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送东阳马生序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1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1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1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1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二、明初散文 ’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作者邮箱: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篇】

教学目的

1.学习对照的写法。

2.否定句代词宾语提前和主语省略的用法。

3.领会苦学方能成才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对照的写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

教学设想

自读课。

此课可要求学生熟读,并能背诵其中重段落,领会方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学习对比

的写作方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指南录〉》

“序”                }

《送东阳马生序》

│   1 . 书序(序跋)

│                          《太史公自序》

│    叙述著作旨趣

│                          《齐民要术序》

序│

│2 . 赠序

│                          《送孟东野序》

│   写给临别亲朋的

《送薛存义序》

二、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180,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浙江义乌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明初:受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诺(参与撰写朝廷重要文书)。因长孙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刘基和高启)。著有《宋学士文集》。

三、自读课文,并作分析

1.逐段分析。

全文包括3段

(1)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嗜学勤读,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

简析:

家贫无书

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

求书      借书学习

勤   手自笔录,弗之怠

遍观全书

无师与游

趋百里外求师

求师

勤      (对比)

夺走辛劳

艰             余

生活艰难            (对比)

从师                同舍生

略无慕艳意

勤               (侧写)

中有足乐者

正面写自己得到学习的最大快乐,侧写专心求学,刻苦勤奋。

(2)批评当时太学诸生学习条件优越而不知好学,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至致志,努力学习。

简析: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太学生良好学习条件

有师可问

有书可读

(与上一段处处对比)

以“今”开头,转入与过去学习条件的对比,联结自然。然后作出有力的论断,勉励太学生德成业精。

(3)说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简析:

撰长书—辞甚畅达(书面表达能力)

马生“善学”     论辩—言和而色夷(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用心甚劳(原因)

扣题。道为学之难以勉励马生。

2 . 归纳写作特点。

(1)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说明问题,令人有亲切感,易于接受。(有情节,选材典型)(2)描写人物生动形象。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虚心好学,尊敬长者。

(3)对比鲜明。

师         余         前人            昔        昔        昔

生活        师        书        (生活、学习条件)

生         同余生     今人         今         今        今

四、小结

1.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现实意义)。

2.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

1、整理课文字、词知识。

2、书题二、三。

附录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书序

文体

赠序

昔(余)          今(太学诸生)

求书

冻馁之患

奔走之劳

求师              无

有师可问

有书可读

从师

〖对比〗

自道为学之难       勉励德成精

教学后记: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刻苦学习的艰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可以由古今“勤学”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由勤学的名人名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曾有明初诗文三大家,即宋濂、刘基、高启。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传统为己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们学习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阅读后也许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会有深深的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字词,巩固预习成果。可结合课下注释,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德隆望尊,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等等。有条件的可以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便于讲解识记。

2.教师导学

这是1篇赠序,序是文体名,内容是作者给同乡写的临别赠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意。(教师范读或领读,也可以在记忆十二法中,如“机械记忆”法、“画面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选择更适合课文的方法)

3.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

①自由大声朗读;

②看课下注释自说自译课文;

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学习

a.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参照注释,同桌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互相帮助,答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并补充总结,同时提醒学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注意培养文言语感)

(三)深入研读

1.教师导学

(学生可以自读质疑,也可以由教师归纳帮助理清内容进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c.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

e.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2.合作讨论

(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达成共识)

a.作者遇到“家贫”“无书”“无师”“天寒”等等困难。

b.借书“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遍观群书”获得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c.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d.借书抄来读。

e.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态度在于勉励马生勤奋学

(四)拓展延伸

1.反馈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可以采取领背、互背的方式进行。

2.思考探究

a.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b.�

(五)小结作业

马生得到此文,会想些什么呢?谈谈你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感想。

五、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少年:求学家贫 好学勤奋

成年:从师艰难 鼓励期望

《送东阳马生序》【第四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2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2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1

《送东阳马生序》音频朗读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3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2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1  

《送东阳马生序》ppt课件9  

《送东阳马生序》ppt课件8  

《送东阳马生序》ppt课件7  

《送东阳马生序》ppt课件6  

《送东阳马生序》ppt课件5  

《送东阳马生序》ppt课件4  

《送东阳马生序》ppt课件11  

《送东阳马生序》ppt课件10  

《送东阳马生序》【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展示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二、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ú):越过、超过。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烨(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 拖。屣,鞋子。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 人。 明初著名文学家。 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 柳贯、黄溍等, 明初主修 《元史》 , 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 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 “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1篇劝学之作。马生,马君则,国子 监太学生。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 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 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 ,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 《史记太史公自序》 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 此类。

3、预习积累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状语,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因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四肢)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合作交流1

1、阅读课文第二段。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书、求师的艰难

合作交流2

1、阅读课文第二段。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

探究质疑

1.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

求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衣食住行)

2.思考:作者写出自己求学的艰苦经历,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3、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对比

拓展延伸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波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用若余之手录,假诸人然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别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如今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应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阔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教师,没有问而不通知,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用象我那样亲手誊写,向他人借来然后才干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通晓,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而已,难道是他人的差错吗?

答案补充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曾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誉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1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利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言语坦率、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分学惯用功、刻苦。是能够称得上喜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通知了他求学的困难。

20 3194610
");