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作会议集范例【精编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水利工作会议集范例【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水利工作会议集范文【第一篇】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年度表彰、工作部署会,更是一次安排任务、全面掀起今冬明春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动员会。会议表彰了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乡做了典型发言,***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代表县政府与各乡镇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并提出了今冬明春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和工作要求。希望各乡镇认真组织,抓好落实,迅速掀起冬修水利的高-潮。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在提高认识中进一步增强责任感
一些干部群众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够强;少数工程质量不高,桥涵配套不完善;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农民群众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片面依赖国家投入,依赖政府实施的状况在一些地方还存在。
我县是农业大县,要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问题,水利必须先行,这既是我们打造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的基本要求,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政府的要求上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利时机,全力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为全县农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要在明确任务中准确把握工作重点
今冬明春的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和瑞玲局长已做强调,我就不在重复,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要注重把握重点、破解难题、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家的兴奋点都引导到这方面来,教育和鼓励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全县营造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赶超的生动局面。
二要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县政府继续安排20万元资金,对水利兴修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并按照要求,利用产粮、产油大县补贴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每亩投入不少于50元。同时,整合财政、国土、发改、扶贫等部门的项目资金,重点用于低洼易涝农田治理。充分利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引导群众投资筹劳开展水利兴修。在此基础上,各乡镇要按照“谁投入、谁所有”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经营管理权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钩。今年的考核评比将对农田水利规划三年的完成情况进行总体考核,兑现奖励。
三、在加快推进中注重统筹兼顾
现在,距年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正是全面完成“十一五”和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关键时期,各乡镇、各部门要在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统筹抓好当前农业农村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要继续抓好抗旱保苗工作。*月份以来, 我县持续干旱无雨,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全县上下要把抗旱保苗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精心调度水源,积极发动群众,抗旱保苗。
二要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目前已进入冬令时节。有关部门和乡镇要深入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妥善安排好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等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确保不出问题。
三要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当前已进入动物疫病高发期。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克服麻痹松懈情绪和侥幸心理,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制、疫情报告制度,确保12月上旬全面完成冬季集中免疫任务。
四要精心组织好植树造林工作。今冬明春林业工作
总体目标是完成成片造林万亩,其中长防林工程5000亩。各乡镇要紧密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实施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完成新建农田林网10万亩。
五要全面完成今年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要抓住有利天气,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牢牢抓住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土地整治突破口,全面启动新农村社区建设。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的基础上,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和资金,高标准建设新型社区,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同志们,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强化措施,迅速行动,扎扎实实做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当前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县政府确定的任务,为***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志们:
做了具体安排部署,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夺取粮食丰收的根本举措,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推动“四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马了一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与其他兄弟县区还有不小差距,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灌溉设施失修老化,灌区渠系配套不完善。由于灌溉设施失修老化,灌区渠系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灌溉水利用率低下,灌溉区域分布不均,灌溉面积逐年下降,全县水浇地实际有效灌溉面积已经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14万亩减少到2015年的12万亩左右。
二是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还有一定差距。、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把该项工程纳入到2011年县政府十件实事之一,但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源减少、水污染和饮水管道损坏等原因,仍有部分偏远农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全面解决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是供水保障能力不足。即将投产的多晶硅一期工程年需水量就达到1500万立方米,随着新上项目的开工投产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县缺水量将达到6000万立方米,到2020年缺水量将达到1亿立方米。
四是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水平落后,缺乏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形成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没有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造成水资源浪费、水体污染、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二、大力实施水利骨干程
今冬明春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家、省、市关于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突出“兴水战略”和“改善民生”两大主题,抓好“农田水利灌溉、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保障饮水安全、土地开发整理、水保生态治理、核桃经济林建设、设施蔬菜和保护性耕作及秸秆还田”十大工程,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大范围动员社会力量,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我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全面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项工作的实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动员会之后,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按照这次会议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建指挥机构,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农建工程,广泛发动,全力实施,迅速掀起农建新高-潮。在全县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协同抓,全县上下齐上阵、奋力攻坚干农建的良好局面,确保农建整体工程的扎实推进。
(二)齐心协力,合力攻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哪一级党委、政府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级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各乡镇、各职能部门既要分工负责、主动工作,又要强化沟通、主动协调,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树立大局意识,不准推诿扯皮,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共同谋求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在全县上下真正形成不分一线二线、不分前台后台,齐心协力搞农建、和衷共济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今冬明春农建高效推进。
门的支持,请他们对水利工程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监管,严防出现工程建起来,问题冒出来,干部倒下来的'现象。
在大兴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要统筹做好各项水利工作。
一是做好冬春抗旱工作。要着力防范今冬可能出现的秋冬及冬春连旱,做好冬浇工作。
二是做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要按照水利普查工作的总体要求,扎实做好水利普查对象清查、台账建设和数据获取等各项工作,及早谋划明年填表上报和普查成果发布,确保我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三是做好水务体制改革。以山西大水网建设为机遇,加快水务体制改革步伐,整合行政职能、理顺职责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同志们,我县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十分具体,责
任也很明确,各位应该重新认识当前水利工作,正在由单一服务农业生产向综合服务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生态旅游转变,在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紧紧抓住中央高度关心和重视水利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工程部署,作为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实施。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刚才,剑明同志总结了全市2015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并安排部署了2015年度的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增强紧迫感。今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中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系列政策措施,都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出了重大安排部署。我市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水平还较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村沼气建设等指标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此,我们要抓住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极好机遇,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迅速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尽快掀起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
二、切实加大投入。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政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上的要求,逐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倾斜:一是支持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江河防汛工程、灌区渠系配套和节水工程建设。二是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重点以农业综合开发、“金土地”工程、以工代赈、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竹产业基地等项目为载体。三是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切实解决好农业产销交通和农民出行难。四是支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
三、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各区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围绕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国家、省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特别是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项目。要结合实际,精心挑选一批效益高、前景好、影响长远的项目,加大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投资,加快上马我们急需建设、但仅凭自身财力又无法完成的重大项目。
标准,力求全面、公开、公平、公正,最大限度的发挥奖补资金的带动作用。各区县政府要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制定相关奖补政策,充分发挥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吸纳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级农建办要充分发挥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协调作用,整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改田改土、农村能源建设、“金土地”工程、交通通达通畅工程等项目资金,广泛调动农民群众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最好能“打捆”进行整体打造和连片开发。农村基层组织要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组织和引导群众,加大农村便民道、山池、水窖、农村沼气等户办工程和小型渠系建设。
五、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2015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非常繁重,要在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水利、农田、道路交通和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建设着重抓好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整治、抗旱水源工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田建设要以自然灾害损毁农田修复重建为重点,认真抓好标准粮田和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道路交通建设要切实抓好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生态建设要按照“坚持生态优先,加快产业发展”的思路,继续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继续抓好农村沼气新建和震损修复工作。
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增加救灾和扶贫救济投入,帮助农村困难群众发展生产,解决好灾区群众口粮、住所和冬季取暖等问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在这“满园花菊郁金黄”( 白居易诗句)的日子里,全市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在我县隆重召开了。在此,我谨代表中共馆陶、馆陶县人民政府,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馆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产业依靠引进先进品种、先进装备提高经济效益的样板园;四个粮食高产、品种展示、循环经济示范园基本建成,成为全县现代农业的窗口,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三个林果种植园区已建成,带动全县新增果树面积2000亩。二是农田水利建设与县城建设相结合。重点抓了卫西干渠治理改造和滨河公园建设工程。坚持“水景+绿化”的原则,总投资2460万元,整治卫西干渠1700米,打造了卫西干渠景观带。按照“秀木林荫、水绿相融、独具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总投资3200万元建设了占地163亩的滨河公园,公园集休闲、健身、观光于一体的开放型景观公园,与卫西干渠景观带融为一体,形成了水绿相融的生态长廊,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三是农田水利建设与民生工作相结合。重点抓了集中供水安全饮水工程。投资3048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新建寿山寺、芦里、北榆林3处集中供水站,圆满完成规划的12处集中供水站建设任务,铺设安装供水主管道万米,解决了83个村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这次全市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的召开,必将对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新起点,扎扎实实地把各位领导的讲话精神领会好、贯彻好,虚心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区的先进经验,努力推进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市农村经济做大做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祝全市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水利工作会议集范文【第二篇】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xx年的工作,交流工作经验,研究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今后阶段水利发展,安排部署20xx年水利工作。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我省水利工作在“”开局之年成绩显著。
20xx年,是实施“”发展规划的第一年。一年来,全省水利系统认真贯彻党的xx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中原建设和实现中原崛起的总体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推进水利改革,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坚持兴利除害相结合,完成了各项防汛抗旱任务。进一步完善落实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修订完善了防洪预案和抗旱预案,提前做好了防汛抗旱的各项准备工作。20xx年1月至6月中旬、9月底至11月底,全省降水量偏少,出现了大面积、长时间的旱情。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部门积极行动,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投入抗旱斗争,全省累计投入各类资金亿元,抗旱浇地5804千公顷次,挽回粮食损失433万吨,挽回经济作物损失亿元,为我省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20xx年,全省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31亿元,创历史新高。各重点建设项目单位按照年初签订的责任目标,切实加强建设管理,精心组织,文明施工,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燕山水库提前一年实现了截流,白龟山、白沙、陆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了竣工验收,临淮岗淹没影响处理工程通过了初步验收。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安阳段顺利开工。
水利规划和重点工程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修改完善了省水利发展“”规划和一大批水利专项规划,河口村水库项目建议书已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尽快解决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省委、省政府去年筹措资金亿元,计划解决150万农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并列为省委、省政府公开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饮水安全工程分两批实施,第一批工程解决了万人的饮水安全,第二批工程解决了万人的饮水安全。郑州、焦作、济源三市还按照省里统一部署,自筹资金解决万人的饮水安全。全年共解决了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四)农村水利工作稳步推进。继续加强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技术改造和节水示范项目建设,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力度加大,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2万亩。继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新建成淤地坝135座。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计划进展顺利,全年新增水电装机4000千瓦,发电量8亿千瓦时,成为农村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水政水资源工作出现新气象。《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经省人大审议正式颁布实施,我省依法治水进入新的阶段。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继续推进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工作,全省水资源费征收额达亿元(不包括自来水公司征收额),完成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3亿元的基金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水政监察、水事纠纷调处等工作。
