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大专毕业论文优推24篇
会计专业大专毕业论文探讨财务管理、审计实务与税务筹划等核心内容,分析实际案例,提升专业能力与实践应用。如何更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会计专业大专毕业论文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电大会计学大专专科毕业论文 篇1
摘要:管理会计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者如何接受和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效应。
关键词:管理会计,货币时间价值,变动成本法
一、管理者货币时间价值分析和运用的意义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价值量的差额。它反映的是由于时间因素的作用而使现在的一笔资金高于将来某个时期的同等数量的资金的差额或者资金随时间推延所具有的增值能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消耗社会资源,现有的社会资源构成现存社会财富,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又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产品,所以现在物品的效用要高于未来物品的效用。管理者将贴现法的现值法、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方法进行演算权衡,决定企业将来的发展。货币时间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涉及到企业的投资决策,甚至对各级政府投资决策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管理者运用变动成本法分析和运用的意义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其中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如企业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使总成本)变化的成本。如果管理者真正地发挥基本职工的积极性,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特别重视固定成本的控制,在获取收入后,必须首先弥补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再考虑固定成本的补偿,此是管理者人性化、持续性的管理理念。
二、管理层运用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影响
(一)国家政府的法规制度的引导是影响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应用的主要原因
自1月1日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实施。上市公司等企业实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是实现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管理会计没有审计的鉴证、证明,没有证监会等的监督,国家各个部门没有规定,是可进行也可不进行的内容,管理者对其重视程度自然降低甚至忽略。
(二)房地产交易改变管理者的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影响可持续发展
近十几年房地产建设速度奇迹般的发展,价格急剧上升,占地拆迁使人们一夜巨富,净现值吸引着人们,满足着人们对金钱的欲望,土地的未来意义及终值意义被忽略或者无可奈何。各种媒体报道购买房屋分期付款的人们对此的质疑和看法很少,似乎购买者均认可合同签署的月供金额。这是在利用人们对货币时间价值认识不足而愚弄人们,因此影响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正确理解、应用。
小论文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期限,居住用地是70年,工业用地50年,商业用地40年,综合用地50年,而房屋的使用寿命通常长于这个年限。假若利润率为10%,之间没有通货膨胀及风险变化,则50年后的1元值现在元。人们可能不清楚这具体数字,但明白将来的钱越来越不如现在的钱,于是人们竭尽全力获取最大的收益,企业家利用现有的资源为自己的私利和家人积蓄财富,特别是个别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及治理层利用国家资产,也就是纳税人的义务堂而皇之争取个人财富最大化,破坏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层运用管理会计基本方法进行管理的设想
(一)政府及公务员首先接受管理会计观念的渗透
一国政府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经济职能。政府运行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工作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影响重大。因此,无论政府政策方针制定者、决策者及具体的工作人员,应该系统学习理解管理会计知识。官员及公务员不仅确实行使政府公务的职责,同时必须明白政府的支出,特别是他们的报酬多数属于固定成本,需精打细算、合理预算,节省纳税人的所尽的义务,将自己的工作量视同业务量,付出多些,索取少些,形成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政府要求管理者接受并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及理念
各级政府在理解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和含义的基础上广泛宣传,提醒管理者运用货币时间价值分析市场经济现象,提醒企业管理者注意变动成本的潜在作用,引导如富士康一样的企业管理者切实关注雇员、一线劳动者的心理感应。在失业、就业成突出问题的当今市场经济中,用机器人替代活人,似乎是一个创新、技术进步,实际上是在制造社会不和谐的因素。提醒管理者们,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高层,不要贪心,不要形成暗中逆流,影响社会和谐。
总之,大专以上会计专业毕业的人员应当接受或进修过管理会计的课程,对于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应当知道,在工作中应当将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念应用到工作中,并影响周边人员。会计人员运用管理会计理念随时、及时、适时地向相关管理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协调企业内外财务关系,起到参谋的作用。高层管理者必须尊重并接受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必然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管理会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王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M].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2009.
[3]杨有红。高级财务会计(第2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会计学毕业论文 篇2
[摘要]财政局是国家重要的职能结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财政税收方针和政策,并自觉履行财务会计方面的法令及有关政策。财政局财务管理是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总规划而进行年度预算和年度结算工作,平衡地方财力,确保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新会计制度的出台给财政局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财政局只有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及时发现自身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清楚地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断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模式,才能进一步提升财政局财务管理质量,进而推动财政局稳定、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财政局;财务管理;问题;新会计制度;影响
1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日渐成熟。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统一会计标准,规范单位、机构或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财务报告等工作,国家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完善,以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快单位、机构或企业财务管理变革,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经济投资信心,促进资本在市场的发展与优化,进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经济利益。因此,财政局应自觉履行新会计制度规范,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增强资金投资风险意识,进而提升财务局管理水平,完善财政局管理组织结构,实现财政局长远的发展目标。
2财政局财务管理问题
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
财务预算管理是财政局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财政局财务管理的最终效果。然而在实际的财政局预算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忽视,导致预算执行管控不严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些管理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肆意调整预算标准,不仅降低了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使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失去了实质的意义,不利于财政局的平稳发展。
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财务管理手段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保障,但是由于财政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虽然建立了财务系统,但是却没有根据财政局的实际管理情况构建财务一体化管理平台,财政局财务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力编制预决算报表、人工进行财务对账的方式,加大了人员管理难度,同时难以实现财务信息共享的目标,财务管理效率与质量低下。
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财务管理工作在开展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着众多的难题。比如,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政局的财务管理人员准入门槛相当低,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些财政局的财务管理人员是由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担任的,他们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经验,导致了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到位。此外,一些县级财政局为了节省开支,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私自招聘财务管理员工,这些员工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技能培训,对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理解不够透彻,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出现错误,降低了财政局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不利于确保财务局的合法经济效益。
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政局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财政局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财务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粗放型财务管理阶段,难以� 此外,由于财政局的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清楚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自身职责,使得财政局财务管理过多地集中在事后管理中,而忽视了事前以及事中的管理。同时没有将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统一规划,难以充分发挥资源集中的优势,进而导致财政局资金使用效益难以提高。
3新会计制度对财务局财务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对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以切实满足新会计制度提出的新要求,提高财政局财务管理质量。
对财政局预算管理的影响
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财政局更应该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根据新会计制度要求严格规范预算项目流程,对预算资金调配做到有效的监督和管控,确保资金的利用价值。因此,财政局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时应采用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相结合的方式来考量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并以此来科学地预测本年度项目实际资金支出。并严格要求任何管理人员都必须遵循新会计制度规定,不得随意更改和调整预算,一旦预算与实际执行存在大的差异,必须追究管理人员个人责任,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而对于因公共紧急事件或者是国家财务管理政策变化所造成的预算与实际执行的明显差异,则应及时向上级反映,并制订科学的预算管理调整方案。此外,由于财政局每年都会接收大量的国家财政拨款,且其自身在运行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其他的经济收入,对于财政拨款以及其他类别的收入应严加管控,尤其是做好对国家财政拨款的实时跟踪工作,明确财政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全程把控资金使用情况,避免资金浪费或者擅自挪用现象的发生,确保财政局资金安全。
对财政局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的出台,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难以满足现实财务管理的需要,因此,财政局应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系统,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一体化的财务管理平台,为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在原有财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分布式办公功能、自动记账功能、业务对接功能以及安全防护等功能,不断优化和完善财政局财务管理系统功能系统,确保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其中分布式办公功能,主要是通过财政局的办公终端将报账数据信息录入财务管理系统中,财政局领导可以随时调取报账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在审核通过后,管理人员就可以打印报账单进而办理相关业务。而自动记账功能是指改进后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将会计人员录入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并自动完成对账、报表编制工作,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效率。业务对接功能指的是将相关业务在各个业务系统中进行有效的衔接,以增强业务的连贯性,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由于财政局财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信息比较重要,对信息管理的安全系数要求比较高。因此,财政局财务管理系统需增设安全防护功能,对系统中的各种数据资源进行自动备份,避免系统遭遇异常而导致信息数据丢失,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财政局财务管理引入了数字签名、电子签名印章等技术,对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防护,切实确保系统操作的稳定性与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对财政局财务监管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对财政局财务管理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因此,财务局应该积极迎接新会计制度所带来的挑战,科学部署财务管理内部监督工作,不断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使其能够有效地完成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切实财政局财务管理的水平与质量。具体来说,财务局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对专向资金的使用以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为财务管理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充分发挥审计局、监管局等部门的综合优势,强化社会监督,将财务监督管理信息公布在网络平台上,提高监督管理的透明性。对擅自占用、挪用、浪费、国家财政拨款的行为予以批报,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产生,切实确保财政局的资金安全。
对资产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要求财政局做好资产核算工作,强化资产管控意识,保证资产审查与实际账目相符,避免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因此,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财政局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控制度,为资产购置、验证、获取、使用、维护以及处置转移等各个环节做好监督检查,并将所有的固定资产录入财政局资产管理系统,由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动态管理,确保资产管理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财政局还要详细掌握各种资产的使用和结余情况,整合和优化剩余资源,避免固定资产出现闲置的情况,切实提高资产利用率。
4基于新会计制度财务局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完善财政局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
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建立并完善财政局制度可以减弱国家财政资金风险,避免复杂环节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切实确保财政局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建立科学的账户资金核实系统,将财政资金收支纳入账户资金确认核算系统中,保障财务局财务报账与银行账表的一致性,实现对财政局财务管理的全过程监控。此外,国际级有关部门还应建立并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切实满足新会计制度的需求。对财政局财务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控,严格把握财政局每一笔资金的去向和使用状况,确保国家财政资金安全。同时对浪费、挪用国家财政资金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处罚,为财政局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
提高财政局预算管理质量
预算管理质量直接影响财政局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财政局应更具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加大财政局预算管理的力度,采用多方面、全方位的管理方式加强财务信息的管理工作,减少财务预算管理失误,真正确保财政局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同时改进和优化预算管理制度,实行财务公开管理,使财政局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在阳光下进行,保障财政局预算管理工作的透明化,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产生。此外,还要加大财政局预算管理监管力度,采用多种形式的核算方式,避免预算失误,规范预算管理流程,保障财政局预算管理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从而提升财政局财务管理质量。
5结论
随着新会计制度适用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加强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根据新财务制度的具体要求,科学地部署财政局财务管理规划,优化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做好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切实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性,以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利用价值。同时在后续的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财政局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督体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以提升财政局财务管理质量,进而实现财政局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吉深。市级财政局财务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4):5.
[2]游凤琪。新会计制度下财政局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J].财会学习,2015(18):44,47.
[3]楚祥敏。财政局财务管理问题与新会计制度对其影响解读[J].财经界:学术版,(18):276.
[4]陈宁。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举措与意义解读[J].智富时代,2015(11):10.
[5]王曼玉,姜毅。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5):261,263.
[6]辛兆爽。县财政局财务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7):121-122.
