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工程地质实践报告前言样例精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工程地质实践报告前言样例精选8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工程地质实践报告前言【第一篇】

1、实习时间:20xx年5月30日 星期天

2、实习地点:北京市昌平区虎峪村的虎峪风景区

3、组成人员:老师带领下的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的0、1班同学及2、3班部分同学七十人左右。

4、实习目的:通过本学期对专业基础知识

的学习,我们已经建立了系统的关于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论认识。此次虎峪的实习是我们的第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本次的实习,我们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巩固完善课堂上所讲地球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使我们初步掌握了野外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技能。另外,我们对野外基本的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有更深刻的认识。更进一步地分析三大类岩石,地质地貌,形成环境等。初步接触罗盘,了解罗盘的使用方法及使用目的。秉承地大优良传统: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培养我们热爱地质工作。为以后的北戴河实习和周口店实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以后更好地从事地质事业而服务。

5、地理位置: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虎峪村

6、虎峪概况:虎峪地带处于华北平原与燕山山脉的交接处。风景区内山峦起伏交错,山谷曲折幽深,最高峰磨盘山海拔1060米。

虎峪自然风景区是京郊最具野趣的景区,其中黑龙潭 白龙潭 羊尾巴湖 百仙神洞 良心池 天桥石洞 通天池 等36处极具特色的自然景点让您流连忘返,虎峪金辉更是古燕京八景之一。虎峪景区是集旅游、娱乐、康体、商务、度假于一体的国家a级景区。

7、实习路线: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从学校到虎峪旅游景点,然后进行我们的野外实习。第一个观测点距离大门50米处,北纬40°16′″ 东经116°8′″;第二个观测点北纬40°16′″ 东经116°8′″;第三个观测点北纬 东经 ;第四个观测点北纬40°16′″ 东经116°8′″;第五个观测点北纬 东经 ;第六个观测点北纬40°16′″ 东经116°8′″;第七个观测点北纬40°16′″ 东经116°8′″;第八个观测点北纬40°16′″ 东经116°8′″;第九个观测点北纬40°16′″ 东经116°8′″。

地层是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层状岩石。其中,沉积岩地层往往是在一定的地表沉积环境(如浅海、滨海、湖泊、河流等)中形成的。

虎峪风景区主要可见层状岩石,所以主要是沉积岩。比如观测点一可见的长城系高余庄组的`碳酸盐岩及白云(一般情况下白云岩有刀砍纹,碳酸盐岩没有。)在第六个观测点可看到沉积岩的上部,有泥裂,现在已经被石英脉所填充。 实习过程中老师所

讲的还有常沟组,主要是石英砂岩;串岭沟组,薄层石英砂岩、泥岩;团山子组,碳酸盐岩岩层;大红峪组,厚层石英砂岩;雾迷山组,白云岩。

岩浆形成以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又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冷凝为岩石,这一复杂的作用称为岩浆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实习过程中可在老虎洞附近看到辉绿玢岩岩墙,属于浅层侵入岩。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可分为: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动力变质岩。上图中可以看到被岩浆烘烤过的接触变质岩,第三个图中有混合岩化作用,有石英脉体穿插。

岩石变形是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和结果,沉积岩形成时基本上是水平产出的,而且在一定范围是连续的;岩浆岩具有原生的整体性,但是经过构造运动,岩石可由水平变为倾斜或弯曲,连续岩层被断开活搓动,完整的岩体被破碎等。根据演示变形的特征可以分析构造运动的性质、强度及时代等。岩石变形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最常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和断裂。古构造运动是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第三纪以后发生的构造运动。

工程地质实践报告前言【第二篇】

专业:土木工程

姓名:宋

日期:20xx-6-6

指导老师:刘传孝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8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地质实习报告。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四号),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实习报告《地质实习报告》。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xx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开始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十层)、毛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一、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

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轻微,有利于工程实施,

工程地质实践报告前言【第三篇】

第一章 绪论

此次实习的城市为杭州市,地点西湖景区;这里是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文明古城,旅游胜地。在实习中我们还可以“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此次实习自然是不虚此行。

我们此次野外观察实习共5天,具体时间为6月29日至7月3日。为了方便我们的实习,我们借住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生公寓。按约定我们每天上午7:30在不同的地点集合,然后根据实习线路一起出发,完成每日的实习任务即可回到公寓。整理好每日的野外实习记录笔记。

6月29日实习线路 南山公墓――玉皇顶;主要实习任务:认识叶家塘组、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岩性及其所含化石;观察小背斜、小平卧褶皱,玉皇山向斜。这一天我们定了定了5个点,在得意亭处观察了叶家塘组岩性,在收费亭处观察了黄龙组岩性,在停车场处定了黄龙组和船山组的分界点,然后来到了紫来洞,进行了对溶洞形成的描述.在离休息亭东南100m处观察了断层,并对断层进行了产状测量,和正逆判断。第一天实习就算结束了。

这一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在野外辨别三大岩类,怎样测量产状,怎样辨别正逆断层等,通过这一天实习,让我们学会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

6月30日,今日路线起于石屋洞途径水乐洞、烟霞洞再到南高峰顶。由于天气恶劣,加大了我们实习的难度,再加上突遇暴雨,改变了原定实习计划,于是今日定了四个点分别为石屋洞的构造观测点,水乐洞岩溶观测点,烟霞洞溶洞观察点,南高峰岩性观察点。此行我们途径青龙山、烟霞三洞,并观察了青龙山背斜,南高峰的向斜,了解了烟霞三洞的成因以及水乐洞附近灰岩中的缝合线的形成。

7月1日,今日路线起于紫云洞终于宝石山,今日任务为:了解紫云洞的成因,观察其岩性,到宝石山学习后方交汇定点法。在紫云洞我们观察到崩塌的岩洞有断层,有三组解理面,是熔结凝灰岩,断层间有角砾,有擦痕,没有位移的为解理,有位移的为断层,断层附近也有小的解理。从栖霞岭至初阳台的石阶及其附近有大量的碧玉分布,故宝石山就是由此而得名。到了宝石山的蛤-蟆峰我们学习了后方交汇定点法,了解了西湖的成因,这样就完成了我们当天的实习任务。 7月3日,实习路线为:钱塘江至九溪,主要任务是认识志留―碳系部分地层岩性特征及了解之江成因,之江及钱塘江,之所以成之字形就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凹岸,再由搬运堆积作用使河流形成凸岸,于是就有了之字形的河道。就这样,我们的杭州实习就算结束了。

第2章 地层

概 述

杭州的地层简述: 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西、南、北之界线,在此区内可见下述由 老到新的地层:

1、奥陶系(o)(仅见上统,分布在区西南一隅)分为文昌组和长坞组;

2、志留系(s)(出露比较齐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布)分为康山群、大白地 组和吉安组;

3、泥盆系(d)分为西湖组和唐家坞群;

4、石炭系(c)分为船山组、黄龙组、叶家塘组和珠藏坞组;

5、二叠系(p)分为丁家山组、茅口组和栖霞组;

6、侏罗系(j)仅见上统第一段,分布在宝石山、葛林、白沙山和孤山等地;

7、白垩系(k) 下统朝川组,沿钱江零星分布于六和塔、梵村、珊瑚沙

8.第四系(q) 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

地层岩性描述

由老到新描述各地层分布位置、岩性特点(描述)、岩层产状等。主要地层有d3x、c2h、c3c、j3h、q。第四系合并描述。

d3x(西湖组) 岩性为白色石英砂砾岩、粗砂岩夹砂质泥岩。厚度176~300米。主要为老和山。

c2h(黄龙组) 岩性为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白云岩,产纺锤、莫斯科小纺锤,犬齿珊瑚等,厚度154米。主要分布在棋盘山―龙井―飞来峰一带。

c3c(船山组)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藻灰结核灰

岩。产中华麦、假希瓦格等。厚度47~150米。

j3h(黄尖组)分布在宝石山、葛岭、白沙山、孤山等地,根据火

山喷发间断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亚段第3章 岩浆岩

实习区岩浆岩以酸性喷出岩为主,侵入岩不发育,地表均以脉岩产出。从岩浆岩特征化学成分,以及与围岩、地质构造关系,结合区域对比分析,均属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