(六)移民安置工作扎实推进。完成了南水北调安阳段、燕山水库一期、西霞院水库移民工作任务,为工程顺利建设创造了条件。认真贯彻移民工作条例和国家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有关政策,开展了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核定登记工作,全年解决移民温饱万人。
(七)水利改革继续推进。一是按照“两定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水管体制改革方案,向省政府呈报了工作意见。二是郑州、漯河等市所属水管单位已经完成了单位性质和人员编制核定工作,管理经费已经纳入预算管理,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三是启动并完成了省水科院体制改革,省水利勘测总队的改革工作也在向前推进。四是对省人民胜利渠灌区农业水价、陆浑水库发电用水价格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五是积极推进水利科技创新,提高水利建设管理水平。
(八)干部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我们按照干部任用管理条例规定,对厅机关处室负责人进行了轮岗交流,公选提拔了一批副处级干部,并全面进行了集中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同时加强了机关基础设施建设,省防汛指挥中心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厅家属院、厅南院旧房改造和厅办公区地下停车场建设正式启动。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离退休老干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省防洪除涝体系不完善、标准偏低;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灌溉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移民问题突出;水利体制和机制创新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中原提供水利保障。
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根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先后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中原的目标,为新时期水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省是个水利需求大省与水资源贫乏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矛盾的变化,水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础性资源,已不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命脉,贯彻科学发展观不仅关乎水利事业的自身发展,而且关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前,我省水利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省各级水利部门要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水利发展思路,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中原提供保障。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水利发展思路。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水利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在我省水利事业发展与治水思路调整中贯彻执行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中原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合理配置水利公共资源,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既要重点解决“三农”问题,搞好农村水利各项工作,又要全面考虑城乡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一体化建设管理;既要加强资源水利工作,又要加快水利工程体系建设,把工程体系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加快水网体系建设,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调好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当前阶段着重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古今中外历史反复证明,人类对水的伤害越大,水反作用于人类的破坏力也越大。必须牢固树立人与水和谐相处的理念,协调好人水的关系。既要控制洪水又要给洪水以出路,既要治理水土流失又要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既要开发利用水资源又要维护水生态平衡,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是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省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要通过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要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纠正先破坏、后修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做法,从只重开发利用水资源,转变为合理开发,注重节约保护,善待环境,善待水资源。
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水资源是人类基本的生存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水利、开发利用水资源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在应对各种水旱灾害和各种突发性事件中,要切实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解决关系人民根本利益的水问题作为优先领域,确保水安全,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四是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水利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要统筹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相协调。要统筹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外延与内涵、重点与一般、长远与当前、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防洪抗旱并举,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开发保护统一,全面推进水利建设。要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在首先确保生活用水的同时,合理规划其他方面的需要。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水利工作重点。
党的xx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八届二次全会确立了建设和谐中原的目标任务。建设和谐中原,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现在水利工作上,必须首先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统筹做好各项水利工作。当前,在水利工作上要着力抓好四件大事:
一是着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已建成各类水库两千多座,但目前有800多座带病运行,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必须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建设的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尽快消除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稳定的环境。
二是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保障饮水安全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是建设新农村、推进和谐中原建设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出用20xx年的时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我省目前还有20xx多万农民群众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任务非常艰巨。全省水利部门要把保障饮水安全、高质量完成各项规划和建设任务作为当前阶段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
三是大力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我省已建成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灌区243处,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省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产权、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合理的水价机制没有形成,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我们要针对灌区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粮食稳定高产。
四是认真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当前,我省有相当一部分水库移民生活贫因,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去年,国务院修订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省政府制订下发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意见,提高了移民前期补偿补助标准,加大了移民后期扶持力度。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水库移民工作的重要部署,切实做好水库移民的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充分考虑移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好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使移民能够迁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三、突出重点,扎实做好20xx年水利工作。
20xx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中原建设的重要一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认真做好各项水利工作,千方百计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实现中原崛起,推进和谐中原建设提供水利保障。
(一)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各级水利部门要把防汛抗旱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从思想、组织、措施、行动各方面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及早解决存在的隐患问题,切实做好防汛抗旱的各项准备,有汛防汛,有旱抗旱,千方百计保证主要河道、大中型水库、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防洪安全,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安全,努力保证生产及生态用水安全。要认真落实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完善防汛抗旱预案,制订突发灾害转移避险和应急供水方案,建立健全防汛抗旱保障机制。要加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构建雨情、水情、汛情、墒情监测体系,提高防汛抗旱决策指挥能力。要加强水资源调度研究,做好科学调度工作,在保证水利工程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力拦蓄雨洪资源,发挥抗旱供水效益。去年以来,我省雨雪偏少,河流来水和工程蓄水较常年偏少,要着眼于抗春旱,抓紧搞好抗旱水源建设,加固维修、清淤扩容、配套完善,提高蓄水能力,尽力满足抗旱用水需要。
(二)进一步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确保工程安全运行。今年是基本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治淮骨干工程建设目标的最后一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加强管理,大力推进,争取完成燕山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和涡河近期治理工程,完成沙颍河、小洪河、洪汝河近期治理的计划任务,打好治淮攻坚战,为顺利实现治淮目标奠定基础。要继续做好前期工作,加强沟通联系,争取沁河河口村水库批准立项并开工建设。
切实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力度。要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集中力量用两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任务。各级水利部门要把病险水库改造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保证质量、管好用好资金、改革管理体制,真正把这一人民群众多年盼望的好事办好。今年要认真做好规划和前期工作,争取薄山等列入国家第二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11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争取更多的重点小型水库列入计划盘子,尽早开工建设,发挥工程效益。
加强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定,认真落实责任,切实加强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确保用好国家资金,积极筹措资金,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严禁截留、挤占、挪用、转移建设资金。
(三)认真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要切实做好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项目管理。要坚持从长计议、可持续发展,要把水源的供水保证率作为重点,把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作为关键环节,把工程能否持续发挥效益作为目标抓好抓实,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建设与管理模式,确保工程良性运营,长期发挥效益。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20xx年要解决不少于2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任务非常艰巨。各级水利部门要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务求必胜。
(四)继续搞好农村水利工作。20xx年,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认真抓好鸭河口等17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注意把灌区末级渠系改造与骨干工程改造结合起来,实现大中小各级渠系相互配套。要加强国家级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和省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要积极推进灌区管理体制和水价机制改革,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对尚未实施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的灌区要抓紧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及早立项。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加大支持力度,广开资金渠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精神。20xx年全省计划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
继续抓好水土保持工作,稳步推进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加快淤地坝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水电事业,搞好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20xx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100座,新增水电发电能力4000千瓦。
(五)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要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完善规划,加强指导,推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等用水管水制度,推进全社会节约用水。今年要重点做好郑州、济源、开封、周口四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同时,加大水资源费征缴力度,全省争取突破4亿元。要继续深化全省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进程。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水功能区保护制度,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逐步实施纳污总量控制。进一步推进地下水保护行动,遏制地下水位下降趋势。
进一步加强水利法规建设,争取出台《河南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修订)》、《河南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河南省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大力推进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程。
(六)做好水利移民工作。要严格按照移民条例规定,切实做好各项移民工作。今年汛前要全面完成燕山水库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土地征用和移民搬迁工作。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移民扶持政策,深入细致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核实工作,彻底摸清底数,并及时发放移民扶持资金。要继续做好已建水库移民脱贫和稳定工作,20xx年解决移民温饱万人。
四、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圆满完成20xx年各项工作任务。
20xx年全省水利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和省有关会议精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扎实做好各项水利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加大筹资力度,确保工程建设需要。今年我省水利建设任务繁重,资金需要量大。除积极向中央争取外,各级水利部门要积极向政府汇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联系,探索研究筹资新机制,想方设法增加水利投入。一是要积极争取本级财政增加对水利的投入,认真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特别要重点落实中央和省下达项目的配套资金,不能因为配资不到位影响重点工程建设,更不允许出现“半拉子”工程。二是加大各项水利规费的征收力度,重点落实好《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规定的行政收费项目,抓好水资源费等规费征收工作,做到及时足额征缴。三是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吸引社会、个人和境外资本投资水利建设,促进水利事业持续发展。
(二)搞好规划和前期工作,为工程实施创造条件。规划和前期工作是水利事业长远发展和水利工程实施的基础,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修订完善好水利发展规划。当前,重点要围绕“”水利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水利部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好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完成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水利发展提供依据。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进“四件大事”的机遇,做好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技术改造规划,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大盘子。对列入规划的重点项目,积极开展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为工程上马创造条件。要继续完善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争取中线总体可研尽快批复和黄河南段初设任务的尽快完成,争取我省黄河北段全面开工建设。
(三)加强建设管理,保证工程质量。水利工程是百年大计,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各级水利部门要切实履行质量监管责任,强化对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要通过项目法人、施工、监理和政府监督等各个环节,健全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完善项目管理制度,规范工程建设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生产安全,努力做到不出重大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要全面推行水利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三项制度”,面向社会公开选取优秀的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参与水利建设,不断提高水利建设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工程稽查、执法监察、工程审计和验收管理,增加验收工作深度,提高验收工作质量,把好工程建设的最后一道关口,确保工程建成后能够发挥应有效益。
