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篇1

整理: 陈丽萍

★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先有人再有文化。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 每个人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

★ 人类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文化”概念 ★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重大影响

★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不同步发展

★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 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形成

★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教育,劳动者素质,文化生产力)★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制,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 科技,经济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 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是重要组成部分

★ 文化建设必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注意:只能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深远持久(乡音无改鬓毛衰)★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注意:必须是优秀文化)

★ 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贴春联等)★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体现文化多样性: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对待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是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人)★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闯关东)★ 教育是文化交流的又一途径。(学习)

★ 亲朋聚会,外出旅游等等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 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等):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 传媒真正开始出现,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 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4/13/2013 1

整理: 陈丽萍

★ 传统文化是在才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指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的继承,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 传统建筑(古代建筑)的继承,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传统文艺(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传统思想(学术思想,道德理念)的继承,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 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 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的变化(外因),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内因)★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文化创新的作用: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 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 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针对本民族文化,基本途径)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针对外来文化)★ 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 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 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体现时代精神 ★ 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多样性

★ 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 守旧主义:拒绝接受新文化

封闭主义: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 源远流长中华文化:

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深刻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的雏形 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 隋唐——高度发展,进入全盛时代

4/13/2013 2

整理: 陈丽萍

宋元明时期(宋明理学)——延续辉煌

明清时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人,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

★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史书——《春秋》

★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代司马迁《史记》

★ 我国第一部通史——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 中华文化在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下——衰微 ★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中华文化的性质: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区域性,民族性

★ 文学艺术(民族精神的火炬),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占有重要位置。(文学艺术的特点: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共性,又是各民族的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各族民族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注意: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之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注意:先认同再理解)

★ 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永泯不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eg.世纪宝鼎),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反映自强不息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夸父追日。

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抒发爱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井冈山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长征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的革命英雄主义),延安精神(艰苦奋斗),红岩精神(爱国,团结,奋斗,贡献),西柏坡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改革开放新时期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

4/13/2013 3

整理: 陈丽萍

合素质的有机组成成分和集中体现)

★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开始算起》)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消费观念,推动文化生产„„)

★ 文化市场具有自发性(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和传媒的商业性(eg,有些部门肆意生产,销售品味地下的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新闻”炒作,不负责任传播“绯闻轶事”„„)————不能放任自由,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大众文化——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面向广大群众,反映人民呼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落后文化(改造,剔除):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

eg,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 ★ 腐朽文化(抵制,取缔):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 我国仍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封建思想残余,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 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

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 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精神创新的重要体现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

4/13/2013 4

整理: 陈丽萍 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算起)

★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文化事业(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 科学文化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加强——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脱离低级趣味)★ 思想道德修养:人们同个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 加强思想道德素质 能够促进 科学文化修养

★ 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4/13/2013 5

本文地址:http:///zuowen/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篇2

一.为什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5)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6)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7)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8)个人提高眼力,增强能力。

三.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四.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和公民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怎样对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国家:①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展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②弘扬主旋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③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

3)消费者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反对文化复古主义。

六.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⑤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2)文化企业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讲究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反对全盘西化。

5)我们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七.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 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必要性:得到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增强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全社会道德风尚的进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八.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利用好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和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革命道德)。

2)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树立社会会主义荣辱观。

4)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九.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修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多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马克思主义(灵魂)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引领风尚。

十一.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十二.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就应该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3)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适当展开)1)重要性: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 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4)文化创新的途径①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 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推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 主、为我所用。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 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 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十三.怎样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1)只有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十四.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 族之灵魂。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和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4)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5)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十五.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2)我们人人都应 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3)最重要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5)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6)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十六.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十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基本途径之二(中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3)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会主义荣辱观。

4)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原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 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原因: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 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求: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 尚科学、鼓 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十八.为什么、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 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1)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 理想。

2)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 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3)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坚持科文修养和思德修养的统一,不断提高,最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十九.为什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3)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3)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4)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4)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仍然在通过各种渠道侵蚀人们思想、败坏社会道德。二十.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呢?(文化多样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关系?)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篇3

