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论文 大专生论文【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专科论文 大专生论文【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专科论文【第一篇】

集中实践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

各位班主任、辅导老师、学员:

根据教学计划进程和学校工作安排,本学期集中实践教学工作从5月5日开始,5月31日前结束,参加范围为我校2010年春季以及2010年秋季前(含2010春)的开放教育学员,为做好此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集中实践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广播电视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具体体现。集中实践环节由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两部分内容组成,占毕业学分8学分。其中社会调查占3学分,毕业论文占5学分。

一、社会调查针对所在地区或部门存在的某一现象,热点,焦点等问题来确定,以小见大,明确具体,并根据选题列出调查提纲。以采取实地综合考察,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资料调查等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方法,也可以是上述几种方法结合并用。要求字数不低于3000字。

二、毕业论文

(1)写作的基本要求

1、从文章的主题到内容,不得违背四项基本原则,不得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

2、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在专业范围之内。

3、毕业论文的体裁应为学术性论文。调查报告、工作总结不能作为毕业论文。

4、论文内容应观点明确,资料翔实,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通畅,格式规范。

5、应当具有相当的学术含量和内容容量,要有分析、有认识、有新意。论文总的字数专科不得少于3000字。

6、毕业论文应当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2)时间安排5月5日—5月10日,确定论文写作题目。

5月11日—5月15日,确定论文写作提纲。

5月16日—5月18日,完成论文初稿。

5月19日—5月21日,完成论文修改稿。

5月21日—5月24日,完成论文定稿,按要求打印成稿。

5月25日—5月31日,论文答辩。

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分别完成论文的初稿、修改稿,辅导教师认定合格后完成定稿,并准备参加省、市电大组织的论文答辩,经答辩合格后,获得5学分。社会调查及论文严禁抄袭和网上下载,不合格者需要重新写作和答辩。

附:1、论文辅导教师及分组名单

2、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格式的要求

3、专科论文封面格式

焦作电大武陟分校

2012年5月5日

关于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格式的要求

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格式:

关于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已有明确规定,现重申如下:

1、统一使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一式三份。毕业论文题目为小二号黑体字,大标题为小三号黑体字,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

2、毕业论文形式要完整,应当包括封面、论文摘要(300字左右)、正文、注释、引用参考文献资料等内容。

3、毕业论文须有自己的观点。对所引用的他人的观点、参考的文献要注明出处(可用脚注、尾注的形式清楚地表现出来,注明作者、书籍名称或刊物、出版社、出版时间、页数等),引用其他参考资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4、论文结构安排请参照下列格式:

第一页为封面(封面内容及字号参照下页);

第二页起为正文。正文结构为:

论文题目(小二号黑体字);

内容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左起,写明“内容摘要”字样,点冒号。紧接着写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字,300字左右);

关 键 词 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与摘要不空行,左起,写明“关键词”字样,点冒号,紧接着写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空一格。3000字的论文。以3-5个关键词为宜。

正文:其中大标题为小三号黑体字,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

紧接正文为注释、参考文献资料目录注释、参考文献资料要分开列出;参考文献与正文空一行,左起写明“参考文献”字样。然后另起行,用阿拉伯数字序号开列文献。每一条参考文献包括的项目有:著者姓名、书的名称、卷期号数、页数、文献题目、发表年份等。

5、论文封面和社会调查封面格式一样

开放教育试点XXXX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小二黑体)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论文结构

论文题目(小二号黑体字、居中)

内容摘要:(小四号宋体)

关 键 词:

(空两格)

