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精编5篇)
【导言】此例“新课程理念(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课程理念范文1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多元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当前,新一轮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正在探索中,根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本人以新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倡导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注入了一些新的理念。它以突出音乐审美为中心,师生互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运用全新的评价机制,根据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尝试,陈述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教育观念 教育方法以审美为核心 师生互动 以人为本 评价机制
21世纪的音乐课,应该教给孩子什么?这是受广大中小学教师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试行稿)的正式出台,以及与之相关的,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音乐教材(实验课本)的相继问世,这个问题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解答。那么我们音乐教师该如何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付诸实施呢?本人根据一个学期的实施经验得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审美为核心。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且使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展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审美水平,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一是指身体的运动,二是指思维的启动。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本音乐技能技巧的培养。一般教师满足的仅是唱歌教学的标准化、模式化,要求学生整齐统一,音调准、节奏稳、动作齐。学生经常都是一味机械地模仿,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善于自己独立去理解、去想象,学生的思维从根本上就得不到开发,能力就得不到发展,教师就看不到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潜在的本能,造成学生智力资源和创造资源的极大浪费。
转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应勇于打破以往的一些常规,把学生从根本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音乐活动中,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想象和联想,加上视觉、触觉上的活动去把握,去创造。教学中,力求以通过音乐作品的音乐美和视像美来完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如《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我抓住作品的音乐美,视像美特征,紧扣音乐主题展开教学将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情感的体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优美动人的旋律,宁静、祥和而又充满童趣的画面,再赋以教师优美的语言,一个缀满蓝色星星的摇篮挂在倒垂的柳枝上,可爱的小宝宝躺在摇篮里微笑着进入梦乡,蓝色的夜空------师生无不为这美妙的音乐展开遐想,无不为这音乐而抒情,无不为这动人的美而留连忘返,无不为这诗一般的境界而感染,由此,再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让歌曲升华和再创造。
二、从兴趣入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失”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探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取知识,技能技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学习、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
如:在学习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中,首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让他们注意到身边的各种音源,乐器,音响,音乐。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模仿,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歌曲《小青蛙找家》是一首活泼、跳跃、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教学中以游戏为主,让一名学生扮演青蛙妈妈,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小青蛙,其余的当观众看游戏,之后请他们说说小青蛙找妈妈时的心情变化,学生不难说出,由此他们自然地体会出了歌曲的演唱情感。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生硬的教学说教好多了。最重要的是体现了新课程的以人为本,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
三、 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不久前,《中国教育报》刊载了一个例子:某小学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问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这分明是个极有诗意、极脱俗的回答,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上赫然写着:“变成了水!”对此,我们不免生出无限感慨,继而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叫教育?
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语文、数学等工具学科,也经常发生在最具有创造性特点、最需要想象力的音乐学科。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音乐教学习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式的教学牢牢地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惟师是从,惟书是从,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显然,这种死记硬背、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精神,更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
因此,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学问题,而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当成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才能改变那种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具体体验的单向方式,才有可能鼓励和引导学生勇敢地说“不”——不同意老师的理解,不同意课本的解释,这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才是学生真正的理解,这才可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过程。
