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优质9篇)
非暴力沟通强调同理心与尊重,通过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四个步骤,促进有效沟通与人际关系和谐。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5年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1
也许世界上不存在奇迹,但我们能找到更多的快乐,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我非常渴望被信任的安全感,这是我大部分开心、悲伤、愤怒时刻的起因。情绪素来是人的软肋,如同《象与骑象人》里说,理智无法拉住情绪的大象。这本书里最启发我的其实是章节小测题,让我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觉察到非暴力沟通与普通沟通方式的不同,我试着做了一下,发现真的挺难的,不过进行完之后感觉自己比原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慢慢来。
这是2018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沟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情绪炸裂的吵架,另一种则是情绪压制的沉默。无论张扬的还是克制的,最后都被证明是无效的“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则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而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
观察而不作评论,体会感受,了解需要,表达请求。观察了解自己以及他人自动的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学会倾听,请求,满足需求后表达感激接受感激。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承担起自己生活的责任,不要逃避,没有什么应该、必须、不得不,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想清楚自己的目标,你可以选择别的。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会好好说话了?那个打砸抢的年代之后,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挑刺。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也喜欢给自己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看起来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保护自己,也给别人贴了一脸的即时贴。
拉远了人的距离,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沟通》恰恰就是以这样的起点告诉我们,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当静下来,听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渴望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需求。
非暴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
非暴也很难,因为最难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内心。
如何真正地倾听,真正地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如何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有很长的一段修炼之路要走……。
——描述观察而非发表评论;
——表达感受而非粗略想法;
——理解需要而非强制安慰;
——说明请求而非生硬命令;
生活不是一场辩论赛,目的不是争对错,而是为了活得更好。
当然,我个人认为非暴力沟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是从心理方面着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并且减少矛盾或由于误解带来的愤怒情绪。但是倘若我们要从更为工具、理性、更符合这个商业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磨练沟通艺术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道路虽远,却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2
非暴力沟通的4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1.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找出事实的部分(“他这周三次早上迟早5分钟”是观察,“他总是迟到”是评论)。
2.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我觉得你很过分”是想法,“我很难过和委屈”是感受)。
3.找出自己和对方真正的需求点(“我希望你可以健康成长”)。
4.发出清楚的请求。
还需要避免批评和责怪,因为这只会让对方因防御心理而辩解而反击,并不会对关系和解决问题有所帮助。整本书也偏理论,“非暴力沟通”是一项肌肉能力,就意味着光看书没什么用,需要在一次次的实战中去练习和感受。
1.看到有人插队,或有人做出损害他人的举动,非暴力沟通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吗?
2.面对一个利益不相关或不熟的人,大多数人并不会关心对方的需求而只会关注自己的,趋利避害的做法往往不会选择非暴力沟通。
3.通常对一个人愤怒并不是因为某一件事情,而是长年累月的情绪积累,最后爆发的原因只是导火索罢了,对一个早已情绪积累的人让ta用非暴力沟通是一件非常难的事。首先需要有人能够接纳并理解ta,让ta变得轻松下来并化解情绪,所以需要另一个情绪稳定、会非暴力沟通的人来引导ta,而往往生活工作的环境中很少有这样的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最高优先级的事情是照顾好自己以及尊重和接纳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停止负面想法,而不是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对待别人,如果没有人帮助,去接受心理咨询是个不错的选择。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3
我们与人相处我们的各种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有的是很明确的,有的是我们潜意识的,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我们努力的去迎合别人,为了不被人嫌恶,我们不做那些不受欢迎的事情,我们费尽心思,委曲求全,到最后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因为我们的行为没有用心去体会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感受,如果,我们的行为只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他们会感激也是给我们的确认,因为我们的行为有益于他们的生活,一旦活出了对生命的爱,对自己的爱,我们所体会的快乐是他们的赞同永远无法给予的,爱自己才能爱生活!
