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汇聚通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汇聚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专业:生物教育。

准考证号:010109105180导师:程双怀。

摘要:本文是对“生态系统”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情境导入、资料分析、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图片展示、讨论交流和概念图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探究过程中。

总结。

出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资料分析、合作学习和概念图,形成生态系统组成的有关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引出食物链和食物网及相关知识;通过进一步探究,得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的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播放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实例的课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获得重要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环保意识。

关键词:教学设计;生态系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概念图。

1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后进行的;是认识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建立生态学基本观点的前提;也是学习后面单元内容的知识基础[1]。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等内容。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由于本节教材叙述性内容较多,知识性比较强,属于“概念学习”的课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活动、探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和归纳式学习等,注重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生物特征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等难以理解掌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新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注重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并且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知识目标。

(3)明确人作为消费者,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应该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4课时分配:2课时5课前准备。

教师的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生态系统的图片或资料、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制作好本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组织和引导活动;将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并且安排学生活动。

学生的学习准备:搜集生态系统组成和环境受到破坏的图文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地域(池塘或农田)内的生物、各生物间的关系及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整理后供上课讨论时用;记录一天中所吃的食物种类。

6教学理念。

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生态学原理和环保教育[2]。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倡导“因材施教”的理念。

7教学策略。

以往教师通常采用直接讲述法来完成教学活动,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本节课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引导法为主,辅以讲授法、提问法和讨论法,并且应用概念图策略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分析讨论和表达交流得出结论,并且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8教学实施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开场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和各色各样的生态系统画面,并提出下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那么,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吗?(2)各个生态系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实例。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之前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师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适当点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列举实例: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上述设计旨在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加深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环节过渡:(教师提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员组成的呢?

生态系统的组成。

学生观察、讨论和分析后,可以总结出: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因而称为分解者。教师分别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三者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之后教师提问:“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不是还缺少什么部分?”,提问后用多媒体播放生态系统的图片,以利于学生思考,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包括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未完成的概念图(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让学生完成。并要求学生完成书中27页的练习1(3分钟内)。

教师讲述: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我们学习了动物和植物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植物与动物间的关系。教师播放有关动物和植物之间关系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并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着完成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然后用课件展示正确的4连接图,引出食物链的概念: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并且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之后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探究问题:(1)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那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蛇的数量减少对其他生物数量的影响。学生探究讨论,可以总结出:各食物链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并且食物链中某一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引出食物网的概念: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教师补充数食物链条数的方法:从绿色植物数起,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生物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根据课前准备中记录的一天所吃的食物种类,写出每一种食物的组成成分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列出它们的食物。在另一张纸上写出这些生物的名称,想一想这些生物还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把那些生物的名称也写上,并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探究结果:可以看出我们人类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最高位置。

上述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学生小组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通过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养成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想一想,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是否稳定呢?并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在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地增加呢?(2)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了,草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学生探究、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探究问题的结果补充完整:(1)兔的数量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因为当兔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天敌也会增加,兔的数量就会减少,又引起草木的繁茂,以此循环下去。(2)如果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造成土地沙化。在学生理解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5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1)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最终危害人类的安全。(2)因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性,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并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4]。教师播放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实例的课件,并列举一些实例,比如:生活在南极洲的企鹅体内发现ddt、日本的水俣事件。学生观看课件,小组讨论、交流,并列举身边类似的实例。教师总结: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而人类位于食物网的最高位置,这样有毒物质最终会积累在人体中,从而危害到人类自身。所以,同学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环保倡议: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将旧电池放入回收箱里、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

教师提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已经学完了,先让学生根据课本和笔记,回顾所学的内容,学生进行自我小结,并让学生浅谈通过此课的学习,自己的收获、体会。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适当的补充。

此小结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四节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2)食物网: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所形成。

6、课堂小结。

10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3。

6(2)阅读课后补充的短文:林业工人的新任务(28页),并写1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3)做一个课外探究:模仿生物实验室中的水族箱,根据学过的生态系统的知识,自己动手做一个水族箱,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11教学评价与反思。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改革精神,按照原先的设计意图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倡导探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概念图策略,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资料、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思维活跃、积极自动地参与活动,并且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做的学以致用;所以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方面都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来,并且经过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但是在某些细节方面还需改进,新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多留心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多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发言,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完整的表述,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发挥并作适当的补充。另外教师不应该严守原先的教学设计,而应该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来更好的完成教学活动。要使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多多联系生活中的事物。