四、通过游戏来感知、体验、创造音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游戏中,孩子们的想象、创造性思维均比平时活跃。为此,在音乐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音乐游戏与活动,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活跃的思维环境,对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其他各种能力很有益处。如:在一年级新教材第三单元第四部分《音乐探宝》学习中,让学生想象正在奔驰的火车的声音,启发学生用体态、律动、拍手跺脚或打击乐器模拟奔驰的火车的节奏,想象这列火车由远方开来,引导学生用节奏及力度对比,来体现这一想象中的情节。然后,教师点播,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各种感觉器官的活动,充分运用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来体现火车途径各站的情况。经过处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司机、列车员、乘客等各种角色,使游戏更为形象,富有真实感。最后放手让学生试着把这列“火车”自由地开出教室,让孩子们心理得到满足,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情感也充分表达出来了,为学生在“玩”中认识、体验、创造音乐,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达到了我们新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
五、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建立全新的评价机制。
“音乐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 首先培养人。”多年以来,音乐教学中开了或以考唱歌为中心的评价制度,评价一个学生音乐成绩的好坏,看他唱歌是否走调、节奏是否稳,卷面知识是否得高分。现阶段的评价机制中,虽然又增加了表演、乐器的演奏等几项内容,但从根本上还是学生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迫使学生一切依照标准答案而不发挥创造力,在评价时,忽略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在考核学生技能技巧的同时,还增加了一项内容,通过不同形式的班级音乐会,让学生参与成绩平定。在课上,老师指导学生怎样根据自己的特点,拿出最精彩的节目参加汇报演出,课后大家分头准备: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有的请爸爸妈妈帮忙------汇报开始了,老师当观众,有多名学生主持。节目很精彩,有的是课内教的,有的是课外学的,还有的是自己编的,用各种形式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渗透了新理念。
总之,只要教师注重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加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去体验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那么今后的音乐课堂教学将会边的非常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的《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2月;
2、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儿童音乐》2000年1月、3月;
3、浙江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小学音乐教育》2000年第4期;
4、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5、朱智贤著的《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新课程理念,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新课改理念的相关认知。
新课程理念范文2
一、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来评,探讨问题情境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评课者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感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否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课时,首先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反观教师教学预设的成功与否,再先进的理念、再精致的教学流程,如果见不到学生的精彩投入,这样的课堂教学决不会是成功的课堂。由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课,对改进教师的教学大有裨益。只有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我们的教学预设才能去除浮华,回归生活与真实。
二、从学生的学习时间来评。探讨学习主体是否得到有效落实
经常听到评价某节课:“课上得确实不错,只是教师讲的时间多了些”或者是“学生活动时间多了些”。其实,一堂课教师该讲多长时间,学生该活动多长时间,应无定论。若是教师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如沐春风,那么学生多一点这样的聆听,也许要比让学生去回答那些只需动口而无需动脑的问题,去做那些表面热热闹闹却缺实质深入的讨论,更能让学生有收获。怎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其中―个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学习时间。一节课上。如果是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走秀”,学生却游离于学习之外,这样的课堂是浪费学生生命的低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时间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从根本上明确课堂要义,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最优化的整合,把时间最大化地还给学生。
三、从学生的学习实效来评,探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得到有效融入和提升
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实效,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习的质量及效果,尤其不能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考评分数,应该更多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教学活动的环境与气氛,关注教师对学习者的指导、帮助是否切实有效。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关注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关注学生是否乐于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如果我们评课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融入度,全程跟踪观测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望”“闻”“问”“切”的方式,准确把握学生融入的方式、时间和程度,追求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觉投入,笔者认为这将更加科学地判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它远比那种异口同声地回答和全班举手的参与,肯定更有效果,更实在。
四、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评。探讨是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此,我们评课要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无创新,能否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看学生学到多少,得到什么;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参与状态如何;看教师是否把学生当成课堂学习的主体,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有静思的空间与时间;看师生关系是否良好,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看教师的职能是否真正发生了变化,是否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和参与者。
当我们把评课重心转移到课堂生成时,教师就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就会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主质疑解惑、自主反馈评价,就会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课堂才会自然本真、朴实无华。可见,评课的关注点,应看教师是否从传递知识的层面转移到学生有效学习方向的层面上,是否转移到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因人施教,是否把过多的统一讲授,转变为以指导学生分组学习、讨论、统一答疑、点拨学习方法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课堂,是否转变为以适当的统一讲解与有指导的自学或自由选择条件下的探究、研讨,相结合的课堂。
五、从互动和沟通的角度来评,探讨角色是否理顺
