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关于做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感想(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关于做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感想(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关于做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感想【第一篇】

一、课前准备

高效课堂的成功构建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产生的,要向学生学习高效,教师的教学首先就要高效,因此,高效课堂的课前准备是极为重要的,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是十分高的,教师课上轻松的同时,课下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通力合作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将学生进行有效分组,每组中将好、中、差三类学生进行组合,选取组长,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组长的带领下能够“兵教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同时为了使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我尝试进行了导学案的使用,效果较好。导学案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要求教师首先要对讲课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导学案的设计与制作: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分为三部分:预习案、探究案、课堂检测。

(1)预习案:根据教材内容将学生可自学的部分、可独立完成的部分放在预习案中,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哪些学生、哪些题能够完成的怎样,要心中有数。同时鼓励小组内优生将差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解决。

(2)探究案: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科学的核心就是探究,因此学会物理就是要学会科学探究,因此在导学案中的探究案是整个导学案的`主要部分,探究案的设计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在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中探究案应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实验,避免以往实验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不参与,不思考的弊端,通过组长协调使每位组员都有一定的任务,使每个人都能体会实验成功的快乐。

(3)课堂检测:没有评价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单纯的学习也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在导学案中我设置了课堂检测环节,每节课根据本节内容精编3—5道典型题在课堂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完成的效果,教师通过统计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课后练习时有所侧重,同时这种检测也激励学生课上积极思考,认真掌握知识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不同课型导学案的设计也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教学流程的设计:

针对教学内容,科学的设计教学流程,主要是教学中每个问题的设置即不能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太显而易见,一定要巧妙的设置每一个问题,而且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每个环节的过渡语的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简单、精炼。

二、课堂教学过程

在精心的课前准备基础上,学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检测学习成果,起到评价作用。然而对于一节课中哪些问题学生不能轻易地解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以往经验,以及学生的预习案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出现在什么地方,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或者组与组间交流解决,对于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引导解决。这样学生自主解决的问题印象会很深,而且理解会很到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学生的讨论和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倾听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误区,及时纠正。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最大限度的深入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后复习时学生针对课堂中不理解的内容进行重点复习,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复习量,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实现了高效学习。

三、课后作业设计

结合教学内容和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后作业,精编典型题学生回去重点完成,而且作业设计要有梯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对于一些较难的习题让学生课下一组为单位共同研究,明确答案,上课后教师找学生讲解,通过学生的讲解了解学生在解题时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课后作业的设置要少而精,每个知识点布置一至两题,重点知识点设置两至三道不同类型习题,作业控制在20分钟以内,减少学生课后负担,对于学生作业中掌握不好的题型课上利用多媒体再精讲精练,达到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会的目的。

四、结语

以上是我针对我的教学方法总结的一些方法,实际上要想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仅靠这些做法还是不够的,还要综合考虑很多的客观因素,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继续探索好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好,孩子的学习越来越轻松,真正的实现“高效、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

关于做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感想【第二篇】

物理的课堂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下面试举几例说明之。

一、创设导入情景

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为主,内容多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二、创设递进情景

用于讲授过程。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求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此情景的创设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符合解疑推理的逻辑性。

如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景: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景: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创设情景:非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

三、创设随机情景

这是用于讲授过程,为扩大学生思路,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

但要注意,随机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压强”教学,可就液体压强p=gh,固体压强p=f/s的物理含义的挖掘,在习题练习上创设情景:一定质量的水装入不同容器,容器底部压强;人站立、行走对地面压强;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强,通过对这些情景问题的辨析,强化对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四、创设求异情景

学生对物理问题往往只从某一角度理解,若变换角度,理解物理概念就显得困难。为此,就需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景。如在讲究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可提出设问:不同液体液面相平吗?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物理概念作全面分析的思考。

五、创设强化情景

目的是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例如:在讲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联系和区别后。可创设如下情景加以巩固。就重力大小和方向,对支面压力大小和方向讨论回答。这对理解压力的产生及大小和重力有关或无关很有效果。

课堂创设情景应注意:

1、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景方式。

2、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创设情景,而且必须巧妙解决创设情景所涉及的物理问题。

3、创设情景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梯度。

总之,创设情景必须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达到掌握本质,领悟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于做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感想【第三篇】