参考文献。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这是一首温馨、柔和的音乐作品,歌曲旋律比较工整,音域跨度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小雨和小草的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容易唤起幼儿以往的生活经验。但是原歌曲中小雨和小草是每句交替出现的,容易造成幼儿的记忆负担,并且造成游戏中角色交换的困难。因此设计者在保留原曲旋律的基础上,对歌词进行了改编,前两句唱小雨,后两句唱小草,并且根据3-4岁幼儿的认知特点重新填词。改编后的歌曲,适合小班幼儿与爸爸妈妈边唱边游戏。

1、初步熟悉歌曲《小雨和小草》的旋律和歌词。

2、借助教师的语言提示,能边做动作边唱出最后一句“朋友朋友你真好”。

3、在亲子游戏过程中,体会挠痒痒和拥抱的快乐。

1、带着宝宝们热身《小手爬》。

2、观看视频,帮助幼儿熟悉歌曲。

3、边听歌曲边加入小雨的动作。

4、边听歌曲边加入小草的动作。

5、增加抱抱的动作。

6、学唱最后一句“朋友朋友你真好”。

7、幼儿尝试随音乐变换动作,并能唱出歌曲的最后一句。

8、尝试替换最后的动作。

9、开心游戏。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这部作品人物美、故事美,正因如此它在世界上拥有众多读者。今天我们只欣赏了它最生动的几个情节,最主要的几个人物,最美的几处景致,它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半年,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段话: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读书苦思时的刹那;

世界上最舒展的一刻是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让我们拿起书,以书为伴,畅游在多姿多彩的课外阅读中,让课外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在数学教学中。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老师多讲解,学生要多做题,课本被当成了教师的讲解材料和学生的练习册,对课本中的内容的阅读重视不够。学生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学习中若有问题,也往往直接问老师,很少通过钻研课本来寻找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另一目的是想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国内研究的现状分析。

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有一部分中学比较注重开展对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研究,小学虽然也有教师对此问题比较关注,能看到一些老师写的理论文章,但在我所听到的各种级别的数学公开课上,还很少看到有教师能够把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体现出来。实际上,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数学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应该说,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也认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这种教学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小学生使用的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一定是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利用现行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完成是可能的。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阅读内容的选择研究:如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数学知识、单元小结、算法指导等。

阅读措施的选择研究:如课内读和课外读。课内读主要有:对概念的阅读。对公式的阅读和对数学习题的阅读。课外读还包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读课外书等。

相关研究:教学设计形式的研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阅读效果评价方式的研究和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想结合的研究。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从20xx年开始启动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两年的实验和摸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开展话题研究的实践经验。

2.人员结构。以市级骨干教师牵头,教科室指导组织实施,以校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和一线青年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

课题负责人:汪尊明,男,市级骨干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教导处副主任;。

参与研究人员:

徐勇,男,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数学教研组长;。

孙玉峰,男,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团支部书记;。

张巾巾,女,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

邓秀梅,女,小学特级教师,大专学历。

3.资料准备。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和杂志;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4.经费保障。向学校争取经支持。

四、阶段性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论证与调查阶段,时间:20xx年8月-20xx年9月;。

第二阶段:课题实践阶段,时间:20xx年9-20xx年6月;。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形成模式阶段,时间:20xx年7-20xx年9月。

五、研究方法。

本课我们定位为行动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要研究手段。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校本,在学中做,在做中求发展。”

六、研究人员及分工。

汪尊明:负责课题的规划、指导、实践与总结。

徐勇: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孙玉峰: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邓秀梅:负责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张巾巾:负责中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显示。

1、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实例;(用录像形式呈现)。

2、实践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写出。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五篇】

1、感受和表现歌曲《粉刷匠》的活泼快乐及诙谐情趣。

2、能大胆地根据歌词内容与同伴合作表演,体验协调一致的和谐感。

3、知道要从小就做个勤劳的孩子。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5、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粉刷匠》。

歌曲动画《粉刷匠》。

一、欣赏图片:粉刷匠。

1、教师:看!这个新朋友是谁呀?他在干什么?

