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例(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例(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第一篇】

论文摘要我国的室内设计与西方相比较,并不是存在创意水平上的高低,更主要是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上的不同。不论中西方,其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各不相同,这期间也不排除异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但丝毫不会影响本民族文化特征中的鲜明个性与面貌。

一、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性

谈到中西方艺术的差异,首先必须分析中西艺术的各自特点。艺术作为一种人性的表现方式 ,主要是指人们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行为。中西艺术的差异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人们的意识差异导致了艺术的差异。

古希腊时代,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代表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儒家思想产生并盛行的时期。 这也是比较中西文化一个有代表性的时间起点。谈到艺术,必然要谈到文化。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些行为举止上面往往都表现得十分直接,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直接、张扬,这是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差异。西方艺术偏重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在当时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画等等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艺术家们所喜欢的一个认识客体--人体(人体艺术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至今还是很难被国人接受)。而中国艺术则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朦胧的抒情的, 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客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差异,衡量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中西方艺术特点是由各自文化所约定的,中国艺术家含蓄的特征,西方艺术家直接的表现,都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艺术美。虽然各国的艺术审美文化不尽相同,都有其个性的一面,但是,他们又都同属于人类社会艺术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同中求异"的现状和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中西方艺术差异性对中西室内设计的影响

1、西方室内设计的特点

英国室内装潢杂志的专家认为:"90年代以来,居室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增加空间感。空间是居室的最大财富,室内装潢与设计就是要尽量增加空间容量,居室不仅仅是为了看而设计,更重要的还应该实用,换句话说,就是看上去舒服用起来便当。因此人们不再玩技巧,而是设法让居室变得更加休闲、宽敞与舒适, 更为理性实用。眼下,现代居室装饰也崇尚返璞归真,体现出人与物的本来面貌,并显示人们居住环境的特点,这就使设计与工艺手法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现在人们之所以崇尚自然,是因为在都市中工作生活节奏快,人们精神紧张,而终日身居钢筋水泥"森林"中,更有压迫感。加之环境污染,人们渴望宁静,向往自然,求得身心得到放松。

2、我国室内设计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通常还表现为室内对称的空间形式,在多数的宫殿和厅堂中,梁架、斗拱等都是以其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成为室内设计表现的一种艺术形象。从装饰上说,大量建筑室内天花藻井、家具、陈设等上面的图案,无不含蓄的表达出喜庆祥和、光耀门楣、长寿多福、家和兴旺之类的期望与祝愿。从空间布局上说,室内除了固定的隔断外,还有移动的屏风、半敞开的罩、博古架等与家具相结合,这些半开半闭的通透的隔断造成含蓄内敛的气氛,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藏"的精神,都体现在这亦隐亦现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楼宇化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在室内设计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比如:新古典主义、新地方主义、新少数民族风格、中国现代主义、后现代风格,这些流派的出现使我国的室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目前我国建筑室内设计方案中,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和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简洁、明快、洗练的设计风格,同时采用了色彩、质感、光影与形体特征的多种手法,其中也包括了把现代高新科技的装饰材料用于室内装饰装修上,由于在设计时充考虑到了本国国情、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等,因而设计出来的风格又带有中国设计文化的底蕴和特色。

三、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1、室内环境设计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室内设计除了仍以建筑设计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外,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一些观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室内设计中显示其作用。

2、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3、中西设计理念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使得设计风格多样化,不单单是形式、符号的结合,而要了解中西方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使之相互融合。西方设计界甚至认为"没有中国元素,往往就没有贵气"。

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和了解,不仅只限于形式、造型,更重要的是对古代文化艺术中传统的美学思想、民族文化气质和哲学内涵的理解与继承。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民族情、国际观、时代感的发展理念仍然是中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现代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面对变化万千的现实社会,每一位艺术设计工作者应当扪心自问,我们哪一天离开过传统?我们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应更加珍惜传统,传统造就了今天,今天则是未来的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是人类赖 以生存的土壤和汲之不竭的源泉,关键是我们如何正视传统,发展今天并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房萍:-89-91.浅析中西建筑教育的差异性中国科学教育论文中国教育出版社,

[2]刘天华。 《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中西艺术比较丛书》[m]. 上海古籍出版社。

