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语论文の用语最新20篇
日本語論文では、明確な論点設定と論理的な展開が求められる。具体例やデータを用いて主張を補強し、文献を適切に引用することが重要である。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日本语论文の用语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1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教法、教学用语是教学的三大中介因素。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应该讲求教学用语的艺术技巧。准确生动的教学用语,能始终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的高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用语愈来愈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下边,就浅谈一下数学教学用语的优化。
一、教学用语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用语的准确、规范使用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对教学质量有直接作用。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
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用语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
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用语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用语的连贯和流畅,甚至发生有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用语重复,拖泥带水,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二、教学用语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首先,要用形象化用语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用语,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大学时期的一位教授在讲解“阶乘”的概念时说:“100!这个结果大的惊人哟,所以我们使用!”。“数的阶乘”这个概念,从意义到算法,使我们记忆深刻,终生不忘。
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用语,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用语,效果更是不同凡响。据说陈景润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用语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的神奇的力量,激励陈景润开始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长征,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
三、教学用语要力求亲切,富于情趣和激励化。
数学用语是师生双方传递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用语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用语都应亲切,富有情感。许多专家也认为:智力源于情感,情感支配智力。对人的成功而言,情感智力比通常的心智活动的进行和智力水平的提高,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是其他任何用语所无法替代的。对待任何学生都如此,尤其是对待那些本来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不大的学生教师再用刻薄的言语进行批评,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严重伤害,上进心也受到破坏。我们要尽量引导、鼓励他们,及时肯定他们对于事物的评价,同时要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不给予正确的评价,那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用语要亲切、激励化。新形势下在教育方法上要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我认为亲切的教学用语是创造此种气氛的重要途径。亲切、自然的用语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使课堂上呈现出和谐、愉快、轻松的气氛。纯粹的用语如此,被称为“体态用语”的眼神、表情、手势更是如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做到神态亲切,举止得当,尤其会善于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眼神,就能使学生得到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由此受到鼓舞和激励。
此外,恰到好处地运用无声情语也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数学的无声用语包括教师的表情用语和手势用语等,这些无声情语可辅助有声用语共同实现教学目的。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老师,一个温和的眼神,对学生都是激励,即使对学困生特别是对某些缺乏自信心的后进生也一样。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尽量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目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特别是数学“学困生”时刻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效果。老师可以用严肃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的同学,这同大声训斥相比,更使学生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同样,教学用语中若没有手势,课堂教学就显得有些生硬死板,缺乏活力,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既可以增强用语力度,又可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教学增添亮点和活力,当然手势的使用应保持自然、适度。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用语优化方式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的用语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用语,达到数学教学用语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用语艺术,探知到教师思维的过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从中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2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一堂成功的体育课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关爱学生的终身幸福来看,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兴趣也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认为培养学生浓厚的运动兴趣,必须从优化一年级新生的体育课堂开始。
体育活动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讲是既陌生又熟悉的。说熟悉是因为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大多在学前上过幼儿园,在那里他们开展过一些户外游戏,进行过一些体育活动。况且,学生从电视节目中也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解到很多体育游戏、比赛、表演等,因此可以说他们对体育活动是有所了解的。说它陌生,是因为这些一年级的新生从未上过体育课,他们对究竟如何上好体育课?怎么上好体育课?体育课的要求为什么这么多?等等问题都一无所知。因此,如何上好一年级新生的体育课是体育教师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循循善诱,让新生了解体育课。
新生的第一节体育课可以在室内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体育竞赛、体育游戏、体育节目的录像片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提问:1、有谁能告诉老师体育课是做什么的?2、小朋友喜欢看体育比赛吗?都喜欢看哪些比赛?谁能告诉老师呢?3、小朋友会做这些运动吗?懂得比赛规则吗?第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能轻松地回答:做操、做游戏、锻炼身体等等;在第二个问题提出后学生能踊跃地回答:排球、乒乓球、游泳、足球、篮球、跳水等;在第三个问题提出后,回答的学生就寥寥无几了,但学生的好奇心一定会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体育课除了锻炼身体以外,还要学体育知识和本领(技术、技巧)。要他们像学语文、数学一样从头学起,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次一次地练习。还可告诉孩子今后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天气寒冷、炎热、活动中的受伤,对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感到害怕等等。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一个基本概念,并对今后上体育课提出一些要求,如“一切行动听指挥,行动要迅速。”“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穿运动鞋上课。”等等。
二、加强常规教育。
一年级新生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又陌生。怎样才能使符合教学需要的课堂常规很快为小朋友所接受呢?教师可从文明礼貌教育、整队、着装入手抓起。
1、抓文明礼貌,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师生问好。如:课前问好,课后说再见,并要求集体击掌后才能解散。这样的方式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加强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第二,密切师生感情;第三,强调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
2、抓整队。开学之初上体育课要求学生能迅速排好队形,可采用“带”、“比”、“练”的方法。
“带”即在教师的带领下,排成上课队形,具体可分三步完成:第一步,第1、2节室外课,上课时先让学生在教室内集中,将他们分成四个小组,确定好排头,逐组将队排好,要求做到快、齐、静。第二步,固定排队编号,请学生记住自己所站位置,记住自己是第几号,排第一位的同学是谁。第二步,给四个小组分组以小动物的名称取队名,如小兔队、小鸭队、小象队、小老虎队等名称,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来取名称,要求学生记住自己组的队名,以后就看哪个队做得最好,这样孩子会自觉维护自己队的荣誉,使队排得更好。
“比”,根据学生的整队、着装的准备情况进行以表扬为主的讲评。所有孩子都愿意表现自己,争强好胜心强,他们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就会越做越好。另外每个小队可以选出一位队长,对表现好的小队可以实行奖励小红旗的办法,由每一位队长保管,到期末评选优秀小队,这样孩子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练”,从易到难反复练习、集中排队、解散、师生问好、立正、稍息、看齐、报数的动作和要求,同时还要培养小队长整队、报告人数的能力。各项教学常规可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逐步加以深化和提高。
3、抓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以身以则,衣着整洁,穿好运动鞋上课,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并且对学生的准备进行讲评,对没有做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式的指正,并与班主任或家长取得联系,请求配合。
三、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健体意识。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皮亚杰),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只有让学生感到有趣,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刚入学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长时间地做一个单调的动作,就容易疲劳,情绪也不高,纪律也容易涣散。如何使孩子在一堂课里兴趣盎然地学习、锻炼,这就要求我们从儿童的心理、生理出发,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1、用儿童的语言,形象地进行讲解、示范。由于大多数孩子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他们习惯于有故事情节的`游戏和能自由发挥的活动。因此给他们上课时应尽可能地运用孩子容易理解的儿童语言。如在教技巧项目“象形和兔跳”时,儿童化语言可表达为:小朋友们看到过大象和小兔子吗?它们是怎样走路的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大象和兔子走路好吗?经老师引导学生马上明白了。老师与学生一起练习,既起到了示范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儿童化的语言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师生的共同练习促进了学生锻炼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用游戏、比赛的方法进行教学、游戏形式变化万千。它作为低年级主要教材之一,不仅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促进智力发育,而且能促进基本动作的发展,因此他们对游戏特别喜欢。正因为如此,在开学初的安排中就要考虑加入较多的游戏:如“快快排队”、“排队计数”、“看好小红旗”、“谁是带头人”、“太阳和月亮”、“老鹰抓小鸡”、“高人和矮人”、“左手和右手”等等。为了增加游戏的竞争力和趣味性,还可以采用比赛法:如“穿梭接力跑”、“巧送鸡毛信”、“穿过小森林”等等。使孩子们学中有趣,趣中有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这样孩子们就会喜欢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课可以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总之,培养学生终身运动兴趣的道路是很漫长的,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一年级新生来说,体育还是一个启蒙教育阶段,上好一堂有准备的、优质的体育课是培养学生终身运动兴趣的良好开端。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3
内容摘要:解决非通用语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回归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非通用语专业整体学科水平的迫待解决的问题。非通用语种毕业论文改革,应该结合供给侧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材施教,引导有不同发展意愿的学生以相应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我国,毕业论文写作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和评估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近几年来不仅是外语类院校,包括其他专业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病诟可谓不绝于耳。就此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对非通用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进行了调查。
