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细胞膜的功能说课精编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细胞膜的功能说课精编”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细胞膜的功能说课篇1
细胞膜结构的研究进程
发现细胞表面有阻碍染料进入的现象,提示膜结构的存在;n发现脂溶性大的物质易入胞,推想应为脂类屏障。l用丙酮抽提红细胞膜结构,计算出红细胞膜平铺面积约为其表面积的两倍,提出脂质双分子层模型.成立前提:
a.红细胞的全部脂质都在膜上;
b.丙酮法抽提完全;
平均表面积估算正确。(70%~80%偏低);40年后bar重复这一试验发现红细胞膜平铺面积应不是70%~80%,而是倍还有蛋白质表面,同时干膜面积是99μm,湿膜面积则为145μm。两项误差相抵,结果基本正确。
根据细胞的生理生化特征,曾先后推测质膜是一种脂肪栅、脂类双分子层和由蛋白质-磷脂-蛋白质构成的三夹板结构。同时电镜观察也证实质膜确实呈暗-明-暗三层结构。随后冷冻蚀刻技术显示双层膜中存在蛋白质颗粒;免疫荧光技术证明质膜中蛋白质是流动的。等人在1972年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特征是:生物膜的骨架是磷脂类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其中,细胞膜的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形成糖脂、糖蛋白;生物膜的内外表面上,脂类和蛋白质的分布不平衡,反映了膜两侧的功能不同;脂双层具有流动性,其脂类分子可以自由移动,蛋白质分子也可以在脂双层中横向移动。
尽管还没有一种能够直接观察膜的分子结构的较为方便的技术和方法,但从研究中30年代以来提出了各种假说有数十种,som于1972年提出的流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这一假想模型的基本内容是:膜的共同结构特点是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主要以α-螺旋或球型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其局限性在于未表达出流动性不均一,jain与white提出了“板块与镶嵌模型”。
三明治模型和单位膜模型
j. danielli & h. davson1925 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从而提出了”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认为质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质构成的。1959年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
j. d. robertson1959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这就是所谓的“单位膜”模型。它由厚约的双层脂分子和内外表面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成。
不足之处:
1)把膜结构描写成静止不变的;
2)无法解释膜的功能活动;
3)各种膜有各自的特定厚度,并不都是;
4)蛋白质提取的难易程度不同;
5)各种膜的蛋白质和脂类的比率不同。
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突出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认为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组成生物膜骨架,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不足之处:
1)不能说明膜在变化过程中如何保持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忽略了蛋白质对脂质分子流动性的控制作用;
3)忽略了膜各部分流动性的不均匀性。
晶格模型
1975年,wallach提出晶格模型。晶格模型是对流动镶嵌模型的补充,强调流动的`整体性。用膜脂可逆地进行无序(液态)和有序(晶态)的相变来解释生物膜的流动性。膜镶嵌蛋白对脂类分子的运动具控制作用。镶嵌蛋白和它周围的脂类分子形成晶格状态,这些不移动的脂类分子称界面脂质,而流动的脂质呈小片、点状分布。所以脂质的流动是局部的,并非整个脂双层都在流动。
板块镶嵌模型
1977年,jain和white提出生物膜是由具有不同流动性的板块镶嵌而成的动态结构。
脂筏模型
脂筏(lipid raft)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microdomain)。大小约70nm左右,是一种动态结构,位于质膜的外小页。由于鞘磷脂具有较长的饱和脂肪酸链,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所以这些区域结构致密,介于无序液体与液晶之间,称为有序液体(liquid-ordered)。在低温下这些区域能抵抗非离子去垢剂的抽提,所以又称为抗去垢剂膜(detergent-resistant membranes,drms)。脂筏就像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与膜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分选均有密切的关系。
从脂筏的角度来看,膜蛋白可以分为三类:
①存在于脂筏中的蛋白质;包括糖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pi anchored protein),某些跨膜蛋白,hedgehog蛋白,双乙酰化蛋白(doubly acylated protein)如: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g蛋白的gα亚基、血管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nos);
②存在于脂筏之外无序液相的蛋白质;
③介于两者之间的蛋白质,如某些蛋白在没有接受到配体时,对脂筏的亲和力低,当结合配体,发生寡聚化时就会转移到脂筏中。
脂筏中的胆固醇就像胶水一样,它对具有饱和脂肪酸链的鞘磷脂亲和力很高,而对不饱和脂肪酸链的亲和力低,用甲基-β-环糊精(methyl-β-cyclodextrin)去除胆固醇,抗去垢剂的蛋白就变得易于提取。膜中的鞘磷脂主要位于外小页,而且大部分都参与形成脂筏。
据估计脂筏的面积可能占膜表面积的一半以上。脂筏的大小是可以调节的,小的独立脂筏可能在保持信号蛋白呈关闭状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必要时,这些小的脂筏聚集成大一个大的平台,在那里信号分子(如受体)将和它们的配件相遇,启动信号传递途径。如致敏原(allergen)能够将过敏患者体内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及其受体桥联起来,形成较大的脂筏,受体被脂筏中的lyn(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启动下游的信号转导,最终引发过敏反应。
细胞表面的穴样内陷(caveolae)具有和脂筏一样的膜脂组成,不含笼形蛋白(clathrin),含有caveolin(一种小分子量的蛋白,21kd)。大量存在于脂肪细胞、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这种结构细胞的内吞有关,另外穴样内陷中还富含某些信号分子,说明它与细胞的信号转导有关。
细胞膜的厚度通常为7~8nm,细胞膜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半透性或选择性透性,即有选择地允许物质通过扩散,渗透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从而保证细胞正常代谢的进行。此外,大多质膜上还存在激素的受体,抗原的结合位点以及其他有关细胞识别的位点,所以质膜在激素作用,免疫反应和细胞通讯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膜的功能说课篇2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识别和传递信息功能;
3、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构成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膜,膜厚7~8nm,对于动物细胞来说,其膜外侧与外界环境相接触。
(1)分隔、形成细胞和细胞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膜的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发生在膜上的生物功能。
(2)屏障作用,膜两侧的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
(3)选择性物质运输,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4)生物功能:激素作用、酶促反应、细胞识别、电子传递等。
(5)识别和传递信息功能(主要依靠糖蛋白)。
(6)物质转运功能: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的转运功能实现的。
1、按组成元素分:构成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糖蛋白,糖脂和蛋白质。
2、按组成结构分: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的基本支架。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含有少量糖类。其中部分脂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脂,部分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
3、化学组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主要为磷脂)、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其中以蛋白质和脂质为主。在电镜下可分为三层,即在膜的靠内外两侧各有一条厚约的电子致密带,中间夹有一条厚的透明带,总厚度约~左右这种结构不仅见于各种细胞膜,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膜如:线粒体、内质网等也具有相似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