(四)深化水利改革,为水利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动力。要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体制创新,解决影响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一是继续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力争20xx年底前基本完成省市所属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任务,县(市)所属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大部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厅属企事业单位改革,适当加大改革力度,使其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三是以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用水户协会为主要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建立和完善工程运行的长效机制提供保障。四是大力推进水价改革,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对非农业用水合理调整供水水价,对农业用水实行终端水价制度,改革水费计收方式,逐步建立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体系。五是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适应水利建设与管理需要。六是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
(五)加强调查研究和科技创新,提高水利建设管理水平。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中原的要求,加强对水利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体制机制问题的政策研究和理论探讨,丰富水利工作思路,探索新形势下水利的发展方向、发展格局、组织形式、投资方式等,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吸收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提高水利管理水平。要实施科技兴水战略,结合水利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好科技项目的立项和实施,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加强成果推广转化,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电子政务等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利信息化推进水利现代化。
(六)加大督办力度,促进工作落实。督促查办是抓好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各地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等上级机关重大工作部署和全省水利工作安排,开展不同层次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对省重点工作,省厅将成立督查组,由厅领导带队,分包市县,责任到人,深入现场督导工程进度和质量,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对其他工作,也要加大督办力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搞好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落实。
(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学习贯彻党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实践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维护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切实推进水利部门的政风行风建设。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干部队伍。要加强对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强化稽查审计,做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开展和谐创建和文明创建活动,激发水利职工的热情和干劲。
同志们,做好20xx年水利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八次党代会、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为加快中原崛起、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做出新贡献!
水利工作会议集范文【第三篇】
(一)要强化责任意识。古人讲“投石冲破水中天”。我的观点认为水要比天大。暂且不说整个沧州地区缺水,就是一、两个县出现人饮困难问题,就是天大的问题。所以,水利人担负着重大的责任,要勇担责任,积极承担责任。在现在这个阶段,把水利工作解决好,让水利真正成为利民、利市的事业。
(二)要强化业务水平。我分管水利工作后的一个感觉,就是专业水利人才短缺。所以,各级水利部门组织的技术大练兵、岗位大练兵是非常必要的。必须坚持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如果我市水务部门的局长、科长都成为技术专家、成为水利事业发展的顶梁柱,沧州水利工作就是独树一帜的。
(三)要强化执行力。对水利部门来说,一个工程就是一个战场。在技术设计阶段完成之后,下阶段就要科学施工、依法管理、一丝不苟、分厘不差,这些工作环节需要的就是执行力。
(四)要强化务实的作风。“水”是最完美的,没有任何的缝隙。所以水利人更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五)要强化廉政建设。水利项目多,投资数额大。一定要科学的管理好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水利工程上,用在水利事业发展上。
同志们,我市水利工作的发展思路已经理清,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现在的关键,就是认认真真抓落实。希望全市各级水利部门和广大水利工作者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全力推进水利事业的新发展,不断开创水利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同志们:
这次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是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水利发展与改革任务十分艰巨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的要求,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努力开创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原部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专程莅临会议指导,并于今天上午先后发表重要讲话。副主席全面阐述了加强需水管理的重要意义,必须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防止水质污染为目标,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转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将水利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部长以“一部绿色交响曲”为题,生动地总结回顾了十年来水资源管理的探索、实践与成效,并对今后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期望。他们的讲话站位高、立意新,对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认真领会,并切实贯彻到水资源管理工作中。
今天上午,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才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治水兴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近年来,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系统总结我国长期治水经验和教训,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着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第一,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相继修订并颁布实施,国务院颁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水文条例等法规,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水利部颁布了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量分配暂行办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规章,各地相继出台了水法实施办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配套法规,初步建立了以水法为核心、多层次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制度框架体系。
第二,水资源配置和水权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水资源综合规划、各类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和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为标志,初步构建了我国水资源规划体系,为水资源配置奠定了规划基础。国家水权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初步编制完成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黄河水量分配指标细化到各支流。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水资源紧缺的流域实行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年度用水计划管理,宁蒙水权转换探索取得经验。国务院批复了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并授权水利部批复了大凌河水量分配方案;广东东江和江西省主要江河的水量分配方案相继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各地加大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实施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加强水资源论证管理,否决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遏制水资源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
第三,水资源调度和调控能力明显提高。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兴建,向应急供水工程已经通水;辽宁大伙房输水、引洮等区域性调水工程正在实施,哈达山、玉滩、宁夏固海十一泵站以及润滇、泽渝、兴蜀、滋黔等一批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6591亿立方米,调控能力不断增强。针对、等重要城市和地区一度出现的用水紧张局面采取了应急调水,开展了引江济太、淮河闸坝防污调度等工作。黄河连续9年不断流,黑河实行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黑河水连续6年进入东居延海,塔里木河、石羊河水量调度顺利实施;实施引江济太、引黄济淀、扎龙湿地补水,湖南、江西等一些南方地区相继开展了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为保障重点城市用水安全,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系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陆续开展了张掖、等82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近**0个省级试点,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和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用水定额,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颁布实施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制订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明显提高。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提高到;按**20xx年可比价计算,万元gdp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立方米降至**20xx年的29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低到163立方米。
第五,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完成了水功能区划,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流域管理机构和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定了水域纳污能力,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限制排污意见。强化了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统筹取水许可与入河排污口设置监督管理,完成了七大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严格新建、改建和扩大排污口的行政审批,促进了节水减排和水资源保护。编制完成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公布了两批118个全国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明确了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目标要求。在武汉、桂林等10个城市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塔里木河、黑河流域下游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全面实施。启动了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大部分省区实行地下水年度开采总量控制,苏锡常地区实现全面禁采,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杭嘉湖平原区地下水限采工作稳步推进,济南趵突泉复涌,部分超采严重地区的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
第六,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扎实推进。、等省市相继成立了水务局,全国61%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实行了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和、等地的许多城市充分发挥体制优势,积极开展城市水系整治,利用水利工程的多功能性,改善城市水生态,打造亲水人居环境,得到群众好评。、等地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在理顺价格体系、推进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地通过水务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城市防洪除涝、集中供水、排水治污、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一体化保障体系,逐步走上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了水污染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
和处置机制,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强,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确保了饮用水安全。近年来,我们成功应对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太湖、巢湖、新立城水库等蓝藻暴发事件以及汉江甲醇货轮起火爆炸等突发事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快速反应、紧急行动,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投入水利抗震救灾。面对灾区群众的饮水困难,及时制定抗震救灾应急供水保障。
工作方案。
紧急抽调专家和技术人员赶赴一线深入灾区开展供水管网抢修恢复工作强化水质监测成功解决了地震灾区万人的供水问题。
第八,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基础性、前瞻性战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水资源评价、规划、论证,水功能区划,城市水系整治等一批技术标准相继颁布实施。编制完成了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
建议书。
24个试点城市的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取得经验各地积极开展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水资源公报、地下水通报等水资源信息发布工作得到加强。
水资源管理在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遏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增长率,而用水总量实现了微增长,特别是近20xx年来,部分地区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在连续30年保持农业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近亿亩,粮食产量提高近50%。国家“”规划实施以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两项节能减排指标按年度全部完成。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扎实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重视、支持水资源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水资源管理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二、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发达国家**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达后花几十年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这不仅是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
第一,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国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我国水资源情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显示,1980—**20xx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个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更是减少了41%,北少南多的水资源格局进一步加剧。现状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亿亩左右。去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雪严重偏少,全国耕地受旱面积高峰时达到亿亩,比常年同期多亿亩,高峰期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严重的旱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xx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750亿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不少地方河流开发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地下水年均超采228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引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突出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严重影响与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因素叠加在一起,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着力改善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推行油、气、水、电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化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促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机结合,既要抓住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打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建设攻坚战;又要着眼于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发挥水利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加强水资源管理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的迫切需要。我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供水量的64%,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需要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农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较低。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对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赋予水资源管理更为艰巨的任务。近年来,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相继制定了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等区域经济发展,增产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晋陕蒙区域能源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发展规划,批准了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都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加强水资源管理作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四,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加快发展民生水利、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水资源与人的生命和健康、生活和生产、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水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应有之义。目前,全国现状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亿人,受水量及水质不安全影响的城镇人口有近1亿人,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一些地方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群众需求和利益重视不够,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的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必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保障、用水结构调整、水权分配和流转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五,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作的永恒主题,没有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现代水利;没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水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新“三定”规定明确:“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合理配置,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管理取得重大进展,但与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或部门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节约,对水资源管理重视不够;一些地区不顾水资源条件,热衷于上工程上项目,过度开发水资源;在水量与水质、供水与退水、节水与保护等关键环节,水资源管理职能交叉、关系不顺;政策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还不够完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参与机制还不够健全;水务体制改革进程与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我们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能力等方面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还存在不少差距。只有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权威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才能根本改变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低水平开发的状况,才能有效解决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才能真正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准确把握新时期水资源管理的总体要求。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着力改善民生,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建设为平台,以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为载体,以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工程规划审批等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到*年,要初步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六项目标。