初探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指出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互动,实施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研究学生学习方式,构建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学会学习,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

一、构建“自主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角色合理定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知识并不能简单的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必须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构建。因此,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协助者者和引导者。

例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中的应用”时,我将学生带到计算机房,首先布置任务:在网络中查找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环绕半径、周期、角速度等),填入相应的表格。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有关规律,并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的有关知识,寻找为什么这些行星会呈现如此规律。最后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理解这些规律的形成,这样让学生的内在潜能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构建“合作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例如,在开设“电磁感应现象”时,笔者尝试了合作性的探究法组织教学。给出教材中四个实验的.配图,并准备了所有实验器材,由学生选择使用,自己进行合作排序研究,写出实验观察到的.结果,并根据这些结果进行归纳、演绎得出相应的推测结论。

随着实验的进一步开展,逐步排除了在猜想中的不合理假设,再由学生上台发布其实验步骤、猜想过程、排除过程和最终结论,只要能自圆其说,均能体现创新精神。在该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经过多个小组的轮流展示和辩论,请学生讨论哪一个结论最合理,再由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点拨后继续讨论;这样经过“实验—猜想—讨论—再实验--再猜想--再讨论”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得出了“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取决于磁感应强度b和闭合电路包围的面积s的变化,即磁通量的变化△”这一重要结论。通过这种研究,培养学生发散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推广。

三、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训练的主阵地,学生有探究意识,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探究欲望,教师科学引导规范训练,同时针对不同的课型进行训练,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提高。

1.实验课。实验课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从测量仪器的构造、原理都体现了创新意识。如初中学生测长度只能准确到毫米,要提高准确度就没有办法了,但到了高中学了游标卡尺后,在主尺上再配上游标尺就能把准确度提高了,螺旋测微器也一样,物理实验的原理、过程都体现了探究创新的过程,如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等,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数据处理及实验误差分析方法,要求学生科学求实、夯实基本功;实验室为学生开放,常规实验仪器借给学生使用等,都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2.概念规律教学。引导学生注重概念、规律的引入,训练从不同现象中探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的方法,以及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事物属性和规律的方法,如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位移变、加速度不变,可用语言文字表示其规律,可用数学方法,还可用图象的方法等多种形式表现其运动规律,给物理研究带来了许多方便。

3.物理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对解决物理问题具有快捷、方便、准确的功能,引导学生探究建模的过程和模型的特点,对学生掌握模型,理解模型和学习新模型十分有用。如动量守恒定律中的“人船模型”,弄清参与物个数、运动情况、作用方式、作用结果、适用规律等,就能理解模型、应用模型去研究新问题。教材每章的内容中,都可归结一至两个典型模型,用模型来研究同类物理规律,引导学生建模、用模、变模,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不同阶段、不同课型,要克服教法的单一性,可以探究法为主线,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于做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感想【第四篇】

一、自研自探,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之后,学生整体感知、初步梳理本节课学习内容。(2)教师出示《自学提纲》指明学习方向和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最后形成组内答案,同时组长记录学习中的疑惑,以供全班共同聚焦。(3)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环节说明:①此环节要求老师一定要科学合理设置《自学提纲》,提纲中问题要求清晰、明朗,难度适中。②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室内保持清静、以助于学生静心深入思考,达到一种自主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学习及时记录自主学习中的困惑点,以便在组内讨论交流中共同来解决;当自主独学完成后,组长采集汇总组内成员存在共性问题及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③涉及“实验探究”环节,在自主学习环节不要求动手操作,而是要求学生熟悉实验的原理及目的,整体感知实验步骤、方法,对欲探究的实验有一个基本的领会与了解。④老师要切身参与同学的自研自探环节,实时掌握学生存在问题,随机调整教学情况。

