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汇编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汇编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1观察图画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语文学习的快乐,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观察与演练结合,培养学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的态度。

本课由五幅图画组成。

第一幅图以“老师欢迎新同学”为主题。老师站在教室门口迎接新同学,小同学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老师面前。小同学向老师问好,老师亲切地向小同学问好,并问小同学叫什么名字。通过观察此图,学生可以体会到小同学对老师的尊敬,以及老师对每一位小同学的喜爱,并愿意向图中的小朋友学习,见到老师行礼问好。

第二幅图以“学习语文很快乐”为主题。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上语文课,学习生字“马、牛、羊”。黑板上贴着马、牛、羊的彩色图片,一位小同学高高兴兴地把生字卡片贴到相应的图片下面。女教师亲切地望着她,愉快地微笑着。其他同学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专心地看着黑板。此图可以帮助学生简单了解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感受语文学习的生动有趣。

第三、四幅图以“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第三幅图上,一位男同学正在读书。他的坐姿端正,身体自然放松,双手拿书,书直立略向外倾斜,眼睛和书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第四幅图上,一位女同学正在写字。画面上,作业 本平放,小女孩头正、肩平、背直,胸离课桌一拳,眼离本子一尺,两臂平放桌上,左手按本,右手执笔。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握住笔杆下端,距离笔尖约一寸,同时用中指在内侧面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支住中指,笔杆握得松紧适度,笔杆上端稍稍向右偏,紧贴虎口上,与纸面约成45度角。这两幅图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读书、写字的姿势和书写的执笔方法,为今后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打好基础。

第五幅图以“校园活动”为主题。漂亮的教学楼高高矗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同学们在校园里荡秋千、滑滑梯、玩跷跷板、拍皮球、跳绳、踢毽子、踢足球、观察树木……通过观察此图,学生可以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进一步了解学校生活,并愿意遵守学校的一些常规。

1指导学生观察。学生初入学,对学校生活不了解。五幅图画是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的窗口,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如,画面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通过观察图画,初步知道入学以后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去做。教师切忌用单纯的讲解,代替学生对画面的观察和感受。

2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画面的内容。如图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入学第一天,小朋友见到老师应该说什么?老师会对小朋友说什么?同学讨论之后,教师再把对话框中的语言告诉大家。教师切忌答案求同,只要意思正确,都要鼓励。

3联系学校实际。各个学校的情况都不相同,要把观察画面和观察校园结合起来。如,我们学校的旗杆设在哪里,我们怎样举行升旗仪式;我们学校有哪些专用教室,我们在那里上什么课;我们学校的操场在哪里,那里有哪些体育和游戏设施,课间、课后我们应该怎样在那里游戏、锻炼;等等。

4进行模拟练习。观察、讨论之后,要创设情境演练,使入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落到实处。如,进行图一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和某个学生或部分学生或全体学生一起模拟每天第一次见面时的相互问候;进行图五的教学时,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观察国旗的同时向学生简述参加升旗仪式的要求,并播放一段国歌,师生共同模拟向国旗行注目礼。

5培养良好习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但起步的训练十分重要,入学教育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打好基础。如,观察第三、四幅图时,要指导学生认真看图,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同时要指导学生模仿图中人物练一练,教师逐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在此后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依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学生严格要求,随时提醒,及时纠正,常抓不懈。

6激发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感到上学真好,学习语文真好,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观察第三幅图时,可以设计提问:同学们在上什么课?这些字你认识吗?谁愿意把这些字读给大家听?这样,使那些认识一些汉字的孩子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他们多识汉字的愿望。同时告诉不认识这些汉字的同学,学习汉字并不难,很快大家都会认识这些汉字,经过语文学习大家都能看书、写字。让所有的孩子都觉得学习语文很有意义,语文课很有趣。

7课时安排:教学本课可用3-4课时。

1观察画面。观察提示:这是什么地方?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观察后,可以请同学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每个人物的身份。如:“这是老师。这是新同学。这是新同学的妈妈。”

3情境演练。老师读出对话框中的话,并告诉同学们每次见到老师都要向老师问好。老师可创设情境,和同学共同模拟练习。

老师:清早,我在上学路上遇见了王洋同学……。

王洋(起立):老师早!

老师:王洋,你早!