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交流、探究的第一场所,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生成过程。评课时首先要看教学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是否形成,即是否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形成了主要矛盾和互动,教学才能真正建立在学生的需要之上,才有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成为好课的可能。其次要看上课教师是否在教学中采用合理、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否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否提倡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教师之间,听课是第一次沟通,教师之间课堂教学的形式,听课者是被动的;而评课是上课者与评课者第二次沟通,评课者力争转化老师的被动性,双方都是主动的,效果才好。因此,笔者一般在听完课之后。往往请老师说一说自己的教学意图、教后感受,并对自己的课进行自我评价等等,有时还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如某些细节的处理、某次提问的意图、某个练习的设计等。它们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教学是否达到目的、是否需要改进等等。
好的评课是建立在平等、尊重、沟通基础之上,应该是能引发教师之间的相互自己思考、相互促进,老师自己改进,既不外加、更不是强加。
新课程理念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理念
正文:
新课改是以新教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新教材传达了新课标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教材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传递知识的界限,升华为培养人。这是新课改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新理念——新的教材观。
以我区现在试行的湘版美术实验教材为例,(以下课例均出自湘版美术实验教材)我们可以看出下面几个方面的变革:
1、 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比如《寻找美丽》,教学活动是“找自己认为美丽的物品,谈自己喜爱的理由”,按旧的标准来说,这样的课根本没有“知识点”。我认为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每个人个性化的审美观。
又如《小鸟找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帮助弱者的美好情感,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提供了表现和宣泄的载体。《我的太阳》,这一课的标题就很能说明编者的意图,每个孩子心里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想象王国的太阳,他们在绘画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对自己个性审美和想象的肯定与自信。
2、 课程。
新教材的课程内容“体验”味很浓,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
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强调老师、学生、环境,材料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会飞的娃娃》,利用塑料袋来做玩具,这种自己创造乐趣的艺术体验会给学生留下历久弥新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启蒙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寻找美丽》,促使学生在身边、家里、社会中寻找美丽,体验环境中蕴涵的艺术美,感受生活;还有《童年的手印》,当学生的手触摸到凉凉的泥,随意地揉、搓、压、印,边做边与老师同学交流时,学生的心情真可以说是“心花怒放”,在实践中体验快乐,建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上述理念,为了更好的与新教材同行,教师首先应该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满足于把知识和技能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健康、快乐、有完善人格的人。一堂好的课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什么,还应千方百计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突出学生的情商发展,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反复大声询问学生:心情怎么样?开不开心?这样的教学行为可以大力提倡,让课堂有浓郁的“人情味”。
其次,教师要艺术性控制自己“启”和“引”的度。整个教学过程当然是要老师控制的,问题是,陈旧的课堂教学秩序被老师严密设计好了,学生任何打破这个流水线的行为都是扰乱课堂。课堂上应该有情感的投入和体验,有探索研究的氛围,有学生惊喜、疑惑、苦思、雀跃等心理活动进行,教学的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共存的综合体。
此外,教师必须创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互动和会话,就是体验。单向的授——受方式应该被我们教师坚决淘汰。
要大胆、创新地“用新教材教”,而不仅仅限于“教新教材”。
新课改带来的第二个新理念是新的学习观。
具体地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比如背诵、练习等,这些行为方式只是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才叫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被写进了《纲要》中——“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习方式之所以要改革,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学生从课堂上应该能学到怎样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生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谈的比较多的主要有:
探究性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的标志就是问题。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或生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一般在知识性技能性训练任务较多的课上用的频繁,例如在〈〈变脸〉〉中,教师只需操作范品,学生自然会问自己:折纸娃娃变脸的奥秘在哪里?接着积极投入到思考和实验中去,通过自学示意图和与老师、同学合作探索的过程,不仅明白了变的秘密,还发现了变五个六个甚至更多个表情的方法在于多用几张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三个目标,即理智和情感体验(好奇、成功等体验);建构知识(了解折纸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合作)。
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个从字面上是很好理解的。在美术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经常被有意无意地运用,比如为了一个问题同桌会互相讨论,手工课进行材料共享等。但是很多老师也容易把它流于程式化,仅仅认为是分组或分队,把桌椅摆放的朝向变动一下,或是聚在一起轮流发言等。其实要使一次合作学习有效,我认为是需要组织者经过精心策划和安排的。进行某一项合作活动的动机是什么?在合作团体中是不是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这是关键。
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中学习不是老师规定的任务,也不需要老师的监视,而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对自己进行激励和监控,在学习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高效。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感到好奇,感到充满挑战性。当然,难度太高的任务也是不行的。还有很快能得到反馈、看到成果的活动也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湘版美术实验教材在编排上下足了工夫,精美的图片、妙趣横生的顺口溜、新奇的内容,都能帮助老师创设良好的情境,吸引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侧重某一种或几种交替进行。以前那种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应尽量避免和摒弃。要实行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