——基本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水资源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较为完善,以总量控制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以取水许可制度为重点的取用水管理制度、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基本建立。
共
3
页,当前第。
2
页
1
2
3
水利工作会议集范文【第四篇】
——基本建成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年基本建成较高标准的城乡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新增供水保障能力795亿立方米,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城乡饮水水源水质状况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得到保障。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25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60%以上;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50%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以上,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地区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治理,严重超采区状况根本好转,河流生态用水基本保障,部分生态严重损坏的河流逐步修复,生态严重退化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基本建成水资源管理能力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水资源管理机构健全,规划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化和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水资源监测、计量监督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水资源调控手段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加强,水资源统计与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基本建成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防洪除涝、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的水务管理体制初步形成。部门协商合作机制更加协调,公众参与管理更加广泛。
到****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基本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节水型社会格局基本形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资源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把握好六个原则。
一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本质特征,也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切实保障饮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
二要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节约资源就是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们要认真总结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科学治水,依法管水,高效用水。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要把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水资源管理从内容上包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管理。在当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把水资源管理的重心放在合理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上,强化需水管理,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这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是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方法。要注重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功能和效益,统筹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妥善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区域间的用水需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当前发展用水与长远发展用水关系,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深化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要针对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制定水资源分区管理的政策措施:对已经达到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要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对于接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限制新增取水,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对于尚有开发潜力的地区,要在有效保护水资源、厉行节约的基础上,制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六要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变化,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对象、范围、手段、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解决日趋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加强管理科技支撑,改进管理手段措施,努力解决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逐步建立体制健全、机制合理、法制完备的现代水资源管理制度,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适应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要加快推进六个转变。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两条途径。供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供给侧的管理,提高供水能力,满足水资源需求;需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需求侧的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对于稀缺资源,采取需求管理来实现供需平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水资源短缺、开发潜力有限,用水效率不高,环境问题突出,不能走传统的以需定供的老路,必须加快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在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需水管理的理念,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是在规划思路上,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性、法规性依据。无论是综合规划还是专业规划,无论是流域规划还是区域规划,都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转变规划编制思路,把节约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形成新型的、现代的、高效的用水格局。
三是在保护举措上,要加快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水资源污染后被迫治理、生态系统破坏后被动修复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发展道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举措,健全预防水污染和防止水生态破坏的监管制度,加强预警和防控,防患于未然。
四是在开发方式上,要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统筹规划,科学论证,优化配置,慎重决策,科学确定开发目标和开发规模,优化功能布局,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水资源开发中移民安置、土地占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是在用水模式上,要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倡导文明用水方式,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合理开源的用水模式,增强全社会用水、节水自律意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转变用水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六是在管理手段上,要加快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要把水资源管理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纳入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统一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和方式,统筹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广泛吸纳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工作。
四、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要不断完善并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严格执法监督。当前,要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要着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抓好水资源配置。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规划是优化配置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布局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体现。要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需水管理为核心,抓好全国、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约、保护等专业规划的编制,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导向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二要搞好水量分配和取水总量控制。全面推行取水总量控制。各流域管理机构要在水资源综合规划基础上,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要依据水量分配方案、区域用水协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对流域内用水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各行政区域,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三要实行严格的取用水管理。各行政区要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实行行政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任何地方和任何单位都要严格执行,不得突破。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一律不再审批新增取水。四要继续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在搞好初始水权分配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权转让制度建设。做好水权转换试点,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鼓励水权合理有效流转,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健全相关监管制度,规范水权的分配、登记、管理、转让等行为,切实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五要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推动水资源论证的着力点尽快从微观层面转入宏观层面,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增强水资源管理在国家宏观决策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六要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用水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经济调节作用。要依法征收水资源费,统一账户,统一票据,统一征管程序,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足额征收、足额上缴、规范使用。七要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各项调度方案,完善调度管理制度,健全调度机制和手段,保障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进一步完善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调度工作,大力推进永定河、东江、大凌河、石羊河和江西五大水系等流域水资源调度工作。做好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水资源调度,满足重点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湿地等用水需求,切实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水资源调度工作。做好丰水地区枯水期的水量调度,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第二,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要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制定用水定额标准,明确用水定额红线。用水户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要依据定额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要限制生产取用水。强化节水“三同时”管理,建立健全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严格考核监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巩固现有试点成果,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模式与途径。各流域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及时协调解决试点中存在的问题,监督检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试点经验交流和推广。三要加大节水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抓紧落实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应用面广的重大工业、农业节水技术和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组织开展关键和前沿节水技术的科研攻关和技术示范,增强节水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要抓好重点领域节水工程建设,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的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推进林果业、养殖业节水和农村生活节水;工业领域要重点抓好钢铁、火力发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城市生活领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行城市节水。促进海水和苦咸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四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农村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用水者协会,鼓励群众参与水量分配、水价制定、水权转让等决策。建设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第三,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地要按照水法和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06-****)要求,制定水源地保护的监管政策与标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要加快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推进农村饮水水源保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二要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研究提出分阶段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强化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三要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继续加强试点工作,加快石羊河、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抓紧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对不符合生态用水指标要求的,一律不得审批取水许可。开发利用水资源要维持河流合理流量,维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四要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完善地下水保护政策,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逐步削减开采量,遏制地下水过度开发和超采。当前要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地面沉降区地下水压采工作。抓好地下水涵养与保护,建立地下水应急战略储备制度。积极推进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推动全国地下水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强化深层地下水禁采和限采措施,促进可持续利用。
第四,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方向,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一要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促进建立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流域议事协调机制和高效的执行机制。要合理划分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事权和职责范围。二要进一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加强行政区域内涉水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建立“一龙管水、合力治水”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调度、节约、保护,统筹水源地建设、防洪、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工作,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能够发挥体制优势、强化行业管理的水务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监管。积极推进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
第五,以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为保障,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要抓紧开展节约用水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论证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较为完备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尽快制定当前亟需的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管理等标准,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水资源节约保护等配套法规,健全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二要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已有的涉水法规,规范行政行为,重点加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节水管理、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第六,以国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水价是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重要杠杆,是需水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既充分体现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兼顾社会可承受度和社会公平,有利于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终端用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二要按照促进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加快完善计量设施,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三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合理调整非农业供水水价,继续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缺水城市要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四要加强水价管理,增加水价决策的透明度,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减轻提高水价带来的社会影响。