二、问题聚焦、探究合作

教师根据以上环节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机调整安排本环节,请各小组代表展示其组内学习成果,老师及时点拨与总结,灵活掌控课堂时间。也可选取典型小组展示成果,并引导其他组聚焦设疑,旨在理清知识脉络。肯定小组成果,但一定要做到各小组面对整节课学习任务,老师不可事先将任务分解,提前分发给个别小组,否则会造成学生知识学习的支离、不系统。(1)各小组要选配精干、组织能力强、且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然后由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自主学习完成后,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针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确定组内共同问题,等待聚焦。组内讨论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释疑、探究。提高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优生差生结对子,优等生帮助学困生,助于组内整体水平的提高。(2)小组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集中精力倾听,及时修正本组的答案或予纠错、质疑、补充。同时,老师要及时点评、纠正、指导,并对重难点进行强化与解析。(3)实施探究实验前,重点要确定、优化实验实施方案,各小组设计实验表格、明确实验步骤,老师要让典型小组进行充分展示,达成共识,形成最佳实验方案。(4)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及时给予援助,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形成正确结论。(5)每项任务的实施,老师都要适时总结归纳,形成严谨、科学、规范的实验结论。

说明:①“实验探究课”一般可遵循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几个步骤。②并非每节课都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探究,实验的形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师灵活安排。通常可采取三种形式:学生难于操作,或简单现象的实验,教师可安排前台演示的形式;对于易于操作、取材简单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课前分配任务,再由小组课上演示;对于难度较大,知识典型的探究实验,则需要小组按照一般实验步骤,亲自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感知,然后聚焦展示。③保证实验开展的实效性,确保全体成员的深度参与,每一位同学都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使每一个同学都要担任一项具体的任务,如实验环节的组织者、操作者、数据现象记录者、资料分析归纳者、小组代表发言者等,角色之间可以随机互换,使每位同学都能从不同角度上得到锻炼、体验和提高。激励每个组员真正做到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的同时,及时修正自己错误的知识。这样可以尽可能挖掘每个学生的长项,为每个同学提供展示的机会,对于一些不不善表白、性格内向的同学,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与改变。通过此环节可以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做到:敢表达、会倾听、能交流,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同时严禁个别同学的“滥竽充数”现象。

三、教师精讲、知识汇总

整个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环节之后,老师要进行整体汇总,修正答案。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问题,老师要及时激发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点,及时精讲,并由个别问题升华到一般规律,以培养学生解决通类问题的能力。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对比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所学的整个知识块梳理和总结,建构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四、知识应用环节

(1)选择有针对性、梯度适中的习题。(2)各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自主完成,形成相对统一的答案。(3)针对难度稍大、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分析透彻,真正做到弄通、会做。(4)对简单问题不建议抢答,否则会造成课堂的混乱,同时无益于老师了解学情,较难题可作适当抢答,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5)各学习小组再次反思交流,畅谈学习收获,体验学习的乐趣。6归纳总结,精留作业教师整体概况本节课知识点,精留作业。

小贴士:(1)为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趣味与新意,因此针对探究实验不建议课前布置。(2)对于二、三环节的实施,教师可据教材内容灵活安排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任务,可以针对整节课,也可以把一节课的内容分成2~3个阶段,逐一进行。(3)每节课的聚焦展示任务应严格按照课标规定的重难点进行安排,以保证课堂效果的高效与准确。(4)此流程并不适合于复习课和讲评课。(5)教师要充分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以构建更科学、更实效的课堂。以上几个环节是我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具体流程,当然其间好多细节需要再补充,再完善,再提高,因为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还在路上。

关于做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感想【第五篇】

浅论提高高分子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论文

摘要针对高分子物理课程的特点,作者在高分子物理课堂教学中,从高分子物理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公式、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典型案例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高分子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分子物理 教学效果

高分子物理是研究高分子的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与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加工、应用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是高分子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深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高分子物理具有概念多而抽象、结构纷繁而复杂、性能多变等特点被公认为高分子专业最难讲和最难学的专业课。不少学生认为高分子物理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等,因而课堂上缺乏足够学习兴趣。另外一些学生反应平时课堂上能够听懂老师授课内容,但是在实际中遇到高分子物理具体问题,感觉不知如何解决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典型问题,高分子物理老师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启发式、问答式互动教学等。作者所在学校将此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此阶段的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认识还比较局限,笔者在高分子物理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一些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专业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作者有以下一些体会和感受。