学生以邮件、访谈、问卷的方式,分别对国内3所外语院校朝鲜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专业的18位教师、46名毕业生,共计64人,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意义、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写作周期、论文指导、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毕业论文(设计)的意义。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意义,32%的教师认为“意义不大”,57%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的意义”,11%的教师认为“没有意义”;52%的学生认为“意义不大”;2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意义”;25%的学生认为“没有意义”。可见就毕业论文(设计)的意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
(2)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就毕业论文(设计)形式而言,94%的教师认为论文(设计)形式单一,用外语撰写论文难度大90%的学生认为论文(设计)形式单一,用外语撰写论文难度大。就毕业论文(设计)形式教师和学生都给出了统一的答案。
(3)论文选题。在论文选题方面,47%的教师认为选题重复现象较严重,缺乏创新;68%的学生认为内容过于学术,实用性低。关于论文选题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外语教师专业的趋同问题。
(4)论文写作周期。部分学校从论文开题到毕业答辩以1学年为单位设定学时数,但实际的撰写主要集中在半个学期。在论文撰写周期方面比较统一,教师和学生也普遍反馈可以在半学期内容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5)论文指导。论文指导方面,87%的教师反馈指导工作量繁重,感觉自己在做无用功;73%的学生反馈教师对论文的指导偏重于论文框架、格式的指导和修改,论文指导趋于形式化。双方数据的相似性很好地说明了论文指导潜藏的问题。
(6)论文撰写。论文撰写方面,68%的教师指明用外语撰写论文难度大,超出学生的实际外语能力和水平,但也有小部分教师指出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应该用外语撰写论文。98%的学生反馈用外语撰写论文难度大,语言障碍大,不得不抄袭、拼凑。
(7)论文答辩。89%的教师认为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考察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能够反映学生的专业水平。69%的学生反馈论文答辩很紧张,有收获;也有近29%的学生反馈论文答辩过于仪式感、形式感。
正如事先所预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毕业论文都是爱恨交加。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非通用语种毕业论文的撰写存在问题,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形式限制了毕业论文的内容,学生语言能力的有限导致论文总体质量堪忧。
二.原因分析。
1.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和定位没有形成共识。
目前国内对毕业论文可谓褒贬不一,对毕业论文的定位没有形成共识,是毕业论文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媒体方面,3月,搜狐发表题为“硕士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的文章就引起了高教界的大讨论。中国在职研究生发文称“网上调查显示%的人赞成取消硕士毕业论文”。舆论导向多少会对当事者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
相对于媒体,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强调毕业论文的价值和功能。指导老师们也在各尽所能,从形式和内容等多方面探索改革毕业论文的方法等。但教学任务繁重,扩招造成的师生比失衡等客观问题,导致老师们疲于应付。从学生的层面而言,尽管存在排斥的心理,但也在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下,应付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2.论文撰写管理有待完善。
管理者简单地将毕业论文与学位挂钩,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督导机制尚未形成。此外,我国的试卷考评体制使得学生对报告、论文的撰写流程十分陌生。此外按照规定毕业论文的撰写通常在第八学期完成,学生要同时应对就业、写论文、答辩多项任务,无法保证论文质量。
专业教师指导1篇论文,通常要完成:论文选题指导、文献查阅指导、论文结构指导、论文内容写作的指导、修改,论文的审查评价、听取论文答辩多个环节的工作。此外还要兼顾审阅其他论文的任务,工作任务繁重,导致论文指导往往流于形式。
3.脱离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考虑。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学术性质的写作,仅从语言角度看就需要具有专业性、论述性和逻辑性。学习者需要经过训练才能掌握。零起点学习者基本上是前两年为基础阶段学习,平时学习以日常交际和口语为主。一年半的提高阶段学习,深化所学知识,丰富知识结构,但是对专业文献的阅读很少,量的积累根本达不到,很难保证学生毕业时语言能达到学术写作的水准。这也是产生抄袭动机的一大根源。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欠缺是毕业论文水平受到限制的根本原因之一。
此外像朝鲜语等非通用语种的专业发展起步晚,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上滞后于英语等通用语学科的发展,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不科学的。
三.经验借鉴。
关于毕业论文撰写的改革或许可以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做法。学生以访谈、郵件等形式对韩国、日本、印度几个国家的留学生,针对外语类专业非通用语种的毕业论文情况进行了调查。
在印度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学生毕业考查形式相对简单,没有毕业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的规定,是否撰写论文取决于个人意愿。在四年级多数学生会选择实习,部分继续求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深造方向撰写相关的论文,论文是在自主、自愿的情况下完成的,抄袭等学术不端的行为很少见。
不同于印度,在重视教育的日本,学生会利用整整一年时间来准备撰写论文,论文内容与所学语种相关,选题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用母语进行写作,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畅所欲言,母语国家的文化也可以与所学语种的论题结合得更加紧密丰富。除了提交毕业论文,日本大学也十分看重四年的考试成绩,将其作为毕业审查的条件之一。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韩国也曾经掀起过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大讨论,结果参照的统计数据,只有30%的学校继续严格执行毕业论文审查制度。也有部分学校完全取消了将毕业论文作为学位资格审查的制度,如蔚山大学、首尔女子大学、釜庆大学、明智大学等学校。多数学校对毕业论文审查制度进行了改革,采用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学历评价方法,部分大学采取以通过某种考试审核毕业资格。如延世大学、高丽大学、首尔大学都把取得托福考试550分以上的成绩作为毕业资格审查的条件;西江大学从级学生开始,除法学系以外的其它专业都不再把毕业论文作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查的必要条件。此外学位评价时间不只在毕业学期进行,修满三年学分的学生均可申请参加。学位评价形式多样化,学生可以参加专业毕业综合考试,凭借取得的专业能力资格证書,展示自己毕业作品或专业技能,撰写与专业相关的调查报告等方式完成毕业资格审查。例如:忠南大学美术学院要求学生用技能演示和作品展示替代毕业论文,要求每个学生提交10个作品,而这些作品还可作为研究生入学和就业的支撑材料,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对毕业考核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例如淑明女子大学的42个专业中,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专业有20个,其中13个专业允许学生以资格证和公认的专业考试成绩来代替毕业论文。
四.几点思考。
经过调研和总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国高校在专业教育、毕业考察模式方面也应该多元化,适应我国目前供给侧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设置合理的毕业资格审查机制,可以从学生的毕业实际考虑,去除“唯毕业论文”的思想,设定毕业论文审查和专业技能审查相结合的毕业资格审查机制。
对于志向继续升学深造的学生,可以引导其通过撰写论文,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基础。可采取“入学导师制”,即学生自入学起,至3年级前,在了解老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可以申请导师的专业指导,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毕业论文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学生公开发表的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学生申请项目的科研成果、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等可以转换成毕业论文;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母语或外语撰写毕业论文;此外对于学生毕业论文抄袭情况绝不能姑息,要建立和完善可行性强的惩罚措施,做好毕业生的学术思想教育工作,同时也需要导师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毕业生的学术能力提升和辅导工作。
对于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可引导其积极申报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其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学业成绩与专业资格成绩、专业竞赛的成绩、创新创业项目的结题报告、社会实践总结等相结合,进行毕业资格审查,授予学位。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可以减轻教师的指导负担,解决目前师生比不平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0316。
[4]刘曙雄,张玉安,张光军主编.军队非通用语教学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大连外国语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170006.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4
“怎么出这样的题目?文言文才两道选择题,竟然还有断句?”“这个命题者是不是根本不知道高考方向?”“真不知道这个命题者到底是怎么想的。”……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杭州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市、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刚考完,办公室里就一片哗然,声声不绝,此起彼伏……乍一看题目,我也有同感,当我沉静下来,细细研究,并与高二语文试卷和往年试卷进行对比,我发现从去年开始,高一的语文试卷文言文就是两道选择题,一道问答题和一道断句题,阅读也是两篇。而高二的试题文言文三道选择题。现把高一、高二文言文相应题目对比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出高一把高二关于文本理解的选择题变成问答题,并且增加了断句,表面上看好像难度加大,其实正体现命题者的一个意图: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应该更好地理解文本,应该把文言文像现代文一样细读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而不应该仅仅止于“言”。
二、文本细读在高中文言文中的实践。
1.潜心静读,培养语感,领会细节的别样魅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只有静心品读,才能有所感悟。尤其是与我们现代有较大差别的文言文,更需要多读,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潜心静读,反复吟诵为文本研习做足了准备,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在课堂的引导下掌握结合语境推测词义、通过词性推敲词类活用、根据翻译推测文言句式的方法。目标性更强,让学生学有所获,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2.静心研读,追本溯源,领悟汉字的深厚底蕴。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只不过因为时代久远,语言的演变,很多字词语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我们现在阅读出现了障碍。但是这也正体现了文言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汉字作为文言文的书写形式,证实这种深厚文化底蕴的显示。苏教版(新修订版)必修三第一专题“汉字的王国”的添加正体现了编者对祖国汉字的重视。
3.精心组织,激发兴趣,体悟文言的精妙深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教材设计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总结归纳,从而实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一讲到底”“高耗低效”的教学方式,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动脑,勤动手,会思考。
4.用心评点,悟出自我,体验情感的自然流露。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学习,最终是为我所用,学习文言文,最终也是要古为今用。文本细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我的解读,于无形处体验情感的自然流露。“评点法”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可以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编者、读者与其他读者的多重对话。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重点就是让学生运用评点法解读文本。而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文言文。例如《离骚》,可以充分利用对话栏,实现学生自我与文本,最终实现自我与自我的交流对话。
三、思考与体会。
