。当然除了植树造林外,在燃烧过程中将氢气和二氧化碳混合,通过工业手段提升二氧化碳浓度,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就会更为方便。在我国来说,不仅对于二氧化碳收集的技术发展不够,甚至在植树造林方面大家的观念和意识都是有待提升的,我们在这些方面还欠缺的很多,所以国家应当不断推广,加强管理并增强大家意识。

2.4科技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在众多的方法之中,都有对于科技的要求,事实上,低碳经济的发展是需要有技术手段来支持的,同样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会给科技发展提供发展方向。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中,低碳经济和科技进步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将科技创新和低碳经济相结合,在推动低碳经济的时候能够不断推动科技的发展,并将二者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科技发展都是我国所缺乏的,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努力,才能真正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总结

在我国来说,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为迅速的发展,但是对于低碳经济来说,我们的发展还是有巨大欠缺的,还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就现实来说,我们和世界较高水平差距较大,只有不断发展科技,加强人民的意识和思想,可以坚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来好。

参考文献:

[1]周中林,肖祎平.低碳经济下中国企业生产管理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32(23):99-102.

[2]黄山,范洁文,邝伟鹏,等.基于信息整合的低碳物流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xx,(5):225-228.

[3]王苏生,常凯,许静霞,等.广东省发展低碳技术的金融产品和机制创新研究[J].广东科技,20xx,24(18):5-7.

农业科技创新措施探讨论文 篇5

3。1完善推广领域

首先,需要将推广设备更新。结合原有的`报纸、杂志、黑板报、学习班等方式,根据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利用网络对农技进行推广,避免信息获得滞后问题。其次,招募推广人员并适当的给予补贴。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人力的帮助,农村存在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他们的认字水平较低,仅依靠纯文字类的推广宣传方式往往得不到好的效益,通过招募推广员,由推广人员进行讲解能起到较好的推广作用。此外,为保证推广人员不流失,给予他们适当的补贴相当具有必要性。

3。2加强开发生产

开发生产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科研工作者在开发生产科技产品前,应当对当地的农业环境进行考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生产,在开发生产过程中,将试验环境范围扩大到农地中去,结合农民对科技产品的意见反馈对科技产品进行试验修改。同时参照、学习国外农业科技创新较为发达国家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较好融合的方式,结合我国农村实情及专家们的意见对我国较为薄弱的三方融合方式进行强化。

3。3重视科研

国家在农村科技创新方面适当的增加资金投入,农村相关部门拓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此外,国家应当完善农村科研项目制度,制定适当的鼓励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同时,对科研项目的制定及开展严格把关,避免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与农村科技创新项目无关的项目中,造成资金浪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农业创新近年来已得到了国际专业人员的认可及肯定,但是在推广领域方面,开发生产领域方面,科研领域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只有针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措施并认真落实,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够迈向新的高度。

科技创新论文 篇6

摘要:阐述了高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介绍了大型精密仪器在北京科技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中的应用。以矿相显微镜及配套图像分析软件对某多金属硫化矿石中矿物种类及含量、矿物粒度分布特征测定为案例,从仪器及软件工作原理、研究方案、研究结果等方面介绍了科技创新实践过程。将矿相显微镜应用于科技创新项目,不仅能提升学生实验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大大强化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矿相显微镜;本科生;科技创新;创新实践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1]。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在完成一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后,利用学校科研平台和实验条件,在教师指导下,本科生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或科研活动,培养基础科研和创新能力[2-3]。大型精密仪器购置和运营成本较高,实验操作和维护繁琐,一般仅服务于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家在教育领域加大投入,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也随之加大,本科生接触大型仪器的机会日益增多。大型精密仪器在提升本科生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已经显示明显效果,如扫描电子显微镜用于生物学专业、材料和力学专业,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同步热分析仪用于化学化工专业,原子力显微镜用于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X-射线衍射仪用于化学综合实验课程[4-11]。

大型精密仪器应用于本科生实践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应用于本科生科技创新中却鲜有报道。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工程实践培养体系中,科技创新实践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矿相显微镜及其配套分析软件在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中的应用,以某多金属硫化矿石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硫回收率低,磁铁矿未回收现状,研究含硫矿物种类、含量和相互关系,考察含硫矿物与磁铁矿及其它脉石的嵌布状态,为选矿工艺改进及优化提供参考。矿相显微镜也称矿石显微镜或偏光、反射显微镜,工作原理是利用普通光改变后的偏振光进行镜下观察,根据物质单折射(各向同行)或双折射性(各向异性)等光学特性进行鉴定和区分不同矿物类别和构造。其中,双折射性是晶体基本特性。偏光显微镜是根据有关物质所具有的偏光性,进行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偏光显微镜可用作物质鉴定,广泛应用在矿物、化学等领域。工艺矿物学作为地质、矿冶、材料等学科的基础课程,是研究固体物料及加工过程中产品微观特征、组成物质性状的基础手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基础实验操作技能,针对固体物料与加工产品的物质组成及影响、制约生产工艺指标物质性状做出准确判断和说明。矿相显微镜是研究工艺矿物学的重要仪器,本专业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中采用了LeicaDM4500P智能数字式偏反光显微镜( QWin图像分析软件是Leica图像工作站的核心部分,可以对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进行采集,并结合矿物鉴定结果和软件图像分析计算功能对不同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在软件采集图像过程中,可以对亮度及曝光时间等参数进行控制,最大限度还原图像真实情况。同时,该配套软件还能对图片中某些特定区域进行选取,并具有定量分析功能,统计和计算选取区域的灰度、周长、面积等物理参数[12]。科技创新实践主要采用矿相显微镜,结合不同类型矿物工艺矿物学知识(显微镜下特征),进行镜下鉴定矿物实验,利用QWIN软件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对镜下鉴定图片进行分析和研究[12]。