会计学毕业论文 篇3
摘要:当今新兴化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一步步加速着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但凡事有利有弊,数据化的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也 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风险因素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信息化;云计算;风险因素
一、大数据兴起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会计行业相结合,催生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众多企业想要降低会计信息化成本的需求。据IDC公司所测数据显示,全球的数据库正在以每两年完整更新一次的速度在发展,这种发展中的大数据库,为以大规模、分布式计算为特点的云计算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深度结合,在会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数据提供了会计信息化的资源共享平台
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来看,起初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复杂、成本高的现状,但这种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也就是说,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系统,但这仅仅能满足自身的会计信息处理,不能做到同业之间财务数据的对比。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想要得到的并非仅仅是本企业的会计信息。大数据背景下的云计算模式恰好能很好的满足这一需求,云计算的大数据库和高速的计算模式,能很好的进行行业会计信息的整合,在满足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传统需求的同时,也能让管理者掌握同业的情况。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透明高效的资源共享式平台。
2.降低了会计信息化的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
会计信息化的成本投入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期投入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二是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选取以及软件的后续维修和更新成本阶段。很多中小企业 但是云计算收费模式是线上收费,计费标准根据企业占用线上云计算的时长或者占用数据库资源的多少而定。这种计费方式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和资源整合的效率,大大加速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程。
二、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
1.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略显滞后
会计信息化需要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做支撑。如果供应商不能及时提供技术支持,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使用中断,给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云计算平台的建设难度相较于传统的一对一企业定制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模式来讲更为复杂。因为开发的技术人员要考虑到不同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然后进行资源整合和分层管理,使得云会计的应用能尽可能的满足各行业中小企业主的要求。因此由于技术上开发上的困难,目前很多先进平台的建设基本为外国供应商所垄断,与此同时国内的平台发展又相对国际水平略有滞后,给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2.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安全性尚显薄弱
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一是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隐患,这一隐患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我国“云会计”用户在进行登录时所采用的身份认证一般是身份证认证模式,这种认证模式的安全系数较低容易被盗;另一种原因是身份认证的密锁管理相对薄弱,也就是数据加密技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二是很多供应商并没有对会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进行加密,这就可能导致企业在向平台传输企业相关的财务信息时会出现被盗用的情况,这是十分危险的。
3.会计信息化标准和法规有待完善
在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与云计算相结合而产生的“云会计”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共享平台来进行资源共享,资源的大整合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约束,因此,我国财政部和国家标准总局发布了可扩展型商业语言报告规范和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用分类标准。但是相应配套的法律却还处于不完善甚至是空白阶段,因此我国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急需进行完善和补充,以便支持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方便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工作。
三、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风险控制战略
1.加快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自主建设
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企业进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现在很多企业都是使用财务软件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因此加快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自主建设至关重要。首先,国家和政府应高度重视这方面问题,加大相关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企业间的合作, 另外,国家还可以建立相关共享平台的示范工作点,作为行业范本,为相关企业的管理活动提供对应的参考和建议,从而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自主建设速度。
2.构建会计信息化的网络防火墙
共享平台的安全性,是保证客户粘性的关键因素。就目前我国的技术水平来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决。首先,应该加强身份认证安全性建设。明确各种安全因素的来源,以方便建立多层次,更严密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其次,平台还应该加强数据的加密工作。可以先利用虚拟软件建议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进行安全工作测试,然后再投放到互联网的环境中进行测试;再者平台还应该加强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工作,以避免平台投入使用后的一系列故障和问题。最后政府应该制定会计信息化安全标准及法律法规,尽快的完善《信息安全法》,制定统一的会计信息化安全标准。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克服了传统会计电算化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漏洞,依赖于云计算的会计信息化进程会随着云计算的逐步成熟而越来越完善。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普及程度会越来越深,覆盖面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程平。“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3(29).
[2]穆勇。会计信息化转型与IT治理[J].新会计,3(29).
会计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篇4
摘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成本核算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的成本会计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成本核算在工业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提升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效率。
关键词:成本会计;工业企业;应用;对策
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必须尽快适应发展节奏,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助于更加有效地控制企业的生产及运营成本。成本核算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成本核算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增加收益。伴随着市场大环境的改变,企业成本核算及制度完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的含义及具体职能
1.成本会计含义
所谓成本,就是在产品的生产或者经营活动中所耗费的全部资金,它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同时也是组成价值的重要部分。成本会计源自管理会计,是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为了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从而对企业的全部生产成本及费用进行核算的会计。成本会计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了准确地估计和有效地控制。
2.成本会计的具体职能
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成本核算可以更好地帮助会计人员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通过对企业成本进行核算,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最佳的财务解决方案,而且可以优化企业成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十分有利。同时,成本核算可以帮助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尤其对工业企业来说,可以实现减少成本耗费、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二、成本会计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1.成本会计与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相融合
成本会计在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面有着很广泛的运用,企业所需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过程都体现着成本费用的控制。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和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有效的控制整个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影响。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生产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要求也在日渐增长,这就造成了传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无法与如今的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局面。企业的质量管理系统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系统,它不仅包括对产品质量的复杂评价,而且还要考虑和产品的质量有关的各种因素,如人员、设备、材料和技术等。同时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的质量还包括生产成本和客户服务质量,控制在生产过程的管理质量。成本管理会计作为基于企业生产成本动态控制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2.成本核算技术与高新技术无法同步
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成本会计必须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形成较为系统、科学、高效的成本核算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但是很多工业企业一味重视在高新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对科研的投入,反而忽视了对会计中成本核算技术的革新,导致其会计核算方法无法与技术发展齐头并进,甚至可能造成成本核算工作依然滞留在报账型会计核算方法的'状态下,影响了成本核算的效果,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在工业技术和创新方面取得的优势地位。
三、成本会计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问题
1.企业管理者缺乏对成本会计的重视
很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使成本会计未能充分地发挥作用。正是这种不重视导致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无法对企业运作等方面的成本进行控制,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2.缺少完善的成本会计管理系统
对一个企业来说,全面、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工业企业往往缺乏这样完善的成本会计管理体系,在各个方面对企业的生产成本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导致了工业企业无法整合企业资源,不能发挥资源的作用,再加之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的交流和协调,使得企业成本的控制更加困难。
3.成本会计在工业企业中缺乏良好的运用环境
成本会计正面临重大变革。首先,成本会计的记账方法不断改变,技术不断革新,同时成本会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想要发挥成本会计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营造适宜的发展环境。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工业企业来说,在自身企业规模的限制下,成本会计无法获得更好地成长和运用环境,很可能阻碍限制企业的发展。
4.成本会计核算范畴过窄
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不全面,核算范畴过窄,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工业企业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单一的生产工厂,企业所面对的成本核算也不再只是生产制造成本,伴随着市场多样性而来的还有产品的设计成本、市场营销成本等等。在这种环境下,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无法与时俱进,如果只注重生产成本和制造成本,就会导致企业的预测决策的失误,影响企业发展。
四、成本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加强管理者对成本会计应用的重视
现代成本会计不仅是财务信息管理的手段,而且关系到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应加强自身对成本会计的理解,运用科学的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来控制企业的成本运作。同时,可以制定奖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企业所有员工都能够重视成本,意识到成本对企业的影响。在遵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员工应当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有一定的熟悉,全面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的发展有合理的预测,协助管理者制定能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决策,并且学会通过计算机处理有关信息,有效地发挥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职能作用。
2.建立和完善成本会计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成本会计管理体系,首先对企业整体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管理,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其次,管理者应增强企业预测、计划等方面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只有正确预测才能为有效的决策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大对企业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的投入,从而更加科学、全面、有效地对企业在经营运作方面的成本进行控制。在对成本会计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的同时,可以帮助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加强他们的成本控制意识,确保成本会计相关机制的有效进行,使企业生产成本得到有效地控制。
3.营造良好的成本会计应用环境
第一,政府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给予帮助,改善社会环境。其次,企业本身应对内部环境进行改造,实现企业内部信息流通的畅通和资源的共享,可以通过一系列培训和教育,加强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意识到成本核算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成本会计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当然,对成本会计核算的践行情况的监督也是营造良好环境所不可或缺的,只有当成本会计工作落实到企业生产运营的每一处,企业的成本才能得到控制,成本会计的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4.拓宽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范围
工业企业必须认识到自身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足,并积极采取手段,不断地对会计核算范畴进行扩展。在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有健全的成本核算方法,以应对新环境的发展,同时对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有很大的帮助。
5.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企业既想要生产的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其市场价值和销量有所保障,又希望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就需要运用成本效益控制方法,在投入和产出之间找到一个最优的利益平衡点。同时还可以通过有效的成本决策为产品的研发、技术革新创造优质的条件,使得企业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环境下,工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对成本核算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想要取得市场优势,就必须在成本会计的运用上多下功夫,通过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将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瑶。试论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合理运用。黑龙江科学,2016(09).
2.袁文娟。中小企业现代成本会计现状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1).
3.于弘。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及发展。中国集体经济,2015(34).
4.张芃。企业成本会计改革对策研究。品牌,2015(01).
5.垢世强。浅析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14(24).
6.康秀军。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及发展。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8).
7.胡恒艳。成本会计的作用及发展趋势。市场研究,2015(07).
会计学毕业论文 篇5
摘要:企业会计学作为财会类专业自考科目,具有应用性强、务实性强的特点,该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知识综合应用,老师在课堂讲授的理论、技能和方法等知识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最终完成,但目前,企业会计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企业会计学的教学现状,并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的分析。
关键词:自考企业 会计学 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会计是很重要的岗位,是企业搞好管理的很重要环节;好的会计,不仅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依据和策略,还能为企业打通经营渠道,为领导疏通关系,从而保证领导顺利经营,同时还能够为企业节约税金及费用,防止企业资源的无谓流失。因此,会计人员,不但应当熟练掌握会计法和会计知识,还应当熟练地操作会计实务,进行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学是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财会专业学生走向财会工作的本钱,只有打好结实的基础才能胜任会计工作。但是为了提高自考通过率,企业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基本上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几乎为空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
二、影响自考企业会计学通过率的因素
1.对于一些先修课程未能学透。在会计教学中的多门课程一般都是顺序进行的,存在一定的连贯性。如果学生先修课程基础不牢,在学习后续课程时往往会力不从心。尤其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如果先修课程《基础会计》与自考课程《企业会计学》的学习实间间隔偏大,这往往会造成在学习《企业会计学》时不知所措。此外,在学习《基础会计》时,只求一知半解,求职欲望不够强烈。
2.沉迷网络,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网住了人们,学生们也不例外。在课堂上玩手机者颇多,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效果很差。
3.学生对自考的认识不到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自考,但是参加自考之后,学习的积极性并未提升,甚至出现很多弃考的现象。这是因为自考生在象牙塔中生活的太安逸,不知道社会的残酷,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考的意义。故而只满足于技能的提升,对于理论知识不屑一顾,如此种种都反映出学生对自考的认识不到位。
4.社会各界对自考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主要体现在自考毕业生的就业层面。有研究表明,自考毕业生就业率不高,造成自考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大众认可度低、文化偏见。在一些招聘简章中明确标明要求应聘者为统招学历,不是很认可自考学历。这是因为人们认为,自考生是未能走上统招路的学生,这些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三、提升企业会计学自考通过率的策略
1.教师层面:
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考生的生源一般来说较差,学习不主动,上课不专心听讲,管理不到位的话,易出现懒散的状态。在企业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我喜欢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让他们在喜欢上这门课之前,首先喜欢上自己,我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学模式从“传授”向“引导”转变的重要一环。
提升学生自考的信心。在毕业之际有很多学生不想参加自考,觉得自己底子差,再怎么样努力也不会自考成功。针对这种现象,我一般会和他们一一交流,尽量做到斩草除根。此外,我还认真研究考试大纲,讲透历年考试真题,将每章的重难点与真题对应,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增加其自考必胜的信心。
2.学校层面: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学校应该建立互动式、案例式、模拟式教学模式,老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以现实中的企业作为案例,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相关业务,增强学生对企业业务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教育学生。挑选自考成功,并且获得不错工作的学生来校为学弟学妹们加油打气,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举办此类活动能使学生心中产生艳羡之情,思考自己的大学学习状态是否偏离了自己的目标,向优秀的人看齐。我相信参加活动之后大多数学生会为了能够拥有好的工作,提升自身价值而踊跃加入到自考行列。
3.社会层面:更新用人观念。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作为用人单位首先要消除对自考生的偏见与岐视。很多企业在招聘雇员时在招聘启示上明确表示只接收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深入调查发现,并不是自考毕业生的能力无法胜任所需的岗位,而是雇主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文凭无法认可,这就是典型的学历歧视。与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和形象歧视有着共同根源和成因的自考毕业生学历歧视同样也是社会偏见的蔓延。学者认为,用人单位对自考生的偏见和歧视实际上是一种非智力壁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非智力壁全会给经济行为主体人增加经济成本,降低经济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缺乏活力。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过程中,在岗位进行详细的需求之后,根据求职者的能力大小和能力匹配度来决定是否录用求职者,消除对自考毕业生的学历歧视。
总之,自考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不仅取决于自考生自身的能力和态度,还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密切相关。
四、结语
目前我国自考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在管理上尚有一些未开拓的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由于社会大众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长期偏见,造成了目前这一群体的心理调整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总体上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当中形成,也必将在积极的社会互动当中得到改善。对于民办教育工作者而言,认清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在加强具体学生心理疏导的同时增加群体心理的调节,必将有利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邹淑俐。民办高校自考助学学生的群体心理引导--社会互动论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02):68-72.
[2]张文娣,宋景华,程悦。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01):54-57.