2、小结:粉刷匠在把新房子刷得很漂亮。

二、在游戏中学唱歌曲。

1、教师:粉刷匠一边刷一边还唱着好听的歌曲呢。

2、教师范唱歌曲。(配上相应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

3、教师:粉刷匠刷了房子的哪里?粉刷的时候刷子像什么?最后粉刷匠的鼻子怎样了?

4、教师可以用歌词来对幼儿的回答做个总结。

5、重点引领孩子做一做“哎呦!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这一句的幽默与开心、可爱。

6、教师:现在老师做粉刷匠,你们做新房子,我们开始刷房子喽。(幼儿一人做房子造型,教师表演唱)。

7、幼儿两两做房子,教师表演唱,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8、邀请部分幼儿做粉刷匠,和教师一起表演。

9、分角色表演唱。(一半幼儿做房子,一半幼儿做粉刷匠,第二次交换角色。)。

三、完整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幽默、可爱。

1、教师:今天我们玩了小小粉刷匠的游戏,粉刷匠的歌曲你们会唱了吗?用好听的声音唱出来吧。

2、幼儿跟随琴声演唱歌曲。

3、幼儿戴上“粉刷匠帽”进行表演唱。

音乐活动《粉刷匠》是一首波兰儿童歌曲,她以活泼、风趣的曲调和轻松、幽默的歌词相结合,描绘了小小粉刷匠愉快劳动的情景。韵律清晰明快,歌词浅显易懂,适合中班孩子的年龄和心里特征。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我这样组织了教学:首先利用粉刷匠的图片来吸引幼儿,以此来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欲望。然后,在“小小粉刷匠”的游戏中,引导幼儿学做房子或粉刷匠,在教师一遍遍的范唱中,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从而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首歌曲。最后让孩子随着音乐一起挥动手中的小刷子,给房子进行粉刷。从一个小房子到一个大房子,在游戏中感知音乐的同时也让孩子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通过这次活动,我得到以下启示:

1、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在活动中,为了让孩子学会这首歌,我多次让孩子唱,激发不同的情感去唱,来体验这首歌中的滑稽,轻快的情景。但是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带着孩子们唱,我的声音一直非常的大,其实孩子们都已经学会了,我可以声音轻一点,让孩子声音大一点,主动权交给他们。

2、评价单一。

一个活动的好坏,还缺不了多元化的评价。而在活动中,我也针对孩子的回答进行了评价,但大多是集体评价,也比较单一。在活动中多一点个别评价,比如在孩子刷墙壁时,对他们进行不一样的评价,如:你的房子刷的真漂亮,啊,你里面都刷了……相信这样的评价,幼儿的兴趣会更高。

3、教学动作再夸张一点。

好的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的教态。教态也包括语言和肢体。而粉刷匠,需要用动作来表现粉刷匠的滑稽幽默的风格。课堂上我还是放不开,如果我放的更开得话,可能活动的效果还会更好。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六篇】

201103040034。

傅少红。

11思政。

一.教材分析。

1、与原教材的相关内容对比这一框题的内容是原高三教材“政治常识”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中四个框题的教学内容,课改之后,它是一个框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题下“政党观”的集中体现。可以看出,新教材对知识进行了浓缩和删减,但仍然有所侧重。

2、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这个框题的内容是本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一体三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党观”的集中体现,是认识和把握中国政党活动现象的知识依据。学习这部分知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利于理解前边“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联系民主广泛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本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相关知识,也将为后边全面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政党制度的含义;掌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容;理解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明确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对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运用和联系知识分析我国不能采取多党制的原因等。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上,学生都已十六七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学习热情高,生活中也接触了一些政党制度的新闻,但尚不能形成一种有意识的知识体系。

2、学习态度良好,上课能认真听讲,下课会主动做练习题复习巩固知识。

3、最后,学生学习较为主动,乐于接受新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本课是讲我国的政党制度,本框介绍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探讨它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必须重点把握。由于学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对现实又体验不足,理解政党制度及其优越性有一定难度,同样这也是难点。加之,他们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知半解,仅观其现象,容易产生模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教学难度。

五、教法学法及依据。

教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文字、视频材料等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情感。主要以口头讲授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和活动探究法和集体讨论法。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形成认知,培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法依据: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结构和学情的客观分析。