1、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如果连老师都是一个思想陈旧的人,还怎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呢?学生偶尔一现的灵感火花,可能都会窒息在老师的教条传授中。因此,教师切忌把学生往自己的思维定势上引,而应该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往更远更广的天地引。比如,在〈〈会飞的娃娃〉〉一课,有的学生提出做潜水艇,而老师则训到:潜水艇能飞吗?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对于教本的处理,教师也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干,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有创新意识的老师,也更能想出更好更适合学生的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2、教师要有的放矢选用合适的学习方式,不能为了追求华而不实的效果盲目乱用。此外,要注意各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力求有效。比如在探究性学习中,要确定恰当的供学生探究的问题。一节课之中,问题不宜过多、过泛、过浅、过深;问题的指向性要求比较单一,否则泛泛而探,探而无效。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而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比如有的老师在上〈〈数字变变变〉〉时,不厌其烦地让学生逐个认:这是什么字?你认不认识这个?这个呢?还有这个。。。以为多提问题就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折腾,而是通过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同时让他获得更大的学习乐趣。
3、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不可代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使参与的面更宽;参与的程度更高。
第三个新理念:新的评价观
考试一直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本来考试作为检验、筛选、强化记忆的途径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以接受知识为教学目标,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下,考试就成了一种桎梏和枷锁,成了学生学习的沉重包袱。成绩好就是优等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劣等生。考试就是拿学业性的因素来片面评定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显然有失公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变了,教材功能变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变了,与此紧密相连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变革。
比如湘版美术实验教材在配套的作业袋里放进了一张新颖的评价表,在这张评价表中,对学生能力水平高低的评价不再是在作业本上打一个笼统的、略微抽象的等级来表述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并入了评价的范畴,评价的主体由老师变成了家长、老师、学生多主体的评价等。此外,评价内容还加入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评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形式下评价模式生成了几个特点:
注重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评价不是根据成绩来给学生下定义、分类别,而是注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通过评价指引学生更好的发展。
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因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涵盖多方面的,评价要全面、科学。
评价的方式更加民主,也有更大的灵活性,老师可以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和奖惩。方式多样化。
在操作新的评价模式时,必然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教师要注意的是:
首先,要有民主的思想。如果教师还是抱着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和审判者的态度,拿评价的结果去给学生排队划类,那么评价不过是一场换了名字的考试。家长、同学的评价也是全面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教师不能惟我独尊,从而削弱评价的科学性和积极性。要时时处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和爱护。
其次,要有恒心。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细微变化,及时作出反馈,帮助学生不断进步。这样的活动是需要教师极大的恒心和耐心的。象有的学校采用给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或称成长档案)的方法来分析学生发展过程,就要求教师持之以恒,用高度的责任感和善于发现新事物的激情来完成。
再者,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发掘新的评价方式。比如,利用每周两次的作业批改,就学生本节课的情况在作业后写评语,可以及时让学生看到评价;又如,改变以一张作业的印象为尺的情况,分色彩卡、写生卡、手工卡、想象卡、学具卡等,分散评价的选项。
新课程理念范文4
一、课改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课改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时代要求我们以新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教育效益,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
二、对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内容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的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
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课文编写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要不断强化教育理论以及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使自己能充分的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四、对师生地位变化的反思
课改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进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讲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五、基础教育课程是否能更加顺利和深入地进行下去,教师是关键
广大教师对新课程必须有一个理解熟悉到创造性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教师学习和研修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支持新课改,而且还要积极参与,要认识课程改革进程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长期探索、长期实践的思想准备。要胸怀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开拓进取。