实习区脉岩:分布零散,种类较多,从基性到酸性都有发育,以中酸性为主,多数受构造控制。计有:辉绿岩脉,安山玢岩,英安玢岩,高岭石化霏细斑岩等。

实习区喷出岩:晚侏罗世早期的喷出岩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是实习区火山岩最发育的一类,分布在宝石山、葛岭、孤山等地。岩性有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含碧玉团块玻屑熔结凝灰岩。葛岭、宝石山一带角砾熔结凝灰岩的岩性特征为:灰紫、紫灰色,呈角砾状结构,具假流纹构造,有玻屑、晶屑(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岩屑(安山玢岩)和微量磁铁矿褐铁矿组成,少量隐晶质物质胶结,熔结凝灰岩的岩性特征为:紫、暗紫灰色,晶屑、玻屑结构,具假流纹构造。玻屑主 要,晶屑(斜长石、石英、黑云母)次之,岩屑(安山玢岩、凝灰岩)零星,褐铁矿、磁铁矿微量,由少量隐晶质物质胶结,有些凝灰岩含碧玉团块。碧玉由玉髓和细粒石英组成,有方解石、黄铁矿、有机质和粘土混合物,颜色多样,常为红色,致密坚硬,具贝壳状断口,常具隐晶质和胶状结构,颗粒在毫米左右。碧玉的成因一般认为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即火山喷出的凝灰物质被海水分解后,其分解之sio2大量进入海水,当它达到饱和时,在适当条件下即沉淀下来而成。早白垩世晚期的喷出岩有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安山质熔岩(辉石安山玢岩、安山岩)和基性熔岩(玄武玢岩、玄武岩)等四类,零星分布在六和塔浙大三分部,南星桥、杭一中等地。

第4章构造

概 述

杭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东部钱塘台褶带,包括安吉――长兴陷褶带、中洲(淳安)――昌化拱褶带、华埠(开化)――新登(富阳)陷褶带、常山――诸暨拱褶带、余杭――嘉兴台陷等五个三级构造单元以及武康(德清)――湖州隆断褶束等七个四级构造单元。

一、褶皱

杭州市区包括三个褶皱区:西湖复向斜、石龙山褶皱区和半山―皋亭山褶皱区。

二、断裂

杭州在印支运动以前基底固结程度较低,地壳变形以褶皱方式为主,断裂不很发育,主要是一些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或基底断裂,但它们都控制着构造单元边界和古生代地层的发育,如临安――马金断裂、萧山――球川断裂、昌化――余姚断裂、印渚埠――开化断裂,毕浦――双溪口(淳安)断裂等。

三、节理

杭州市区节理以葛岭―宝石山构造节理引人注目,主要有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组剪切节理形迹构成小型“棋盘格式构造”。在宝石山,北东70°~80°的节理密集,北西向节理稀疏;葛岭附近,北西

40°~60°、北东70°~80°的两组节理均较明显;而葛岭往西南去,北西向,北北西向节理却变得密集,北东东向节理变得稀疏。

节理与断层

栖霞岭介于挂牌山和葛岭山之间,这里发育有蝙蝠洞、华严洞、紫云洞、栖霞洞及泉水出露(白沙泉),这些洞泉的发育都在一条直线上,若与其北东的卧云洞相连,则其走向为北东。沿线不仅发育有洞泉,而且还明显地可见断层擦痕,断层角砾岩、断层糜棱岩,因此这洞穴泉水的发育与断层有直接关系。此断层即为栖霞岭断层。

近栖霞岭最高处,紫云洞牌坊前,此处可找到侏罗系火山岩系第二亚段和第三亚段的分界面,两亚段之间可明显地见到一层紫红色的沉凝灰岩,这是在火山喷发间隙时期形成的。

断层和裂隙(节理)统称为断裂构造,裂隙的地方往往形成泉水,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水出来时冒泡则是上升泉(承压泉),水涧是微上升泉。裂隙形成的地方泉水的开次量很大。岩缝的水开采量校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紫云洞(图),紫云洞位于杭州西南栖霞山,洞穴主体长约80m,洞型平直简单,走向ne35°―45°洞顶平整如板且向东南倾斜,倾角35°―40°,主要是循火山碎屑岩层面发育的,受沉积岩夹层控制。古老的火山作用使得栖霞岭一带布满火山碎屑,火山碎屑夹1至2层凝灰质砂、泥岩或沉凝灰岩,单层5―10m,经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循环对松软的沉积岩夹层进行剥蚀、侵蚀和浸泡软化,其碎屑物质被水流搬运带走而淘空,逐渐刻凿出倾斜状深槽。

深槽顶板为坚硬的火山碎屑岩,并发育有nee、nnw、nw向x节理(图),大大降低了顶板的稳定性,在重力作用下,巨石崩落,岩洞初具雏形,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向纵深方向发育与扩展。然而,岩洞并非无止境的发展下去,随着深度的增加,x节理趋于减少或呈闭合状,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和水的循环交替随之变弱,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紫云洞。我们组选在紫云洞进行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三组产状的测量,我们组所测数据为岩层倾向:130,倾角45

褶曲

西湖复向斜,即杭州复向斜在杭州市区倾伏部分,它是杭州市褶皱区的主体,组成西湖复向斜翼部最老地层是上寒武统的超峰群,核部的最新地层是下二叠统的丁家山组,出露在西湖畔的刘庄附近)。西湖复向斜的形态,顺西南方向收敛,枢纽仰起,向北东方向展开、枢纽倾伏,枢纽总的方向为北东50°,倾伏角15°。复向斜倾没部分为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所不整合复盖,又为一隐伏的北北西向的大断裂所横切。龙井――翁家山――南高峰――三台山――丁家山一带为西湖复向斜核部,地形坡度与复向斜倾伏角相适应。西湖复向斜由一系列单体褶曲组成,从北西到南东计有飞来峰向斜、天马山背斜、南高峰向斜、青龙山背斜、玉皇山向斜、将台山向斜,凤凰山背斜、金家山向斜。远离西湖的另一组褶曲有午潮山向斜,老焦山向斜、里桐坞背斜,直坞向斜。半山――皋亭山向斜位于西湖复向斜的北东方向,可视为西湖复向斜的余延部分。

第5章 地质发展史

前人对杭州地区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因此本区的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在杭州地区进行地质工作的主要有下列地质工作者和单位。

1924年朱庭祜调查了西湖一带地质情况,将石炭、二迭系灰岩称为“飞来峰层”;

1929年舒文博等人命名“唐家坞砂岩”、“西湖石英岩”,并分别划归志留系和泥盆系;

1947年吴磊伯在李四光的指导下,对杭州地区进行较详细的调查,并编制1:5万杭州地区地质图。

1951年盛莘夫对杭州石炭、二迭系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划分出黄龙灰岩(c2h)、船山灰岩(c3c)、栖霞灰岩(p1q),并肯定了杭州有茅口组灰岩段(p1m2)存在;

1957-1959年南京大学师生多次来杭州实习,填制了1:1万地质图;

1970-1973年浙江省区测队开展杭州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对实习区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矿产都作了大量而系统的工作;

1977年浙江省第六地质大队做了杭州市地热普查,收集了丰富的地热资料。

目前,仍有许多院校师生在杭州进行基地地质实习,如东华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地质系、同济大学、工业学校。

第6章资源环境地质

杭州地区的地质景观极为丰富,如杭州西湖,钱塘江,九溪等均为杭州有名的旅游胜地,奇特的地质景观给杭州的旅游业带来了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再如位于浙江西部的桐庐县瑶琳镇的瑶琳洞,有岩溶地下的垂云通天河,是我国特大型水陆兼备的溶洞之一。众多地质景观不仅使杭州的旅游业得到发展同时是杭州的人文景观也得到了发展,自然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各种资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第7章结束语

为期5天的杭州实习很快结束了,也许实习给我们首先的印象就是挺好玩,但就是有点累,这也许是我们最直接的感受。由于天公不作美,我们实习的4天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前两天是阴雨绵绵,中途还突遇过暴雨的侵袭,后两天是高温,相当容易中暑,还好各位同学都做好了防暑准备。由此,让我联想到的是作为地质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地质学知识,更要有健康强壮的身体以及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作为地质工作者的接班人就必须接受各种恶劣环境的挑战,不仅要学好知识,更要锻炼好身体。当然通过此次学习我们也或多或少的学到了一些东西,尤其是一些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实习让我们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地质工具的使用,尝试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也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度,对于理论知识我们应该经常适当的与实践联系,才能达到我们的学习目的。