[3]李志雄。中西艺术比较 [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冲突;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4-0012-05

收稿日期:2014-05-17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育价值观视角下中外合作办学文化融合研究”(14YJAZH043)。

作者简介:钟玲俐(1980-),女,湖南长沙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和高等教育研究。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在规模、数量、结构、层次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而且在培养国际型人才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托人权普世价值观带来的软实力优势,在与他国进行的教育合作项目中……构筑起一道无形却坚不可破的防线[1]。与此同时,在教育价值观方面中西差异明显,导致合作双方在教学文化方面存在诸多冲突,特别表现在传统文化的固守性和西方文化的排他性冲突。本文试图区分中外合作办学双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内核,透视合作办学中的教学文化冲突,剖析其具体应对策略,为双方教学文化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充分发挥合作办学的最大效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从中西教育价值观差异审视教学文化的不同特性

教育价值观即主体对教育价值的根本观点及看法,是驱使人们教育导向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教学管理行为。教育价值观呈多元性,它既是时代要求的反映,又是对时代要求所作的应答[2]。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受现有社会教育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反之,教育价值观也会促进或阻碍教育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教学文化冲突表面上看是两国教育方式的不同,本质上则体现为教育价值观的极大差异。通过梳理中西教育价值观方面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可以看出以下中西教育价值观差异内核下教学文化的不同特性:

1. 教育价值目标的差异

价值目标(Value target)着重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主体通过价值追求、价值尺度等表现出来的价值态度。具体可从人才观、道德观、评价观这三方面进行考量。(1)人才观方面,我国大学教育注重学历、看重文凭,这种单纯以学历目标为导向的学习,使得我国大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西方更注重学习者个人能力的培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2)道德观方面,我国注重道德教育的说教与社会教化。西方强调自主精神建设,教师通过巧妙的课程设计,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教育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律能力的培养。(3)评价观方面,我国对于教育的评价指标较单一、内容较片面、过程较简化,大多将个人的主观评议或学习成绩作为评定人才的标准。西方把学生需求作为教育评价的着眼点,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评价的目的是要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

2. 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

教育的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指教育主体的价值判断并在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是人们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价值取向注重如何培养人,具体可从教育的价值本位、办学理念、知识观、课程观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1)教育的价值本位方面,我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仍偏重儒学群体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提倡凡事以学校、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主张个人服从集体。西方明显偏重人本位教育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视为高于一切,教育目的之根本所在即“为人”。(2)办学理念方面,中方注重因袭求稳。西方倾向于灵活创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新开拓的进取精神。(3)知识观方面,我国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西方注重创新教育,选择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思想,努力创造民主的、平等交流的平台。(4)课程观方面,我国注重学科本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西方注重能力本位,尊重生命,课程设置从学生的求知兴趣与实际需要出发。

3. 教育价值理性的差异

教育的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是指教育行为在价值上是理性的,是人们通过教育想要达到的一种特定价值[3]。价值理性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要达到的目标,具体可从教育观、价值观和教育基础观三方面来比较。(1)教育观方面,我国学校教育大多只注重科技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知识的工具性,弱化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西方注重人文导向的价值,强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重点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人格修养。(2)价值观方面,我国注重形式和分数、考试、名次等外在的衡量标准,对于社会生活与学习从来都是割裂对待的。西方教育核心价值把学习视作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把了解社会、快乐生活作为学习的目的。(3)教育基础观方面,我国生存性教育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师生们整日为“资格”而奔忙。西方关注对学生实施发展性教育,从个人价值出发,在尊重学生共同特点的基础上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 教育价值规范的差异

教育价值规范(Value standard)是在长期的生产和交往实践中,根据人们的需要、兴趣、理想、愿望和信仰等约定俗成的规定,包括为达到某种教育目标所采取的具体保障措施。我们可从教育价值规范中透视到教育行为背后的社会规范系统,从而触及其价值核心。(1)范式标准方面,我国是权力集中的范式标准,强调政府的作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各个环节管理严格。西方是权力下放的教育范式,地方和学校具有很大的自,注重各部门的分工合作。(2)管理观方面,我国是基于政令的管理观,立法的缺失制约着教育的管理。西方是基于法令的管理观,国家通过立法来保证教育的实施,社会各方自由协调发展,使地方办学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中外合作办学双方教育价值观差异明显,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利益主体教育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的矛盾及冲突