(老师继续创设情境,相遇的地点可以分别是学校门口、校园里、办公室前、教室里……点到哪位同学的名字,哪位同学便起立,向老师问早、问好。)。

1指导学生初步观察画面,了解大致内容。

2初步了解语文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同学们在上什么课?你是怎么知道的?初入学的孩子可能会沿用幼儿园时的说法:他们在上语言课。也有的孩子会说:他们在上认字课。教师要耐心地听,并清楚地告诉学生:他们在上语文课。让学生知道语文课和语言课不同,不仅练习“听”和“说”,而且还要学习读和写(可以让学生说说学会了读和写有什么用)。

3能够喜欢语文课。可以请学生说说:黑板上有什么?(有图片和汉字,汉字上有汉语拼音)问问学生:谁认识黑板上的动物图片?谁认识图片下的汉字?然后老师拿出识字卡片“羊”字,请认识的同学读给大家听,问问他:如果老师请你把这个字贴到黑板上,你愿意吗?如果愿意,你应该怎样做?引导同学看图,向图中黑板前的那位小姑娘学习。让学生了解,上语文课能学到很多知识,知道许多有趣的事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愿意上好语文课。请学生说说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上语文课的,如,坐端正,专心看黑板,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等等,启发同学们共同努力,上好语文课。

1观察画面。观察提示:同学们在操场上做什么?他们玩得怎么样?(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说出游戏的名称)。

2情境讨论。教师要告诉同学们,大家能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玩耍,是因为大家都遵守秩序,团结友爱。讨论提示:假如你来到滑梯前想玩滑梯,可是这里人很多,你应该怎样做?假如好几个同学都要拍皮球,可是只有一个皮球,你应该怎样做?假如你想和别的同学一起玩跷跷板,你应该怎样说?(可以把讨论与观察、讨论与演练结合起来)。

图五“参观校园”部分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观察画面。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认识平面图形(综合实践课)。

任教班级:启智四班(一年级)。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课型综合实践课。

1、知识目标: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能根据他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景中识别这些图形,感受这四种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物辨别、操作、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堂是有趣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四种平面图形的区分及特征辨别。

1、通过看、找、认、画、拼等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创设现实情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3、课前稳定情绪,多利用奖励措施吸引学生注意力,尽量将课件演示内容活动情境化(用操作活动来帮助理解课件内容)。

课件演示法、情境创设法、游戏法、代币法(奖励刺激)。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图形纸制品若干、学具(数数棒)、奖励用品若干。

活动一:变魔术。

在讲桌上一字排开四种物体共4个,用纸盒围在讲桌上,用盖印章的方法,在纸上用物体变出平面图形,展示给学生。

师:谁知道怎么变出来的?谁想来印?

一名学生上来变魔术,出示印好的图形,下面学生猜由什么物体印的,初步巩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也可分组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动手的过程)。

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形的名字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设计意图:此活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计了一个由立体图形变出平面图形的魔术,导入新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热情。)。

活动二:记记画画。

教师出示纸制图形、实物,结合课件演示,让学生通过感观回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名称既特征,识记图形特征的同时带学生一起说话练习,并带学生书空,画一画每个图形。

活动三:折、剪,图形互变。

教师演示课件,结合纸制图形,让学生来辨认图形,同时也变化形式,轮流让学生辩认,加强学生辨别四种图形的能力。

(变化形式:用课件演示,将正方形对角剪开和水平线剪开后,让学生辨认剪开后的图形,同时也可实物操作让学生辨认。)。

活动四:找朋友。

准备:教师边讲边用课件演示,并且先示范一次,让学生清楚活动操作程序后开始。

1、分发给学生图形纸片,让学生找到黑板上相对应的图形并粘贴上去。轮流让学生找朋友。

2、事先在墙上张贴好几种图形,并空缺一些,空出的部分让学生从盒子里的各个图形中挑出相对应的补到墙上!

