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范文总结【优秀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数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范文总结【优秀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数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总结【第一篇】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现状与分析。
通过近三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读、听、思、说、记、写、纠、用,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诸多学生不会阅读数学课本内容,总以为阅读课本就是看结论,呆读硬背,不仅没读懂读透,而且应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都较差,严重制约了自学能力的发展。
2.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老师讲课的重要作用,听课时抓不着重点,导致顾此失彼,精力分散,听课效率下降,效果极其底下。
3.学生思考问题常常受思维定势的干扰和影响,不善于分析转化和进一步思考,其思路狭窄、滞后,甚至受阻,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学习。
4.口头表达能力差。主要表现在解题时会却无法表达。回答老师提问时,口头表达的内容不精炼,不生动,欠准确,或答非所问。
5.识记知识多是机械记忆,理解记忆少,满足于记住结论,而不立足于去理解、概括、联想,导致认知网络不能完整建立。
6.书写格式混乱,条理不清楚,作图不规范,缺乏应有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尤其是几何问题更为突出。
7.学生在作业或测试后,对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找不出错误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
8.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机械的,重知识结论,轻知识发生的过程及来源,导致不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应用能力差。
二、指导学生数学学习学法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教师又如何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读、听、思、说、记、写、纠、用”的能力。
1.重课本内容读的指导。
南宋朱熹说过:“幼时读书,背至滚瓜烂熟,不甚了了,成年逐渐感悟,回思意味深长。”这表明一个人学习,读和悟,读是第一位的。因此要认真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从课本的各个方面去去深入理解内容。一是读标题,要求学生细细体会标题,能提纲挈领地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二是读例题,在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例题,并初步理解解题方法;三是读插图,它们可使学生更形象、具体、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内容;四是读算式,按算式各部分的原理读,按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读,这样可以弄清算式的概念和意义;五是读结语,要求学生对结语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以便准确地把握。
同时读书时要抓好三点:一是粗读,即边读边圈、点、勾、画,大体弄懂教材内容,对理解有困难的地方作记号;二是精读,即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细嚼课文,把握重要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及方法;三是研读,即当每一章节内容学完后,整理学过的知识,弄清体系,小结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
2.抓教学过程听的指导。
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先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激活原有的认识结构,打开“听门”,专心听讲。其次,要指导学生会听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一是注意听教师每一节课开始所讲的教学内容、重点和学习要求;二是注意听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关键读粉的提示和处理;三是注意听教师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四是注意听教师每一节课的小结和对某些较难习题及例题的提示等。
3.注重激启学生说的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启发学生说呢?第一,启发学生说思路,说思维过程。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个问题,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相互说,教师学生共同说……等等。通过说,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第二,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培养学生写的指导。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做学习笔记;指导学生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指导熟练掌握数学常用书写格式,指导他们学会作图,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5.严格学生纠错的指导。
(1)设置“陷阱”,诱使学生得出错误。
有的放矢地选一些颇具迷惑性的题目,在易错的节骨眼上设“陷阱”,先诱使学生陷入歧途,制造思维冲突,再引导学生在自查自理中挣扎出来,达到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知识的目的。
(2)适时恰当引入错例,引导学生独立评析错误。
对于例题的错误解法由学生独立地对错误进行评析和判断,引导学生独立寻找错误加以分析,让其自己进行矫正。
(3)强调学生用知识意识的指导。
所谓数学应用就是人们在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碰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时,会想到用数学方法解决它。如何指导及培养呢?一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量,记住一些常用数量;二是注意用实际问题引发数学新知识,并及时用新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三是要告诉学生,数学图形是思考的工具。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和直观思维能力;四是安排一定的室外数学实习,让学生去讨论实际的数学问题;五是收集一些报刊或书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六是鼓励学生发现和修改课本或学习资料中不合实际的问题。
总之,学法指导必须与新课程实施同步,应从初一年级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协调发展。教师应善于研究学生学法的现状并加以分析,研究数学方法与学生指导策略,指导有序,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形成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有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新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
数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总结【第二篇】
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下面是本站网友为大家分享的“数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范文总结【优秀10篇】”,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教育工作者以这一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认可和青睐,并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起来.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合作探究知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识、合作探究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机器转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教师通过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由教学的操作者转变成了教学的指导者、评价者,由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挚友.师生角色的这种良性转变在没有新课程标准指导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
2.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实现了师生的角色转变,新的角色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上老师单向传授知识,缺乏师生互动的情形被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和谐的氛围下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学习、交流、合作探究的互动情形所取代.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师生互动也就得以实现.