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4
因年底工作比较忙碌,心情有时候比较浮躁,对孩子和老公就难免带着情绪和不满,加上孩子最近放假在家,总是想着玩,不想做作业,我就着急了,对他态度就有点不好。
一天,我下班回家他就缠着我玩,我比较累不想和他玩,就跟他说:“我不想玩,你去写作业吧,别老想着玩!我还做饭呢。”他不高兴了,回到自己卧室大声的喊叫,还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我一看就急了,对他大声训斥,他更来劲了,把橡皮扔到我的餐桌上,把铅笔扔到地上。我本想冲到他的房间对他大吼大叫,但是我猛然感到我错了。我需要冷静,就当没有看见他的演出,自己到厨房里去做饭了。
他的声音渐渐小了,做好饭,我叫他:“吃饭了,快去洗手吧。”我一看地上和餐桌上的铅笔、橡皮不知道啥时候已经都捡起来了。我们坐下来吃饭,他对我说:“妈妈,我不应该对你嚷嚷,我不对。”
我点点头,表扬他:“嗯,知道自己错了,很不容易,妈妈允许你有自己的脾气和发态度,但是不能伤害别的东西,可以去扔自己卧室里的枕头。”孩子说:“嗯,我知道,妈妈说过很多次了。”
我很高兴没有把事态扩大化,没有更深的伤害到孩子,让他发泄了脾气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5
我一直相信,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非暴力沟通》作为一本方法论的书籍,肯定是由作者的价值观作为支撑的。
作为读者的我们,如果想要学习这本书里面的沟通方式,最先要搞清楚的其实不是具体的做法,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作者对沟通这件事的价值观。否则,不论你对其中的方法多么烂熟于心,在实际操作中你依然学不会非暴力沟通。
那么,作者对沟通的价值观是怎样的呢?
马歇尔在开篇就写到,人天生是热爱生命,乐于互助的。这句话意味着,他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支持者。他认为每个人的初心都是有爱的,美好的。基于此,非暴力沟通只是打开了爱和理解的密码,而不是创造了爱和理解,因为爱本身存在于人性之中。
嗯,我非常认可作者的价值观。
首先,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其次,人表达诉求这件事也没有问题的,因为人有表达的权利;那么,就是人在以某种方式或者载体传递自己诉求的时候,这种方式和载体出了问题。
比如,用道德评判、互相比较、威逼利诱甚至是暴力的方式来作为诉求的载体。这些方式有的时候能满足人的需求,人们就误以为这是有效的沟通方式,然后慢慢的就形成了特有的沟通模式。事实上,以上这些习惯性的、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与我们的天性越来越远,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也不知不觉的对周边的人产生了隐形暴力。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喜欢以道德评判或者进行对比来表达诉求的人,你意识到了这一点也不必过分自责。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可以有所觉知,觉知是哪一种认知或者观念让我们使用了暴力沟通。当下一次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能够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代替。这样的多次刻意练习,会慢慢取代原有的沟通方式。
那么,我们什么情况下会不自觉的选择错误的、带有“暴力性”的载体呢?我认为,我们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同时我们也常常忽视别人的需求时,就很容易产生暴力沟通。
3表达:我们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我们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使用“暴力”。不要否认这一点。
比如,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说,邻居家的小孩考上清华多厉害,我们的需求其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上名校;当我们指责同事做事情马虎不仔细毫无职业素养的时候,我们的需求其实是希望能很好的共同把某件事情完成。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提供了四个步骤,帮助我们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被“暴力”的载体裹挟。
第一步是观察。
当我们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想要表达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开口说,而是冷静的观察自己的情绪,并仔细总结到底是哪些已发生的客观事实让自己想要说些什么。
比如,最近金先生花钱有点多,外加家庭财务情况也并不是很好,我希望他能更理性消费一些。那么我的观察就是,他上周买手表花了一万块钱。但如果我说金先生是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则不是观察而是评论了。
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是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评论。
第二步是感受。
感受是当某些客观事实发生之后,自己本身所带有的情绪加强或者减少了。感受虽然和他人的言行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存在的起因。感受是作为人,本身就存在的一种无形的东西。
比如金先生上周买手表花了一万块,我的感受是有点焦虑。焦虑这种元素本身存在于我身上,只是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让焦虑表现的更明显而已。
当我们按照上面的方式正确的表达感受的时候,他人不会有太多的抗拒,因为我们表达的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剖析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甚至当我们在感受中示弱的时候,还会让沟通的另一方安静下来,更利于解决问题。
但在实际沟通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擅于表达感受,而是把感受放在一种叫做“想法或者判断”的载体中。比如在没有学习非暴力沟通之前,我可能会说金先生上周买手表花了一万块,花钱大手大脚。事实上,我用“他花钱大手大脚”这种想法和判断表达了我的感受,即焦虑,但对方听到的可能只有花钱大手大脚这样的评论了。接下来的对话就是围绕“谁花钱大手大脚”展开了。
第三步是需要。
仔细思考,我为什么会感受到焦虑呢?是因为我需要安全感。
其实我们都不太善于表达需要,而往往以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下一次感觉自己要做出以上行为的时候,不妨深入思考下,我的需要是什么,直接表达即可。
当然,需要并不是“蛮横无理”的,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
第四步是请求。
金先生上周买手表花了一万块钱,我有些焦虑,因为我需要安全感,我希望以后消费超过两千块钱都能够彼此沟通确定。以上这句话的最后一句就是请求。
请求需要具体,请求不是避开什么,而是具体要做什么。如果我说让他以后花钱不要大手大脚,那他肯定不知道我请求的到底是什么。等下一次同样的场景出现的时候,其实不是他的问题,是因为我没有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期待。
并不是所有的请求都能够得到正向的反馈,有些时候我们的请求不一定能得到肯定的答复。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采用责罚或者利用别人的内疚心理,那么我们的请求变成了命令。