基于文本细读来教学文言文,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素养。但同时也需要老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太过功利化,而应该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不能仅仅为高考而教授文本。其次,老师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而且要博览群书,引经据典。最后,老师要大胆放手,相信学生。即便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有老师给他们机会,善于发现他们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5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7~9年级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然而文言文由于和时代相隔甚远,晦涩难懂,加上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初中学生又刚刚接触文言文,因而他们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困难,时间一长,兴趣就更索然了。很多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感到很吃力,他们常常发现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的参与率较低。要改变这种教得吃力、学得被动的状况,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实施呢?我根据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前预习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工夫。
在课前的预习中,我常常在学生自主预习、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四人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听读。假设组内有四个学生,a,b,c,d,可让其中一位先读,读的时候,其他成员按诵读要求认真听他是否读准字音,是否读清句读,是否读好重音,是否读出语气、语调。还可以让a读给b听,b读给c听,c读给d听,然后叫d读给a听,即:a—b—c—d—a。这样循环读,占用学生的时间不多,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读的参与度,从而让学生能读通读顺课文,为下一步的学习扫清障碍。
二、疏通文意阶段,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听边记。
课前预习时,学生已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到课堂学习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成员结合书下注释相互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大意。一人讲一句,其他同学听,注意随时校正和补充。听的时候,学生要随时提出自己的理解,并能说明其依据,所有同学要记下组内的讨论成果。遇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时,可以大家讨论出最终的结果,实在解决不了时,可以举手向老师求援,也可以记下来,等小组交流结束、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组内交流结束后,全班交流汇报组内的讨论成果,先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有学生都认真听,了解别的小组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是否跟自己小组一致,看看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是否有帮助。在此基础上,交流组内学习的成果时,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播,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重点文言现象;对复杂的语句的翻译进行强调。这样引导学生认真听和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甚至激烈的争论。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就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三、探究文本内容阶段,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思。
课堂上探究文本内容时,可在自我学习和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予以解答。在此阶段,教师也要抛出自己预设的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理解课文,获得体验;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有自己的创意,不能是那种教辅资料上一翻就能找到答案的。例如,我在教学《黔之驴》一文时,就提出了“虎是怎样吃掉驴的?”,鼓励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虎与驴之间的力量对比与变化,学生再读课文后以小组为单位很快找出从开始的“虎惧驴”,到“虎疑驴”,到“虎探驴”,再到“虎吃驴”。这样很顺利地完成了课文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四、拓展提高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
教材中的文言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在教授《黔之驴》时,我就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联系课文内容,从虎和驴的不同角度总结寓意。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归纳了两种观点:从“虎”的角度总结,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之;从“驴”的角度看一定要有真实的本领,没有真实的本领时,千万不要贸然出手自招祸患,要让敌人摸不透自己。观点亮出后,两组的争论十分激烈。教师在此只须作必要的引导,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要持之有据。课后学生便自动分工去搜集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在拓展训练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去认识和发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再分工合作搜集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开阔了视野,养成合作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文言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而且学生讨论中的顿悟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与自学能力的提高。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6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被人们所熟知,有的是自创的、也有的是谐音,而许多常见的“网络用语”如:给力、神马都是浮云、杯具等频繁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里,不得不说网络的强大。网络用语大量出现在小学生作文中,许多老师担心学生常用网络用语写作文,而把最原始、通用的写作语言忘了。我觉得:老师有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写文章又不是写网络小说,没必要把网络用语写入作文,除非某个学生写网络小说。
我个人认为如今的作文引入网络用语并非不可取,适当的融入一些网络用语,会使全文富有现代感。记得以前读书时写作文,都用一些老师平常教的或课外书看来的词语,经过一些朗读、手写后用在作文里,根本没有同学写什么“给力”、“杯具”等谐音词语,再说了那时也没出现这些词。虽说运用网络用语会使整篇作文产生现代感,但是这没什么意义,说不定过多的网络用语出现在作文里,效果适得其反。现在的学生很聪明、接受能力强,同时也对外界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心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会上网了,这不免就会看到这些网络用语,看多了就自然而然的写进作文,使得全文从头到尾没有几个常用语句,基本上全是网络用语。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每个学生的作文里都是数不胜数的网络用语,那老师看了会作何感想?如果我是改作文的老师,作文40分我给这学生25分,因为这学生全文没几个常用词语,自然打分就低了。学生将网络用语运用在作文里,用一点可以,若没看几行就看到网络用语,那这就不叫作文乐,而是叫网络小说,干脆去直接写网络小说吧!网络用语的产生,实际上只是用来消遣的一种产物,并非看后用在作文里,若把网络用语全塞到作文里,就不好了。一味的运用网络用语在作文中,会逐步使学生的词汇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是词语的词语,最终使整篇作文走向“烂”的边缘。
如果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写网络用语化的作文,那他(她)或许会在所有的作文里运用网络用语,包括书信,这是绝对的,因为这学生已经习惯了,一写作文就用网络用语。所以说现在的中小学生写作文,我认为应该少用网络用语,多用常规用语、少用网络词汇,多用语文课或课外书所学的用语,这样才能使全文清楚、规范。不至于让许多老师看不懂。
希望以后在学生的作文里,尽可能少的出现网络用语,许多学生知道这是网络用语、也知道什么意思,但对于像小学生而言,用在他们这年龄段的作文里不合适。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多的应该是用一些充满童趣的语句,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写作特点、也和年龄相符,用过多网络用语反而觉得老气横秋。什么年龄都有它独特的语言、词汇,如果你放弃了你这年龄段应运用的词汇和语句,去用与年龄不符的词汇和句子,一则别扭、二则毫无生气,那整个作文虽然看似成熟,实则了无生趣。
网络用语应尽量少用甚至不用为好,否则用不好会弄巧成拙。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7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学习效果有着多重影响,不仅对整个小学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也是小学生今后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虽然它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也给教师制造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其学习热情,毫无疑问就是优化教研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必须从学生出发,立足根本,为学生服务,提高学习效率。
一、立足根本,结合实际产生联想。
为了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展开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开展的根本便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脱离了课堂的教研活动毫无意义。不但如此,如果教师没有结合实际教学,反而会使得学生陷入迷茫,不利于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动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根据实践可知,目前,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导致了教研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从自身寻找原因,向名师学习,主动找出不足并缩小差距。在学习过程中多结合学生的特性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名师的方法,更要多交流,多总结。除此之外,年轻的教师应当多看一些骨干教师的课件,学习教学模式,这可有效解决课堂实效不高、学生学习动力差、课堂纪律不好等问题。教研小组内的沟通和交流也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应付了事。教师要有侧重点地进行讨论,形成有效的结果和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教学教研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育教研活动当中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不能让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也不能将学生排除在外。必须人人都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教研活动可以明确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要根据问卷、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安排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间接地让学生参加进来。如,关于“找规律”一课的试教,教师创设了庆六一学生布置教室的情境,学生很快找出小旗、花束、同学列队的规律,接下来运用规律、记住规律,并进行了想象创造训练。
不但如此,教师还需要肯定学生的`直觉思维,不能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质疑学生的思维,创新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长棍是短棍的2倍,将短棍截取6米,现在长棍是短棍的3倍,求问长短棍各多长?学生思考了一会给出了长棍36米短棍18米的答案,但是当老师问起学生是如何得到答案的时候,学生却讲不出公式。这就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思考。让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通过学生自己的推理计算得到想要的结果,以此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能力,这样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老师的教研能力,也更深层次地加深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三、对比教学,不断总结,增强教师素质。
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教师要多多沟通和交流。对比式教研活动是更深层地响应课程改革的坚实一步,其有助于加深教师对教研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此后,通过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教师开展了同一课程内容不同教师不同方法的教学对比,实施了同一课程内容同一个教师的两次教学对比,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师们积极参与教研活動,在听了主讲教师的课后进行评议,对教案进行修改,在新课标颁发后,大家一起学习,了解当前数学新的发展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定期的总结对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经验总结,增强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同时,进一步关注讲课的方式和方法,不再盲目追求时尚,更加重视教学的幽默性与生动性,在传承老教师的教学模式后进行大胆的创新。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总结和发现,每次公开课结束后,要及时写出心得和感想,鼓励教师多做笔记,逐步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注意平时的积累,以促进自身职业成长,将教研活动步步落实,长期坚持一定会在教研活动上取得好的成果。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化,需要人人都参与课题,实行教学和教研相结合,将数学教学当中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总结与分享,升华成有意义的课题。教师要对带有准确方向性的新教改课程与科研课题进行结合,积极地展开研究和探讨。除此之外,相互的学习和总结尤为重要,通过理论、实践、反思、总结来进行教师自我素质的提升,多层次地优化教研活动。
参考文献:
[1]李美玲.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马艳英.小学数学教学中理财教育理念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8