[3]钟咏。全日制自考“学历+技能”助学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6,(03):59-60.
[4]何玲。新形势下全日制自考助学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08):147-148.
[5]张志成。高校自考班的困惑与出路[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3):44-45.
[6]刘丹丹。加强自考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12):242-243.
[7]周竞,朱晓春。关于提高自考助学质量有效途径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41-45.
会计学毕业论文 篇6
会计学毕业论文(2)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 者系 别 会计学院
专 业 会计学
年 级 06会计五班
学 号指导教师导师职称 讲师
内 容 提 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着赊销这种竞争手段的普遍使用,信用政策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政策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运作的成效。由于我国特殊的成长历史和成长环境,目前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使企业所指定的信用政策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形同虚设,这将严重的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介绍我国企业信用政策制定及其管理现状,揭示出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改善信用政策制定与管理水平的对策,达到提高我国企业信用政策制定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信用政策 财务政策 风险管理 内控制度
Abstract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competition with credit means the widespread use of credit policy has become a modern enterprise financial poli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dit policy related directly to enterprise production operation results. Because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growth environment, at present the enterprise credit policy formulation level than developed countries, make enterprises designated by the credit policy can't play its role, this will be non-existing even severely impact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our enterprise credit policy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redit policy formulation process problems. To improve the credit policy and find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enterprises in China,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redit policy.
Keywords: Credit Policy Financial Policy Risk Management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目 录
一、我国企业信用政策制定及其管理现状………………………………………………… 1
(一)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系统,信用政策的制定缺乏有效及完整的信息支持……… 1
(二)信用政策制定采用的技术手段落后,决策不科学………………………………… 1
(三)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未设立独立专门的信用政策制定与实施机构…………… 1
二、我国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
(一)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制约企业部分利润的增加………………………………………2
(二)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相关的内控制度不健全…………………………………………2
(三)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风险管理薄弱………………………………………………2
三、加强与改善信用政策制定与管理水平的对策……………………………………… 3
(一)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及信用分析模型的架构,健全信用政策分析方法…………… 3
(二)完善内控制度,明确内部管理责任制…………………………………………… 4
(三)完善信用政策方法的选择,提高信用政策的制定水平…………………………5参考文献………………………………………………………………………………………5 后记……………………………………………………………………………………………6
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客观上要求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企业要不断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提高自身信用政策的制定水平,从而降低企业不良应收账款的出现机率,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是大公公司的企业信用管理系统理论(ECMS模式)。ECMS模式的主要管理思想核心为“过程控制”,旨在全面控制营销渠道设计、客户开发、签订合同、发货直到账款催收交易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业务环节。整个过程中,企业应更加重视签订合同之前的营销渠道设计和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即“事前控制”。同时加强交易额度的科学审批,即“事中控制”。以及对应收账款的科学化管理,即“事后控制”。随着我国大力普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风险这一以前并不为人了解的风险开始受到了广泛关注。信用风险这一在西方国家已被关注了上百年的风险问题,在国内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术界和信用服务机构都还没有企业信用风险认知度和信用服务需求情况的具体资料。这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以提高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
一、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亮点。随着信用销售的不断扩大,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但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上的问题却值得人们去深思。其主要问题体现在:
(一)企业缺乏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风险管理需要充分的信息为依据,其所需信息资料来自于多方面。目前,我国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又由于缺乏权威专业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机构,而使企业外部的客观、公正、真实的客户信息来源很缺乏,企业很难收集到充分准确的客户信息。因此,我国企业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部门间往往缺乏有效沟通,缺少独立专业的信用管理系统,使企业很难收集到有机联系起来的客户信息。另外,企业对原有信用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缺少及时的分析和综合有效评价,这样也使原信用风险管理不能为新环境下调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可见,我国企业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上所依据的信息,在有效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很难达到系统化管理。
(二)信用风险管理采用的技术手段落后
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很好地将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信用风险的管理中去,一般趋向于凭经验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主观的判断与分析,这样,对客户的信用水平可能缺乏专业的判断,客户的资信和信用风险缺少准确的评估和预测,制定信用标准时容易存在主观上的判断失误,选择信用政策方案时,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结果,因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增加了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会因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而影响信用风险管理的效果。
(三)企业缺乏基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信用销售策略
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独立的部门来负责信用风险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负责,有些企业甚至没有专职的信用管理人员,一般由销售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代理。销售部门片面为了实现其销售业绩的上升,没有从实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去实施销售策略,偏向过于宽松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结果是实现了销售额的同时也带来较高的信用成本和较高的信用风险,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至20我国批发和零售业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赊销额环比增长比率在年至年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故此造成的风险程度也在增加(详见表1)。财务部为了实现其财务目标即利润的增加,偏向制定过于宽松的信用政策,可能会导致企业因失去部分潜在的客户而在竞争中失利。
表1 中国批发和零售业中赊销额比重环比增长分布表(2004―200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2009年) (四)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相关的综合素质不完善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所要设计的管理环节要求其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我国信用风险管理起步晚、发展不完善,致使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综合业务素质水平过低,其企业较强的业务骨干多集中于企业的对外营销等相关部门,信用管理人员大都综合素质过低,不具备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所要求的相应素质,其制定的相关信用政策不科学、不合理,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目前,我国有很大部分企业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没有积极地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信用风险管理尚未全面展开。许多企业虽初步认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重要性,但面对较大客户时,在利益诱惑下,只看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信用等级,一心只想成交,忽视之后艰难的账款回收。现阶段部分企业缺少客户信用管理信息,不能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在与老客户合作中,缺乏动态信用信息,对客户某些变化视而不见,直到发生信用风险。在对对新客户发生业务时,缺乏足够的信用信息,以偏概全,导致判断失误。
(二)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制约企业部分利润的增加
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减少风险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在结算中风险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可能造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业务往来的潜在缩水,以及出现收益损失。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根本目标致使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某些信用风险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企业为扩大销售、追求眼前利润,通常将信用风险的管理过程流于形式,大量采用赊销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许多顾客限于自身营运资金的管理要求而愿意赊购,进行赊购有利于购货方利用销货方资金的时间价值而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这可以扩大销货方眼前利润的范围。其次,购货方保留一定时间的支付期限以检验商品和复核单据,可以进一步减轻发现商品数量、规格、品质和计算误差而带来销售折让乃至销售退回的相关手续,避免销货方进行入账利润的调整。对于销售企业来讲,加大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定投入不仅会增加企业制定过程中的相关费用而且会增加存货的储存费用、保险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这些都不利于利润的增加。相反,赊销会使得存货减少,
进而将增大企业的速动资产,提高企业的即期偿债能力,修饰了企业的财务指标。
(三)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增加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
许多企业没有专门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责任部门,对结算资金的会计监督相当薄弱。不少企业有大量的结算资金对不上,收不回。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建立起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与监督部门及其相应管理办法,导致对损失的结算资金未做到事前预警。许多企业仅仅是在其资产负债表的资料中按账龄分析法对应收账款的数额进行简单的分类。在企业回款好的情况下,基本能满足需要,但在企业回款不畅的情况下就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其次,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定期清查制度,长期不对账,有的即便是对了账,但并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只是口头上的承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第三,未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部分企业对没有收回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账龄甚至多达10余年,而这部分资产其实早已经收不回了。目前,虽然有些企业建立了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但结构不完善,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致使许多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不健全。因而很难形成独立的信用政策的风险管理部门与岗位。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其信用政策的风险管理缺乏约束,从而无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管理企业信用风险的职责。
三、加强与改善信用政策制定与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
目前市场上竞争激烈,各种因素变幻莫测,企业想要在市场上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信用政策,进而取得成功,就必须加强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让这些风险产生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但我国国内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管理水平和效率都要远远低于国外的先进水平,这也是造成我国当前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不科学、不合理的原因之一。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难题的关键是在企业中建立起有效的信用管理系统,解决好客户选择、授信政策和授信额度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等各方面问题,从而实现扩大销售和降低成本的预期目标。因此,帮助企业迅速掌握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逐步在企业中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从根本上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战略举措。首先,企业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大多分散在财务或销售部门,因而缺少明确的信用管理目标和职能界定。为了强化信用管理工作,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从事专门的信用管理工作,并协调财务和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信用管理部门应由独立的信用经理负责,同时企业还应设立一个由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信用监控委员会,负责领导和考核信用经理。此外,企业还应相应制定信用监控委员会、信用经理和信用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以明确各自的职责。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全面收集客户的经营信息、财务信息和交易记录。定期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估和决策,以有效处理拖欠账款。
(二)建立健全企业资信管理运营机制,降低企业信用风险
目前,在信息披露实践中,虽然我国现阶段已经制定出了有利于企业获取信息的相关平台和系列法规制度,但我国“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内部资信运营机制并予以坚定不移的执行,带给企业的'将是防范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显著增强以及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直接提高。同时,还可以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所能起到的作用,这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建立满足市场的企业内部资信评估运营机制,使企业通过内部信用评估提供企业制定信用政策的全面信息支持,对降低未来预期信用风险具有保障的作用。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通过系统地建立客户考核档案,使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达到既从与客户的交易中获得最大收益,又将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目的。一般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三)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责任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中各职责人员明确相应的责任。如果信用管理人员在进行信用政策制定和管理中要承担出现相关问题的责任,那么,他就会谨慎对待每一项企业业务中产生信用风险潜在因素的具体措施。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环节日益增多、业务纷繁,每位业务人的工作不可能包揽一切事务。因此,必须将事、权进行合理划分,对不同职责岗位进行授权和分权,规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权力与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在职责范围内,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有权处理有关事务,未经批准和授权,不得处理有关经济业务,进而明确岗位赋予的责任和任务。信用风险管理人员对供应商、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不同角度信用等级的评定,并根据考察结果向信用部经理汇报情况,再由信用风险管理部经理、财务部门经理、销售部门经理、总经理讨论后确定给予各供应商及客户的货款信用数量,这样就能控制销售中出现的大量坏账现象,减少风险。
(四)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信用政策制定水平
尽快培养信用管理人才。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中要配备相应信用管理人员。另外企业的财务人员、业务经理和销售人员尤其是各级管理者,都应具备足够的信用管理知识和技术。具体而言,信用管理人员应具备四种素质,即综合的信用管理素质、金融法律素质、内外公关素质、图强创新素质
1.综合的信用管理素质
企业内部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各专业门类之间存在连动性。因此信用管理人员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既要有业务经营的运筹能力,又要有财务收支的核算能力;既要有经营信息的开发能力,又要有果断裁决的判断能力;既要有动员组织协调的能力,又要有客户信用技术评估的能力等。总之,信用管理人员要向综合型人才发展,努力争当“多面手”,以逐步提高信用管理水平,适应不断深化的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法律素质
信用经营活动必须构建于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准确预测和对政策的正确把握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经济、金融理论,密切观察经济、金融运行动态,这样制定信用策略才能合理、有效,才能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信用管理活动不仅要接受法律约束和监督,还要寻求法律支持和保护,作为信用管理人员要指导好区域内信用经营工作,就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熟悉基本的法律知识,精通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严格要求员工认真学习法规,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提升信用管理的执行力。
3.内外公关素质
信用管理过程中,在外部必然与地方党政、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客户等发生关系;在内部必然与上级主管之间发生关系,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必须正确妥善协调和处理这些关系,保证信用管理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和业务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作为每一位信用管理人员必须与其他成员协调好关系,努力营造团结进步的工作环境。
4.图强创新素质
信用管理工作必须要敢于冲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打破常规,探索新路子,一切以客户为中心,随需而变,关注了解客户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创新信用政策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积极主动为客户提供优质、文明、高效的服务。
本论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信用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揭露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加以阐述。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系统与内控制度、加强信用政策方法的选择与信用政策制定水平,确定合理的信用评价标准等建设性意见,有助于改善企业信用政策制定与管理水平,提高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五)企业要加强员工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
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风险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从整体上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给予人财物的支持保证。各级管理人员应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让全体员工的诚信行为有一个规范和标准。既要从制度上体现对诚信行为的鼓励和保障,又要使违反诚信制度者受到严厉惩罚。只有企业员工做到信用为本,才会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有个高度的重视,进而促成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形成。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很多具体内容,其中应包括信用管理政策、客户信用管理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原则及程序、信用风险控制原则及程序、应收帐款监控制度、拖欠帐款处理办法和清欠程序以及建立信用管理部门等。所有企业员工只有对信用风险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才会从根本山使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大学网,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张志凤,《中级会计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秦荣生 ,卢春泉著《审计学》(第六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4] 赵德武,《财务管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5]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版
[6] 荆新 王化成 刘俊彦,《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7]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级中心,《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9] 蔺楠,《浅析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商业时代,20第22期
[10] 金敏,《浅谈企业信用政策的选择》,财会通讯,年第3期
[11] 蔡香梅 周媛媛,《我国信用政策制定水平的提升政策》,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年第10期
[12] 赵子华,《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9月
[13] 高光中《公司财务政策的诠释》,会计之友,2008年第6期
后 记
感谢高志辉老师对我毕业论文的细心指导,通过撰写这篇论文,让我获益匪浅,懂得了财务政策中信用政策在现阶段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揭示了信用政策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通过一些事例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个研究过程使我加深了财务政策中信用政策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会计专业素质。