工程地质实践报告前言【第四篇】

1.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理论联系现场实际,再回归到理论上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现场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了解矿物和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产状等,掌握野外判断能力,初步建立对某 一种岩石的工程地质评价。

3.参观工地,了解工程地质条件对基坑设计与施工的影响和地质灾害与边坡工程的治理。

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主动的优良品质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2009年12月12日上午跟车前往湖山地区,陡山顶采石场,沿盘山公路步行下山;

2、12日下午前往阳山参观断层地质;

3、13号上午参观南京地质博物馆 。

第一天

今天上午下了不小的雨,雨中的山顶采矿区更加泥泞不堪, 湖山地区位于南京城东28km,地形上由三列山组成,走向北北东。北列山海拔120~169m,包括排山、棒槌山。中列山山势较高,包括黄龙山、团山、纱帽山、十山、陡山、狼山等,主峰孔山海拔。

此次实习由于天气关系,我们着重参观了泥盆系的茅山组。参观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十分详细的为我们解说有关茅山组的地形地貌。茅山组总厚度达115m,与坟头群整合接触。孔山北侧采石公路东端出露厚度约20m。为紫红色间夹灰黄色之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中厚层状,沿层面常见白云母片。岩石原生色为灰黄或灰白色,岩石因氧化作用而出现紫红色。

下午,紧接着到了南京周边的汤山,有阳山碑材景点,已上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天下第一碑,阳山位于汤山镇西北,由于独特的地质环境和其它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盛产石材且品质甚好。

进得景区,迎面是一块巨碑,上书“阳山问碑”四个大字,为江苏女书法家孙晓云所书,字好,寓意更好。导游说,阳山碑材给后人留下太多疑问,所以有“问碑”之说。这块碑同时也是一个参照物,神功圣德碑如树起来,整个高度会是此碑的十倍沿着山路台阶走了二十多分钟进到山里面,终于依次见到已沉睡六百年的碑材。映入眼帘的先是碑座,再是碑额,最后是碑身。从介绍文字可知,碑座石材高17米,长23米,重达多万吨;碑额石材高10米,长22米,宽米,重约6千吨左右;碑身石材长51米,宽米,高米,重约8800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8米。关于碑材的“身高”、“体重”说法很多,争论了半个世纪,这里取景区的介绍。

第二天

早上我们乘车前往南京地质博物馆,展开我们第二天的实习,此站主要目的是认识矿物和岩石,增进我们对矿物和岩石的感性认识。

博物馆里的岩石和矿物琳琅满目地陈列在展柜里,有关地球科学的图画也挂满了墙。这里的岩石和矿物有的在学校的实验室里见过,但更多的是从未见过的,只见于书本上介绍,自然也没有那种感性的认识。这里有常见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片麻岩、辉绿岩、混合岩、大理岩等。也有常见的矿物,如石英、萤石、长石、刚玉和云母等。我们一边仔细观察这些矿物和岩石的颜色和形状,一边听研究员和老师讲解关于这些矿物和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以及他们的工程地质评价。不过这里最吸引眼球的要数沙漠玫瑰了,沙漠玫瑰又称“戈壁石”、“风雕石”,常见的有球状的和块状的,主要产于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形成物,是沙漠的`细石经风吹雨打后形成类似玫瑰般的结晶石,这种岩石在天然奇石市场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和收藏价值。科普馆里同样陈列这大量的生物化石,有大型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以及第四纪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动物化石,如距今数亿年的震旦角石、莱德利基虫、创孔海百合、狼鳍鱼、拟蜉蝣等,不一而足。

为期两天的工程地质实习很快便落下了帷幕,但这次地质实习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极为深刻的,在实习过程,从理论到实际,再从实际回归到理论上来,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上来,再从观察到的实际对比理论,分析其中的异同,知识得到了运用、加深和巩固,这是我们实习的主要目的。

工程地质实践报告前言【第五篇】

一、实习地区的地理位置

本次实习地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8′—106°31′,北纬29°50′—29°50′。实习地区为天府镇及周边地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

以下为天府镇的地图和卫星地图。

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地图简介

二、自然地理状况

天府地区的地表形态为山地类型的低山区,海拔高度为400至750米左右,最高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该地区山峰林立、沟谷交错,山和谷的方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向呈脉状分布,具"一山二岭两槽"的地貌特征。一山多与背斜核部一致。两槽为背斜两翼嘉陵江组的膏溶角砾岩溶蚀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沟—后峰岩—水岚垭槽谷为前槽,南东翼张家湾—三官殿—大土槽谷为后槽。二岭为抗侵蚀能力强的须家河组的砂岩构成。区内基岩裸露,产状较陡,泥薄水浅,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清泉暗流。两侧的上三叠统砂、泥页岩地区,峰峦叠嶂、青松翠柏、苍翠欲滴,组成一条迷人的画廊。例如金剑山、北温泉、缙云山、金刀峡等旅游胜地。

三、实习目的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加深和巩固基础地质各门课程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尤其是沉积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掌握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规范,学会收集和整理地质资料,并编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增强我们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皱、节理、断层,肉眼初步确定各类岩性并判断沉积环境。也可培养我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孜孜不倦,互帮互助的精神。

四、实习的任务和要求

1、了解实习区的人文、地理、交通、经济等情况,区域构造位置,地层系统及主要构造特征。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内容、步骤和方法。

2、确定地质填图的基本地层单位。对主要地层作剖面实测,绘制导线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剖面图。

3、通过对地层、断层、构造界限定点、连线,观察岩层产状等进行地质填图。编绘地形地质图,构造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

4、了解实习区的沉积发展史,对施家梁东岳庙,白庙子南岸,姚家沟瓦店子三条沉积相的观察描述,掌握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各类相标志特征,沉积相分析方法和岩相古地理环境恢复方法。根据相标志确定沉积相类型编绘沉积相综合柱状剖面图和相序图。

5、了解实习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发展史及主要矿产资源情况,含油气特征与断层、节理的研究方法。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观察、勤测量、勤追踪、勤记录、勤整理。

7、编写实习报告。

五、实习方式

老师带队,确定住处,安排路线,野外踏勘,现场教学,着重观察,重点描述,逐步培养我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习时间

xx—4—6至xx—5—5

一、地层

实习区内褶皱强烈,最老地层为下三叠统茅口组地层,最新地层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背斜轴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并向南西发生倾伏。茅口组为背斜的核部,两翼的地层分别为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依次发生倾伏。

(一)、二叠系(p)

1、茅口组(p1m)

茅口组为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生物灰岩、砂屑灰岩、晶粒灰岩,具眼球状构造,在实习区主要沿断层零星分布,组成背斜的核部,连续沉积在栖霞组之上。

2、龙潭组(p2l)

龙潭组为黄褐色页岩,灰岩,硅化白云岩,夹有黄色中层状砂岩,植物化石碎片多,为我国南方重要的产煤层,与下覆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3、长兴组(p2ch):厚度约

长兴组为灰色—中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生物灰岩,底中顶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丰富,有蜓类、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缝有沥青质充填,缝孔发育,为川东地区重要的产气层,与飞仙关假整合接触。

(二)三叠系(t)

1、飞仙关组(t1f)

飞仙关组为暗紫色钙质泥岩、钙质页岩、泥灰岩,灰色薄—中层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泥岩、页岩与灰岩互层,分为五段。与长兴组整合接触。

①飞仙关组一段(t1f1)

顶部和底部为暗紫色泥灰岩,中部为钙质泥岩,夹有页岩,灰岩透镜体,可见球状风化。

②飞仙关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含鲕粒、藻纹、生物碎屑、内碎屑,缝合线发育,中上部含波痕。

③飞仙关组三段(t1f3)

紫红色钙质页岩,局部夹薄层状灰岩透镜体,生物化石丰富。

④飞仙关组四段(t1f4)

灰色薄—中层状鲕粒灰岩、泥灰岩、介壳灰岩,中上部夹黄褐色页岩(碳酸盐的盖层,为标准层)。内碎屑(以砂屑为主,也含砾屑)、泥质条带发育。

⑤飞仙关组五段(t1f5)

紫红色页岩,中部夹黄褐色泥岩、泥灰岩。

2、嘉陵江组(t1j)