一、矿石中主要矿物种类及元素含量测定

(一)研究方案

以破碎至-2mm的某含硫矿石( 将矿样制成的光片平均分成8个扇形,将每个小扇形的母线长度三等分,所得的三个分区分别依照面积比例取3、2、1张图片。考虑到光片中心部分取样较少,在中心部分又设置了一个取样区,共取得49张照片。采用显微镜及其配套软件QWIN,借鉴计算机图形学知识,对显微镜下不同区域矿物鉴定照片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结合工艺矿物学知识测定不同有用矿物及脉石矿物的含量。具体操作步骤:在QWin软件中打开矿石光片或光薄片不同区域的镜下鉴定图片→点击软件图像菜单栏→选择图像检测功能→出现图像检测界面→点击需要测量的矿物→调节RGB提高分辨力→确定→点击测量菜单栏→选择测量区域功能→出现测量区域界面→点击测量→结果界面→记录数据。

(二)研究结果

原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还有少量毒砂、黄铜矿、辉铜矿、闪锌矿等,主要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等。元素硫主要赋存于矿石的`硫化物中,砷为主要有害元素。原矿中主要矿物含量及元素含量计算结果见表1和表2。根据现行标准,硫的最低工业品位为14%,铜为~%。由表1和表2可知,原矿中具有回收价值的元素分别为硫,%;铜,%。硫元素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通常采用浮选工艺回收。

二、矿石粒度分布特征测定

矿石中不同矿物进行分离之前需要破碎、磨矿,由于受力粉碎成为单一成分的最大颗粒尺寸称之为矿石工艺粒度,是矿物分选工艺的一项重要指标。磨矿是进行矿物分离选别的前提,需要对矿石粒度进行预先检测,根据结果调整工艺条件[13]。目前,常采用筛分、沉降等常规方法进行粒度检测,这些检测方法耗时长、效率低,而且受检测人员的主观影响较大;采用QWin图像分析软件能快速、准确对矿石粒度进行分析测量。

(一)研究方案

在工艺矿物学研究中,常见的粒度测量方法有直径与面积测量法。由于矿物颗粒形态不规则,只有利用图像分析才能完成对其粒度的观测。当使用岩相或者矿相显微镜时,最方便的做法是弦长测量法。弦长测量法是基于对颗粒截面的定向随机截距观测实现粒度测量的。通过弦长测量法初步测定了其中含量最高的黄铁矿的粒度分布特征。测视原则是使测视路线均匀覆盖整个光(薄)片,路线设置稠密度以在光(薄)片上观测到200~300个矿物颗粒为宜。注意测线间的距离,避免出现对同一颗粒的重复观测。

(二)研究结果

由于原矿中的其它矿物含量少,回收价值低,且采样数据较少,仅列出对黄铁矿的数据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的嵌布粒度属于微细粒级别,颗粒分布较均匀,采用一段磨矿即可满足解离要求。矿石主要矿物-的含量在80%以上,结合原矿中较易泥化的方解石(%)含量较高,磨矿作业中应将原矿磨细至-占80%以上,才有可能采用浮选工艺回收黄铁矿。

三、结语

采用LeicaDM4500P智能数字式偏反光显微镜及其配套的QWin图像分析软件,对某多金属硫化矿石进行了矿物种类鉴定及定量分析,研究了矿物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耗时长、效率低的传统化学物相分析法、筛分和沉降粒度分析法相比,采用矿相显微镜及图像分析软件能快速、准确地对矿物含量及粒度分布特征进行测定,为选矿工艺产品检查、快速了解矿石性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将矿相显微镜应用于本科生科技创新研究实践项目中,学生通过查询文献和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方案推敲、实验摸索、研究结果剖析,能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效训练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全面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和发现、解决问题能力。本科生在科技创新训练中,通过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完成项目研究,能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意识,为进一步开展科研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科技创新论文 篇7

以产学研推为一体,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产学研推一体化优势。充分发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研发优势,狠抓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完善产业与科技相互支撑、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生产促科研、科研带生产的良性循环。集团公司根据农业技术工作的总体要求,在总部设立农业科技处(农业处),负责全垦区各项农业科技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各农场都建有农科所、植保站、兽医站、土肥站、农机站等农业专业服务机构,配备专职技术人员,为垦区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体系支撑。以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省农业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垦区5个重点农业科研院所(站)、18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支撑,构建辐射全垦区的科技研发网络。与中科院土壤所合作的院士工作站也正在积极筹划之中。二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江苏垦区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270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65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50人,中高级职称农业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8%左右,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职工总数的%。近几年来,每年从农业院校招聘大学本科、硕士生到农场就业,形成了人才队伍的梯次配置。三是注重高端实用人才引进。垦区特别注重培养和引进顶尖专业人才、领军人物和落地人才,培育高水平的企业家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力争在分子育种、生物灾害综合防治、循环农业及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可以落地生根、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