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 篇7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内部控制逐� 会计内控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证会计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状况和会计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充分发挥会计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以“细”作为基础,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一个岗位、每一项业务,都建立起一套与之对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实践中的重点在落实,并且将财务管理的范围延伸到公司的每一个生产经营领域,充分行使财务监督职能,以便拓展财务管理和服务职能,实现财务管理无死角,发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精细化财务管理并不是很复杂,只是要细中求精。“精细”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它也是一种行为:一种认真积极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财务管理精细化是围绕已经确定的财务目标,组织、整合每一个控制环节中的单个行为单元,然后形成步调一致的合,以确保目标实现的过程。工作中,要求必须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为主线,并谋求“滴水见太阳”的管理效果,即从点滴中梳理出一整套旨在强化企业对财务的控制管理,以提高企业理财水平的管理手段。
(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意义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俗语有云:“当家理财,柴米油盐”。理财,重点在“梳理”,成功于“精细”--把财务管理工作做精、做细, 财务管理精细化是一个企业挖掘增效空间、减少财务风险、保证财务目标实现的基础。从管理行为的效用性方面来看,财务管理精细化可以促进财务人员对生产工艺流程更加熟悉,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做更好地服务;可以带动全体员工加入到到财务管理中来,对财务目标的执行可以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效果;可以明确各责任部门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会计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成果和财务状况,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信息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规避企业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不仅对企业会计岗位设置、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了规范,而且对会计监督和内审控制职能进行了明确,有利于确保企业会计行为合法、合规,从根源处杜绝会计舞弊的现象发生。建立会计内控制度为企业构建完善、科学的财务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能够有效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财务需求,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使得董事会、监事会等职能机构难以切实发挥各自监督职能,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而建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可以从强化企业资产管理入手,做好资产核算、清查、盘点、保管等各项工作,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进而有利于防范资产流失,杜绝出现违法违纪行为。
(三)有利于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经营风险,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并控制经营中的突发风险,优化配置各项资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尤其对于资金风险而言,由于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命脉,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所以资金风险管理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建立会计内控制度可以明确企业各部门资金风险管理责任,将企业经营目标与各部门经济责任相结合起来,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得到有效监管和控制,从而降低资金风险。
(四)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
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利用最小的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会计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能够从财务活动的角度强化成本费用支出管理,通过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降低成本费用支出,并利用可靠的会计信息做好财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反馈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而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强化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大多数银行的内部控制侧重于内部成本控制和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比较淡薄和感性,在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及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作用等方面还持保留态度,此外,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源于部分管理层重发展轻制度,重经营轻管理,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银行在内控制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表面上制订的制度是完善的,但是缺乏执行力,使制度总是停留在“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而未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因此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也得不到真正的发挥。由于对内控工作缺乏执行力,在经营中面临的各项风险就无法准确的识别和计量更无法及时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三、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的措施
(一)建立会计工作机构,明确会计监督职能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和会计工作需要设立独立的会计工作机构,配备高素质专职会计人员,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以及会计机构的工作职责。会计工作机构内部应当依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会计档案保管等业务处理流程,使会计监督职能得以切实发挥。
(二)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
按照会计内控制度的要求,企业在对组织结构进行确定及完善时,应本着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这里所谓的不相容职务主要是指某些由个人或是单个部门所担任的职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很容易发生弄虚作假的现象。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岗位责任则,这样不仅能够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而且还有利于发挥出会计内控制度的作用。具体可对以下岗位进行分离:会计与出纳应当分离、业务经办与授权批准和会计记录应当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应当分离、稽核检查应与业务主办相分离等等。通过以上岗位的分离能够有效地减少和杜绝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建立会计账务处理制度
会计财务处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确保财会报告编写的真实性,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企业应当对所有会计记录的格式、内容以及填制方法等进行统一,并对外来凭证与自制凭证的界限进行明确划分,同时对于原始凭证的签发、传递、汇集和反馈等相关程序都要指定相关人员负责,以此来确保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性、可靠性及完整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当按照银行结算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具体要求,对银行账户进行设置,并对会计科目进行合理使用,确保登记到会计账簿中的资料正确无误。
(四)建立资产控制制度
首先,为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应当建立实物资产控制制度,以此来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直接接触财产,如现金、库存、有价证券以及银行存款等等,这些财产除专职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其次,建立实物资产清查制度,确保实物资产的具体数量与账面情况相相符,若在清查过程中发现账实不符,必须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处理;再次,可通过建立资产控制制度加强对以下环节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审批采购管理、材料及易耗品管理、入库验收管理、报废处理管理以及物资领用管理等等,从而使上述环节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增强可操作性外,由于企业固定资产涉及的范围既广又杂,为此,应当建立相应的台账,并做好定期盘点工作。
(五)建立成本费用控制制度
在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基本都会涉及成本费用,该费用在大部分关键环节中也均有体现。为此,通过加强对这部分费用的控制不仅能够使企业减亏增盈,而且还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也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最终要求。首先,应当对成本费用的构成要素及具体开支范围加以明确,并在各项费用的支出过程中遵循节约、合理以及需要的基本原则进行使用,对于差旅费、水电费、医疗费、办公费等管理费用也应制定严格管理制度和方法,并对审批人员及其权限加以明确;其次,应当定期对企业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借此来为管理层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帮助。此外,应正确对成本费用进行核算,成本核算过程中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保持各期一致,严禁随意更改。
(六)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为了评价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该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能够进一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其二,能够对企业资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三,能够对员工起到督促作用,使其遵守企业制定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其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基于以上几点作用,企业有必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的内审人员都是直接向董事或者经理负责,加之一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导致了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而想要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让内审人员从财会人员中脱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以此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七)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也离不开人,可以说人是观念创新的基础和根本,为此,企业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使之能够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同时企业还应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具体培训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这样能够进一步调动起人员的学习热情,不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必须结合实际会计工作需求,加快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要求单位各部门严格执行会计内控机制规范,从思想上提高会计内控的重视程度,将会计内控制度建设视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措施,进而为企业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浦瑛瑛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 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浦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浦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 、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浦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 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 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刘良清。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对策探讨[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2)。
[2]陈勇。关于健全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思考[J].广西电业。(8)。
[3]高新红。企业会计内控工作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
[4]李艳彬。贯彻新会计准则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J].冶金财会。(5)。
[5]陈晓红。浅议会计内控制度的建设[J].财经界(学术)。(6)。
[6]陈爱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策略的优化措施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9)。
参考文献: 篇8
[1]向天苾。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3,07:222-223.
[2]张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变化探析[J]。财会研究,2013,06:35-37.
[3]郭俊平。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1,12:169+171.
全面提高财政财务的监管力度 篇9
事业单位若是想搞好财务工作首先就要加强政府部分对预算单位的日唱管理和审核工作,然后事业单位要遵守国家财政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相结合的条件下进行管理,促进个领导班子领导人员贯彻落实国家的财政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加大对财政方面的监管力度。提高财务管理当中的个人职责,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统计与报告。对于事业单位当中的开支标准要做到准确无误,严格规范其工作经费的使用途径,严格按照现有的会计法进行财务制度的管理。建立健全的个人责任制度。加强社会透明度,确保资金用在有用的途径当中,保障每每一笔资金都能用到刀刃上。
会计学毕业论文 篇10
摘要
由于国内外经济的发展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一些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采取各种销售活动,对外赊销产品、材料、劳务等,这种营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好处。但是,在促进产品销售的同时,也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赊销管理制度、定期清查对账制度、信用评估机制以及财务部门不能够及时反馈欠款信息、忽视应收账款管理,缺乏应收账款管理经验等原因,导致应收账款增加,不但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而且给企业带来了坏账风险,产生潜亏隐患,影响了企业整体资产质量。要有效核算和管理应收账款,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控制手段、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应收账款核算。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应收账款 办法
一、当前应收账款核算与管理的情况
就当前的情况看,一些企业的应收账款收回的难度很大甚至无法收回,这成为国内外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企业在对外赊销产品、材料、劳务等的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代价,这种风险会导致财务上应收账款数量增加。客户因一些原因拖欠货款、使资金回笼困难,形成坏账损失,致使企业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时有发生。应收账款的款项被对方占用,该资产本企业无法控制,一定时期内属于企业的“虚拟资产”,只有变为流入企业的现金后,才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促进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
应收账款资金回流企业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果,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企业管理者对此也比较烦恼。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何管好应收账款,盘活企业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以及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直接影响着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在国外,企业信用管理属于企业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这门学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应收账款管理方法比较流行的做法是有价证券化和保理业务。这里应收账款保理是指企业将对客户而赊销形成的还没到期应收回款项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为了获得银行的流动资金上的支持,加快资金周转将其转让给商业银行。而应收账款证券化是一种既能控制和降低应收账款成本,又可以充分发挥应收账款促销作用的管理办法。证券化的实质是融资者把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而金融资产的所有权融资者可以转让也可以不转让。
在发达国家,企业应收账款所占企业流动资金的比重远远低于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企业流动资金中应收账款所占的比重是20%左右,而中国则是50%以上,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已成为影响企业经济运行中主要因素之一。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在发达国家经济中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中国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比率高达60%以上。因此,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源头抓起,做好应收账款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有效降低企业逾期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应收账款管理职能设置存在缺陷
一些企业领导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设置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责任不明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一些企业里,部分企业领导只抓市场和销售,不重视销售回款,没有有效的应收账款赊销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明确,应收账款清欠手段单一,并且无人追究因应收账款而导致的损失。
(二)财务系统中应收账款账务不明确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应收账款账务不明确,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会计监督职能,财务部门不能够及时反馈客户的欠款信息,加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造成应收账款不能够及时清收。另外,一些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并没有建立在规定时期清查账目的制度,或者不能坚持与不同客户核对往来账目,并且没有建立的坏账管理制度,导致应收账款账务不明确。这样,就给清收货款带来很大难度。
(三)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原因有许多,首先,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如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用赊销产品手段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只重销售而忽视应收账款管理,十分缺乏应收账款管理经验。其次,社会信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企业缺乏诚信意识,一些企业故意拖欠账款。并且企业在销售产品前缺乏信用评估机制,导致信用销售坏账的形成。还有,一些企业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也是导致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四)缺乏信用管理机制
由于中国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备,有关政策法规尚未出台,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社会信用基础比较薄弱,很难套用国外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另外,中国的一些企业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在企业财务的应收账款管理上意识淡漠,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建立信用管理机制。所以,中国照抄照搬国外的应收账款的管理模式并不科学,也没有可行性。
三、解决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核算问题的对策和思路
(一)加强领导层对应收账款管理的关注与重视
在企业营销中,企业领导人应当明确应收账款管理目标,不能仅把扩大销售量放到第一位,片面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忽视了企业的现金流量问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对领导人的考核时,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坏账发生额等指标的考核力度,不要过分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利润等。
(二)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和职能
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按照客户所在区域建立应收账款明细账,这样便于以后集中收回欠款,定期统计各客户应收账款明细账中的欠款金额,查看账龄及各项增减变动的情况,并及时把信息反馈给企业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把其作为评估赊销客户诚信等级的依据。此外,财务部门人员还应定期配合销售部门同欠款的客户进行对账,向对方寄送对账单,并在获取对方对账单时确认是否经其供销、财务经办人员确认、签章等。
若发现有对账不符的,要双方及时查清原因,金额较大时,无法通过信函、电话查清的,可派相关人员同客户进行仔细核对,查清原因后要及时调整账目。要尽量杜绝因双方对不上往来账而造成企业坏账损失。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岗位管理控制的作用,定期对企业业务人员的岗位进行调换,避免出现岗位重复、职权不清的情况。财务人员在离开岗位时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要配合相关部门,例如销售部门,办理应收账款同客户对账,发现问题要及时查明处理,问题解决后方能离岗。
(三)健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想解决一些客户应收欠款长期拖欠,很难收回这一问题,应该成立一个由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市场部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清欠领导小组,对陈年旧账进行统计整理,安排专职清理欠款人员逐项进行清理。企业还需要对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如相关人员有过失,还应追究相应人员的责任。坏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的不合理。应收账款相关的部门和人员是应收账款管理的好坏的关键。如果说部门人员做得好坏都一样,那么应收账款的制度设计得再好,也只能是一种摆设。所以企业应对管理部门建立一定考核机制,对应收账款工作进行评价,对有关人员进行奖惩,从而发挥他们主动能动性。
(四)建立企业自己的信用管理制度,加强核算对策
若企业建立诚信标准则较低,会加大坏账损失产生的风险,增加收账的费用。因此,企业应当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宜的信用标准。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首先应设定信用等级的评价标准,即采用一定手段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确定评价信用优劣的数量标准,以其中最具有代表力、能够说明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的若干比率作为评估信用风险的指标,根据数年内公司年景的好坏情况,分别找出信用良好和信用较差两类顾客的比率平均值,并用它作为比较其他顾客的信用标准。
此外,企业要加强应收账款的核算,设置规范的应收账款账户,按照客户等级和名称设置明细账户,按照赊销合同建立应收账款档案,并且标明客户信用等级,记载发生应收账款的时间以及原因,并且记录合同施行情况,标明是否有所增减变动,并且标明每笔应收账款的账龄。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清欠应收账款,建立应收账款的监控体系,防止坏账风险。
参考文献
[1]何燕仪。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08).
