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精选写作资料让您远离加班熬夜,此例“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通用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需更多相关内容请搜索查阅,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第一篇】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大家常说的“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是需要文化认同。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就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长远之举、固本之策,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是对少数民族长远利益的考虑,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更是在全民族中进行文化认同。我们每一名普通民众都应该全力支持、全力配合能够促进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工作。

《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历史就是为实现民族解放、长期抵御外来侵略、各民族之间建立患难与共关系和深厚友情的历史。我们要结合当前阶段的学习教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史为镜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

在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救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水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度时艰,有人坚守岗位,有人迎风逆行,无不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信仰,无不彰显了中国人的刚强,无不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我们无不为之感动,为之振奋。

身为一名党员、一名年轻干部、一名组工干部,更应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学习、组织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第二篇】

20xx年x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与举措。国家民委相关领导同志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以政治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众,引导各族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切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贡献。

以教育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之中。从融入国民教育来讲,就是进教材、进课堂、进评价体系。从融入干部教育来讲,就是纳入各级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培训的核心课程。从融入社会教育来讲,就是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教育让各族群众认识到“一个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愿景”就是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三个意识”就是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四个与共”就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五个认同”就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梳理和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通过创作和传播一系列有中华文化内涵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文化活动,通过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是最根本的认同。

以发展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采取一系列差别化支持政策,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施一系列的高质量发展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这些措施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各族群众意识到只有国家强了,中华民族好了,自己才能过上好日子。

以交融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本扫除一切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障碍,推动各族群众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有序流动,这十年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通过互嵌式发展,让各族群众不断增强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意识。

以法治来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新修订的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推动7个省区市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还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共同性的方向,调整完善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等方面的政策。通过这些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

以开放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用多种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参与国际人权对话和交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第三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来开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一是要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尊重民族历史文化、骨肉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个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是各族人民维护共同体利益的共同精神支柱,爱国主义这面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坚定挥舞,使其高高飘扬!

二是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时期,内蒙古的牧民群众奉献爱与担当,抚养“国家的孩子”,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精神。几十年过去,当年来到内蒙古的3000余名孤儿都长大了。这是一场艰苦年代的生命大营救,又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绵延至今的一场接力传承。挺身而出,互伸援手;不计血缘、终成至亲。这流淌着对中华民族高度认同的共和国往事,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今天,我们应继续深化这份对中华民族的深刻认同,继续谱写更多美好的民族亲情故事。

三是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巩固。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文化认同和本民族文化认同是并育而不相悖的关系,中华文化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源于其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铸就了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要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是要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创建根据地,英勇奋斗,为革命斗争的坚持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中,各族人民积极支援红军,为长征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34年至1936年的长征中,红军大部分时间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先后经过了苗、瑶、侗、壮、水、布依、纳西、彝、藏、羌、东乡等少数民族杂居或聚居地区,得到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红军抢渡金沙江时,附近各少数民族人民帮助红军搭桥开船,搬运物资。在经过彝族地区时,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按照彝族的风俗结盟,从而使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无不体现着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及革命队伍的深刻认同。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并努力加入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五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只有让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感同身受地体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才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包括三个层面:第一,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第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认同我国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共同条件。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共同反对封建主义压迫、共同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民的选择。因此,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

由上可见,“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我们要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第四篇】

习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教育部20xx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指出,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淬炼成钢的关键期,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本质上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贯穿高校教育工作的始终。

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找准价值结合点。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发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各方面。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育人效应,既要有针对性地在“四史教育”中讲好党的民族工作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也要从不同学科的课程特点出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寓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教学、体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紧密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把握好“一”和“多”的关系,找准情感共鸣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找准情感共鸣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一是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个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二是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各民族在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中,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三是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意识,要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筑牢思想基础,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突出精神内核,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拥护领导核心,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坚持正确方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把握好“同”和“异”的关系,找准文化契合点。面向未来,在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的同时,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也将长期存在。“同”是方向、前提和根本,要在坚持“同”的基础上,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从实践上将增进共同性作为民族工作的改进方向,这也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明了实践方向。中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一种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核心要义。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突出和彰显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要注重转变观念,切实增进各民族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共同性。其次,要注重搭建平台,努力为各民族学生创造共居环境、共学平台、共事机会,营造共乐氛围。再次,要注重文化交流,通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高校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最后,要注重文化浸润,切实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时代使命,也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任务,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高校要顺应时代变化,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以实现文化认同为价值导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中。

48 1540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