充分发挥垦区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优势,搭建新技术、新成果创新的推广应用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围绕生产需要和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力度。集团公司专门设立科技项目专项经费,支持下属各单位开展技术创新。“十一五”以来,垦区累计实施了400多项科技试验,部分课题项目研究创新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和省内领先水平。通过农业“高产增效、节本安全”为目标的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稻、麦、棉、植保、土肥、农机、养殖等十项农业技术体系,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改进、创新,农业实用技术的引进、组装、集成和生产中关键技术的改进等方面不断提档升级,对垦区农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到较好提升,农业综合产出逐年提高,主要作物单产均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同时,通过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引进并开发了一批填补垦区生产空白的农林牧渔新品种。近年来,垦区通过试验示范引进近100个稻、麦、棉、花卉、果林、水产、畜禽等农业新品种,引进新农药,消化吸收新技术50多项,累计推广辐射面积达500多万亩,自主培育并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达29个,合作开发新品种达15个,有22项农机技改和创新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加大对外合作研发力度,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创新技术。集团公司与省农委、省农科院、南农大、扬州大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组织专家到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生产遇到的技术难题。大华种业加大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型种业企业合作的力度,通过优势互补,开展协作育种,先后与江苏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镇江农科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以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发展有机联合为目标,加快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垦区100万亩耕地全部进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生产领域,已有万亩农田获得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其中: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8个,农业部肉禽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农业部水产类健康养殖示范农场3个,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示范农场1个,农业部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系点农场1个,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15个,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1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规模化养殖小区128个。苏垦米业被农业部安排为首批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实施单位,弶港农场的西瓜、东辛农场东米公司的肉禽列入全国农垦质量追溯试点。

以科技示范工程为载体,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体系

以高产创建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广稻麦高产栽培技术,在垦区全面推进稻麦高产创建活动。垦区每年都有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参加省部级的“百、千、万”示范区高产创建活动,并取得较好的`增产增效示范成效。新洋、东辛、淮海等农场的水稻、小麦万亩示范片建设,均创造垦区及全省高产记录。同时,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将学科技、用科技、抓科技变成垦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进一步完善覆盖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种子等系统的专业化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配强配齐专业科技人员,理顺科技管理机制。大力推行“科技入户”服务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等方面,为基层提供“面对面”、“点对点”的指导服务。加强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跟踪服务与指导,形成了面向一线的指导服务机制。全面落实“职工全员培训”项目,创建多渠道的科学技术普及载体,采用分段学习、强化实践、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坚持制度化、专业化、全员化培训,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技能培训教育机制。近几年,通过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年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次,培训农业职工3万人次。

科技创新论文 篇8

摘要:从理解科技创新,成立科技创新小组,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途径,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助力学生学力提升等方面论述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走上科技创新之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关键词:科技创新;物理知识;实践探索

1.理解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作品是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形成的成果,是学生智慧和能力的体现。在生活中,应激发学生科技探索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用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制作和改进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产出满意的科技创新成果。

2.成立科技创新小组

教师把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一起研究、讨论,开展科技活动。

培养发现问题的眼睛。

生活、生产中存在各种效率低的繁重的体力劳作。人们都倾向于用便捷、高效的方法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如周末用手清洗一家子的衣物,耗时耗力,常常使人腰酸腿痛。有人发明了洗衣机,从单缸到双缸,再到全自动(洗衣甩干一体),不断改进,解放了人工劳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了液体传递压强、杠杆原理、滑轮等知识,人们设计制造出挖掘机、装载机、吊车等。应引导学生先模仿、再改进,最终实现创新。立足原创,自己制作,融合自己的创新元素。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一般植根于家庭生活和他们能接触到的生产设备。

3.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途径

教学过程中渗透。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动机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家庭中哪些电器用到了电动机?电流具有热效应,电能转化为热能,那么生活中哪些用具应用了电流的热效应?这些都是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的。领域。

提醒学生观看电视上的科技节目。

央视科教频道(CCTV10)的“我爱发明”节目经常播放普通百姓发明的科技作品,学生收看后会对其有启发和激励作用。央视节目“是真的吗”,其中很多内容都与科技有关,多数问题当场就会得到实验验证,学生收看后受益匪浅,可能产生设计制作科技作品的灵感。央视科教频道(CCTV10)的“走进科学”节目介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研发成果,可以激励青少年了解科技,致力创新。

网上远程指导。

建立科技创新小组QQ群(或微信群),在QQ群里有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开展科技作品制作。利用沟通工具使师生交流问题更快捷、方便,某位同学上传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同学可以帮助解决,老师可以提出建议。

开设“物理实验拓展”校本课程。

开设“物理实验拓展”校本课程。在物理实验室,利用校本课时间,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制作学具,巩固所学物理知识,提升学力,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如利用“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制作弹簧秤;利用“物体振动发声”制作笛子、二胡;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制作活塞式抽水机;利用“浮沉条件”制作浮力秤、电动小船;利用“滑轮、电动机”知识制作升降式电梯、自动升降晾衣杆;利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制作水力发电机;利用“液体传递压强”制作液压挖掘机等。

积极疏导。

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产生畏难情绪。如某个部件做得不满意,安装不到位,调试不成功等。此时教师需协助学生查找原因,耐心指导,鼓励学生战胜困难,提升能力。家长助力。青少年科技创新需从其兴趣爱好出发,吸纳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购买材料、制作工具、时间保障等要得到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可助力学生科技制作,提出建议并提供必要的协助。

4.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助力学生学力提升

科技创新小组共12名同学,参加天津市第30届、3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5项科技作品获得市级二等奖;2项科技作品获得区级一等奖,6项科技作品获得区级二等奖,2项科技作品获得区级三等奖(第五、六届滨海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同时,在20xx年中考时,科技创新小组的12名同学中,物理95分以上8人,最高分97分,最低分86分。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