教学文化既是课堂文化,又是关系文化,同时还是一种显性与隐性相互交融的文化。和任何一种社会文化一样,教学文化形成之后也具有文化惰性和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习惯以一种稳定的方式传承运行。当新的教学文化侵入时,原有教学文化会本能地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和行为,引发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教学文化冲突不是教学的偶发事件,而是教学的存在方式[4]。近二十年的中外合作办学彰显了不同教学文化之间的矛盾及冲突。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是一种跨文化教学,在与教学相关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5]。中外文化“渊源”的相异性为双方教学文化冲突准备了可能性,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的实质性接触和互动则为直接引发教学文化冲突提供了必然性。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冲突具体表现在教学物质文化、教学精神文化和教学制度文化三个层面。

1.教学物质文化冲突

教学物质文化是指学校为满足教学需要而创造的所有物化文化产品的总和。作为教学文化的基石,它是形成教学精神文化和教学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条件。中外合作办学由于商业性比较强,其教育价值观差异下的物质文化冲突涵盖了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合作双方一直在教学物质文化的各个层面――资源、权力、目标、利益等方面存在争夺,有争夺就会有冲突。如中西方的教学环境差异明显。在中方课堂上,班级学生数多,班额太大,课堂文化是整体划一的,其格局即正前方是高高在上的讲台,下面是按“插秧式”分布的一排排的座位。无形中构筑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师生间易产生心理屏障,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参与、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西方的课堂学生人数少,是完全开放式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积极互动、平等对话。座位排列的方式应课程需要而变化,如圆周型、方型、马蹄型、马鞍型、品字型等,学生不仅具备质疑反思精神,也在提出与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思考能力,培养了个人综合素养。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固守己有的教学环境,对对方的方式持怀疑和反对态度,其深层都隐含着价值选择的意义,反映了真实的教学空间中的权力和资本运作[6]。

2.教学精神文化冲突

教学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及精神风貌。作为教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形成教学物质文化和教学制度文化的基础和支柱。精神文化冲突集中体现在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科研习惯等学术生活核心层面。如教学内容方面,西方坚持采用己方原汁原味的国际教材和课程。

3.教学制度文化冲突

教学制度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摸索、选择、积淀下来的教学管理思想和理念,是经过与学校文化渗透融合验证后的规范精华,充分展示了学校悠久渊源的文化传统[7]。作为教学文化的管理机制,它是塑造教学物质文化和教学精神文化的坚实手段和可靠保障。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价值观差异下的制度文化冲突集中体现在教学管理、教育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如,中西双方对学生的毕业要求存在差异。中外合作办学“2+2”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时将获得双文凭,中西双方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要求不同。西方对本科生仅要求修满相应学分、在实习结束后提交合格的实习报告即可毕业。中方则要求本科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方可毕业。因而外方的学生很难适应我国的论文撰写时间及流程安排等。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冲突渗透在教学管理与实践的各环节各层面,使合作模式下的整个教学系统文化冲突日益明显。

三、融合: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的培育

教育国际化应是无国界的全球化,中国的教育以基础扎实著称,西方的教育以个性创新见长,“中西合璧”已成为国际教育的重要趋势。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应抢抓机遇、乘势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双方各持己见的传统教育思维方式呼唤教学文化的培育,呼唤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消除隔阂、偏见、民族优越感和克服本位主义的思维。在教育价值观的选择和践行上,须以尊重为前提,沟通为纽带,移情为手段,融合不同的教育经验,和谐价值追求,主动参与合作办学教学文化的重建。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对方的特色文化,积极建设不同于母体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中西合璧的第三方教学观和教学文化。通过争取新文化重建“话语权”,强化合作关系,促进合作双赢。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培育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 构筑新型教学物质文化