第七,以重大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为重点,夯实水资源管理科技支撑。要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一要加强水资源基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重点开展新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水资源要素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宏观水资源配置和调配、节水型社会建设、河流生态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政策等研究。二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重点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技术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三要加强高新技术应用。重点研发自动化、全天候、多功能、高精度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信息采集、管理以及数据共享技术体系,增强水资源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一批高效、节水、降耗和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全面提高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科技含量。
第八,以强化基础工作为抓手,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一要定期开展水资源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及时准确掌握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摸清水资源变化规律,分析用水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对水资源的影响,及时研究制定应对措施。二要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加强对社会取用水户取水、入河排污口的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建立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用户安装计量设施的积极性。抓紧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成中央、流域与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三要加强水资源统计及信息发布工作。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发挥主动性和适应性,建立水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公报等信息发布制度建设,及时向社会发布科学、准确和权威的水资源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行为。
五、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的保障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水资源管理事关水利发展大局,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的福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水资源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安排、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水利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组织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要根据各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谋划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抓紧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组织实施,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带动水资源管理工作向纵深拓展。
第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关司局、流域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有关司局要加强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业务指导、行业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水资源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帮助基层解决难题。流域管理机构要对流域用水总量控制负总责,强化水功能区划管理特别是保护区、保留区和省界缓冲区管理,加强省界断面监测考核管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时要维护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要把水资源管理工作纳入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细化目标,分解任务,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建立问责制度。
第三,完善渠道,增加投入。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没有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既缺少基建投入的渠道,也缺乏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许多管理工作因为缺乏经费而无法正常开展,管理基础设施薄弱,欠账较多,监督管理难以落实。要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投资渠道,明确投资比例,保障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水生态修复、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投入。对水资源管理各项试点的经费要优先保证。要积极争取设立水资源综合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保护的财政专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的水资源费,必须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四,主动协调,强化合作。水资源管理存在多个环节,涉及不同部门,事关不同群体的利益。在内部,水资源管理贯穿于各项水利工作之中,是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外部,水资源管理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联系紧密。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学习兄弟部委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强化水利部、流域和地方的沟通联系,形成水资源配置、节约与保护的合力。
第五,抓好队伍,转变作风。做好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勤政的高素质管理队伍。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水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全面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学习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管水的素质与能力。要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廉洁自律,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监督。要转变作风,认真履职,担当重任,敢于负责,把每一项水资源论证项目的审查,每一本取水许可证的发放,每一个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批,每一次执法监督检查,都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具体实践,都看做是对用水权益的一份郑重承诺,都视同为防止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一次保护行动,都当做是执政为民的一次真正检验。
第六,广泛宣传,教育引导。水资源管理不仅是政府的职责,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公报、简报等媒介的作用,特别注重利用新兴传播渠道和方式,加大水法等法律法规和现阶段我国基本水情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提高全社会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自觉性,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要对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同志们,水资源管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民生水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举措,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投身于最具活力、最具挑战的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努力开创水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水利工作会议集范文【第五篇】
(一)要强化责任意识。古人讲“投石冲破水中天”。我的观点认为水要比天大。暂且不说整个沧州地区缺水,就是一、两个县出现人饮困难问题,就是天大的问题。所以,水利人担负着重大的责任,要勇担责任,积极承担责任。在现在这个阶段,把水利工作解决好,让水利真正成为利民、利市的事业。
(二)要强化业务水平。我分管水利工作后的一个感觉,就是专业水利人才短缺。所以,各级水利部门组织的技术大练兵、岗位大练兵是非常必要的。必须坚持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如果我市水务部门的局长、科长都成为技术专家、成为水利事业发展的顶梁柱,沧州水利工作就是独树一帜的。
(三)要强化执行力。对水利部门来说,一个工程就是一个战场。在技术设计阶段完成之后,下阶段就要科学施工、依法管理、一丝不苟、分厘不差,这些工作环节需要的就是执行力。
(四)要强化务实的作风。“水”是最完美的,没有任何的缝隙。所以水利人更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五)要强化廉政建设。水利项目多,投资数额大。一定要科学的管理好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水利工程上,用在水利事业发展上。
同志们,我市水利工作的发展思路已经理清,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现在的关键,就是认认真真抓落实。希望全市各级水利部门和广大水利工作者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全力推进水利事业的新发展,不断开创水利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水利工作会议集范文【第六篇】
——基本建成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用水安全保障体系。**20xx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年基本建成较高标准的城乡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新增供水保障能力795亿立方米,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城乡饮水水源水质状况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得到保障。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25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60%以上;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50%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以上,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地区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治理,严重超采区状况根本好转,河流生态用水基本保障,部分生态严重损坏的河流逐步修复,生态严重退化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基本建成水资源管理能力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水资源管理机构健全,规划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化和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水资源监测、计量监督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水资源调控手段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加强,水资源统计与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基本建成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防洪除涝、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的水务管理体制初步形成。部门协商合作机制更加协调,公众参与管理更加广泛。
到*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基本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节水型社会格局基本形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资源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把握好六个原则。
一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本质特征,也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切实保障饮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
二要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节约资源就是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们要认真总结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科学治水,依法管水,高效用水。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要把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水资源管理从内容上包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管理。在当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把水资源管理的重心放在合理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上,强化需水管理,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这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是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方法。要注重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功能和效益,统筹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妥善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区域间的用水需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当前发展用水与长远发展用水关系,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深化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要针对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制定水资源分区管理的政策措施:对已经达到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要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对于接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限制新增取水,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对于尚有开发潜力的地区,要在有效保护水资源、厉行节约的基础上,制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六要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变化,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对象、范围、手段、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解决日趋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加强管理科技支撑,改进管理手段措施,努力解决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逐步建立体制健全、机制合理、法制完备的现代水资源管理制度,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适应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要加快推进六个转变。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两条途径。供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供给侧的管理,提高供水能力,满足水资源需求;需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需求侧的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对于稀缺资源,采取需求管理来实现供需平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水资源短缺、开发潜力有限,用水效率不高,环境问题突出,不能走传统的以需定供的老路,必须加快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在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需水管理的理念,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是在规划思路上,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性、法规性依据。无论是综合规划还是专业规划,无论是流域规划还是区域规划,都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转变规划编制思路,把节约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形成新型的、现代的、高效的用水格局。
三是在保护举措上,要加快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水资源污染后被迫治理、生态系统破坏后被动修复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发展道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举措,健全预防水污染和防止水生态破坏的监管制度,加强预警和防控,防患于未然。
四是在开发方式上,要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统筹规划,科学论证,优化配置,慎重决策,科学确定开发目标和开发规模,优化功能布局,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水资源开发中移民安置、土地占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是在用水模式上,要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倡导文明用水方式,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合理开源的用水模式,增强全社会用水、节水自律意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转变用水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六是在管理手段上,要加快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要把水资源管理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纳入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统一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和方式,统筹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广泛吸纳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工作。