有人会说,如果我按照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很好的完成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但依然无法完成有效沟通怎们办?这就涉及到了沟通的另一方面,即倾听。时刻要记得沟通是双向的,有时倾听比表达更重要。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当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4倾听:同时我们也常常忽视别人的需求。
倾听和表达虽然方向不一样,但非暴力沟通采用的方法是一样的。依然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
观察:不要急着做什么,就站在那里,去认真聆听和了解他的观察。但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急于提问、给出建议和方法、或者安慰。
感受、需要和请求:全身心的去体会他人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对方可能由于情绪等问题表达没有那么清晰和准确,有时候我们也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注意,此刻并不是提问、发表观点或者评价,而是把我们接收到的关于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表达出来而已。
“你希望我怎么做?”是前者,是提问。“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定酒店?”是后者,是表达对方的请求。不过,当我们本身很痛苦,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可以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的提出请求,或者换个环境。
通过我的实际操作,我发现非暴力的倾听是比表达更难的事情,因为爱别人可能比爱自己更难,但爱别人的前提是懂得如何爱自己。所以,如果倾听别人是一件困难的事,不妨先从非暴力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开始。
其实,倾听不仅能治愈他人,也能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沟通本身是一件双赢的过程。
5“非暴力”沟通的极端情况:愤怒与强制力。
愤怒是沟通中常常会出现的情况,如何采用非暴力的方式来表达愤怒呢?
四个步骤:(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有时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对方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了。
强制力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避免伤害所采用的特殊方法。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而不是为了惩罚、指责或者羞辱他人。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感激虽然是每一个人都乐于接收到的,但不同的感激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当我们说“你是一个不错的人”时,我们不自觉的把自己放到了一个裁判的位置。
so,以后知道如何感激别人了吧!当然,当我们接受别人感激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自我感觉良好或者过分谦虚,我们也可以去思考我们的哪些行为对他人来说是有益的,满足了别人哪些美好的需求,带去了怎么样美好的心情。这也是一个不断优化自己的过程。
7总结。
我总是试图把我所收获到的方法、启发更全面更精准的传递给更多的人,但可能也常常因为表达繁琐而适得其反。比如这篇读后感,我自己都有点嫌弃,因为太长了。
那就用一句话来总结下《非暴力沟通》对我的启发吧: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抱着一颗发现善良、期待美好的心,和我们人生中相遇的每一个人友好沟通,去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我相信,只要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上路,我们就会和自己以及他人更和谐的链接,发现生命之美。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6
《非暴力沟通》是2009年1月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当我们说起暴力,第一反应是打人、杀人以及战争等,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非暴力现象,它们激怒受害者而作出暴力的反应。比如,当我们辛苦完成工作而面对上级的指责时,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看到孩子并没有按照我们的指定做事情时,这时候最容易爆发语言上的暴力。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融入我们的生活。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以及需求,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发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晰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气愤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典型的例子,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我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把袜子拿到房间或者放进洗衣机。”
1、区分观察和评论。
第一组:
他是一个懒惰的人;——评论。
他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观察。
第二组:
他是一个愚蠢的孩子;——评论。
他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去做。——观察。
2、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但我们自小到大认为感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a.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b.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
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
3、感受的根源。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
第二种是指责多方。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求。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例子。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认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乙认为,她感到失望,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但是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