关于科技创新论文 篇9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明确提出了到20xx年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实施者,课程教学则是最主要的载体。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无机化学是高师化学本科教学中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一方面与中学教学联系密切,另一方面又是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对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方法的形成、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围绕无机化学科技创新课程的教学,在加强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开展了一些工作。

一、以兴趣为导向、问题为驱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形成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内在动力。我们多年来通过对新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主要根据家长和中学教师的意见,根据自己的兴趣而进行专业选择平均不到20%。针对这种情况,对大一学生来说,培养其专业兴趣显得尤其重要。

1、感知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对于刚进入大学学习,还不具备较高化学素养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感知身边的化学,体会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化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缓冲溶液时,我们从pH缓冲系统对维持生物体的酸碱平衡的重要性入手,在介绍生物体中重要pH缓冲体系的基础上,学习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再由缓冲作用定性的描述,深入定量的表达,进而分析如何合理选择缓冲体系,如何配制缓冲溶液。在学习元素化学时,我们适当介绍微量元素在生命机体中的存在及作用,如:铁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为配合物,它控制着生命体内极其重要的化学作用,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是具有运输和贮存氧的作用的基本元素;锌是过氧化物岐化酶(SOD)的中心元素,有抗脂质过氧化、保护生物膜完整的作用,帮助学生在了解金属元素对生命活动的极其重要作用的同时,激发他们深入学习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能,掌握金属元素在生命体中的存在方式与其特殊性质的关系。

2、通过问题驱动活跃学生的思维

善于提出问题,养成存疑释疑习惯,是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根据知识传授的需要设置问题,在不断存疑释疑中使学生增长知识;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用探究的眼光,发现教材、课堂、社会生活乃至生产实践中的化学问题,大胆提问。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我们以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合成氨反应为例设置了一组基本问题:如何表述反应的快慢?反应的快慢受什么因素制约?如何调节?该反应是由两个氮分子和三个氢分子同时反应生成吗?等一些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设置了一组提高性的问题:生产条件、设备的要求以及能耗可以降低吗?催化剂可循环利用吗?现行的合成氨工艺如何进一步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和反应速率?让学生在对问题的逐步深入思考中增长知识。

3、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科前沿知识

化学是中心科学,它是一门生机勃勃、充满挑战和机会的重要基础学科。无机化学应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而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无机化学教学在保持课程体系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需要不断用新知识、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例如,在介绍碳族元素时,我们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院士等根据在碳的简单化合物如CCl4等与金刚石结构中的碳同样具有四面体结构的特点,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被科学家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在学习配位化学时,我们介绍了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王鹏研究员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染料开发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再如,在学习分子间作用力时,根据人们在分子组装和超分子结构方面的新成果来讨论有关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产生原因及其应用。对无机化学前沿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该课程的活力,从而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激情。

二、以“参与式”教学为手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与式”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其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积极成分的一种教学方法。实施“参与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提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评价→延伸学习”为主线的“参与式”教学手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1)提出问题是参与式教学开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时,我们要注重以下方面:①区域自然资源及文化特点。在学生具备一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值得研讨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卤素时,我们结合淮安地下盐矿资源,提出诸如氯化钠、硫酸钠如何分离,如何利用NaCl和Na2SO4开发下游产品,电解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技术有哪些进步等一系列需要学生深入调研、思考的问题。②关注能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例如,在学习电化学时,我们设计了诸如化学电源与化石能源各有何特点及优缺点,如何提高化学电源的工作效率,如何降低化学电源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综述目前国内化学电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③关注重大科技成就。例如,在我国航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之时,我们引导学生思考依靠什么样的推进剂才能使火箭顺利升空,这些化学物质的构性关系如何等,设法让学生在被这些重大科学成就鼓舞的同时,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培养其科学品德。

(2)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以及自己在相关问题的启发下而产生的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并解决问题,在存异和求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平等交流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心态、能力以及知识基础等方面的个性,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

(3)总结评价可以来自教师,也可以来自学生。我们采用口头总结、问卷调查、讨论报告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在研讨过程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以及产生的新问题。

(4)延伸学习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一方面我们目前仍然是50人左右的大班上课,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深度与广度的研讨受到制约,学生的参与面也受到限制。我们积极开发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深化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学习与讨论。另一方面,利用第二课堂,采取开放实验室的形式,让学生对一些在研讨中产生的问题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此外,我们还利用第二课堂开设学术讲座,邀请校内外的学者介绍无机化学的学科动态和热点问题,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感受学者们对科学的追求精神与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激情。

三、构建多层次的实践训练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说过:“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多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实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其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1)做好基础实验。在学习无机化学时,学生尚没有经过专业的实验基本能力和实验规范的训练,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基础实验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习惯,确立化学实验量的概念。

(2)安排综合设计实验,提升学生实验能力。利用综合设计实验,训练学生科学制订实验计划的能力,基本掌握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在实验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操作技能或多个化学学科理论知识,改变单纯的技能训练和照方抓药的实验形式。

(3)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规范和一般的研究方法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①根据无机化学学习的相关内容,由教师定题,学生来选做。例如,在学习多碘化物时,我们拟定了“碘伏中碘含量测定”的研究题目,学生系统地研究了碘的化学检测方法,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思路。②吸引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我们将自己的科研课题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解,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由于这些课题是探索性的、尝试性的,学生在探索—失败—再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不断出现具有创新性的思维火花和成果,这种锻炼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好处。③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创新性试验计划”。国家教育部从20xx年起推出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本科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承担研究项目,江苏省和本校也相继实施了类似计划。这是一项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以我们省级的“金属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用于汽油抗爆剂的研究”� 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热情得到了展示,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科技创新论文 篇10

