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论文优质4篇
【导言】此例“康复训练论文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康复训练论文【第一篇】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67-03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是脑血管常见病,约占75%。脑梗死高发病率(150/10万)、高死亡率(120/10万)、高致残率(75%),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而脑梗死患病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介入,降低了致残率,使病人回归家庭、社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脑梗死康复护理的理论
脑梗死康复护理是在康复护理学的指导下,为了康复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护理预防方法、评定和处理(协助治疗、训练的护理措施),是护理学的第四方面,与预防、保健和临床护理共同组成全面护理[2]。康复的目标是运用医药手段使残留的、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3],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最终能重返社会。
2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机理
康复护理是以护理学、康复医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尤以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力学和运动力学更为重要,而康复治疗护理的基础是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4]。主要是脑内轴突侧技长芽和潜在突触的应用,周围组织的代偿,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通过反复训练,即为外周一种刺激和感觉反馈,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和生存,从而达到恢复功能的目标[5,6],这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医学上把这种治疗过程称之为“重建”。康复护理在这“重建”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时机
早期康复护理介入,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恢复应以能否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模式为标准。要起到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必须要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早期康复护理主张患者在脑梗死治疗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康复[7]。赖程谋[8]观察160例脑梗死患者认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病情稳定患者发病后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体征48h不再进展即开始康复,最快发病当天,最迟病后6d,平均3d,总有效率达到95%。王玉龙等[9]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后早期康复治疗,头3个月恢复最快,6个月后基本停止,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进行康复,能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度加快。梁光霞等[10]研究表明,对于脑梗死患者,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使在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机体重新组织和再生,减少残疾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可促进功能恢复,可极大地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对脑梗死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4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 由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生活上不能自理,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常伴有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及焦虑,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疾病的康复及生存质量[11]。心理障碍尚可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及治疗的有效性[12]。因此,心理康复护理显得更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调整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心理康复护理贯穿在治疗的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在康复治疗阶段,患者常因肢体功能缺失,而又急于求成,产生失望、悲观、抑郁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讲解,争取家属配合,从精神上、生活上给予安慰和帮助。萧蕙等[13]应用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为干预组,与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方面的发送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可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分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康复分期护理能够预防关节挛缩、关节疼痛等废用综合征,防止二次性损害,促进患侧功能的改善。因此,分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4]。脑梗死康复的分期从康复的角度划分,可分为5期:即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步行期和恢复期[15-18]。
卧床期(1~3天) 即发病到相对稳定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从第1天起护理人员就应使患者保持良肢位,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同时进行适度短时间及简单的各关节被动运动,做好基础护理,避免心肺功能的损害,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尽量缩短卧床期。
坐位期 当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尽早进行坐位期训练。内容包括:康复基础训练、坐位维持训练、床上转移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指导帮助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如进食、穿脱衣服、洗脸、刷牙和进行自主大小便等训练。
离床期(5~15天) 患者坐位能维持30min以上就可以进行离床期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站立动作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转移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注意安全保护,避免过度疲劳。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树立信心。