专科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专业科学人文精神;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张淼(1980-),男,安徽蚌埠人,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1JSJG166)、金陵科技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25-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非均衡发展问题却日益严重。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针对经济及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党中央适时提出了“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适应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事实上,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非均衡发展问题也十分突出,导致我国科技创新应用人才培养能力明显落后,成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制肘因素。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受教育者角度考虑,最明显的失衡现象表现在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人文精神内涵建设。虽然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就提出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开展素质教育,但在教育实践中这些要求却被逐渐简单“异化”为开几门文化知识的“补习课”,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被人为剥离成两个不同的系统。在专业教育中只注重技能传授,而忽视技能背后科学精神乃至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能接触到以文字或产品形式存在的科技实体,但难以理解及“内化”隐藏在科技实体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提高学生素质上,片面地将哲学理论及人文知识的灌输等同于素质教育,而对于科技工作者如何将科学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以指导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则完全处于放任状态。这些不平衡由于直接作用于人才的内涵,其负面效应已十分显见,表现为科技专业人员应用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匮乏,学术造假现象普遍,制约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严重影响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高校科学人文精神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这种“双轨”教育模式的弊病其实很早已被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所关注,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但收获甚微,能否“并轨”、如何“并轨”依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虽然人们认识到科学人文精神教育方面的“短板”,但解决起来视野还仅仅局限于人文领域内的调整,只是在“知”的范畴内打转,还没有关注人文精神与专业科学教育的通汇、交融,关注“行”与“知”的结合,没有把科技人才的培养当成一个整体,系统地考虑问题,没有统筹兼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创新科技人才的全面发展应当包括专业科学技术能力与科学人文精神素质两方面的发展,其培养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工程。系统论告诉人们:一个由有机联系的要素组成的组织系统只有通过组成系统内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作用才能实现系统整体的质的飞跃。因此对科技人才来说,科学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科学人文精神的渗透与推动,而人文素质的提高也不可能脱离科技能力的培训过程而“独善其身”,只有将科技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有机融合并合理互作才能发挥系统内各要素的功能,发挥合力及系统的作用,形成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从而使科技人才的创新应用能力发生“质”的飞跃。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在科技人才科学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既没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也没有形成强烈的现实氛围,培养思路乏善可陈,一直是教育实践的软肋,如何把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结合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完全寄希望于学生的自我理解上。但教育的功能应当是通过传授、暗示或启迪使抽象、隐晦的东西具象化及内化,不是简单割裂的背诵、记忆过程,更不是所谓“拈花示众”式的故弄玄虚,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的教育理论探讨,以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方法体系。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整体大环境及专业教学的现实特点,提出要强化专业科学人文精神教育,即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通过与专业知识密切融合渗透开展科学人文精神教育,强调专业科学知识与科学人文精神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科学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提高间的相互关系,突出“能力”与“素质”间的交互作用,突出专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以解决教学实践中只看重专业知识的外涵拓展而忽视人文内涵建设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地方高校,应用能力培养与素质内涵建设的矛盾更为突出,大力开展专业科学人文教育对体现地方应用本科的教育价值、实现其教育目的、展示其教育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强化专业科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应用本科回归教育本位,实现社会责任

应用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与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其目标是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性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应运而生的。然而实践中这种定位经常被一些教育管理者用来作为片面强调实用技能培训的依据,特别是在面对“市场导向”、“就业导向”的双重压力之下,专业技能在教学中的地位被无限拔高,人文内涵由于短期内很难被纳入到“技术教育水平”的量化考查范围之内而处于配属地位。教育目标的急功近利直接导致应用型本科人才“工具性”色彩深厚,学生被有意、无意的训练成掌握特定即成技术的智能“机器人”,存在教育游离于个体发展的倾向,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本位,背离高等教育社会责任要求。诚然技术教育与专业技术能力、适应就业等关系密切,但“应用教育”终究是一种“教育”,而不是“训练”,应用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技术教育”而不是“职业培训”,它的培养目标也必须与教育“培养人”的本质要求一致。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强调“训练不同于教育”。“训练”只意味着特定技能的获得,天然的才能可以训练得效率更高,而不养成责任感和态度。责任感和态度的养成正是教育的目的。[1]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2]

爱因斯坦所谓和谐的人实际上也就是“技能”与“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如何抛弃“工具人”,塑造“和谐人”是当前应用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与普通本科相比,“应用性”是应用型本科生存、发展的根本,必然要求在教学思想、教学资源的分配、课程安排上有所体现,如更侧重技能培养与实践训练而相对减少其他人文素质培养课程的比重,在强化特色与全面发展间似乎存在着先天矛盾。发展专业科学人文精神教育可有效缓解这种矛盾,因为专业科学人文教育强调在特定专业范围内与专业相结合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把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明确纳入到专业教育中去,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课业负担,同时能直观地在专业科技培养与人文内涵间建立直接关系,更有利于文化内涵对专业知识的指导、理解与内化,从而促进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强化专业科学人文精神培养,可在坚持应用本科教育特色的前提下回归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本位。

