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论文范例【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初中历史论文范例【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历史论文【第一篇】

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节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南京条约》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南京条约》的四条主要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开埠”和“议税”四个词语进行记忆,然后让学生们思考这四个条款对中国分别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危害。通过总结,学生可以更轻松记住《南京条约》的几条内容,而且在讲解了《南京条约》之后便让学生思考其影响,也会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养成挖掘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马关条约》后,学生也会主动思考《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新的影响。教会学生在面对相似的历史知识时如何进行类比,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也能够熟练利用总结归纳、类比分析等学习方法。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努力打破常规,利用初中生爱听故事、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通过创作小故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集中学生注意力,并将学生带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知识学习,帮助教师将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实现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维度。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节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些清朝的大官员们都是谁么?”学生大都表示不认识,教师继续说:“其实啊,这几位是当时倡导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同学们不认识他们,但一定认识下面这些东西,这些东西能出现在中国都跟他们有关系哦。”然后教师向同学们展示报刊、京师同文馆、电报、铁路等图片。有的学生看后说道:“原来这些都是他们发明的啊!”马上有学生反驳说:“不可能,我记得这些都是外国人发明的。“”说的没错,这些东西的确是外国人发明的,他们几位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把这些技术引入中国的。”教师说,“同学们,你们快看看课本,洋务运动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洋务运动会引进这些外国人的东西呢?”这样一来,教师很好地将洋务运动这一章节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且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消除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恐惧感。

三、加强讨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交流和讨论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实现对同一历史知识的思考方式、认知角度的互换,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而且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互动,最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每节课完成课堂内容的讲解后,向学生提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探究性课题,并留出专门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组织主题辩论的活动,将学生分为正反两个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学习的某一章节的知识进行辩论。这样,不仅营造出宽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完《秦朝的建立与灭亡》后,教师组织了一次辩论活动课,提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的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两个观点。在辩论开始后,教师并不参与到双方的辩论中去,而是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错和引导。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特别是出现学生在辩论时偏离课堂内容,扰乱课堂秩序时,老师能够及时地制止和控制。例如,在辩论时谈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时,“过大于功”的一方学生对这一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这对我国的文学发展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对研究古文学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而“功大于过”一方有位同学接到:“没有焚书坑儒的话,我们现在要学的书就更多了,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教师这时站了出来,及时制止了这位同学,才没有使场面失去控制。这种交流和辩论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于课堂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四、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对于自主探究性学习而言,疑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所谓“学贵存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质疑,是探究学习的第一步。特别是初中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在面对很多历史问题的时候往往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对历史中很多人和事提出质疑。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时,不能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否定和打压,要鼓励学生的质疑,并在课堂中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教师还要对历史教材进行充分的解读,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重难点找出自己存有疑问的地方,帮助学生确定探究主题,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实现自主探究学习。长征是红一方面军在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时而实行的战略大转移。当时在学习这一内容时,部分同学对这一决策提出了质疑,认为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牺牲了这么多优秀的干部和士兵完成的长征付出的代价太惨重,所以长征这个决策犯了重大错误。教师耐心听完后并不忙于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表扬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以此为主题,要求学生对进行长征的背景、评价、意义等进行探究。学生通过积极查阅资料、与长辈交流等途径,了解了当时红军所处的危险境地,明白了作出长征这一决策的被迫性,理解了长征对于保全革命基干力量,使革命转危为安的重要意义,改变了自己最初的看法。这样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完全源自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质疑,相比于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显然更有帮助。

五、结语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第二篇】

1利用提问的方式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提问方法具体可以总结为两种:归纳比较法和换位提问法。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项关联性和衔接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已学知识的比较和分析能够提高新知识的学习效率。通过不断的历史知识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就可以利用归纳比较法对未知历史知识进行探索。不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是一理通百理通的。历史知识学习也是一样的,通过对一类事物的比较或是相关事件比较,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另外一种就是换位提问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和心理特点架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换位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提出同时期几个人物让学生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并说明原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历史背景思考当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开设“对话”式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组成问题提问和讨论小组,利用辩论和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其成为课堂主人,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勇敢的迎接挑战,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比如说反法西斯战争,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能够以少数人的劣势占领大半个中国,都有哪方面因素?学生必然会对此中说纷纭,这时就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让同样观点的同学组成一组,由学生自由发言,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思维严密性和全面性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对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3坚持“以学生为本“”问题为纽带”的历史教学理念

