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专业论文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财政学专业论文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财政学专业论文【第一篇】

考察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状况并与我国进行一定的比较,从而得出可为我国所用的有益经验和思路是非常必要的。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原创性的人才。这一理念也融入到了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美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是建立研究生管理委员会、研究生院、系研究生教学委员会、研究生教师委员会或称教学小组等层级机构,这些机构与导师一起,共同承担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美国研究生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财政学的课程不太追求体系上的平衡只求引导学生在一个专业方向的前沿上有所突破。②美国高校在对财政学研究生教育中十分注重基础课程教育,基础教育授课占据50%,专业学科占20%~30%。日本研究生教育强调实用性,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其目标倾向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日本财政学硕士课程学习2年,最短一年,课程结束后授予硕士学位。德国是典型的学徒式培养模式,受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其培养目标也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动:19世纪初期主要是培养从事纯粹学术研究的科学家,19世纪后期主要是培养高级的工程或技术研究者或专门人才,而今日,其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技术人员,兼顾学术教育与职业准备教育双重职能。财政学硕士学位的取得需要通过2~3个月的有实践定向任务的硕士论文。其培养特色在于,在研究生入学上,硕士阶段的学习相当于和本科一起进行的,毕业时只要通过硕士考试及硕士学位论文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培养方式上,没有专门的研究生课程,坚持采用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人才。在形式上,不设专职管理机构,有关事宜均由系级兼职委员会按有关法律和规则办理。

二、国内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自我国招收财政学研究生以来,其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提出中国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后,对财政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使得其招生和培养规模在稳定增加,总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四点变化。

1.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学专业研究生一直强调“学术型”的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已逐渐与财政学研究生的实际就业方向和世界研究生的发展状况不符,经过总结反思,财政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已发生了重大转折“,应用型人才为主”将是我国未来财政学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

2.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创新。

在研究生入学培养机制上,除了像网上报名、电子注册这样技术性的改革外,在考试弱化初试的权重,强化复试地位,全面改革收费制度,取消“公费”、“自费”区别上也有了创新;在研究生培养上,我国财政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一般都是以修学分和写论文为主要内容。

3.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学科属性的交叉。

纵观财政学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他学科向财政学领域的渗透,其他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用于研究和解释财政现象愈来愈普遍,这也为财政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宽广的学科理论基础,使财政学演变成了一门融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及社会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多元化。

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纯粹的“学院式”的导师教育逐渐减少,实行导师学生的“双向选择”甚至是“多导师”指导,强调社会实践。

三、基于系统论视角的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1.确立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三大目标———学习力、研究力、创新力的目标。

学习力即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的财政学研究生。研究力即以培养理论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素养能力为目标,培养研究生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运用财税知识研究财政经济现象的能力。创新力即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为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

2.构建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四大系统———目标系统、管理系统、培养系统和支撑系统。

目标系统是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系统中最核心的系统,应包括两个层面:①预期。对财政硕士而言,培养预期即“高层次、应用型的财政专门人才”;②标准。科学设计财政硕士在相关素质方面需达到的具体标准,是财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首当其冲的要点。管理系统是指在财政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所涉及的资源进行整合与调配的过程,即在一定的目标下对人财物及信息的调配,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管理主体———研究生院或相关学院;管理客体———包括人(主管人员、辅导人员、生源)、财(教育经费)、物(教学场地、教学用具)、信息(培养过程中动态情报,相关信息等)、论文工作管理、授位管理等;管理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创建计划(包括招生计划、培养计划、管理计划等)、财政学硕士学位创建组织(包括组织机构和组织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领导(领导艺术和领导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控制(包括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管理制度———政治层面制度、操作层面制度。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系统涉及师资、课程与教学三个部分。师资方面———财政学硕士培养要对教师的质量、数量、结构和发展都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课程方面———因课程体系是财政学硕士汲取知识和锻炼能力的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财政学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其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财政学各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面———教学是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介质,灵活机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高质量教学水平的保证,各授权单位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力度,高校可以依托财政学教学资源与相关社会机构的天然学科联系,为财政学硕士搭建宽广的实训平台。支撑系统是总体系统健康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支撑系统首先来自于以经费形式出现的经济资源,其次包括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图书等硬件资源,最后是政策支持、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等软件资源。