(设计目的:此活动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巩固提高学生对四种图形的辨认能力。)。

活动五:摆图形。

1、用小棒摆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课件先演示一遍摆法,教师再在黑板上用贴的形式示范一次,接着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尝试,也可让学生上讲台摆,其它同学在桌子上摆,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2、用图形摆成小人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摆放成一个小人。

(说明:此活动对启智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上一时学不会,视课堂情况灵活处理。如果课堂完成困难,可另做练习课,或者安排作业:给学生每人发放一个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摆出一个小人)。

(设计目的:通过动手摆的操作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各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为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回顾所学内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带领学生再次认识各个图形。总结课堂学生表现,进行食物奖励。

教学设计思路:本堂课首先用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自觉融入课堂。整堂课围绕活动展开,将“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观察,既富趣味性又具生动性。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突破本课重、难点,将知识生活化,切合智力障碍孩子的认知特点。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1、感受和表现歌曲《粉刷匠》的活泼快乐及诙谐情趣。

2、能大胆地根据歌词内容与同伴合作表演,体验协调一致的和谐感。

3、知道要从小就做个勤劳的孩子。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5、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粉刷匠》。

歌曲动画《粉刷匠》。

一、欣赏图片:粉刷匠。

1、教师:看!这个新朋友是谁呀?他在干什么?

2、小结:粉刷匠在把新房子刷得很漂亮。

二、在游戏中学唱歌曲。

1、教师:粉刷匠一边刷一边还唱着好听的歌曲呢。

2、教师范唱歌曲。(配上相应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

3、教师:粉刷匠刷了房子的哪里?粉刷的时候刷子像什么?最后粉刷匠的鼻子怎样了?

4、教师可以用歌词来对幼儿的回答做个总结。

5、重点引领孩子做一做“哎呦!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这一句的幽默与开心、可爱。

6、教师:现在老师做粉刷匠,你们做新房子,我们开始刷房子喽。(幼儿一人做房子造型,教师表演唱)。

7、幼儿两两做房子,教师表演唱,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8、邀请部分幼儿做粉刷匠,和教师一起表演。

9、分角色表演唱。(一半幼儿做房子,一半幼儿做粉刷匠,第二次交换角色。)。

三、完整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幽默、可爱。

1、教师:今天我们玩了小小粉刷匠的游戏,粉刷匠的歌曲你们会唱了吗?用好听的声音唱出来吧。

2、幼儿跟随琴声演唱歌曲。

3、幼儿戴上“粉刷匠帽”进行表演唱。

音乐活动《粉刷匠》是一首波兰儿童歌曲,她以活泼、风趣的曲调和轻松、幽默的歌词相结合,描绘了小小粉刷匠愉快劳动的情景。韵律清晰明快,歌词浅显易懂,适合中班孩子的年龄和心里特征。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我这样组织了教学:首先利用粉刷匠的图片来吸引幼儿,以此来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欲望。然后,在“小小粉刷匠”的游戏中,引导幼儿学做房子或粉刷匠,在教师一遍遍的范唱中,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从而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首歌曲。最后让孩子随着音乐一起挥动手中的小刷子,给房子进行粉刷。从一个小房子到一个大房子,在游戏中感知音乐的同时也让孩子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通过这次活动,我得到以下启示:

1、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在活动中,为了让孩子学会这首歌,我多次让孩子唱,激发不同的情感去唱,来体验这首歌中的滑稽,轻快的情景。但是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带着孩子们唱,我的声音一直非常的大,其实孩子们都已经学会了,我可以声音轻一点,让孩子声音大一点,主动权交给他们。

2、评价单一。

一个活动的好坏,还缺不了多元化的评价。而在活动中,我也针对孩子的回答进行了评价,但大多是集体评价,也比较单一。在活动中多一点个别评价,比如在孩子刷墙壁时,对他们进行不一样的评价,如:你的房子刷的真漂亮,啊,你里面都刷了……相信这样的评价,幼儿的兴趣会更高。

3、教学动作再夸张一点。

好的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的教态。教态也包括语言和肢体。而粉刷匠,需要用动作来表现粉刷匠的滑稽幽默的风格。课堂上我还是放不开,如果我放的更开得话,可能活动的效果还会更好。

文档为doc格式。

-->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

因此,阅读应是以引导、激发孩子的兴趣为起点,唤起孩子阅读的主动性、创造性。而课外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普通而经常的形式。《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来记录的,并且是以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口吻来写的,很是贴近生活。所以学生阅读起来较为从容,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学生易于从这本书中捕捉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从而把阅读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消除了由于材料陌生产生的阅读障碍。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产生阅读的愉悦和兴趣,从而扣开阅读之门走进阅读的世界。