初中数学教材(北师大版)中穿插着“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趣味性、实践性、操作性,备课时,我们教师应用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力求提高备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材中的“做一做”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做一做”活动,备课时要研究课堂上开展“做一做”活动的时机和时间长度,也要研究如何示范该活动。例,在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七年级)时,我这样预设: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出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尽管大家剪的图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对称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知识,学生对其抽象的概念和性质自然印象深刻了。
二、备课时要用心研究教材中的“议一议”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议一议”活动,备课时要研究“议一议”活动占整个课堂的时间,更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发散型问题,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我在备课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第一节《认识三角形》中的第四课时,我预设这么一个问题:“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并议一议三条高相交于一点吗?它们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吗?”,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学生有着丰富的分类思想,通过结合动手操作师生共同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三、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中的“想一想”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想一想”内容,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想一想”,预设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想。例,在备课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预设准备一些几何体实物,从学生能看到的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这样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再如,在讲七年级的“正方体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时答案有多种,此时让学生想一想,这样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发挥的平台,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在操作过程中多想一想,不要习惯性地只有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备课时要重视教材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这样会提高备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9
摘要: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学习语文的资源也是相关丰富的。本文就如何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校园、自然、乡土、家庭和社会生活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生活教育 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这一教学理念与伟大的人民教育陶行知指出的:“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是相一致的。怎样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呢?我的实践与体会是:
一、在参与校园生活中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校的生活环境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开展语文实践的重要平台。我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办手抄报、出黑板报,参与布置教室,参与创建广播站。在黑板报中开辟“佳作赏析”专栏,广播站开辟“校内新闻”、“我的建议”等栏目,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每学年分别举办一次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每次举办重大节日后让学生进行习作。以我校举办“读书节”例,我校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年级学生不同的特点制订了活动方案,低年级学生以阅读一些较浅显的诗歌、童话、寓言故事为主,摘抄一些优美词句,中高年级适当读一些世界名著,并写读书笔记。并开展“优秀读书笔记”、“优秀班级图书角管理员”、和“读书好少年”评比活动。学校还举办了故事会、古诗词背诵大赛,成语接龙等,班班建立图书角,人人有课外阅读笔记本,学校还开辟了读书专栏,整个校园洋溢着浓厚的读书氛围。
二、在融入自然生活中实践。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 大自然是孩子们的乐园,在大自然中活动、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让学生获取了知识,开启了智慧,享受了人生,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了机会。我们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参观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等获取知识,开启智慧,享受人生丰富的自然生活世界。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春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组活动,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或在汀江河边野炊,或在柳树林里漫步,或在田野里寻找春天,或在山坡上登山,或在草地上联欢……活动形式多样,有的画春天,有的歌唱春天,有的朗诵赞美春天的诗歌,有的畅讲春天的故事,有的拍摄春天的美景,有的舞出春天的旋律,有的描写春天的多彩……我们将学生的各种作品分类进行展览,引导学生分享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
三、在调查乡土生活中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千年积淀的乡土生活有它独特的风格,对于土生土长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语文实践基地。利用乡土生活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音之美。如我校地处红军的故乡又是客家,客家山歌具有千年历史,在革命战争时期客家人用山歌来歌唱毛主席,歌唱共产党,歌唱红军。改革开放后客家人又用山歌来歌唱党的好政策。我让学生去调查收集客家山歌。学生收集到许多优秀山歌。如:歌唱红军的山歌:“灰色军装簇簇新,八角帽上闪红星;十里长亭唱山歌,阿妹送郎当红军……”又如:歌唱改革开放的山歌:“改革开放形势好,长汀模样都变了;别墅洋楼特别多,家家都唱幸福歌……”学生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并受到思想教育。
四、在观察家庭生活中实践。
陶行知先生在“六大解放”中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习场所。”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可以叙述一件事,可以描写一个人物,可以记录一个场景,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正如老舍先生说过:“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你都要记下来,因为不知道那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如让学生观察一家人吃饭后做会什么,再写观察日记。在母亲节让学生观察母亲的工作情况,并为母亲洗一次脚,再以《感恩的心》习作。一位学生写道:“妈妈老了,脚也粗糙了。脚后跟的硬茧被水一泡可以剥下一重重的皮。我仿佛看到妈妈为了我们这个家在风雨中四处奔走……”
五、在体验社会生活中实践。
陶行知先生指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多彩。比如让学生开展水资源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调查统计、资料整理得出水资源减少,水资源被污染的结论。正如陶行知先生幽默地说:“一闻牛粪诗百篇。”在活动成果展示中有学生写保护水源的建议书,有写保护母亲河的宣传标语,有设计环境保护的广告词。学生不仅提高了思想认识,而且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如引导学生参加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愉快的暑假生活来临了,你可以参加家务或公益劳动,可以游览过风景名胜,可以访问过亲朋好友,可以学会了一些本领……再选择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下来。学生有了生活体验,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在学生的笔下展现:有的以《收获》为题,写参加割稻子的劳动,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有的以《我的好邻居》为题,写暑假同邻居一去广东爸爸经商的地方玩,路上晕车得到邻居的照顾,体现了人间真情。有的以《乐》为题,写暑假爸爸教自己学游泳的乐趣,抒发了愉快的心情……这样既避免了学生说假话、空话,又让学生写出了童心、童趣。
总之,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善于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就能让生活成为语文实践的基地。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10
关于网络语言写进作文,青少年学生、家长、老师各有说法,意见不一。时髦、有趣、新鲜、个性,一些青少年觉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同龄人交流与沟通,以标示青少年这个群体特殊性,这也使得网络用语在学生群体中有了生长的土壤。
“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简洁明了,琅琅上口”,“可以不受束缚,张扬个性,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许多初中生、高中生对于网络语言乐此不疲,“起初是带着好玩有趣的心理,说着说着就成了一种习惯,不自然地就会应用在平常的作文里,觉得这样写起来方便”。也有些同学表示中肯的看法。
他们觉得,语言的使用本就应该不拘一格。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但网络语言的使用还要看环境,看场合,不要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中。很多老师反映,在日常教学中已发现这种用语网络化的倾向,特别是在学生们平时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例如“orz”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网络符号在青少年中的使用和流行,固然反映了年轻人思维的开阔和活跃,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但是如果任由这种随意的、不规范的语言使用蔓延,势必会制约青少年语言文字素养的提高。
同时,习惯成自然,这种不规范用语也会迁移到学生的作文当中,造成行文不畅。这对于正处在语言文字打基础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就难以避免这种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带来交流障碍。
更让人担心的是,年轻一代如果沉溺在自己构建的话语环境里,满脑子“q言q语”,势必会影响他们对以规范汉语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长此发展下去,这些年轻人就会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隔离一代”。这种隔离和割裂,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还会涉及到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一些家长表示,如果孩子和同学打电话时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语言,家长一般不会去干涉。但是,孩子要是把这些网络词汇用到作文里去就有些不像话了。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张口一句闭口一句,“偶”、“稀饭”、“虾米”的,如果养成不标准的语言习惯,沟通困难不说,还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
一些家长说,要让孩子不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就要让孩子们远离网络。可孩子们觉得,网络上的资源很丰富,要是不利用网络就会失去很多的知识,这也让很多家长感到左右为难,既不愿自家孩子落在时代的后头,更不想孩子深受其害,甚是无奈。
虽然学生在运用网络用语时会用引号特别标明,但这都属于不规范用语。如果只因说起来简单,用起来方便,作文里硬是塞着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这就忽视了用语的规范性,更给他人阅读带来很大的不便。我们在享受网络用语带给我们新奇、喜悦和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分场合,重视汉语的规范性。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11
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篇章节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备课时的指南针。根据课后练习题的这些价值,笔者认为,利用课后练习题,优化语文教学,更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训练学生多种能力。
(二)、利用课后练习题,把握课文重难点,提高讲课效率。
1、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特别关注一些与课文重难点有密切联系的课后练习题。教学时直接作为学生积累知识、分析课文、师生互动的内容。笔者认为,从练习题切入,并作为理解课文的一个突破口,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通感和博喻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易掌握。而课后练习中,有一道题目与此有关,适当练习,可达到预期的目标。《荷塘月色》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学生填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比喻句。笔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做这道练习题,同时引导学生回忆了比喻的明喻、暗喻、借喻三种主要形式,并利用课文中的句子引出了通感和博喻这两种修辞方法、比喻形式,让学生对比喻修辞格有了清晰地认识,并对通感修辞方法有了明确地感知。利用好课后练习题,使课堂教学始终围绕课文重难点展开。
2.借助课后练习题,把握文章内容。