构筑新型教学物质文化,涉及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资源的均衡合理配置。改革离不开必要的教学物质文化基础,教学物质文化是保障新模式下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中外合作办学双方要促使合作后的教学改革和谐、有序地开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大加深彼此的合作领域,均衡配置教学资源,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使之得到必要的教学物质文化的支持,为教学文化体系整体的改善提供条件。(2)在班级设置、教室布置、教学设施安排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层次和水平,既不能一味采取中方循规蹈矩的旧模式,也不能完全像西方国家一样,不分班级、学生不固定教室,主要依据个人意愿和课程热门程度安排课表。对于部分课程,可以先试行“学科专用教室制”,因课程而异进行安排,充分发挥师生的合作精神来布置教室。(3)合作双方应该相互妥协,摸索最佳相互接受、相互适应的第三方新教学物质文化,注意观察和总结学校现场出现的问题和获取成功的环境条件。双方应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确保教学经费优先到位,注重现代化条件建设,保障课程体系实施。

2.构建新型教学精神文化

构建新型教学精神文化,涉及正确教育价值观的树立、新教学理念的变革与实施,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选择和教材的使用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等。其载体和基点是课堂教学。这就要求中外合作双方从教学文化冲突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力图打破僵局,改变原有封闭、僵化、单一、主导、固守的教学文化旧式,构建合作、开放、多元、民主和创新的第三方新教学精神文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应对:(1)在增强教育价值观的文化适应性方面,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创新价值目标;融合不同的教育经验,和谐价值追求;人文与科学相统一,深化价值理性;政府与社会相促进,合理价值规范。(2)在增强教学内容的文化适应性方面,无论是在选择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方面,还是在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方面,都应该将教学内容的文化适应性作为选择评判的首要标准,以人为本设计课程体系,注重人才培养的整体功能;强化通识教育,拓宽课程体系基础,实质性地引进优质课程;内容选择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注重案例教学、情境教学。(3)在增强教学过程的文化适应性方面,教学过程要注重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学生人格;努力创造民主、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正视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4)在增强师资的文化适应性方面,应加强双师型高水平师资的培训力度,着重培养教师的跨文化能力。要求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师既熟悉本国教学文化,又熟悉国外教学文化。在引进外方师资方面,应尽可能对外籍教师的文化身份和背景提出要求,并定期组织双方员工参加教学研讨会,以增进相互沟通和了解,从而达到调和及化解教学文化冲突的目的。

3.创建新型教学制度文化

创建新型教学制度文化,涉及合作模式下教学管理、评价系统的调整、改进和完善,建立多方参与的发展性多元评价体系。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完善:(1)以人文本,健全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更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尤其是对外籍教师的管理。(2)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常规,建立新型的教学规范和质量保证体系。(3)理解对话,共同建构新课程体系评价制度,强调发展,关注过程,随时调整。(4)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构建以评价为中心的教学文化。如,可取消对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用实习报告代替等等。

概而论之,对于合作办学教学文化冲突,中外双方都需积极去调整适应。要致力于打造宽松的文化环境,容忍并能正确对待异质存在,消除双方之间的恶性抵抗,增加员工对合作办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新教学文化应建立在双方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学术人而言,应该和而不同;对管理者而言,应该兼容并蓄;对学生而言,应该博采众长,以双方的整体文化来化解和协调冲突[8]。

四、小结

教育价值观差异下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教学文化冲突不容忽视。教学文化的保守性和惰性,是文化固有的自我保存的要求和属性的表现。如果没有相互的理解和宽容为支撑,合作关系就可能被冲突所完全摧毁,也就没有了合作办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没有了文化适应和融合后的新生,也就无法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目的[9]。由此,合作双方应该通过深层次价值共核、交叉式融合和扩展式融合等方式共同致力于构建新的教学物质文化、教学精神文化和教学制度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实现第三方教学文化的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双方教学系统各主体,包括双方教学管理人员和所有师生都应该致力于共同选择、建构共享的教学价值观念系统和教学文化,使教育面向一切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一切面向学生。秉承“团结求索,开拓创新”的办学宗旨,不断发展和超越,才能使中华教学文化与国外教学文化由理解、磨合,最终走向融合,即两种文化相互吸纳,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胡弼成,陈小伟。作为第一防线:美国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0(5):16-21.

[2] 李纯。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我国新教育价值观的完整体系[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3] 邓华丽。中美成人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比较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8.

[4] 王爱菊。教学文化冲突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29-32.

[5] 孟中媛。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与超越[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72-74.