嘉陵江组为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豹皮灰岩和膏溶角砾岩,岩溶发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可分为四段,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

①嘉陵江组一段(t1j1)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和凝泥灰岩,夹有介壳灰岩,含有藻纹、泥纹、内碎屑、生物碎屑,裂缝发育,缝合线、节理发育,中下部可见黄铁矿,揉皱,局部有冲刷面和虫迹现象。

②嘉陵江组二段(t1j2)

灰色中—厚层白云岩质灰岩、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灰岩为藻灰岩和豹皮灰岩,可见刀砍纹,在川东为气层。

③嘉陵江组三段(t1j3)

薄—中层灰岩,颜色丰富,有灰色、暗红色、褐色、黄褐色,含有砾屑、砂屑、泥质条带、缝合线。

④嘉陵江组三段(t1j4)

灰色膏溶角砾岩和泥晶白云岩为主,夹灰岩,刀砍纹发育。

3、雷口坡组(t2j)

灰色中层状灰岩夹白云岩、膏溶角砾岩,底为薄层绿豆岩(火山灰沉积形成,硅质颗粒,为标准层),与下三叠统平行不整合接触。

4、须家河组(t3x)

须家河组为长石石英砂岩和页岩,含煤层。分为六段,一、三、五页岩为主夹砂岩、煤层,二、四、六厚层砂岩为主夹页岩,页岩一般出露在沟谷处,砂岩在凸出,与雷口坡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①须家河一段(t3x1)

黄褐色页岩,底部砂岩与页岩互层,含有薄煤层,砂岩中可见白云母。

②须家河二段(t3x2)

黄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颗粒均匀,发育斜层理。

③须家河三段(t3x3)

黑灰色页岩,夹煤层。

④须家河四段(t3x4)

浅黄色厚中—细粒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

⑤须家河五段(t3x5)

灰黑色页岩夹长石砂岩。

⑥须家河六段(t3x6)

浅灰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顶部褐黄色风化壳,与上覆地层假整合接触。

(三)侏罗系(j)

侏罗系为一大套红色粘土岩、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为潜水湖泊相沉积,与下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分五段。

1、上中统自流井组(j1—2zh)

①珍珠冲段(j1—2zh1)

紫红色页岩为主夹砂岩、粉砂岩。

②东岳庙段(j1—2zh2)

黄褐色页岩、粉砂岩,灰色中层状生物介壳灰岩。

③马鞍山段(j1—2zh3)

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砂岩。

④大安寨段(j1—2zh4)

灰色介壳灰岩与钙质泥页岩不等厚互层,粒序层理和斜层理发育。

⑤凉高山段(j1—2zh5)

灰黄色泥岩、粉砂岩、砂岩。

2、中统沙溪庙组(j2s)

①下沙溪庙组(j2s1)

紫红色泥岩夹砂岩。

②上沙溪庙组(j2s2)

紫色泥岩类杂色砂岩,分布于向斜轴部一带。

二、沉积发展史

川东地区因褶皱强烈,基本上都为三叠系以上的地层。

1、寒武纪:

川东地区为海洋环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沙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一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早寒武世川东地区为向东倾斜的混积型缓坡,为潮下低能碳酸盐沉积。

中寒武世以后,扬子区古陆不断扩大,早期的斜坡发展成镶边型碳酸盐台地。由于康滇古陆的东南部水下隆起形成半封闭海盆,气候炎热干旱,海水盐度增高,主体发育了一套化石稀少的白云岩沉积。因陆源碎屑减少,物区为康滇古陆,地壳沉积缓慢而持续。

2、奥陶纪:

早奥陶世海侵开始,海水不断向西超覆,使川东地区为浅水海洋环境,海水较寒武纪深,为碳酸盐为主夹砂泥质的开阔台地相带。海水中生物发育,水质较浑浊,只有红花园组和宝塔组为清水环境沉积。奥陶纪期间,陆源物质供应总体欠充足,沉积缓慢。奥陶纪末,海平面下降,康滇古陆与滇黔桂古陆相连,形成五峰期的滞留海盆,沉积典型的笔石页岩相。

3、志留纪:

志留纪初,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川东地区地壳抬升为陆,此后被海水淹没成为浅海,水体深,陆源物质充足,生物大量繁殖。晚志留世,再次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抬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而缺少上志留统、泥盆系、下石炭统的地层。

4、石炭纪:

中石炭世,川东地区为海陆过渡环境,古陆因长期遭受剥蚀而缺乏陆源物质,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形成了一层白云岩。此后海水退出本区而缺失上石炭统地层,直到二叠纪才被海水淹没接受沉积。

5、二叠纪:

早二叠世初的梁山期,本区为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沉积了夹煤线的泥页岩和钙质泥岩。栖霞中期起,因全球气候转暖导致冈瓦纳大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本区又一次成为浅海环境,各种生物大量生长,有孔虫、蜓类广泛分布,三叶虫、笔石绝灭,陆源物质缺乏,沉积了栖霞组和茅口组的碳酸盐岩。早二叠末晚二叠世初,发生"东吴运动",炽热基性岩浆从四川西部断裂带益处,冷却后形成暗绿色的玄武岩。火山喷发之后,海水再次侵入,形成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盛,形成龙潭组煤系地层。此后海水加深扩大,康滇古陆缩小,变为温暖清澈的浅海,底栖生物发育,发育小型生物礁,沉积含燧石结核灰岩。

晚二叠世末期,碳酸盐快速沉积,地壳轻微抬升露出地表。

6、三叠纪:

早、中三叠世本区一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三叠世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占优势。

早三叠世本区为浅水海洋,陆源物充足,沉积飞仙关相区的紫红色钙质泥岩、泥灰岩、灰岩。

早三叠世后期及中三叠世早期,西部古陆抬升,大巴山古陆出现,使川东地区成为半封闭状态而出现潮上蒸发环境,白云岩广布,还有盐类沉积

中三叠世末,受早期"印支运动",四川的`构造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大规模海退(即拉丁期大海退),本区上升为陆地。其中发生了一次火山喷发,形成须家河底部的"绿豆岩"。

晚三叠世海侵开始,来自西边的特提斯洋,使四川成为一个巨大湖泊,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河流、沼泽发育。植物堆积埋藏后形成煤层。晚三叠世末期,地壳有过短暂的抬升。

7、侏罗纪

侏罗纪初期,气候温暖潮湿,沉积环境与晚三叠世基本一样,湖泊沉积,植物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也大量发育。中侏罗纪起,气候变暖,湖泊面积减小,地壳断断续续缓慢沉降,至晚侏罗世为红色泥岩及砂岩夹石膏沉积,显示干燥气候特征。

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川东地区发生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隔挡式构造。

三、构造发展史

川东高褶的前地质背景,是在浅变质岩系的基底上,经晋宁运动以后,开始盖层沉积,古生代为斜坡,中生代为印支古隆起(实习区位泸州古隆起最北低端),经喜山运动改造完成。

主要动力来自南东和北西方向的对持强大挤压力,由于该区东为七跃山,西为华蓥山大断裂的制约及基底、古隆起的影响,形成北东向线状梳妆褶皱,背斜紧闭、向斜宽阔平缓的隔挡式构造。

观音峡背斜天府段的构造,是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而形成的。该区受南东—北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不同方向的构造。背斜垂直主应力方向,走向逆断层是在剖面剪节理基础上形成的,平移断层是早期平面剪节理发育而成的,正断层是由于地层发生倾伏,重力差异所形成。它们均具统一力场的规律。

四川盆地为多层系的含油气盆地,主要的油气层有:p1m、p2ch、t1f、t1j、t3x。黄铁矿位于上二叠统底部的玄武质粘土岩中,规模不大。高岭土位于上三叠统长石砂岩,价值不大。建筑石材(实习区)多为飞仙关组第四段的灰岩,作为水泥原料。

一、观音峡南岸(白庙子)飞仙关组下部剖面

1、前言

白庙子飞仙关组下段剖面位于观音峡嘉陵江边,剖面完整,各种相标志明显。由于江水的原因,底部未出露,被淹没。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①t1f1(未见底)

16—22层: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下部层理发育,可见波痕,上部有低角度纹层,含少量交错层理,具生物碎屑、砾屑,韵律明显。