2.有助于应用本科完善素质教育,突出人才的应用性

把人文素质培养看成文化知识的“拼盘”教育,与专业教育人为割裂,是造成当前大学生科学人文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完善素质教育体系首先要理清科学人文精神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根据系统论原理,应用性人才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把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内涵培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既然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内涵培养是一个有机系统内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不同特点的专业技能教育必然要求有不同的人文内涵培养模式与之相对应。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应对市场导向要求,专业设置特色突出、发展迅速,很难想象有什么样的固定素质教育模式可能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与各色专业均能“有机”结合,并发挥系统合力作用,因此开展有专业特色的科学人文精神教育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反观当前我国很多应用本科高校,科学人文精神培养还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灌溉”方式,全校各专业一盘棋,甚至全省、全国一盘棋,没有考虑各专业的特点采取差异 化教育方式,没有特色教育,这种“万金油”式的培养模式教育效果不理想自然在情理之中。

对应用本科而言,人才的应用性是其竞争力的源泉,其素质教育自然也要围绕“应用性”,以提高专业应用能力为前提来探讨素质提高,脱离应用性根本谈不上应用性人才,素质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而应用能力也不可能凭空获取,它离不开科学人文精神的内在支持,二者可以说是互为本源。应用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技术过程的记忆与重现,不是“工具人”的机械应用,而是通过知识的内化过程与受教育者内在的科学人文素质相互作用、发生飞跃,从而表现出来的指导生产实践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既反映一种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体现一种创新精神,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由此可见,专业科学人文精神教育有利于通过特色教育模式完善素质教育过程,符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强化人才的应用性。

3.有助于促进专业课教学改革,激发自主创新意识

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便提出在高等院校实施教学改革计划,十几年来从改革成效看,形式的变化大于实质,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对专业课,受专业教师专业背景限制,教育改革理论难成系统,变化只流于表面,大多局限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微调,教学效果仍然饱受诟病,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不足。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智力水平极优秀,但创造力属于中等水平,且大一和大四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没有明显变化。[3]创新能力的不足可直接导致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的欠缺,使应用本科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应用本科院校要求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呼声尤为强烈。

从专业课教学改革理念层面分析,把科学人文精神培养引入到专业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是因为,首先将科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相关内容纳入专业教学课堂可以明确专业课程改革的改革取向,活跃改革思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实际上,很多专业教师面对教学改革时并不知道改什么、怎么改,课堂教学常常追求形式上的多样化,要么过于严谨,要么流于嬉闹,偏离了改革的本意。事实上,改革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课程的内涵建设,改革内容是否有助于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是否有助于人文精神的领会就是最好的取舍标准和行动标针,明确了这一点哪些可以改、朝什么方向改都变得一目了然了。其次,改革是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创新的本质看,专业科学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基础,科学精神是创新成功的前提,人文精神是创新价值实现的保障,创新过程实际体现了科学知识与科学人文精神的实时互动与完美统一,强化专业人文精神教育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应用型本科强化专业科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建议

1.健全制度建设,保障有效实施

制度建设是一切教育目标、教学理念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强化专业科学人文精神培养,制度建设是关键。脱离专业教育过程,纯粹抽象地谈科学人文精神属于思想道德范畴的问题,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无从考核,难以用制度进行约束。然而一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科学人文精神培养就不再是完全的思想认识问题,而与一些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建立联系,变得有迹可寻,就可能通过教学规章、规范进行考核、约束,这也是专业科学人文精神更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学术造假现象在我国十分常见,而一些发达国家为什么鲜有发生,主要是因为他们并不把学术造假只当成道德问题要求自我约束,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从技术角度去预防造假、打击造假。制度建设就是要树立一条条“高压线”,从而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当前,很多高校相关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备的地方,在已有制度的执行力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应严格避免游离于制度之外的所谓“人性化管理”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人文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没有实践就谈不上人文精神的内化。专业人文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专业教育与科学人文精神培养接触最为紧密、内化最为直接的地方。很多国外重点大学浓厚科学人文精神氛围的形成与传递并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教学实现的,而是经大量的实践接触过程以“传、帮、带”的形式逐渐培养的。实践教学薄弱可以说是造成我国目前大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差的最主要原因。加强实践教学既要增加实践课时数量,更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要慎选实践教学内容,强化人文素质要求,增加研究探索型实验的数目。加强实践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科研活动,加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力度。