[2015·辽宁省协作校高三一模,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国好人榜、时代楷模事迹宣传……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模范评选与宣传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性的高尚与光辉,他们每个人的事迹,都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缩影,带领我们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和道德风尚。

材料二 中央宣传部2015年1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李超的先进事迹。李超敬业奉献的主人翁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李超1989年从鞍钢技校毕业,来到鞍钢冷轧厂检修车间做钳工。参加工作25年来,他始终坚定“技术报国”的理想信念,把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勤学不辍、苦练本领,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主导完成多项国内外首创、国际领先的技术改造革新项目,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30多项,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专有技术4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还荣获201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材料三 某高中a同学,上课看小说,下课玩手机,成绩一团糟。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似乎自己什么也做不好。

(1)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各类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的原因。(12分)

(2)结合材料一分析“评选和宣传模范”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8分)

(3)结合材料二、三,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为a同学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提些建议。(6分)

[2015·辽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模拟,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微公益: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

一份免费午餐,让万千贫困学子不再饿着肚子上课。

一场微博打拐,唤醒了公民对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热忱。

一次冰桶挑战,让大家意识到公益原来不全是悲情。

…………

中国正大步流星跨向公益新时代。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哪怕在社会底层,也能日行一善,比如随手清理路边的垃圾,比如给老弱病残让座,甚至,哪怕只是给迎面而来的路人一个微笑。每个人都有体温,每个人哪怕仅仅用体温都可以温暖同胞,温暖世界。这就叫微公益,也正是全民公益之精髓所在。它的要义倒还不是通常所称的好人好事,而是每个人都用爱心,用善意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不仅让世界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

就此意义而言,所谓全民公益、微公益,毋宁说是微革命。它的意义不限于公益层面,更提供了变革社会的新方法、新范式。无须沉湎宏大叙事,无须空谈根本解决,无须凌空蹈虚,中国不是别的什么,中国更多是微观的,正如一位智者所称: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微公益,或者说微革命,就是点燃每个人的心灯,每个人心中的爱和善,用它们照亮中国,照出一个光明的新中国。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展微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相关知识,为“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提供几点建议。(10分)

(3)结合材料,就微公益活动开展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15个字以内。(4分)

[2015·辽宁省协作校高三三模,39](26分)材料一 2014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10月3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落下帷幕。经过七轮激烈角逐,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的陈柯羽荣耀登顶。

材料二 在告别“铅与火”的同时,我们逐渐失去很多与汉字亲密接触的机会,很多人变成了“键盘手”,令汉字的传播速度和信度大大提高。

材料三 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学习、办公等方面的普及,越来越多人的汉字书写能力在衰退,提笔忘字,书写白字、错字等情况时有发生。传承书法,弘扬书法教育刻不容缓。有关专家指出,信息化是汉字文化传承的一对“翅膀”,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将汉字发扬光大、继承创新,就必须善于借助信息化的“羽翼”之力。

(1)说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的文化依据。(12分)

(2)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知识,分析信息化与汉字传承的辩证关系。(10分)

(3)请用所学知识,为汉字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两点方法论建议。(4分)

[2015·丹东高三质量测试二,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9月28日,海峡两岸和香港举行各具特色的祭孔仪式,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活动。山东曲阜数以千计的祭祀者诵读孔子经典;台南孔庙启动“孔庙文化节”系列活动;香港将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孔圣诞日。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指出,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取舍,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是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首套国学高中教材今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1)请从文化功能的角度,说明各地开展祭孔活动的意义。(8分)

(2)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怎样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并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角度说明在文化传承中应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14分)

(3)假如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文化传承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4分)

[2015·大连育明高中高三二模,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2014年新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使百姓的家风再次成为国人的话题,不论是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还是幽默的“粑耳朵”,每个家庭都用善意与正直影响着下一代。家风好比是种子,好种出好苗,一个好的家风、好的家庭,可以让人走得更远。家风,又称门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全国各地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充分展现优秀家风对文化传承、子女成长、道德修养乃至家庭发展、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党员干部要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扎扎实实深入群众基层,注重实效,科学推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的认识。(10分)

(2)材料二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知识?(12分)