23—26层:暗紫色中—厚层钙质泥岩,中部夹微细纹层灰色灰岩并含砂屑,上部夹薄层砂屑灰岩并呈透镜体分布。

27—29层:暗紫色泥灰岩。下部中—厚层,夹透镜状砂屑灰岩,水平纹理明显,具斜层理,局部含生物碎屑。上部为薄层状夹钙质泥岩,含透镜状条带灰岩,顶部纹层发育。

30—33层: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底部含藻纹,顶部含页岩,可见藻纹。

34层:紫灰色厚层藻纹砾屑灰岩,从底至顶层理变薄,砾屑先变大再变细,排列混乱无规律,风暴沉积形成。

35—38层:下部为暗紫色页岩;中部为暗紫色薄—中层泥灰岩夹灰岩透镜体;上部薄层状砂屑灰岩与页岩互层,其顶部页岩为黄褐色,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具波痕。

②t1f2

39—40层:灰色薄—中层状砂屑灰岩,中下部斜层理、交错层理发育,局部可见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顶部平行层理发育,色浅粒粗,可见生物碎屑。

41—44层:灰紫色薄—中层鲕粒灰岩,下部鲕粒往上逐渐变大,中部和下部波痕相当发育,波高与波长都很大,上部夹紫红色页岩。

45—46层:下部为紫红色页岩,含紫色藻纹层,水平层理发育:上部为灰色中层藻纹灰岩夹灰岩和页岩。

③t1f3

紫红色钙质泥岩,黄灰色泥灰岩夹薄层生屑凝粒岩。未见顶。

环境分析:

飞仙关组一段基本上属于浅海陆棚相,主要为暗紫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和砂屑灰岩。飞仙关组二段为潮坪相,主要为灰色的砂屑灰岩、鲕粒灰岩、藻纹灰岩和灰岩。

①、16—26层为浅海陆棚相中的外陆棚亚相,沉积以中层状水平层理为主的暗紫色钙质泥岩为主并夹有砂屑灰岩透镜体,可见少许波痕和交错层理,钙质泥岩的厚度大。表明沉积水体较深,环境开阔,水动力条件较弱,生物不发育(种和数稀少,可能是由于三叠纪早期的火山喷发所造成)。

27—33层为浅海陆棚相中的内陆棚亚相,沉积以薄层至中层乃至厚层状水平层理为主,以泥灰岩作为内外陆棚的边界。岩性为暗紫色泥灰岩和钙质泥岩夹灰岩透镜体,含微细纹层、藻纹和生物碎屑,表明水体较外陆棚浅,环境安静,水动力弱。

②、34—40层为潮坪与陆棚的过渡带。下部(34层)为紫灰色厚层藻纹砾屑灰岩,先逆粒序后正粒序沉积,单层厚度大,砾屑颗粒大、排列混乱无规律,表明水动力强,为风暴沉积形成的风暴岩(砾石被打碎、叠置、迅速堆积而成)。中部(35—38层)沉积为暗紫色的页岩、泥灰岩、砂屑灰岩,仅局部可见斜层理、交错层理和波痕。岩性多,厚度小,说明陆源物少类多,环境相对安静,几乎不受波浪潮汐作用的影响,为潮下低能泥坪沉积微相。上部(39—40层)沉积以灰色中层砂屑灰岩,层理发育(斜层理、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含少许生物碎屑。表明水体动荡不定,受波浪作用明显,为过渡环境的潮汐通道沉积。

③、41—46层为潮坪相。

41—44层沉积为灰色薄—中层鲕粒灰岩,波痕发育并且波高、波长大,层内鲕粒直径向上逐渐增大,表明水体清澈,水动力强,受波浪冲刷回流作用形成,为潮下鲕滩沉积。

45—46层沉积为紫红色页岩、紫色中层藻纹灰岩和灰岩,发育藻纹层和水平层理,说明水体相对安静,水体浅,为朝上—潮间带的藻泥坪沉积。

3、剖面沉积发展史

飞仙关组一段为较稳定的浅海陆棚相,沉积了一套厚度较大的钙质泥岩,安静的水体使得水平层理发育,可能由于火山的喷发造成这段时间生物不发育。到飞仙关组二段时期,气候温暖,陆源物丰富,地壳轻微下降,为潮坪环境沉积,受波浪,潮汐和风暴的影响,水体动荡,波痕层理发育,其中最明显的是形成了一套风暴浊积岩。

4、小结

本文的沉积环境分析基本上符合各种沉积相的特征,水体大致为由深至浅的环境。各种沉积微相的划分还不是很准确,尤其是微相间的界限不明确。飞一段可作为油气的盖层,飞二可作为油气的生油层。

二、姚家沟嘉陵江组一、二段沉积相剖面

1、前言

该剖面位于北碚代家沟以北约10公里的瓦店子姚家沟小煤矿公路侧。地层发育完好,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①t1j1

1—16层: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为主,夹砂屑、砾屑、晶粒灰岩,下部含藻纹、生物钻孔、水平层理,中部含鲕粒、波痕和白花斑,上部具白色花斑、生物碎屑、鲕粒、泥纹、生物钻孔、水平层理。

17—40层:灰色薄—中层状凝粒灰岩、泥晶灰岩为主,夹砂屑、砾屑、藻纹灰岩,下部含藻纹、泥纹和白色花斑;中部含生物碎屑,具有冲刷面和楔状、透镜状层理,含有黄铁矿晶体;上部含鲕粒、生物碎屑,顶有交错层理和单向斜层理。

41—49层: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夹凝粒灰岩、砂屑灰岩,局部含砾屑、生物碎屑、藻纹,顶和底含黄铁矿晶体,含白花斑。

50—58层:下部为灰色薄—中层凝粒灰岩夹泥粉晶灰岩并含黄铁矿晶体,上部为褐灰色中层泥粉晶灰岩。揉皱现象明显。

59层: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夹凝粒灰岩、砂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生物钻孔特别发育。

②t1j2

60—62层:下部为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中部为褐色厚层细粉晶灰质白云岩,上部为膏溶角砾岩和白云岩。

63—66层:深灰色膏溶角砾岩夹泥晶白云岩和泥晶灰岩,底和顶为黄褐色页岩。

67—70层:膏溶角砾岩与灰褐色中—厚层泥粉晶白云岩互层。

71层:膏溶角砾岩,底含蓝黑色泥岩。

72—74层:下部为褐色中—厚层泥晶、粉晶白云岩夹砂屑、砾屑白云岩;中部为褐色薄—中层泥晶、粉晶白云、砂屑、砾屑白云岩、灰质白云岩;

上部为泥粉晶白云岩,未见顶。

环境分析:

嘉一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泻湖沉积,主要为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凝粒岩,嘉二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浅滩沉积,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

①、t1j1

1—23层为浅滩亚相,沉积为薄—中层的凝粒灰岩、泥晶灰岩夹砂屑、砾屑灰岩,含有鲕粒、生屑、藻纹、泥纹、波痕、水平层理、生物钻孔,表明沉积的环境水体浅,水动能较强,养分充足,生物发育。不时受波浪作用和风暴作用,可能形成了7—16层的风暴岩相(含砂屑、砾屑多),也可能是离物源区近而沉积的。

24—40层为浅水泻湖亚相,沉积为灰色薄—中层的凝粒灰岩、泥晶灰岩夹藻纹灰岩、含砾屑砂屑灰岩。鲕粒、冲刷面、透镜状层理、交错层理、单向斜层理,表明环境能量高,受波浪和潮汐的作用明显,含藻纹和生物碎屑则说明为氧气较充足的浅水环境,局部含有黄铁矿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水体安静,但是大多时候不稳定。

41—58层为深水泻湖亚相,沉积为灰色薄—中层的泥粉晶灰岩夹凝粒灰岩,黄铁矿晶体发育,单层的层理不明显,可见少量藻纹、生物碎屑。说明沉积环境安静,水体深,生物不发育,受波浪的作用弱。

②t1j2

60—71层为潮上萨布哈亚相,沉积为中—厚层的泥粉晶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发育说明沉积环境干旱炎热,蒸发作用强烈,经常暴露于地表,使得该环境几乎不含生物。偶尔海水泛侵,带来了一些泥质,沉积了薄层的蓝黑色泥岩和黄褐色页岩。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四个微相:60—62层为灰质云坪、膏云坪微相;63—66层为膏坪;67—70层为膏云坪:71层为膏坪。