设计教学过程时,紧紧抓住这本书的主题:“爱”字,从情感入手,阅读过程中始终围绕爱阅读,抓住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展开。突出了师生之爱、母子之爱、同学之爱、祖国之爱,自身也努力投入情感,尽可能地把学生也带入了书中爱的境界里。

我努力创设一种开放的环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学习、交流、畅谈体会,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使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用各种问题去考学生的阅读效果,也不是强性要求学生应读什么,不应读什么,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思考,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今后,我将会继续加强宣传,通过家长会、班级博客等方式让家长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能积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鼓励家庭进行亲子共读,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我给爸爸妈妈讲故事”等亲子共读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书本中的一个话题。使广大家长成为书香活动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行动中来,为孩子创建了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五篇】

1、通过本课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安全预防及遇险应急常识,掌握一些险情的自救方法与技能。

2、通过安全教育的学习,提高学生生存自救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珍惜生命,回报社会;教育学生临危不惧、互相帮助、救人危难、意志坚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1、了解常见的非法侵害防范常识及应急常识。

2、了解防火安全常识,并能在火场自救逃生。

3、能辩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交通安全常识。

4、了解卫生防病常识。

5、提高心理素质,学会紧急情况下自救技能。

6、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集体活动、分组管理、小组活动和个人演练相结合。

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

灭火器、防火疏散通道、交通标志牌、火警标志牌、保护垫、安全带、消防训练塔等。

一、课前准备:。

工具材料:15个灭火器,20个火警和交通标志牌,安全教育喷绘牌若干,米高特制跳台一个。

二、导语:

俗话说“水火无情”,是说水灾火灾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让我们没有安全感。那么,类似的灾害可不可以预防?如果灾难发生了,能不能采取有效的'自救应急措施,把灾难降低到最小程度?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安全教育课,就是让同学们了解一些安全常识,学会一些应急自救措施,最大程度地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树立安全意识,以预防为主,拒灾难于千里之外。

三、安全指导:

1、遵守课堂秩序,听从老师指挥。

2、演练中严格按照程序操作,互相保护。

3、高楼逃生演练时,一定要求系好安全带。

四、活动组织:

(一)三警电话:

中小学生遇到灾难发生时,不提倡当英雄,应以安全自救为主;自救的方法有:逃跑、呼喊、烟火求救、报警、野外求救字样sos等。

三警电话:110、119、120。

三警电话接通后,应讲清地点、案情或灾害事故情况等,如歹徒正在行凶,应注意自身安全。火警或急救应在路口引导消防车和救护车。

教法、学法:

通过三警电话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10、119、120报警电话是特种专用电话,让学生认识到拨打三警电话戏耍取乐的严重后果。

(二)防火安全常识与应急训练:

1、野外火灾事故预防:

出处

(1)不在草木繁茂的山林用火;

(2)上山扫墓时应注意防火;

(3)不乱扔烟头;

(4)不乱扔矿泉水瓶;

(5)燃放鞭炮应注意防火。

2、家庭防火:

(1)家中不放置易燃易爆危险品;

(2)家庭装修应使用不燃性材料或经阻燃处理的材料;

(3)保持室内过道、楼梯畅通;

(4)家庭用电、用气、驱蚊等注意防火;

(5)家庭应自备灭火器,并掌握使用方法。

3、公共场所和高楼预防火灾:

(1)公共场所和高楼应制订防火逃生方案,并进行演练;

(2)防止人为纵火;

(3)安全通道应保持畅通;

(4)高楼各层应有消防设备和逃生器材。

教法、学法:

采用分组讨论方法,让学生了解野外、家庭、高楼和公共场所应如何预防火灾。

4、火灾应急常识:

(1)灭火的方法:

火焰初起时应用灭火器、沙土、湿毯子等物品覆盖灭火;

电器、油等着火不可直接用水灭火。

(2)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小型干粉abc灭火器):

a、适用范围:油、电子仪器、文物、图书等物品的初起火灾;

b、使用方法:

应距离燃烧物5米处放置好灭火器,拔出保险销,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将喷嘴对准火源处,握住开启手柄喷干粉灭火。

c、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训练:每名学生按使用方法实际操作训练一次。

5、火场逃生训练:

(1)火场逃生的方法:

a、火灾初起时,可披上湿衣服、湿毛毯等低姿势冲出火场;

b、出现浓烟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嘴鼻逃生;

c、衣服着火可撕脱衣服,用手或物体扑打;也可倒地打滚灭火;

d、高楼发生火灾时应走安全通道,不可乘坐电梯;

e、大火风筝;封住安全通道时,可用绳子、窗帘、床单等物系成长绳往楼下逃生;

g、烟气从门缝进入时,可将湿毛巾湿衣服、湿毛毯等物品挡好;

h、楼下着火也可到楼顶避火、求救。

(2)火场逃生训练:

a、模拟火场逃生训练:用舞台发烟器发出烟雾,学生用湿毛巾捂住嘴鼻进入安全通道逃生。

b、楼上绳索逃生训练:在消防训练塔下铺好保护垫,学生登上消防训练塔,让学生在消防训练塔上系好安全带后,手脚并用,从楼上向楼下逃生训练。

(3)学生分小组竞赛。

教法、学法:

这部分内容采用演示法、实践操作法,通过学习,掌握火灾应急常识并能在火场自救逃生。在演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合作精神。

6、火灾应急“十要”

(1)要早扑火。

(2)要早抱警。

(3)要先扑火,后搬财物。

(4)要沉着冷静。

(5)要仔细判断,果敢决策。

(6)要注意邻室起火。

(7)要掌握正确的逃生要领。

(8)要屏住呼吸。

(9)要掩口鼻。

(10)要隔离烟火。

(三)交通安全常识:

1、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学习20种交通安全标志,然后分小组进行竞赛。

2、交通安全十项注意:

(1)遵守交通规则;

(2)行人应走斑马线、天桥、地下通道等;

(3)乘车应系好安全带,关好车门,车停止后从车的右侧车门下车;

(4)乘车时不把手、头伸出车体外,不往车外抛物、吐痰等;

(5)不乘坐无牌、无证或破旧老化的车、船等;

(6)不进入交通管制区;

(7)乘车时应尊老爱幼。

(8)乘坐飞机、火车、汽车、轮船、轨道机车等要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和引导;

(9)在规定的站点候车、下车;

(10)排队购票。

3、交通安全十大危险:

(1)突然横穿马路;

(2)在马路上踢球、疯打闹;

(3)比赛追逐机动车辆、自行车等;

(4)钻、爬栏杆,不走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

(5)在汽车后面或底下玩,未发现汽车启动或倒车;

(6)下车后不看清同向有无来车,即猛跑过马路;

(7)不走人行横道而走在机动车道上;

(8)过马路时对车速判断不准,想在汽车到达前过马路;

(9)在汽车夹缝中穿行;

(10)在住宅区内不注意车速快的汽车。

教法、学法:

这部分内容采用了讲解法、讨论法、竞赛法等形式研讨,使学生能识别常见的交通标志,认识到违规的危险性,了解交通安全常识,提高安全意识。

(四)其它安全常识:(在教室墙上挂着喷绘内容)。

1、非法侵害防范常识;

2、卫生防病常识;

3、遇险应急常识。

教法、学法:

这部分内容是用喷绘板挂在墙上,学生在参观学习过程了解这些常识。

(五)心理素质训练(信任背摔):

1、信任背摔方法:

由6名学生组成3小组,两名同学相对,双手搭在对方的肩上,并抓紧,3个小组紧排在一起,承担从高台上后倒的同学。

在高台上(高台的高度与学生的肩同高)有教师或教练指导学生往后背倒,要求后倒时要直,不能歪着倒或斜着倒。

2、学生分组训练,每人至少训练三次。

教法、学法:

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及身体自控能力和胆量。

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实践操作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

1、学生在组内交流、谈体会。

2、教师总结:

本课只是安全教育内容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安全教育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去研究。

这一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勇敢,了解了一些安全知识,学会了一些自救的本领,但老师希望你们都用不上,因为应急自救是亡羊补牢,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一课老师真正想教给你们的是要时刻树立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才能确保我们的安全,才能幸福的生活。

教法、学法:

采用讨论法按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加深理解达到升华的效果。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六篇】