(3)根据材料一,请结合历史传统和现实要求,为“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2014·东北三省四市教研体高三模拟,39](18分)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纪念日。几十年来,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心灵深处、成长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材料一 3月5日,全国各地启动系列学雷锋活动,号召社会各界弘扬雷锋精神、推广志愿文化,建设美丽中国。各学校也通过校园广播、校园led等宣传阵地,全方位开展了学雷锋活动。

材料二 当一些人目睹“小悦悦”事件却无动于衷、熟视无睹时,当一些人面对倒下的老人纠结于“扶还是不扶”而踌躇不前时,当一些人面对金钱名利而心慌意乱甚至不顾一切时……今天,我们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再一次回味雷锋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不仅仅是因为“雷锋精神”依然值得纪念和学习,更是因为我们和我们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呼吁“雷锋精神”。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学雷锋活动对改造青少年的主观世界有什么意义?(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道德状况?(8分)

[2015·哈尔滨三中一模,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继续发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材料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选择之一,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写入全会决定。政府抓紧制定和完善深化电影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对电影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服务。加强电影业在职人员的学习培训。

材料二 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全年创造票房296亿,增长率达到36%,观影人次亿。2014年由电影所带动的整体产业规模超过687亿元,间接提供不少于5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也处于领先位置,已经成为全球票房增长的主引擎。越来越多的国家寻求与中国加强合作,截至2014年底,与我国签署电影合拍协议的国家已达10个,合作范围已扩展至全球。

材料三 其中,国产影片竞争力明显增强,2014年多种题材国产影片共308部,产生票房亿元,占总票房的%。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短板,诸如产业链不完整、主流商业院线过于同质化、现众类型单一等等。专家建议,只有从提高增速过渡到提高质量,中国才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党和政府是如何提高中国电影竞争力,促使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跨越的?(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谈谈中国电影市场健康发展的意义。(10分)

(3)针对材料三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给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2015·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5年2月12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高峰论坛在福建泉州召开。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刘奇葆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和沿线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人类交流交往、文明互鉴的不朽传奇。“辽阔的海洋可以成为联接彼此的纽带、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平的环境可以创造共同繁荣的机遇,这些都是古老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材料二 能否扫清政治障碍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内部而言,我国新疆的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十分猖獗,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从外部来看,美国凭借其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力图干涉中亚事务,甚至威胁中国的边疆安全。

(1)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12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对材料二进行简要分析。(14分)

[2015·白城一中高三二模,39](26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起在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1月18日,《记住乡愁第一季》第18集播出了《万家村——立德树人》。通过讲述山东淄博周村区万家村毕氏家族立德树人祖训的传承,再现了万家村毕氏家族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优秀家风。

近年来,文艺批评领域流行一种风尚,那就是以西方文艺理论为标准,度量中国文艺作品,阐释中国文艺实践,裁剪中国文艺审美。一些理论家、批评家总以为只有当代西方的文艺理论先进、高明,中国的文艺作品只有合乎西方标准才是佳作,否则,无论大众如何欢迎,都是次品。中国人创作的文艺作品好与不好,本民族的读者、观众说的不算,必须用西方当代文艺理论来评判,人家说好才算好,这种奇怪现象早已为社会各界所诟病。

“家风不仅仅是民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立德树人祖训的传承,再现了万家村毕氏家族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优秀家风。

(1)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记住乡愁》节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12分)

(2)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近年来文艺批评领域中此种“流行风尚”为社会各界所诟病的原因。(10分)

(3)一些家庭进行家风教育时,有时会出现长辈不厌其烦,晚辈不胜其烦的现象。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你认为怎样才能化解家风教育中的这种矛盾?(4分)

[2014·高考浙江卷,41](20分)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1)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10分)

[2015·高考海南卷,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10分)

(2)运用社会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10分)

[2014·吉林九校联合体高三二模,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中国古都长安和洛阳,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它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制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 能否扫清政治障碍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内部而言,我国新疆的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十分猖獗,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从外部来看,美国凭借其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力图干涉中亚事务,甚至威胁中国的边疆安全。

材料三 2013年,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力争在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意义。(8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对材料二进行简要分析。(14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4分)