72—74层为潮间坪亚相,沉积为薄至中层甚至厚层状泥粉晶白云岩,说明水体盐度高,生物不发育,没有经常暴露与水面,厚度大表明水体较安静,沉积速度快,陆源物多。

3、剖面沉积发展史

嘉一段早期发生了海侵,规模不大,水体稍有变深,但任受波浪潮汐的作用,各种层理发育,生物大量繁殖,尤其是浅水带的水平生物钻孔发育,中期水深达最大,发育了黄铁矿晶体,晚期海水逐渐退去,嘉一整体为一个水体由浅—深—浅的过程。到嘉二段时期,大规模的海退使岩层频繁的暴露于地表,气候干旱炎热,海水蒸发强,形成了一整套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

4、小结

嘉一与嘉二可以构成一个沉积旋回,即海侵和海退。嘉一中的含砂屑和砾屑灰岩的沉积环境特征不是很明显,有可能为潮汐作用形成的。嘉一段为泥晶灰岩和凝粒灰岩,可以作为油气的盖层,如果黄铁矿发育好的话也能作为矿床。

三、施家梁侏罗系自流井群东岳庙段沉积相剖面

1、前言

该剖面位于嘉陵江边的施家梁小学附近,东岳庙段整合于下覆的珍珠冲段,与上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该剖面出露完整,使得观察描述方便。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1—6层:紫红色薄—中层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石英砂岩(底部)、泥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质泥岩、硅质粉砂岩(中部),顶部含泥质结核。

7—12层:黄褐色—灰色薄—中层状生物介壳灰岩夹黄褐色页岩,顶部为一层灰褐色页岩,生物化石丰富、完整。

13—14层:下部为灰色页岩,上部为钙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

环境分析:

东岳庙段为淡水湖泊相,沉积为粉砂岩、泥页岩和生物介壳灰岩。

1—6层为滨浅湖沉积:沉积物颜色较深,颗粒由粗到细,单层厚度小,含泥质结核,无生物发育。说明距岸近,水动力强,湖浪的回流冲刷淘洗对沉积物的改造作用强,水位浅,沉积物有时露出水面,氧化作用强。

7—12层为浅湖沉积:沉积物颜色浅,水生生物繁茂,化石丰富,保存完好,为薄壳的底栖生物,受波浪和潮汐的回流作用,发育了薄层的页岩。

13—14层为滨湖:沉积物颜色深,生物不发育。

3、剖面沉积发展史

东岳庙段处于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的浅湖—滨湖且湖底开始抬升的沉积环境,沉积物的颜色自下而上呈紫红色—黄褐色—灰色,反映出一个干燥—半干燥—温湿的气候环境。此后有过短暂的暴露。

4、小结

东岳庙时期水体为一个由浅—深—浅的过程,浅湖生物发育,处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

1、特征简介

天府地区的观音峡背斜属于川东南褶皱带,华蓥山大背斜向南分支的一个背斜,背斜轴线为北东—南西向。核部地层为龙潭组,两翼为长兴组、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倾角较陡,北西翼大于南东翼。褶皱总体为一个线状紧闭向南西倾伏的不对称背斜。

断层发育,基本发育在背斜的核部和南东翼上,多为走向断层。此次实习共发现了12条断层,其中10条为逆断层,一条正断层,一条平移断层。

此外,构造缝合线、节理也相当发育,还有南端侵蚀作用形成的两个侵蚀窗。

2、断层分析

①f1:楼梯沟逆断层

该断层位于铁厂沟至仰天窝一带,上盘地层主要为龙潭组地层,由于断层作用,出露了一段茅口组地层,下盘地层为龙潭组和长兴组地层,断层产状为310°∠70°,断层在仰天窝一带发育在龙潭与长兴组界限处,因此,断层形成时间为长兴期之后。f1为早期x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地层缺失,毛口组地层仅出露了一段;地形为沟谷地带;有串珠状的泉眼存在。

②f2、f3:小屋基逆断层

这两条断层位于后槽的张家湾至三官殿一带,f2的上盘地层为t1f3(产状为138°∠45°),下盘为t1f4;f3的上盘地层为t1f4,下盘为t1f5和t1j1(产状为134°∠51°),f2的产状为312°∠60°,发育在t1f4中并进入了t1f3中。因此f2形成时间为f4时期,为早期x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断层f3的产状为308°∠60°,f4几乎全被切穿,f5呈透镜体出露一部分,断层形成时间为j1时期,为早期x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f4与f3地层变薄,几乎缺失整套f5的地层;可见断层角砾岩。

③f4:三官殿逆断层

断层位于三官殿—沙树湾—长田坎,上盘地层为f3紫红色钙质页岩(产状为135°∠51°),下盘地层为f4的灰岩(产状为128°∠66°),断层产状为318°∠28°,断层切穿了f4与f5,进入f3和j1。因此断层形成于j1时期之后,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该断层有可能在长田坎处开始进入f3并一直往南西延伸至芹菜田附近(此处f3地层中可见明显的断层现象,拖拉牵引的特征明显),在三官殿处地层被覆盖严重,断层可能进入j1或者与f3或f2构成了一条断层

断层证据:在长田坎处f4地层突然变厚,到沙树湾一带f4和f5地层又突然消失。

④f5:天台寺逆断层

断层为与廖家坡至天台寺一段,上盘为f1紫红色钙质泥岩(产状为139°∠25°),下盘为f2灰岩和f3的钙质页岩(产状为135°∠51°),产状为310°∠30°(或者130°∠30°,断层被覆盖,没有确切的断层面存在),断层切穿了f2地层进入f1。断层形成时间为f3时期之后,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f2地层变薄甚至消失,造成f1与f3地层界线不明。

⑤f6、f7:廖家坡正断层、逆断层

断层为于廖家祠堂至菠萝山一带,此处岩层的产状混乱。f7(逆断层)上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下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断层产状为126°∠44°断层形成于f1时期,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f6(正断层)的上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产状为264°∠44°),下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产状为302°∠49°),断层产状为302°∠60°,形成于f1时期后但比f7晚,使f7错断,为地层倾伏而形成的横纵断层。

断层证据:岩层产状混乱,构造线中断;老地层位于新地层之上;有断层角砾岩存在;沟谷发育。

⑥f8、f9、f10:螃蟹井逆断层

断层位于螃蟹井至走马岗附近。f8的上盘为f1紫红色钙质泥岩和f2灰岩(倾向为南东向),下盘为f1、f2(倾向为北西向)、f3的地层,断层倾向为北西向,倾角不明,形成于f3之后。f9的上盘为f1,下盘为f1和f2,基本上沿f1和f2的界线发育而成,向南进入f1中并逐步消失,断层倾向为北西向。f10的上盘为f1和f2,下盘为f2和f3,与f2几乎平行延伸,向南进入f1中,断层倾向为北西向。f9、f10使f2地层被错断甚至消失。断距大,可能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此处构造复杂,尤其是f2地层的出露情况不明朗,使得断层的延伸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断层证据:构造线突然中断;地层发生了倒转;地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沟谷深,地形陡。

⑦f11:水岚垭逆断层

断层位于水岚垭附近。上盘为f3紫红色钙质页岩和f4的灰岩,岩层产状为321°∠56°;下盘为f4的灰岩,产状为303°∠30°。断层产状为130°∠40°,断层线由f4进入f3与f4的分界处,然后向东北进入f3中。断层形成于f3时期,为追终晚期剖面x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地层厚度变薄;老地层出露与新地层之上;具有拖拉牵引现象。

⑧f12:芹菜田平移断层

该断层位于芹菜田水库旁,为右行平移断层,断层走向为110°—290°,长约500米,东端消失于j1中,西端消失于f3中,f4、f5、j1发生明显的错位,断层形成于j1时期之后,为纵弯褶皱作用形成的早期平面x剪节理发育的斜向、小型平移断层。

断层证据:f5被错断;f4与f3界线突然中断;断层角砾岩发育;断层面破碎现象明显,裂缝和节理发育。

断层角砾岩

三、侵蚀窗

在螃蟹井附近,由于水流的不断侵蚀,使f1下覆的长兴组地层露出地表,形成了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椭圆形侵蚀窗。