摘要:高校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具有适应性和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数学建模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结合各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穿插数学建模思想,通过课内、课外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能够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数学建模;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一、引言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是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数学建模的教学在大学生的创新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已是举足轻重。学校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从开始受教育,就接触数学学科,数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不仅仅是要掌握这门课的知识这么简单,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都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来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就不能和现实完全脱离,这种和现实脱轨的传统教学状态使学生虽然掌握了技术,却不能学以致用,填鸭式的教育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现在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数学建模就是将数学和外界联系起来的一个通道。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大学生对于新问题在短时间之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

目前,数学教育主要还是关注在题目上,学习的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获取高分。如果高校的教育从公式、定理展开,学生的作业、学习也依葫芦画瓢的积分微分,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按教材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授课,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也能获得暂时的效果,然而当学生走向社会时,这样学习到的知识往往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帮助,这种情况显然不是在数学教育中理想的状态。书本上看起来或晦涩难懂或明了清楚的概念理论应该不仅仅带给学生在校时的分数、奖学金,应该了解精髓,懂得他们背后的思想和生命力才是数学带给我们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无论是以后从事什么岗位,接受过的数学教育锻炼过思维、逻辑,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更能明白事情的问题所在,更能有逻辑、更有方法的解决问题。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发散创新的能力。传统的教学过程既然很难做到,那么就要通过别的方法训练大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中推广数学建模是一种能实施、易实施又有效的方法。

三、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创新活动的建设内容

针对现状问题,我们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建设高效的数学建模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1、从全校相关专业中选拔有实战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从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的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数学建模特点,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比如,参加数学建模培训班,与其他高校优秀建模教师进行学术交流。邀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做数学建模的学术报告。根据指导教师特点进行分工,研究不同领域的数学建模问题,通过专兼结合达到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

2、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学生的认知当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Moor教学法提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是“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建模过程中,探索建模方法。在选题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开放性、探索性,开拓更广阔的探索空间。讲解建模环节,教师要善于把建模材料组织成一个体� 数学建模环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出错环节协助其自主分析出错原因,并从错误中寻出思维的合理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建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二对转化过来的问题,应用数学解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实际问题还原成所学数学知识,使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构建数学模型;从数学问题原型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得到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教学方式符合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教学中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3、在全校根据文理科专业开设数学建模通识课大一上学期,全校范围内开设数学建模通识课,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分别开设文科班和理科班,不仅理科生可以受到数学建模思想的熏陶,文科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体验到数学建模带来的乐趣。邀请有经验的数学建模指导教师进行讲授,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比如,20xx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B题“拍照赚钱”的任务定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拍照赚钱”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建模思想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一些同学难以理解的数学模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已有的认知当中,既通俗易懂,又能够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产生乐趣。比如,学生在学习难理解的贝叶斯模型时,先验概率对后验概率的影响,不知其意而死记硬背,教学中可以用原型引出贝叶斯模型:已知外界的环境变化影响最终决策者的判断;高等数学中的矩阵,矩阵分解可通过数学建模应用于人脸图像识别、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可以用于数据降维等。通过模型学习概念,强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看到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学习兴趣。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数学问题提交一份数学建模论文。

4、成立数学建模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建模课外兴趣小组群,通过qq、微信等社交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学习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如何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数学建模课外兴趣小组中,学生互相讨论时,不同的思维碰撞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能激励大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灵活性和思考问题的多面性。课外小组中,学校举办数学建模系列讲座,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专家教师给大家讲解数学在实际中的不同应用,宣传数学建模基本思想,使学生全面理解模型的适用范围、典型特征、建模及求解过程。通过对模型深入的理解,学生了解数学建模全过程,进而举一反三。此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配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既激起大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又保证个性化的培养教育,学生们在小组中能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开展数学文化节,依托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头脑解决身边的'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参赛人员层级选拔及实训

(1)校内选拔。全校选拔人员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自愿参加的成员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问题,将他们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指导教师给定几个经典题目,按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所有规则进行模拟竞赛,通过赛前鼓励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赛中指导教师根据每一位参赛队员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提高每一位参赛队员的学业素质及水平。赛后根据每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出各个学生的等级奖(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根据成绩及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选拔出前20组优秀学生团队。

(2)优秀学生培训。学校有针对地对在校内选拔的优秀创新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和实训,从实际出发,以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为指导思想。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邀请往届参赛得奖的学生进行交流,介绍经验。教师带领学生观摩其他学校的数学建模培养方式,促进大学生中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健康快速成长,加强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研究,让大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并让学生有竞争意识。学院设立数学建模暑期培训,主要涉及有建模所需数学知识讲解、建模案例分析、建模案例练习、全国大学生优秀作品分析、最终的建模考试检测。

(3)基于理论方法和具体实战的培训。理论课方面,主要介绍数学建模基本思想、常用建模方法,以及较为经典的建模案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领学生参与建模的全过程,使学生领悟数学建模的精髓,激发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实验课方面,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现算法的能力,介绍主要软件(Matlab、SPSS、R和Python)及其软件包,教学生直接利用软件编程求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验课中,教师给出建模案例,让学生练习,包括(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算法设计、实验操作、结果检验、撰写论文),最后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四、结束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十分有效,因此学校改变传统数学方式的局限性,要结合最新的科学前沿问题,通过课堂数学教学、课外活动将数学建模融入学生的认知当中,通过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艳琦。基于数学建模培训大学生创新能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

[2]陈六新,张伟。基于数学模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xx

[3]张引娣,薛宏智,王阿霞。利用数学建模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J]。高等建筑教育,20xx