1、引导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社会关爱的道理,体会得到他人关爱的快乐和幸福,拥有感恩惜福的健康心态。

2、引导学生珍惜学习、生活的机会,孝敬父母,勤奋学习,服务社会。

3、使学生不仅有感恩的想法,更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感恩的意识;

难点:如何投入真挚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心的波澜,如何使学生不仅有感恩的想法,更有感恩的行动。

1、花生。

2、花生成长的课件。

3、感动中国孟佩杰的视频。

4、歌曲《感恩的心》。

一、品尝花生,懂得珍惜。

活动一:

2.看花生知生成(播放课件)。

师:是农民在春天播下了种子,精心管理,种子也拼命吸收阳光雨露和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终于种子发芽了,它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土里,努力生长。可是不久嫩叶上就长出了虫子,农民又要忙着除草、捉虫……就这样日复一日,在150天后,花生终于成熟了。

3.同学们,品尝了花生的味道,了解了花生的成长,你想说点什么呢?

二、师小结揭题:

不仅仅是花生,我们所吃的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让我们一起对农民伯伯说声:“谢谢农民伯伯!”

1.学生交流:

生1:父母。

生2:爷奶姥爷们。

生3:教师们(还有食堂、宿舍的教师)。

生4:同学们。

生5:接送我们上学的校车司机们。

生6:生病时为我们治病的医生护士们。

四、案例启发,知道感恩。

活动二:情景剧表演(学生表演)(师板书:案例启发,知道感恩)。

2.启发明理:预设:同学们笑了,为什么呢?

生交流:

生1:这样的情景是否曾发生在你的身上呢?又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生1:李若宁做得不对,她不应该随便对妈妈发脾气,难道她没看到妈妈生病了吗?她太没有礼貌了,一点也不尊重妈妈。

生2:妈妈生病了,李若宁应该学着去照顾妈妈,而不应该因为妈妈没给她做饭就冲妈妈发火,这样,妈妈得多伤心呀!

生3:李若宁没想到妈妈也会难过吗?妈妈天天给她做饭,今天只是因为太难受了,如果我是李若宁,我就应该理解妈妈,应该问问妈妈吃没吃饭,然后给妈妈买点饭。因为妈妈爱我,我也得爱妈妈。

生4:这里的妈妈太伤心了,没给孩子做饭,她心里肯定特别难过,她多内疚呀?孩子没吃饭就上学了,她得多惦记呀?唉,做妈妈真难。

(预设:师评价一下学生的发言:同学们发言很积极)。

过渡:我们看到,一个小小的情景剧引起了我们这么多的思考,我想,曾经有过这样经历的同学一定知道自己错了,也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但,下面的这个真实的故事,会更加触动我们的`心。

五、榜样示范,学会感恩。

(师播放视频)(师板书:榜样示范,学会感恩)。

六、活动延伸,情感升华。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感恩的行动却刚刚开始,它将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珍惜,学会表达爱,学会感恩,让我们共同谱写一曲感恩的乐章!师播放《感恩的心》,生慢慢离开教室。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七篇】

201103040034。

傅少红。

11思政。

一.教材分析。

1、与原教材的相关内容对比这一框题的内容是原高三教材“政治常识”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中四个框题的教学内容,课改之后,它是一个框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题下“政党观”的集中体现。可以看出,新教材对知识进行了浓缩和删减,但仍然有所侧重。

2、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这个框题的内容是本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一体三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党观”的集中体现,是认识和把握中国政党活动现象的知识依据。学习这部分知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利于理解前边“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联系民主广泛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本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相关知识,也将为后边全面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政党制度的含义;掌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容;理解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明确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对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运用和联系知识分析我国不能采取多党制的原因等。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上,学生都已十六七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学习热情高,生活中也接触了一些政党制度的新闻,但尚不能形成一种有意识的知识体系。

2、学习态度良好,上课能认真听讲,下课会主动做练习题复习巩固知识。

3、最后,学生学习较为主动,乐于接受新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本课是讲我国的政党制度,本框介绍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探讨它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必须重点把握。由于学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对现实又体验不足,理解政党制度及其优越性有一定难度,同样这也是难点。加之,他们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知半解,仅观其现象,容易产生模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教学难度。