在毛狗洞,则由于侵蚀作用,使f1下覆的f2出露,形成了一个长260米,宽240米的近似于圆形的侵蚀窗。

本次基础地质实习让我初步的了解到地质这门学科到底是怎么去研究,研究什么,研究的目的又是什么。地质主要是通过野外地质考察,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研究某地区各地层岩性、构造等问题,探明资源矿产的种类、储量和可采量,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

野外地质实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每天老师带队出行,爬山、走路,还要观察、描述和记录地质信息。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快乐,我们可以浏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可以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同学间互帮互组的品德,增进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感情。

我觉得我们科技学院的学生出去实习时,真的要不怕苦,不怕累,要给当地的人留下好的精神面貌。实习期间因为春季多雨,进程被耽误了几天,有一些相剖面没看,还有就是断层的断距测量,这是让我感到有些遗憾的。在这里,要感谢实习的老师,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有知识,也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工程地质实践报告前言【第六篇】

实习位置:实习地点位于北碚嘉陵江观音峡左岸水北公路朝阳桥至屋基村段,渝碚公路沿峡谷右岸通过。

交通:东南距牛角沱车站约35公里,西北距北碚车站2公里。而从学校乘校车出发,经由收费站上重庆主城区外环高速,最终抵达北碚实习地点,其中乘车大约需要1个小时。因而交通还是比较便利快捷。

地貌概况:实习地区属低山峡谷地貌,地貌初始行程时间是中生代末四川运动。地貌受岩性及构造控制,观音峡的低山位于背斜轴部,高处海拔800~850米,顶部较为平坦,是一古老的夷平面,两翼山坡由于岩性影响,硬质岩石凸起,软质岩石凹下,灰岩处溶沟、石芽、溶洞、溶槽等发育。在山顶与山顶之间常形成背斜张裂带垭口。

嘉陵江由北西320度向南东140度方向深切横穿背斜,两岸岩石高耸,气势磅礴,相对高度差达600米(海拔850~165米)。

河谷谷坡陡峻,河床宽仅100米,有一级较窄的高出枯水面约30米的基岩阶地(公路所在处)。

实习区出露最老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而在公路上可见到地层是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在山坡及河谷中有第四系分布(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灰色厚层一块状含燧石团块灰岩,锤击后有臭鸡蛋味,含腕足类、瓣鳃类化石。仅在白庙子大桥公路下江边可见。

(1)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ft1) 紫红色——暗紫红色泥灰岩、泥岩、页岩,夹有青灰色、紫红色灰岩,自下部向上页岩厚度增加。

厚度400~500米。

(2) 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jt

1) 以石灰岩为主。底部是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砂岩,中上部灰岩中夹有米黄色白云质灰岩

及灰色角砾状灰岩及泥灰色。厚度500~600米。

(3) 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lt

2) 以泥灰岩为主,夹泥岩,地表因风化作用多呈泥状。厚度小于10米。

(4)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xjt

3)灰白——棕黄色、厚色一块状,中一组粒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和煤。

观音峡背斜属川东南弧型构造带华蓥山复式帚状褶皱带中南延最长之长轴背斜。自三江坝南延横穿

嘉陵江,经中梁山,终于长江猫儿峡,延长约150余公里,实习区是在横穿嘉陵江部分的一小段。但该

背斜由于风华侵蚀等外力作用严重,背斜枢纽并未形成山顶,而是变成了垭口。

实习区的背斜(观音峡背斜一部分)轴线10~15度,西北翼陡(倾向300~305度,倾角60~80度),东南翼缓(倾向100~105度,倾角30~35度)。通过实际测量,屋基村段的石英砂岩倾向大致为140度,倾角是40度。

实习区内有断层分布,主要分布在背斜轴部和翼部,其中轴部由于地层产状乱,垮塌严重加之修建了挡墙,所以出露不好。但在两翼可以见到一些小断层,如在甘硐子一带小断层还是比较发育的。 由于沿着断层面可以看见上盘的'下端岩石大致是倾向下的,所以上盘上升,此断层为逆断层。但这

个断层的形成并不是由于大型的地质运动所引起的,原因是这个断层面两端并不是无限延伸,切断山体的。

区内可见到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以及地下暗河。

在渝碚公路三溪口——施实梁可见到滑坡,在长生桥可见到垮塌现象。

通过此次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岩石的岩性、产状、结构构造,以及层理层面等等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加深。

在以前的课本理论学习中,老师讲岩层的产状时,拿出一个地质罗盘,告诉我们怎么测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虽然听的时候知道怎么测,但到了实际的情况,看到实习地点里的很多岩石,拿着手里的罗盘,就变得手忙脚乱了。最后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自己慢慢地理解,终于成功测出了岩层的产状,并掌握了罗盘的使用。

同时,在这次实习中,我认识了石灰岩、泥岩、泥灰岩、石英砂岩、页岩等等许多的岩石,以及造岩矿物。虽然无论是在课堂中,老师的讲解,还是实验中,我们观察了岩石的手标本,但是毕竟现实与实验还是有所差距,面对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山坡,突然感觉所学知识变得不适用了,分辨不出这是什么岩石,这是什么构造,还有出露地层的情况。但在老师的耐心细致的讲解下,逐渐有了认识,并且得到了掌握,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工程地质实践报告前言【第七篇】

实习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接触和参加实际工作,充实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综合应用的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对个人来说,实习有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了解目标工作内容,找到滋生职业的差距的作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进一步巩固、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市场营销过程的认识;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缩短我们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工作人员之间的思想与业务距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6月27日我们由导师带领去参观了昆明理工大学的地质博物馆和古生物博物馆,浏览过程中,随着讲解老师的讲解,我们增长了许多以前我们说不具备的知识。在地质博物馆中摆放着许多种类的各种岩石,有着闪闪发光的钻石、也有各种各样颜色的岩石,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在古生物博物馆还有着一只禄丰龙的化石,剧老师介绍,禄丰龙属于脊索动物门蜥形纲大椎龙科,生活侏罗纪时期(距今约亿年),是最早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恐龙之一。禄丰龙身体结构笨重,大小中等(6~7米长),兽脚型。禄丰龙曾被认为属于原蜥脚类的板龙科,且是蜥脚类的祖先类型。而实际上原蜥脚类并不是蜥脚类的直接祖先,仅是一类在晚三叠纪(距今2亿年前)由假鳄类演化出的很不成功的原始蜥臀类恐龙,只生存很短时间,就绝灭了。禄丰龙是浅水区生活的恐龙,主要以植物叶或柔软藻类为生,多以两足方式行走,但在就食和在岸边休息时,前肢也落地并辅助后肢和吻部的活动。

7月7日我们到了郊野公园的筇竹寺,在上山的路上,老师带领我们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了一些地带的倾向倾角走向。岩层走向的测定:测走向时,先将罗盘上平行于刻度盘南北方向的长边贴于层面,然后放平,使圆水准器泡居中,这时指北针缩至刻度盘的读数,就是岩层走向的方位。走向线两端的延伸方向均是岩层的走向,所以同一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相差180°。岩层倾向的测定:测倾向时,将罗盘上平行于刻度盘东西方向的短线与走向线平行,同时将罗盘的北端指向岩层的倾斜方向,调整水平,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指北针所指的读数就是岩层倾向的方位。倾向只有一个方位。同一岩层的倾向与走向相差90°。岩层倾角的测定:测倾角时,将罗盘上平行刻度盘南北方向的长边竖直贴在倾斜线上,紧贴层面使长边与岩层走向垂直,转动罗盘背面的倾斜器,使长管水准器居中后,倾角指示针所指刻度盘读数就是岩层的倾角。我们常用的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是方位角表示法,这与地势罗盘仪的测量结果是一致的。以正北方向为0°,将岩层走向线或倾斜线与正北方向所夹角度按顺时针方向记录下来。方位角表示法通常只记倾向和倾角。但是,由上图可以看出,褶皱并不往往都是严格的平面,甚至有的就是曲面,特别是我们考察的褶皱,本来就是一种小型规模的,所以我们并不能简单笼统的说它的倾角就是多少度,因为其不同的部位倾角是不同的,但它们的走向可认为基本一致,经大致测量,其走向近似为南北走向。而向下面的岩层,其倾角显然是接近90°的由老师经过倾心的讲解后,我们对地质罗盘的使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后我们自发的使用罗盘测量了20组数据