4、请求帮助。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我们告诉人们,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提出具体的请求。
当他人遭到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7
我家女儿刚满一岁,亲戚朋友都夸她乖,不哭不闹很为父母着想。说这些的同时,还会列举自家孩子的各种不省心的行为,比如,要什么不给就大哭,一直要抱着做童车都不行等等。其实我想说,并不是我家女儿不哭,而是我了解她的需求,在她哭之前就满足了她。
1.单向“教育”
很多父母认为育儿的主体应放在孩子身上,重在“教育”子女,要求孩子学习好、懂礼貌、多才多艺,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点――育儿的主体应该是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我们才是更应该关注的人,因为我们负责教。中国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又有身教远胜言教的说法,可见老祖宗早就参透了这个道理,只不过我们在继承的过程中变味了。想让孩子学习刻苦,首先父母要爱学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先让孩子培养兴趣,父母自己没有兴趣爱好,又不愿意花精力去培养,那么教育子女还有什么说服力。
还有的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你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要逼孩子去做到?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使之产生逆反心理。
2.一味认为孩子不听话。
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就说孩子不听话,却没有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当孩子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不是去询问倾听孩子的需求,而是批评孩子,久而久之会有两个结果:要么孩子什么都听你的,变得没有主见,要么不在和你说自己的想法,拿你的话当耳旁风。
3.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孩子是老人在带,相对于父母而言,老人更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在他们的观念中,吃饱穿暖就是带孩子。而真实情况是孩子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情感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留守儿童会有心理问题,长时间的和父母分离,孩子没有归属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4.过分的娇惯。
现在,有一种新的情况出现了,父母太娇惯孩子,孩子说怎样就要怎样,不然就大哭大闹,父母显得很无奈。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某些行为好玩,不加以制止反而鼓励,形成了模式即使长大了也很难改过来。
另一方面,孩子为什么喜欢哭?一个是他的需求没被满足;另一个是,他习惯了用哭的方式来让你满足他的需求。孩子很敏锐,在几个月的时候就能记住奏效的行为方式,一旦他觉得哭很有用,就会反复使用这一策略。
看到很多家庭的沟通方式,没说几句话火药味就上来了,很多时候问题很小,但是沟通的结果很严重。那些因为鸡毛蒜皮的事而想去的离婚的,多数是沟通出了问题。
父母通常都有一个习惯,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比较,别人的孩子都是优秀的、聪明的、乖巧的,自家的总是笨的、不听话的、让人担心的。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和敏感的,你的比较、批评、责备和命令在达到目的的同时,也会引起孩子的反叛和自闭。
正是父母的这些教育方法,让更多的“熊孩子”出现,是时候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了。《非暴力沟通―亲子篇》给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它提出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是尊重和合作,给出解决合作问题的七把钥匙,并分享了大量的故事。我是看过《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书里建议的沟通方式解决了我多年人际交往的问题,当我有了孩子之后就买下了《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这本书。它果然没让我失望,书里不仅有理论知识来端正我们的理念,还有方法剖析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和很多外文译书一样,它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工具,让父母们实践起来有章可循。难怪会被《正面管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非暴力沟通》三大畅销书作者同时推荐。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是由苏拉・哈特和维多利亚・霍德森合著的,两人从事了40多年的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写着本书之前,曾一起合著过《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两人一起合作写作了20多年,既是挚友又是合作伙伴。苏拉・哈特更是cnvc(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的认证培训师,为将非暴力沟通融入家庭和学校教育做除了重大的贡献。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来阐述理念,认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就是尊重和合作,并提出合作出现的问题;第二部分给出七把钥匙来解决合作的问题,这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第三部分是关于家庭合作的大量案例分享。修正观念提出问题、给出方法、案例证明,这样的内容安排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步一步给我们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育儿解决方法。
1、尊重和合作是根上的问题。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尊重”和“合作”的概念,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行动,如果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就会觉得孩子是错的、不好的,然后就使用父母的权利让孩子屈服。
在小的时候,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常常会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而现在我们不会很在意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小时候有这种想法是因为,那时我们常常被告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父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我们想法,更不会顾及我们的感受。“这是为你好”是最常见的说辞,以此来硬性塑造我们的是非观。所以,好坏就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这就是“控制型育儿方式”,父母长提出一些要求和命令,当孩子反抗时,就会使用威胁惩罚、奖励承诺的方式来让孩子服从。这种育儿方式没有尊重和合作,只有要求和命令,父母主导一切,带来的只有争吵、伤害。