[2014·延边州高三检测,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因此,我们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1)结合材料,分析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14分)

[2014·长春市高三四调,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

家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代代相沿,陶染后辈,深刻影响家族成员的个性。家风连着民风,影响社会风尚。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传承良好家风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12分)

(2)传统家风是建设良好家风的重要资源。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谈谈在家风建设中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一资源。(10分)

(3)一些家庭进行家风教育时,有时会出现长辈不厌其烦,晚辈不胜其烦的现象。你认为怎样才能化解家风教育中的这种矛盾?(4分)

[2015·长春市新高三起点调研,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节等中华民族重大节日燃放烟花爆竹,是国人的传统习俗,然而,燃放烟花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可忽视。对于重大节日是否取消燃放烟花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观点一认为:不能取消,燃放烟花是重要的民族习俗,是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观点二认为:应该取消,燃放烟花会导致空气质量污染和资源浪费。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春节等中华民族重大节日是否应取消燃放烟花爆竹。(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观点论述)

[2015·原创信息卷](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文化发展,应该: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辩证法知识,说明文化产业振兴为什么强调“结构调整”?(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重视文化产业的振兴?(14分)

[2014·抚顺六校联合体高三期中,26](11分)2013年浙江省某县响应省政府“保护和建设历史文化村落”的要求,启动“修老屋,传文化”活动,为此采取四大举措:①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全面普查古村落资源,编制富含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村落的相关书籍;②加强重点古建筑,古树名木的保护,责任到人;③“堵”“疏”结合,保持古村落原汁原味,“堵”是加强危旧古建筑的保护性抢救,禁止损毁,“疏”是充分整合项目、资金,满足古村落居民对改善住房的需求;④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古村落保护利用,在不破坏古村落面貌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民宿等休闲养生项目,打造乡村艺术创意园和旅游观光村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阐述某县推进古村落保护举措的合理性。

1.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推动社会发展。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及综合国力。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塑造人生。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每点3分,共1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作用相关知识。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关键词是“开展各类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学生可以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对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等角度作答。

2.答案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分)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3分)模范人物充分体现了人性中善良高尚的一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在模范人物的感召下向上向善,这一共性也会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呈现。(3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唯物辩证法相关知识。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革命批判精神等,做好本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从中找出相符的原理进行作答,主要可以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作答。

3.答案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分)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分)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2分)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借助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奉献社会。(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现人生价值相关知识。通过审题可以发现本题是就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提出建议,人生价值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学生只要围绕这些知识点作答即可。

1.答案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开展微公益活动,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②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开展微公益活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③文化影响人、塑造人,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开展微公益活动,有利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开展微公益活动,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每点4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生活相关知识。根据题意要注意关键词“微公益”,属于优秀文化,考生可以从文化对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影响人等角度进行作答。

2.答案 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善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新事物——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要支持、鼓励和推动其发展。(3 分)

②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因此,要对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但也要对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3分)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微公益活动开展应坚持做好量的积累,走循序渐进的道路;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4分)答案 答案示例:微公益,大梦想;微公益,做不凡;从心出发,让爱传递;无微不至,爱心满天;以微薄之力,让世界更美;微言微语微公益,大义大爱大志愿。(本问为开放式题目,没有固定答案。要求必须围绕微公益活动开展的主题,符合宣传标语的要求即可给分)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做好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微公益”,只要围绕微公益活动开展的主题,符合宣传标语的要求均可。注意每条不要超过15字。

1.答案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国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独特性的体现,也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③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④有利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领略汉字之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对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信心。(每点3分,共1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影响相关知识。考查的是文化生活知识点。学生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角度选择相关的知识点作答。