7月8日,我们到了理工大学白龙校区,由老师给我们讲解斜坡的相关知识。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大量岩土体在重力和外部营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的平衡而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的防治原则要贯彻以防为主,整治为辅,及时治理,了解产生滑坡的主次原因及其相互联系,并结合工程的重要性等级及施工条件制定防治方案。滑坡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预防滑坡发生和治理已经发生的滑坡两大领域。一般说来,“预防”是针对尚未严重变形与破坏的斜坡,或者是针对有可能发生滑坡的斜坡,以防为主”,是滑坡防治的首要原则;“治理”是针对已经严重变形与破坏、有可能发生滑坡的斜坡,或者是针对已经发生滑坡的斜坡。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预防滑坡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强前期勘察和研究,妥善治理已经发生的滑坡,使其不再发生。可见,预防与治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防”中有“治”,“治”中有“防”。整治大型滑坡,技术复杂,治理工程量大,时间较长,因此在勘察阶段对于可以避绕的,首先应考虑工程路线避绕的方案。在已建的工程处发生的大型复杂的滑坡,常采用多项工程综合治理,应作整治故规划,工程安排要有轻重缓急,并观察效果和变化,随时修正整治措施。对于中型或小型滑坡连续地段,一般情况下可不避绕,但应注意调整路线平面位置,以求得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的路线。路线通过滑坡地区,要慎重对待,对发展中的滑坡要进行整治,对古坡要防止复活,对可能发展滑坡的地段要防止其发生和发展。整治滑坡一般应先做好临时排水工程,然后再针对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对新建或已有建筑物周围的山坡,应进行滑坡可能性评估。结合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可能发生的滑坡规模,采取更改场址、建筑物搬迁、边坡加固的措施。

7月9日,我们从今日的讲座中深刻的了解到bim在将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从老师的讲解中明白了许多关于bim的相关知识。

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在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么做人,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学学搞笑,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个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得去面对从未面对过的一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只是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是的就能完成一线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的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是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总算是社会的一部分,这是不可佛人的`事实。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四年大学念完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了。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多接触社会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这段短暂的实习时间里,我们的收获很多很多,如果用简单的词汇来概括就显得言语的苍白无力,至少不能很准确和清晰的表达我们受益匪浅。实习期间的收获将为我们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的肤浅和在实践运用中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时间,菜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是菜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他是我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程地质实践报告前言【第八篇】

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海岸带地貌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大连市东南沿海地带,金石滩、鳌滩园园区及地质博物馆为此次实习区主要地点,该地质公园是一座集地质科研、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城市海岸带地质公园。

其中,恐龙园景群以恐龙探海景观命名,主要岩石为距今8~6亿年前的震旦纪石灰岩,强烈的海蚀作用形成了这里块体庞大、姿态各异的海蚀地貌景观,代表景观有:恐龙探海、贝多芬头像、将军石。鳌滩园处地层起源于早寒武纪,距今亿年左右,华北古陆所在地区,气候干燥炎热,大连一带为滨海盐湖——萨布哈(萨布哈,意为被盐浸透,指干旱气候下障壁海岸潮上带的盐坪、盐藻和盐碱滩),沉积了一套红绿黄相间分布的富含石膏的岩层;之后,由于气候环境变迁,石膏被溶解流失,原始岩层的状态被破坏,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绚丽多彩的波曲状纹理。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海陆变迁,海底的纹层灰岩和风暴砾屑灰岩露出海面,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就是地质岩层纹理清晰,产状各异,能够反映不同地质时期的气候条件,为地质考察,研究地质构造运动等提供了极佳的依据,岩石表面的特征更是展现了当时特有的气候及环境。

公园浓缩了28亿年以来的地质演变历程,古老沉积地层历经多期次的地质构造变迁,又经千万年海蚀作用的精雕细琢,形成了长达30多公里的典型的海岸线上的海蚀地貌,是中国唯一的海岸带喀斯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金石滩地区海岸由于受到海水动力因素如波浪、潮流的侵蚀,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海蚀奇观,如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残丘等。

(一)褶皱

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

就叫褶皱。由于板块活动、火山喷发、断裂挤压等作用下,使大连地区的地层岩石产生一些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下图为背斜及向斜构造。

(二)节理

岩石受力后发生形变,当作用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发生破裂,形成断裂构造,包括节理和断层,下面主要对节理进行概述。其为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也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

(三)典型地貌介绍

1、震积岩

震积岩是岩石在未固结前,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半凝固的沉积物发生液化作用(喷泥、冒水)而形成了众多弯曲的、近于直立的这些细脉被方解石充填而形成的。金石滩石灰岩中密集而紊乱分布的方解石细脉是最典型的震积岩特征,它是亿年前远古地震的真实记录,是国内外地层对比的重要层位。在大约亿年前,由于火山爆发,水下滑坡坍塌引发地震,带来海啸,它形成了波长达几百公里的`海洋巨浪,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隆隆巨响,瞬时侵入陆地,反复多次,把尚未固结的岩石,震的纹理紊乱,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震积岩遗迹。

2、层颜叠彩

层颜叠彩,它属于“萨布哈景观”,不同年代的岩层层次,色彩富于变化,红绿黄相间分布的富含石膏的岩层。由于气候环境变迁,石膏被溶解流失,原始岩层的状态被破坏,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波曲状纹理。

3、龟背石

龟背石是

一种特殊的成岩结核,表面存在多边形的同心环及放射状细脉,因类似龟背的花纹而得名。它是在富水凝胶沉积物中析

出的结核物质经脱水收缩而成的裂隙,尔后,再被其他矿物充填而成。煤系地层中常见菱铁矿质的龟背石结核。大连金石滩龟背石是一块举世罕见的龟背石,被称为“天下奇石”。关于这块奇石的成因,目前地质学界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亿年前后沉积的粉砂岩,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干裂,其裂缝又被绿色沉积物充填,形成状如龟背的网格状裂隙;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岩石在半塑性状态下,由于地震作用产生垂直层面的裂隙,饱含水的泥沙流向裂隙运移,随着震动的加剧,泥沙脉不断生长,使两端岩层弯曲、断裂,在层面上表现为形似干裂的网格状裂隙。

(四)海蚀作用及海蚀地貌介绍

在金石滩园区海蚀作用在海岸部分十分明显,海蚀作用包括波浪作用、潮汐作用、海流作用,其中波浪作用是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风作用于海面,与其摩擦,把能量传替给海洋,使表层水质点沿风作用的方向上,在垂直剖面上作近于封闭的圆周运动,同时海面也相应地产生周期性的起伏,形成波浪,外来的波浪能直接到达岸边,将大部分能量消耗在对岩壁的冲击上。

波浪水体的巨大压力及被其压缩的空气对岩石产生强烈的破坏,海水对岩石的溶蚀能力比淡水强,其溶蚀速度比淡水大3~xx倍,尤其对有裂隙发育的岩石更为明显,被破坏的岩屑砂砾随波浪研磨基岩,加快了海蚀作用的速度。比较常见的海蚀地貌主要是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崖等。

1、海蚀拱桥

海蚀拱桥,常见於岬角处,其两侧受波浪的强烈冲蚀,形成海蚀洞,波浪继续作用,使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洞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形似拱桥,又称为"海穹"。其中,恐龙探海为最典型。

2、海蚀柱

从海蚀地貌形态上来看将军石属于海蚀柱。它是海岸受海浪侵蚀、海蚀拱桥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

3、海蚀崖

在海浪长期侵蚀下,基岩不断崩塌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岩陡崖,叫海蚀崖,海蚀崖又称浪蚀崖。海蚀崖基岩海岸受海蚀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断层节理或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

20xx年5月10日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十分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工程地质》野外实习课程,对于每一门课,虽然课程内容都有差别,不过学生认为,实践应该是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像我们这些工科学生,没有实践环节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科生。在本次的的实践经历中,我们逐步了解了地质学中部分地貌在实际中的判别,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本次的实践中我们同学之间就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问题进行了相互交流,对不太明白的部分向老师及导游进行咨询,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更好地理解了工程地质这门课程。其中,着重对参观园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包括褶皱、节理及海蚀作用下的海岸地貌发育进行了介绍,分析程度十分浅薄,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也会在以后的学生活中注重积累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以便步入社会能够更好地运用,分析内容不能保证每一项的正确性,如有错误请老师批评指正!

48 927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