步行期(8~21天) 患者独立站立30min并有移动能力时即可进行步行训练,这是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包括: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和独立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要给予保护及协助,逐渐增加难度,注意提醒患者的姿态。
恢复期(18~45天) 患者在独立行走50m的基础上进行室外步行。内容包括:上下楼梯训练、斜坡行走训练等,此期还要配合肌力强力训练和ADL训练等。
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 患者除了进行康复训练外,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应保持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入院24小时即开始做被动运动[19],被动活动可以通过按摩患肢实施,护理人员对患肢进行按摩,有利于改变血液循环,疏通筋络,消除肿胀,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促进主动运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每天按摩上、下午各一次20~30min,可培训患者家属协助完成[20]。另外,头针、针灸、中药烫洗结合现代康复护理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也有很好的疗效。李小军[21]对13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康复组、康复组、头针组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头针康复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康复组和头针组(P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循证护理 钟美容等[23]运用循证护理思维方法,探讨脑梗死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策略。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病人分为循证和对照组,循证组运用再学习方法(MRP)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观察两组病人康复效果。结果显示循证组简化FuglMeye运动量表(FMA)评分与康复训练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下肢功能改善最为明显,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脑梗死单元和康复护理 建立脑梗死单元病房,针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管理。为病人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评估和给予有效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梗塞单元是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梗塞患者预后的措施[24]。康复护理是梗塞单病中重要的一环。刘凤英等[6]通过对120例脑梗死病人的观察研究,揭示了梗塞单元的优越性:①多元治疗模式、标准化治疗、多学科合作、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是梗塞单元模式的关键,也是区别普通病房方式的不同点;②梗塞单元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降低医疗费用;③梗塞单元组并发症明显降低;④梗塞单元体现了人文关系,以人为本,医护人员能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体征及感性问题,有利于护患沟通,提高病人及家属满意度;⑤梗塞单元小组会议,除了评价病人病情和确定护理方案外,一个重要内容介绍脑血管病最新进展,增加医护人员对脑梗塞知识的理解,因此有利于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
5小结
近年来,脑梗死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脑梗死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病后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而偏瘫是脑梗死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25]。脑梗死后偏瘫致残后必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致残率已成为当今医护界关注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栓塞单元循证康复护理,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个体化、规范化、科学化康复训练,均有利于病人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全面恢复,有效地预防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减轻经济负担,为病人的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候熙德。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4
[2] 胡谨侠,杨红艳,主编。脑中风与脑瘫的康复护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1:24~30
[3] 祝凡,曹志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
[4]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6~100
[5] 郑有丽,黄春英,江小荣。中风偏瘫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4,26(9):1288~1299
[6] 刘凤英,刘云生,赵慧军,等。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175~1177
[7] 王培华,蔚占禄。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3~194
[8] 赖呈谋。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华原医学。2009,22(3):423~424
[9] 王玉龙,吴向琼,吴萍,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2003,18(3):185~187
[10] 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8~69
[11] 王月娥。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评定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46~47
[12] 李承彬,杜秀华,杨至先,等。脑梗塞患者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神经病杂志,2003,3(5):280
[13] 萧蕙,张广清,王琳,等。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 ):77~79
[14] 付亚利。分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1015
[15] 陈文。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1):1~2
[16] 鲍瑞雪,王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334~335
[17] 方燕南,李华。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818~1820
[18]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04~107
[19] 马奎云,王玉龙。康复医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74~75:171
[20] 罗海英,谢乃金,吴春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50例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153~154