2.答案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信息化与汉字的传承是对立统一的。(3分)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信息化的发展与汉字的传承具有斗争性,信息化的发展导致汉字危机的出现。(2分)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信息化与汉字的传承具有统一性,信息化为汉字的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分)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利用信息化推动汉字的传承与发展。(3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矛盾观相关知识。考查的范围是哲学生活。矛盾的知识包括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平衡性等,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3.答案 ①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汉字的传承与发展要符合文化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支持汉字的规范化使用。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汉字的传承与发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符合中国的民族特色、民族风俗习惯,不能脱离中国的文化土壤。③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标识,发展传承汉字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继承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借助信息化的“羽翼”之力。④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汉字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离不开中国人民对汉字的使用和热爱,对汉字的自觉和自信。(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哲学相关知识。考查的范围是哲学生活。本题是开放类型的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举办祭孔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发展。(2分)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祭孔活动能够为传统文化、教育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2分)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举办祭孔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作用相关知识,考查的范围是文化生活,是意义类主观题。学生可以分别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文化对个人的作用的角度选择相关的知识点作答。

2.答案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分)②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要适应时代要求,合理发掘其现实价值,积极改造其不合时宜的内容。(4分)③在文化的传承中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历史性,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做到与时俱进。(4分)④在文化传承中,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矛盾、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考查的范围是哲学生活。本题包括两小问,第一小问对立统一的观点包括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等;第二小问包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答案 在文化的传承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2分)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优秀文化传递给下一代。(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传承相关知识,考查的范围是文化生活,是措施类主观题。学生可以从教育对文化传播的作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的角度选择相关的知识点作答。

1.答案 ①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可以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4分)②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③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分)④开展“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有利于培育和传承优秀家风,推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遵守基本道德规范,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1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思想道德建设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分别从文化对人影响来源、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选择相关的知识点结合材料作答。

2.答案 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4分)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4分)③科学推进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4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唯物论相关知识。考查的角度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规律客观性的辩证关系,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3.答案 ①“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要继承传统,继承传统文化中家风教育的优秀成分,做到“古为今用”。②“好家风”主题宣传实践活动要结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为传统文化中的家风教育注入新的内容,做到“推陈出新”。(4分)

1.答案 ①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增强青少年精神力量,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②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③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眼力,拒绝精神污染,自觉接受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的熏陶。④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⑤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每点2分,共10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及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的理解。紧扣材料从优秀文化对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价值观与世界观、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修养远大理想等方面回答文化的作用。

2.答案 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2分)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存在一些问题,但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2分)②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看问题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2分)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社会道德水平。(2分)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可从矛盾主要方面的决定作用、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方面回答。

1.答案 ①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把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把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写入全会决定。(4分)②政府科学决策,抓紧制定和完善深化电影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2分)③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实行宏观调控,对电影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培训电影工作人员。(4分)④政府切实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电影审批工作。(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党和政府的相关知识。党的角度学生可以从党的地位、性质、执政方式、宗旨等知识作答。政府的角度可以从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提高政府的权威等知识作答。

2.答案 ①一定的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产业格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电影市场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电影带动整体产业规模超过687亿元,间接提供50万个就业岗位。(5分)②电影市场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3分)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我国当前观影人次众多,电影市场健康发展有利于发挥优秀电影作品的影响。(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作用相关知识。学生可从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作答。

3.答案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最优目标,解决电影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或用系统优化的方法)②树立创新意识,解决商业院线同质化的问题。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满足多种类型观众的需求。(以上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相关知识。学生可以从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和辩证否定观等角度的方法论作答。

1.答案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上的交流合作必然带来文化交流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3分)②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商业贸易的发展,商船的行进和人员的往来也促进了文化交流;(3分)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将中国的商品、技术传入国外,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中国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3分)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商品、技术的交流与借鉴,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有利于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3分)2.答案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排除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干扰。(4分)②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成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是扫清政治障碍。(5分)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使矛盾不利的一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沿途各国创造条件,克服困难。(5分)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观相关知识。本题属于分析说明型试题,注意设问限定的知识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即矛盾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学生联系矛盾观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1.答案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产生深刻影响。(2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分)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分)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起着积极作用。《记住乡愁》节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记住乡愁》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人们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学生可以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特点、形式、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角度作答。

2.答案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主观条件的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此种“流行风尚”用西方标准评价中国文艺,没有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分)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把西方文艺理论不切实际地用来评论中国文艺作品和文艺实践,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用西方标准评价中国文艺没有坚持文艺批评的正确方向,是对文艺批评的曲解。(2分)文艺批评不应以某种文艺理论为标准,而应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从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等角度作答。