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首先应从教育观念入手,初中历史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问题为纽带的全新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历史学习环境,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在传统的硬式灌输学习理念影响下,造成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严重缺失,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应积极改进这一状况,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产生课堂主人翁的自觉,成为课堂的主人。坚持“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形成问题意识。

4结束语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兴趣;能力;巧用

一直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就是死记硬背,把知识点背下来就行了,学生认为中考开卷考试,也不重视。那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巧用教材――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善用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一段段精辟的课前引言,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激发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如在上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的时候,我就问学生“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而且是唯一一位女皇帝,你们知道她是谁吗?”有的学生说是武则天,有的说是慈禧太后。等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我才开始讲新课。进而,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知识,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二、巧用历史文献资料,增强学生理解运用能力

现在的历史教材中往往穿插着大量的文献资料,有些是重要文献,有些是名人名言和警句,有些是民间谚语,这些是教材立论的依据。恰当运用,既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能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增加对历史的亲近感,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活用历史地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史的能力

人们常说“政史地不分家”,特别是史、地两门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学得的历史知识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利用历史地图,架构历史的空间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有助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四、妙用辅助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教材的正文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而课文中大部分的楷体字,则是供同学们自学和阅读的内容。有的是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知识;有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简介。利用得好,就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

五、利用历史图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打开现行初中历史教材,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历史图片,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精美的艺术作品等,这些插图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教学中恰当组织学生赏析,既能形象直观地再现人类社会过去的历史,又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应用引导,优化讨论

作为教师要应用、引导课堂讨论,使讨论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以教材为依托。因而教师要适时引导讨论,有效监控、管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行为和反应,不要让学生的讨论偏离讨论主题,课堂讨论要始终围绕实现讨论的目标来进行。

总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打造高效课堂关键在老师。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就让我们抱着吸纳革新的态度,将打造高效课堂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吧。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第四篇】

比如在课堂中给学生放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提问:“战争这么残酷,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的人都参与到战争里面,而且是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战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会要求学生去探寻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这样不需要教师专门强调这部分的知识点,学生就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意识的达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再比如在学习唐代历史的时候,那是一个自由强盛的朝代,因此教师此时就可以问学生“如果你生活在唐朝,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激发了起来,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想着“自己究竟是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换位思考,不仅使得学生的历史水平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使得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起来,关键就是要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缓和,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变为像朋友一样的关系的时候,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的时候就没有心理负担,将学习的过程变为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能够得到凸显,教师在课堂中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意识是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和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从而主动积极地去找寻答案。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每个王朝的建国君主都具备着过人的才能,但是到了后期整个国家又出现一种更替的局面,学生就会很疑惑,“为什么后人就不能够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积极思考进行表扬,然后要鼓励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样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就会去找寻资料,去自主地找寻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扩展,思考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课本的束缚,而是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去考虑问题。

三、倾听学生问题,鼓励学生思考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学生的问题,即使是学生的问题比较简单,教师也要进行鼓励。中学生的想象力都比较丰富,对事物也总是有着和成人不一样的见解,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留下专门的时间去倾听学生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发现问题是很美妙的事情,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比如教师让学生进行“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图进行欣赏的时候,许多学生就会问教师“兵马俑这么严整宏伟,那说明秦始皇还是有过人之处,那为什么秦朝还是很快就灭亡?”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先对学生的认真思考进行表扬,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是不是正是因为秦始皇关注了兵马俑的建设,从而使得秦始皇要大量消耗人力物力去修建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这是不是和秦始皇的残暴执政有关?秦始皇将整个王朝治理的重心放错了位置,是不是才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教师通过问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使得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加的透彻。

四、结语

48 79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