[6]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06.

[7] 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17.

[8] 张瑞。理解与超越: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64.

[9] 孟中媛。中外合作办学:文化冲突与超越[A].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7(10):384-392.

On Cultivation of Teaching Culture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Values

ZHONG Ling-li LI Ming-qing

Abstract: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owever, there are lots of educational problems in the cooperation because of differences of education values. The cultural conflict in teaching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cannot be ignor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a harmonious teaching culture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spec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cultures and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of the teaching cultures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directing the closed and rigid, single, dominant and old teaching culture pattern to an cooperative, democratic, open, diversified new paradigm of a third party which is on the premise of respecting the value, emotion and attitude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both sides, thus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ulture in 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sides and creating an win-win results.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语言能表达并且体现文化实体。如果我们在不同的国家,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所以,我们才能自如的运用这种语言。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遗产,又会使文化实现永恒,同时,语言的变化也会反映文化的发展变化。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思维的工具,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方式、范围和深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所教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和恰当地表达语言。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下几种方法来实现:一、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培养文化意识。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文化意识。三、开展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培养文化意识。四、挖掘教材内涵,培养文化意识。

1运用英语情境教学,培养文化意识

情境教学遵循反映论原理,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趣和潜在智能,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所学知识,积极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讨论或角色表演,为他们提供运用英语思维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创设模拟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如何用英语打电话、看病、购物、问路等语言技能。这种情景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而且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类似语境,学生也能从容自如。

2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文化意识

英语课本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中西方文化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初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英语向外国人宣传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真正实现英语教学“双向文化沟通”的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具体的说,就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妇女节、愚人节、五一节、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万圣节、圣诞节、新年等中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旗和一些肢体语言穿插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国家、社会、世界意识以及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力量,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心和正确健康的文化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培养文化意识

注重课堂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开展课前‘`3分钟英语”,教师让学生准备有关文化的“speech",每次英语课前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给其他同学作演讲。每次演讲的内容尽量不相同。这样锻炼了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文化知识,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跨文化意识的机会。同时要开拓渠道,有效地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例如,要介绍中外传统节日,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和电教设备,播放这些节日的影像片段,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历史由来、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传统的异同。如教师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告诉学生中西方的异同:“礼尚往来”是中国文化习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送礼时十分重视礼物的价值,礼品越贵重,就越说明对于对方的尊重。

但在西方国家,人们不太看重礼品的价值,认为礼品包含的意义更重要,而且,一般来说,人们避免赠送贵重的礼品,以免被误会为贿赂。同时也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

重视课外文化熏陶

指导学生通过到图书室查阅图书,上网搜索阅览资料,设计框架,绘制图画,设计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出谋献策,力求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手抄报上,同时在手抄报上面插人相应的图画,使整个版面图文并茂。手抄报制作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展览活动。结合搜集的资料与手抄报的内容,指导组织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英美经典戏剧等,大家的表演会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这些表演中,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亲身的实践体会,掌握一些有关的知识,才能在英语交际中得心应手,不至于闹出笑话,出现尴尬的情况。

4挖掘教材,渗透有关文化的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化渗透在《英语阅读教程)中的每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包括学习有关语言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就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外国人爱吃牛肉、鸡、鸭、羊肉等,通常用盘子、又子和刀。于是在结合教学内容时,我适当为学生增加了有关的内容。如在the allamerican slurt一课中,当学生学习了ham-burger, sandwich, pizza and steak等单词后,我便带了plate, fork and knife让他们亲手动一动、说一说,学习如何使用这些餐具,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认识。

又如在教授关于family的课文时,学生可能会对英语中几个人称而感到奇怪。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向学生解释中西方的种族观念的差异,让他们在已熟悉母语的情况下,能较为轻松地掌握great-uncle, aunt-in-law, grandmaand grandpa这几个单词。在操练中,能让学生用已学的单词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文化差异;中西方;护理差异

文化是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综合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导致不同的社会现象和学科。护理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学科,是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随着社会发展,护理学已逐步形成以人为中心,研究自然、社会、文化教育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从而逐步进行整体护理的学科[1]。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护理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现探讨比较如下。