3.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三维目标的要求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并进而发展他们的个人情感,促进初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教师就应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业务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原则与策略。
1.按照三维目标精心设计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按照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和指导.可以这么说,如果三维目标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实施或体现,那么新课程标准也就不能在教学过程得到实施或体现.因此,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主动的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切实做到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发展情感,这样,新课程标准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切实的推行.
2.在教学中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高度融合。
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的高度融合是初中数学学科的学科特征,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灵魂.初中数学学科的这种特征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度契合.因此,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高度融合来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3.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初中课堂教学中.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初中数学复杂、抽象的学科特征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正好可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于推动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推广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后,能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作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探索上少走弯路.学生通过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掌握知识后会大大增强自信心,会产生深入探究的动力,学习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为了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他们会主动与教师和同学探讨.这样,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就能得到实施.如,提醒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笔者解决了心中存在了许久的疑惑,进一步理清了初中数学的具体思路,认识到了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原则与策略.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应积极探究和总结经验,新课改目标就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实施,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学期开始,我们学校又开始了学习新课标的活动,借此机会,我捧起了11板的《数学新课程标准》。而这次的学习,使我有了新的收获,也让我对以往的教学有了很深的反思。
反思以往的教学,总是以让学生听明白、会做题为目的,对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总是退而求其次的,也是很少顾及的。现在来看,原来的想法只是止步于原来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但新的课程标准,把以前的“双基”改为了“四基”。目标明确要求“数学课程要使学生充分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才发现,一个数学老师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做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对待以后的人生之路,而这些,在以前的教学中是被我忽略的。
反思以往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是在潜意识中把他们分为好、中、差或者是优秀、合格、不合格,这也就是只注重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教学”。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学生享受学习过程,乐于探究,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重拾信心,这样才会使优生更优,减少学困生的发生。因此,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也是我今后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其实,学习新课标,反思很多。教学的路上,任重而道远。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想,我会认真改进自己的教学,真正做到数学课堂上不仅教师,更要育人!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更加明确了教学的主攻方向,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转变。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数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总结【第三篇】
今年某月我参加了在瑞景中学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某年版)活动。通过专家的解读,让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某年版》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本次的学习,本人有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课标的实施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学习平台,对于已和课程改革一起走过十年的我,更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总结【第四篇】
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这次新课程培训中学习了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1.怎样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
5.高中新课程中可选的内容的分析和思考.
新时代的需要。下面就这两天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新课改需要有新思想。
整体的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是我。
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培训专题报告很精彩。
自己“研”的突破点。我们一定要心里永远装着学生,以学生为主题设计方案,为培养高素质的数学人才而努力。
数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总结【第五篇】
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带来了“学习方式的革命”,它使我们在重新认识幼儿、认识课程、认识教师等方面,赋予了新的思考。
活动的主体。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幼儿不再是原有的被动接受试学习,而是探索体验试学习。幼儿围绕一个主题(可以是老师预设,可以是幼儿生成),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的现象和事物,并自由地表达与表现,教师只需要适时、适宜、适度地予以支持、引导。
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该关注幼儿的多元化智能的表现,关注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的状况。我们要充分注意每一种活动的综合的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动间的互动与渗透。要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善于观察、分析、解读幼儿的行为;善于提升、整合幼儿的经验,为幼儿的探索创设环境、提供材料,为幼儿发展提出挑战;积极的调整预设计划,回应幼儿生成的活动;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保证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到我们农村幼儿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农村家庭的家长对幼儿园孩子学习的不够重视,使我们的利用家长资源方面碰到了许多困难,所以我们又必须以其他方式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农村孩子在生活经验方面比较狭窄,我们更是需要利用各种途径来丰富孩子的经验,结合孩子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活动目标、活动方式,挖掘孩子的各种潜能,达到发展孩子多元化智能的目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立足实际,敢于实践,肯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数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总结【第六篇】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中学习。因为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
数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总结【第七篇】
近年来,中国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国情的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受其影响,体会到了新课程理念带给教育的积极变化。下面,我将分享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体会和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缺乏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而新课程理念则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思辨和合作。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多样化的实践体验,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成绩显著提高。
其次,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传统教育以考试为导向,学生仅仅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缺乏持续的学习动力。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不仅在学校取得了好成绩,而且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解决,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再次,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往的教育过程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吸收,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制学习、课外拓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我的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调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和思考,成为了问题解决者和创新者。