新课程理念范文5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物理 教学 兴趣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冲击着我们的教学,这对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同时还要抓住初中学生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欲望,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新课改的方向,改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而更有效的组织教学,努力适应并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一、注重新课引入,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物理是初中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学科,学生对其往往有一种新鲜感,从而表现出对该学科的极大兴趣,但这种兴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若不及时深化,那么学生对物理这么学科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就会是短暂的。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正如牛顿对苹果落地的好奇,成就它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霍金对宇宙的好奇,成就它提出黑洞理论,写出《时间简史》的巨著;阿基米德对浮力的好奇,发现了浮力定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新课的引入这一环节,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温故引入法、质疑引入法、实验引入法、故事引入法等等。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新奇的事物,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其与新课教学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气压强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变一个小魔术。首先将一个侧面与下部各开了一个小孔的可乐瓶,放入水槽中,装满水后盖紧瓶盖,然后用手悄悄地堵住上面的小孔,再从水槽中将可乐瓶提起,水就不会流出来。然后教师请一名学生上来帮忙提一下,由于学生没有发现教师悄悄用手指堵了侧面的小孔,当他提起可乐瓶时,水自然就从小孔中流了出来,这时教师立刻反问学生:你怎么把我的瓶子弄破了,快给我!教师接过瓶子,再次用手指悄悄堵上侧面的小孔,水又不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学生立刻情绪高涨。由这样一个趣味小实验顺利的引入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并充分的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二、强化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提问艺术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而疑解于问。”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促使其积极思考,还能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多个侧面来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努力让问题进课堂、进头脑,从而发扬民主教学,真正实现物理课堂的创新型教育,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提问要有目的性。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一定要把握问题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具有针对性。只有提的问题目标明确、具体,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授《压力与压强》一节的内容时,在讲完压力引入压强之前,如果提问:“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有的学生则会回答:“与力的大小有关”,有的则会答:“与物体的受力面积有关”,还有的会回答:“与力的方向有关”。显然,这一提问目标不够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如果将提问改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两个因素有关?”这样的提问则目的明确,又抓住了关键,将有助于推动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
其次,提问要重点突出。突出重点,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方面,在学生思维的转折点进行提问不仅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例如,在教“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进行设问:“假若一个正方体盒子浸没在水里,它每一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其中前与后、左与右的侧面受到的压力分别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相互平衡,为什么这个盒子还受到浮力?”这样,教师就把问题突出的聚焦在引导学生分析盒子上、下两表面所受的压力的分析上。
最后,要注重启发学生发问。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需要学生站在新的角度去思考旧的问题,这无疑需要学生具有独特的思维视角,以及创造性的想象力。提问是学习另一个层面,学生只有多思考,对知识的感受性才越敏锐,才能打破常规、以小见大,从而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突破思维定势,从而提出创新性问题。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理论无不是通过反复观察、实验、分析、再实验,如此往复的实践中得到的。同时,物理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改变过去在教学中对于实验部分教师讲的多、做的多的状况,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去观察实验现象、去质疑、去提问、去猜想、去总结规律,用亲身的实践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这样学生在实验探索中既增强了动手能力,拓宽了思路,还能从中体会物理思想,从中学会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
比如在《串、并联电路》一节教学过程中,为了研究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如图1所示)串联与并联电路图,然后请同学来连接实物电路,并让同学们思考:
(1)在串联电路中把其中一个小灯泡拧下来再装上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2)在并联电路中把其中一个小灯泡拧下来再装上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3)在串联电路中再串联一个小灯泡,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4)在并联电路中再并联一个小灯泡,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同学们带着问题相互讨论,思维十分活跃。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结论,教师可以请同学上去演示实验,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确定结论的正确与否,从而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又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时,待学生研究完成了凸透镜成像的五种情况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的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当蜡烛火焰透过凸透镜后,光屏上接收到了倒立的实像时,如果用纸片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那么光屏上的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一问题极大的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纷纷进行猜测,有的认为像的下半部分将消失,有的认为整个像都会消失。与此同时,学生都迫不及待的动手实验,一探究竟。结果发现,屏幕上的像的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而只是亮度变暗了。这样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印象十分深刻,同时他们还会刨根问底,追问其中的缘由。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又可以把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的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角色,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找回“自我”。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探究,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与客观事实出发,勇于探索、创新。与此同时,教师应致力于优化物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强知识的渗透,从而使学生从“学会”物理提升到“会学”物理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贾元宾。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2)
下一篇:参加运动会作文(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