四、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要不断完善并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严格执法监督。当前,要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要着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抓好水资源配置。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规划是优化配置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布局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体现。要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需水管理为核心,抓好全国、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约、保护等专业规划的编制,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导向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二要搞好水量分配和取水总量控制。全面推行取水总量控制。各流域管理机构要在水资源综合规划基础上,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要依据水量分配方案、区域用水协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对流域内用水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各行政区域,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三要实行严格的取用水管理。各行政区要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实行行政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任何地方和任何单位都要严格执行,不得突破。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一律不再审批新增取水。四要继续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在搞好初始水权分配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权转让制度建设。做好水权转换试点,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鼓励水权合理有效流转,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健全相关监管制度,规范水权的分配、登记、管理、转让等行为,切实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五要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推动水资源论证的着力点尽快从微观层面转入宏观层面,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增强水资源管理在国家宏观决策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六要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用水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置中的经济调节作用。要依法征收水资源费,统一账户,统一票据,统一征管程序,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足额征收、足额上缴、规范使用。七要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各项调度方案,完善调度管理制度,健全调度机制和手段,保障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进一步完善黄河、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调度工作,大力推进永定河、东江、大凌河、石羊河和江西五大水系等流域水资源调度工作。做好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水资源调度,满足重点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湿地等用水需求,切实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水资源调度工作。做好丰水地区枯水期的水量调度,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第二,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要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制定用水定额标准,明确用水定额红线。用水户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要依据定额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要限制生产取用水。强化节水“三同时”管理,建立健全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严格考核监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巩固现有试点成果,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模式与途径。各流域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及时协调解决试点中存在的问题,监督检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试点经验交流和推广。三要加大节水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抓紧落实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应用面广的重大工业、农业节水技术和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组织开展关键和前沿节水技术的科研攻关和技术示范,增强节水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要抓好重点领域节水工程建设,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的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推进林果业、养殖业节水和农村生活节水;工业领域要重点抓好钢铁、火力发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城市生活领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行城市节水。促进海水和苦咸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四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农村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用水者协会,鼓励群众参与水量分配、水价制定、水权转让等决策。建设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第三,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地要按照水法和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06-)要求,制定水源地保护的监管政策与标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要加快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推进农村饮水水源保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二要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研究提出分阶段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强化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三要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继续加强试点工作,加快石羊河、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抓紧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对不符合生态用水指标要求的,一律不得审批取水许可。开发利用水资源要维持河流合理流量,维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四要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完善地下水保护政策,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逐步削减开采量,遏制地下水过度开发和超采。当前要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地面沉降区地下水压采工作。抓好地下水涵养与保护,建立地下水应急战略储备制度。积极推进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推动全国地下水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强化深层地下水禁采和限采措施,促进可持续利用。
第四,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方向,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一要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促进建立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流域议事协调机制和高效的执行机制。要合理划分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事权和职责范围。二要进一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加强行政区域内涉水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建立“一龙管水、合力治水”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调度、节约、保护,统筹水源地建设、防洪、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工作,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能够发挥体制优势、强化行业管理的水务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监管。积极推进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
第五,以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为保障,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要抓紧开展节约用水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论证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较为完备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尽快制定当前亟需的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管理等标准,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水资源节约保护等配套法规,健全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二要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已有的涉水法规,规范行政行为,重点加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节水管理、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第六,以国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水价是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重要杠杆,是需水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既充分体现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兼顾社会可承受度和社会公平,有利于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与终端用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二要按照促进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加快完善计量设施,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三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合理调整非农业供水水价,继续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缺水城市要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四要加强水价管理,增加水价决策的透明度,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减轻提高水价带来的社会影响。
第七,以重大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为重点,夯实水资源管理科技支撑。要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水资源重大专题研究。一要加强水资源基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重点开展新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水资源要素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宏观水资源配置和调配、节水型社会建设、河流生态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政策等研究。二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重点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技术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三要加强高新技术应用。重点研发自动化、全天候、多功能、高精度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信息采集、管理以及数据共享技术体系,增强水资源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一批高效、节水、降耗和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全面提高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科技含量。
第八,以强化基础工作为抓手,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一要定期开展水资源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及时准确掌握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摸清水资源变化规律,分析用水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对水资源的影响,及时研究制定应对措施。二要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加强对社会取用水户取水、入河排污口的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建立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用户安装计量设施的积极性。抓紧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成中央、流域与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三要加强水资源统计及信息发布工作。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发挥主动性和适应性,建立水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公报等信息发布制度建设,及时向社会发布科学、准确和权威的水资源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行为。
五、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的保障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水资源管理事关水利发展大局,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的福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水资源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安排、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水利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组织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要根据各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谋划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抓紧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组织实施,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带动水资源管理工作向纵深拓展。
第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关司局、流域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有关司局要加强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业务指导、行业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水资源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帮助基层解决难题。流域管理机构要对流域用水总量控制负总责,强化水功能区划管理特别是保护区、保留区和省界缓冲区管理,加强省界断面监测考核管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时要维护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要把水资源管理工作纳入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细化目标,分解任务,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建立问责制度。
第三,完善渠道,增加投入。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没有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既缺少基建投入的渠道,也缺乏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许多管理工作因为缺乏经费而无法正常开展,管理基础设施薄弱,欠账较多,监督管理难以落实。要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投资渠道,明确投资比例,保障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水生态修复、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投入。对水资源管理各项试点的经费要优先保证。要积极争取设立水资源综合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保护的财政专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的水资源费,必须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四,主动协调,强化合作。水资源管理存在多个环节,涉及不同部门,事关不同群体的利益。在内部,水资源管理贯穿于各项水利工作之中,是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外部,水资源管理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联系紧密。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学习兄弟部委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强化水利部、流域和地方的沟通联系,形成水资源配置、节约与保护的合力。
第五,抓好队伍,转变作风。做好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勤政的高素质管理队伍。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水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全面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
规章制度。
学习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管水的素质与能力。要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廉洁自律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监督。要转变作风认真履职担当重任敢于负责把每一项水资源论证项目的审查每一本取水许可证的发放每一个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批每一次执法监督检查都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具体实践都看做是对用水权益的一份郑重承诺都视同为防止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一次保护行动都当做是执政为民的一次真正检验。
第六,广泛宣传,教育引导。水资源管理不仅是政府的职责,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公报、简报等媒介的作用,特别注重利用新兴传播渠道和方式,加大水法等法律法规和现阶段我国基本水情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提高全社会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自觉性,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要对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同志们,水资源管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在以为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民生水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举措,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投身于最具活力、最具挑战的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努力开创水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共
3
页,当前第。
3
页
1
2
3
水利工作会议集范文【第七篇】
同志们:
刚才,省委书记姜异康同志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山东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出了我省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并对加强水利改革发展工作领导、确保各项政策任务落到实处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我省是农业大省、经济大省,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省份,加快我省水利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几千年的悠久治水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把水利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强水利建设,深化水利改革,走出了一条符合山东实际的治水路子,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一是水资源调配能力明显提升。依托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工程构筑的山东水网框架初步形成,一批区域水网相继规划建设,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从建国初的1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280亿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二是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规划内158座大中型和388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以水库、河道、蓄滞洪区为骨干的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河道堤防、水库闸坝连续多年安全度汛,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农田水利设施日趋完善。建成各类灌区3万多处,有效灌溉面积从建国初的372万亩发展到73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500万亩,在连续多年保持农业灌溉用水零增长的情况下,保障了我省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夏粮实现“九连增”。四是生态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围绕生态省建设,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建成国家、省级水利风景区106处,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减少%,地表水水质基本恢复到1985年的水平。五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突出。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各项经济用水指标领先全国。我省以约占全国1%的水资源,灌溉了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8%的粮食,养育了占全国7%的人口,支撑了占全国10%的经济总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充分肯定我省水利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我省水利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我省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目前用水缺口已达40亿立方米。按照当前用水水平和水资源保障现状测算,到全省用水缺口将达63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二是水旱灾害威胁日趋严重。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突发多发频发趋势,暴雨洪水台风的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和灾害性大大增加,而我省防灾减灾体系仍较为薄弱,水旱灾害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水生态退化压力不断增大。随着工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污水排放总量急剧增加,加上化肥、农药等不合理使用,水体污染因素明显增多,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超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可持续发展,水是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我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省情,决定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和温家宝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水利工作的战略定位上来,把认识统一到这次会议对我省水利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上来,把水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持续掀起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新高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全面贯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节水优先、强化保护、量水而行的治水方略,坚持统筹治水、科学用水、依法管水,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问题,加快建设湖库河渠连通、供排蓄泄兼筹的现代水网,全面推进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衡量水利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下大气力解决好城乡供水问题,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供水工程体系。保障全省城乡供水安全,关键在于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要加快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骨干工程建设步伐,确保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输水干线建设任务20xx年完成、20xx年如期通水,胶东调水主体工程今年完成、明年通水到威海米山水库。同时,加快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规划建设,尽早启动胶东调水南线前期工作,实现长江水、黄河水与当地水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各地要抓住南水北调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协调推进的有利时机,加快当地区域水网规划建设,有效提升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