[21] 李小军,郑斌。早期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380~382
[22] 沈士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47~148
[23] 钟美容,黄海花,刘海兰,等。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康复循证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2):393~395
康复训练论文【第二篇】
在脑梗死治疗过程中,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已有研究[1]证实,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致残率,并提高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探讨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的疗效,先将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治疗随机对照研究。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功能障碍患者80例为本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40例患者。头部CT证实为脑梗死。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并发疾病及既往史积分上均有可比性。
方法
训练方法:对照组在病情稳定后常规护理;康复组在生命体征平稳、病情无进展,48小时后即进行康复治疗。与下列措施进行治疗:采取良肢体摆放,卧位时下半身扭转向健侧,尽量减少仰卧位与颈前屈位时间,维持关节活动度,定时变换,训练翻身起坐。当肢体肌力1-2级时予主动加被动活动为主;肌力3-4级时取坐位或站位,双手扶床原地踏步,重心转移,患侧负重锻炼,适时训练平衡与协调;肌力4级以上时让其练习行走,可配合两点步行与拐杖,踝关节矫形器训练,遵循床上翻身-坐起-站位-行走的训序进行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起床、穿衣、洗漱、自行进食及大小便、步行等。并发吞咽、语言障碍者,尽早开始吞咽功能及语言训练。以上训练每次20-40分钟,每日1-2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ADL比较:干预后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的能力。所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是可逆的,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这是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而ADL是否提高时衡量康复治疗疗效的直接指标。有文献报道95%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是脑卒中开始后11周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最佳时间在周内[4]。患病3个月及大于1年者仍有可能恢复[5]。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在脑梗死急性期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另外,在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心理疾患对患者的功能恢复非常不利,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治疗。其次,要强调持续康复,家庭成员的参与,以便回归家庭后继续康复治疗。参考文献
[1]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7
[2]王莉莎,赵英。现代临床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3]李树桢,赵曦光。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07
康复训练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训练
中图分类号R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071-02
小儿脑性瘫痪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功能障碍。脑瘫患儿康复特别强调家庭康复护理,本文对5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以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康复的促进作用[1]。
1临床资料
50例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6个月~7岁,均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标准及分型。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年龄、性别、出院前功能独立性测量(WeeFIM)评分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培训,并按要求在家中对患儿进行康复护理。对照组对家长做口头指导,未做具体要求[2,3]。
2护理
观察组:为每位患儿制定具体的康复护理计划,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的集体和个别培训。集体培训以理论授课为主;个别培训以示范训练方法为主,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训练指导。
理念及原则:由于脑瘫患儿的问题是伴随终生的,所以应该教会患儿“如何学习”,“如何自己帮助自己”,训练过程中,要强调使患儿的性格得以发展,脑瘫患儿由于没有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的正常体验,因此除了体能上的障碍外,他们的性格也缺乏正常的发展,脑瘫患儿性格发展是可以通过他所处的环境和体验加以调整,如家长引导患儿进行主动活动,用有节律的数数、童谣、歌曲等将要做的活动融入自己的思想,引导患儿人格的正常发展。
功能训练:根据康复计划,按照医护人员教授的方法,利用家庭环境,配合玩具、语言等多种诱导方法,按正常婴幼儿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头控、翻身、坐、爬、站、行走等功能训练。训练中充分考虑患儿的年龄、脑瘫的类型、严重性、畸形情况、智力水平等现有功能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家庭训练计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进行家庭康复护理。
发展日常生活活动技巧:脑瘫患儿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需要很多的帮助,因此,在家庭护理过程中,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来发展该方面技巧与能力,通过患儿在有指导下的反复练习,模仿和逐步学习,以实现日常生活中最大程度的功能独立。如进食训练,穿衣训练,用厕训练,其他日常生活技巧的训练,包括床上活动,转移动作、个人洗漱、社交与学习能力,使用交通工具能力等,有些活动看起来简单,但要训练脑瘫患儿去完成,往往显得复杂而简单。
语言训练:脑瘫患儿有时合并语言发育迟缓,自我表达意识常因养育者(家长)的介入造成二次,需家长帮助患儿根据其所处的阶段,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实施治疗训练方法,对于年龄较小的脑瘫患儿,要注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并在游戏时应用已学过的词汇和语言,促进交往行为的发展。
3结果
两组WeeFIM评分比较结果为观察组25例,出院前评分±分,出院3个月复诊时评分±分;对照组25例,出院前评分±分,出院3个月复诊时评分±分。可见两组出院前WeeFIM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而出院后3个月复诊时评分比较两组均有提高,但有显著性差异(P<),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院前与出院3个月复诊时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4 结论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家庭的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对脑瘫患儿家长的培训是正确规范实施康复护理的关键。将家庭康复护理贯穿于日常家庭生活中,使训练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和有目的的生活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康复效果,明显促进了患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戴玲。小儿脑性瘫痪的作业治疗。现代康复,2001,5(5):8-10