现行高中语文小说单元和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内容。例如《登泰山记》课后第一题设置有三个小问题:(1)找出课文第二段的登山路线;(2)文章景物描写的顺序;(3)第四五段的内容大意及这样写的好处。我让学生完成翻译的同时,借助该题也把握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上课评定时,也顺势完成了板书,真可谓一题多用。当然,戏剧单元的剧情所涉及的课后题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等其他方式来把握,以便让课后题变得有声有色。另,如鲁迅小说《祝福》一文课后练习一:阅读课文,按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编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引导学生当堂完成如下内容(板书):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凄然死去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顺叙。
发展 被迫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通过这一个题目,学生对情节结构能很好的把握,并理解了倒叙写法在本文中怎样安排。
杜牧的《阿房宫赋》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提示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和议论:v1w阿房宫的来历;(2)阿房宫的外在形式;(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4)宫人的生活情景;(5)有关“秦爱纷奢”的描写;(6)有关国家兴亡的议论。笔者指导学生以该题为切入点,迅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在完成了练习题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很快就背诵了文章,真可谓是一题多用。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说说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内涵,作者对此怀有什么情感。笔者指导学生以该题为核心来学习课文,在阅读中归纳出胡同文化的特点,揣摩作者对它的留恋、叹惋、反思、而又理解的复杂情感。学生把握住这道练习题,也就读懂了文章,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练习第四题是一道讨论题: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笔者组织了一次讨论,指导学生从思想上、习惯上挖掘束缚人们的“套子”,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决不能做新的别里科夫,要勇于打破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套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约束都是“套子”,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利用课后练习题,启迪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借助课后练习题,拓展课文,丰富想象。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鲁迅《孔乙己》一文最后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即“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孔乙己之死的各种方案。《失街亭》一文最后设计了“失街亭,谁之过?”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地空间,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都是好答案。
(四)、借助课后练习,积累知识,加深印象。
高中语文教材1至4册文言文单元课后练习二、三,大多是多义词辨析题和此类活用现象题,或者是找通假字,或者是虚词用法及意义。这些题目中涉及的大多是学生以前学过或即将学习的文章中的字词句,通过当堂练习,可以积累文言知识,加深印象。
(五)、借助课后练习,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能力。例如,《药》这一单元教学重点是结构分析、主题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重视其人物描写方法对我们作文教学的借鉴意义。完成了对《药》的课后第三题的语言揣摩,《陈焕生上城》课后第三题的心理比较和《守财奴》课后第二题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分析后,我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人物描写技巧及表现手法,让学生仔细观察班上的同学和老师,注意他们的特征。对身边人物的留心观察、结合对名家作品的用心鉴赏,同学们不再感到作文无语可说了。相反,学生能抓住人物某一特征,刻画人物了,而且读学生作文便可推知学生写的是谁了。
总之,课后练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可以使语文教学更优化,更具有艺术性。借助课后练习,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训练学生多种能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生动活泼,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富有生机和创造力。
王发茂。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12
近日来,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暴雪预警。终于,在21日凌晨,北京如期迎来今年冬天第一场雪,但仍未见暴雪。为此,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发布提醒“美女们最近几天不要穿裙子,容易被撩,雪是好雪,但风不正经!”这段话引起了一些关注,赞弹有之。看来,别样用词在当今信息时代得和官方用语进行一次大决斗了。
前不久,有的地方随处可看到“你丑你横穿”“我在天桥对面等着你”之类的话语。网友随即将它拍到网上,这些“文明用语”在网上引起了注意,网友们纷纷点赞。违反交通规则的人也少了不少。这一仗,官方用于就败给了别样用词。
一方面和其所处的时代有关。80年代时,条件艰苦,没有人敢把这些略带调侃的用词放到大众里。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一样车来车往。
另一方面,和他们的敢于创新精神有关。现信息时代的人们,动不动就“萌萌哒”“欧巴,撒拉嘿”亦或者是“蓝瘦,香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官方用语就已经被人们淘汰了,现在的人一口一句英语,那简直就是“soeasy”啦!
以此类推,官方用语就已经完败了。那么,别样用词就真的`可以替代官方用语吗?
答案就是不!
放眼到国外,他们用的也是英语版的官方用语,但他们的违反行为更是少之又少。看来啊!别样用词在国外也兴不起来呀。
在中国,别样用词相比官方语言,也不是有多大的用处。虽然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两者都是为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产生的。
事实上,官方用语在许多地方仍然使用。没有官方用语的基础,别样用词如何改编?
我们可以拿到别样用词来提醒人们,但不可以以此来误导人们。两者有好也有不好的地方,但从种种数据可以看出,别样用词在大众中更受欢迎。别样用词也只要做到监管有用,责任不留白,我们才能真正挥别官方用语。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13
毕业论文作为硕士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最长,学分最大,在硕士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衡量和检验硕士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加强和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文献查阅、实验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综合的训练,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因此,毕业论文也被称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
应用化学作为一门介于理科和工科之间的应用型的学科,在国内多所高校均有开设,并且硕士阶段各学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决定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石河子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于20xx年开始硕士招生,授予工学学士,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硕士毕业论文作为实现该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校一直非常重视。通常,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包括四个方面,论文选题、论文研究、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四个环节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优秀论文。但在毕业论文实际开展过程中,还较大程度存在学生认识不到位和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硕士毕业论文质量。为了有效克服上述问题,关键是要做好毕业论文的各环节的管理,笔者结合本校的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及自身在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就如何强化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各环节管理提出个人观点。
1.科学上的继承和借鉴、交流和综合,主要通过文献检索来实现。有效地查阅科技文献,可以减少重复劳动,避免走弯路,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2]但实际情况表明,硕士生在文献查阅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仅局限在百度、google等基本的搜索引擎,而对于专业知识、文献的检索知之甚少;同时缺乏对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在第六学期开设了《专业英语》和在第七学期开设了《信息检索与利用》两门课程。其中,《专业英语》课程,重点讲授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等的命名,外文科技文献的组成及书写规则,外文科技文献的阅读技巧等。而《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则讲授文献检索的传统方法、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的检索,重点讲授网络数据库的查询及使用,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cifinderscholar,webofscience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硕士论文的文献查阅、方案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硕士论文,兴趣和热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为了使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老师和做感兴趣的课题,我们会在学生选择指导教师之前召开硕士论文动员大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详细介绍我院能带硕士论文老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按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论文指导教师,确定自己论文的研究内容。同时我们打破了教学系的壁垒,允许学生在全院不同教学系中自由选择指导教师。从近几年的实际结果来看,这种举措是值得肯定的,学生反应较好,论文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3.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因此,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拔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我院的硕士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均来自教学科研一线,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实验员一般不担任指导教师。为了保证指导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硕士毕业论文工作,学院明确规定了老师所指导学生数不超过8人。同时,为了保证论文的顺利实施,科研项目多、研究生多的教师可多带些,而科研经费较少的老师所带的学生则相应减少。另一方面,为了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我院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毕业论文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对优秀的毕业论文给予资金支持,并发放一定的毕业论文指导绩效津贴。
二、毕业论文中的过程管理工作。
过程管理强调的是全程的整体把握以及对过程关键点的监督,其宗旨是“抓大放小、灵活弹性”。[3]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工作,使毕业论文制度化和规范化,可有效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在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方面,我院成立了以教学副院长为首的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教科办、学办、各系协调配合、组织实施。其次,对毕业论文的重点环节,如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学院加强监督和督导,确保开题论证到位、教师指导到位、研究过程到位、质量控制到位。以检查促效果,以指导出成绩,以考核出成效。在约束学生对毕业论文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的同时,督查指导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确保老师认真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4]同时在各个环节,学校也会组织督导抽查、督促和指导。再次,学院统一印制论文实验记录本,规范开题报告、最终论文等文件的格式,做到论文的统一和规范化。学院还在院内统一协调学生实验仪器、实验场所,以及院内大型表征仪器的使用等,为硕士论文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持。
三、毕业论文后的评价工作。
毕业论文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次总结性的、综合性的、独立完成的作业,历时一个学期的辛苦努力,最终的成绩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都非常看重的。因此,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非常重要。我院的学生论文成绩一般是按照导师给出的成绩、评阅人成绩和答辩成绩按40%、20%和40%的权重确定最终成绩。在各部分的成绩评定时,均给出相应的评定依据和评定标准,尽量保证成绩的公平和公正。另外,为了保证论文的严肃性,杜绝教师个人及相互之间的感情因素,学院还确立了专家复审制度,对于评定为不及格和校级优秀论文进行100%复审,而对于其他的则采取抽查的方式统一进行复审,以规范论文的质量及成绩评定。对于与评定级别不符的论文通过专家组的复审,进行成绩的更改,通报相关指导教师和学生,并作出相应的处罚等。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硕士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个核心指标。在毕业论文期间,学校、学院应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加强对毕业论文各环节的严格管理和监控,这样才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达到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最终目的。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14
