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实用【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2024年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实用【精选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第一篇】

我以前在书里读到过宋濂,知道他是文学家,“青田四贤”之一;然而从前我对他无甚兴趣。直到读他的《送东阳马生序》,我才了解到他当年求学的经历,对他也平添了一分敬意。

宋濂令我敬佩的地方很多,比如他幼时曾发奋抄书,成年后在隆冬徒步翻山越岭去拜师……不过,宋濂最令我景仰的,是他良好的心态——他强大的内心。

《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或遇其斥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宋濂是个懂礼节的人,应该不会做出令老师生气的举动;所以老师的“斥咄”,多半不是宋濂的本意。在这种情况下,常人的沮丧与难过多少会流露出来;而宋濂却“色愈恭,礼愈至”,老师气消后,又继续请教问题,这种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常说要用知识武装自己,而宋濂这个读书人把自己武装到了心灵。心灵的武装并不一定意味着剑拔弩张,咄咄逼人;相反,他显得冷静沉着,波澜不惊。但许多时候,武装心灵的人都比只武装躯体的人更强大。

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建立之前,洪都守将朱文正苦苦抵挡住了六十万敌军一个多月的进攻,时局日趋危急,他决定派书生张子明向主帅求援。回途中,张被敌人抓住,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同意与他们合作。敌军押他到洪都城外,命他对城内喊话,让城里的人投降。张子明走到城下高喊:“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了!”敌军统帅恼羞成怒,弑之。不久,援兵到来,洪都解围。

张子明的内心无疑是强大的。虽然他只是一介书生,但他凭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完成了使命。他用自己心灵的武装——忠诚与对正义的坚持,战胜了敌人的躯体武装。

至于宋濂,虽然他并没有这类壮举,但他也是了不起的。尽管他没有华美的服饰——这也算一种“武装”——但他与富家子弟相处时也毫不自卑:他的心灵被知识武装了起来。

是的,心灵的武装往往比躯体的武装更强大。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第二篇】

一天我翻开《历代散文选注》,恰巧打到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我立刻被那简洁清新的词句所吸引。“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我深为作者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我又想到:古人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尚能借书,“手自笔录,”而我们今天的学习环境比他们好,既无冻馁之患,又无奔走之劳,更应嗜学。

我们有些同学在学习中缺乏毅力,不能吃苦。他们学习不好,往往不在自身找原因,却强调其他客观原因,如家里无人辅导、手头少书、时间太紧等。而宋濂青少年时是如何学习的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尝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不顾天寒冻手,坚持抄书。遇到问题,跑到百余里之外,请教别人。我们今天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在学校问老师,可以查参考书,也可以同学之间讨论,即使到老师家中去,总也不至于跑上百里吧!由此可见,学习要靠自己的勤奋。

还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学习条件比别人差,因此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这是不对的。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再差也无法与宋濂相比呀!像宋濂那样刻苦学习的例子在古代是不胜枚举的,如车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他们都是家境贫寒,学习条件极差,但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了。我们今天的条件和他们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学习成绩再不好,谁之过?正如宋濂所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看来,搞好学习比要靠自己的努力,必要靠勤奋。高尔基说得好:“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起来的就是劳动再劳动。”只要我们勤奋努力,吸取前人的好经验,循序渐进,学习再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第三篇】

这天学校老师给我们讲了送东阳马生序的古文,课文里写的是一个叫宋濂的人年轻时求学之苦、生活之艰,这给我了一个深刻的启迪。

从文中,我看见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放松抄写,抄完后,就跑着去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由此我们看来,一个人是否学业有成,关键在于自我专心与否,课文给了我深深的印象这是我明确了前进方向。

比较我,我感觉我微不足道,我远远不于宋濂,我必须要学习宋濂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此刻人们所没有的。

磨难是一笔财富,他能锤炼一个人的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最终提高一个人的潜力,促成一个人的成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第四篇】

拼尽全力地跑过去,虽然满身泥泞,却也无比精彩。

——题记。

瞧,细心翼翼地捧着“手自笔录”的书,他的思绪在坚挺的文字中飞扬,拿着毛笔的手从不舍停息半刻,书页中塞满了解析、注释。“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细细低吟,仿佛正置身于冰天雪地中,身旁是专注抄书的宋濂。茅草屋四面透风,片片雪花落在纸页上,陪他共食这精神食粮。对知识的渴求令求他忘了环境的艰苦,身体的伤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许正是幼时的艰苦环境,才让宋濂成长为伟大文学家、史学家。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活力;父母不惜自我省吃俭用,为我供给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于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而我却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是的,并没有。

所以求学成功在于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在于专心致志。成才的关键并不在于客观条件,而是在于自身的努力。所以既然你没有生在罗马,那就靠自我的努力,在通往罗马的泥泞的路上,把自我前行的足迹一个一个地印下,不也挺好的嘛。

窗外的阵阵风声拉回了我的思绪,慢慢合上书页,感慨满溢心间,无暇顾及窗外的景象,脑海闪过句句古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是来自心灵的诗篇。是的,不信命,就拼命,世界从不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第五篇】

教育应该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为学生有质量的生命奠基。读书能够带来很多功利性的东西,但这并不是读书的目的和结果。

在教《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的读书经历应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在宋濂看来并没有把读书当作解决自己生存的手段,他说“以中有足乐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乐”是一种读书之乐,是一种精神之乐,是一种收获之乐。

宋濂开篇即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即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是怎么读书的?借别人的书,无论天多寒冷,都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宋濂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一些成大事者必有的素质:好学上进,讲信用,积极主动,能吃苦,能坚持。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还是停留用读书对学生进行物质利诱上,那么我们的观念已经严重停滞在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长期发展纲要都要求我们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对学生说实在的话,对学生的精神引导,让学生处在正确的价值观中去学习,不仅对现在,对将来也是很有必要的。

48 29198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