1护理教育的异同

培养目标护理教育培养的目标包括护理理念和护理能力等方面。西方多注重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实践、持续发展和合作等综合性能力及应对未来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健全及职业价值观念,以人本主义思想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使学生具有一颗善良的心,秉承人本关怀对待每1例患者;中国的护理教育则注重从社会需要出发,以教育及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完成临床护理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理念西方国家护理教育的中心理念是关爱,注重以科学认识论为基础,课堂教学形式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中国的护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形式。明显可见的是,西方多以学科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及综合课程,其课程设置出现短程化、小型化的趋势,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创造性很容易调动起来;中国主要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式课程,多数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及课程中,自然科学及技术偏多,人文学科偏少,缺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才的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未知,敢于理论实践创新的精神不足[2]。

2护士职业态度的异同

中国护士职业态度在中国,护士由于其临床护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加之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较低,护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肯定和理解支持,倒班方式有损于健康、影响家庭生活等,而且护理工作要求精细化、严谨化、科学化和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与解决,这就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必须投入更多的体力和精力,这些现存和潜在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职业倦怠,因职业态度的缘故常常觉得很压抑,不能轻松应付工作上的冲突,不能正视自我职业价值,常有辞职不干的想法[3]。

西方护士职业态度Breimaier等[4]研究表明,西方护士的职业态度倾向于较高水平,护士对护理工作有较高的认可度。护理专业学生(包括毕业生和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护士)的调查显示,10个毕业生中有9个相信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应该是非常轻松或者是有些轻松,大学毕业生都是怀着同样的理想加入护理行业的,这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职业,他们的理想就是帮助别人;调查结果同样显示,临床实践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同样积极,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对职业前景的展望非常乐观。

3护理现实应用的异同

伦理道德医学护理伦理道德研究在许多问题上所体现的纷争,很大部分都可以由文化差异来解释。中西文化差异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主义、强调和谐共同的责任;而西方的生命伦理学建立在个人主义原则之上,强调个人权利。如在医疗护理决策方面,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个人与其家庭密不可分,多主张由家庭或者单位决定,而西方国家多认为应该由个人决定,即生命的支配权在于本人;又如,在对待身患绝症的患者知情权上,在我国一般不将病情告知患者,而是告知其家属、单位[5],而大部分西方国家则主张告知身患绝症的患者实情。

护理管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主体意识,以重视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为其特点,在护理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重均同、轻个性的偏向,主张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会出现不同职称、年资、学历的护士承担相同的工作或同等责任等现象,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讲究科学、民主,鼓励个人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管理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护理人员管理的弹性化和护理工作安排的层次化,不同职称、级别的护士有不同的工作定位和责任。

4护理科研中的思维差异

人类思维方式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非理性思维或顿悟)两种基本类型,中国传统文化重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尚逻辑思维。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直觉领悟、轻理论分析;而西方人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往往借助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进行判断、推理[6]。由此,护理科研(论文)的设计上,中国人习惯于先交待研究背景、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提出论据再作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西方人一般则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看法、点明主题,再依次交待研究背景、条件、原因、论据或分析。体现在护理研究中:国内的护理科研以把握整体性、方向性的研究为主,学术文章范围大,而缺乏前瞻性;西方则更注重细节,科研立足于实践、以实用为基础,多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5讨论

通过上述中西护理差异比较,可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护理有较大的差别,但它们之间并非是水火不相容、不可磨合的,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其长短,可取长补短。因此,我国的现代护理事业,在护理教育方面,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具体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临床护理方面,在发扬优势的前提下,应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护理科研上,要转变思维,及时了解国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向纵深化、前瞻性发展;在护理管理方面,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经验,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管理模式,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7.

[2]张凤,耿桂灵。跨文化护理理论在当代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13,34(5):85-86.

[3]张浩,郭燕。护士职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12,29(9):38-40.

[4]Breimaier Helga E,Halfens Ruud J G,Lohrmann Christa.Nurses' wishes,knowledge,attitudes and perceived barriers on implementing research findings into practice among graduate nurses in Austria[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1,20(11-12):1744-1756.