“合作”就是要一起完成某件事,强调一起而不是单方面的;“尊重”是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需求。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常用哭泣来传达他的需求,大孩子可以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他们的需求。但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这时候父母的耐心和关注是至关重要的。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事,让我重新认识了老人带孩子的弊端。一个大概2岁的小姑娘,在奶奶抱着进小推车时,脚踩在了小推车前面的扶手上,老人照着小姑娘的腿啪啪打了两巴掌,小姑娘疼的哇哇大哭。在老人眼里就是小孩不听话,为什么不好好坐,但对于孩子而言,她就是想用脚踩着玩一玩,本性使然她没有这么做不对的概念。如果时间紧,老人完全可以和她沟通要早点回家,或者重新抱着腿塞进去。这种打骂的方式,只会让她更想这么做。
如果想让孩子和你“合作”,我们就需要更科学的育儿方式“赋权型育儿方式”。当父母提出的要求孩子不同意时,父母应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感受,找到孩子真正的需要,然后和他们一起寻求让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用这种方式让孩子融入进来,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学会解决问题、决策以及承担责任。这两种方式,“控制型育儿方式”短期内更有效,后期弊端较大;“赋权型育儿方式”前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
一天晚上,你正在看球赛,儿子在旁边玩。你正看得激动的时候,儿子也玩嗨了,各种叫唤你非常生气。
“你该去睡觉了。”
“不嘛,我再玩一会。”
“那你小声一点,我听不见电视的声音了。”
“好。”一会孩子又控制不住大叫起来。
“已经很晚了,现在就去睡觉!”
“你怎么不去睡觉,我就不。”儿子继续玩的起劲大叫。
你抱起孩子就往卧室里送,孩子哇哇大哭,你错过了一个精彩进球,儿子也没有玩的成。
换一种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你该去睡觉了。”
“不嘛,我再玩一会。”
“儿子,我知道你玩的正尽兴不想结束,我也想看电视,这场球赛对我很重要。所以可不可以想个办法让我们都能如愿。”
“好吧,我同意你的提议。”
“你再玩10分钟就去睡觉,或者去卧室玩,你觉得怎么样?”
“嗯,那我我去卧室玩吧。”
客厅清净了,你看到了喜欢的球赛,儿子玩到自己的玩具。
这两种结果无疑你更喜欢第二种,这就是非暴力沟通。但是生活中我们常常按照第一种来行事,因为当别人与我们意见不一致时,我们会失去耐心被自己的情绪所操控。很多时候争吵,只是想证明别人的错误,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已经违背了沟通的初衷。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针对沟通问题,提出了两种语言“长颈鹿语言”和“豺狗语言”,两者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其中,长颈鹿语言就是基于尊重和关心每个人的需要的非暴力沟通语言。他强调先倾听对方的意愿,在了解对方需求后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请求,是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冲突的语言。
长颈鹿语言: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举个例子,你的另一半最近经常出差,回到家不陪你和孩子还打游戏,你知道他这是在解压,但是你很气愤。这个时候为了不发生冲突,你可以用长颈鹿语言来表达。
“亲爱的,非常开心你能回来,但当我看到你这么久回来后还在打游戏的时候,我很难过很孤独。因为我和孩子都需要你的陪伴。我希望你回到家可以多和我们交流,和我们在一起你同样可以缓解压力。”
当你这样说的时候对方会有什么反应?想吵起来都难吧。
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达的过程中要区别开“批判”和“观察”,“想法”和“感受”,“请求”和“要求”这几组概念。比如上面一个例子,如果在说感受的时候说成了“我觉得你很自私,一点也不顾及我和孩子的感受”结果会是怎样?对方一定会觉得受到了攻击,立马拉起防御系统并对你进行反击,以证明自己不自私,没有不顾及你们的感受。这时候只是情绪的碰撞,无法再解决问题了。在你提请求时,也不要提不明确的或无法执行的要求,这会阻碍你的目标。书中也给出了其他几组词语判断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03营造家庭氛围,善于利用工具。
有一天,我不满老公的一些做法,一直叨叨的抱怨他。有一瞬间,我感觉这个情形很熟悉,这是幼年时我妈妈对爸爸做的事。我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也有这个习惯。可见,童年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你的潜意识。
从孩子会模仿开始,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比起谆谆教导,孩子更容易受“父母做什么”影响。所以,很多长辈会给小辈们讲自己的经验教训,小辈们照着做的少之又少,反而会按照长辈的行为方式形式。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另外一个亮点就是给出了很多工具,家庭会议、长颈鹿和豺狗游戏、丰盈生命之体验等等,都是可供实践的。家庭会议是比较常见的一个工具,有些家庭每周都会举行一次,在会议上分享最近的成就或故事,提出问题,全家共同讨论解决方案等,是家人交流沟通的好机会。
和《正面管教》类似,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记住就行了,都需要在生活中反复的练习和总结,如果不实践对亲子关系的现状并没有什么改变。所以,在书的最后分享了很多真实的故事,在故事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痕迹。
很多朋友都有这么个现象,朋友都说他性格很好,但是和家人在一起就很暴躁,没有说几句话就要跳脚。这类朋友和家人生疏,和朋友亲密,把刺对着家人,把温柔给别人。这是因为在家里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只能转向外界寻求这方面需求的满足。父母自认为的好的物质环境、好的学校、优质的资源,却不能让孩子感到你对他的好。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告诉我们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也是家庭必要提供给孩子的,给与尊重,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共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责任、有爱的优秀孩子。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8