[4]姜启源,谢金星。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5]王金山,胡贵安,邱国新。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J]。大学数学,20xx

[6]秦立春,何友萍。高职院校数学建模培训现状及对策[J]。柳州师专学报,20xx

农业科技联姻创新思路论文 篇11

农业科技联姻创新思路论文

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自2002年10月开园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浙江省农业人才创业园、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2005年2月份被授予杭州市首家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的领头雁,余杭都市农业的示范窗口,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正是中心与高等院校、高等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广泛的合作、积极引进高科技农业项目、高科技农业人才、积极培育一批走产学研路子的科技型农业企业等强化科技依托的一系列举措所产生的良好结果。

1发展背景与现状

余杭区区委、区政府于2001年5月提出建立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2001年6月批准正式挂牌成立。当时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余杭农业如何适应国际竞争,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农业开发区为此探索路子。二是余杭撤市建区以后,如何实现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为此探索路子。三是“创业在杭州”,余杭如何面向农业高科技人才搭建一个创业平台,引入、孵化、示范、推广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及其产品,加速余杭农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推进余杭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目前,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首期面积已基本开发完毕,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六通一平”水平;重点开发了名优小水果种子种苗开发、特种蔬菜引种示范推广、彩色苗木的引进、无土草坪研发、果蔬农产品深加工等项一系列高新农业产业;建立了较强的科技依托体系,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从相关单位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为园区科技顾问,入区的农业科技企业自身都拥有一支基础好、专业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并且在其岗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主要所做工作

科学论证,正确定位

根据农业发展趋势、专家意见和余杭的实际,园区定位为集科技型、生态化、观赏型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园区发展方向定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都市型效益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产品深加工的重要载体、外向型农业的展示窗口、休闲观光农业的胜地。

创新运作理念,规范合理运作

中心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运作机制的创新有效地促进了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农业高科技的引进、创新始终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产品按市场定位、效益优先。

注重基础建设,提供硬件保证

2002年3月中心全面启动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累积投入各类建设资金8500多万元,目前中心已完成了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一平”。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区企业或项目的快速启动、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科技联姻,实现强强联合

中心需要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而高等院校需要科研成果的辐射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能够达到双方共赢目的。自开园至今,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进行合作。同时区政府在资金上向入园企业倾斜,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并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例如,中心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书,租地亩创建了“浙江大学农业专家创业园”,组建了以5位教授出资的“杭州格林森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有效地辐射推广了大量园艺科研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组建农企孵化器,增强企业凝聚力

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创新农业人才。通过利用孵化器平台可以有效地向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条件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风险资本对在孵企业股权投资;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在孵企业的金融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加快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人才建设;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培训推广一起抓,促进成果辐射、推广

中心经过三年的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应用科技培训和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是建立了科技培训服务区;二是聘请了一批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培训当前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培育了一大批熟练掌握实用农业技术的农民技术员,从而真正使农业技术推广到企业各个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村;三是培训内容力求实用,农民最实惠的,中心安排的培训内容都是农民听时就能用的和生产紧密相联系的。

3下一步发展思路与对策

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高效率的运作模式,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逐渐被社会各界看好。经过三年的发展已初具雏形,但离其发展目标:全国有影响、有江南特色、全省一流的'现代化园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区委区政府下达给园区的初期任务:到2007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要实现观光收入100万元、农业产值1亿元、农产品加工值10亿元,离这个初期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加强“双招双引”工作

把高科技农业企业的引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着眼于“高、新、外、大”的农业高科技项目;多渠道、全方位、宽视野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和招才引智活动,把高等农业科研机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高新农业科技项目引入园区,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单位合作

在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的同时还应引进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与它们的全方位合作,建立一个较为全面、权威的外部智力支持体系。

做强做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孵化功能

加强企业交流合作,加快其成果转化。园区将加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硬件建设,建设一定规模的科技综合楼,解决种养殖高科技农业企业实验场地不足的问题;建设一定规模的专家楼,使整个园区的孵化、产业、生活服务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中心将根据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需要,成立专门班子负责设计详细的运转规划,建立由政府、企业以及其它风险基金组成的培训基金组织,协调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农民的关系、保证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照产学研、企业与农户相结合的基础上正常运转,达到农业产业化、技术高新化、质量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加大园区生态化建设力度,做到现代农业生产与科普、观光旅游相结合。目前,园区已形成了蔬菜瓜果、花卉绿化、果树种苗、农产品深加工的生产格局,已初步具备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条件。在今后的几年里,园区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加大园区生态化建设,成立专门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导游介绍、生态停车场的建设、图片展示、餐饮茶点、会场服务、农产品旅游销售等服务项目建设。

科技创新论文 篇12

1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的结构分析

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高层次人才� 根据20xx《中国大学评价》的分类[2],我国目前有研究型大学36所,约占全国大学总量的2%。随着教育、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日益紧密的结合,研究型大学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创新系统,其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更趋集成化,并具有更加广泛和丰富的内涵,同时成为研究型大学办学能力和整体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的5项创新能力

(1)知识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建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承担了大量的特别是重大的国家和政府资助项目,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是知识创造的源头,并且在知识的传播、应用乃至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xx~20xx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以高校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的占69%(其中研究型大学占73%),以研究型大学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的占50%。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62%(其中86%建在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53%;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的70%建在研究型大学[3]。特别是现代高技术的孕育,更多地依赖于多学科的力量,更多地源自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因此,研究型大学的知识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xx~20xx年评出的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由研究型大学完成的占65%。