3.提高教师素质,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素质的高低关乎教学目标实现的好坏。因此,专业教师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及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将直接影响专业教学中科学人文精神培养活动的有效实施。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表现为多层面示范、榜样作用,其个人内质必然要面临全方位的展示。然而,现在多数大学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产儿”,能否胜任这一挑战面临考验。同时,将科学人文精神教育纳入专业教育过程必然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文学科理论背景,实际上是要求专业教师既要内化这些科学人文素质,达到示范作用,同时还能将其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展现于教学实践,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展专业科学人文精神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加强内涵提高,认真自查不足,通过实践锻炼或理论学习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缺陷。

4.开设有专业特色的专业科学人文精神教育课程

当前,很多应用本科科学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严重脱离专业教育,侧重于人文学科内部理论体系的构建与解析,内容过于理论化、教条化,学生一般很难将其内化为自身素质。将科学人文精神培养纳入专业教育范围,开展专业科学人文素质教育,如果只将专业科学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专业课的附属品,显然内容过于零碎,不利于学生形成较为整体的内在联系。综合二者的特点,有必要形成学科交叉,开设具有特定专业特色的专业科学人文教育课程,将分布于各专业课程内的能反映科学人文思想的闪光点集中起来,通过归纳整理形成系统,这样既保持了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能贴近特定专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这种方式能较好地符合国内教育体制要求及教学资源分配的特点,不失为解决目前实践教学资源不满足教学要求条件的一种应急措施。现在国内还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笔者已进行了相关探索,相信可作为科学人文精神培养工作的有益尝试及补充。

参考文献:

[1]江雪芳。高职院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融共建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01-105.

专科大学毕业论文【第三篇】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论文买卖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专科论文【第四篇】

而在实际教育中,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认为只要练好专业技能就能胜任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而文化课程的好坏对其影响并不十分重要。尤其是科学类课程,学生普遍在初中的基础就不好,更谈不上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普遍存在应付心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扎实。现在幼师院校的学生既是将来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老师,又是家庭科学教育的实施者。所以,随着各种科学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开始关注小学、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以及幼师院校科学师资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反思。一方面很多学生没有基础,另一方面对这门学科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学生最初不能很好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向教务科老师请教,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点,使我茅塞顿开,职业教育有别于普教的应试模式,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文化课程,同样要从技能教育入手,结合幼儿园实际,在提升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使他们的所学能有效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比如冰雪融化,钢铁生锈,为什么吃鸡蛋有营养等等这样的生活常识,都是幼儿园小朋友经常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用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去解释,既不能太抽象难懂又得让小朋友弄明白。所以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尽量避开生涩的方程式及元素符号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多以实验,实例为主,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使他们更容易于接受和掌握,使其能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给小朋友们解答疑问,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某幼儿园园长在谈到对新毕业幼师的印象时给我感触颇深,她认为现在的毕业生有两大优势:一是工作热情高,二是专业技能好。但欠缺的一点就是文化底蕴不够深。文化底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单单从文学修养一个角度来判断,而是对于一个人全方面的衡量:习惯养成,知识广博,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无时无刻都与自然打交道,观察,体验生活。尤其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见到的一切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他们身边需要一个“百宝箱”,打开来应有尽有,能够帮他们解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家长和老师们常常为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感到苦恼。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对诸多事物产生好奇心。能否正确引导幼儿的好奇心,用科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将对幼儿一生的成长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要能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给小朋友们解答疑难问题。如幼儿在玩耍和游戏中,常会提出一些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如在一次语言教育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有幼儿问:“小蝌蚪为什么和青蛙妈妈长的不一样?”“青蛙在春天时产卵,卵又会长成小蝌蚪,小蝌蚪长大后又变成了小青蛙了吗?”所以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幼儿教师是必备的。同时幼师要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幼儿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常常给幼儿讲一些寓言故事,如: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月亮里为什么有兔子和仙女?等等,看起来,可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但有时却对幼儿智力发展产生负作用,以寓言故事为例:很早以前,有一位又饿又可怜的乞丐倒在路边,兔子什么也拿不出来就对乞丐说:“请你把我烧一烧吃了吧!”说罢,就自己跳到了火堆里去了。那位乞丐在“啊”的一刹那间,就变成了神仙,他抱起兔子跑到月亮上去了,从那以后月亮上就有了兔子。在登月活动已经实现的今天,还继续给幼儿讲这种故事显然是不科学的。要给幼儿讲清楚这是寓言故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如月亮是围绕地球转的球体,上面有丰富的矿藏,科学家正在努力把月球变成人类生活的空间站,最后可以启发幼儿:等你学到本领后,也可以到月球上去看看是什么样,这样就可以引导幼儿产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48 2422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