学法:自主探究法,思考评价法,小组竞赛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案导学,进行探究、讨论、实例分析,学法依据:根据新课标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应把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4.课时安排及教具准备。

一个课时,多媒体辅助。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4—6分钟)。

(一)说一说:要求学生说说一个关于我国政党的新闻或有关影视。

(二)论一论:通过课前说说的讨论引入特色的政党制度一课。2.讲授新课:(15—20分钟)。

第三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

党制度1.共商国是同舟共济第一目“共商国是同舟共济”。本目的情景导入选择了两个镜头:一个是对党的十六大至十七大召开的五年间,中共中央及有关部门召开与民主党派协商会的回顾;另一个是引述一位原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对多党合作的形象比喻。通过两个镜头,教材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多党合作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对于我国的政党制度,学生有印象,但并不懂得。运用这两个镜头,可以让学生在求知心切的状态下,进入下面的学习和探究。

2.执政参政特色鲜明第二目“执政参政特色鲜明”。首先,教材介绍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参政的八个民主党派,指出了民主党派的性质。教材绘制图表,向学生介绍我国民主党派概况。接着,教材从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重要机构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鲜明特色。这里安排了探究活动,列举各民主党派拥护和接受共产党领导的种种缘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我国有八大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特点包括:一党领导、多党共存、民主协商、参政议政和政党监督。

一、一党领导。所谓一党领导,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领导。

二、多党共存。多党共存是指中共和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共同存在这个现实。

三、

民主协商。民主协商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协商讨论和决定国家和地方重要事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民主协商的原则,中共中央和各级政府在酝酿和出台重大决策之前,通常要和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领导人进行沟通并征求他们对决策的意见建议,这样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能争取他们对决策的理解和支持。

四、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是指中国的民主党派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参政主要指民主党派成员直接在各级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参与政府日常工作。

五、政党监督。政党监督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手段。

3.适合国情优势显著第三目“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在了解我国政党制度鲜明特色的基础上,教材首先归纳出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然后安排了探究活动,从四个方面。

总结。

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教师通过列举实例,使学生理解和确信我国的政党制度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有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它既可以帮助教师判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监控和督促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帮助教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本课从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等各方面都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顺利完成知识点教学,力争做到人文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对于一些重难点的知识点还需认真把握,增加生动性与趣味性。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七篇】

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本文的作者冰心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启发我们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例,接上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只有真正感受了,读者的心灵才会与作者的感悟碰撞出共鸣的火花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象什么”用心感受自己的生命,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初三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体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学中有得。

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

3、情感、目标: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阅读的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课堂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加以各种形式的阅读设计,并结合说话训练,真正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内涵和意蕴,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对人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围绕“生命”的主题,举出一个实例。

2、教师课前准备: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选取有关对“生命”的感悟的内容,设计几个有梯度的主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悟生命的内涵。

(一)情境导入

师: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并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师:1、但人的生命却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

2、简介作者:冰心(感受她对生命的理解,从中你会得到哪些体验?)

(二)整体感知

朗读

师:请大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

(2)自主探究:文章写了生命象什么?领悟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规律(提示:可抓住文中的词语概括)

生:大声朗读课文,归纳结构概括课文的内容。(并由此形成板书)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研读赏析

选读

师:作者说生命象“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你认为有没有道理,你更赞同那一个说法,说说自己的认识。

生:畅所欲言------

师:(过渡)这篇文章所以如此震撼我们,是因为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

寻读

生:合作探究(四人一小组),讨论回答(推荐小组中的代表发言,各种的发言意见基本上已经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找出来了。)

生:“快乐勇敢”写出----

“享乐”是----;

“冲破”、“不屈”体现生命的顽强;

-------

教师小结:这些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是很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也才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朗读时特别应注意。

师:朗读指导:注意把握朗读技巧

(1)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

(2)理解内容,有表情地加以朗读。

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范读并评议;着重讨论朗读时对重音的把握;再齐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了作者的情感,那么由生命你还联想到什么?仿写“生命象------”

(生:生命像小说,不在于长而在于精。

生命中要有梦,活得精彩、充实才有生命。

生命像品茶,品味时,有时有淡淡的苦味;有时有淡淡的清香。

生命像浪花,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

生命像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这样才缤纷。

生命像火把,应该使劲燃烧。

生命像蜡烛,都很短暂。

生命像万里长城,没有止境。

生命像一场戏,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

生命如同父母的爱,应该学会珍惜生命,懂得爱的真谛。)