摘要:“班班通”在改革数学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区乡教师的教学意识和理念,运用“班班通”来教育指导农村孩子理解数学知识的适用性、可用性及重要性,还达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情境;小组;资源;班班通。
运用“班班通”教学可以把不会说话的数学文字变为有声音的话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到形象、生动,还能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班班通”不但为我们创设了教学情境,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是音、形、像、色融为一体,使本来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我们当教师的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乐学。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与严谨性,我们山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其枯燥乏味、难懂也难学,甚至有不想学数学的学生,要培养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就比较难,而利用好“班班通”就会改变这种情况。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cai课件展示一只小花狗高兴的坐在一辆牛车上面往前开的图形,接着把牛车的轮子取下来,变成三角形、四边形、菱形等的形状,小猫使出全身力气,累得气喘吁吁地赶着着马,然而马车依然出现的是纹丝不动的画面,学生们忍不住大笑起来,纷纷说抢着说,这些轮子杂转啊?肯定是转不动的哦。然后有的学生说,把车轮子换成椭圆形的,我就换成了椭圆形的车轮子,马车每前进一小段,就出现小猫就在车上一颠一簸的情景,学生看后笑得合不拢嘴了,就争先恐后地说:“不行,不行,像这样的.车肯定不好行驶。”我马上说,哪种轮子合适呢?有学生大声地说:“车的轮子是圆形的,圆的轮子肯定行!”,然后我问,圆形的轮子咋就可以呢?其它的三角形、四边形、菱形等就转不动呢?这是咋回事呀?当我们班的学生在思考时,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了,兴趣也特别浓。所以,在轻松而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使学生学懂这堂课的知识就容易多了。所以我们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知者”,从内心深处想学,并学好。
二、恰当地使用好“班班通”教育资源。
“班班通”的使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我们山区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班班通”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其它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我就运用“班班通”的各种信息资源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把一些复杂的概念用多媒体的信息来调动学生思考、理解。我利用“班班通”创设教学情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我教《比较数的大小》时,我播放出“动物赛跑的情景”的音视频资料,我班学生专专心心地看到动物在音乐声中不停地奔跑后,我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哪只跑得最快,哪些跑得慢,哪只会跑得最后呢?学生们看了视频,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答案。在比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谁跑得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学习小组一起探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学生就围绕共同的目标去认真的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交流,使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不仅使他们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还通过共同学习和有效的沟通,解决了平时的一些“矛盾”,同学之间的情感在不在不觉中得到沟通,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
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找角、摸角,然后折角、画角,最后是玩角,这样5步来学习,我把我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我班学生先看实物,然后想出已经掌握并理解了的几何图形。在教学生画角时,我先出示“一点”,然后将这一“点”多点几下,显示出“顶点”这两个字,利用动画演示出两条边的画法,把“边”闪现几次,标出“边”。我用这种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过程,一步一步地展现出了“角”的图形和“角”的画法,我班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角”的画法,也就在教学中更加突出了《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观与策略,我就巧妙的对自己及学习小组的愿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如果学生和学习小组面临问题的时候,就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同学进行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我就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探索,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
四、给学生感观刺激,培养解答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师要让自己的说的话有声有色,是比较难的,因为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不但十分严谨,还很有逻辑性,就不像语文那样形象生动。因此在教学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我就尽量结合实际,用生活中的语言,给予鼓励性的表扬。
因为我班全是彝族学生,入校时,有的连汉话也说不来,在小学低年级,也存在语言障碍,在解答应用题时,很多学生都感到困难,我就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认真学习之后,明白了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学生领略数学教材中无声的语言比较困难,我就使我课讲得形象、具体些,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观刺激传递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受到刺激后,更认真的学习。
综上所述,“班班通”的数学教学,对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更好地获得新的知识创造了条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堂教学都要在“班班通”教育环境下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数学教学自身学科的特点,合理地运用“班班通”教育资源,并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班班通”教育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处理,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领会的基础上,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杨华英)。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15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力。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苦差事,要想使这种枯燥无味的知识让每个学生愉快的接受、快活地学习,单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是难以达到的。恰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设置疑难,可尽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时,开始我就用事先找好的计算机投影放出詹天佑的图像,接着问: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你了解他吗?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通过设疑,立即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愿望。在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形态下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的设疑既可以用在新课开始,又可以用在讲课之中。
2创设情境,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课文中那些枯燥抽象的理论性内容较难接受,所以,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巧用远程教育配合教学,力争化抽象为具体,花枯燥为生动,是指较为直观,生动,可感知的实物形象,是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文中詹天佑接受任务之后做的三件事中,“开凿隧道”这一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为他们从没见到过这样的工程,要完全通过想像才能加深理解。而课文只给了文字讲解,枯燥无味。根据居庸关、八达岭两种隧道开凿的不同方法,我选择计算机多媒体,设置了开凿隧道的动画片来帮助实物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当他们一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个个精神抖擞,此时我抓住了时机,让学生思考:开凿居庸关与开凿八达岭分别用了哪些开凿方法?为什么不用同一种方法呢?开凿八达岭用的开凿方法有什么好处呢?学生通过计算机展示的画面再去思考问题就容易多了。你看一个个都举着小手争着回答。
3增大密度,提高效益。
改革课堂就是要求短时高效。借助电教媒体,可以缩短时间,增大课堂密度,提高效益。如:我在讲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篇课文前,考虑到篇幅较长,并要求一课时完成,课堂任务量大,时间紧。于是我提前准备好计算机的彩色投影片,又把故事录成磁带,课堂上,我一边出示投影,一边放录音,让学生观察画面,听辨朗读,行、声、色结合,直接诉诸于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随着录音播放故事情节的进展,我又不失时机的在黑板上板书:木盆(贪)——木房子(贪)——贵妇人(贪)——女皇(贪)——女霸王(贪)。贪字从小到大,寓示老太婆贪心越来越强,使文章脉络主线清晰映入儿童眼帘。通过计算机展示图片,再现了童话世界,以情哲理,文图结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队医篇幅较长或难以理解的课文,特别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桂林山水》、《海上日出》等,充分利用录音、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教学,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激发情感,陶冶情操。
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阅读文章就要认识到它所反映的是什么事物,体会到它所表达得怎样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情感的陶冶。远程教育所展示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事物和人物特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典型场景。借助这样的电教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得到心理和行为上的教育熏陶。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教师选用一张表现典型场面的幻灯片——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像千斤巨石卧在地上一动不动。教师利用计算机播放后,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邱少云的动作和表情,听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录音朗诵——“我”想到如果邱少云就地打几个滚,或者我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他就得救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想像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典型的画面,适时引导学生想像,主人公忍受的剧痛,此时邱少云这位严守作战纪律的钢铁战士形象便会油然挺立在学生的心目中。学生自然受到了崇高壮烈的献身美、灵魂美的熏陶和感染,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远程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正确运用远程教育,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将知识消融于豁然开朗之中,“乐学”情趣,促进智力发展,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信其通、乐其学”的境地。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16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毕业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考察,同时也是大学生独立从事工作的第一次尝试。可以说,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本科毕业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重要标尺。
(一)毕业论文选题不当。
有的教师在制定论文题目的时候,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从而导致很多论文选题不当。有的论文选题过深,往往是教师自身课题或研究生论文的一部分,使本科生对自己的论文内容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没有达到本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对教学实践缺乏实际意义。
(二)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缺乏管理。
由于毕业论文教学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因找工作或实习大多数时间不在学校。因此,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很大程度上需要指导教师尽职尽责,加强监督和指导。但有的指导教师借口无法联系学生或只是通过电话和网络联系,对学生采取放任态度,最终导致毕业论文的质量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不少学生潜意识认为,通过本科四年的课程学习已掌握了相关知识,毕业论文只不过是获得学位的一种形式,况且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也很少询问和考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学生由此认为毕业论文设计对就业影响不大,不愿多花精力。