五、教法学法及依据。

教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文字、视频材料等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情感。主要以口头讲授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和活动探究法和集体讨论法。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形成认知,培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法依据: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结构和学情的客观分析。

学法:自主探究法,思考评价法,小组竞赛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案导学,进行探究、讨论、实例分析,学法依据:根据新课标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应把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4.课时安排及教具准备。

一个课时,多媒体辅助。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4—6分钟)。

(一)说一说:要求学生说说一个关于我国政党的新闻或有关影视。

(二)论一论:通过课前说说的讨论引入特色的政党制度一课。2.讲授新课:(15—20分钟)。

第三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

党制度1.共商国是同舟共济第一目“共商国是同舟共济”。本目的情景导入选择了两个镜头:一个是对党的十六大至十七大召开的五年间,中共中央及有关部门召开与民主党派协商会的回顾;另一个是引述一位原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对多党合作的形象比喻。通过两个镜头,教材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多党合作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对于我国的政党制度,学生有印象,但并不懂得。运用这两个镜头,可以让学生在求知心切的状态下,进入下面的学习和探究。

2.执政参政特色鲜明第二目“执政参政特色鲜明”。首先,教材介绍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参政的八个民主党派,指出了民主党派的性质。教材绘制图表,向学生介绍我国民主党派概况。接着,教材从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重要机构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鲜明特色。这里安排了探究活动,列举各民主党派拥护和接受共产党领导的种种缘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我国有八大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特点包括:一党领导、多党共存、民主协商、参政议政和政党监督。

一、一党领导。所谓一党领导,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领导。

二、多党共存。多党共存是指中共和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共同存在这个现实。

三、

民主协商。民主协商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协商讨论和决定国家和地方重要事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民主协商的原则,中共中央和各级政府在酝酿和出台重大决策之前,通常要和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领导人进行沟通并征求他们对决策的意见建议,这样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能争取他们对决策的理解和支持。

四、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是指中国的民主党派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参政主要指民主党派成员直接在各级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参与政府日常工作。

五、政党监督。政党监督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手段。

3.适合国情优势显著第三目“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在了解我国政党制度鲜明特色的基础上,教材首先归纳出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然后安排了探究活动,从四个方面。

总结。

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教师通过列举实例,使学生理解和确信我国的政党制度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有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它既可以帮助教师判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监控和督促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帮助教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本课从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等各方面都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顺利完成知识点教学,力争做到人文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对于一些重难点的知识点还需认真把握,增加生动性与趣味性。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八篇】

在教育信息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素养。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由于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是通过教育技术能力来体现的,所以在此次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以“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为中心,来设计、安排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曾经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过多次变革和试验,但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近几年来,随着信息化环境的改善,又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值得推广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全国来看,形势并不乐观,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比来分析,可以看出绩效是相当低的。究其原因,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因素不是硬件投入不足、也不是教学资源缺乏,而是广大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得太少,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理解有偏差,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把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是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依据。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始终,形成培训的主线。这一点构成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特点,也是与以往信息技术培训有所不同的分界线。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教学设计”这条主线,才能顺利达成培训目标;也只有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作为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首先对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即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提出这门课程的目标体系,标出适合课堂教学的知识单元和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主题活动)的知识单元,然后分别进行基于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基于主题活动的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地安排教学全过程,真正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而不只是孤立地设计一些观摩课或公开课,摆摆样子。

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中,因只有50课时,所以只能要求被培训的教师重点完成一节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案,并选择、加工或开发这个方案中所需要的媒体和资源。通过这项真实任务的完成,使被培训的教师初步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促进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的认识。

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将初步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学习教学设计的方法,在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体会教育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加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在任务驱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信息化环境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由教育部师范司组织审定的两套培训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案例、模板和量表,为学习教学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资源部分包含了大量文本材料和多媒体材料,为受培训的教师提供学习的支持;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受培训的教师得到启发,加深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培训教材中提供的模板,可以使受培训的教师比较容易地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书中的量表给出了不同类型的评价样板,为受培训的教师在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设计提供了参照。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校本培训等不同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的优点是可以排除干扰,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培训任务;不足之处是受训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学习负担较重。分散培训可以利用双休日上课,平时完成培训作业。每周培训一个单元,有利于教师的消化吸收,又不耽误教学工作;前提是当地必须有合格的培训教师,能够指导学科教师的学习;而且,培训的时间拉长,对培训工作的组织有一定的难度。校本培训可以联系本学校的实际,把培训和教研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教师的提高,又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改进。校本培训是一种好的培训形式,但是必须要具备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才能有所收获。