[2]赵耀,乔贵涛,张健。会计准则变迁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信息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视角[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
会计学毕业论文 篇11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我国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因此,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总结 篇12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今天,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企业和事业单位当中的发展,在对于国家的财产是否能够准确的发挥其所在的作用有着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在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会计审核作业当中应该严格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进行办事,不断地对内部的管理监管工作进行完善,努力推动我国事业单位在会计审核与改革工作单中的地位发展。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总结。使事业单位当中的发展朝着良好的方向前进。
对于事业单位当中的改善的几点建议 篇13
(一)对会计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会计个人素质
随着我国当前社会体制的逐渐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所以对于当前会计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也要加快完善的脚步。在进行探讨与研究当中我们就会发现,想要解决会计在事业单位当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就要加强会计的基础素质,提高会计个人能力。加强会计兴业的管理和考试模式的建设,提高企业的监管力度,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当中的会计都要对工作落实下去不能仅仅的流于表面
监管制度不健全 篇14
在受到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工作效率低下。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给各种监管与管理当中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在一些事业单位当中,即便是明面上面都贴着制度条例,但是这只是一个摆设,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按照规章制度去办事。甚至有的事业单位当中都没有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财务审核计算存在缺少科学的管理、严谨的态度,往往 同时监督机制缺少专人进行管理,对于资金人员的管理手段不够完善不够严格,对于违纪违规违法的那个问题处理力度不够。使得有些问题甚至长期的存在着。
会计学毕业论文 篇15
摘要:我国于1月1日起开始执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这一规则是由国家财政部修订并颁布的,旨在改革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使其财务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并对其日常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新会计制度的引入可以显著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管工作效率,本文针对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下开展财管工作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思考
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被�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是必然。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中,其中财务管理工作被视为重中之重,它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财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推行了新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无论是会计核算方面,还是预算制定等方面,都有了更为严格的标准,这对我过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行政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新颁布的会计制度的落实,一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计量制度、会计制度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放弃原有的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等预算办法,使用新会计制度提出的核算收支、定额定项补助、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等管理办法,这就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在新会计制度管理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将更为广泛,主要包括资金管控、收入与支出管理、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等内容。由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与本单位的日常管理息息相关,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性的有效保障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信息包括财务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所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内容。财务管理通过对预算、成本、资金、收入支出等财务活动的监督和有效控制,就能保证财务信息的完整和真实。
2.合理保证单位资产的使用有效性和安全性
财务管理对于单位货币资金或资产毁损、挪用的风险能够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而且还能帮助单位解决一些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从这一层面保障了单位资产的使用有效性与安全性。
3.能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得到间接的提升
财务管理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对预算、成本、资金、收入支出等进行监督和控制时,在客观上也提高了单位的管理水平,强化了对外服务的基础条件,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得到间接的提升。
二、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下开展财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在新旧会计制度没有做到缜密的衔接
在推行旧会计制度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都比较混乱,随心所欲的设置一些账目,致使许多财务账目不够规范,在账务处理方面精确性较低。当国家开始推行新会计制度时,原有旧账目就无法进行精准处理,而且在新旧会计制度的过渡过程中冲突颇多,加之原有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行力不充足,使得一些单位没有切实的落实新财务制度,阻碍了新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
2.单位内部的财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都有专门负责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在现实中由于单位内部的财管人员欠缺新型的财务知识,对新的财务管理知识掌握不到位,在财务管理中不能坚决的制止一些财务不规范操作,很容易诱发多种财政违规使用问题。同时,国家财政资金对于行政事业编制的单位扶持力度较大,如果单位一把手对于资金的监管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再加上财务人员的基本职业操守欠缺,不依法履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使得单位财务管理活动陷入了被动、僵化的境地。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期间,缺乏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不能从整体性和大局性来进行预算编制,导致预算的`精确度低,降低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久而久之,影响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有效率,而且还有可能带来预算资金被挪用等问题。
3.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资金的管理上缺乏最基本的严谨,许多单位都不能严格执行预算,资金挪用、超支使用甚至财政资金被闲置现象不断涌现,归纳来说主要原因是对资产管理工作不重视,资产的清算和盘点不及时并且缺乏一套完善有效的资产管理体系,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堪忧。例如,政府采购预算作为事业单位预算的一部分,存在预算编制不细化,准确定低,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下推行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1.改变会计记账方式,顺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管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资金信息导向,在实际工作中自觉的完善旧会计制度下的记账方法,以顺应新会计制度的潮流,强调本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明确单位内部会计的具体职责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稳步提升资金的使用有效率。
2.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新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依赖全体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意识,即财务人员需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养。针对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相对缺乏的情况,单位要大胆引进优秀的财管从业人员。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可对全体财务人员开展专业培训,组织优秀财务学科带头人讲解新会计制度的基本常识和应用方法在最短时间内让本单位的财务人员熟练和科学的领悟新会计制度的内涵和应用实例。作为财务人员,也要加强财务人员之间交流学习与借鉴,牢固树立财务管理的先进观念和优化意识,并切实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单位还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竞争,选拔优秀的业务骨干参与财务管理,激励财务人员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完成本职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培养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强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通过为提供培训和平等的竞争机会,促使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3.持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新会计制度要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就要严格依照《会计法》的相关的规定,在单位内部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深刻理解其重要意义;不断深化财务人员对管理工作的最新认识,在新会计制度下遵循新的管理理念,有意识地淡化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人为因素。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单位的财政、审计等部门也要将履行自身职能,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在统一明确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促使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发展的方向;对资金开支的结构及财务资金的实际用途细致分析判断,依据《会计法》的相关法律规范对账目不够具体不够明确等现象,予以必要的惩罚。以实际行动维护尊严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资金使用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4.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正规化资产管理
财务资金的监管是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传统会计制度管理模式中,资金被大量挪用的现象时常出现。因此,科学的监控资金流向,对资金的有效使用率和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强化资金的专款专用。合理区分专项划拨的资金与日常开支资金,避免产生资金被挤或占被挪用的问题的发生;科学合理的归纳总结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并进行评估,从基础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资金的科学性和自觉性。
5.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和控制
单位的预算管理控制是构成行政部门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工作的目标及会计核算基础上,都突出显示财政预算管控的需求。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财务的预算体系更加完善与透明,实施跨年度平衡机制,增强了财务风险的控制力,完善了转移支付制度,增强了预算支出的约束力。当前,在新会计制度实施和推进下,可将基本建设的费用支出列入单位一体化的财务大账账目中,经过系统的核算,不但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完整的会计信息,同时也给财政的监督和审计提供便利条件,使得单位财政资金的安全得到有效维护。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其重点无非是管理开支等方面,而完善单位财务开支管理,主要依靠的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单位自身的财务制度。想要切实地做好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工作,就要做到有法可依。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但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效提升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新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给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要善于分析、解决问题,最终找到新会计制度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完美契合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 篇16
大部分私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入、粉饰报表的现象比较突出。虽然私营企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然而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一、私营企业简介
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拥有私营企业1 000余万家,占我国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0%以上。私营企业的发展,在保证国民经济 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 ,带动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让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私营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在科技日新月异、市场 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些私营企业隐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如果不及时改善管理水平,特别是财务管理水平,则很可能会走向衰败。
二、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意义的会计 核算与财务管理。
现行许多私营企业是“家族制”,业主一人说了算。他们认为:企业是我的,挣钱多少都是自己的。财务管理只是个形式,对其认识不够,致使许多制度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摆摆样子甚至有些业主嫌麻烦,不愿建账;怕多缴税,不敢建账;缺乏财务会计知识,不能建账致,使财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给国家的税收造成损失,为自身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财会人员变更频繁、素质较低。
为了符合业主的要求,财会人员变更较快。变更后的人员,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缺少必要的财经知识,无证上岗,导致操作中出现许多错误。有些私营企业的会计就是老板的亲戚,完全按老板的意图行事,为了应付税务检查,多计提费用,乱调成本,人为制造“厂长成本”、“经理利润”的现象。
(三)资金管理不善,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薄弱,报销手续不完备。
不少企业为逃避银行的监督,多头开户。大部分业务不通过银行来结算,超限额、超范围地支取现金,且数额巨大。在货款坏账的管理、存货资金成本管理、固定资产更新或改造中存在问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了节约支出,会计、出纳一人兼。只记银行账,现金账根据需要任意调整。报销手续不完备,不合规定的票据比比皆是,白条做账的现象随处可见。
(四)成本核算混乱,账目不规范。
成本核算有严格的开支范围。许多私营企业没有严格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应计入成本支出和不应计入成本支出的界限、本期费用和以后各期费用的界限、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界限。许多企业的存货发出不是按照国家或行业的规定来计算,而是采用目测或估推,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从而失去了存货发出成本和期末存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任意扩大或缩小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范围,任意改变折旧计提方法。账目设置不全,会计科目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有些企业只有一本总账和一本明细账,甚至有些制造业中没有“生产成本”这一账户。成本核算不准,库存当然不实。
(五)融资困难
对大多数私营企业来说,资金短缺,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畅是其发展的通病。每年有7%的私营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破产。据国家金融统计报表反映:我国对小规模私营企业贷款的比重还不足贷款总数的1%.再加之我国现行的信贷制度,私营企业本身就缺乏资金,即使有了好的项目也难以筹集到规定比例的资本金,使很多项目的贷款难以落实。在这种情况下,私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我融资和非正规渠道融资。
(六)不重视资本结构的优化问题。
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财务风险,使得资金来源与资金运营协调,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更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从而实现不同性质资金最大效率的增值。私营企业的贷款规模往往过大,筹资成本较高,筹资时很少考虑资金回报和资金成本之间的比率。
(七)投资时很少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
我们知道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有时甚至决定投资的成败。货币时间价值是在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如果社会上存在风险和通货膨胀,我们还需将它们考虑进去。另外不同时点单位货币的价值不等,不同时点的货币收支需换算到相同的时点上,才能进行比较和有关计算。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不同时点的资金进行直接比较,而应将它们换算到同一时点后再进行比较。货币时间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对私营企业的投资决策,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私营企业由于财务管理方面知识的欠缺及其他原因,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很少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最终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策。
(八)不重视各项预算的编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费,许多私营企业往往不重视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损益表预算的编制工作,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不能沿着合理的轨道顺利进行。
(九)不重视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
消费者求新、求全、求快、求强的需要是无限的,企业只有不断开发质优、价廉的新产品,才能取得丰厚的回报。而私营企业由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欠缺往往忽视对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这样企业只能兴盛一时,而不能兴盛一世。
三、私营企业财务管理面临问题的对策
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善,才能进一步增强战略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始终保持企业战略的指导性。战略的实施过程存在较长的时间滞延,在不同的时期,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会随内外部环境的变迁而导致战略模糊,模棱两可。企业自身环境的变化,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领导人或领导班子的更换,经营方针的改变,筹资融资的限制等,都会导致企业战略的瘫痪 ;外部环境的制约,主要包括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社会环境 和人文环境 制约,都将会使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而遏制企业的发展;时间上的变迁,也将降低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性。一成不变的企业战略没有跟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受环境因素的抑制,战略目标的灵活性和可控性降低,不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成长偏离战略目标,或企业的规模扩张超出成长各阶段的承受能力,必然阻碍企业的成长,使企业发展减缓衰退,这就是我国私营企业失败率高,自然淘汰率高的根本原因。
总之,私营企业要健康成长,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是关键。在企业总体战略目标指导下,企业的每个成长时期都应制定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一系列子战略目标,并与总体战略相一致,企业才能有步骤、有计划、有规律的发展。同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在调节环路中,要时刻关注环境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的战略,加强对企业战略的管理,增强企业战略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摆脱各种抑制企业成长的因素,推动企业进入新的一轮增强环路,促进企业纵深发展。
(一)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要确保利润最大化,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这也是由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为此,企业主应该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引起重视,强化管理,这样对国家、对企业、对自己都有利。可以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财经制度,搞好内部监控,做到账、钱、物分人管理,改变家族的模式,把具备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到财务岗位上来。加强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对财会人员应重点加强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的教育,增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学习财政、税务等专业知识,实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使管理上一个新台阶。建立、健全原始记录,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原始记录是成本核算真实的前提,它主要包括材料成品出入库单、工资单、费用支出单、库存盘点表等,这些为税收的缴纳、成本的核算、收入的确认、利润的核定奠定了基础,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另外企业也应建立健全报销手续,财务人员应做到不合法的票据不予受理,堵塞报销过程中的漏洞。
风险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信息 瞬息万变,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要自负盈亏,因此必须增加销售、降低成本,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业主和财务人员必须树立风险观念,合理决策。
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和商誉、信息 等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的观念。
现金流量观念。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经营质量的重要标准,在许多情况下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加重要。一个企业即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但由于现金流量不足造成财务状况恶化,照样会使企业破产。应该特别重视现金流量的控制,加强对现金收支的管理。
利润最大化观念。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财务管理必须树立利润最大化观念。为了实现利润目标,必须加强收入、成本、费用、资金等指标的控制,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
(二)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
私营企业的领导人要认真学习新《会计法》、《税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法制观念,要真正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选聘高素质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财务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这就要求私营企业主要淡化家族观念以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独特的企业文化 吸引和稳定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以进一步规范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