3.答案 ①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共建良好家风;②坚持适度原则。(每点2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均可给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哲学相关知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答案 美食的创造,从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配到烹制方法的选择,无不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美食的创造是意识指导下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动,体现劳动者意志和追求,发挥了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就地取材、应时而获、因材烹制,符合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从而正确地发挥了意识能动作用。(10分)2.答案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美食承载着亲情乡情友情,能够维系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中华美食文化能够

促进经济发展。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无数食客闻风而动,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品尝各具特色的家乡美食,引发了对家乡、民族、国家的热爱,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精神力量。(10分)

1.答案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3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商业贸易、教育合作和人员往来,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夯实文化交流的物质基础。(4分)推动各国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传播、相互借鉴、共同繁荣。(3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相关知识。第一问是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意义,设问是为什么,考生可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传播的途径、如何促进文化交流等角度作答。

2.答案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4分)我国倡导的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理念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3分)有利于凝聚共识,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合作、共同发展。(3分)解析 第二问设定范围是“社会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的意义,设问角度是为什么,考生可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角度作答,结合材料,说明材料的积极意义。

1.答案 ①丝绸之路繁荣了商业贸易,(2分)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2分)②丝绸之路促进了科技、宗教、艺术等的交流、借鉴与融合,(2分)有利于推动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交流与发展相关知识及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创新等方面作答。

2.答案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排除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干扰。(4分)②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成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是扫清政治障碍。(5分)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使矛盾不利的一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沿途各国创造条件,克服困难。(5分)解析 可以从矛盾的作用、普遍性、特殊性、不平衡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等知识点考虑。3.答案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联合申遗有利于带动沿线国家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促进这一地区经济发展。(2分)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联合申遗有利于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2分)解析 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遗产的地位、意义等角度考虑。

1.答案 ①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4分)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体现了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

人的精神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分)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提高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4分)(学生从文化生活的其他观点答题,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解析 答题时应注意设问要求,首先要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从材料中找出相应的文化生活的知识点。其次,要从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来回答。学生要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知识。要避免离开材料,随意答题的现象。

2.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是党在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决策;(2分)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4分)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分)④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党员实现自身人生价值。(4分)(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观点答题,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解析 考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答题时学生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知识。

1.答案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分,答出交往活动、交往方式可以替代给分)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人们坚守高尚的道德准则和正确的处世方法。(2分)

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2分)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通过家庭教育的氛围,使人们牢牢树立道德信念。(2分)

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2分)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2分)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家风对塑造人生的作用,考查学生归纳演绎能力。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以及塑造人生的角度分析作答。

2.答案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2分,若答出矛盾具有普遍性,可以替代给1分)传统家风既有精华,也有糟粕。(1分)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2分,若答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可以替代给分)传统家风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也包含一些对当今时代家风建设仍有价值的普遍性道德准则。(1分)

③对传统家风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则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2分)适应时代要求,对传统家风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发掘其现实价值,积极改造其不合时宜的内容。(2分)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家风,考查学生运用具体知识演绎阐释事物的能力。首先要分析如何认识传统家风,用一分为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观点展开分析。其次分析如何对待家风,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展开分析。

3.答案(每点2分,合计4分,答出其中两个要点即可)

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意见;换位思考,求同存异,采取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创新家风教育方式和手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共建良好家风;坚持适度原则。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探究类试题。解答这类试题,需要依据材料和设问中的关键信息,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寻找回答问题的理论支撑,再将理论演绎于具体实践中。面对同样内容的家风教育,长辈和晚辈的态度各异,化解这种矛盾可从价值选择、换位思考、适度原则等角度分析。

1.答案 ①要努力改善文化民生。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涵。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关键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4分)

②要创造良好环境,增强文化原创力。要着力发展支柱性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科技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3分)