不论采取哪种培训方式,都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真实的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完成。通过培训,不仅使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九篇】

1、培养学生学会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朋友、感激周围一切。

2、通过学习感恩教育,使学生们懂得“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善待周围的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只有付出才能有回报”。

3、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学会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朋友、感激周围的一切。

教学光盘“万人看了,万人哭”的录象。

一、激发定标。

出示课题:“感恩教育”。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的目的是学习“感恩教育”,是让全体同学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1、那么什么是感恩教育呢?谁能说一说?(让学生自己发言)。

2、你平常是怎样对待别人的?

3、别人是怎样对待你的?

为了同学们的成长,为了同学们的未来,今天让同学们学会感恩:“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朋友、感激周围的一切”。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观看“万人看了,万人哭”的录象片。

二、自学互动。

1、让学生们认真观看“万人看了,万人哭”的教学录象。

要求:细看、看懂内容,看懂录象情节。

2、结合实际情况,小组合作,交流录象情节,疏通录象的文意。

3、学会感恩:学生与学生互动进行沟通对话、交流录象内容。

4、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看“万人看了,万人哭”的教学录象后的感受。

5、让学生说一说感激父母的什么?感激老师的什么?感激朋友的什么?感激周围一切的什么?(感激父母给了我们的生命;感激老师给了我们的知识;感激朋友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力量;感激我周围的一切给了我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

三、适时点拨。

1、说出感恩父母的语句(让学生自己说)。

a、学会感激——————感恩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b、学会感激——————感恩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健康、强壮的身体。

2、说出感恩老师的语句(让学生自己说)。

a、学会感激——————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无穷的知识。

b、学会感激——————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c、学会感激——————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飞翔的翅膀。

d、学会感激——————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指明人生的方向。

e、学会感激——————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放眼世界的慧眼。

四、测评训练。

1、生命需要(谢谢),生命离不开(谢谢),(谢谢)是人生天平上的一块砝码。

2、修养始于(善良),有了(善良)的心,才能完善人生,(善良)者快乐、幸福、富有。

3、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善待)周围的人。

五、板书设计: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十篇】

一、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

1、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派都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某种变化,且这种变化应当能够保持一定的时期。

2、这是王老师和小男孩小明的对话。王:“你有妹妹吗?”小明:“有”。王:“你妹妹叫什么?”小明:“花花”王:“花花有哥哥吗?”小明:“没有”。按照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明处于感知运算阶段,且他的思维体现了单维思维的特征。

3、在确定运用何种教学媒体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会从媒体的种类与功能两个维度进行比较,并通过某种评价尺度来反映其间的关系,从而发现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景的媒体,这种媒体选择模型一般称为评价法。

4、演奏中,没种音调有一定的音高和响度,在旋律背景中,音调的主观音高或响度取决于它邻近音调的关系,用两种不同的旋律演奏时,同样的音调感觉会完全不同,这反映了知觉的整体性特征。

5、在肯普提出的椭圆结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中,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各要素呈现游离状态,表明了教学设计可以从任何一个要素开始,并且可按任何顺序进行。

二、比较题(比较下述概念的异同,每题8分,共40分)。

1、(动作技能学习中的)集中练习与分配练习。

2、言语信息与智力技能。

3、沉思型与冲动型。

4、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5、发现教学法与讲解式教学法。

三、简答题(第一题10分,第二三题各20分,共50分)。

1、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研究最近发展区有何意义?

2、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常常要考虑学生该学习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如果让你向高中学生教授“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你计划让他们学习什么和怎么学习?陈述你的基本做法。

3、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的程序包括传递—接受程序、引导—发现程序、示范—模仿程序和情境—陶冶程序等,简述这四种教学程序的基本过程,并结合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说分析它们分别适用于实现哪种领域的教学目标。

四、综合应用题(30分)。

我国目前在小学、初中与高中阶段都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如果要求以“表格信息加工”这一教学主题为例,为三个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设计,你将如何考虑?请写出你的设计简案。

48 1497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