1注重高分子物理史的讲解

高分子物理的每个概念、公式,都有其出现的时间和年代,都是为解决一定的问题而提出的。适当讲授高分子物理史,帮助学生通过高分子物理历史讯号和高分子物理科学家认识高分子物理,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讲解高分子的链结构高分子链的交联时,引入橡胶硫化的发明史:两千五百年前亚马逊河流域的印地安人将橡胶树汁徐在脚上,发明了橡胶靴子,不过一天后靴子会逐渐解体,直到1839年,goodyear将橡胶原汁加入硫,使橡胶分子发生交联制造出稳定的橡胶,开启了橡胶工业的时代。另外,结合本系涂料专业特色,给学生介绍目前涂料的发展前沿自愈合涂料,其基本原理是高分子之间通过氢键作用产生物理交联.通过以上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交联的重要性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体会高分子物理的魅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高分子物理知识的理解。

2深入浅出地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公式

基本概念多是高分子物理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一些概念高度抽象、不好理解,这对于刚刚接触高分子物理的学生们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如果在讲解过程中,照本宣科,学生不仅印象不深,还会出现前学后忘,而且容易把概念相互混淆。那么,如何达到“多而不乱”、“多而不忘”的学习效果呢?以“高分子链无规线团”概念为例,课本上的定义比较抽象,难理解,在讲课时可以将其具体化,并以staudinger当时认为高分子链是硬梆梆的竿子,但这并不能显示橡胶的弹性特性,kuhn提出高分子链象意大利面条一样有弹性、柔韧性的长链分子,以上高分子链形象生动的比喻加深了学生对高分子链构象的理解。再以“玻璃态和橡胶态”概念为例,把高分子链段比作蛇,因为蛇是冷血动物,其体内热量主要来自周围的环境,在温度低的时候被冻僵保持不动以节省能量,这种状态这有点类似高分子的玻璃态,在温度高的时候从外界获得能量可以运动,这点与聚合物的橡胶态类似,以上比喻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玻璃态和橡胶态聚合物的链段运动情况,而且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又如交联橡胶弹性的统计力学应力一应变状态方程非常重要,它将聚合物微观结构与其宏观力学性能联系起来,课本上推导比较复杂,步骤多、公式多,不好理解而且容易忘。事实上只要抓住内能对橡胶弹性的贡献为零,橡胶弹性的本质是嫡弹性,按照以下思路推导,思路比较清晰而且好理解,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公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3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典型案例教学

高分子物理理论性强,应用性也很强,高分子物理教材限于篇幅主要阐述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应用方面讲得比较少。对于教师在讲授这些基本知识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的以课本上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描述,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穿插丰富的,不断更新的例子来说明,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高分子物理。如在聚合物的.液晶态一节中课本上对著名的芳纶纤维聚对苯二甲酞对苯二胺(杜邦公司的商品名为kevlar)介绍较少,在讲解中可以详细分析该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其由刚性长分子构成而且其分子链沿长度方向高度取向,并且分子间有很强的氢键作用,其强度是钢丝的5-6倍,因此由该纤维组成的织物能防止子弹的穿过,因此可用来做防弹背心。此外,该液晶态聚合物熔点在500℃以上,很难熔融加工,结晶性很强也很难溶解,杜邦公司stephaniekwolek选用复合溶剂n一甲基毗咯烷酮和少量无机盐氯化钙使其溶解,而氯化钙的作用主要是破坏分子间的氢键,从而解决了溶解问题,以上案例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液晶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而且还了解了其溶解的原理和加工的方法。作者主要从事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积累了一些有关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照片、数据与样品。在“高分子玻璃化转变、结晶、高分子的力学行为、粘弹性”等章节中列举了较多的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和体会,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多组分体系结构与性能的了解,还引发了同学对科研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高分子物理学中涉及很多聚合物和许多抽象的概念,模型、公式和曲线,学生凭空难想象也难以理解。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同时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如由于学生在大三上半学期同时学习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在高物讲解中涉及到一些聚合物学生对其结构组成还不熟悉,在制作课件时作者就充分考虑到这点在课件中给出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式,帮助学生理解聚合物结构特点。在如在讲解高分子的构型与构象、高分子的晶态结构中像单晶、球晶、串晶、球晶生长等、高分子的溶解过程、高分子粘弹性的四元件模型可通过图片、flash动画,可以让学生们能够从多角度、直观、形象、生动地进行观察,使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并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总之,高分子物理作为高分子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高分子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想学,并使其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具有一定的专业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或今后从事高分子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8 1538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