③千方百计为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创设环境,特别是充分发挥各类文化企业在吸纳人才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把上海打造成为国内外文化人才创新创业、成就梦想的沃土。(3分)解析 本题以上海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和成立国际自贸区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了知识性和综合能力的统一。涉及的知识点有文化生活及生活与哲学等相关知识。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涉及到文化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化民生、文化产业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知识的迁移及能力的提升。2.答案 ①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场改革,改革是新事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一定会取得胜利,但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困难,发展道路必然是曲折的;(4分)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其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也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4分)③因此,对于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变革——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我们不仅要充满信心,同时也要做好遭受挫折的准备。积极关心、参与,满腔热情地扶持新事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长壮大。(4分)解析 考查《生活与哲学》事物发展趋势的相关知识,涉及到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等知识,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答案 能动地认识世界,设立“自贸区”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能动地改造世界,设立“自贸区”,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崛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实情,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4分)解析 要求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意识的特点、主观与客观等知识,解答时应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正确处理好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知识和材料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

答案 答案一:不能取消。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应该得到继承。(3分)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烟花是传统节日符号之一,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不应该被禁止。(3分)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重大节日燃放烟花爆竹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3分)

④春节等民族节日燃放烟花,有利于集中表达民族情感,增进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3分)答案二:应该取消。

①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应该与时俱进才能发挥积极作用。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空气,必须禁止。(3分)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传统民俗文化,采取一些新颖、健康的庆祝方式来继承传统。(3分)③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空气,我们要剔除这种习俗,取消燃放。(3分)④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有利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培育文明社会风尚。(3分)解析 本题以春节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和学生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为选择性开放设问,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观点,并调动学过的文化生活知识进行分析和论证。

1.答案 信息:自2008年起,我国基尼系数逐步回落,但仍存在较大收入差距,加快收入分配改革任务紧迫。(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表的能力。图表类试题,学生注意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标题,明确答题的主旨;第二步是注意对表格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第三步是对注进行归纳。学生只要围绕图、表,从横向、纵向比较进行阐述即可。

2.答案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吸引力。②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富有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国际经济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商业贸易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④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每点3分,共1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作用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关知识。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关键词是“中国元素增强”,学生主要可以从文化与经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原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商业贸易等角度作答。

1.答案 ①强调结构调整,符合整体部分相互关系原理。通过结构调整,各个部分优化组合,整体会产生新的巨大效益,发挥出比部分功能总和更大的功能。(3分)既要搞好局部,又要有全局思想。各个产业要努力调整结构,把各自做大做强,真正使我国的十大产业为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发挥巨大作用。(3分)

②强调结构调整,符合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通过调整结构,使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质变。(3分)要重视量变。通过各个产业淘汰落后生产、兼并重组等自身的调整,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产业布局,为使国民经济真正强大发挥作用。(3分)解析 制订和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减缓国外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重要举措,是十二五期间国家要着重应对的最重大问题。

本题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为背景,从哲学角度出发,考查学生对所学有关辩证法知识的记忆和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结构调整”所体现哲学知识主要是整体部分、辩证关系和质量互变辩证关系。

2.答案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必须重视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4分)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2分)

③文化产业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创造了大量的精神产品和精神财富,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4分)

④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必须提高文化竞争力、民族凝聚力,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4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14分)解析 本题则从文化生活角度考查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因,学生应主要从文化及文化产业作用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s县对古村落资源普查,对古建筑、古树名木保护,有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分)

②文化与经济互相影响,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s县政府财政的专项资金拨付和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为古村落保护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4分)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s县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发挥着生态民宿、旅游观光村落等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4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文化与社会”方面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首先确定知识范围,明确符合本题的知识到底有多少,做到“心中有数”。其次,紧扣设问古村落保护举措的合理性。结合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逐个对应答出即可。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篇4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拥有者辉煌的文化发展史。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

③秦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④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中的“强势文化”

⑤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进入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解析:选d此题主要考查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时期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体会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和源远流长,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①说法错误,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萌芽时期,不是形成时期,故不选,其余说法均符合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

2.在海内外使用最广泛的现代通行本中国史书典籍《点校本“二十四史”》于2007年开始了其问世以来的第一次“大修”。记者从2010年6月10日召开的修订工程第三次修纂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修订工程目前进展顺利,新版《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预计于3年后陆续面世。我国高度重视史书典籍的整理修订工作,是因为