3.搭建财政学专业研究生有效学习的三大平台———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学研究平台。

课堂教学平台是主体。建立课堂教学平台,要做到所教的课程都是通过精心比对后确定下来的,加强文理渗透,增设跨学科课程。对于一些现实性很强的教学内容,聘请实际部门工作人员主讲,并实现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是辅助。如可能,可与地方的财政局、税务局及企业签订校财、校税或校企合作协定,建立实践教学平台。科学研究平台是补充。改变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各自单独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将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组合,构建一种由大学、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

4.实现财政学专业研究生五大能力的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学习发展能力、专业技术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拒腐防变能力。

财政毕业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范生;毕业论文

模式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教育部提出要把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可见,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英语专业作为本科专业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几乎遍及全国所有本科高校。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可通过学生毕业论文“管中窥豹”。实践表明,以毕业论文一种形式实施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形式单一、要求脱离实际、学生被动参与、教师态度消极、论文质量低下、抄袭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如何根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把好最后毕业关,探索多样化毕业论文模式改革已成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与困境

目前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困境:首先,毕业论文的价值取向偏离应用型。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在逐渐转型,但其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仍走传统学术研究道路,毕业论文的价值取向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教育、外事、经贸、旅游、科技、文化等部门担任教师、翻译或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公关、文秘等工作的英语人才。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大多又围绕英美文学、语言学等传统方向,与培养目标中涉及的相关专业或职业领域相去甚远。1篇毕业论文能否考察学生已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值得商榷。其次,毕业论文的形式单一。传统本科毕业论文,以学术论文为唯一形式。单一的形式既不利于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写作应符合学术规范,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也强调,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由此可见,在转型背景下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固守“学术论文”唯一模式是没有出路的。再次,毕业论文的模式改革滞后。由于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尚未完全转型,“老二本”的办学理念依然存在,毕业论文以侧重训练学生学术研究能力为导向,致使毕业论文模式改革裹足不前,进程滞后。对部分院校来说,如何结合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模式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最后,毕业论文的质量低下。国内诸多学者撰文表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滑,形势严峻,不容忽视。常俊跃(2015)、祖大庆(2015)、郭玺平(2016)等分别从毕业论文的选题、语言表达、格式规范、理论深度与创新等多方面指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笼统、宽泛、雷同,用词与句法错误严重,写作格式混乱,论述缺乏深度与创新等突出问题,同时也指出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毕业论文抄袭拼凑现象严重,指导教师指导不够到位,毕业论文管理不善等。

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多年来,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英语专业教学与建设的权威组织,理应与时俱进,分类指导,不断修订完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简称《大纲》),但近20年来,该《大纲》却未得到及时修订,对新建本科院校或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指导功能发挥不足。《大纲》依然规定:“毕业论文一般应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大纲》并未提及英语专业学生可采用其他形式替代毕业论文。早在2009年,四川大学就出台了《关于坚持“高质量、多样化”原则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补充意见》,文件指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多样化。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据此出台《本科高质量多样化毕业论文管理办法(试行)》,将毕业论文分为学术型、创新型、翻译型、课题型四种形式,学生只要在四年本科学习阶段满足了规定条件中任一要求,即可免写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四川大学关于毕业论文改革的做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界和学术界展开了对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的热烈探讨。截止目前,笔者以“毕业论文改革”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共显示556条结果,又以“英语毕业论文改革”为关键词搜索,显示35条结果,其中探讨“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形式或模式改革”的论文仅有6篇。学者们认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近年来质量下滑,抄袭现象严重,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不能达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有必要进行改革。他们均主张英语专业实行多元化、多样化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模式。郭庆(2013)认为,将传统的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毕业作品制作),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贾红军(2013)认为毕业论文改革需“建立新的本科生毕业评价机制,新机制可采用论文、调研报告、文献的翻译与评析、作品制作等多样化的论文形式”。常俊跃(2015)提出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设想并论证了其潜在的优势。郭玺平(2016)提出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已有研究表明,针对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研究虽有涉及,但大多停留在“设想”或“思路”层面,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与指导性不足。