(二)不断提高雨洪水资源利用水平。实施沂河、沭河、泗河、汶河等雨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加快建设一批以水库调蓄、河道拦蓄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加大城市雨洪水集蓄利用和农村坑塘整治力度,提高雨洪水资源蓄用能力,切实发挥雨洪水涵养补充水源、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三)继续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目前,我省仍有211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各级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思路,新建、扩建一批水源工程和平原水库,对单村、联村供水工程进行联网改造升级,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短时间内不能纳入规模化供水及解决饮水安全难度较大的地方,要采取建水窖、打深井等措施,切实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理服务主体和运行维护经费,搞好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保障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
二、大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平。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省极端天气事件呈增多增强之势,防御水灾害的压力日益加大,各地必须全面加强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建设。
(一)突出搞好河道防洪治理。我省中小河流多年未经系统整治,已成为防洪工程体系中的明显短板。省委省政府确定,借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经验,利用五年时间,集中力量打一场中小河流治理攻坚战,全面完成规划内210条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加快完成15条骨干河道重点河段治理和199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防洪薄弱环节治理,由各市县负责。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抓紧编制治理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3到5年内完成治理任务。同时,要按照国家部署,加快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从整体上提升区域防洪除涝能力。
(二)重点加强蓄滞洪区建设。规划建设蓄滞洪区是防御超标准洪水、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的有效措施。要立足应对突发性洪水和超标准洪水,规划建设一批蓄滞洪区,增强洪水调蓄能力。对蓄滞洪区内的村庄,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转移安置。对国家设置的恩县洼、南四湖、东平湖等蓄滞洪区,要加快安全设施建设,落实扶持政策,维护好群众利益。
(三)大力实施千里海堤工程。搞好防潮堤建设、保障沿海防洪安全,对加快建设“黄蓝两区”至关重要。今年我省已连续两次遭遇风暴潮袭击,风暴潮北上影响山东的频次有增多趋势。必须加快规划建设防潮工程体系,尽快构筑起坚实可靠的防潮安全屏障。在建设过程中,要兼顾防潮减灾、改善交通、生态保护、旅游观光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海堤的综合效益。
(四)尽快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目前,我省城市防洪普遍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泄洪除涝设施建设滞后,一遇强降雨,就导致马路行洪、内涝积水,造成严重灾害损失。各地要把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作为老城区改造的重要任务,下大气力解决好防洪薄弱环节。新建城区规划布局和新上建设项目,都要严格执行防洪规划,配套建设必要的防洪设施。“十二五”期间,要按照重点城市1一遇、其它设区市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要求,搞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全面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五)切实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全完善山洪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系统,重点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56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和28条山洪泥石流沟整治。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村庄,该搬迁的要下决心搬迁,确保“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我省山洪地质灾害问题。
(六)着力提高水库塘坝防洪能力。要巩固扩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抓紧配套完善管理设施、监测设施和下游连接河段工程,解决管理设施不完善、泄洪河道连接不匹配等问题,全面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对新出现病险隐患的水库和面广量大的小塘坝,各市县要各负其责,抓紧编制治理方案,尽快组织实施。
在加快构建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的同时,各地要进一步落实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对水库、河道等各类防洪工程,必须明确政府领导成员作为行政责任人。要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防汛组织指挥机构,形成职责明确、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防洪调度预案和应急抢险预案,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增加物资储备,搞好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抢险能力。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要围绕实现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目标,加大农田水利投资建设力度,加快构建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大幅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大力推进耕地灌区化。根据各地水土资源条件和农业发展规划布局,力争把85%以上的耕地纳入灌区规划,以灌区为单元,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集中配套建设、成片规模治理。要加大现有灌区续建配套力度,加快完成国家规划内50处大型灌区和165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任务。同时,按照不同水源条件,规划建设一批新灌区。各地要抓紧制订年度实施计划,搞好骨干工程、田间工程及相关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到“十二五”末,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要达到750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6000万亩。
(二)大力推进灌区节水化。灌区建设要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优化工程设计,优选灌溉模式,着力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沿黄粮食主产区要全面推行管道化灌溉技术,大力发展高标准管道灌溉;鲁中南地区要充分利用除险加固后的水库水源,实行多水源联合调度,发展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半岛地区要大力发展滴灌、微喷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模式;井灌区要积极推行自动控制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实现灌溉节水化智能化。积极发展旱作农业,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到“十二五”末,全省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2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三)大力推进节水长效化。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理,落实好管护主体和经费来源。重要水源工程及支渠以上输配水工程要配备专管人员,支渠以下田间工程要全面推广“工程建设、水价改革、用水组织”三位一体建管模式,加快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四、切实搞好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不断加大水生态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力度。
(一)切实加强生态水系建设。围绕“四带三区两湖一环”总体布局,按照“上游水源涵养、中游库河调蓄、下游湿地存蓄”的思路,重点实施河湖库和入海河口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中水截蓄导用工程,加强调水沿线水生态保护,确保调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依托河道、水库、湖泊等水体,建设一大批多功能水利风景区。突出抓好小清河综合治理,力争五年内把小清河建成集防洪、供水、航运、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河道,使沿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切实加强地下水保护。地下水是我省重要的供水水源和抗旱应急水源,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目前我省地下水开采已远远超过开发利用极限,导致地下水漏斗区达到万平方公里,甚至造成局部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必须下决心加强地下水保护和治理。各地要按照划定的地下水开采区、限采区和禁采区范围,严格实行监督管理,尽快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体系,严格执行地下水压采计划,切实加强回灌补源和海水入侵防治,逐步实现全省地下水采补平衡。
(三)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省水土流失加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2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水土保持任重道远。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对生态地位重要、易发生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依法从严控制开发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大规模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治理。重点加强泰沂山区、鲁西北平原风沙区、鲁东低山丘陵区和易灾地区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五年内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70%。
(四)切实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治、用、保”流域治污防污理念,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强化水环境安全监管,加快构建水环境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巩固重点领域水污染治理成果;整治疏浚农村河道,恢复其泄洪、蓄水、生态功能;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做好农村污水排放治理和垃圾收集储运处理,形成防止水污染长效机制。
五、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解决我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各级各部门要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节能一样抓好节水工作,切实形成节约用水的制度体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不断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硬约束作用,把水资源论证作为建设规划与项目立项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实行计划用水,对各市县年度用水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不到考核标准的,相应核减其下一年度区域用水总量指标。严把取水许可审批关口,实行区域限批制度,对达到或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取水,对超过行业用水定额的用户不予审批新增取水,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水资源监测网络,严格取水计量和区域用水总量监测,监测结果作为考核、奖惩、问责的依据。加大对违规审批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有关责任人严格问责。
(二)健全完善水价调节机制。目前我省水价普遍偏低,既没有体现出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也没能有效发挥促进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按照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定额内保公平、超定额讲效率,让节约用水者得到实际利益,让多耗水者付出经济代价。加快建立基本水价、综合水价制度,对工业和服务业超定额用水累进加收水资源费,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距,促进用水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水权益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并逐步实行阶梯水价。
(三)大力发展节水型经济。要根据水资源禀赋和水环境条件安排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改变大水漫灌等粗放灌溉方式,积极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挖掘工业节水潜力,加快高耗水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配套建设节水设施,鼓励企业加强中水回用、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服务业和城乡建设要积极运用节水技术,推广使用节水器具、节水材料,大力推行分质供水,实现优水优用、一水多用。积极培育水权转让市场,使农业节约出来的水通过有偿转让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工业、城市通过购买水权补偿农业,形成城乡统筹、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
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积极营造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浓厚氛围,大力开展节水型市县、单位、社区创建活动,深入搞好省情水情教育,让节水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入千家万户,让节水意识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六、着力构建水利改革发展保障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强化责任、创新机制、真抓实干,推动我省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学编制水利发展规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超前搞好水利规划,充分发挥水利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和支撑保障作用。要抓紧组织编制省、市、县三级现代水网规划,配套搞好河道治理、防潮堤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雨洪水资源利用等专项规划。要搞好水利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其他规划的衔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布局和城镇规划建设都要与水利规划相协调、相适应,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防洪减灾要求。要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作用,确保规划不折不扣得到落实。
(二)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关键在于加大资金投入。要按照“今后十年全社会水利年均投入比高出一倍”的要求和相关政策规定,切实加大资金筹集和水利投入力度,加快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一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和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确保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都有明显提高。同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增加专项水利资金规模。要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2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财政、水利等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我省具体计提办法,确保足额计提。各市县要按照《山东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抓紧制订出台具体实施细则。要加大水利规费征缴力度,做到应征尽征、足额征收、专款专用。二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切实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扩大贴息范围和规模。三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资水利事业。鼓励符合条件的水利投融资平台进行直接、间接融资,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大力推行“民办公助”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治水兴水合力。要加强水利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安全高效。
(三)推进水利体制机制创新。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防洪排涝等涉水事务管理,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要突出水利工程的公益性质,在尽快定编定岗、足额落实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两项经费的基础上,完善水利工程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彻底解决重建轻管问题,保障水利工程长期良性运行。要切实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对乡镇水利站扶持力度,所有乡镇都要尽快建立水利站,并充实专业技术人才,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积极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水利合作社、供水联合体等合作组织,选配好村级水利员,尽快建立起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要切实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建设,配足执法力量,强化经费保障,提高装备水平,积极推行水利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大力支持、密切协作,形成水利执法联动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水利执法环境。
(四)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要发挥科技和信息化对水利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注重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加快水利发展步伐。按照工程带水文、工程带科研的思路,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重点抓好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和水文监测、节约用水、海水淡化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及核心技术的创新,加快建设国家级水利综合试验基地,全面提升水利工程、设施装备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全省水利信息化骨干网络、综合平台和数据中心,切实搞好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指挥、水网工程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尽快实现水利信息的自动采集、高效传输和智能处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同志们,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提升我省水利现代化水平,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作出更大贡献!