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史书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修订史书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史书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弘扬中华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3.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懂,汉字可以。”这说明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解析:选d。钱伟长先生这句话说明了汉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汉字只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b错误;c项观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4.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包容性b.阶级性c.民族性d.地域性

解析:选a。本题以孔子的思想为例,说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意思是说意见可以不同但要和睦相处,要善于求同存异。从文化关系的意义上看,这就是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5.“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

解析:选d。本题以流行歌曲《青花瓷》为题材,考查了中华文化的特点。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d;a是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与题意不符;b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c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另一特点,均与题意不符。

6.(2010·济南高二检测)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但在近代,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

a.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冲击

b.中华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c.八国联军的入侵d.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解析:选a本题考查了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的原因。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故选a;b说法错误;cd与题意不符。

7.“文明圣火,千古未绝唱,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发展没有波折b.中华文化优越无双

c.中华文化已发展到顶峰d.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解析:选d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故a错误;世界各国文字各有特色,故b错误;c本身说法错误;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中华文化要与时俱进,故选d。

8.一位英国学者在对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提炼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这一结论说明 ①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②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④中华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a英国学者得出的结论强调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显示了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的特点,故选a;④与题意不符。

9.(2010·日照高二检测)中国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b.具有包容性c.具有民族性d.具有地域性

解析:选d方言产生的原因在于,语言因地域、政治等原因被分化或统一,进而发展不平衡而逐渐形成的,故选d;abc与题意不符。

10.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解析:选d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

11.下列能够体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是

①古代中国的蚕丝织物为当时的欧洲人所钟爱,带来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

②中国的瓷器名扬四海,在中世纪的西方比黄金还贵

③中国的农学著作发表之早、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

④中国医学自成一家,为世界瞩目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12.(2010·济南高二检测)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

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解析:选a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3.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这说明

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b.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c.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d.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

解析:选c材料强调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a强调各族人民的文化各有特点,b说明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d强调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态度,都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c。

14.2010年9月8日,第九届海峡两岸各民族中秋联欢活动在深圳举行,海峡两岸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文化像氧气,融化在血液中,使两岸人民在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健康有益的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④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选b。①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优秀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健康有益的。从“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在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中可以看出②④均符合题意,③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故选b。

15.(2010·济宁高二检测)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选c。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故①正确;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是因为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故②④正确;③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16.(2010·南京高二检测)辨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所在。解题时,首先要指出题目的合理性,即: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其次,还要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参考答案:(1)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因此,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有一定的合理性。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此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仅仅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归结为汉字和史书典籍是片面的。

17.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惊奇的同时,很多人羡慕、赞扬,也有个别西方评论家本能地感到担心甚至恐惧,这些人普遍认为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增加是一种现实的“中国文化威胁”。

假如你有机会与这些西方评论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你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让对方相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的孔子学院不是“威胁”。

解析:本题以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为背景材料,以反驳西方个别评论家的言论为设问角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作答时主要从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的积极意义展开论述。在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实际上是中外文化交流,故答题的角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同时还要注意我国的外交政策。参考答案:(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对于维护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重要的意义。

(2)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以此来推动文化交流,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而且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的孔子学院绝不是“威胁”。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篇5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2、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真实性。★

3、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表现:1)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2)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3)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1)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①在我国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②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④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实现。2)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①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②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为什么?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2)怎样做?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4、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有序的进行政治参与。

5、民主决策方式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论证会、座谈会)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④社会听证制度

6、民主决策意义

①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7、民主监督方式

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 ④新方法: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论会、网上评议政府

8、民主监督意义

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9、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二、政府

1、性质:我国的政府是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2、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①经济调节②市场监管③社会管理④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4、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政府的权利来自人民

3.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利运用的好,可以造福人民,权力一旦滥用,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4.意义

①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②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③保证清正廉洁,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④保证真正做到权为民用,造福于民,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建立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6、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7、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8、树立政府权威。

三、党

1、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性质: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5、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6、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7、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8、①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四、人大代表

1、人大权利: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2、人大代表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3、人大代表的义务

①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②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③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48 2194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