三、英语专业师范生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背景、意义和原则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作为本校办学历史较长,办学经验丰富,师资队伍雄厚,实践教学条件过硬的专业,具有进行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良好基础。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从“老二本”向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中,要求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前“综合演练”的实践环节,应当以多样化、接地气的形式考核学生与未来职业有关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基于此,英语专业(师范方向)毕业论文从单一的毕业论文模式改革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双重模式并存,对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意义。在英语师范生毕业论文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改革是要完善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而不是取消,是要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而不是降低。学生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或完成质量不达标仍然不能毕业。第二,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英语专业师范生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改革需要先试点,再推广。试点的目的是积累经验,观察效果,循序渐进。待模式成熟后,再继续在下一届学生中实施。第三,充分尊重学科规律,体现专业特点。英语专业(师范方向)主要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衡量毕业生水平和检验教学成果的方法不仅仅是看学生的研究能力,还要看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毕业论文模式改革,除考查学生的初步教学研究能力外,还应增加其他实践性环节。第四,提倡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多元化。毕业论文(设计)本应包括“毕业设计”,仅将学术论文等同于毕业设计是不科学的。为了全面客观衡量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英语专业师范生可在毕业教学设计和学术论文两种形式中进行选择。

四、英语专业师范生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设计与实施

1.英语专业(师范方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英语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师岗位能力与基本素养是毕业论文改革应体现的核心。因此,其毕业论文模式改革主要是从传统的学术论文改革为以毕业教学设计为主的方式。依据应用型英语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中小学英语教师岗位能力需求,加强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达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共存的目的。2.英语专业(师范方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设计模式。根据英语师范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充分利用第七学期的教育实习,将毕业设计定位为“听课与调研+教学设计+说课展示+模拟授课+现场答辩”五位一体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英语师范生实习期间,通过听课、培养课堂观察、教学反思能力;基于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开展专题调研,培养初步教学研究能力;在全面掌握中小学英语教学情况后,以现行中小学英语教材为基础,选择适当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教案并制作课件,则可考察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能力、英语语言表达与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能力;根据教学设计内容,开展说课演练,训练学生教育教学理论运用、教学反思与教材分析能力;在前三个环节基础上进行〖〗模拟授课,考察学生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英语口语表达及教师职业能力;最后一个环节为现场答辩,考察英语学科素养、教学反思与教学应变能力。通过毕业设计五个方面的训练,帮助英语师范生真正成为中小学“教得好、用得上”的英语教师。3.英语师范生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准备。首先,慎重选择参与改革的对象。学生方面,我们可在英语师范生中遴选5%—10%的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改革,遴选对象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或根据校内试讲表现,遴选表现良好的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改革。指导教师方面,配备“双导师”,选派熟悉中小学英语教学且具有一定指导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校内导师,同时聘请一线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担任校外导师。其次,科学制定毕业设计各环节质量标准。为达到毕业设计训练英语师范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毕业论文改革工作小组、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校外专家,共同研究制定毕业设计各环节评价质量标准。4.英语师范生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1、第七学期到指定中小学听课不少于20课时,学习教学设计,并做好听课记录,由主讲教师签字;2、聚焦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某一现实问题,深入调研,撰写一份规范、完整的教育调研报告;3、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现行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完成不少于3个单元的教案和配套课件;4、根据教学设计内容,提交2课时说课稿和课件,由考核小组确定其中1课时进行说课展示;5、考核小组抽取2课时进行模拟授课;6、考核小组根据师范生说课展示,模拟授课,现场提问,学生进行答辩。5.英语师范生毕业设计的考核要求。毕业设计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考核,由英语专业教师与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共同实施,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五个环节中,听课与调研由校内教师考核;教学设计、课件由校外教师考核;模拟授课、说课展示、现场答辩由校内外教师共同考核。五、英语专业师范生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效果与反思经过三届英语师范生的改革实践,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五位一体”毕业设计模式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肯定。参与改革的英语师范生均表示,在校内外双导师长达一个多学期的指导下,个人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今后从师任教充满了信心。作为英语专业教师,我们应看到,毕业论文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要主动参与,提前做好学生基础阶段的教学改革,为最后的毕业论文改革奠定良好基础。从学校层面来说,需要加大对毕业论文改革的宣传力度,让广大教师、学生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教务处应及时出台对毕业论文改革激励的相关措施,适当提高工作量,激励校内教师,同时加强校外教师的指导补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总之,毕业论文在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打破了传统学术论文单一存在的局面,有效缓解了当前毕业论文的诸多弊病,对于学生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接未来教师岗位,树立教学反思意识,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增强英语教师学科素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常俊跃,刘之攀。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现实思考[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8):54-58.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2004]14号,2004-04-08.