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 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私营企业应注意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私营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从而分散投资风险,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调整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还要考虑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趋势,合理安排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之间的结构,以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要实务工作者能够注意到影响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市场因素,同时又不忽视企业自身特有的因素,统筹考虑,全面安排,采用科学的优化资本结构决策程序,注意优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着眼企业整体策略,就能较好的调整优化现阶段的企业资本结构,适应企业未来经营需要。
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决策是对多因素综合评判的过程,在这个复杂过程中决策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的资本结构最终调整值要与其发展情况相适应,在不同时期其取值也要相应变化。第二,从长远来看企业调整资本结构主。要依靠企业内部自身力量,毕竟自负盈亏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另外,企业进行资本结构优化应适应和利用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减少阻力,而且更有生命力。第三,确定资本结构最优区间比确定资本结构最佳点更具有实际意义。实践告诉我们把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设定在一个点是不尽合理的,并且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应该在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区域,只要企业经营方向、销售策略等决定企业方向的因素不变,企业资本结构只要在最优区域内都是可以接受的,企业也没必要经常调整。
(五)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保证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私营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宜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以目标利润为前提,编制全面的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损益表预算,使企业生产经营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年度预算编制后,应将各预算指标进行分解,根据实际情况分解为月度预算,进行月度经济活动分析,找出问题和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以利于采取相应的对策。每月结束后,根据该月各项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再对下月及年底的生产经营进行滚动预算。年度结束后,应对全年的资金管理、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地分析,找出影响预算完成的各因素,发现不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制定严密、详细、可行的预算计划,制定详细的计划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财务部门有精干人员参与这项工作;预算的执行、总结、分析也是很重要的方面,通过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分析,能够发现变动因素及原因,使企业采取的对策更具有针对性。
(六)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当前,国家经济处于转型期,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条款,企业应当抓住机会,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采取节税措施,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现在,各种经济类法律、法规更新很快,企业应当注意收集、研究各项政策规定,充分利用政策赋予企业的权利,并指导具体核算的人员进行日常工作,避免因政策理解错误导致的企业损失。另外企业应积极推行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调动全体职工参加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使财务管理能够长期有效的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所认同,相信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必会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企业盈利。
(七)解决融资问题
由于私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银行只把贷款重点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使私营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私营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发展态势是其顺畅融资的先决条件。不同的企业获取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能力是不同的。私营企业要分析自己的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考虑自己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融资要有规划,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要采取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植私营企业的发展给以必要的贷款额度。银行可根据私营企业的信用度和经营实力考虑给其贷款数量。私营企业还应考虑上市、发行股票债券等来筹集资金,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资金问题解决了私营企业才能在良好的管理方式下健康发展。提高信用度:一是提高私营企业整体素质。通过改善其管理水平,帮助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建立针对私营企业的信用等级制度。建设诚信的企业文化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企业的美誉度。二是加强私营企业与金融界的沟通,以改变银行界对私营企业的一些偏见,给予私营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同等待遇,消除企业融资的所有制歧视,减少私营企业向银行融资过程中非利率成本的“恶性”增加。
(八)重视货币时间价值,做出科学 的投资决策
对于个人投资来说,我们要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将不同时点的资金换算到相同时点上的方法,搞清楚资金到底处在何时点上,在日常生活中多考虑时间价值的影响就差不多了。对企业来说,企业应有一批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还应有一批效率高,能力强的市场调查人员,收集决策所需的资料,以便决策人员进行周密的市场和全面的可行性论证,保证决策的安全性和科学 性。制约乱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可靠性、效益性。企业还必须建立相关制度保证其投资决策的贯彻实施,对投资进行规范管理。职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除此之外,企业还需在决策实施后,跟踪实施结果,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新的决策。当然,企业的投资决策不能只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还有项目自身的一些因素以及政府的政策等因素,这些都要有相应地考虑。
(九)重视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
私营企业应当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全、求快、求强的需要,尽快找出新的利润增长点,避开低层次的价格战。应当不断的开发新产品,不仅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而且要在开发后主动向客户推广、推荐,不仅要占领已有市场,而且要引导和开辟新的市场。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是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前提。运用横向联合、委托开发,和一些与自身产业相关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它们的科研优势为自己的产品创新服务。这样做既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又降低了单靠自身力量进行开发的投资和风险。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公司的方式,对进行高科技产品开发的`企业进行资金扶持。
政府还应从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等方面鼓励企业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工作。例如,在税收上,对于一些从事高科技产品生产、开发的企业,有针对性地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在金融方面,国家银行应对企业用于技术改造、创新的融资给予利率上的优惠等,促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改造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
四、阐述私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中小型私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不断地增加,它在增加税收、提供就业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私营企业财务管理薄弱这一状况严重影响它的发展,强化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势在必行,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中小型私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弄清中小型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并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总之,私营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应该依托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克服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带来的弊端,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成本、效率为核心,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庆成。财务管理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张厚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张萍。浅谈如何加强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6)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钱凤娟,王晓娣。私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2005(6)。
[6] 白璐、陈锦琴。“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创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月第22卷第1期。
[7]高存远。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J].财务与会计,(4)
[8]都新英。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6(8)。
[9]刘向群。 “对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思考”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第2期。
大专会计论文范文1:会计教育发展现状 篇17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会计人员的个人工作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会计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财务知识和专业会计知识是当前我国会计教育需要加强的重要的部分,丰富会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水平,以及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是会计教育的主要目的。我国的会计教育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时代的发展对培养所需要的会计人才的方式和内容都有了新的要求,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体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进而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是我国会计教育中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对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的发展进行展望,期望为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会计教育;现状;发展
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很多产业的发展,同时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会计人才的需求也是如此。现如今我国的会计教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相关的教育理念不够明确,学习体制不够完善和目标的脱离现实等都让我国会计教育的水平相对而言比较低下,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等都不满足社会的要求。我们想要提高我国的会计人员的水平就必须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完善会计教育的体制、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才能够拉近我国与世界会计人员的水平,促进会计教育的发展。
1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
实践与理论分离
现如今我国的会计教育大都是直接向学生们灌输会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枯燥,学生们不仅没有对会计知识产生足够的认识也丧失了对会计知识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为了拿到一个会计资格证书,不注重会计知识的学习和会计的实践体会。其中重要的两个原因如下:其一是会计教育的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不当,学生们所学到的会计知识与实际生活不符,不能在生活中进行验证,故而很多的会计方面的知识都是学过就忘,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能够合理的进行应用,当遇到相关的问题时又临时去学习,不仅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并且再次学习的效率也不高,仅仅从书面知识上了解大概不能够仔细的理解所讲述的内容。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对人才的培养都是理论与实践并进的,同时各种行业的知识也都有涉猎,不再仅追求术业有专攻反而向着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方向前进[1]。我国在进行会计教育的过程中,该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设计比较单一,除了一些必要的政治课程和数学课程之外大都是相关的会计课程,并没有设立一些其他的人文、科技等课程。这种课程安排让学生的视野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其他知识方面处于弱势,尤其是计算机方面。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 其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过少,不能够熟练的做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一般都是生活在校园的环境中,很少接触到市场和经济环境,对很多的企业的知识不够了解。并且会计教育的课程中只包含一些基础的理论课程和大范围上面的理论知识,对于很多的企业的会计知识的细节不够详细,老师们不能够对企业中的很多细节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只能够靠背的方式学习会计知识,在毕业之后不能够符合企业的人才要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比较困难,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
我国的会计教育的培养目的是向社会输送能够从事相关职业的人才,期望弥补我国在会计行业上面的人员缺失。在刚改革开放时,这种会计教育的目的能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大量的会计人员。不过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会计教育的层次、深度和制度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提高我国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这一改变的必然结果。同时,市场和经济的变化多端和会计教育课程上课程变化都没有对会计教育的目标进行明确的定义,也模糊了会计教育的培养目的。
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会计教育的体系和体制不够完善让其为社会输送的会计人才的效果打了折扣,不能够发挥其真实的作用。其一是会计教育的专业设置不符合时代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在专业课程的确定和排位上,领导们时常对专业的安排上比较随意,合并和增减专业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长远的会计人才培养和全方位人才的培养计划没有贯彻执行。我国的会计教育课程上,出了一些有用的相关专业外还设置了其他一些专业,这些专业都是没有很大实用价值,是一些可有可无的专业,与实际生活的相关性不强,不能够锻炼到学生的能力和开拓视野的效果,浪费了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段。会计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只对会计方面的知识有很浅显的了解,既不能够满足会计人才的要求也不符合新时代对全方位人才的培养计划,并且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和专业技能低下等都是我国会计教育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后果。会计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分类也符合课程的内涵,造成专业的设置和分类等设定不符合时代要求。其二是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比较少而且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等都让会计教育的课程设定不符合人才计划的要求。很多公开的课程都添加到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课程中,很多科技、社会和一些会计课程都被忽略了,培养的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有限,不能够符合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会计知识的范围面比较窄,其他行业的知识又不了解严重的阻碍了大学生的今后的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在工作中可能受到很大的打击。其三是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与时俱进也不够完整。我国的会计教育方面关于会计知识的教学大纲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教学内容也存在着异议,让高校在进行会计教育中难以抉择,教学内容一般都是集合大部分教学标准的共同部分,并且没有及时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很多年都沿用同一会计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们所接受的会计知识系统没有与时俱进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不满足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的专业课程的知识上面存在重复的内容,浪费同学和老师的时间也没有取得更好的学习效率,如会计教育中的成本控制内容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上都有讲述。
教育理念不明确
我国会计教育中的教育理念的不明确是我国会计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这种理念的不明确让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找不到教学的主次,学生们也相应的不能够取得较好的会计能力,学习能力不满足社会的需求[2]。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比较注重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个人素质的提升;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的要求比较严格,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只要学习好就一切都好的意识,不关注其他方面技能和知识的锻炼和积累,在学习过程中也比较重视那些重点的科目,在很多综合性的素质培养的课堂上做其他事情,个人的素质没有得到提高,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会受到很多的影响。其二是对专业技能的重视超过了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定。会计是一个对企业的财务有着很大影响的职位,做好会计的工作与个人的职业素养和法规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现如今有很多会计人员没有遵循法律的要求而贪污受贿等给企业造成了很大损失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加强会计教育中法律法规内容的讲授是十分必要的,要让会计人员在心中设定一杆秤,衡量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是否符合标准。其三是在会计教育中看中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的记忆程度而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会计是一项管理经济的工作,需要我们在理论中思考,在实践中学习,在思考中理解和融会贯通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中去。老师们利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们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并且运用到工作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对今后学生在工作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3]。不过从我国的会计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的会计教育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在利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和分析,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比较的枯燥无味,仅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而已,没有引发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教育层次分层不清晰
我国的会计教育的层次分层不清晰,比较偏向于会计学历方面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会计教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更加倾向于会计学历层次的教育,很多的专门的会计教育机构都相继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发展可能会导致会计行业的人才的严重缺失。我国会计教育在层次上分层不清晰的问题虽然还没有显现出来,但是还是能够从会计教育的结构上可以发现,并且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这方面的问题早晚都会给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我国如何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来为企业输送更加符合要求的会计人才以及增强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和个人竞争力等都是现如今所面临的亟待解决会计教育行业中的问题。我国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针对会计教育这一方面进行改革,�
2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前景展望
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下,我国的会计教育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既是我国会计教育的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当我国的会计教育跨过这一道阻碍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会计教育前景十分好,需要我们能够对此进行正确的引导,实现我国会计教育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我国会计教育需要更加贴近国际水平,向着国际化的水平发展是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想要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需要我们对会计教育的教师、学科等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其中教师方面的国际化发展就是在会计教育中要首先培养或者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只有在这一方面上的资源足够丰富才能够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会计人才,是实现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基石。我们在组建更加靠近国际化的会计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注重会计教师的自身的会计知识的储备和更新,增加会计教师的来源通道,保证会计教育中教师自身会计知识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为保证培养出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中的会计人才奠定基础。另外还要建立一个相关的会计知识的交流会,并对会计教育的老师们进行分类和分层,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毕竟老师资源是培� 在对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老师水平的国际化也需要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这是会计教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另一方面的发展趋势就是学科的国际化。我国在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后教育的观念逐渐向国际的教育观念靠拢,迟早只看重学历而不注重自身的工作能力的观念将会逐渐被企业淘汰,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方面发展的工作能力强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大,所以会计教育向着会计学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是一种必然的发展方向[5]。对会计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最佳的促进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将会计教育的教学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到相关的会计知识也要对其他学科有所涉猎,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一些可有可无的课程也可以酌情删减,为快速培养人才提供所必须的时间。其次是对老师们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向着学生们更加喜欢、老师们更加轻松的方向进行,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为培养学生更强的工作能力做出贡献。
3总结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会计教育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会计教育的发展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克服困难,向着更加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教育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冠军,张亚连。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财会通讯,2011(12):26-28.