最后,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多样性,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却无法将其灵活应用。而新课程理念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跨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培养。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创造性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总之,新课程理念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维方式。作为一名教师,我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通过实践和改进,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程理念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看到了学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获得的全面发展。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和培养。
数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总结【第八篇】
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学为主的新局面。各班数学实验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和深入研究,立足课堂,积极实践,一年来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更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各年级数学课堂上,基本消除了灌输式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学更面向全体,教师经常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学习形式多了,思维训练多了,发言交流多了,课堂正在向学生的主动学习不断发展。
2、注重了教学情景的设计。新教材较重视问题情景和过程呈现的设置,教师注意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备课中突出情景和过程的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吸引力,教学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
3、更注重了动手实践的探索。在课改中,全组教师对数学实验已形成共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增加动手实践机会,通过“操作探索归纳”的形式,让学生“做数学”、“做中学”,特别是在课题学习领域,更加注重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4、更注重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正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下逐步落实,课堂上,教师经常较多地采用启发式讲解、探究式讨论、多样化训练等方式。尝试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模式与新课程有了更好的结合。
5、更注重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新课程倡导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实物投影仪已成了学校教学常用的手段,一年来,有90%的教师已在多媒体教室上过课,不少教师还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为提高教学实效,广大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各种教具学具,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效率。
二、课改使教师获得了更好的专业发展机会。
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作为首批进入课改的数学教师,在深入的实践与研究中,较快地适应了新课程,业务素质得到较快的提高。
1、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广大实验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研究方向,立足本校,着眼课堂,积极探索教学改进的途径。在许多学校的七年级备课组活动中,形成了分工协作集体备课、教师每周撰写教学反思的制度。在学校教研的基础上,定期进行县级研讨活动,通过教学观摩、互动式研究交流,初步形成了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的共识,即要从教学任务和学习需求的实际出发,远离机械接受的识记型教学方法,多用解释型、选取适当内容尝试探究型的教学方法。
2、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学校数学本着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服务的原则,开设了新课程专栏,组织骨干教师,为实验教师提供所需的教案设计、课件和试卷等教学资源和教研信息。课改以来,教师的网络教研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主动收集网上资源,经整合后运用于教学与研究。网络教研得到了关注和欢迎。
三、课改促进了数学教研组的建设。
1、校本教研得到了加强。全组数学教师通过教学观摩和经验介绍,形成了加强数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共识,明确了工作要求。课改以来,备课活动的实效性明显提高,教师之间交流的教研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加强。
2、数学教师的课改意识得到了加强。七年级数学课改的氛围,带动了全体数学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的自觉性,许多教师主动到七年级进行开课,深入研究新教材。广大教师都自觉地将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和中考复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为新七年级实施新课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四、实验的教学效果分析。
一年的课改,在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良好的开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用学生的话说,即“课堂活了,学习活动多样化了,比以前更喜欢上数学课了”。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各校学生的共同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初见成效。
五、问题及思考。
1、教师素质的提高问题。无论是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和还是实施策略的操作,都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及综合素质,如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的意识和能力、课件设计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运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及人文素养等。部分教师从困惑到逐渐适应,少数教师还不很适应,学校教师之间还不很平衡。因此,培训学习和深入研讨交流必须进一步加强。
2、教学方法问题。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简单化,缺少灵活性多样化,创新意识不强;一些教师只注意形式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形无实;新课程课堂教学得不到有效的改良,教师的学习引领作用得不到更好的发挥。
3、课程资源问题。新课程倡导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但受各种条件限制,许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仍然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影响课程实施水平。
4、课时及学业负担问题。许多教师及家长忧于考试评价,仍过多地为学生布置重复性的习题。期望新课程考试评价的改革着眼于数学素养的发展,并能有效地减轻学业负担。同时,实验教材要不断改进,结构要更合理,容量要适当。
数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总结【第九篇】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
2.重结果,轻过程数学。
3.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
4.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
1.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数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总结【第十篇】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贴近实际,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了,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如教学计算23-7时,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我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各种口算:10-7=3 13+3=16,13-7=6 10+6=16;还有的同学用做减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他说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他说算理,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说得多好呀!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多方面的实验,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走出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题材,编制成有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了统计图后,突如其来的“非典”,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便布置了“非典中的数学问题”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每天关注我市的“非典”疫情,将收集来的数据绘制成太原市“非典”疫情统计图,把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复课后作业汇报时:一张张颜色鲜明、画图规范的不同形状的统计图让人惊喜,一份份融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题研究报告更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提出了切断传染链的有效措施;有的指出了我市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有的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等十大恶习;有的就日本为什么没有发现“非典”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发出了“告别陋习、增强体质”的倡议;还有的看到医护人员为了病人忘了危险,穿着多层防护服忘我工作,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决定长大后当科学家、当医生。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从中还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一些时事信息,增长见识,让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从小有获取新闻信息的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上一篇:党课讲课稿主动作为(优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