过渡: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的自然现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启发人的,同时,她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研讨

师: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几点思考?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是那一句或哪几句

生:齐读最后三段,加以归纳概括,并由此形成板书。

[这是作者对自然现象联想到生命的哲理的归结,也是教学文本内容的整体完成]

(四)体验反思

师:1、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生:生命只有一次,应好好珍惜;

人总是要死的,选择死亡的方式可以不同;

生命是宝贵的,应该活得精彩。

(学生的回答,没有与具体生活实际相联系,还有的学生就直接谈课前摘录的有关生命的名句,这个问题的设计就不能体现出联系实际生活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也受到阻碍。由此,教师做了引导,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师:引导

请用下列格式说话:“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而美丽”,再联系到生活实际。

示范: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自强不息而美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又瞎又聋,但他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终于“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生:思维非常活跃,回答时语言表达非常精美。

(生:我感受到生命因为顽强拼搏而美丽,张海迪阿姨下半身不遂,但她顽强与命运抗争,而《轮椅上的梦》成了激励青年上进的明灯。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有无限的价值而美丽,伟大的作家鲁迅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奋斗而美丽,像居里夫人,一生都奉献于发明上。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助人为乐而美丽,雷锋的一生都用于为人民服务中去。等

(五)总结概括

师: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每当夜深时,我合上眼睛,眼前总会浮现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昏暗的灯光下,发出内心的《呐喊》;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这是一群孤独的人,这又是一群灵魂饱满的人。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青春的生命不必像他们那样有太重的负荷。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的生命之花枯萎,别让我们的精神之花凋谢。

(六)布置作业

以“由生命联想到……”为范围,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感受;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七)板书设计

生命象春水

谈生命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规律

生命象小树

[板书设计主要以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和阅读的方式,可以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明确化,把感性东西理性化,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归纳、感悟的能力。

教育专家的教学设计【第八篇】

在教育信息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素养。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由于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是通过教育技术能力来体现的,所以在此次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以“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为中心,来设计、安排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曾经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过多次变革和试验,但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近几年来,随着信息化环境的改善,又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值得推广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全国来看,形势并不乐观,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比来分析,可以看出绩效是相当低的。究其原因,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因素不是硬件投入不足、也不是教学资源缺乏,而是广大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得太少,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理解有偏差,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把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是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依据。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始终,形成培训的主线。这一点构成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特点,也是与以往信息技术培训有所不同的分界线。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教学设计”这条主线,才能顺利达成培训目标;也只有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作为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首先对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即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提出这门课程的目标体系,标出适合课堂教学的知识单元和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主题活动)的知识单元,然后分别进行基于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基于主题活动的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地安排教学全过程,真正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而不只是孤立地设计一些观摩课或公开课,摆摆样子。

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中,因只有50课时,所以只能要求被培训的教师重点完成一节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案,并选择、加工或开发这个方案中所需要的媒体和资源。通过这项真实任务的完成,使被培训的教师初步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促进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的认识。

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将初步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学习教学设计的方法,在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体会教育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加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在任务驱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信息化环境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由教育部师范司组织审定的两套培训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案例、模板和量表,为学习教学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资源部分包含了大量文本材料和多媒体材料,为受培训的教师提供学习的支持;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受培训的教师得到启发,加深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培训教材中提供的模板,可以使受培训的教师比较容易地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书中的量表给出了不同类型的评价样板,为受培训的教师在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设计提供了参照。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校本培训等不同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的优点是可以排除干扰,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培训任务;不足之处是受训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学习负担较重。分散培训可以利用双休日上课,平时完成培训作业。每周培训一个单元,有利于教师的消化吸收,又不耽误教学工作;前提是当地必须有合格的培训教师,能够指导学科教师的学习;而且,培训的时间拉长,对培训工作的组织有一定的难度。校本培训可以联系本学校的实际,把培训和教研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教师的提高,又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改进。校本培训是一种好的培训形式,但是必须要具备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才能有所收获。

不论采取哪种培训方式,都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真实的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完成。通过培训,不仅使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48 2383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