(四)毕业论文的质量总体水平不高。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人大量的精力进行各种写作前的准备,包括对论文框架的初步设计,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开展必要的市场调研,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各种数理分析等,很多学生往往忽视这些论文写作前的环节和步骤,在无充分准备、积累的情况下仓促上阵,自然难以成就1篇优秀的毕业论文。
(一)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不合理。
硕士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对本科阶段教育质量的综合性考试。因此,要提高硕士毕业论文质量,就必须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入手,系统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二)缺乏对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有效的监控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对硕士毕业论文教学的管理有许多问题,没有形成完备、有效的管理机制来確保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对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导致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二是没有建立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估与激励机制,使指导教师没有充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去进行毕业论文指导。三是为了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很多高校对学生外出找工作采取宽容的态度,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对于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也没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从而加大了教师指导工作的难度。
(三)本科毕业生规模扩张与师资力量匮乏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招生大幅上涨,但师资力量的补充并没有及时跟上。这导致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方面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有的院校甚至出现一位指导教师要同时指导几十个同学的现象。
(四)学生生源质量下降加大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难度。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虽然改革让更多学子获得了升入大学的机会,但入学标准的`降低也使许多未能达到升学资格的学生被各高校录取。由于这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自学能力都较低,进人高校后对“放羊式”的教育管理体制自然难以适应,其逻辑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均较薄弱,加之对论文的结构、论证方法、写作技巧、文章格式、文字表述也比较生疏,很难写出好的毕业论文。
(五)就业压力的冲击分散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精力。
在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毕业生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加之学校对就业率有较高要求,无形中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就业和毕业设计“孰重孰轻”的态度发生了重要变化,为了能尽早落实工作,自然将毕业论文设计置于从属地位,往往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就四处忙于找工作,直至后期才开始匆忙赶进度,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可想而知。
(一)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
要从根本上提高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就必须使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明确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定位。要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
(二)全面强化对毕业论文教学的过程管理。
毕业论文教学包括选题、撰写、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必须将严格的管理贯穿于整个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在选题方面,要尽量控制约束性题目在选题中的比例,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学校实验室建设课题、企业攻关课题等进行自主立题,确保选题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创新性。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学校应制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检查指标,对毕业设计的中期和后期进行两次教学检查,加强对毕业设计的宏观管理和监控。
(三)加大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力度。
对指导教师而言,毕业论文指导是一项艰巨的脑力劳动,既需要对当前的科研动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很多高校还是按照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付给报酬,这种吃大锅饭的做法使许多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教师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也纵容了那些缺乏责任心的教师。为此,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在课时配备、津贴补助、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
参考文献。
[2]李胜强.硕士毕业论文(设计)中科研反哺教学的探索[j]。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17
果不其然,像春笋一样,一些网络新词儿终于从众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嘴里蹦出来了。
呵呵——近些年,我迫于与时俱进的时代召唤,有些不情愿,怯怯然又欣欣然地从现实的死海中登上网络,那叫一个新鲜,一个激动。没想到无论到哪儿都能听取“呵呵”一片,这是什么叫声?当时自然摸不着头脑,没多久,听多了看多了,也便会意出了那表示的是笑。我更纳闷了,哪有这么笑的,听着疹人。到后来耳濡目染,慢慢懂得了这短短一声“呵呵”里面的别有深意,意思丰富着呢。
滴——相当于“的”,一般用在句尾,说起来娇贵十足又有点儿居高临下真理在握的架势。但我觉得刚听那阵还好,说的人多了也就乏味了。女生说“滴”还让人觉得过得去,至于男生,也“滴”“滴”“滴”的,听着发腻,似乎没吃饱,可怜得像要饭的似的。
晕——多数时候单说这一个字儿,听起来真是让人顿生怜惜。但如今,有时加个前缀,“我晕”,有时在后面加个字进一步加强效果,“晕死”“晕倒”等。自然说不出具体表示什么意思,但是总能意会出那么点儿意思。在现实生活里,也早已“晕”成一片。身边晕乎着的人不在少数,就连自己有时也会不禁溜出个“晕死”,以表示什么什么的。
汗——当初也不明白,怎么大家正说着话老蹦出个“汗”呢?虽然不懂,但还是不失其乐地跟着“汗”。当有人问及意思,便用“连个‘汗’你也不知道,真‘汗’“掩饰自己对“汗”并不知意,更指明了对方的不“潮”。“汗”多了也就看清了,那表示人家急得或干脆被你吓出一身冷汗啦!其实哪至于呢,不就是随便聊聊吗?可人家不管,总之非要显示自己“汗”。久而久之,遇到什么尴尬的场合,我的口中也会不自觉地蹦出几个“汗”来。
偶——刚上网那会儿,听着你“偶”来我“偶”去,着实有些恼人。后来在电视上听到有台湾老百姓也说“偶”,猜想可能是原住居民的土话吧。可现在土话怎么也越传越邪乎,成了潮流酸语了呢?现在有不少同学,话说得好好的,便在语句中有意无意地夹杂些土话,以显示自己语言的幽默。说土洋结合的普通话竟成为一种新潮了。有一次和一小学同学聊天,没说几句就开始偶偶偶了,我听不下去,说:“你别偶!”人家当即理直气壮地回了句:“偶偏要偶!”当时,我怎一个“汗”字了得!
这年头的流行新词儿真让人“汗”啊!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18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课程重点和难点,由于文言文晦涩难以理解,且老师教授文言文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对文言文的记忆和背诵也掌握不到要领,以致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不佳,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基于这种情况,本人对文言文的教课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让他们注重词义的积累等等,这些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也非常适用于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
1.要了解和喜欢文言文。
由于当前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都是白话文,学生缺乏语言环境自然就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我自己在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是因为觉得缺乏兴趣才感觉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因此我觉得培养学生自身对文言文的兴趣十分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文言文中的道理或是事件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事情相联系,在文言文中静静的体会和感受古人的智慧,这样我们就可以领会到文言文的魅力,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我们在游记类的文言文中要感受到古人描写出的优美意境,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在哲理性的文言文中要感受到古人的睿智思想,如《秋声赋》。再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可用“秦晋之好”这一成语来进行新课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率。
2.多诵读、多背诵。
诵读是学好语言的重要方法,同时还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多读几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文言文的含义,同时还能提升语感。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首先要对文言文进行熟读,这样随后的学习就会变得较为顺利。因为只有在熟练的阅读后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如讲授《项脊轩志》,可先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其次,教师在讲解关键词句之后,再由学生进行朗读,体会其中的动人句子所蕴含的情感,如“儿之成,则可待乎”等,多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亦喜亦忧,通过反复朗读,能让学生弄清楚表现在何处。最后,再由全班进行齐读,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情感。
3.打好基础。
文言文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积累大量的实词和虚词知识基础,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多次朗读,最好可以背诵下来,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提升语感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落实字词,还要对课下注释进行阅读,并且尝试着翻译,在平时学习中要画出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在面对疑惑时要多问老师,多和同学交流探讨,同时还要通过语法和文本的语境尝试推测。每次学完1篇文言文之后,我们都要对课文中的偏义复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句式和文化常识等进行整理和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每一单元结束之后,我们都要紧紧跟随教师对单元中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做好课后的自我检测,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如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忠心;杜甫“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之情;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浓郁人性美等,都闪耀着动人的情感之美,都能很好地产生学生思想上的震颤,并逐渐转化为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以更好地探寻古文学之美。
4.归类复习,建立知识体系。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对很多零散性的知识进行掌握,但是最重要的是将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化,进而在大脑内形成知识框架,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做准备。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中,要重视对教材的利用,针对实词、虚词、文言文的句式、文言文断句和古代文化知识等进行总结,在讲解和练习中,确保学生系统性的掌握知识,并且明确各种知识的具体内容。在课后复习或是单元总结后及时归纳和总结较为典型的句式和重点的字、词、句,并且在分析中寻找规律,对文言文内的重点进行熟悉和掌握。在文言文中,古汉语知识是很重要的,文言文知识十分的琐碎,学生在学习中通常很容易遗忘,因此要对教师教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学过的内容。在文言文学习内,我们只有积累的更丰厚,才能具备更强的分析能力。
5.小结。
文言文凝聚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文化的接班人,我们必须要学好文言文,传承我国的文化精髓。必须不断寻求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和策略。综上可知,我们学习文言文中要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要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多阅读文言文,对文言文中的重点知识要做出及时的总结和归纳,综合口、眼、手来展开对文言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最后必然会学好文言文。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19
wjzym。
《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中与必修教科书《语文》配套使用的辅助性材料。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很容易忽视它。或弃置一旁,不闻不问;或始读而终弃,不能持之以恒;或读而无获,效果不佳。我认为这是一套值得重视并应该充分利用的好书。
一、《语文读本》的特点。
综观六册《读本》,选文除了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美等特点外,至少还有以下三大优点:
1、补充。