[3]教育部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5]7号,2015-10-21.

[5]祖大庆,戴可微。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形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2):102-104.

[6]郭玺平。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模式探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2):109-111.

财政学专业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中,赋予了财政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相应地,财政学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财政学科属性、社会对财税人才的需求、培养对象的特点,都是影响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财政学类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与财政学专业初建时期有很大变化,除了传统的来自财税部门的人才需求外,企业、银行、事业单位、涉税中介机构等部门的人才需求也应当纳入财政学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考虑范围。本文根据来自28所国内高校的调研数据,对财政学类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国际化等问题展开研究,在以上方面提出相关优化建议。

一、文献回顾

财政学类专业是财经类专业中建设历史较长的专业,关于财政学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讨论众多,近年来,相关文献所讨论的问题大多集中在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等问题上。欧阳华生和裴育(2011)根据国内20所高校的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从招生规模、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结构和人才培养特色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宋健敏和温娇秀(2014)研究发现美日两国的财政学学科发展与社会对财政学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两国间的趋同性。关于财政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问题,李忠华(2015)认为优化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应将反映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基本理论的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在选修课程中扩大反映上述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分析方法创新的课程。财政学类教指委课题组(2016)对财政学类专业教材建设与选用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建议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尽快启动学科基础课“财政学”大纲的编写工作,构建自编教材管理与质量评价跟踪机制,提高自编教材质量;在科学确定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专业教材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姚凤民(2007)提出构建“四个层次、四个系列、四个模块、四个阶段”的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2015)分析了实践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财政学类教指委课题组(2016)分析了目前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大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投入力度、加强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优化路径。

二、调查样本说明

本研究2016年9月对参加全国财政学教学研究会的参会高校代表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69份,回收49份,有效问卷49份,问卷填写者来自国内28所高等院校,包括10所综合性院校和18所财经类院校,所调查院校均设有财政学类专业(包括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需求、课程设置情况、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人才培养国际化状况四个方面。问卷填写者全部为财政学类专业的教师,其中专业建设负责人(包括院长、教务处长、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占比49%,保障了问卷信息的客观准确性。此外,有多所高校的问卷填写者大于1人,本研究对全部问卷样本(49份)和每个学校选择一份问卷(28份)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下文主要报告全部样本(49份)的分析结果。

三、问卷分析结论

(一)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财政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科共性与培养院校特征的有机结合,张锦华和郑春荣(2014)根据培养方向和规格,将其大体归为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四类。,财政学专业和税收学专业均将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最主要的两个人才培养目标,但两者侧重上两个专业有所差异,财政学专业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高于应用型人才,税收学专业则相反,这一结果与目前高校财政学类专业设置上的考虑是相符的。此外,研究型人才和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不是主流培养目标,但是仍有部分高校重视这两类人才培养目标。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问题上,财政学专业和税收学专业均只有1个样本认为不太符合或不符合,说明高校财政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较高。