[2]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
康复训练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运动损伤 康复训练 身体损伤
人们对体育运动中由于各种意外出现的运动损伤了解不够,特别是缺乏系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指导,极容易造成康复周期过长甚至留下身体损伤后遗症的危险。特别对于在校学生,年轻人的活泼天性使得其对足球、篮球、拳击等高负荷运动过于热衷,可能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身体损伤。
1运动损伤与康复训练
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有很多,特别就目前在校学生的日常运动而言,超负荷运动、不规范运动方法以及运动防护不到位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篮球、足球、拳击等高对抗强度的运动项目,年轻人过于富积的激情在释放的过程中极容易造成对身体的损伤。小到磨损、脱臼,大到骨折、内脏受损等。
2运动康复训练的原则
对出现的身体损伤进行康复训练已经成为运动保护的共识。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实践证明,对于出现的运动损伤进行传统的“卧床静养”法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运动损伤康复效果,或是会造成运动损伤恢复较慢,或是会在静养的过程中留下身体后遗症影响到进一步的运动训练和身体机能。但在运动康复训练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其运动康复训练体系的不完备以及相应运动康复训练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其实际使用中出现诸如超负荷、不连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差以及过于依赖于客观要求等,由此造成运动康复训练效果较差,甚至于对身体机能造成二次损坏等状况。因此,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需要遵循系统性的一些原则。具体主要有:系统全面性、科学针对性、连续性、反馈调节性等。
(1)系统全面性。在进行运动损伤康复训练时,需要根据身体损伤的具体状况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计划编排,特别是对于高对抗型运动损伤(如足球、篮球、拳击、跆拳道等运动)需要对其生理、心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康复计划安排。避免只关注身体机能损伤而忽视对抗损伤带来的心理波动康复,而这恰恰是目前体育运动损伤康复训练的误区之一。在足球运动中,由于对抗身体损伤带来的心理阴影没有得到有效的康复指导训练,最终影响到其后期职业生涯的案例比比皆是。
(2)科学针对性。不同的运动损伤所需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法与方案是完全不同的。而根据不同的身体损伤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设计是整个训练康复进行的前提。在康复训练方案设计中需要着重对训练强度、频次、训练量等进行把控,特别是肌肉损伤,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需要根据肌肉恢复状况进行不断的变化调整,因此,其康复训练方案的多重备案是极为重要的保障。
(3)连续性。对运动身体损伤进行康复训练中的一个误区是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便是康复训练的结束标志。而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身体机能恢复正常活动水平与恢复正常运动水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很多人在能够正常活动后终止康复训练而直接投入高负荷体育运动,这很容易导致旧伤复发,使得身体机能呈现“玻璃”属性。因此,康复训练的连续完整性异常重要。
(4)反馈调节性。康复训练的反馈调节性指的是康复训练进行中需要对身体机能进行及时的检测与检查,以不断调整训练康复方案,满足实际康复需要,并及时对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应对,以避免不恰当的康复训练带来的身体损伤加剧。
3某膝关节损伤康复训练的重点内容
膝关节损伤伴随着下肢肌肉力量的下降以及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的下降,因此,在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以适宜实际的康复训练需要。
在损伤发生后,一般在进行过紧急处理后的第二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时期:运动幅度恢复期、肌肉力量恢复期、功能恢复期、专项训练适应期等。
运动幅度恢复期:主要指的是对膝关节进行多频次低负荷的运动幅度运动,由此来恢复膝关节的能动机制,并促进膝关节血液系统的循环,恢复神经制动能力以及骨骼运动能力。
肌肉力量恢复期:可以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但要避免大批量高负荷的运动。以身体不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为基准,在初期可以少量运动,而随着肌肉力量的恢复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
功能恢复期:一方面需要注意加大训练运动量,提高肌肉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对神经系统恢复状况的检查,可以通过膝关节的伸展、爆发力、跳跃性等训练检查神经系统恢复状况,从而及时的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
专项训练适应期:主要指的是在运动康复训练已经起到良好效果,身体机能大致恢复的时期需要对出现损伤的身体部位进行专项的运动训练。初期可以选择小负荷单项专项运动训练,在无不适症状时可以适当加大训练强度。
通过以上各个时期的针对性训练方案可以保证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以及避免不恰当康复训练带来的身体二次损伤,最为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身体损伤带来的后遗症,不至于影响未来身体机能的正常使用。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以上运动康复训练方案,无论在什么时期,所有的身体康复训练必须以不出现明显不适为最低标准。
4结语
对出现运动损伤进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设计是保证运动损伤快速复原的前提,因此,对运动损伤康复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指导是整个运动康复训练发展的重要方案,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支撑推动运动康复训练体系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保证人们的身体机能健康是当前体育运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需要综合运动学、医学、护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 李志。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 吴拥政。拳击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恢复[J].当代体育科技,2012(08).
[3] 祁奇,王予彬,陈文华,王惠芳。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0).
[4] 齐宝山。运动损伤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