沟通是一门表达和倾听的艺术,与非暴力沟通所对立的是爱心缺失的”暴力沟通”,这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出于自义心的道德评判,出于虚荣心的比较,出于自私心的逃避责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强人所难,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不仅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而通过非暴力沟通,可以使我们心存爱意,增进关系,改善生活。
非暴力沟通具备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我尝试将四方面展开,首先是观察,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纯粹的观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灵,而不带评论的观察也被称为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自身和对方感受,在此我们要避免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正确地体会和传达感受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表达感受时:比如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很多被动的词语其实也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们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这样的模糊词汇,每个人对好坏的标准不一,这很难让对方明白我们的实际情况。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来跟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流畅。
真实的表达感受,常常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和弱点暴露给对方,这是一种积极的示弱,当然这并不是在说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质的缺乏,而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任,是培养亲密感的关键。
第三点是需要,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好像也导致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感受,但我们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们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并不是我们产生感受的起因。我们需要勇敢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因此我们常常会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常常藏在对他人的指责,评判和评论中,而当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对方的申辩和攻击。人际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当跨过的门槛是我们的面子和一些并不正确的旧观念,这是我们所当要去克服的。
最后一点是请求,和描述感受有些类似之处,我们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是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当对方对我们的请求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则倾听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点主要是围绕当我们是一个表达者展开,那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呢?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要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还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当我们做一个倾听者时,我们还需要评估自己的状态是否合宜,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先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有的时候,谈话的气氛很沉闷。我们体会不到说话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待,此时我们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断说话者,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是被人当作负担。如何礼貌地打断?书中提到了两种方法:第一是尽量提醒别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以这两点为基础,打断的方式应该都可以。
作为倾听者,常常还会遇到第三种情况,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或许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说错了什么,或许急着纠正回转,或许是引开话题转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我们的表达可能引起了对方的思考,不是针对我们的行为,而是联想到了其他的事情,从而做出了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反应。此时我们需要耐心等候观察,通过提问来确认对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应。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工具,总的来说它通过两种方式来改善沟通,一个是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另一个是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爱是生命的真谛,爱也是非暴力沟通的发动机。在爱的推动下,通过非暴力这样一条管道,爱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导生活。
最后回到前言所谈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真的必须不择手段吗?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头和武力,无休止的拼命来对待难关只会激化矛盾,而无法解决问题,这种狼文化所主导的世界丛林法则必然失败,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终死于自己的贪婪和野心。而书中所倡导的是温柔的羊文化,当然它并不意味着温顺听话,任人摆布,它更不是软、弱的代名词,而是怀着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以爱为武器,来和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抗衡。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9
不加评论的观察!
清晰明确的感受,
具体的需求
最终由上得出自己的请求。
而上面的四个要素是搭建在倾听之上的!不仔细倾听,自然不会有明细感受,明确的需求,
后面的章节不管是
“爱自己”
后面的这些总给我感觉
要像一个孩子一样去表达自己就好,没有那么多需要顾忌的。
就这样,爱自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