(二)课程设置

根据财政学类教指委课题组(2016a,2016b)等研究,以及本文研究者所在高校财政学类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本研究选择了财政学类专业的若干门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调查了这些课程在各高校的开设情况①,以及调查对象对课程重要性的评价。财政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率较高(50%)的课程中,除了包括中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经管类学科基础课,以及中国财政史、政府会计、公债管理与投资、地方财政学等财政学专业课程外,税收经济学、国际税收、税收筹划、纳税检查等税收类专业课占比较高,而与此对照的是,西方财政思想史、公共项目评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财政理论和财政管理专业课程开设比例较低。开设比例较高的中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税收经济学、国际税收、税收筹划等课程,问卷填写者对课程重要性的评价也较高,但是,问卷填写者评价较高的中级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等课程,在各院校开设比例并不高,说明财政学专业课程的实际开设有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师资力量等。税收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率较高(50%)的课程主要是税收理论和税收实务课程,相比较而言,税收法律类课程(税收相关法律、税收征管法、涉税服务相关法律)等课程的开设比例降低,调查同时发现,问卷填写者对于税收法律类课程重要程度的评价实际上并不低。

(三)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

在财政学专业和税收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本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是: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税收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第二,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财政学专业,科研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程度;第三,主要有哪些因素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调查结果显示,税收学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根据重要程度,依次为“组织学生在财税部门进行不少于4周的专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校内综合仿真训练”、“邀请校外实务部门专家到校内为学生开设课程或开展专题讲座”和“科研实践”。重要程度最高的校外实践教学形式的应用中,安排学生在税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实习的实习形式应用程度最高(71%),其次是在企事业单位的涉税部门实习(36%)、在财政部门实习(29%)、在企事业单位的其他部门实习(11%)、在财税部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实习(4%)。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财政学专业,科研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很高,82%的被调查者表示本校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安排学生参与了科研实践。关于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影响因素,被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大纲,其次是与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深层次合作,共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第三位的影响因素是聘请高水平校外实务部门专家参与教学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此外能够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还包括组织编写高质量实践教学教材、建立学院层面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等。

(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有相当大的发展,为了解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本研究对样本高校财政学类专业国际化程度和双语/全英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问卷填写者认为,最能够衡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指标包括:全英/双语课程所占比重(82%)、与境外高校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项目的数量和稳定性(%)、在校生境内外交换比率(%),此外,国际化课程认证水平(%)、师资国际化水平(%)、短期国际交流项目数量(%)、应届毕业生出国留学比率(%)等指标也可以用于衡量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问卷填写者对本校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进行主观评价的结果显示,没有被调查者认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认为国际化水平较高,%认为国际化水平一般,还有25%的被调查者认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较低或者很低。被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国内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瓶颈主要集中师资水平、教学手段、生源素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其中,%的问卷填写者将师资水平作为国际化水平提高的主要瓶颈。本研究选择了9门核心课程,调查各高校在这些专业课程上采取全英/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评价和实际开展情况,调查显示,问卷填写者认为开展英/双语教学必要性最高的课程分别是:西方税制、国际税收和外国财政制度;而计量经济学、税收经济学等基础理论类课程开展双语/全英教学的必要性较低。样本院校双语/全英教学目前实施程度最高的是财政学(公共经济学)课程,其次是微观/宏观经济学和西方税制,税收经济学、比较税制等课程双语/全英教学的应用程度最低。

四、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政策性建议

(一)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清晰定位

根据教育部财政学教指委《财政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财政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主。从本研究的调查可以发现,财政学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定位趋同性较明显,多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虽然这一定位符合财政学类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定位,但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各高校应当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和自身优势,强调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等一般目标的同时,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更加清晰的定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定位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优势设置专业具体培养方向,也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后续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式培养。

(二)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进一步优化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调查发现,目前财政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重税收类课程、轻财政管理类课程,财政学专业与税收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区分度不大,财政史、税收史等基础理论课程以及税收法律类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课程的重要程度与开设比例不相吻合等问题。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一是根据高校自身定位与学生选择,设置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考虑到财政学科的交叉性特点,课程设置上也应当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拓宽学生学习视角,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二是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建设,除了重视教材、课程大纲、教学课件、案例和习题、课程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料建设,还应当重视利用慕课和精品网络课程等教育资源的建设和运用。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效率

财政学类专业属应用经济学科,各高校也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补充,在提升学生对财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研究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调查来看,与财税部门和涉税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内综合仿真训练、校外专家进校园、科研实践等实践教学手段在各高校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与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复杂,需要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如何将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手段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三者联系起来,并且要区分于职业教育,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设计,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全面发展。