(2)技术创新能力。尽管从分工上,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研究型大学通过与企业的科技合作以及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组织形式,大量介入技术创新过程,特别是在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的前端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工程中心有52%建在研究型大学;在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中,依托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占64%[4]。同时,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样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学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占%;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经费投入中,来自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经费约占40%[5]。随着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向着更加集成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其对研究型大学参与技术创新的需求不断增加。

(3)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能力。研究型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紧密结合,使 研究型大学承担着高等教育的任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所需人才的重要储备库。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吸引着最优秀的生源,大众化的本科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人才资源供给,而以博士生培养为重点的研究生教育则是科技、产业精英人才的主要源头。研究型大学的在校硕士、博士生分别约占全国的1/2和2/3。同时,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思想库的人才与教育作用。随着教育、科技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研究型大学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日益成为科技精英聚集的高地。

(4)创新资源供给能力。研究型大学不仅拥有创新资源,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增生的组织,其教育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品”(知识、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本质上都是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重要资源。研究型大学通过多层次、结构优良的高等教育和广泛、前沿的科学研究,为社会提供了知识、技术、人才和信息等创新资源,是国家创新体系内创新资源的重要增长点。20xx~20xx年,研究型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数量分别占总数的49%、38%和24%,分别占高校获奖总数的80%、64%和50%[3]。研究型大学具有把握科学研究前沿的优势,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也具有公益特性,因而创新资源供给的辐射面非常广泛,是技术创新最强有力的资源供给者之一,其对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创新资源吸纳能力。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吸纳创新资源并进行资源开发的创新系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型大学与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一样,都面临着教育、科研资源紧张的问题。能否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创新资源,是影响研究型大学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型大学以自身较强的人才优势、科学研究能力以及人才培养能力,吸引着社会特别是企业创新资源的注入,既增加了研究型大学对教育科技创新资源总量的需求,而且可以显著改善自身资源体系的结构,并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高效配置创造了重要渠道。

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各项能力的内在关系

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5项能力,可分为相互关联的3个能力板块。

(1)第一板块: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这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能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是研究型大学有别于一般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能力。正是由于这一能力板块的优势,研究型大学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研究与开发投入的重点,集中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并通过教育和科学研究创造了优质的创新资源,具备了参与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成为国家战略利益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力中心和辐射中心,并且更加有可能从技术和社会发展中受益。

(2)第二板块: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能力。这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能力。研究型大学高度密集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资源产出,突出了其对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使之有条件把科学研究与培养创新人才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文化的融合和辐射,使得传统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知识的创新、传播、应用乃至服务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3)第三板块:创新资源供给和吸纳能力。这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研究型大学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其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创新资源。研究型大学正是通过把所创造的“产品”送入技术创新环节,才能实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功能。因此,能不能为整个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创新资源支持,体现着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效益和成败。同时,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必须吸纳社会的优质资源,才能保持自身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吸纳和利用社会创新资源,大学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动力。因此,创新资源的供给和吸纳能力是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创新系统固有的能力要求。此外,研究型大学通过创新资源的供给和吸纳,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创新要素的流动、共享和集成创造了新机制,而这种创新资源的流动和有效配置恰恰是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效益提高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关键。

建立多元化和板块结构的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的意义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并建立起各能力之间的板块结构,有助于研究型大学丰富和拓展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明确其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的关键和重点。

(1)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最终体现在其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资源供给能力和吸纳能力。因此,研究型大学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对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最终均体现在其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所需的优质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上。只有具有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优质创新资源支撑的大学,才是高水平大学;而能从社会包括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吸纳优质创新资源的研究型大学,也一定是高水平大学。从这个意义上,增强创新资源的供给和吸纳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的根本,也是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必须随社会需求、技术发展和产业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现代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实践已经证明,大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必须更多地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中汲取变革的动力和创新的激发力,只有适应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才能更� 因此,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具有不断增强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3)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须提升到系统高度,强化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关联。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创新资源和承载了重要社会功能的创新主体,研究型大学必须更加注重教育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益和溢出效益。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各种创新能力相互关联、相互增强的创新系统,各项能力必须集成、互补,才能增强创新的整体效益和溢出效益。因此,研究型大学在提高各项能力纵深度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增强各项能力的结合度,特别是注意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集成。同时,研究型大学还必须准确确立自身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的位置,加强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在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方面加强创新战略的选择。

2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战略选择

开放创新战略

开放创新意味着合作、学习、竞争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之所以能成为完整的创新系统,关键在于各创新主体之间在功能、定位上的紧密联系和良好互动[6]。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着互补集成的基础和契机,一旦找到良好的结合点,将显著增强双方乃至整个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益。研究型大学必须通过开放,融入世界教育科技竞争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创新资源,特别是适应经济、技术和产业发展调整创新战略和运行机制,把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优质创新资源作为教育科技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与其他创新主体形成以创新资源供给和吸纳为基础的联动关系,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不断优化自身及整个创新体系内创新资源的配置、环境建设及能力匹配。

集成创新战略

(1)创新资源的集成共享机制。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学术组织改革,建立更多以创新人才� 除了自身资源的集成之外,研究型大学还应特别注意集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优质资源,包括高技术企业、国际的优质教育科技资源。研究型大学必须认识到,工业发达国家以及在我国工业化的现阶段,相当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远远超过大学。

(2)多元化创新能力的集成。研究型大学要建立自身“产品”供给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机制,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研究开发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实现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集成。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利用自身研究链条相对完备的优势,加强自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集成,充分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多元化的科研组织形式,建立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融合的运行机制。研究型大学要加强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集成,充分利用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资源,建立研究型教育教学体系,使教育教学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使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更多、更深地介入知识创造和技术开发,从科技创新中受益。