〔2〕李震。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会计之友,2011(18):120-121.
〔3〕王秀芬。河南省会计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71-174.
〔4〕吴平。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03):112-114+120.
〔5〕__斌。国外会计伦理教育:现状与启示[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03):50-56.
会计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篇18
摘要:本文针对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遵守的原则、改革的思路进行认真的理论阐述,指出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核算体系;思考
一、会计政策选择概述
国际会计准则将会计政策定义为“在编制会计报告时,管理人员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法规和程序。但在使用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用最能恰当地表明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政策。”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
会计政策选择是会计主体一种有目的的、在会计政策中进行挑选的行为,它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会计政策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即对以往选定的会计政策进行调整。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种行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
同时,会计准则中的真空地带——即没有规定的一些超前、特殊的经济业务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之处,也属于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此时企业拥有完全的选择权。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将导致企业各个关系集团之间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因此,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问题。
(二)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原因分析
1、会计政策选择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
所谓经济后果,是指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影响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从本质上说,经济后果就是认为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化是有影响的,虽然可能不影响企业现金流量,但却能影响企业的价值及其股票价格。会计规范制在制定准则或规章时,要考虑制定会计规范的`成本;会计规范使用者要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因此,会计规范是规范制定者和各利益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产物;是在相互平衡妥协的基础上暂被利益各方认同的准则。
2、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合约,它的制定并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在不断地博弈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均衡,从而不断完善修订准则。因此,会计准则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这就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这也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
二、会计政策选择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在我国,会计政策一般是国家或政府为规范会计运行,对其运行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所做出的制度安排。从而达到在社会各个主体之间合理地调节和分配社会收益,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因此,所有政策的选择必须遵循国家的意志,各个会计主体必须严格地遵循宏观会计政策的原则和程序,做出符合其规范的选择,不能超越国家规范而滥用会计政策。
(二)公允性原则
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善,给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们一定要注意利益协调而不是损人利己。
(三)一贯性原则
为了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该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也要灵活理解和运用,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就应该从经济环境和自身经营情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
(四)成本效益原则
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操作及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在考虑自身经营特点和基本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
(五)谨慎性原则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应该抱有投机心理,而应采纳谨慎的态度,合理的核算企业的或有事项,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企业风险和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政策的选择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38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一项基本准则,新的会计准则涵盖除小企业外的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新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施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换言之,除了上市公司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外,对于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差异的地方,其他企业仍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仅限于上市公司,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较,二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基于不同的核算标准,导致其可比性进一步降低。另外,新准则体系下的许多理论和做法与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务实有相当大的差异,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在新理念的贯彻和执行下,新准则中的一些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也产生了相应变化。这些账务处理的变化能否得到很好的执行与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和会计人员来说将是一个新的任务与考验。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新准则规定了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现实中如何选择、如何计量,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变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选择会计政策包括一系列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包括:资产计价基础、存货计价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合同收入的确认方法等。
四、会计政策改革的思考
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管理模式。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会计政策改革的进程,会计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是一个长期性的,渐进的过程。因此,会计准则和制度往往是在实践中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业务特点,逐步建立颁布新的准则体系,并不断完善现有会计规范体系。
而由于我国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大,加之相关会计从业人员水平有限,整体素质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达到较高标准。所以,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切实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涵,发挥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作用,进而提高会计职业界的整体实物水平,更好地选择适合的会计政策,在遵守合法性原则和成本效益等原则的同时,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准则与制度的配套和自身的完善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暂时还无法取消企业会计制度,绝大多数的企业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会计制度。为了避免准则与制度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还应该加快修订《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使之部分内容与会计准则尽可能匹配。另外,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制定尚不成熟,仅有的38条会计准则并不能涵盖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如退休金会计等很多领域都没有出台具体的准则规定。因此,我国会计准则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责任
我国目前法律体系的缺陷之一就是对法律责任的关注不够,不是处罚太轻就是处罚条款模糊。如果对经济犯罪加大惩罚力度或者更加明确惩罚条款,这样一来,在相关责任人有犯错的企图时总会首先考虑到由此而付出的代价,当他的成本相对较大时,自然就会放弃一些负面行动,从而大大降低经济事件的犯罪率。
(三)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源头上遏制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好办法。因此我们应当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先进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规范会计政策选择。
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会计政策选择权的监管力度,充分、准确的信息公开可以有效遏制管理当局为了个人利益利用会计政策操纵企业利润,损害其他各方的利益。因而,应该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特别是会计政策的选用、变更应予以充分及时的揭示。
会计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篇19
摘要:当传统会计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这场会计行业的革新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互联网+”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出发,针对我国目前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对基于“互联网+”会计人才培养进行新思考,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一、“互联网+”对会计职业的影响
1.推进会计技术的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数据库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所带来不仅是工作效率的提升,更为重要是会计信息化的大规模普及。
需要会计人才将会计专业知识与IT技术相融合,让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通过互联网得以传递和应用,实现会计工作与“互联网+”的接触,实现会计信息化。
2.催化会计职能的转变
传统会计的基本职称是核算和监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化让会计人员告别了繁重的手工账务处理,会计职能也由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型。更多的参与企业预测和决策工作,具备对外投资、对内监控的管理工作,发展管理会计的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
3.促进会计人员的转型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原来许多不相容行业有了交叉点,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不仅要会传统的账务处理,还有具备经济法、税法、企业管理等知识;不仅能报税、会做账,还懂金融、懂计算机等方面的内容,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引领会计服务模式的升级
传统的会计服务模式,环节多、手续繁琐、耗费时间长。“互联网+”促进了会计服务模式的升级,很多会计工作由线下转为线上,电子支票、电子发票、网上银行等技术使企业很多会计工作可以“不用见面”即可完成,打破了地域限制,不再有空间界限。依托互联网技术,使会计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简化了工作流程,实现了服务模式完美升级。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弹性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没有与时俱进、实时更变。
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基于手工会计核算而定位,没有及时去适应信息化变革,没有进行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弹性,未能适时转变“互联网+”时代下会计人才培养所需,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陈旧
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了本专业学生知识获取的结构以及接受知识的难以程度。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基于线下会计即手工会计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而设置。虽然也开设了计算机、风险管理、战略决策等课程,但缺乏与“互联网+”的融合,重技能而轻素质,对学生仅是财务操作的讲授。
而“互联网+”背景下,财务人员所必需的大数据搜集、分析、整理等能力培养没有纳入课程体系,未能从本质上解决当前对会计人才所需,缺乏工作胜任能力。
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会计事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授业解惑在课程学习中必不可少,其个人能力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传统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基础很扎实,但知识体系相对落后。对大数据、云计算、网上支付等互联网技术了解不多,无法将其与原有知识体系相融合,进行更新。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需要会计人才熟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而教师在教学中却无法将互联网思维、技术与专业知识融通讲授,导致教学无法满足社会所需。
4.无纸化考试模式不适应
随着会计职称无纸化考试形式的全国应用与执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考试由传统纸质模式向无纸化转变势在必行。而目前高职院校由于软、硬件等条件的制约,平时测验与期末考核大部分仍通过笔和纸的形式来完成。平时学生习惯了纸质练习和考试模式,甚至习惯了在试卷上做标记,面对机考,即无纸化考试时会不知所措,不习惯,难以快速进入考试状态。
少数学生还因为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差,不习惯使用键盘、鼠标完成答题过程,甚至对计算机内的计算器都不适应,加上对操作界面的不熟悉等,使得会计职称考试时手忙脚乱,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发挥,出现考试失利。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确定会计培养新目标
在原有传统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融合“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根据自身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新目标。要以信息化财务建设为背景,适应“互联网+”及转型这
依据会计人才培养新目标,其培养出的学生在未来工作中上手快,具备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并重,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信息化并重的能力,掌握较强的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建立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是典型的覆盖广、就业高的专业。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就要与时俱进的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物流产业的日趋成熟,新的经济业务迫切急需新的会计核算手段和管理方式,网络财务应运而生,会计主体呈现出虚拟性与空间上的跨越性。基于此,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参考原有课程框架基础上,保留必备核心课程,引进“互联网+”时代下会计人才所需的课程,增设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移动互联网技术、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
同时降低理论学时,加大实践操作的教学,注重实践案例的教学,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结合网络实训平台,增设模拟网上申报实训、企业创立与管理实训、职业岗位实践等实践课程,改变原先单一的试卷考核,替代为撰写报告、PPT汇报、案例分析等过程性考核。总而言之,在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让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课程上与“互联网+”技术齐头并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加强适应无纸化考试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会计职称考试模式由笔试改为无纸化,考核知识点更加贴近工作岗位实际,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的教育能力也要提高,与时俱进,深刻把握考试的新变化和新政策。
一方面有针对性开展师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随时掌握会计职称考试的政策,促进专业教师主动去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
另一方面,为了使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积极开展下企业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深入到不同类型企业实习,到会计工作一线全面接触,参与不同单位的项目实施,努力完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双师素质。同时根据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安排,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有大量实践工作经验的优秀会计人员走进课堂,兼任兼职或客座教师。向学生讲授企业实际工作中最新的业务流程、方法等,让学生明确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实习状态,缩短就业适应时间,实现就业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曹明才。“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149-150.