[5]高静,吴晨曦,杨翔宇,等。临床护士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488-491.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原因及启示【第五篇】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启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英国政治家埃德蒙·柏克曾说过“教育是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进入21世纪后,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就是要加强教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教育被放在首位。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有不少人提出质疑,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获奖者,为什么西方可以,是不是西方教育就是优于中国教育?本文通过对东西方教育差异进行比较,并浅析了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期能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比较

1.学校教育的差异

(1)早期基础教育方面

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制约,认为孩子在早期就应该学好基础知识,为此学校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机械的死读书,读死书。因为只有读好书才能上重点初中和高中。

西方学校在教育上主张“融合式”的教育方法,从小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曾有一个报道,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位母亲把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孩子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O,这位母亲认为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此前,孩子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之类的东西,自从学习26个字母这种能力丧失了。结果法庭判幼儿园败诉,赔偿孩子精神损失费。这正是中西方教育差别:西方学校重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而中国则重视孩子的基础知识的培养。

(2)高等教育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是集权管理体制,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是隶属关系,高校的经费来源、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等都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控制。很多教授没有真正的学术权力,是典型的“行政指挥下的学术”。

西方的大学大多享有高度的自治,学校在制定条例、招生等方面有完全的自。在一些一流大学里,通常会设有专门的委员会,教授们通过学术委员会,参与学校或者学科的决策,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授治学”。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11年10月6日了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榜单前十名,美国和英国大学分占7席和3席,而中国的最著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只位居第49和第71位。在前200强的高校中,中国夺得4席。而西方国家占据一半多。通过对比不难看出,要想建立世界一流的高校,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国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在家长眼中孩子只有学习好了,以后才会有出息。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很少关心。正是在这种观念引导下,才会有了像神童魏永康这样的悲剧人物,魏永康13岁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3年后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劝退回家,据相关报道,魏永康在高三的时候还要母亲喂饭。这不得不引起中国家长对教育孩子的反省。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相比较成绩,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西方如果孩子年满18周岁还和父母住在一起,整个社会都感到惊讶。对于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名人中途辍学创业在西方父母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3.社会教育的差异

在中国,家庭背景和经验对一个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果你即没有过硬的家庭背景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那你找一份好的工作时很困难的。而且在中国很少能有人把对青少年的监督作为自己的责任,很多人都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态度对一些青少年的不恰当行为视而不见,更有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向青少年销售不健康刊物、书籍等。

西方社会对家庭背景和经验比较淡薄,就算你是总统也不会有特殊礼待,同时西方人把对青少年的监督作为自己的责任,他们拒绝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等商品,并且一旦发现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会及时制止。

二,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

1.文化传统的差异

美国人类创始人博厄斯认为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与其各自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它主要以人伦为出发点,以礼义为核心。在学校里要尊师重道,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要严格遵守纪律,强调对学校权威和老师的服从;在家里“家长制权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西方的文化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以理性和科学为核心,重视个人的发展。受此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学校里,老师的角色就是一个咨询者或者顾问,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同样在家庭里,家长都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在给孩子做决定的时候都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兴趣。

2.社会环境的差异

中国是由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所以一些封建思想仍对现在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如现行的应试教育的考核制度和古代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又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所以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权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善,但在实践中高校的自仍然有限。在西方,历经文艺复兴、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很多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人们对自由、民主、人权、科技的追求是十分重视,西方教育在此观念的影响下,注重个性的培养,鼓励创新发明。同时西方的教育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有很大的自限。

三,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正是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才构成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教育差异,所以不能武断的说适宜西方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就一定适应中国,但通过中西方教育的比较也不可否认西方的教育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首先要完善培养体制。在早期的基础教育方面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减少像魏永康那样的悲剧人物。同时要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摒弃高考考高分才是王道的思想。总之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要向能力创新培养转变。

其次要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的改革,落实高等学校办学的自。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是政府处于主导地位,高等学校处于从属地位。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典型的就是2012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虽然正式批准的南方科技大学与当初设想的希望自主招生,打破目前我国的现有的招生体制有所不同,但是该校在录取学生时高考成绩只占60%,这种高校录取方式是对深化办学体制的新尝试。

最后要完善教育投入。世界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为%,发达国家为%,欠发达国家也是%,而我国的教育投入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完善教育投入是当务之急。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要强国必先强教。由于国情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模式,通过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比较,我们希望能够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所启发,使我国的教育能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48 764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