创新人才战略

实施创新人才战略,一是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培养创新人才。世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都有几个共同特征:既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一流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一流的毕业生;既突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同时也具有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培养质量。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科学研究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研究型大学必须防止出现重科技、轻教育的现象,应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充分利用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保持和增强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方面最为优良的创新人才上的优势和能力。二是要着力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人才的创新能力,社会声誉很大程度上来自创新人才的影响。必须以人才�

创新文化战略

创新文化建设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所包含的内容和实践的主题都是非常丰富的。首先要把握创新文化建设的要点,包括:①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立校之本和创新能力体系建设的核心,在政策、制度上体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②合作竞争,把创新的价值、人才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合作上,强化合作基础上的公平、公正竞争对科学研究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作用,减少因分立和无序的竞争所造成的创新成本的增加;③开放学习,加强对创新的趋同,缩小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和对创新的认知距离,同时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扩大开放的基础。其次,创新文化必须通过具体的制度和政策来体现和完成建设。创新文化体现在大学的发展战略及人事、教学、科技管理及评价等制度中,研究型大学应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大对创新意识、创新方式的引导,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制订形成有利于能力建设的创新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文化战略实施的基础是开放创新、集成创新和创新人才战略,其核心是大学科技体制的改革。

科技创新论文 篇13

[摘要]近年来,我国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的严重局面,特别是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和常规能源的研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在不断研究热能与动力工程。本文就针对这热能和动力工程的现状和科技创新来进行探究。来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资源短缺的严重问题,让社会的发展得到有效的提升和绝大的效益。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现状、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TM621[文献标识码]A

1热能与动力工程

热能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许多行业,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核心地位。最广泛使用的是电力工业,在使用核电、火电及其他设备、热能动力工程及相关技术,是其工作的基础。钢铁行业,尤其是在高炉炼铁、炼钢和轧制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机械工业及相关工业建筑,包括物质生产、物质生产、锻造、焊接、铸造技术、热能利用率;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也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热量也有着许多的用处,如北方冬季供暖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热能与动力工程,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我们将根据热能的特性,来研究更深入的热能的状态,在日常使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以工程热物理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内燃机和开发其他新型动力机械和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知识和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微电子技术等知识,研究如何将燃料的化学能和液体的高、低(或无)污染转化为动力的基本规律和过程,在过程中的自动控制技术。随着常规能源的日益短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高效,减少或消除污染排放,开发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能源、交通、汽车、造船、电力、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的重要课题,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现状

中国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在当时,国外社会发展体制的影响,形成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括电站锅炉、火力发电、内燃机、涡轮机、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加热、通风及空调工程、冷冻、冷藏、水电工程、水电站、水电站动力设备、水动力、自动化、机械、机电排灌工程、水力发电和提水工程和工程热物理几十个,形成了以工业产品生产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模式,在我国发展有着相互适应的时间和范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国家发展了很多关于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提案,即热能工程,热能和动力工程机械,热发动机,制冷和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和流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热物理等。这说明,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这样拓宽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基础知识的不断扩大,对市场的适应性需求大大加强。半个世纪以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功能,他们是我国特别是能源领域的中坚力量,为建设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世界各国增加颜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就目前社会对于热能的利用而言,却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人类所使用的热量,所以它主要是通过一次能源转换而来,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中,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主要是通过燃烧的方式,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机械能的需要。但对环境的影响是存在的,主要存在于热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放射性危害,主要河流的水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水生生物和空气质量变化,热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其带来的环境污染,漫天的雾霾,细微的空气颗粒等等都是燃烧所形成的空气污染,这会让我们的生活质量贬低,这回让中国的国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和换上疾病,让人们每天都为出行担心,所以在热能的转化中,我们要更加的注重环境,这将是我们必要的责 如何开发和利用热能和动力工程,是非常关键的工作内容,也是国家的重点。将根据热能和动力工程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环境和能源节约和减少排放的发展和影响的`前景,努力帮助更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更突出的贡献。

3探究热能和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

现如今的热力和动力工程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下热力与动力工程的创新。加快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火电工程,需要很好的调整和改进的产业结构,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服务业是生产,发展和满足人民的方便,提高生产质量的核心内容,在工业生产,淘汰落后的产品,对旧技术和相关设备必须要加快淘汰速度,并及时发展新技术,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对于热能与动力工程及相关行业,需要一个良好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创新,对行业上的设备进行一定的创新,来让我国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行业在我国起到一定的价值,在本行业中让我国在世界上起到一定带头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端,完善和促进市场经济,环境和系统的良好节点。加强合作和相关研究机构,建立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相关的还原技术,替代技术,回收技术和资源技术,并努力减少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也需要发展创新模式,以加快经济周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节能减排工作管理,作为工作的关键内容和核心内容,加快发展新技术,并结合实际的特点和具体应用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步伐。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得到具体的使用,根据企业的能源消耗和生产,采取节能措施,并进行回收利用,进而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4结论

总之,根据热能与动力工程我们作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相关的热工设备,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端,完善和促进市场经济,环境和系统的良好节点,并实施方案和把我工作重点,力求更全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际情况的把握,更好的使用他们,然我们的社会得到一定的保障,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得到一定的保障,让未来的人类有着更多的生存空间,为了我们的将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建设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阳帆。试析火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改进方向[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20)。

[2]田青。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领域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19)。

[3]崔瑶。时代背景下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与企业,20xx(13)。

48 3838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