[2]孙迎坤,李永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究---以河北经贸大学会计专业为例[J].中国市场,2017(33):199-200.
[3]卞丹丹。“互联网+”视域下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2):12+14.
[4]郭兆颖.“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7(5):65-67.
会计核算审核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篇20
(一)会计信息审核难以确定其真实性
在对企业会计单位进行审核当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是会计信息难以确定其真实性、会计账本信息不全面、不规范等情况时有发生。在不少的事业单位当中会计在进行报告总结的时候并不能全部的按照实情进行展现出来,甚至是有的收入不能全部的展出,或者是重要的会计事项在规定的报表中也无法表达。同时事业单位各项支出、收入、资产等多没有经过严密谨慎的核实,这也就表明了不少事业单位当中存在着偷报漏报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在各事业单位当中都又发生而且也是屡禁不止。同时会计信息不规范导致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着许多的随意性,体现不出财务在事业单位当中的重要位置甚至有的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导致了企业资产流失等事情时有发生[1]。
会计自身能力差 篇21
在会计进行单位经济事务进行核算中,由于各方面的报账员都不能进行及时的报账,只会通过月测算的手段进行报表资料的提供,使得事业单位领导与报账员不能对本单位的各种债务财务方面进行及时的掌握,这不仅给会计审核计算当中带来了不便的麻烦,而且还使单位的会计账目混乱不堪。通常在原始的凭证方面体现为规定内容填写不实,审核计算不认真等现象。同时在对账目进行登记的时候对账目处理研究不科学,记账资料填写的过于敷衍,特别是部分单位党总存在着的企业单位观念法制素质淡薄,或因自身原因对账目进行虚报谎报等。
全面提高对于会计工作的管理制度 篇22
财务会计在进行计算审核总结的时候由于疏忽监管经常出现各种的行为漏洞,在对于做好财务会计工作的时候,外部与会计内部的制作方面有许多的重要性质。在事业单位当中财务制度具有很大的意义,财务管理制度应该分为四个小部分,第一部分是规章性制度、第二部分是程序性制度、第三部分是标准性制度和第四部分的复合性制度。只有做到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当中的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在事业单位当中应该从内进行严格的进行管理,明确个方位的岗位职责,在对内部管理上要按照科学的管理方式,做到严格可控的内部管理工作[3]。
会计学毕业论文 篇23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靠企业并购使企业发展更加迅速。企业之所以进行并购就是为了获取对他方企业的控制权,但企业并购具有相当高的风险,企业并购是否 本文着眼于国内企业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及企业并购中产生的财务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规避策略,即企业需正确估计并购的价格、融资渠道需多样化、优化并购交易时的支付方式以及并购后有效整合企业,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价值评估;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并购活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大的有效手段,对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有很大作用。企业并购是一项投资、融资行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中,对并购活动的成功起关键作用。所以,在企业并购过程中须对财务风险做好防范,这对并购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一、企业并购动因
企业并购的动因有取得规模效应、取得战略机会、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获得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并购可以使企业规模得以扩展,合理的资源配置可大规模生产单一产品,单位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通过并购可获取战略机会。一方面是为获得市场上的占有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行业的风险。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扩展企业生产规模,实现企业的增长。通过并购,企业获得被并购企业的资源,分享他们的经验,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并购之后不仅可以实现在产品、管理、技术的互补性,而且可以实现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并最终促进企业发展。
二、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并购中的几种财务风险相互联系、制约,它们主要包括定价风险、融资、支付及财务整合风险。
(一)企业并购估价风险。在并购过程中,价值评估风险一方面是由财务报表引起的,企业通过财务报表了解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等信息,而被并购方有时为了一己之利,隐瞒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这极易使并购方高估目标企业价值;另一方面是价值评估,并购企业在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时,中介机构故意选择不恰当的评估方法来取得一己之利,导致价值评估结果与企业实际价值有很大的偏差。另外,评估参数的选择会由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否来决定,这也会对目标企业价值的真实反映有所影响。
(二)企业并购融资风险。企业并购融资风险是指企业为确保并购资本的需求而进行融资,由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与筹集资金对企业经营影响而带来的风险。企业融资的方式将影响融资风险的大小。企业并购融资方式有自有资金、发行股票、债券及信贷融资等。当企业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时,会计毕业论文虽会使得并构成本有所下降,但会导致现金短缺现象的出现,产生财务风险。股权融资虽然风险小,但资本成本高,股权增加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权益,影响其资本结构。债券和信贷融资虽然资本成本比较低,然而,在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时,就会致使企业面对债务压力。
(三)企业并购支付风险。并购支付风险就是说并购方为实现购买,选取何种支付方法所造成的风险。不同方式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及风险大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最简易的方式是现金支付,能控制目标企业,但会有一定的资金负担。若选取股权支付的方式,会使并购方成本增加,减少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混合支付是指企业采用现金、股票及债券支付等组合支付。混合支付会使资本结构拥有良好的状态有很大的难度,并购后财务整合难度会更大。所以,混合支付也会有一定的风险。各种支付方式带来的风险均会有所不同,并购方对方式的选取可以减少一定的风险。
(四)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在并购交易完成后,并购企业需要对被并购方进行一系列全方面的整合,其中,财务整合是重中之重。当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若财务行为不妥,潜在的财务风险会发生,继而会出现并购成本增加、资金短缺等现象,这些均会阻碍企业发展;在整合期内双方也许会因财务制度及机构设置产生相反意见,致使企业产生一定的损失;企业内部也应做好监控措施,否则会有财务风险的产生。
三、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规避策略
(一)合理确定并购企业价值,规避评估风险。在确定并购前,并购方特别需对被并购方的财务状况做细致的分析,保证所了解的各个方面信息是准确无误的,这将会使企业遇到的财务风险减少。并购企业应逐步完善价值评估体系,采取合适的评估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可能得到相异的估价,并购方可依据并购时的动机,选择不同的定价模型,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就可合理确定被并购方价值,使估价风险下降。企业还应用调查的方式分析被并购方资产构成及分析也许会出现的财务陷阱。另外,并购方应有效运用报表以外信息,觉察报表中可能有的漏洞,继而使并购的估价风险有所降低。
(二)拓展融资渠道,规避融资风险。资本性支出是企业并购的前提条件,但根据企业自身的现金状况不能满足并购所需资金,最理想的融资渠道是借助外部资金满足自身需求,保证企业并购过程中资金链更持久。合理的预算融资需求量及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可更好地降低企业融资风险的发生率。另外,并购企业应积极开展不同的。融资渠道来使其多样化,来确保融资结构的合理,使用灵活的方式来降低现金的支出额,例如采用股权、债券支付等多种支付的混合。还有,政府部门应积极研究多样的融资渠道,例如建立投资银行、完善资本市场和设立并购基金等,保证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化。
(三)支付方式的多样化,规避支付风险。企业并购选用不同的支付方式,其带来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各种并购支付方式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并购方可根据其财务状况及被并购方的意向,将现金、股票及债券支付等设计为不相同的组合,分散单一支付的风险,使并购成本降低。随着中国并购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并购操作流程的不断规范,并购方应根据自身的财务情况,选取支付方式时采用现金、债务及股票等方式的不同组合,加大对混合支付的研究,选用公司及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等证券组合来进行并购支付。
(四)有效整合并购后的财务风险。为了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及协同效应,构建新企业核心及价值,在并购交易完成之后,并购方须将自身和被并购方的资源进行整合。企业可从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等方面加大对财务的监控。另有,完善对财务的整合。并购结束之后,企业应在熟悉目标企业的生产方式、财务状况、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情况,提出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其列入自身的预算管理体系之内。最后,企业还应对资产及负债等财务资源合理地优化配置和整合。
在并购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财务风险,其是各类风险的综合反映。所以,在并购过程中,企业要不断地改善其内部的风险控制体系,有效规避财务风险,这有助于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实现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大专会计论文范文2: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分析 篇24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国有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会计集中核算被广泛的应用。会计集中核算是一种有效的会计管理方式,采用这一核算方式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其经济效益。本文将对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策略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可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更加高效地对下属单位进行会计监督和管理,增强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贪污和资金的闲置及浪费。会计集中核算是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一种适合国有企业发展现状的会计核算方式,适应了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国有企业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管理,落实和全面实行会计管理政策,合理的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有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面的掌握下属单位的财务状况,及时发现下属单位的财务问题,以及会计集中核算中遇到的障碍,从而解决问题,使企业规避风险,顺利运行。此外,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下属单位自行管理资金的管理模式,避免其出现资金管理混乱和资金短缺的现象,使企业更加灵活、自由地运用资金,优化资金配置。
二、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与实物资产管理相分离
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对企业各下级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账务核算,但是下级单位的实物资产还是由各单位自行管理,这必然会出现下级单位的账务信息与实物资产不符的情况。事实上,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只是侧重于账面价值的核算,却忽视了对各单位实际资产状况的管理,造成会计集中核算与各单位实物资产管理相分离的情况,使得企业无法及时了解下级单位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变化,账实核对不及时,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
(二)会计核算与其他部门配合度不高
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与其他管理部门的人员缺少配合,这影响到企业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以及财务工作效果。目前,许多国有企业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制度尚不完善,未能明确核算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相互监督,造成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较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后,核算中心人员的工作范围扩大,工作量也会加大,因而无暇顾及其他部门的业务情况,缺少相应的配合工作,有时还会出现财务问题混乱等情况。
(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会计集中核算实施之后,集中核算中心会把重心放在对下级单位资金状况的监督上,监督其资金的使用情况,但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工作质量难以保证。过分重视监督职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会计的基础职能,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把控和稽核并不严谨,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一些国有企业处理不好集权与放权的关系,过于集权就会对下级单位管的过严,使下级单位失去积极性,而过于放权又会出现管理过于松散的情况。
(四)会计核算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许多会计人员对基本业务非常熟练,但是对会计软件的应用却不大精通。实际工作中,集中核算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懂得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还要精通会计电算化,懂得如何运用财务软件等。会计人员缺乏对电算化和财务软件的了解,这会大大降低其工作效率。
三、加强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策略
(一)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不仅要着重核实账面信息,还要注重对下级公司实物资产的管理,而下级公司也要履行好自身的管理责任,认真的核对账面信息与实物资产,定期与集团公司核对资产情况。此外,企业与下级单位都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提高财务人员对实物资产的监督和管理能力。对于遵守企业内控管理制度,表现好的会计人员要给予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二)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配合
会计集中核算部门要与其他部门紧密配合,明确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职责,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便于下级单位经济业务的开展与会计核算。一方面,要增强各部门对本职工作的熟悉程度,从制度上强化其在业务上的协调与配合,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会计核算部门要主动与其他部门沟通,共同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的清查,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下级单位也要配合集团企业会计审核的清查工作,加强财务会计的监督管理,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三)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
国有企业要转变管理观念,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严格执行操作程序,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资产监管制度,加强对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监管,确保国有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具体而言,在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将责任明确到人,建立明细分类账目,及时掌握各个环节的资产流动情况并予以记录。同时,要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采用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方法。核算中心要完善内部审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会计业务质量。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使会计核算与监督有机结合在一起,保证国有企业的资产保值与增值。
(四)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电算化技能
国有企业要逐步招聘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择优录取,并定期的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会计知识和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同时,要给在职的会计的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提高会计专业素质,尤其是要掌握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以及财务软件的应用,以提高其工作效率。此外,还要提升网络管理人员的财务会计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对财务软件进行维护,对出现的会计业务问题和紧急情况能够快速反应并及时处理,避免企业出现更大的经济损失。
四、结束语
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有效提高国有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性,为企业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基础。企业要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就应加强内控管理和实物资产的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从而有效提高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雷。对企业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思考[J]。会计师,2012
[2]许国平。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主管部门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