财政学专业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 财政学;特色专业;目标定位;要素建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38-03

0 引言

在高等教育中,专业建设是一个具有综合性意义的概念[1]。它不仅包括专业设计的方向和培养目标,也涉及到课程、师资、教材、教学等多项内容。河北大学财政学专业于1972年建立,至今已经走过40个年头。2009年该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进一步推动财政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本文拟结合专业建设的基本规律与河北大学财政学专业建设的经验,从各相关方面谈一些看法。

1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目标定位

作为特色专业,如何定位发展目标是首要的问题。既然是有特色的,就需要与别的同类专业有所区别[2]。在这一点上,不仅是财政学专业,其他所有特色专业都应如此。所谓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定位,应该与学校自身的层次具有密切关系。就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学校的层次决定了学生培养的方向。我国的财政学教育,在各类经济学科中具有办学历史较长的特点,从统计资料看,该专业不仅在许多985院校和211院校中开设,同时也在大量的一般院校中开设。前者如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和一批实力雄厚的财经大学,后者则广泛分布在各省、市、自治区的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985、211院校,代表着国家高等教育的顶尖层次,理应在学生培养目标上更多地体现为创新研究能力,以培养高规格的合格毕业生为职责,而且,长期的办学历史和高质量教育资源的聚合,也给了它们承担这种任务的能力。而对于大量的省属院校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他们的基本任务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无论是自身的资源能力,还是生源质量的限制,都决定了他们与重点高校的显著区别。因此,财政特色专业建设,首先需要考虑如何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当中,形成有典型示范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上的合理定位。如果降低重点高校的定位,或者将一般院校的定位向重点高校看齐,其结果都是错误的。

在财政学特色专业发展目标的定位上,还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使自身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其实,这也是一个涉及所有财政学专业的共性问题。作为特色专业立项改革的院校,可以利用国家提供的条件支持,在这方面率先进行尝试突破,为其他院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促进财政学专业整体的健康发展。毋庸讳言,我国财政学专业教育近年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毕业生真正能够从事和所学专业相一致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少。财税行政部门要求进入该领域的人必须参加考试,获得相应的进入资格。尽管我国财税部门的公务员队伍需要继续补充优秀专业人才,但是,每年能够补充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与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毕业生在考试中未必都能够达到优于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水准,他们还要面对非专业学生强大的竞争压力。当然,同非财政学专业学生一样,财政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他领域的就业竞争。但是,这毕竟与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是有距离的,以至于在某些银行等金融机构招人时,财政学专业往往会被排斥在外。因此,无论哪类院校办出有特色的财政学专业,如能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面走出一条新路来,将功不可没。

2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衡量一个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基本标志[3]。学生具备怎样的知识含量,与课程体系具有直接的关系。在河北大学财政学教育发展过程中,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已经形成了一个为各校所共同接受的共识性核心课程。诸如财政学、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国际税收、税收筹划等都属于这类课程。作为特色专业改革的课程体系,既要坚持和吸收业内已经形成的架构和经验,同时又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对已有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创新的内容一方面要向深化专业知识的核心层面拓展,比如纳税、财政支出评估、公共产业投资及其运营管理、公共服务项目预算等课程都有考虑的必要。另一方面,需要在拓展专业的支持性课程上进行研究,这类课程的开设应该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密切相连。以研究型为目标的学校应该充分挖掘本校的优质资源,加大力度开设必要的研究课程,如经济学、收入分配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等,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保持相关课程学习的连贯性。而对于一般性的以教学为主的院校来说,则需要更多考虑满足于学生就业能力要求的财务会计、金融保险等关联度较密切的课程设计,并强化素质训练课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教材建设