《读本》同《语文》呈单元对应,以第二册为例,从选文篇数看,它是《语文》的两倍多,《语文》选文六个单元:中国现当代外国小说、杂文、科技文、文艺随笔、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等,每单元4篇文章,共24篇,《读本》也按《语文》体裁的体例,又分内容选入与《语文》课文相关的文章65篇,补充《语文》课文知识。这些文章,从内容看,补充了《语文》由于篇目所限未能编入的大量有价值的文章--铁凝的《哦,香雪》,班固《苏武牧羊》;补充了有关语法、语汇、作文方面的专业知识。如第三册选了《句子的理解》、《修辞格的运用》、《巧妙安排篇章的层次》、《衔接与过渡》、《怎样写小说》等6篇关于语法方面的知识短文和9篇关于写作方面的知识短文,第六册入选13篇高考佳作和关于立意与选材、思路与结构等方面的文章;补充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第二册卡尔萨跟的《为地球呼吁》、第六册《电脑能思考吗》、比尔盖茨《一场革命开始了》,第三册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第四册《微型小说探胜》等;还补充介绍了有关文学史、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第二册《魏晋风度》,第五册《元曲》、《明清传奇》、《意识流小说》、《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等等。
2、拓宽。
《读本》选文多,内容广,涉及各个领域,有植物学知识--《马铃薯》、生物学知识--《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美学--《梦娜丽莎之美》、哲学--罗素《东西方幸福观》、文学兼美学--《散文的声音节奏》、影视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等知识,把语文知识和其他各科知识联系起来,是对《语文》的拓展和延伸。
另外,古今中外名著浩瀚繁多,大部头名著又长达几十万字,《语文》选文只是沧海一束,或只能节选名著的一个章节,《读本》选进了由于《语文》篇目所限,无法选入的名家名篇--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光《赤壁之战》、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曹禺《日出》、易卜生《玩偶之家》等;还介绍了《语文》没有涉及到的中外名著--《世说新语》、《家》、《巴黎圣母院》等。又如第六册《语文》入选了《红楼梦》、《史记》两个专题,其中《红楼梦》选了《诉肺腑》、《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捡大观园》4篇文章学习,配套的《读本》选了《曹雪芹与〈红楼梦〉》从整体上对《红楼梦》作了介绍,又选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探春结社》、《鸳鸯抗婚》、《黛玉焚稿》等9篇文章,从各个角度拓宽对《红楼梦》的阅读与了解,还选了《〔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人情世态》、《豪兴俊才厄运》-谈谈《红楼梦》中的史湘云三文分别对《红楼梦》的诗词、人情世态、人物等方面作了拓宽介绍,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主旨及对《红楼梦》作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深入阅读作了拓宽和正确的导向。
3、印证。
《读本》中有许多选文还与《语文》相印证,或为提供背景--《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为《物种起源》的背景;或为同一范畴、同一论题--《蒙娜丽莎之美》与《米洛斯的维纳斯》都写出了神秘的、捉摸不定的艺术作品能给予欣赏者想象之美的特点;或写同一人物--《乌江自刎》与《鸿门宴》都是《史记项羽本纪》的节选,它们都以项羽为故事主人公。学习《语文》,可以把这样的文章互相对照,使材料相互印证,进而引导学生比较学习、深入思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家的观点,深入体会文章主题。
二、充分利用《读本》这套书。
语文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大量的阅读材料进行诵读、分析、理解、鉴赏,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范例,但远远不够。语文现象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同样一个题目,因为写的人不同而显示出千差万别,大到谋篇布局的思路,小到遣词造句的习惯都因人而异。学生学习一词一句,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文学体裁,都必须在不同语境中多次见到,才能有所比较,有所发现,从而获得牢固的记忆效果,并内化为自己的语文功底。
叶圣陶说:“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要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讲,自己能阅读”。选编《读本》套书,大纲和编者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即通过课堂《语文》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进而在《读本》书的学习上迁移运用,以提高自读能力,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所以,它为学生提供了自学实践的重要素材,它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巩固《语文》教学的成效,另一方面又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作了准备,同时又成为教学从“扶”到“放”的桥梁。《读本》作为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阅读使用不是可有可无的事。
怎样充分有效地运用这套书,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求方家指正。
一、思想上要重视。
既然《读本》是一套很好的书,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该在思想上重视它。思想上不重视,《读本》的学习很容易形成自流无序状态。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会安排时间去学习,才会认真有效地进行学习。所以,师生双方都要把它作为学生自学的重要实践园地,把它看成是巩固《阅读》教学成效、促进课外迁移学习,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桥梁。
二、教师要作指导。
思想重视,保证了学习时间的分配,但是读而不得法,读而无获,等于不读。要使学生读而得法、读有所获,教师必须给学生作必要的学习指导,为学生从《语文》顺利走向《读本》搭桥铺路。
1、激起兴趣,触发动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对《读本》的兴趣,触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开学伊始,教师可以请同学浏览目录,向他们介绍选文的三大优点,让学生对选文有个大概的了解。还可借助有联系的篇目,进行比较阅读,如《蒙娜丽莎之美》与《米洛斯的维纳斯》观点有何异同,借此向同学介绍《读本》知识,把《读本》知识渗透到《语文》课文的教学中,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引导他们阅读《读本》的动机。
2、授之以渔,促成迁移。
学习方法是学习效果的保证,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影响知识迁移的一个活跃因素。学习方法得当,就会产生较大的“正迁移”。语文学习方法很多,比如,精读与略读、联想与想象、阅读与质疑;梳理归纳法、比较阅读法、讨论法、赏析法;理解语言“词不离句,句不离章”……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各种学法,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学习材料的不同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读本》“怎样学习”导向,使学生学会自学。另外还可开设专门的学法指导课,向学生介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章可循,以便把刚从《语文》学得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学习材料,促成知识的正迁移。教师为迁移而教,那么学生才会尽快地进入“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佳境。
3、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阅读能力,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良好的语文习惯包括:读书读前言、目录;读文章读题审题;读作品先浏览,后精读;读书过程中养成质疑解疑、圈点、批注、摘抄笔记、写读后感、读书心得等习惯。另外,也应养成跟随语文老师教学的进度及时阅读《读本》相关课文、及时阅读老师在上课时提到的一些名篇名著的习惯,这样才能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检查措施要落实。
教师指导,改变了学而不得法、学而不获的状况,没有检查,学得怎样,还是个未知数,检查则可避免学而不知获的困扰,因此必须落实检查措施。检查措施和方法可灵活多样,诸如:教师出卷考查,学生自查、互查,布置写读书心得,开读书报告会,办读书笔记展,等等。
总之,思想重视是前提,它保证了阅读时间;教师指导是关键,它促成了知识的有效迁移;检查是手段,它使获得的知识得到检验、肯定和运用,并使整个阅读过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作者邮箱:wjsfzhyumi@。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 篇20
编辑部请我就教师们提出的“如何利用地理案例学习地理原理”的问题谈点看法。这个问题属于“如何利用……达到……教学目的”的问题类型,思考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了解和把握要使用或要“利用”的那种方法、技术、工具等的特性。因此,要讨论“如何利用地理案例学习地理原理”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分析地理案例的特性入手,根据这些特性设计教学来达到学习地理原理的目的。
首先,案例的文体大都是描述式或叙述式的,含有较多的细节,因此文字量较一般地理教材上的课文要多。较多的细节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有足够的资料去分析、解释事件的发展,也是为了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的讨论。虽然文字较多,但比较理想的案例应该是有趣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的。
其次,作为学习某个特定地理原理的案例,它一定是以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的,但这种原理性知识不会以一种显性的方式直接出现在案例中,也就是说,案例中不会出现对相关概念的解释和对相关原理的陈述,它只是“含有”或“蕴涵”。这一点也是与传统教材“正文”的表述风格十分不同的地方。
第三,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情境化”除了含有“真实”“综合”的`意义外,还含有“问题”的意义。常说的“创设学习情境”,并不仅指创设一个特殊的、生活化的、有趣味的学习空间或气氛,更重要的是指提供一种“自然”生成问题的可能。理想的案例在编写时,就已经被编者做这样的“情境化”处理了。
最后,案例是独特的。案例一定是在描述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事件,如果把两个相关性不大的事件放在一起描述,一般不作为“案例”对待。正因为案例是独特的,所以案例为学生提供的视野也是有局限的。
根据案例的这些特性,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比较好地呈现案例?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案例的呈现可以有提供打印文本、利用电子文稿演示、播放视频材料、制作网页等,甚至可以请当事人来现场讲述。不论哪种呈现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充分地接触案例提供的事实并感受相应的学习情境。
第二个问题: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为案例的材料比较具体,信息量也比较大,地理原理又是隐含其中的,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案例的使用掌握地理原理,就看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何了。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以引发学生以一个“地理学家”的身份对案例进行深度思考,例如,“案例情境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哪些是最关键的?”或者“此案例涉及了哪些地理要素?”这类问题属于诊断性问题。再如,“案例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案例主角采取这种解决方法的动机是什么?”这类问题可以归为资料获取性问题。还可以这样问“如果你是案例的主角,你会采用什么不同的措施?为什么?结果可能是什么?”“此案例和什么地理原理(或观念、方法)有关?”这就是行动性或推理性问题。如果学生在分析案例前已经学习过相应或类似的地理原理,还可以让学生将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与这些原理进行比较。
但讨论的问题并不一定都由教师提出。在开始利用案例学习时,问题可以由教师设计,随着学习的进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渐增强,可以让学生就案例自发地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第三个问题:如何组织好讨论?典型的案例学习包含针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讨论的形式方面的目的是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对案例的分析中。它的实质性目的则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互相启发,逐步厘清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并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所谓的“真理越辩越明”。所以,理想的讨论包含对有“争议”问题的辩论。我听过一些说明是“案例教学”的课,有学生分组讨论的,但更多的时间是教师带着学生分析案例,例如,展示一张地图,问学生某个企业为什么会这样分布等等,然后就有几个学生回答。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再呈现下一个问题。不能做到充分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阅读和分析案例;教师担心学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选择的案例问题情境不明显;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等。
讨论中和讨论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案例中的具体材料提升到地理原理的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案例与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四个问题:如何进行拓展学习?因为案例是独特的、具体的,因而是有局限的,所以以掌握地理原理为目的的案例学习要有拓展学习或称后续学习,即,让学生有机会使用一个蕴涵同样地理原理的新案例学习,以保证他们能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经学过的地理原理,并增强学习的效果。可以在第一次案例学习结束后再布置专门的拓展学习,并在两次学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便学生消化学到的原理知识、有时间仔细阅读新的案例并与课堂使用过的案例进行比较。同时使用几个案例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拓展的方式。拓展学习就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自己提出问题为主了。
反思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地理原理的掌握,而案例则是学生进行这种思维方法训练的有效工具,因此,由“案例”到“原理”的基本途径就是在恰当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地理案例进行有效的思考并将提升出来的地理原理在新情境下加以运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