水利工作会议集范文【第八篇】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水利基础不断夯实,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水利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群众受益程度明显提高,为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和支持水利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年奋战在水利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
“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重要部署,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研究部署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于抓住和用好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水利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出的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6个方面主要任务,统筹当前和长远,与“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紧密衔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水利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大局。“三化同步”是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是顺应农业农村新发展新变化新趋势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也是谋划“十二五”水利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的重要遵循。大力推动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加快水利建设步伐,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水资源要素配置的先导作用和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作用;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好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促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快形成“三化同步”的良好局面,迫切需要大兴水利,着力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消除水利的瓶颈制约;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迫切需要全面推进水利各个领域改革,突破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世情国情水情变化,在形势发展变化中抓住新机遇,在应对各种挑战中把握主动权,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二,准确把握新时期水利的战略定位。明确水利的战略地位,是关系水利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愈加凸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是在我们党的重要会议上,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水情的准确把握,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是今后统筹水利改革发展、完善水利扶持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三,准确把握制约水利发展的突出矛盾。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必须清醒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主要支流防洪能力低、小型水库病险率高、山洪灾害威胁大、抗旱水源工程严重不足,这些都是水利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两工”取消后农民投工投劳锐减,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较低;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水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不断强化;水利发展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问题,水利改革进入深层次攻坚克难阶段。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依然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20xx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深化水利改革时不我待,强化水利管理势在必行。
第四,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兴农田水利,围绕保障防洪安全继续加强江河治理,围绕保障供水安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围绕保障水资源安全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明确提出力争通过5到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强调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五个方面的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把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水利工作的重大部署,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更好地结合起来,把保障发展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构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更好地结合起来,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第五,准确把握加快水利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是靠政策、靠制度、靠改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利的新政策新举措,包含财政、投资、金融、税收、土地、价格、政绩考核等各个领域,明确提出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各级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投入,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xx年高出1倍。同时,在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基层水利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水源储备、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补偿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政策措施。这些重大举措,是对各地水利实践探索的总结升华,是对过去水利扶持政策的集成发展,是对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抓紧实化细化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效力。
三、努力推进“十二五”水利新发展。
“十二五”时期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以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任务,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战略举措,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为重要保障,着力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科学治水与依法管水能力,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今后五年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防洪减灾综合体系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建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基本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隐患基本消除,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以下。
——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初步形成,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城乡供水体系基本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以下。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000万千瓦。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国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初步建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及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超采状况初步扭转。
——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断增强。符合我国国情水情的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基本形成,水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处理机制基本建立,全社会水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稳定增长的水利投融资体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基本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初步理顺。
——行业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水利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水文服务能力和水利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突出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基本完成有防洪任务的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全面完成小型病险水库和规划内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快山洪灾害防治步伐,用3年时间完成1836个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大江河主要支流治理力度,加强重点独流入海河流和西北地区重点内陆河流综合治理。
第二,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成190处大型、800处重点中型和1500处一般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任务。结合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大力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实施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搞好雨洪资源利用,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对县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集中配套改造。加快以节水灌溉饲草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工程建设。
第三,大幅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实施全国大型、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引汉济渭、引江济淮(巢)、滇中调水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研究,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实施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工程,着力解决西南等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提高供水可靠性和防洪保安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年底前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年底前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
第四,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大幅度增加高效节水灌溉资金投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要优先用于节水灌溉,用好灌排设备农机具补贴政策和节水灌溉财政贴息政策,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北方平原地区要大力推行管道灌溉,固定式、半固定式、移动式喷灌等技术;东北、西北等有规模化耕作条件的地区,要大力发展大型机械化行走式喷灌,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也要发展节水灌溉,大力推行水田控制灌溉。水源条件较差的山丘区,要利用小型集雨设施,发展滴灌、微灌等窖灌农业。要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和旱作农业。要完善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灌溉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量水设施建设,改进水费计收手段,抓好输水、灌水、用水过程节水。要积极研发具有中国特色、质优价廉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
第五,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加快以入海水道二期为重点的新三项工程建设,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开工建设西江大藤峡、黄河古贤、淮河出山店等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加快蓄滞洪区建设,重点实施长江城陵矶附近和海河重点蓄滞洪区建设,调整和建设淮河行蓄洪区,加强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抓好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推进海堤建设和跨界河流整治。
第六,深入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继续抓好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面开展坡耕地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继续实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开展海河流域、敦煌等生态脆弱地区与艾比湖等河湖水生态修复治理。抓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搞好农村河道疏浚和小型水库清淤。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模,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安全监管。
第七,着力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落实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流域、省、市、县四级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农业、工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计量和考核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监测预警监督制度。加大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沿线、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水资源保护力度,推进太湖、滇池、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全面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与考核制。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开展海水淡化,开发利用再生水、苦咸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积极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
第八,努力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水利投资规模,充实完善中央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政策,扩大基金来源和规模,完善有关财政补贴政策,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加强对水利建设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励各地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中小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管理责任,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公益性职能,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加强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推动水文行业管理体制和农村水电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水价改革,发挥水价在促进节约用水中的杠杆作用。建立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水土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水利多种经营,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
第九,不断强化科学治水和依法管水。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健全水利技术标准和计量、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河道采砂、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加大对非法取水、非法采砂等水事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岸线。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深入落实后期扶持政策。完善水利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切实加强行业能力建设。全面做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优化水文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建立防汛抗旱督察制度,健全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机制。加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国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大力加强水利系统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20xx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增活力。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做好20xx年水利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做好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前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准备,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突出抓好病险水库、水电站、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着力防范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和山洪地质灾害,高度重视台风防御工作,认真做好北方河流防凌汛工作,统筹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和农田排涝降渍工作。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分析评估,狠抓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强化抗旱水源管理和水量统一调配,做好引黄济津济淀、引江济太、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输水等调度工作,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第二,抓紧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实施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确保20年底前完成规划确定的2209条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任务。继续加大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20xx年开工项目要在20xx年完成任务,其他项目20xx年全部开工建设。启动实施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和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规划。抓紧实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在20xx年安排500个县的基础上,20xx年再安排600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
第三,加强西南抗旱能力建设。加快西南地区“润滇”、“泽渝”、“兴蜀”、“滋黔”一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抓紧落实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开工建设一批前期基础好、综合效益高的水源工程项目。对现有小型水利设施进行清淤扩容、续建配套、除险加固,因地制宜兴建小微型蓄引提灌排工程,大力发展牧区水利,搞好集雨水窖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其他地区抗旱薄弱环节建设。
第四,继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落实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部署,抓紧开工建设入江水道加固、行蓄洪区调整、平原洼地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实施太湖太浦闸除险加固,开工建设新孟河、新沟河延伸拓浚等工程。加快洞庭湖治理近期实施方案项目建设,推进鄱阳湖二期治理及“五河”尾闾疏浚。加快建设西藏旁多、贵州黔中、吉林哈达山等一批骨干水库工程。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大水利援疆、援藏工作力度,扎实做好水库移民及水利定点扶贫工作。
上一篇:孝敬我的父母范例优秀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