近年来,财政学专业教材建设获得了很大发展,不少出版社不仅出版了各种独立课程的教材,如财政学和基础理论教材,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成套教材问世。应该说,这些教材的出版,为我国财政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也体现了财政学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从建设特色专业的角度看,财政学许多课程的教材距离真正有自己特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教材需要分层建设。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课程的深度也会有差别。在研究型大学中,课程的难度、教材的深度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尤其是要在经济学与财政学课程的对接方面下大功夫。经济学课程在财政学专业中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除市场经济理论之外,目前大部分学校仍然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更为普遍的是开设宏观、微观经济学,且课时量较大。但是,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的原理如何在财政学课程中应用,形成前后相连的课程链条,尚未取得明显的突破,两类密切联系的课程存在着较严重的两层皮现象。在一般省属大学中,教材的内容应该突出实践性。如果将重点大学的教材直接拿过来提供给自己的学生,虽然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对部分学生的考研提供支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可能忽视了他们未来的就业需求,与自身的目标定位是相悖的。

2)教材建设的权威性和适用性。在每一类层次的教育中,使用权威性的教材都是应该坚持的原则,这有利于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方式下,这种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权威性教材还不多见。财政学领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的学校中,应该把教材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好的教材比一部好的著作更加重要,因为教材是学生的必读书目,是学习的直接依据,而著作是可以选择的。建设自己的教材,应该服从于自身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4]。特别是在一般省属大学中,不能为了追求学术层次而增大教材的难度。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特色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经过参与教师的共同讨论,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并将这些理念和方式与教材内容衔接起来,成为指导教师讲授教材的行为准则。同时,为了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和权威性,有必要对教材规划进行更加广泛的专家论证,充分吸收别人的有益经验。甚至可以聘请校外权威专家担任教材的主编或者实质性的顾问工作。考虑到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税收领域的理论日益丰富,财税制度及政策内容更加多样化,一部好的教材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更新完善,以保持教材旺盛的生命力。

4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双语课程

双语教学是近年来由教育部提倡的本科教学改革内容之一。从实际推进的程度看,效果并不理想。特色专业的建设,不应将双语课教学匆忙纳入自己的规划,同样是需要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规划。如果说重点高校从师资到学生的素质都有能力接受双语教学方式的话,完全可以大力提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包括专业语言的沟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般省属大学,客观地分析,师资条件基本还不具备双语教学能力,尤其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限制。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国财政领域,尽管在实践中财政制度体系正在沿着公共财政的思路向前发展,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的教育内容,包括财政学基础理论,都是以中国自己的财税制度和政策框架为基础进行阐释的。在教学语言上,还不存在中文和英文共同运用的平台,两者之间并不能进行课堂上的直接替代过程。在这样的层次中,第一位的是要坚持用中文为学生讲清楚每一门课程内容,不切实际地拔高,只会降低实际的教学效果,得不偿失。

5 财政学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无论是教学理念的形成,还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以及高水平教材的编写,都有赖于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于教师的经验和对学科专业发展的理解与感悟。

就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来说,要使教师队伍能够在本科教育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教师团队成员应在学术交流方面有充分的保证,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较开阔的专业发展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储备。经过长期的建设,我国财政学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特别是在经济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建立起来,部分学校集聚了一批很有实力的教师,在财政理论和财政制度改革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创建的思想和建议,在学科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师资队伍的优势在这些重点高校特色专业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作为一般省属大学来讲,有必要加强与重点大学的联系和沟通,通过派出教师学习深造、教学观摩以及聘请专家来校指导等不同的方式,提高本校师资队伍吸纳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第二,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应进行必要的创新探索。财政学是应用性科学,但是,受整个教育体制封闭性的束缚,各个学校基本上是关起门来办教育。教师熟悉书本知识,而远离财政运行管理实践。这不仅影响着科研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衔接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此,承担特色专业建设任务的院校,应该鼓励学校专任教师与财税实际部门工作者共建财政学特色专业。这种共建不是虚的,而是要开展有组织、有目标、有规划的务实性工作。目前,财政部门的干部素质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许多人不仅实际工作经验丰富,而且非常注重提升理论素养。如河北省财政厅近年来的博士数量在全省所有厅局中名列前茅,他们的研究成果直接推动着本省乃至全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如果能够通过有组织的形式借力于这些专家型的干部参与特色专业的建设,无论对于学生专业理论的理解,还是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都将带来新的巨大变化。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划分与授权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0,(3):3-7.

[2]洪世梅,方星。关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论澄清[J].高教发展预评估,2006,(3):27-31.

48 84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